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四年級數學教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2-11-24 18:02:12 四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薦】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薦】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新世紀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21-23頁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直線、射線、線段、角以及平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在編寫上加強了大量的操作活動,便于學生直觀認識圖形、積累經驗。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學生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直線、射線、線段和平行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經驗與生活體驗,對學習幾何圖形的內容比較感興趣,但由于受圖形空間觀念和動手技能的影響,有部分學生學起來還感到吃力,動手操作靈活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學習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理解兩條直線在什么情況下平行、相交及互相垂直。

      2、理解掌握畫垂線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畫直線的垂線及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畫圖能力。

      【教學準備】

      1、教具:電腦及課件,投影,三角尺,鉛垂線等。

      2、學具:三角尺,正方形的紙或長方形的紙,正方體或長方體的小盒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在準備好的白紙上,任意畫兩條直線,畫完后在組內交流,看看自己與其他同學畫的是否相同?師選取有代表性的畫法,投影展示。通過辨析請學生說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師順勢啟發:同一平面,兩條直線的相互位置關系有兩種情況(相交,平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相交。(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究新知:

      (一)認識“互相垂直”

      1、動手擺一擺

      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直線相交得到四個角,將這四個角標上序號,互相說說各是什么角?當其中一個角是直角時其它三個角是什么角?(匯報)

      2、引發思考

      師:擺成銳角和鈍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斷出來。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斷不夠精確,你有什么方法證明自己擺的角是直角嗎?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書的角去比……)(課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多名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

      (課件出示)兩條直線開始相交,然后一條直線轉動,成直角,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板書: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師: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都有一個交點,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用字母o表示垂足)同桌選一個自己剛才所畫的圖標上字母互說。

      4、辨析質疑

      (1)“互相”是什么意思?

      (2)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關鍵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3)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種特殊情況。

      (二)加深認識互相垂直

      1、折一折

      (1)拿出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使兩條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請同學們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把每組折線畫出來,便于區分。

      (2)怎樣驗證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動手嘗試讓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

      2、摸一摸說一說

      以小組為單位,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紙盒上的那些邊是互相垂直的。說一說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段。

      3、畫一畫

      師指導畫垂線的兩種情況:一是過直線上的一點畫一條與這直線垂直的直線;一是過直線外一點畫一條與這直線垂直的直線。

      三、實踐應用

      1、p22練一練第2題

      2、測身高、比賽跳高(量高度)

      3、p23小實驗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獲。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56頁-57頁。

      【教學目標】

      1、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2、使學生掌握“相互平行”與“相互垂直”的含義。

      3、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線定義中“在同一個平面內的”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整理明標

      1、復習導入:

      師:我們在第三單元學習了線段、直線和射線,現在請你在你的本子上畫出一條直線,再回憶一下直線有哪些特征?

      預設:(1)直的(2)向兩邊無線延伸(3)無法測量(2)沒有端點

      師:在你剛才所畫的直線旁邊隨意再畫一條直線,會發生什么情況?

      預設:

      預設:通過回憶直線的特征,構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引入本節課的知識點——平行與垂直。

      2、整理明標

      (1)認識平行

      (2)認識垂直

      二、明確路徑,合作探究

      問題一: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進而發現什么是平行。

      問題二:通過學生觀察,教師講授,得出兩條直線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饋,對抗質疑

      問題一:認識平行

      (1)提出問題:觀察一下每組中的兩條直線,它們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將他們分分類嗎?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標準將它們分類。

      (3)匯報: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義:我們將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下了一個定義: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5)提出問題:你從剛才讀的這句話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匯報:①同一個平面內②不相交

      (7)對抗:為什么要強調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內?不在同一平面內行不行?

      (8)演示:出示畫著兩條平行的直線的白紙,然后將紙沿著兩條直線中間剪開,成兩個平面展示。

      (9)提出問題:如何表示兩條直線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線嗎?

      (10)小結: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線的存在,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問題二:認識垂直

      (1)操作:跟著老師一起來量一量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匯報: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義:我們將兩條直線相交成90度的情況下了一個定義: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相互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4)對抗:你從剛才所讀的這句話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匯報: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問題:我們如何表示他們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嗎?

      (7)小結: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相互垂直。

      四、檢測總結,拓展延伸

      1、練習

      (1)教材第57頁做一做:獨立完成

      2、全課總結: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3、課后拓展:

      (1)判斷

      ①、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②、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過直線外一點能畫無數條直線的平行線.

      (2)下面的圖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況嗎?

      出示“雙杠”圖讓學生找出平行與垂直。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例子,結合實際操作,使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2。結合小數乘法的意義,使學生能夠計算簡單的小數乘整數。

      3。通過探究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類推遷移、聯想轉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教材分析】

      小數乘法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元、角、分與小數”、“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加減法”和掌握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

      【學情分析】

      我所抽班級學生有73人。這班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對于列出小數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結果,學生不會有任何困難,關鍵在于學生能否聯想到整數乘法的意義,然后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出小數乘法的意義。所以針對這一點,我打算利用小數加法的復習題,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運用類推、遷移的方法來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小數的意義:0。20。05(學生口答)

      2、小數加法:0。6+0。60。8+0。80。2+0。2+0。20。4+0。4+0。40。1+0。1+0。1+0。1+0。1

      (1)學生口算

      (2)你發現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數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計算)

      3、揭示新課:

      (1)0。2+0。2+0。2,用乘法怎樣表示?為什么這樣列式,你是這樣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樣寫?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幾道怎樣用乘法表示?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4)這些乘法算式與我們前面學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數乘法)

      4、歸納意義:

      小數乘整數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請大家想辦法算出0。2×3的積。

      (1)學生獨立思考并計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連加法:0。2+0。2+0。2=0。6

      b。聯想、轉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畫圖法:你是怎樣畫的?為什么要畫3個0。2?

      d。推算:因為2×3=6,所以0。2×3=0。6

      e。還有不同的嗎?(略)

      2、小結:只要適合自己,就是的!

      三。鞏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

      0。3+0。3+0。3+0。3+0。3=()×()=()

      0。1+0。1+0。1+0。1+0。1+。。。=()×()=()(10個0。1)

      1。2×2=()+()=()

      ()×()=()+()+()+()+()(可以怎樣填?你發現了什么?)

      2、算一算

      2×0。40。3×03×1。19×0。80。6×45×0。20。7×1

      3、文具店里的數學問題:

      (1)買4塊橡皮多少元?

      (2)買3支鉛筆多少元?

      (3)買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選一種文具,你還能提出一步計算的乘法問題嗎?

      四。閱讀質疑

      (1)閱讀教材38~39,把書中內容補充完整。

      (2)還有不懂的問題嗎?

      五。全課小結: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通過測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發現三角形三個內角和是180°。

      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合理猜想和驗證三角形內角度數和等于180°的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愿望和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探究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教學難點:

      在猜想和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理解內角、內角和概念

      1、謎語引入:形狀似座山,穩定性能堅,三竿首尾連,學問不簡單,打一幾何圖形猜一猜是什么?

      Q:結合謎面的信息來說一說三角形有什么特點?

      2、介紹內角:這三個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內角。

      Q:三角形有幾個內角?

      3、介紹內角和:把三個內角的度數加起來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內角和。

      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內角和。

      活動2【活動】觀察圖形

      1、觀察圖形的變與不變

      ppt依次出示

      Q:這是銳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內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內角和是指?

      出示鈍角三角形,內角和是指?

      質疑:哪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最大?

      預設1:鈍角三角形內角和大。(說想法)

      預設2:一樣大。(說想法)

      預設3:180度。

      小結:三個三角形的樣子不一樣,大小也不一樣,三個內角也不一樣,但內角和是一樣的。

      (二)活動二:猜想內角和不變的度數

      Q:這個一樣的度數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預設1:聽說過,學過。

      預設2:直角三角尺上三個角的度數和是180度。

      預設3:等邊三角形。

      這兩個都是我們知道度數的特殊的三角形,請你根據這個特殊的三角形來大膽的猜猜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度數是不是180°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

      活動3【活動】測量驗證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過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誰來介紹介紹量的方法?

      預設:要想研究內角和,只要把三個內角度數量出來再加起來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動手測量

      PPT:操作建議:

      1、請你找到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用彩筆標序號1、2、3。

      2、用量角器仔細測量后,記錄角的度數。

      3、列式計算出三角形內角和度數。

      動手測量

      (三)匯報交流:

      學生1展示測量的過程。

      Q:還有誰測量的這個銳角三角形,說一說?

      追問:為什么同一個三角形內角和度數卻不一樣?

      Q:你在測量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

      Q:觀察這些數據,雖然都不太一樣,但是都很接近?

      小結:測量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三個角的度數,加起來就可以求出內角和,但是測量有誤差。

      活動4【活動】拼角驗證

      (一)思考其它驗證方法

      Q: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預設1:學生沒有反應。

      師引導:說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預設2:撕拼法

      Q:怎么把三個內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師幫助突破,撕下三個內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嗎?

      預設3:折疊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們聽懂了嗎?一會兒可以試試。

      預設4:描畫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嗎?

      其他同學觀察他在做什么?

      引語:剛才說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們自己來試一試。

      (二)動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請你用彩筆在紙上隨意畫一個三角形,并剪下來。

      2、用彩筆標出三個內角。

      3、嘗試操作。

      動手操作

      (三)匯報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發現了什么?

      (四)小結

      剛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畫出的,形狀、大小都不一樣。無論是撕拼、折疊、還是描畫的方法,都是在把這三個內角拼在了一起,轉化成一個平角,我們發現他們的內角和都是180度。

      活動5【活動】幾何畫板驗證

      引:但我們時間有限,研究的三角形個數有限,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呢?我們可以借助幾何畫板來看一看。

      師:介紹:計算機能夠幫助我們比較精確地測量出三個角的度數,并計算它們的和。

      觀察:老師拉動一個頂點,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小結:也就是,無論我們怎么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雖然它的內角在變化,但三個內角和的卻是不變的,都是180度。

      活動6【練習】基礎練習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個銳角是40°,求另一個角?

      3、說一說:在一個三角形中,能有兩個直角嗎?能有兩個鈍角嗎?為什么?

      4、拼三角形

      師:兩個180°不是360°嗎?

      小結:看來,組合以后的圖形還要分清楚哪些是內角。

      活動7【練習】拓展練習

      (一)拓展練習

      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那四邊形有沒有內角和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課件演示。

      說說這節課你的收獲?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5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二年級下冊學生已經認識和掌握了萬以內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對億以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認識的鞏固和擴展,也是后面學習含億級數的基礎。教材首先呈現20xx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口數大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北京市人口為例,引導學生結合計數器撥珠數數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以及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接著教材給出億以內數級和數位順序表,讓學生利用數位順序表說出每個數位上的數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練一練第1題,讓學生一邊撥數一邊數數,體會“滿十進一”,培養學生數感,第2題利用兩個直觀形象的素材,使學生通過想象感受1億有多大。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學生平時通過觀察和發現,已經接觸過生活中大數樂,具備利用已有學習經驗學習新知的能力,能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溝通萬以內數和億以內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大數,進一步認識“萬、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計數單位,認識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2.掌握數位順序表,認識數位、數級,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國“四位一級”的計數習慣。。

      3.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認識計數單位、數位、數級以及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難點】:利用數位順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計數器)

      談話: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老朋友。認識它嗎?(計數器)

      1、復習計數單位:

      提問:計數器上的個、十、百、千、萬是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對,計數單位!

      2、復習“滿十進一”:

      提問:在計數器的某一位上最多能撥幾顆珠子?強調:滿十進一。

      3、復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及組成:

      提問:在屏幕的計數器撥出3003,怎么撥?

      回顧撥法:從高位起,哪一位上有幾就撥幾。

      追問:2個“3”表示的意思相同嗎?指出:3在不同的數位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二、溝通聯系,建構知識

      談話:同學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數,20xx年我國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普查中這六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口數據。

      出示例題圖,提問:看到這些數你有什么感覺?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大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出示北京市人口:13819000

      1、認識計數單位

      (1)提問:在屏幕上的這個計數器上能表示出北京市的人口數嗎?為什么?

      談話:看來,要表示出比萬還要大的數,計數器要進行拓展。

      (2)我們一萬一萬地數,這是2萬、3萬、4萬……9萬再添一顆珠子就是多少?滿十進一,產生一個新的計數單位,它是什么?十萬!十個一萬是十萬。

      繼續十萬十萬地數,二十萬、三十萬……九十萬,再添十萬,一百萬!滿十進一,1 0個十萬是一百萬,現在的'一顆珠子表示多少?

      一百萬一百萬地數,兩百萬……,十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十個一千萬是一億。

      (3)通過撥珠數數,我們又認識了幾個新的計數單位,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它們之間的關系。

      (4)提問: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對!滿十進一。

      2、認識數位順序表

      (1)談話:計數單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數位,計數單位增加了,數位也相應地要進行拓展。

      (2)拓展數位順序表

      提問:根據新增的幾個計數單位,說出它們對應的數位?

      填好后一齊讀一讀。

      (3)提問:學了這么多數位,怎么才能很快地記住它們呢?

      (4)介紹數級:利用數位之間的對應關系,為了方便計數,人們把從右往左數每四個數位分為一個數級。

      追問:你知道個級包括哪些數位嗎?萬級呢?億位等4個數位分為?

      3、撥數,并說出數的組成

      談話:計數單位增加了,數位也進行了拓展,我們再來研究剛才的數。

      (1)你能在拓展后的計數器上撥出北京市的人口數了嗎?撥之前先想一想,根據以前的經驗,怎么撥?對,哪一位上有幾就撥幾顆珠子。

      動手撥一撥。

      (請你來,一邊撥一邊說你是怎么撥的

      撥完后提問;8在哪一位?表示多少?9呢?誰還能說說其他數位上的數各表示多少?

      (2)西藏人口數:2616300人,一邊撥一邊說說你是怎么撥的。

      四川人口數:83290935人,撥好后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撥的。

      (3)談話:。北京市人口數:13819000包含了幾個數級?個級上的數表示多少個一,萬級上的數表示多少個萬。說來說說這個數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提問:西藏人口數92560000和四川人口數19250000分別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呢?

      (4)獨立撥一撥河南、新疆、黑龍江的人口數。

      同桌互相檢查撥對了沒,互相說說每個數各表示多少個萬。

      提問:仔細觀察,這三個數有共同點嗎?

      小結:這些數的個級上都是0,是整萬數,都可以說成由多少個萬組成。

      4、回顧整理,建構新知

      談話:學了這么多有關數的知識,我們一起來整理一下。

      回顧小結:為了研究更大的數,我們一起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知道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還學習了計數單位所對應的數位,從右往數,每4個數位分為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分為個級,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分為萬級,接下來的4個數位分為億級……利用數位順序表我們能計數器上撥出大數,并且知道大數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三,練習提升,培養數感

      下面就用咱們學到的知識,繼續撥一撥數一數。

      1、做一做第1題。

      一萬一萬地數,從九十六萬數到一百零三萬。

      十萬十萬地數,從七十六萬數到一百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從八十萬數到一億。

      師生一起邊撥邊數,數完后提問:數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2、鞏固數位順序表的認識。

      提問:回顧數位順序表,你能獨立地填一填嗎?

      3、感受大數的大小。

      四、總結收獲,課后延伸

      1、談話: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提問:還有更大的數嗎?

      出示我國總人口數:1295330000人

      這個數你認識嗎?數一數,它是一個12位數,關于它和更多數的知識,我們后面再去學習!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1—112頁的例1和例2,第111頁、113頁上面“做一做”中的 題目和練習二十六的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初步掌握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筆算小數加、減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少先隊采集中草藥。第一小隊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隊采集了986克。兩個小隊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讓學生先解答,再說一說整數加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2.筆算。

      4.67十2.5= 6.03十8.47= 8.41—0.75=

      讓學生列豎式計算,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并注意檢查學生豎式的書寫格式是否正確。

      二、新課

      1.教學例l。

      (1)通過舊知識引出新課。

      教師再出示一次復習的第l題,把已知條件和問題稍作改動,變成例l。讓學生讀題, 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比較整數加法和小數加法的意義。

      教師:“例1與復習中的第1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 么要用加法算?”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說出:從復習的第1題可以看出整數加法的意義是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從例1可以看出小數加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法的意義相同.也是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因為要把兩個小隊采集中草藥的千克數合起來,所以要用加法計算。

      (3)引導學生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教師板書橫式以后,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寫豎式,并提問:“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然 后把以千克作單位的小數改寫成以克作單位的整數,列出豎式,并提問:“整數加法應該怎樣算?”引導學生說出計算時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再從個位加起。

      教師接著再提問:“為什么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引導學生說出相同計數單位上 的數才能相加。教師告訴學生:小數加法也是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所以列豎式 時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能使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然后讓學生計算,算完后教師提問:“得數7.810末尾的‘0’怎樣處理?能不能去掉?為什么能去掉?”引導學生說出根據小數的性質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訴學生以后在計 算小數加法遇到小數末尾有“0”時,通常要把“0”去掉。

      2.讓學生做第111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檢查學生是否把小數點對齊了,最后集體訂正。

      3.引導學生比較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計算法則。

      教師:“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在計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啟發學生說出小數加法和 整數加法都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小數加法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能使相同數位對齊:

      4.教學例2。

      (1)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小數減法的意義。

      教師:“例2的條件和問題與例l比有什么變化?例2的'數量關系是什么?”啟發學生說出例2是已知兩個小隊采集中藥材的總數和第一小隊采集的千克數.求第二小隊采集 的千克數;可以看出小數減法也是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所以它的意義與整數減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2)利用知識遷移使學生理解小數點對齊的算理。

      讓學生聯系小數加法小數點對齊的算理,說一說小數減法小數點為什么要對齊: 然后教師把千克數改寫成克數并列出豎式,提問:“個位上是幾減幾?”接著讓學生看小數減法豎式,提問:“被減數干分位上沒有數計算時怎么辦?”利用小數的性質使學生理解被減數干分位上沒有數可以添“0”再減,也可以不寫“0”,把這一位看作“0”再計算,以后 在計算時遇到這種情況也可以這樣處理。接著讓學生計算,教師巡視,檢查學生小數點是 否對齊,被減數千分位的處理是否正確,得數的小數點點得是否正確。

      5.比較小數減法與整數減法的計算法則。

      讓學生討論小數減法與整數減法在計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學生明確這和小數 加法與整數加法在計算上的關系是一樣的。

      6.小結。

      教師:“通過學習上面的知識,小數加法和小數減法的計算法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啟發學生說出小數加減法計算時都要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都要從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師把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完整地說一說。并讓學生看書上的法 則,齊讀一遍。

      7.做第113頁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題目。

      學生做題之前,教師先提問:“整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整數加減法是怎樣驗算的?”從而說明小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及驗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的一樣。再讓學生做題.檢查豎式的書寫及計算有沒有錯誤,得數的小數點點得是否正確,驗算的格式 對不對。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計算并驗算的。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2題。

      1.做第l題,教師先說明題意,要根據加法算式來寫減法算式的得數,不用再列式計算。學生做完之后,可以提問:“你是根據什么來寫減得的差的?”使學生加深對小數減法的 意義和加減法關系的認識;

      2.做第2題,讓學生獨立做,可以要求學生驗算。教師巡視,進行個別輔導。訂正時, 針對學生易出錯的地方重點說一說。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2.能正確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數.

      3.使學生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取近似值對結果的精確程度的影響.

      教學難點:

      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教學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課型:

      1課時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情境圖,電子秤上顯示的數據和售貨員的話,提出疑問怎么會不一樣?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數,復習整數求近似數。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圖,在實際應用小數時,往往也沒有必要說出它的準確數,只要它的近似數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數是多少?小組討論后指名匯報。

      (根據學生匯報現場操作展示在多媒體PPT中,插入函數能在播放時在方框里輸入學生匯報結果,能及時將學生的想法展現在課件上)

      2根據匯報結果,分別具體探討保留兩位小數的.近似數,保留一位小數,保留整數后的近似數。并說一說操作的過程。

      3、強調取近似數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組探討1與1.0的精確度

      5、引導通過線段圖理解保留一位小數是1.0,小數末尾的0,應當保留,不能去掉。

      6、總結:剛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數?獨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組中交流,找不同說原因。

      (三)鞏固練習

      1、選擇,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

      (1)保留( )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兩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數,表示精確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數的近似數

      (1)保留兩位小數

      0.256 12.006 1.0987

      (2)精確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選兩組,整組4人一起在電腦前討論后,將本組答案用電腦操作展現在課件上放映呈現給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數

      4、拓展題

      四、全課總結

      1、數學課將結束了,你有哪些收獲?在哪方面還需努力?

      2、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課本73頁的知識,打開課本,認真看一看課本,找出書中你認為需要掌握的知識用筆做個記號,然后大聲地朗讀出來。

      課后作業: 1.從課后習題中選取;

      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

      板書設計: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進1 大于5,向前一位進1

      表示近似數的時,0不能去掉

      課后反思: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p5——p7內容。

      教學目標:

      1、經歷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大數的過程,并能說出這些大數的意義。

      2、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3、在學習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多位數的讀、寫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級中、級尾有“0”的多位數的讀、寫法。

      教具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一些大數。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師: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可以從報紙、雜志、電視等各種媒體中接觸到一些較大的數,請大家把你們搜集到的有關大數的信息與同伴互相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到學習讀、寫多位數的`必要性。)

      二:嘗試學習,探索多位數的讀法。

      1、“億以內的數”的讀法。

      師:老師也搜集到一些大數,結合數位順序(出示數據,如下)同學們會讀這些大數嗎?

      a、某公司年生產額達:6780000元。

      b、北京市約有13820000人。

      c、天津市約有10010000人。

      生:(胸有成竹,躍躍欲試)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彼此交流信息的基礎上,將注意力轉移到探索新知上。)

      師: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要求來學習:

      ①、請你結合數位順序表試著獨自將這些大數讀出來。

      ②、把你的讀法讀給同伴聽。

      ③、你發現了什么?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嗎?

      設計意圖:

      ①、使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的經驗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經歷“非正式定義”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其自學能力。

      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傾聽、質疑、說服、推廣而直到豁然開朗,明確“億以內數的讀法,只要按照個級讀法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萬字即可。”,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匯報學習結果: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教師適時給予補充與總結。

      2、知識遷移:“億以上的數”的讀法。

      教師出示數據:

      a、祖國大陸約有1265830000人。

      b、全國總人口約為1295330000人。

      c、某市企業納稅額約10990069000元。

      因學生已有“億以內的數”的讀法的經驗,所以此時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學。

      三、探索多位數的寫法。

      1、“億以內數的寫法”。

      可以讓學生結合數位順序表來寫數,學習方法同“億以內數的讀法”,引導學生歸納出方法:先寫萬級再寫個級,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寫“0”占位。

      數據參考:

      a、香港約有六百七十八萬人。

      b、澳門約有四十四萬人。

      c、火箭每分鐘至少約飛行四十七萬四千米。

      2、知識遷移:“億以上數的寫法”。(略)

      四:比較數的大小。

      學生在學習“萬以內的數”時已經有了基礎,所以這部分內容可放手讓學生自己總結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

      五:練習p6的“試一試”、p7的“練一練”。

      (注:“比較數的大小”、“試一試”、“說一說”的第①小題及“練一練”的內容可另外安排一節課。)

      六:總結。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2、技能目標:能運用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學習的品質,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引入的開放(創設情景)

      1、游戲入手,請學生說出幾個任意多位數,老師不用計算就能很快地說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師生共同驗證老師的判斷,認為無誤后,學生嘗試。

      3、思考:老師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就斷定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的?

      設計意圖:采用游戲的形式,引入猜數活動,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帶著歡快、帶著激情,在和諧、寬松、活躍的開放氛圍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們會主動地向老師提出問題:您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就能斷定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情感,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對知識的探索之中。

      二、展開的開放

      1、探求知識

      ①請學生說出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然后讓學生大膽猜想:你認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與個位上的數字有關嗎?

      (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

      ②讓學生說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兩位數:(按照學生的口答板書)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議:這些數的個位上數字有特征嗎?

      (個位上的數字是0、1、2、3每個數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從一個數的個位上的數字來考慮,有可能嗎?

      ③任意寫出一個能被3整除的數,如:162

      讓學生變換數字的位置,問:你發現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兩位數也調換一下數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數,交換數字的排列順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識

      ①引導:能被3整除的數,與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差、積、商有否關系?

      ②分組交流,發表觀點:

      (初步認識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與一個數的各位上數字的和有關)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斷下面的數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斷后,通過演算驗證)

      ④學生看書釋疑

      議:書上用什么方法推導的?怎樣記憶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設計意圖:因勢利導,開放了教學思路,充分重視教師導的作用和學生學的體驗。這一階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的探索過程來發現知識,獲得結論,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1、通過學生猜想、舉例嘗試,使學生產生兩次認知沖突;接著通過交換數字的位置,使學生有模糊的認識,但仍然沒能發現特征 ,產生第三次認知沖突。2、通過計算各數位上的數的和、差、積、商,使結論逐漸顯露。3、通過交流,教師點拔,學生自我釋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

      三、應用的開放:

      1、應用知識:(學生獨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數能被3整除,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②寫出幾個能被3整除的多位數

      2、開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個數中的□里填上一個數字,使這個數有約數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寫出幾個能同時被2、5、3整除的數嗎?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數整除的特征嗎?

      設計意圖:練習是對知識的鞏固與延伸,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一階段安排了兩個層次:

      1、主要是為了關注學困生,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方法及已掌握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達到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目的。

      2、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去完成,特別在互相啟發下,使學生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要求:

      1、會根據統計的要求,收集、整理數據,并能制作統計表。

      2、能根據統計表作出分析、預測或判斷和決策。

      3、培養學生統計的意識,并能應用統計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讓學生體驗統計的過程,感悟統計的方法。

      重點:學會收集、整理數據,并學會制作簡單的統計表。

      難點:怎樣去實際收集數據,能根據統計表作出預測或決策。

      教學過程:

      一、統計本班學生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情況。

      1、同學們,雙休日你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整理并板書:體育運動、玩電腦、學音樂、看書學習、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呢?(生:要進行調查和統計)

      (板書課題:簡單的統計)

      3、怎樣進行統計呢?(討論得出:可以劃正字,或舉手數一數等)

      4、請小組統計員統計每種情況的人數。(各組當堂推選出統計員,要求進行統計)

      5、師總結:剛才統計員通過舉手數出了每種情況的人數,這個過程叫收集數據,為了科學準確,要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板書:收集數據,不重復,不遺漏)

      6、請大統計員把每種情況的人數進行分類整理,把各種情況的人數加起來(指定全班統計員整理并合計)。這個過程叫整理數據(板書:整理數據)

      7、把統計出來的數據整理到一張表格里去,這張表格叫做統計表,叫什么統計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歡做什么的情況統計表)。學生回答每種情況的人數,教師填好統計表,并填好合計人數。是什么時間制作的?(注上制表時間)。這個過程叫做制作統計表。

      8、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發現什么?想到什么?

      剛才我們對這張統計表進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斷、預測和決策。(板書:進行分析,判斷、預測和決策)

      9、 你統計了我們一個班的情況,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準確呢?還要統計什么?(還要統計其他班級的情況)。統計的數據越多,我們得到的情況就越準確。

      【評析:統計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作為切入口,使學生感到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通過對情況的真實分析,引發學生的真情流露,學生想說敢說,非常投入。教師注意把統計的過程隨教學過程充分展示出來,滲透自然,學生樂于接受。對統計表的分析注意了開放性,讓學生扮演統計員的角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和再創造的過程,使課堂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樂園。】

      二、統計聽課老師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情況。

      今天來了許多聽課老師,老師們在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你打算怎樣知道聽課老師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統計)怎樣進行統計呢?

      (1)請每小組打開信封,看一遍,要求我們干什么?

      (2)請每個小組商量一下,怎樣合作統計?

      (3)學生匯報打算怎樣調查。怎樣問老師?(提醒學生要有禮貌)

      (4)學生到聽課教師中去調查統計,收集數據。

      (5)填好手中的統計表,匯報統計情況,你得出什么預測?

      (6)把同學們和老師們星期日里最喜歡做什么的兩張統計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師把數據合在一張統計表中)你發現什么?

      【評析:本環節教師注意讓學生親身體驗統計的過程,在統計活動中,感悟統計的價值。(1)讓學生把學到的統計方法應用到實際統計活動之中,隨學隨用,每個學生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做到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實際數學化。(2)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討統計的方法,學生暢所欲言。統計的辦法是學生想出來的,數據是學生自己動手收集出來的,發揮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培養了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3)對學生雙休日活動情況統計表與教師雙休日活動統計表進行對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為一,學生預測的準確、分析的透徹,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

      三、實際上統計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的多。(分別出示多張統計表)

      i。南京造地鐵,選擇顏色一張調查統計表。你發現什么?

      ii。第十四屆亞運會前四名獲金牌情況統計表。你發現什么,想到什么?

      iii。選舉班長情況統計表,引導學生做出分析

      iv。近幾年來南京旅游的人數情況統計表。

      【評析:選取的幾個例子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剛剛發生的事情,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學生分析的饒有興致,既具有開放性,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精神、民主意識等。】

      四、自學課本(100頁101頁)

      a)出示思考提綱

      i。原始數據表與數據統計表有什么不同?

      ii。書上的三個小問題。

      (1)觀察統計表,說出喜歡每種球類活動的各有多少人?

      (2)估計一下,在這個班級里組織什么球類比賽最受歡迎?

      (3)你還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統計表要注意什么?

      b)學生合作交流上述問題。

      c)學生匯報并補充。

      【評析:教學過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教者不囿于教材,讓教材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特別是對原始記錄表與統計表有什么不同這一問題的'討論,鞏固了統計的過程,在比較原始記錄表與數據統計表有什么不同時,孕伏了任何兩種方法不存在對錯之分,各有各的優越性,我們在實際使用時誰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統計公路上汽車通過情況。(電腦出示馬路過往車輛情況的場景)

      i。這是車輛通過的情況,現在請大家進行統計,(學生統計失敗)為什么無法統計?你有什么感覺?(太快),

      ii。如果要你統計車輛通過的情況,該怎么辦?

      ①需要去分類。(弄清要統計哪幾種車輛)。②怎樣收集數據?③怎樣整理數據。④怎樣畫統計表?⑤分析一下結果。

      iii。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很快的統計出來?(如何分工)

      iv。匯報你們分工的情況。通過活動你有什么想法?

      v。從統計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氣的污染情況等)

      【評析:這一環節讓學生想辦法解決怎樣統計動態的物體的問題,又一次讓小組交流,發揮了團隊的力量。通過虛擬的道路交通場景,學生嘗試了統計的失敗,又在教師分小組交流一下的話語點撥下,尋求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獲得了統計的成功。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認知水平,相信學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真正地發揮了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

      六、用統計的方法解決身邊的問題。

      【評析:讓學生自己舉例,聯想到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如何解決身邊的事情,學生發言踴躍,培養了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作業:完成101頁做一做,練習十二第1題。

      【評析:在培養能力的同時,還重視了雙基的落實。】

      【總評:本節課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于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一、從生活經驗導入新課,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教師就從雙休日同學們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的話題導入新課,從怎樣知道每種活動有多少人最喜歡來切入主題。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小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情節:怎樣知道星期日最喜歡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說出了要調查統計,那么怎樣調查和統計呢?接著讓統計員進行統計。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整個統計的經歷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清晰、充分地展現出來。課堂氣氛活躍,雙基訓練扎實。

      三、借助生活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歸宿是應用,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把握數學問題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數學問題,增加數學的情境性、開放性,注重呈現方式的多樣化。為了鞏固剛學會的統計方法,教者讓學生去統計聽課老師最喜歡干什么這一實踐活動,首先讓學生討論教師人很多,怎樣去統計這一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想辦法,得出了一小組統計一排老師比較節省時間的方法,然后讓學生按照想出的辦法去統計。辦法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統計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學生人人參與,爭論不斷,效果明顯。

      四、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統計一分鐘內車輛通過情況時,教師又一次讓大家合作交流,學生討論的結果是一小組有4人,1人負責記錄數據,另3人每人統計一種車輛的簡便方法。當學生把統計好的數據整理成統計表時,讓學生分析討論從統計的數據中你發現什么?想到什么?,這樣的設計頗具挑戰性和現實意義,挖掘出了許多促使人發展的因素,出現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買摩托車、汽車的人很多、汽車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護環境等思想教育的話題,變關注知識為關注學生情感態度、思維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使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得到了平衡與和諧的整合。

      縱觀整節課,教者注意把數學與生活溝通,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使學生在知識的獲得中得到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習得知識,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生命的活力。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

      2.初步認識自然數。

      3.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掌握千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

      難點:掌握千億以內數位順序和十進制計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同學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天,我們都在和不同的數字打交道,想一想我們在做什么事情能夠用到數字。(打電話、人民幣的面值等)

      師:生活中每一天我們都離不開數,那數是怎樣產生的,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那就讓我們走進課本,把書打開,自己先來學習一下。(學生自學書16-17頁)

      師:都讀完了嗎?我想請同學來講一講古代的人是怎樣來計數的?(學生介紹)

      你總結的真好!

      師:誰能對古代人的計數法做一個評價呢?(學生發言)

      太棒了!

      師:因為這些方法給我們帶來的許多不便,所以后來人們又發明了用計數符號計數

      (出示PPT)

      師:這些計數符號我們就叫做數字。誰來講一講,都有哪些數字?(生:說三種數字)

      師:和以前的計數方法比起來,感覺怎么樣?(方便了很多)

      師:有一個羅馬人,他來到中國想買茶葉,于是他走進了一家店鋪,掌柜的問他,你想買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張寫著羅馬數字茶葉斤數的紙條拿給中國的掌柜看,你們說中國的掌柜看到這張紙條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不知道買多少斤)

      師:不知道他要買多少斤茶葉對吧?因為在羅馬數字當中這個數字表示的是306,而在我們中國不是這樣表示的(出示算籌表示形式)這樣交流起來不方便,這單生意能做成嗎?這些商人最渴望什么呢?(生:發明一種在世界各地都能用的.數字)你太了解他們的心聲了,于是后來就出現了什么?(阿拉伯數字)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阿拉伯數字的來源嗎?

      師:每天和我們打交道的這些數字就是阿拉伯數字,帶著這些阿拉伯數字我們再回到古代,他們分別可以用哪些數字來表示呢?(分別表示4、5、7)是不是非常方便?

      師:我們可以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物體的個數(出示PPT)像這樣表示物體個數的1等等我們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生答:自然數)對嗎?剛才他讀的時候你發現,這里面沒有發現誰的身影呢?(生:沒有0)

      師:為什么沒有0呢?老師給大家講一講,以中國數為例,看不見的物體人們是不數的,就用空位表示,后來用方框來表示,大約在700年以前就用圓圈來表示,慢慢的才演變到現在的數字0

      師:請問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用)

      師:同意嗎?那0是不是自然數?是!非常好!誰來讀一讀這兩句話?(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0也是自然數)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所有的自然數都稱為整數。這些自然數有哪些性質和特點呢?出示幾個問題PPT,以同桌為單位討論一下(相鄰的兩個自然數相差幾舉例說明)太棒了!你真會學習!有最大的自然數嗎?無論我們說出哪個自然數我們都能找到比他大一的自然數對吧?

      師:在生活中啊,我們還會遇到一些比億以內的數還要大的數,誰來給大家讀一讀?出示PPT,在我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當中一共這么多人,這個數字怎么讀呢?( 生讀)

      師:你能這么塊就把這個數字讀出來了啊!介紹一下你的方法!(生:從個位起,每4個數位一級,分三級讀出來)

      師: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數字都用到了哪些計數單位?(生回答)

      師:我聽這位同學說到十億,我們之前沒有接觸過這個計數單位對吧?那么十億和一億有者怎樣的關系呢?(生:十個一億是十億)是這樣的嗎?

      生:是這樣的嗎?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首先我們先在億位上播一顆珠子,表示1個億,一起接著數,播到第10顆珠子了,該怎么辦呢?(億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億上播一顆珠子)

      師:億和十億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呢?生:10個一億是十億 師板書 再請同學說一說

      師:還有沒有比十億更大的計數單位呢?生:百億和千億

      師:那十億和百億,百億和千億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呢?請仿照剛才的方法來說一說,補充板書

      師:再請一為同學來讀一讀。

      師:現在再來讀這個數字就容易了對吧!再找一位同學來讀一讀

      師:請問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這兩個3表示的意義是一樣的嗎?

      師:今天我們又學習到了幾個新的計數單位,現在請同學們把數位順序表補充完整,寫完的同學可以和同桌說一說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計數單位有,他們對應的數位是什么呢?我們把這幾個計數單位組成的數級叫做什么呢?億級包括哪幾個計數單位?還有沒有比億級更大的數位嗎?我們用……表示

      師: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把這個數位順序表補充的更完整了,下面請同學們來說一說我們到目前為止都學過哪些計數單位?

      師:這些計數單位之間都有這樣的關系嗎?咱們一起仿照這種形式開火車說一說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每兩個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師:像這樣每兩個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板書十進制計數法

      師:找一找這句話當中哪兩個字最關鍵?生:相鄰。為什么?

      師:介紹關于十進制的資料

      師:生活中不光只有十進制計數法,還有其他進位制的計數方法,我們來看一看,介紹資料

      師:學習了這些知識,咱們可以用它來解決問題了

      練習題

      這個數的最高數位在什么位上?這個數大嗎?

      讀了這段資料你有什么想說的?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鼓勵學生運用猜測、舉例、驗證等數學方法學習乘法分配律。

      2、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用規律簡算,增強用規律驗算得意識。

      設計理念:

      1、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課堂上靈活處理教材,選擇適當的教法。

      3、提高了小組的合作學習有效性。

      4、促進了學生的主動性、個性化的學習。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出示數學掛圖:通過看圖,把圖意說一說。

      二、提出問題,解答質疑

      弄清題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嗎? (小組討論)

      生答師板書:濟青高速公路全長約多少千米? 怎樣解答呢?

      (1)要求全長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輛車分別行駛的路程,再求全長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還可以先求兩輛車1小時行駛的路程,再求全長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細觀察,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小組合作探討)

      生交流:發現兩個算式的結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這是個什么規律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吧。

      (小組合作學習) 生自己舉例來驗證

      生答師小結: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可以把它們分別乘這個數,再把乘得的積相加,這個規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這個規律嗎?

      生板書: (a + b).c = a .c + b .c 通過學習,讓學生思考運用乘法分配律解決實際問題。 讓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進行驗算。

      ②可以使計算簡便。 運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計算簡便嗎? (生小組舉例探討)

      三、鞏固練習

      自主練習: 第一題:讓學生在小組中快速連接,并說一說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第二題:先讓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組內互相說出師運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題:先觀察,再說出對錯,然后把錯的題重新做出來,集體訂 正,并說出錯題錯在哪里。

      板書設計: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可以先把它們分別和這個數相乘,再把乘得的積相加,這個規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認識容量單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個比較小的容量單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準備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學過程:

      一、了解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知道我們這節課要學習什么?你知道了相關的哪些知識?

      隨學生回答板書:毫升

      學生可能會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認識1毫升

      1、取量筒,介紹:這個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現在我們要用它和這個滴管來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數一數,幾滴大約是1毫升。

      3、通過這個實驗,你對毫升有了什么認識?

      4、介紹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時我們生病了,要喝一些藥水,(取一藥水瓶)讀: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問:我沒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這15~20毫升藥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見的勺子,舀滿1勺水,倒入量筒,測得大約是10毫升

      指出:這勺子是我們每天都要用的東西,現在你會利用它找適量的藥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藥水?

      指出:飲料我們可以多喝點少喝點,但在醫學上卻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所以在用藥的時候都要嚴格按照規定。下面這些是常見的一些規格,分別說說是多少毫升?

      2、老師用量筒量出一個50毫升,然后倒入一個常見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讓學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讓學生想象如果倒入題中的這幾個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況?

      回家練習:用剛才認識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別倒入這幾個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進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請同學們觀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兩杯)

      3.問: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學生回答,板書(1升=1000毫升)說明升與毫升的進率是1000。

      5.練習:20xx毫升=()升4000毫升=()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說說下面每種飲料分別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請學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個的時候指名說說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飲料,數一數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這個實驗應該怎么喝?然后多請幾個學生自然地喝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嗎?

      學生自由閱讀后交流感想。

      課后小記:“1毫升概念的確立”,讓學生觀察1毫升在量器、瓶蓋中的情況、用滴管裝,使每個學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學生感興趣。認識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約10毫升,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尋找、認識毫升,是一個非常好的學具。

      授后小記:

      前兩課時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學容量單位應該以動手操作及實物演示為主要的教學及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前我利用學生群體收集了大量練習中出現的容器實物,在課上展示給所有學生看,學生通過觀察,切實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個很小的容量單位及各種小容量容器的實際大小。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并能正確地描述。

      2、初步懂得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參與乘法分配律的歸納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充分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難點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充分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看了自然環境被破壞而出現的沙塵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圖片,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我想大聲的呼吁:請不要再濫伐樹木了,不然的話沙塵暴會更厲害。

      2、請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吧!

      3、要保護我們的家園,還要大量植樹。

      師:說的太好了。要保護我們的家園就要植樹造林,種植花草。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前段時間學校植樹活動的情況嗎?

      (多媒體展示植樹的場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里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運算定律

      (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你都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回答。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問題。

      師:請根據這些信息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列式計算。

      (2)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展示匯報: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師:誰和第一位同學的算式一樣?請舉手。誰來說一說你們解決問題的步驟?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組有幾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師:誰和第二位同學的算式一樣?請舉手。誰來說一說第二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步驟?

      生: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別算出負責挖坑種樹的人數和抬水澆樹的人數,再把這兩部分合起來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師:回答的很好。我們來看4×25和2×25分別表示什么?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組有幾人?即(4+2)×25。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請大家一起回答這次植樹活動的學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討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并且計算結果相同,那么,這兩個算式之間有什么關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兩個算式的結果相等,在這兩個算式中間可以用等號連接。

      師: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個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別與25相乘再相加。

      師:剛才同學們是先算出每組有幾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為25×(4+2)。想一想:計算25乘4加2的和還可以怎樣算呢?動手試試再把想法說給同桌聽。

      師:誰來給大家說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別與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兩個積相加。即25×(4+2)=25×4+25×2

      (2)舉例觀察

      師:我們知道了4加2的和與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與25分別相乘,再相加。請你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寫在本子上。你怎么來說明你寫的算式左右兩邊是相等的?

      師:誰來匯報你寫的式子,師隨生匯報板書。請同學們觀察這兩組等式以及自己寫的等式,有什么發現?請先和同學交流。

      (3)交流概括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生:我發現,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求出積,再把積相加。

      師: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求出積,再把積相加。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書課題:乘法分配律。

      師:剛才同學們寫的算式都對,那我們可不可以用一個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試著在練習本上寫,并抽學生匯報。

      生1:a、b表示兩個加數,c表示因數。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數,b、c表示兩個加數,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鞏固練習

      1、在□里填上適當的數。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兩邊相等的算式用線連接起來。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5

      一、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P112—P113第七單元《數學廣角》例1、例2

      二、設計理念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新增設的一個內容,和前面幾冊教材一樣,在本冊中也專門安排“數學廣角”一單元,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本課時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通過簡單的實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意識。

      2、能力目標:

      (1)使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積累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逐漸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通園片、紙片、、、等。

      五、活動設計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景走進生活

      師: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門鈴響了,原來是王阿姨到小明家來了。(多媒體出示)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課件上的圖,你了解到了什么?誰來說給大家聽一聽。師:我們來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多媒體出示沏茶的各項工序圖)

      2、學生自主設計方案(小組合作學習)

      師:小明需要做這么多事,你幫小明想一想,他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樣才能讓客人盡快喝上茶?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種能盡快讓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案

      小組的同學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這里課堂生成的資源可能很多,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維過程。展示出各小組不同的設計方案。(學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個過程)

      4、學生比較選擇并選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讓學生從不同的方案中,通過觀察比較,找出自己認為能讓客人盡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結:剛才的方法都是通過同時做幾件事才節省時間,那么我們在做一些事時,能同時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時間也就越短。

      (設計意圖:客人到了,先為客人沏杯茶,這是常見的招待客人的禮儀之一,也是孩子們熟悉的,因此我調整了教材的內容例1和例2的順序,濃郁的生活氣息把學生請進招待客人的具體環境中,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講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現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二:探究新知,研究問題1、出示例1,呈現研究問題:請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媽媽準備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餅招待她,(多媒體出示例1圖)

      (1)你從畫面上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張餅,需要多長時間?

      (3)如果要烙兩張餅,最快要用幾分鐘?

      (4)學生回答后并共同總結:我們烙兩張餅的時候,可以同時烙兩張餅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時間是6分鐘。(教師邊敘述,課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張、6張、8張、10張呢?

      自主設計方案(自主設計方案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A、如果媽媽、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張餅,一共需要烙幾張餅呢?

      B、請你們幫小明媽媽想一想,她應該怎樣烙“才能讓大家盡快地吃上烙餅?”先用你們小組內準備好的卡通圓片,擺一擺,小組的同學說一說,然后把你們的設計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案這里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學資源一定很多教師要注意傾聽,同時讓學生們也要注意傾聽其他小組的不同方案。

      D、學生比較并選擇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師演示,烙三張餅的方法和最短時間。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張餅,怎樣烙才能盡快吃上餅呢?7張呢?9張呢?這里讓同學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集體交流。同時把表格填完整。

      3、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在數學廣角里遇到的問題,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我們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活動三:結合生活,實踐應用

      1、同學們談談,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過合理的安排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2、一個小女孩遇到一個問題,看我們能不能幫她解決?出示做一做2

      3、誰來告訴大家你按照怎樣的順序呢?(也可進行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用,在課堂中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有什么想說的'嗎?(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

      五、生活回歸

      回家后,請你給媽媽燒壺水,給爸爸沏杯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后反思:

      這一節課通過簡單化的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的作用,來感受數學的趣味。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靈活運用教材,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由于小學生比較常見熟悉的沏茶這一生活現象作為教材入手,調整了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了先為客人沏茶再為客人吃烙餅的生活情境。當畫面上呈現媽媽讓小明幫著給王阿姨沏茶這一數學信息時,沒有急于想去解決如何讓王阿姨盡快喝上茶,而是讓學生想想平時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處于主動思考積極動腦的狀態,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給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相信學生,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以一個個具體事例讓學生觀察、操作、討論和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的方法及應用價值,學會優化思想,從課堂教學中不難看出多次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從日常的沏茶的問題入手到探索烙餅的過程及方法,再到解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都是學生在思考、探索是學生在操作實踐,使學生交流比較,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發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考慮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升認識。利用學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現烙3張餅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理解烙3張餅的過程,驗證了學生的發現,提升了學生對烙3張餅的理解。最后讓學生烙多張餅的方法,在組織交流中師生相互又調整了教學的節奏,這些活動讓學生了解小伙伴的發現。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了發現過程,領悟了數學思想方法,體現了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新,還帶給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啟迪。上述活動即是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的不足,由于時間上的處理前段放長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結時有些匆忙。沒有讓學生細心觀察表格發現每多烙一張餅就多用3分鐘這一問題,從而讓學生明白計算餅的張數只要乘3就是烙餅的最短時間的結論。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06-08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8-29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14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精】11-30

    【精】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1-24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熱】11-25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薦】12-04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熱門】12-0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不卡 | 久久久夜夜嗨免费视频 |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不卡二区 | 天天爽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AV一本二本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