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高二語文教案

    時間:2022-12-03 19:38:06 高二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二語文教案匯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語文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語文教案匯編15篇

    高二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創作特色。

      2、領會這首詩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藝木技巧。

      重點難點:

      詩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藝木技巧。

      學習方法:

      誦讀,理解,思考,討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導入與作者簡介。

      1、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描寫音樂的著名詩文:

      (1)白居易的《琵琶行》。

      (2)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3)蘇軾《赤壁賦》。

      (4)劉鶚《明湖居聽書》。

      (5)韓愈《聽穎師彈琴》。

      (6)郎士元《聽鄰家吹笙》。

      (7)李白《聽蜀僧浚彈琴》。

      (8)李商隱《錦瑟》。

      2、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滎陽。

      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兩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3、關于《錦瑟》

      《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于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首詩,如果從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兩方面看,可以說古代詩歌無一能比。元代的元好問就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意思是說,像《錦瑟》(以及受李商隱影響的宋初的西昆體詩)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清代的大詩人大學者王士禎也曾發出“一篇《錦瑟》解人難”(《論詩絕句》)的浩嘆,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二、如何理解《錦瑟》的字面意義?

      1、理解典故

      ①莊周夢蝶

      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臥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

      ②望帝啼鵑

      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后靈魂化為杜鵑,啼聲非常悲凄。

      ③鮫人泣淚

      《博物志》里有海中鮫人泣淚成珠的故事。

      ④暖玉生煙

      傳說藍田美玉深埋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到空中。

      2、翻譯詩歌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不知什么緣故,錦瑟會有五十根弦,我現已年近半百,回首往事,歷歷在目,心情難以平靜。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像莊周那樣,我在清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飛舞的蝴蝶;像古蜀國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托在杜鵑鳥的悲鳴中。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大海茫無際涯,明月照在蒼碧的水面,鮫人的眼淚化成萬千明珠;藍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里,天晴日暖,生出裊裊輕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種種感慨豈待現在回顧追憶?它發生的當時我已經惘然失意,事后更何從追尋呢?

      三、如何理解《錦瑟》的深層意境?

      第一聯:起興。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兩個“一”字,更加強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覺,既暗示了感覺的細致繁復,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纏綿。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為全篇主唱,以下文字皆因此生發出來。

      中問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承首聯中的“思”字追憶往昔,詩人慨嘆懷才見棄,自傷一生遭際。

      第二聯:寄情于物,將“曉夢”、“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鵑”之物來表現。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哀怨感傷之情,表達對美好情感的追懷。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卻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渦中進退維谷,懷才不遇而竟致終生潦倒無為,摯愛的妻子早逝于華年,如今只留下詩人自己在孤獨凄涼中追憶往事。猶如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是真實的自我了。

      第三聯:借景生情,以“滄海月明”、“藍田日暖”之景象來寫“珠有淚”的悲哀與“玉生煙”的'迷惘。神話里說,月滿則珠圓,可是,月夜下的滄海明珠依然有淚,在茫茫無際的大海里,每一顆珍珠都是一個淚點,藍田山中出產美玉,有玉之處煙靄蒙蒙,而人們只見山中煙靄,不知玉在何處,美玉如同滄海遺珠一樣深埋水底,不能相見,無人賞識。

      最后一聯:尾聯自問自答,點出此詩系追憶往昔,痛定思痛。所謂“此情”者,指的正是頷、頸兩聯中所寫的“曉夢”之癡迷、“春心” 之深摯、“珠淚”之哀傷與“玉煙”之迷惘,種種情事豈待成追憶時才感哀痛,華年流過之時,便已體味到了其中的苦澀悲哀。在暖玉生煙的縹緲里,詩人回望華年往事,追憶往日情緣,空留當年的悵惘,令他再一次不勝嗟嘆: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

      四、究竟《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是什么?

      李商隱在月夜彈響了他的《錦瑟》。一曲凄婉的千古絕唱傾倒了后世無數的聆聽者,歷來也曾經引起過很多不同的解說和猜測,金人元好問在其《論詩絕句三十首》中便曾說過這首詩是“一篇錦瑟解人難”。

      《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對于《錦瑟》一詩的主旨,歷來歧見紛紜,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

      1、詠瑟詩。有人以為這首詩的內容是詠“瑟”這種樂器的,言“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是分別寫了瑟的適、怨、清、和四種樂調。

      2、悼亡詩。認為詩人是在孤獨凄涼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3、政冶詩。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并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微。

      4、愛情詩。認為《錦瑟》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5、傷世詩。認為此詩的主旨是“悵觸人生,情懷歷亂”。它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詩歌約作于作者晚年,當是他回憶往事,對一生坎坷而發的感慨,盡管描寫委婉,旨意朦朧,但顯然有其寄托。李商隱在詩中隱去了平生所歷具體之事,以緣情造物的寫法,含蓄委婉地從多個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

      6、理想詩。認為此詩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等等,不一而足。

      我們認為:(并不要求學生認同)

      這首詩應該是感時傷世詩。《錦瑟》這首詩全篇籠罩著一層濃重的哀傷低徊、凄迷朦朧的情調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它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含蓄委婉地從多個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

      五、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表現手法?

      1、比喻象征,形象鮮明。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情感。“錦瑟”“蝴蝶”“杜鵑”“珠”“玉”象征著美好事物。

      2、意蘊深厚,朦朧夢幻

      《錦瑟》一詩,無論是“錦瑟”,還是“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的情調心知肚明,完全意會,但究其具體,卻云霧遮目,不甚明了。雖不能說李商隱開啟了朦朧詩的先河,但這種藝術嘗試和創新是獨特的,對后世影響很大,也許,正是李商隱詩歌中表現出的這種意蘊深厚的朦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近人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詞》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六、背誦詩歌。

    高二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語言以及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對比學生與楊絳的描述,學習體會作家精彩的寫法。

      二、教學側重

      體會楊絳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敘事還人物以真實,并且產生震撼效果的寫作技巧。

      三、課堂預設

      1、回顧上節所學:

      簡述敘事內容及主題,為語言、組材特色分析作鋪墊。

      2、討論語言特點:

      ⑴聯系課后第二題,舉例說明本課語言特色;

      ⑵歸納語言特點:簡潔樸素

      3、討論組材特點:

      ⑴舉例說明敘事特點;

      ⑵歸納敘事特點:瑣碎平淡

      4、小結楊絳作品特點:

      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敘事還人物以真實,這種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敘述,卻產生驚人的震撼效果。讀者合上作品,才發現一種冷冷的悲涼自心底彌漫而來,感人至深卻在不經意間,這是楊絳給我們帶來的文學。

      5、討論學生習作得失:

      ⑴典型習作(上節課后作業)投影閱讀;

      ⑵對比楊絳討論得失;

      ⑶修改各自上節課后作業。

      6、選擇作業:

      課后練習三“改寫”或者“我讀楊絳”選一。

      【附板書】

      苦:生活艱苦精神凄苦

      1、老王──以—善—良—對—待—善—良──楊絳

      善:善良樸實

      語言簡潔樸素

      2、楊絳作品─────真實震撼

      敘事瑣碎平淡

    高二語文教案3

      難忘師生情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把握不同工具材料的特點,運用構圖、線條、色彩等元素表現教師的外貌特征與性格。

      2.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中把握教師的外貌特征;

      (2)在欣賞中了解表現的技能技巧;

      (3)在創作中感受情感表達的愉悅。

      3.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學會表達情感,學會感謝恩師。

      二、教學要點:

      1. 教學重點:如何運用不同的手法表現教師的外貌特征與性格。

      2. 教學難點:如何表現學生對教師的感情。

      3. 興趣點:

      (1)欣賞同齡人的優秀作品;

      (2)用夸張的手法表達自己對教師的印象。

      4. 教學觀察點:由教師的眼神、嘴巴、臉形、發型所體現的外貌特征。

      三、作業要求:

      1. 基本要求:用手繪圖象的手法描繪一個自己喜愛的教師形象。

      2. 較高要求:能準確表現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并畫出襯托教師個性化及職業特征的背景。

      3. 個性探究:大膽地嘗試運用不同的造型工具,畫出我和老師的故事,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

      播放一段感恩教師的視頻片段

      (1)請同學們說說,視頻中的小朋友們是通過什么方式感謝老師、為老師過教師節的?

      (2)老師和我們朝夕相對,既教我們科學文化知識,又教了我們做人的道理,

      即將畢業了,你相對老師說點什么呢?(播放幻燈片)

      (二)思考:

      (1)說一說:從你上學到現在,哪一位老師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她)有

      什么外貌特征?你和這位來時之間曾經經歷過什么難忘、感人的`故事?(每個組討論,先和你的同學講一講,然后每組最少有一名代表說說你的老師。)

      (2)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式表達你對老師的愛?

      1、為老師畫一張肖像畫; 2、給老師制作一張賀卡,寫上你的祝福;

      3、為老師獻上你親手做的手工藝品; 4、和老師合影留念??

      (三)欣賞與感受: (欣賞課本35頁畫家林墉的作品)

      (1)這幅畫中的女教師五官有什么特征? 她在干什么?

      (2)畫面的主要色彩是什么? 運用了什么色彩的對比?

      (3)你認為要畫老師應該從哪些方面表現?臉型、五官、表情、發型、神態、動作、衣著等

      (四)欣賞學生的線描作品(播放幻燈片)

      (五)教師示范

      (1)以數學老師田老師為例,先看看用電腦處理后不同效果的照片,再看看怎樣用線描的形式畫人物。(教師用線描示范畫)

      (2)展示各位老師的照片,在這些老師中選擇一位你最喜歡的老師畫一畫,或者也可以畫一畫曾經教過你的老師。

      (六)學生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1)構思:你所畫的教師有什么樣的外貌特征?

      (2)構圖:畫面以頭像畫還是半身畫為表現形式?主要人物與背景是怎樣安排的?

      (七)展示與評價

      (1)展示學生的作品,請同學來評一評,誰畫的最好、最像?哪里畫的好?

      (2)比一比誰畫的教師形象外貌特征鮮明、畫面構圖生動、情感表達真切。

      (八)課堂小結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要用優異的成績和感恩的心去回報老師,即使以后你和老師分開了,老師也可以成為你最好的朋友,加油吧,好好學習!

    高二語文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從“記憶”這一獨特視角出發來剖析人生與人性的寫法,領悟詩情與哲理

      2.誦讀及語感的培養

      3.借鑒、吸收精美語段

      二、重點、難點:

      1.精巧的構思,層層深入的寫法。

      2.比喻、排比的巧妙運用

      3.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詞語解釋:

      征兆:事先顯露出來的跡象;征候。

      匍匐:

      ①以腹貼地前進。

      ②軀體貼地(像蟲、蛇、龜)緩慢爬行。

      ③使自己俯臥。

      芥子jiè:小草,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清醇:清澈無雜質。

      作孽:做壞事;造孽。

      銘記:牢記在心中。

      自在:

      ①自由;無拘束。

      ②安閑自得,身心舒暢。

      ③心離煩惱的系縛,通達無礙。

      狹隘:

      ①狹窄。

      ②(指氣量、見識等)狹小。

      執拗niù:堅持己見,固執任性。

      泯滅:

      ①消滅;消失。

      ②[形跡、印象等]消滅。

      冠冕:

      ①古代皇冠或官員的帽子。

      ②比喻受人擁戴或出人頭地。

      真諦:真切的理論和精義;奧妙所在。

      (二)作者韓少華:

      1933年秋生于北京。中國作協會員。1947年于北京二中就讀時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畢業后留校任語文教師。在職期間先后于中國人大新聞系旁聽和北京電大中文系就讀。至六十年代初乃有作品發表,其中《序曲》被認為是其成名作。新時期以來,創作以散文為主,兼及報告文學和小說。曾獲得首屆和第二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以及散文,諷刺小品、兒童文學和小說等多項創作獎。作品集有《韓少華散文選》、《暖晴》、《碧水悠悠》等。其有些作品已被選入國家正式教材,介紹到海外華人讀書界,并譯為英、法、日等國家。

      (三)分析結構:

      (1)第一部分:什么是遺忘,眾說紛紜,這是否說明“”、“忘卻”的是非曲直沒有客觀標準?究竟怎樣解釋最好?

      (2)第二部分的`4個排比句該如何理解?

      (3)第三部分連續使用比喻句,選取“灰燼”“流水”“落花”三個意象,是要表述與有關的什么道理?有何好處?

      (四)藝術特色:

      (1)形散神聚,表達迂回曲折。

      (2)哲理化情感和情感化哲理相得益彰。

      (3)多用排比、比喻,優美的語言和意象,生動的問答形式,使文章生動活潑,又有典雅氣象。

      (五)小結:

      文章到結尾也沒有回答什么是,只是把當作了文章線索,為我們論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就是文章隱含的意圖,言在此而已在彼。這就是本文的特別之處:文章不是解答“”的概念,而是在揭示所蘊含的哲理。最后,用一句名言來表達學習本文的感想。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

      (六)仿寫訓練:

      (1)仿寫:提煉“是灰燼、是流水、是落花……”段

      消極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積極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畫線部分填上恰當的話,使分號前后內容、句式對應,修辭方法相同:

      ①悲觀者說,希望是地平線,就算看見,也永遠走不到了;

      樂觀者說,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樂觀者說,風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勝利的彼岸;

      悲觀者說,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業:

      課外找一篇散文詩,做讀書筆記。

    高二語文教案5

      一、整體把握

      全詩是如何聯系自身,表達憂憤之情的?

      答案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與“殘杯與冷羹,到處潛悲辛”的冷酷現實的尖銳矛盾中度過的,對于歷史上諸葛亮這位“伯仲伊尹”“功蓋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滅魏吞吳中興漢室,很有感觸;把諸葛亮、劉備君臣相遇和自己不為時用的境遇相比較,更生嗟惋憂憤。

      二、細部探微

      1.《蜀相》開頭兩句對翠柏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寫出武侯祠的歷史悠久和寂寞荒涼;二是襯托諸葛亮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頷聯的`詩眼是什么?試分析其表達作用。

      答案頷聯的詩眼應是“自”“空”,頷聯表現的是幽靜的春景襯托出的莊嚴肅穆的氣氛。一“自”一“空”,把拜謁的人們,包括詩人在內,那種虔誠肅靜的心情和動態都表現出來了。這“自春色”“空好音”便創造出一種特別的意境。

      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這“淚滿襟”的英雄們中間,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卻并非他一人。“長使”一詞擴充了詩歌感染的范圍,把普天之下、千百年來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內。

    高二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 了解劇本文所展示的矛盾沖突及沖突的性質,進而弄清沖突發展的過程;

      2、通過品味富有個性化、動作性的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態及其個性特點;

      3、 品味戲劇臺詞的豐富的內涵,透析它們的言外之意;

      教學重點:學會揣摩戲劇語言,初步了解人物復雜個性。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構建對戲劇語言的個性化解讀

      課時: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一、 導入

      上世紀60年代,有一位年輕的日本作家訪問中國,他專程登門拜訪了劇作家曹禺先生,并表達了這樣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寫出像您的《雷雨》那樣的杰作來。” 這位日本作家是誰呢?他就是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雷雨》是曹禺在中學時期開始構思,在大學畢業時完成的話劇處女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部年輕的作品,成為大江先生眼里“豐碑”式的巨著呢?

      二、 介紹作者及情節

      1、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出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933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完成了處女作多幕劇《雷雨》,一年后,時任《文學季刊》編委的巴金在編輯部的故紙堆里發現了它,并感動得為它掉下了激動的眼淚。它的發表立刻引起了中國劇壇的強烈震動。從1935年在日本東京第一次演出以來,我國許多重要劇團都競相排演,并相繼拍成電影、電視連續劇。繼《雷雨》之后,作家又寫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劇本。解放后,有《膽劍篇》、《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劇本。

      2、介紹戲劇的基本知識

      語言、人物與戲劇沖突是構成一個劇本的三要素。其中,語言是劇本的基礎,是第一要素。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人物語言也叫臺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動作的外觀。舞臺說明是一種敘述性語言,用來說明人物的動作、心理、布、環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戲劇和情節。

      3、梳理全劇情節

      學生畫一張作品人物關系圖,了解全劇情節。

      4、《雷雨》為題的作用

      作家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里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

      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同時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三、研讀文本

      引入:提供鑒賞人物視角

      “在戲劇中,能把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是語言,戲劇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實現。”————黑格爾《美學》

      “我確實太喜歡曹禺劇本中的語言了,每次讀曹禺先生的劇本,總有一種既親切又新鮮的感覺,他那色彩明麗而又精練生動的語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帶進一個奇妙的藝術世界,給予我無限的喜悅。”——錢谷融《令人憧憬和癡迷的藝術境界——關于〈雷雨〉欣賞答問錄》下面,讓我們進入一個個具體的語言場景,解讀《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癡迷”的藝術世界。

      (一)學生初讀,談對周樸園的印象

      周樸園在文學界是倍受爭議的人物,大家探究:周樸園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對魯侍萍的情感是真還是假?

      (二) 進入具體語言情境

      情境一

      樸:(沉思)無錫?嗯,無錫(忽而0你在無錫是什么時候?

      魯: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

      樸: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樸:(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 無錫呢。

      魯: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樸: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哦,好地方。

      解讀步驟:

      1、 “我們”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暗示兩人有過不尋常的關系)

      2、通過貫穿全戲的時間概念“三十年前”(讓學生找出第一場戲中“三十年前”共出現12次)來深入了解周、魯兩人特殊的關系。

      教師提供材料 :曹禺在序幕中明確寫出的人物關系表

      周樸園――某煤礦公司董事長,五十五歲。周繁漪--其妻,三十五歲。周萍--其前妻魯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沖--繁漪生子,年十七。魯貴--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魯侍萍--其前妻,某校女傭,年四十七。魯大海--侍萍與前夫周樸園之子,煤礦工人,年二十七。魯四鳳--魯貴與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從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奧妙嗎?

      明確:魯侍萍被周家趕走是發生在27年前。

      問:那作者為什么反復強調30年前,難道是作者記錯了嗎?

      提供解讀視角:

      凡是你不想記憶的東西,你總是會忘記的。 ——(奧地利)弗洛伊德

      周、魯確實存在過真實的愛情。因為對他們而言,27年前是一個悲慘的時刻,根據弗洛伊德的推論,他倆潛意識里都記住的是30——27之間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們對話中反復出現的是“三十年前”這個時間概念,并不是作者記錯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

      3、關于“洋火”

      問:樸 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答案很明確:“是的”。按理說,回答只需兩個字就很清楚了,可魯侍萍為什么還要加上這樣一句話: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① 有意識:魯主動地以無錫引起了兩人的對話,當然希望這場有關往事的談話能持續下去,所以,有意識地提出30年前具體的生活細節,以勾起周的回憶,引發新的話題。②無意識:說話過程中魯的思維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當中。

      問:那為什么不是別的生活細節,而單單提到“洋火”呢?

      可能是與點火、點燈有關的情景。如侍萍生孩子受了病總要關窗戶,所以室內經常點燈,周在燈下照顧魯的情景。如魯在燈下一針一線的繡那朵梅花的情景,或是共同照看當時尚小的周萍,其樂融融,其情溫馨。用“我們”一詞是那樣的自然,實在是情不自禁啊。

      對周、魯來說,無錫,正是這段美好生活的見證。所以會說,無錫是個好地方。

      可是,這段甜蜜的愛情沒能維持多久,因為后來發生了一件事而導致兩人分手,是什么事呢?

      過渡到情境二

      魯:哭?哼,我的眼淚早哭干了,我沒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經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過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個兒子才三天,你為了要趕緊娶那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你們逼著我冒著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

      解讀步驟:

      1、 女生讀,男生點評。

      2、 體驗“你們”與“你”在表情達意上的不同感受。 “你們”一詞共出現多少次?有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你們”一詞反復出現共六次,表明侍萍心中怨恨的對象除周樸園以外,還有其他人,那就是文中出現的“老太太”。故事發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緒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會里,青年男女自由戀愛是不被傳統認可的。周魯二人的關系正如,《紅樓夢》中的寶玉和晴雯,《家》中覺慧與鳴鳳的關系。再看周樸園30年前的處境,他也不過20多歲的小伙子,在上面還有老頭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所以,“你們”一詞傳遞出來當時拋棄魯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3、 教師提供相關材料:

      “魯侍萍被周家趕走,周樸園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約之言”不可違的時代,他又是沒有辦法阻止的。何況在趕走之前,周家始終未讓他與魯侍萍見上一面。”

      ——曹禺《雷雨》創作回顧

      點撥: “何況在趕走之前,周家始終未讓他與魯侍萍見上一面。”作者的補充很重要,那么,當周樸園后來得知侍萍被趕走,有沒有行動呢?(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我看見她河邊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絕命書。”這句話,想象周樸園當時沿著河失魂落魄地發瘋一般地尋找,感受周樸園內心極度痛苦狀)

      情境三

      周樸園:你靜一靜。把腦子放清醒點。你不要以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為一個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會忘了么?你看這些家具都是你從前頂喜歡的東西,多少年我總是留著,為著紀念你。

      周樸園: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總記得。一切都照著你是正式嫁過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為生萍兒,受了病,總要關窗戶,這些習慣我都保留著,為的是不忘你,彌補我的罪過。

      解讀步驟:

      1、討論:這兩段話你認為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

      真實:保留舊物三十年,保持舊習慣三十年;另外吃齋念經三十年,對現在的妻子非常冷漠,也都表明他已經是心如死灰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我們似乎看到的是一個愛得深、痛得切的周樸園。

      虛偽:周樸園的懷念是虛偽的,他主要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罪過,掩蓋他不光彩的過去,維護他在家庭中的威嚴,顯示周家是個體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會上的地位。

      他現在年紀大了,而他的妻子繁漪又是桀驁難馴的女人,他常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時有孤獨寂寞的感覺,“他對侍萍的思戀、懷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經常咀嚼的一種情感了。這既可填補他那丑惡空虛的心靈,又可顯示他的多情、高貴。”

      四、小結:

      “人是怎樣獲得一個靈魂的?通過往事。”“正是被親切愛撫著的無數往事使靈魂有了深度和廣度,造就了一個豐滿的靈魂。”——周國平《時光村落里的往事》

    高二語文教案7

      一、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中“上”、“法”、“故”、“表”、“益”等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試圖通過語法分析讓學生初步掌握幾個文言虛字和領會一般文言句式的結構和意義。

      2.理解課文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從正反兩方面闡明論點,把說理、舉例、設喻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以及逐層推進引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設想

      1.師生結合講析課文,啟發學生多思考、多練習。

      2.安排三課時。

      三、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解題,講析課文1─3段。

      (一)板書課題、解題:

      察今《呂氏春秋》

      察今,篇名,是《呂氏春秋·慎大覽》中的第八篇。《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的門客集體編撰的。今本分12紀、8覽、5論,共26卷,約20萬言。(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二節:“《呂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課文節選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闡明了法令制度應該隨著客觀形勢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制訂法令制度必須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三節:“文章……關系弄清楚。”)

      (二)字音釋詞:

      1.讀準字音

      弗(fú)損益要(yào)于時

      一脟(luán)肉一鑊(hu)之味

      一鼎之調(tiáo)澭(yōng)水

      悖(bèi)亂殤(shāng)子

      鏌(m)铘(yé)驥(jì)驁(ào)

      遽(jù)契(qì)時已徙(xǐ)矣

      2.確切理解詞義(包括實詞和虛詞)

      對文中一些重要詞語,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并掌握書上的注釋,再適當作些補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名詞。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詞。人或益之,意思是說,人們有的益補它。

      雖人弗損益:虛詞“雖”有雖然、即使兩種解釋,根據上下句關系選擇恰當的解釋。這里的“雖”應講成即使,有假設存在某種情況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樣。

      以近知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的、遠處的。

      以所見知所不見:“所+動詞”的固定結構,相當于名詞,即見到的,沒有見到的。

      堂下之陰:陰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運行。

      先表澭水:標志,標準,名詞作動詞,設標志。

      循表而夜涉:標志,標準,名詞。

      千有余人:相當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漲了許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敗也:……原因。所以敗,失敗的原因。

      有似于此:類似,像。似于此,像這種情況,或,和這種情況相類似。

      守法而弗變:遵守、遵循,這里有貶義,即墨守、保守。

      向之壽民:先前;長壽者。即本來可以長壽的人。

      因時而化:根據、依照;變化。即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是故:因此。

      非務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務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時勢異也:時代,形勢。時勢異,時代和形勢不同了。

      以故法:用;舊。用舊有的法令制度。

      為其國:治理。

      時已徙:變遷。

      人問其故:原因,緣故。

      其父雖善游:雖然。

      (三)講析課文第1─3段。

      1.教師領讀課文第1─3段。

      2.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第1、2自然段。

      明確:“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這是一句并列復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強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語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詞,代“上”(國君)。“而”,連詞,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賓語“之”。“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是讓步轉折復句,修辭作用是欲擒先縱,縱是為了更好地擒。“雖……猶若……”是“即使……還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是設問句。“之”,結構助詞,嵌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的”。“所以”,跟現代漢語的用法不同,應特別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緣故”等;②“所以……”等于“……的東西”、“……的根據”、“……的方法”、“用來……的”等。這里作“……的根據”講。“察己則可以知人”的“則”,連

      詞,表示兩件事在時間上相承,相當于“就”。“可以”,跟現代漢語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詞,相當于“憑借”,后省略代詞“之”。“人與我同耳”的“耳”,助詞,表示肯定語氣,相當于“啊”。

      3.引導學生分析1、2自然段的邏輯結構。

      明確:文章一開頭,通過設問設答,提出論點: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論據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論據之一)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損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末經損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著指出: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這是為什么?

      文章說: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論據之二)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是適應當時的需要的。

      顯然,這第二個論據比第一個論據更為重要。因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結論: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接著,作者通過設問設答,闡明先王制訂法令制度的根據。意思是說,先王制訂法令制度主要是從當時的人出發,為當時的人著想。

      那么,今天制訂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無疑義,就得從當今的人出發,為當今的人著想。由此可見,明察當今的人是制訂法令制度的前提,這很重要。

      文章接著說,“而己亦人也”,“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為什么?“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以上是從正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制訂的。古今時代不同,所以制訂法令制度應該詳細了解當今的實際情況,以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而不應該墨守成規,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課文第3段。

      明確:“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的“向”,時間詞,跟“今”構成一對反義詞。句中的“也”,語氣助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尚猶”,同義副詞復用,起強調作用。“此”,是主語,復指它前面的轉折復句。“所以”,這里作“……的緣故”講。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5.提問學生這一段所講的“荊人襲宋”寓言故事有什么寓義?它與第一段提出的論點是什么關系?

      明確:“荊人襲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辦任何事情,包括制訂國家法令制度在內,都需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隨著情況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措施。簡言之,必須察今,不能泥古。這是作者從反面形象地論證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論點。

      6.師生齊讀課文1─3自然段。

      (四)布置作業:

      書面解答課后“思考和練習”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通過檢查訂正作業,讓學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實詞的不同用法。2、講析課文4─6自然段。

      (一)師生研究訂正書面作業:

      (二)講析課文4─6自然段。

      1.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4─6段。

      明確:第4段:“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治國。”這一句的第一個字“故”,連詞,作“所以”講,表明這是緊承上節而來的推論。“則”,連詞,表示兩事時間相承,作“就”講。“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講,“以”,介詞,后面省略代詞“之”。“譬之若良醫”的“譬”,作“比喻”講。“之”,代詞,代“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這是一個復句。主語“良劍”出現在第一分句,兩個分句都是主謂謂語句。主謂詞組的主語“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賓語是省去主語(其)的主謂詞組。“乎”,義同“于”。這句也可以這樣寫:“良劍(人)期(其)乎斷,不期(其)乎鏌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其結構是:“中心詞+定語+者”。翻譯時應將定語挪前而譯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劍之所從墜”的'“所”,附在介詞“從”的前面,和介詞連同介詞后面的動詞“墜”組成“所”字結構,指代介詞所介紹之處所。全句意思是: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之”,結構助詞,表示它前面的詞(詞組)是定語。“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連同附在它后面的動詞“契”組成“所”字結構,指代行為對象,“所契”即“刻記號的地方”,后加“者”構成“所……者”結構,這就更明確了這個“所”字結構的名詞性。“之”,代詞,代“劍”。第6段:“有過于江上者”的“上”,按《辭海》解釋:指處所。按于在春說:“上”按古義為“側畔”。今

      暫從于說。“者”,用于動詞性詞組后面,構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個“其”,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那”。后一個“其”,代詞,代嬰兒。“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呂覽纂》:“荊國”作“亂國”。“為”,動詞,這里作“治理”講。“于”介詞,介進比較的對象。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4─6自然段的邏輯結構: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論點?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的論點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提問:這個論點與課文前三段的論述有什么關系?

      明確:課文1─3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當今的法令制度應當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如果墨守陳規,拘泥于古法,必將失敗。顯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點,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推論的結果。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明確:除1─3段的論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個事例做為比喻對中心論點加以論證:

      (1)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

      (3)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總的說來,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講究實效。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法令制度必須隨著世易時移有所改變。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5段講的“刻舟求劍”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以“刻舟求劍”為喻,從反面論證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中心論點。如果時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闊的表現。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6段又講了“引嬰兒投江”寓言故事,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以“引嬰兒投江”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不能因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這是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4─6段主要說明時代改變,法令制度就應該隨之改變。如果時代已改變,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會取得積極而良好的效果。

      第三課時

      (一)總結全文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通過逐層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結論。為了把道理說得更充分,更曉暢,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證。說理、舉例、設喻三者結合得很自然,頗有說服力。三個故事的寫法,都是先敘述故事本身,再對故事加以評論,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說明道理,使故事成為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本文具有樸素的唯物思想,能從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有一定的進步性。

      (二)指名學生朗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翻譯最后兩段

      (四)布置作業:

      課后筆答“思考和練習”五。

      附:“思考和練習”五、二參考答案

      五、1.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作“的根據”講)

      2.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作“的根據”講)

      3.此其所以敗也(作“的原因”講)

      4.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義也(作“的原因”講)

      5.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緣故”講)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用來……的”講)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講)

      8.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作“的原因”講)

      二、1.刻舟求劍

      有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來以后,他就從船上剛才刻著記號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劍。船已經行走了,但劍并沒有(隨著船)行走。像這樣找劍,不也太涂糊了嗎?

      2.引嬰兒投江

      有個在江邊走過的人,看見有人正牽拉著嬰兒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問這是什么緣故。他說:“這(是因為)嬰兒的父親善于游泳。”嬰兒的父親即使善于游泳,那嬰兒難道就善于游泳嗎?用這種辦法處理事物,必然是謬誤的了。荊國治理政治,與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處。

    高二語文教案8

      一、 情境導入:解說(配《生命》主課件圖片)

      導語:青年是一首詩,這是因為處在這個年齡段的生命總有著絢麗多姿的夢想和火一樣燃燒的激情,語文教案-我與地壇。而有這樣一位青年卻在“21歲最狂妄的年齡殘廢了雙腿”。詩化的歲月瞬間凝固成冰冷的現實,他一度徘徊在生與死的邊緣。終于有一天,他把輪椅搖進了地壇,在這古老而又充滿無限生機的古園里,他找到了自己精神安棲的家園,聆聽心靈的聲音,感悟生命的真諦,完成了生命中最為壯麗的一次突圍,而這次突圍的過程,竟長達十五年。1989年5月,《我與地壇》誕生了,字里行間噴灑的全是作者15年來積聚在心中的幽思,這位作家就是現任北京作家協會的副主席史鐵生。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我與地壇》,走進史鐵生,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中掙扎而出的腳步。

      相關的'常識:地壇的簡介(課件)

      二、 檢查預習、整體感知:主課件(框架圖)

      自傳體散文,共七節,選入課本的是其中的前兩節,同學們在預習中已經通讀了全文,請大家結合此文,通過對文中關鍵信息層次性語句的整合,概述本文的大意。(課件)

      過渡:作為一篇散文,把握了作者的情感線索才能領會形散下的神聚。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有著一個變化軌跡,請大家用文中的話表述一下,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我與地壇》。(篩選感情性語句)

      {失魂落魄、逃避、考慮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他人的成功往往我們關注的焦點。史鐵生由一個失魂落魄的殘疾青年成長為一個頗具哲學家氣質的作家,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文章雖長。但突顯的只有三個因素:我、地壇、母親。透視這三個因素是解答這一問題的關鍵。為了更真切的走入史鐵生的內心世界,我們先來進行一次

      仿真模擬,角色互換的采訪:共同去感受成功背后那個頑強的生命。

      采訪的基本要求:

      1、分成兩組(東半球,西半球)采訪史鐵生。東半球同學為史鐵生、西半球同學為記者。

      2、每組第一位同學為組長,搜集整理本小組的采訪信息。集中小組成員的共同智慧。

      3、采訪時角色定位,仿真模擬,盡量從文中提取問題。用文中話作答。可適當加入個性化語言。交流時要聲音洪亮。準備一下。

      附:采訪史鐵生:

      1、 記者:您好,史鐵生,我曾經拜讀過您的很多作品,《合歡樹》《秋天的懷念》您的作品總是充滿了理性的光輝,讓我們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現在您做為一個知名作家,成功的背后一定有著艱辛的歷程。請問您在21歲失去雙腿后的感受是什么?

      史鐵生:失魂落魄,想早早結束自己的生命。)

      2、 記者:據說您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地壇。自從那以后,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您最初去地壇的動機是什么?

      史鐵生:雙腿殘廢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幾乎什么都找不到,到地壇,當僅為著那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而且那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看見自己的身影。

      3、 記者:看來,地壇對您吸引并非偶然,地壇給你帶來了哪些生命的啟示?

      史鐵生:“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了,它剝蝕了浮夸與炫耀,留下的只有那份超然,它就是我命運的寫照;尤其是文中景物。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史鐵生都能感受到那種生命的氣息。每一位史鐵生發言:我喜歡

      個性解讀

      (結論: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人可以殘廢但不能頹廢。)

      4、 記者:在地壇中您曾連續幾個小時思考關于生與死的問題,你想明白了嗎?

      史鐵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剩下地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這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

      5、 記者:你用十五年時間思索生與死的問題,是不是太長了,人生有多少個十五年啊。(只有在滄桑的歲月中才能參透哀與樂;生與死。)

      小結:同學的采訪很精彩。關于生命的深沉思考,應該是古今哲人成就大器的起點。史鐵生起點在地壇,是地壇在不動聲色地感染甚至拯救著作者,使作者對生死有了達觀的理解。看一幅圖片。雖然史鐵生永遠無法穿上那雙跑鞋,可實際上,他已經帶著那雙跑鞋,帶著他的夢想,在人生之路盡享自由和奔放。(課件)04年的殘奧會上,中國的獎牌躍居世界首位。殘疾人身殘志堅,頑強地同命運抗擊。成功就是要腳踏實地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成功就是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回到我們的文章中,地壇是作者邁向成功的第一步,而作者成功的背后還有一位以地壇為背景的偉大的形象母親。

    高二語文教案9

      【教學目的】

      1.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2.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

      3.認識廉頗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養學生先國后私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學生嚴于律己,有錯就改。

      【教學重難點】

      1.歸納文中重點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學習辨析詞義,判斷文言特殊語法現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賞文中個性化的對話描寫。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歸納法。

      3.對比閱讀法。

      4.“引導—探究”學習法。

      媒體設計

      1.課文錄音。

      2.投影:用于展示課文結構、詞義辨析、語法現象歸納等。

      3.powerpoint:用于本文和《荊軻刺秦王》的對比閱讀。

      4.影片:用于播放根據課文改編的故事片。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步驟】

      方案一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他是一位史學巨子,又是一位文學奇才。只因仗義直言,卻身受酷刑。在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巨創之下,他發憤著書,寫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絕唱——他就是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他嘔心瀝血的創作結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上一節課學習了他頗具文采的書信《報任安書》之后,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更能體現他史家風范的`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解說:從介紹司馬遷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學生對這一重要文學常識的印象。)

      二、解題

      1.文體簡介:傳記,是記錄某人生平事跡的文字。《史記》中的12本紀、30世家、70列傳都屬于傳記文。

      2.時代背景:廉頗、藺相如生活在戰國后期的趙國,在當時“七雄”并峙的形勢下,各諸侯國都想以武力統一中國。因此,各國之間經常發生軍事斗爭和外交斗爭。趙惠文王時代,秦強而趙弱,兩國時戰時和,本文就反映了這個時期秦趙爭斗的一個側面。

      (解說:了解文體,便于掌握文體特點;了解時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對廉頗、藺相如性格品質的認識。)

      三、熟悉課文,歸納知識點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找出生字難字和難斷之句,并自己動手解決。

      (2)播放錄音,正音正字。

      (3)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句。

      (解說:此步驟反復誦讀,旨在讓學生自己發現難點、找出問題,為自主性學習打下基礎。)

      2.查閱討論,歸納重難點。

      (1)學生自己動手查閱工具書,并互相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2)教師出示投影,歸納重難點。

      A.通假字

      ①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

      ⑤設九賓禮于廷。“賓”通“儐”,古代指接引賓客的人,也指贊禮的人。

      ⑥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⑦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⑧請奉盆缶。“奉”通“捧”,托、舉。

      B.一詞多義

      負

      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使

      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這里引申為調轉)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②而藺相如使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僥幸)

      ②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以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憑)

      ②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為)

      C.古今異義(在此只列出古義)

      ①拜為上卿(授予官職)

      ②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憂慮,擔心)

      ③請以咸陽為趙王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④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離開)(近親及姻親)

      ⑤請指示王(指給……看)

      ⑥于是相如前進缶(上前進獻)

      ⑦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揚言,到處說)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詞類活用

      a.名詞作動詞: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殺)

      ③乃使從者衣褐(穿)

      b.名詞作狀語: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從小路)

      c.使動用法:

      ①完璧歸趙(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④畢禮而歸之(使……回去)

      d.意動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為羞恥)

      ②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為先;以……為后)

      e.形容詞作動詞:

      ①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待)

      E.特殊句式

      a.判斷句: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③我為趙將

      b.被動句:

      ①而君幸于趙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語后置: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介賓短語后置:拜送書于廷

      (解說: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教師糾正錯誤,強調重點,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這些基礎知識。)

    高二語文教案10

      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這句的結構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個整句。“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是三個并列短語聯合做“意”的定語。全句氣勢貫暢而有變,顯示秦之雄心。

      2、“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此收要害之郡。”

      前兩句為對偶,后兩句為對偶,全句顯示秦一統天下的壯舉。

      3、“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首句“當此之時”標出時限,繼之以四個主謂結構句式排比,極力顯示出“合從締交”范圍之廣,從而襯托秦的興盛。

      4、“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三個聯合結構為排比,顯示“四君”的氣質從而襯托秦的興盛。

      5、“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景、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仍以“有”字領起,形成一長串以人名組成的`長句,長句分三層,意為:“為之謀”、“通其意”、“制其兵”,極力顯示“六國”之優勢,終于敗亡于秦,從而反襯秦之盛強。

      6、“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四字短句,節奏急促,顯示“六國”頹敗之勢。

      7、“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由動賓結構組成聯合結構,再擴組成排比句式,氣勢暢達,極力顯示“始皇”的事跡,最后以四字結構“威振四海”結句,顯示其功績。

      8、“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全句由三個分句構成,陳述秦之暴虐。第一分句中的兩句對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結;第二分句中三字結構構成對偶;第三分句中,句式松散,卻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結句,并與第一分句的結句遙相對應。全句整齊而有變化。

      9、“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拄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全句由四個分句構成,每一分句由“……非……也”否定句式構成,極力陳述“陳涉”之平凡,然而卻使“強秦”滅亡,從而引出篇末題旨。

    高二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⑵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⑶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德育目標:

      ⑴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T課件、錄音機、教學磁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注釋,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 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齊讀課文或聽錄音。

      2、注意下列字詞讀音: 多媒體顯示:

      1、第一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2、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òng) 礪(lì) 參(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中心論點:君子⑴曰:學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研習第2段:

      ⑴ 學生齊讀第2段:

      ⑵ 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藍②,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③,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⑤。

      ① 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 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 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

      ④ 輮:使…彎曲。

      ⑤ 規: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 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 受繩:經墨線量過。

      ② 金:金屬制的刀劍等。

      ③ 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 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 參:驗,檢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當于“于”。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過:過錯。

      ⑶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青─→藍 冰─→水

      勝于 寒于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輮 繩 礪

      ⑷ 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

      ① 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習第3段:

      ⑴ 學生齊讀第3段。

      ⑵ 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① 須臾:片刻。

      ② 跂:提起腳后跟。

      ③ 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 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

      ⑤ 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 假:借助,利用。 ② 輿:車。

      ③ 利足:腳步快。

      ④ 致:達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 絕:渡。

      ⑦ 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 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⑶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⑷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1、2、3題。

    高二語文教案12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感受和用形象來比喻無形事物,從而使讀者能真切地領略無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學習用場面烘托、人物映襯、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場面烘托和人物映襯

      教學難點

      用感受和形象來比喻無形的聲音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劉鶚(1857─1909),字鐵云,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丹徒(江蘇鎮江)人。他出身于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學、醫藥、治河等實際學問,無意于以科舉博取功名。他行醫于上海,后又棄醫經商,直到資本喪盡才止。1888年黃河決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補知府。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他曾從俄軍處用低價購買太倉糧,賑濟居民,后清廷以私售倉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烏魯木齊)。

      二、關于《老殘游記》

      《老殘游記》是劉鶚晚年寫的一部小說,是晚清中譴責小說有影響的作品之一。《老殘游記》借老殘在游歷中所見所聞,對當時吏治的黑暗痛加抨擊,揭露了所謂“不要錢”的“清官”,其實是一些不惜殺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劊子手,在客觀上有助于人們認識整個封建官僚集團的階級本質,有其進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場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動的。他維護封建統治,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在書中明顯的表現,由此可見,《老殘游記》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

      《老殘游記》語言清新簡練,對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寫比較生動、形象,沒有一般的陳詞濫調,跟晚清的同類小說比較,藝術上的成就是比較卓越的,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稱贊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三、關于本文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唱”。作者清末劉鶚,筆名洪都百煉生。《老殘游記》借一個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的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現了作者反對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這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在語言運用和再現手法上頗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明湖居聽書》便是“可觀”的一節。

      “明湖居聽書”故事是這樣的:老殘來到濟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見那墻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又聽得鋪子里柜臺上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中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又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紹劉: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么稀奇,自從王家出了個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劇、昆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調兒里,經過二三年的工夫,創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唱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下午一點鐘開唱,若上午十點鐘去,便沒了座位,要聽還是早去。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多鐘便便去明湖居聽書。可以說,在節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為白妞說書作了鋪墊,那屬“耳聞”;進入課文之后,則屬“目睹”了。

      第二課時

      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后,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后,寫聽眾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分別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個戲園子。

      聽書人多: 當官的“撫院”“學院”;做生意的;讀書人。

      下午一點鐘才開始,可十點鐘園子已坐滿。

      臺上、臺下對比: 空洞無人“一張半桌,兩張椅子,三樣樂器”

      熱鬧“高談闊論”“嘁嘁喳喳”

      側寫場內熱鬧場面,有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渲染了氣氛,與白妞出場寂然無聲形成鮮明對照。

      2、寫琴師

      和黑妞,也是為白妞說書作烘托和鋪墊。

      寫琴師用“先抑后揚”的手法,貌甚丑陋,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后輪指彈奏,動人心弦,突出輪指彈奏的高超技藝,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容貌、服裝,細致說明她樸實、純潔,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省筆墨,以便集中筆力寫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轉的特點,“百變不窮”“以為觀止”。但她的`技藝遠不如白妞,因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就這樣層層鋪墊,烘云托月,很好發揮琴師、黑妞的陪襯作用。

      3、借觀眾之口議論,將黑妞白妞說書互相比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別人可說得出,別┐

      人能學一兩句 ├對比、烘托、先聲奪人

      白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學到手 ┘

      4、白妞說書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考慮:(1)哪些句子寫的特別好??(可分組找,看哪個組找的準,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說書的什么特點?用了什么修辭手法?(2)白妞在說書過程中聲音有哪些變化?

      討論后總結:

      好的句子有:

      “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寫出聽小玉初唱時感受到的妙境,處處伏帖,處處暢快

      “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尖細高亢、剛勁有力

      “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轉回旋

      “如一條飛蛇……”——婉轉悠揚、急促多變

      “像放那東洋煙火……”——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如花塢春曉,百鳥亂鳴”——婉轉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辭方法。(師生共同回憶通感修辭的運用,并舉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光與影有著 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山色也逐漸變得柔嫩,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嗓音油膩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設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覺,或用視覺,或用聽覺,而同是視覺,有的繪其形,有的點其色,形色兼備,體現白妞演唱的美妙。

      變化主要有五個階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發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揚起——高潮

      人弦俱寂——結束

      師總結:描寫虛幻的音樂時,可以寫出音樂變化的幾個階段,并運用聯想和想象,把聽覺與其他感覺打通,寫出音樂所描繪的意境,聽音樂的感受。

      5、“通感”修辭手段的運用。

      結合學生討論內容,小結如下:課文在描寫白妞說書聲腔的變化上頗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聽覺獲得的聲音,轉換為用其它感覺器官可感知的具體形象,這樣使讀者能夠利用“通感”功能再將由其它感覺器官獲得的具體形象轉換成用聽覺感知的聲音,從而欣賞到白妞那美妙絕倫的演唱。例如:“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表現聲腔尖細高亢、剛勁有力;“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表現聲腔回環宛轉,急促甜潤;“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表現聲腔紛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用語言文字準確地傳達給讀者,實屬不易,而作者卻使我們得到滿足。

      6、總結

      從本文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描寫音樂時,可以借助修辭手法直接描寫音樂變化的階段、聽音樂的感受,也可以通過描寫其他東西

      從側面來襯托。

      7、作業

      比較鑒賞《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

    高二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抓住文眼,理解課文的主旨。

      2、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教學方法:

      采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

      參閱書目:

      《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年版)

      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

      登陸了《高中語文課改網》,和123課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圖片和課文美讀。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

      教學要點:介紹背景知識,結合美讀,初步感知課文。

      (打開課件,播放幻燈片1)

      一、導語:(播放幻燈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他是的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初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毛主席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他的散文秀麗樸素,我們通過學習《荷塘月色》一起體會一下。

      二、背景介紹:(播放幻燈片3)

      寫于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于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三、初步感知課文(播放幻燈片4)

      1、打開課件,欣賞配樂朗誦的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結合畫面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把握文章的大致結構。

      2、提問: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課文分為幾部分?結構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燈片5)

      簡要分析: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

      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播放幻燈片6)

      感情變化是:“心里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體現的復雜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悅”。這從景物描寫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燈片7)

      3、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于寫景散文,所寫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課文那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明確:4、5、6段。

      4、布置作業:熟讀4、5、6段,試著圈點文中的精彩語句,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

      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行蹤: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情緒的變化:不寧靜——淡淡的喜悅——超脫——不寧靜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5、6段的閱讀鑒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一、導入:鑒賞、分析課文4、5、6段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閱讀鑒賞第四段

      1、指名一個學生朗讀

      2、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什么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用田田寫出了葉子之多;“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播放幻燈片8)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播放幻燈片9)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播放幻燈片10)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播放幻燈片11)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鑒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鑒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學生朗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結: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幻燈片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播放幻燈片12)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明確:除傳神的動詞運用外,還用了正反結合、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三)誦讀、鑒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

      明確:

      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樣。本段用反襯手法表達作者內心的寂寞。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播放幻燈片13)

      二、熟讀,品味4~6段

      三、布置作業

      1、背誦4~6段。

      2、閱讀全文,進一步了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4、5、6段,討論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題。

      一、導入,檢查背誦(抽查1~2名同學)

      二、 總結4、5、6段,理解文中的情與景

      1、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艷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夜游荷塘是為了擺脫“心里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里“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三、學生朗讀第三部分,提問: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么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采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

      明確: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蓮,這順理成章。游荷塘沒有使作者擺脫“不寧靜”,于是作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沖突。“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擺脫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脫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四、把握全文,結合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里”為什么“頗不寧靜”?

      明確:(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閑適心情;(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結合課后練習三,認真體會朱自清散文的特點,談談你對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

      六、小結全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這清新、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

      第三課時板書: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

      (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閑適心情;

      (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高二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理解“燈”“燈光”的象征意義。

      2.學習本文作者展開聯想,逐層深入地剖析事物內涵的寫法。

      3.學習運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燈”“燈光”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運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背景知識介紹:

      1.請學生于課文結束處看到本文寫作時間: 1942.3

      2.你知道此時的中國是怎樣的狀況嗎?學生分析這段時期的國內形勢。

      3.教師補充。

      4.學生回憶學過的巴金的作品,簡介巴金。

      巴金的經歷需簡介,著重點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氣與熱情,引導學生品讀文字蘊含的力量。

      二、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形式:學生依次逐段朗讀課文。聽讀者注意讀者的情況,并思考如下問題:

      要求:(1)讀罷全文,你能發現作者的感情變化嗎?請用具體詞語例證,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變化。

      (2)全文哪些段落寫燈光?

      討論明示:

      (1)作者情緒由低落悲觀轉為樂觀高潮。第一段的“窒悶”,尾段的“微笑”,可以顯示燈光令其感情變化。

      (2)3-12段寫燈光。

      難點:2段到底有沒有寫燈光?應該說涉及了燈光,或說暗寫側寫燈光,作者對于燈光已感覺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漸談”以至“終于分辨出來了”,這過程變化靠得是燈光,第3段的內容也恰恰是這一結論的注腳。

      三、討論課文結構內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線索。本文線索是燈光。引導學生依課文內容總結出本文的`內容脈絡。

      明確:眼前/現實燈光回憶燈光聯想燈光眼前/現實燈光

      2.如果我們寫這篇文章,多會從回憶燈光后,便以議論抒情性的語言來剖析挖掘燈的內涵,可是作者卻聯想三個故事,繼續實寫燈,目的何在?

      導析:

      (1)請為三個小故事添加標題,概括其內容。

      (2)兩個神話故事可否去掉一個?為什么?寫第三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聯想燈光的目的何在?

      明確:

      (1)

      a哈里希島的故事:長明燈,盼歸之燈,姐姐點燈照亮漁人歸途,長夜孤燈。

      b愛之光、希洛與利安得爾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為第一個故事中的燈是指路的燈,第二個故事中的燈是精神的燈,燈中蘊含著勇氣與希望。二燈光內涵不同,第二個故事中的燈不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寫第三個故事目的在于顯示燈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盡,但就是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燈光照亮,燈光為他帶來了人間的溫暖和美好的情誼,帶來了生活的希望與信念,燈的內涵在這個故事中進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聯想燈光,作者是借此來剖析挖掘燈的內涵,讓人們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認識燈的作用,這自然比用議論抒情的方式來講燈的內涵更形象,更能開闊人的思維。而且這幾個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現實與理想,古代與現代,中國與外國,人們對于燈的感情都是一樣的,燈的意義更明了了。

      四、小結

      思想內容的小結:

      歸納燈包含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傾向。

      藝術手法的小結:

      象征手法的運用。

      善于運用聯想來感性地揭示文章內涵的寫法。

      五、作業:

      以“燈”為題,用象征手法寫一篇揭示“燈”燃燒自己,造福人類的品質的文章,600字左右。

    高二語文教案15

      教學目的

      (1)學習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見解;

      (2)掌握對比論證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萬化的語言特點,處處重復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4)著重識記并理解“蒙、因、絜、愛、余烈、弱”等詞的含義;

      (5)理解“制、亡、利、固”4個多義詞的不同含義。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以敘史來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1)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誦讀。

      (2)本文文言詞匯豐富,注意引導學生識辨積累。

      (3)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重點學習1─2節。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課文寫作背景、釋題、明確文體。

      二.⑴對照注釋自讀第一節。要求讀準字音,先默讀,再朗讀。

      ⑵指名朗讀,學生老師評價。

      ⑶再讀課文,劃出疑難。

      ⑷質疑,討論釋疑。

      ⑸要學生說出本節活用詞、通假字。

      ⑹齊讀課文第一節。請同學概括大意,教師板書。

      三.

      1.用學習第1節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2節。

      2.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學生口答)

      ⑴蒙故業

      ⑵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⑶寬厚而愛人

      ⑷相與為一

      ⑸趙奢之倫制其兵

      ⑹秦人開關延敵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讀第三節,方法同一、二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3─4節,背誦3─4節。

      教學步驟:

      一.齊讀1─2節,體會語言特色,板書1─2節內容。

      二.檢查自讀第3節情況

      1.指名朗讀第3節,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蒙)恬藩籬黔(首)隳(名城)

      2.對朗讀給予評價。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3.質疑,討論釋疑。

      4.要學生說出本節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異義詞。

      5.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要學生口答)

      ⑴奮六世之余烈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⑷因河為池

      ⑸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注意句式)

      三.指導背誦,概括大意。

      1.結合課后練習二(1),指導背誦,加深課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四.1.對照注釋自讀第4節,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牖猗躡氓

      2.指名朗讀、評價、教師范讀。

      3.質疑,集體釋疑。

      4.出示小黑板,請學生口答加點字的用法及意義。

      ⑴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注意句式)

      ⑵贏糧而景從

      ⑶天下云集而響應

      ⑷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齊讀課文,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6.根據課后練習二(2)提示,指導背誦,加深理解。

      7.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五.作業(早或晚自修完成)

      1.繼續背誦3─4節,(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讀課文第5節。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第5節,總結全文

      教學步驟:

      一.指名背誦3─4節,給予鼓勵。

      二.學習第5節

      1.出示小黑板,翻譯句子和加點字,口頭完成,檢查預習情況。

      ⑴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也?⑶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檢查情況,要求學生質疑,釋疑。

      3.指名朗讀、教師評價、教師指導朗讀(參見教參P170有關朗讀語氣提示)

      4.教師范讀

      5.指導背誦

      6.學生概括本節大意,明確結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導學生看板書,結合課題思考,認識本文“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課文中的對比,尋找各組對比之間的關系,并用圖表示,并分析運用對比對論證中心論點的作用。

      3.朗讀課文,找出駢句,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本文“賦體文心”的特色。

      四.作業:完成課后練習三(多義詞)

      板書:

      興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節

      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發展

      (一)興亡過程(前337─前247)第2節

      以史始皇統一全國(前246─前210)第3節

      論證亡二世:滅亡(前209─前207)第4節

      (二)滅亡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第5節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专区日韩专区欧美专区 | 午夜一级a成年大片在线 |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制服丝袜国产一区二区 |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