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單元
第一節北方地區——黑土地和黃土地
【素質目標】
一、對“黃土地”、“黑土地”的分布,土壤,主要農作物有初步的了解。
二、掌握森林寶庫的主要分布地區、優良樹種及林區著名物產——東北三寶。
三、理解北方河流多災害的原因。了解新中國成立以后,治理黃河、海河等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四、熟練掌握北方地區重要能源基地和重要工業中心的分布,并熟悉各工業中的主要工業部門。
五、對北方地區居民傳統生活習慣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六、懂得首都北京的重要地理位置及主要職能,對北京的古代建筑和現代化建設有一定了解。
《教材分析》:重點和難點重點:
1.以黃土地和黑土地為線索的北方地區種植業和自然景觀。
2.黃河、海河等多災原因及其治理。
3.能源基地和工業中心的分布。
難點:北方河流多災的原因。
【教學過程】
【提供資源】地球人都知道中國功夫,F在我們來欣賞一段關于武術的短片,再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研究一下形成南拳北腿格局的原因。(欣賞武術短片)
【自學生疑、學習釋疑】
一、本課是區域地理的第一課,首先應讓學生了解區域地理的概念。為什么要分區?我國領土廣大,因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等情況的不同,形成若干個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全國劃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二、對北方地區的介紹,教材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采取點面結合、自然與人文結合、優勢與問題結合,抓住重點,扼要從農業、工業、人民生活等方面來介紹。
在講本區的位置、范圍、面積、人口和民族、地形等基本概況時,可聯系前面已學知識,采用提問和討論的方式進行,并逐一落實在地圖上。可按下列程序進行:
1.我國南、北方以什么為界?(秦嶺—淮河一線)
2.本區屬什么溫度帶和干濕地區?(暖溫帶和中溫帶;主要為半濕潤地區)
3.本區有哪些大山脈和大地形區?(大興安嶺、長白山、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
三、“黃土地”和“黑土地”只是對北方大地景觀的描述,并不是土壤分類,但也涉及土質特點。講述時,可用列表對比方法:
四、講“森林寶庫”時,可組織學生看“東北林!钡腵圖片,補充一些有關知識或趣聞,以加強學生對林海的印象,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讓學生自己獲得有關優良樹種、林區三寶的知識。
講溫帶水果時,可調查水果市場,或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分清哪些水果來自南方,哪些來自北方,最常見的蘋果、梨等主要來自什么地方?有的水果就是用產地來命名的,如“萊陽梨”,從而引出我國蘋果、梨的最大產地——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
五、“興修水利,防止水患”一段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可分三步進行:
1.選擇適當資料,扼要敘述黃河、海河等北方河流歷史上多災的史實,給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
2.北方河流多災的原因。讓學生分析濟南降水量季節分配示意圖和海河水系圖,回答下述問題;①濟南位于哪條河的河畔?②濟南降水各月分配有什么特點?③海河水系大致成什么形狀?這個形狀對河流水量和入海有什么影響?
【點難撥疑】
本區大部分為半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每年降水多集中在七、八兩月,并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現,河流排泄不及,容易泛濫成災。以海河為例,水系成扇狀分布,集水區域廣,出水口卻很小,過去只有一條入?冢ㄔ谔旖蚋浇,每當雨季到來,災害就不可避免了。
3.新中國成立以來興修水利所取得的成就。黃河的治理在總論部分已經講過,這里重點講治理海河。繪制一張“海河骨干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圖”,讓學生找出各大支流的眾多水庫,如北京附近就有密云水庫、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等。在下游找出眾多新挖的入海新河。
六、“能源基地和工業中心”是必須讓學生掌握的內容,關鍵有二:一是落實在地圖上,二是注意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
1.各大能源基地的分布,大部分是總論部分已學知識,可通過填圖加以鞏固。
2.各大工業中心的分布和主要工業部門,在講遼中南工業區、京津唐工業區時,也多接觸過。工業中心的形成大都與其周圍的資源、能源、交通、科技等條件有關,如鞍鋼、唐山、首鋼就是在其周圍豐富的煤、鐵資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鋼鐵中心;大連是在其優良港口的基礎上建立的造船中心;天津是在附近的鹽場和豐富的棉花產區的基礎上建立的制堿和輕紡工業中心。
七、“首都北京”的面貌,學生大都比較熟悉,通過看電視、電影、畫報等,已有不少認識。這里主要讓學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和首都的主要職能。北京背靠燕山,面向華北平原,處在南北交通的樞紐,離渤海不遠,位置非常重要。首都的職能講了三點,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雖然經濟、工業、商業都很發達,但不能說成是首都的職能。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依據
2.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3.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難點: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展示西北沙漠、東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場、南方的水田圖片
承轉: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域。(利用多媒體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形圖)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下面我們將根據各地的氣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把我國分成四大地理區域,既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學生活動)
閱讀3頁材料,了解區域劃分的依據。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原因及區域位置和范圍。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活動,探究)
——做第2頁活動題,同學們可互相討論,交流活動結果
(總結)
青藏地區主要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上,它周圍有昆侖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等圍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這兩側的氣溫和降水有明顯的不同,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以大興安嶺為界,這里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區域的劃分主要根據氣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進行的。
(學生活動)
利用空白紙描畫中國四大區域圖,標出主要的分界線和區域名稱。(過渡)在區域的分界線中,秦嶺-淮河一線非常重要,它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我們來具體學習一下。
展示秦嶺和淮河的圖片
(學生活動)根據讀圖冊中的我國氣溫和降水分布圖,還有干濕地區和溫度帶的劃分,回憶秦嶺-淮河一線有哪些地理分界線通過。
(講述)
秦嶺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高大而綿長,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在東部季風區的中部,使山脈兩側氣候有顯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也是,還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又是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因此在它的南北兩側,地形、水文、農業、文化存在明顯的區別。
(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域,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在此基礎上,我們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位置和范圍。重點是四大區域的范圍和界限,我們還要加深對于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的理解。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運用地圖說出明確北方地區的位置、范圍
2、能夠運用圖表資料說出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及其內部地理差異。
3、理解北方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北方地區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的分析,學習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了解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區的春旱的原因、影響及其措施。
難點:理解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課時】
2。
【導學過程】
【情境引入】
由《沁園春·雪》引入北方地區的學習。你知道我國北方地區有哪些自然特征嗎?讓我們一起去探討吧。ò鍟┑谝还澴匀惶卣髋c農業展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范圍;地形;氣候。
【自主學習】
黑土地黃土地
分別請學生發言指圖展示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及其內部差異。
1、范圍重點請學生指圖課本P9圖6、3說明北方地區的位置:北方地區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主要省區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等。
2、地形:平原和高原為主
請學生指圖課本P9圖6、3說明北方地區的地形。主要從地圖上明確一下地形
——山地: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脈、太行山脈;
——高原:內蒙古高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黃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脈以西;
——平原:東北平原位于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華北平原位于太行山脈以東。
3、氣候:溫帶季風氣候請學生完成合作探究,解決北方地區的氣候特征及其差異。小組合作完成后,請學生指圖講解。
讀下圖(課本P10圖6、5),探究北方地區的氣候差異:
。1)根據齊齊哈爾、石家莊、延安的氣溫和降水在時間上的配合情況,可以判斷三地的氣候類型是:xx,氣候特征:xx。
。2)比較石家莊和齊齊哈爾的氣候差異,試分析導致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3)比較石家莊和延安的氣候差異,試分析導致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最熱
。4)北方地區地跨我國的帶和帶,大部分地區屬于氣候。冬季,
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 ° C以下,夏季,月平均氣溫在20 ° C以上,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為毫米,屬于。降水季節分配,主要集中于季。
【合作探究】
北方地區的氣候差異。
【課堂小結】
氣候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和冬春季節多沙塵暴。由于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北方地區的.氣候具有明顯的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板書)
4、土壤:“黑土地”和“黃土地”承轉:由于北方地區的這種自然特征深刻的影響了北方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例如北方地區的農業就形成了明顯得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特點。
【練習設計】
1、北方地區東臨()
A:渤海和黃海B:東海和南海C:黃海和東海D:渤海和東海
2、下列屬于北方地區地形區的是()
A:內蒙古高原B:四川盆地C:黃土高原D:長江中下游平原
3、下列不屬于北方地區農業發展有利因素的是()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狀況。
2.了解西氣東輸工程概況及意義。
3.深刻領會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更應保護資源、愛護環境,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西氣東輸工程的概況、意義。
難點:明確我國西部大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課件展示)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圖片。
(師)同學們猜猜這是我國的什么地方。
(生)塔里木盆地。
(師)塔里木盆地中氣候干旱,沙漠廣布,但我們卻稱贊它為干旱的寶地,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塔里木盆地中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塔里木盆地中油氣資源的開發。
(板書課題)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
講授新課:
(課件展示)塔里木盆地中油氣資源的分布圖。
(師)塔里木盆地中油氣資源的儲量是否豐富。
(生)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儲量豐富,尤其是天然氣儲量占全國陸上儲量的1/4左右。
(轉折)塔里木盆地中油氣資源豐富,為什么長期得不到開發呢?
(課件展示)塔里木盆地城鎮、交通線的分布圖及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公路圖片。
(師)為什么人們在人跡罕至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修建了兩條公路?
(生)長期以來,塔里木盆地氣候嚴酷,交通不便,豐富的油氣資源一直沉睡在地下。隨著我國的西部大開發,萬古荒原開始煥發勃勃生機。塔克拉瑪干兩條公路的陸續建成,為開發塔里木盆地的油氣資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師)油氣開發了,我們怎樣能將這些油氣資源從沙漠里快速地運送到我國資源短缺的東部沿海地區呢?
(課件展示)西氣東輸工程圖片。
(生)通過管道運輸。
(師)這個工程叫什么名稱。
(生)西氣東輸工程。
(課件展示)西氣東輸工程線路圖。
(師)找一找西氣東輸一線和二線工程的起點和終點,并找出一、二線工程各經過了我國的哪些省級行政區?
(生)略。
(師)在圖上再找一找西氣東輸主干管道穿過了哪些地形區和水系?
(生)略。
(師)討論:西氣東輸工程為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帶動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了東部地區的.能源短缺;使東部地區的環境得到了改善。
(轉折)西氣東輸工程是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課件展示)西氣東輸工程施工圖。
(師)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在油氣開發和運輸中,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呢?
(生)塔里木盆地環境脆弱,在開發利用油氣資源的同時,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避免破壞環境,并加強綠洲的環境保護。工程嚴格規定沿線28米的施工區域,工程施工決不允許超出此范圍,廢棄物全部回收處理,土石方全部回填,并在施工結束后恢復自然面貌。
(師)對,發展經濟不能忘記保護環境,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保護環境,做到人地和諧,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主要的內容?
(生)各抒已見。
(課件展示)知識結構圖。
布置作業:
課本第81、82頁第1、2活動題。
板書
第二節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
油氣資源的開發
油氣儲量:豐富
西氣東輸工程
(1)起止點:
一線:輪南油氣田——上海
二線:霍爾果斯口岸—-廣州
(2)意義:帶動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了東部地區的能源短缺;使東部地區的環境得到了改善。
(3)發展與保護: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發解西北地區的范圍,主要地區、主要地形區、主要礦產區和工業城市的位置,主要鐵路線的分布;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用圖、畫圖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區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講述本區自然資源豐富、地域遼闊、草場眾多,看到本區農牧業發展前景很好,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邊疆的教育,激發學生開發邊疆、建設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提問] 在中國分區地理的學習中,我們已學過了哪幾個分區?誰能概括各分區的區域特征?(從位置、自然條件、經濟特點等角度引導。)
[展示圖片] 西北地區景觀圖。
[提問] 你知道這是我國哪個地區的景象嗎?和我們學過的幾個分區一樣嗎?
為什么有這樣的景象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西北地區。
[展示地圖] 西北地區圖。
[提問] 誰能指圖說出本區的'范圍和作為地理界線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區和相鄰的國家,然后概括出本區的位置特點?(從緯度、海陸和相對位置不同角度引導。)
[歸納] 西北地區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屬于內陸地區,跟海較遠,越往西跟海越遠。
[教師提問] 本區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遠,這對本區的降水有何影響?
[學生回答] 降水少,跟海洋越遠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讀圖指導] 指導學生用地圖冊“中國年降水量”圖進一步說明本區降水量的分布:在內蒙古東部為400毫米,往西逐漸減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干旱成為本區的主要自然環境特征。
[提問] 除海陸位置外,還有什么能影響到水汽深入西北內陸呢?(地形)本區有哪些主要地形區?
[讀圖] 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天山、吐魯番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說明本地主要以什么地形為主?
[講述] 本區主要地形區有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部風蝕作用顯著,戈壁灘上形成奇形怪狀的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塔里森盆地中部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碼干沙漠,沙漠地區隨處可見綿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由此可見,西北地區地形主要是以高原、山地為主。
[提問] 請同學們在地形圖上找找新疆境內的主要山脈、盆地,說說新疆地形的顯著特征是什么?
[板圖] 新疆“三山夾兩盆”示意圖(教師在黑板上畫,并指導學生在書本上畫)。
[指圖講解] 新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從北向南三條橫線依次代表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脈,兩個“田”分別代表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結構特點,天山橫亙在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之間。
[出示投影片] 西北地區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圖。
[提問] 本區地表植被,由東向西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回答] 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圖講述] 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豐美,馬牛羊成群。賀蘭山以西的內蒙古西部、甘肅河西走廊、新疆兩大盆地,由于降水越來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來越矮小稀疏,逐漸成為荒漠。
[讀圖] 在“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圖”上找出塔里木河。觀察本區河湖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講述] 本區河流稀少,且多為內流河,其中最長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為內流湖。與南方地區的“水鄉澤國”形成鮮明對照。原因是:深居內陸,降水少,蒸發強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發、滲漏,因而水量越來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內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提問] 有人說,在西北地區水貴于金子,你同意嗎?為什么?
[講述] 因為本區氣候干旱,水是多么稀少,所以水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來說,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農業來說,水源就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
[提問] 請問西北地區主要適宜發展什么農業呢?(畜牧業)
[板書] 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提問] 假如你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位農場主,要建個畜牧業基地,你覺得建在哪里比較合適呢?能在圖上畫出來嗎?
還有什么地方可建畜牧業基地呢?
[展示投影] 由山麓到山頂植被有什么變化?如何利用這里的草場資源呢?山上是冬季牧場還是夏季牧場?為什么?
這就是新疆天山山地牧場,因水熱條件引起牧場分布具有垂直分布的特點。
[提問] 除了發展畜牧業,在西北地區還可適當發展什么農業?(種植業)
水是農業發展的基本自然條件之一,在西北,大氣降水的可性不大,那么水從何而來呢?請你幫助找水,并設想一下種植農業區可能分布在哪兒?為什么?
[學生] 略
[講述] 對,大家的眼光不錯,在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可以引黃河水灌溉,這里因為有了水,而發展成為物產富饒的綠地,因而被譽為“塞外江南”。
[提問] 還有哪兒可發展農業?怎樣解決水的問題?
[講述] 夏季,因為夏季時氣溫高,冰雪融化。
[提問] 那么,怎樣利用地下水呢?
[展示投影] 介紹坎兒井原理。
[講述] 坎兒井真是保護灌溉、節約用水、防止蒸發的一處好方式。
[小結] 在西北地區發展農業,必須要有水灌溉,那么這種農業,我們叫做“灌溉農業”。
[承轉] 西北地區流行一句話:麻雀、孔雀東南飛,這話什么意思呢?
[講述] 要想發展西北就必須有世界眼光,而世界發展的出路無非是工業化問題,怎樣才能邁上工業化的道路呢?讓我們找找西北地區發展的優勢。
[展示]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主要城市、交通分布圖,請完成課本P.17活動1.
[提問] 西北地區要發展經濟,靠的是什么?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西北的交通情況怎么樣呢?
[學生回答] 略
[小結]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近幾十年來,利用本區資源和特有的地理環境特點,大力發展相關工業,交通運輸條件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展示圖片] 有關西北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動物遭殺的圖片。
[承轉] 但是,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所以,在資源開發中必須要注意什么問題?
[學生] 生態環境的保護。
[小知識] 了解歷史古城——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并且完成書本JP.17活動2。
[板書] 生態環境脆弱。
板書設計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理區域劃分的不同依據及相應的區域類型。
2、知道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地理差異。
能力目標: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通過對家鄉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1、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
2、宏觀認識“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3、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地理區域的不同劃分類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談話: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我國顯著的地理差異表現在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綿長的山脈往往成為區別地理差異和劃分地理區域的自然界線,你能說說我國最典型的事那一條嗎?
2、指名交流,及時補充。
3、引導: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我國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提問:你知道我國有哪些類型區域?這些類型區域是根據什么劃分的?
。ㄈ纾簻囟葞歉鶕䴕鉁夭町悇澐值牡龋
4、揭示課題: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二、新課教學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版書)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區域圖片
講述:我國面積遼闊,跨經緯度廣,氣候類型多,地勢高低差異大,根據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人文差異等自然社會條件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2、請學生讀幾遍四大區域的名稱。
3、播放四大區域不同的自然景觀,請同學分辨其所屬區域,再說自己家鄉屬哪個區域,并描述自己家鄉的地形,氣候特征。21教育網
4、指導學生讀四大區域圖,說出各區域的位置、范圍及主要省、直轄市、自治區。
出示(播放)“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
問: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及北方地區界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比較是否相似?這條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討論:回答,這條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基本吻合,其主導因素是夏季風影響。
師:出示(播放)“一月等溫線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
問: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大致與1月那條等溫線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線大致一致?這條分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與1月0C度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接近,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相吻合。這條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氣候和降水。
師:出示播放我國三級階梯圖片
問:青藏地區與其他三個地理區域大致與那兩級階梯的分界線相吻合?確定這條分界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看圖回答,地勢第一級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大致吻合,確定的主導因素是地勢和地形。
三、活動與鞏固練習
1、講述:四大地理區域雖然是一種綜合的區劃,但是,確定某一條界線時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是一種或兩種
2、學生將教材圖5.5與5.1對照,依次討論圖5.5中A、B、C三條界線的確定所考慮的主導因素,完成“活動”3、指導學生完成“活動”,讓學生歸納四大地理區域在氣溫、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點和相互的差異。
界線A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確定界線A考慮的主導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線B大致與1月1℃等溫線的分布最接近
界線B大致與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確定界線B考慮的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熱量和水分)
界線C與地勢的第一階梯的邊界線基本吻合
確定界線C考慮的主導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地4頁
四、師課堂評價、小結:
師:四大地理區域是體現我國宏觀地理差異的一級區劃,每個大的地理區域范圍都很大,所以,其內部的地理差異仍然明顯,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不同的地區。例如:北方地區還可以劃分為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黃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圖上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
板書設計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二)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了解山東農 業在全國的地位,知道主要的農產品其分布。
2、分析山東農 產品豐富的原因。
3、知道山東主要的工 業部門和分布地區,理解山東工業分布的差異。
4、了解山東主要的文化旅游資源的分布。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山東的主要農產品和旅游資源。
2、教學難點:山東農業和工業的分布和位置、地形和氣候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自學為主,演示講解為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討論發言,介紹自己家鄉主要的農產品和工業。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我們家鄉的主要產業和文化資源。
展示山地主要農產品分布圖
學生活動:分 成四個小組,分別代表蔬菜、水果、畜牧和水產,通過閱讀農產品分布圖,找出山東主要的農產品和分布地區,討論其分布和地理條件的關系。
總結講述:山東的農產值多年居全國首位,是我國著名的農業大省,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和禽蛋等居全國首位,其中,糧食集中 分布在魯西北平原和沿海地區,經濟作物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區。著名的蔬菜產地有壽光、蒼山和章丘等。
板書:一、農業生產與名優產品
1、主要農產品:蔬菜、水果、油料、水產品,肉類和禽蛋。
2、蔬菜之鄉:壽光、蒼山、章丘
引申:山東農業發達,農產品產量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優越,回憶前面內容,討論山東的氣候,地形和海陸位置對于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 ,得出答案
展示海爾、浪潮等幾個全國著名品牌。指導學生活動完成下列問題。
(1)閱讀課本找出山東主要的工業部門。
(2)了解山東工業分布的不均衡性 。
(3)知道山東著名品牌所在地。
(4)結合1 02頁活動,完成相關題目。
重點講解:山東是全國著名的工業大省,多種工業部門居全國第一位,如黃金、水泥、家電等。但是分布很不均勻,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和膠濟、京滬線沿線地區。魯西北和西南地區工業較少。
板書:二、工業產 生優勢
1、主要工業部門:能源、化學、機電、紡織 、建材、食品。
2、分布:膠東半島,膠濟、京滬沿線。
展示山東著名旅游資源和孔子的圖片。
講解:山東是我國古代文化之鄉,有齊文化和魯文化之分,是圣人的誕生地。其中齊文化 以淄博為主,魯文化以曲阜為主。其文化特色迥然不同。
學生活動:(1)閱讀課本102頁,了解齊魯文化的特點和區別。
(2)觀察山東主要旅游資源分布圖,找出山東著名的旅游勝地。
補充: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東主打的旅游品牌,其中山是泰山,水是泉水,圣人是曲阜孔子的故鄉。
板書:三、地域文化與旅游
1、分類:齊文化(淄博,青州),魯文化(曲阜)
2、旅游勝地:泰山,趵突泉,曲阜,青島 海濱。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山東主 要的.工農業和發展和分布,了解了山東的文化特征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我們一定要為把家鄉建設的更美好而努力。
板書設計:
一、農 業生產與名優產品
1、主要農產品:蔬菜、水果、油料、水產品,肉類和禽蛋。
2、蔬菜之鄉:壽光、蒼山、章丘
二、工業產生優勢
1、主要工業部門:能源、化學、機電、紡織、建材、食品。
2、分布:膠東半島,膠濟、京滬沿線。
三、地域文化與旅游
1、分類:齊文化(淄博,青州),魯文化(曲阜)
2、旅游勝地:泰山,趵突泉,曲阜,青島海濱。
教學反思:
第4課區域差異與發展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山東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
2、討論提出解決的措施。
3、明確區域發展的方向與重點。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山東經濟的差異和發展的重點和方向。
2、教學難點:山東經濟存在差異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 學方法】
分組討論,自學為主,講解為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回憶上節內容,雖然山 東總體經濟情況居全國前列,但是各地發展很不均勻,今天我們就來了 解山東經濟發展的差異和發展重點與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級市人均GDP圖(20xx年)
學生活動:(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為的地級市,分析其分布特點。
(2)計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從地理位置、資源和基礎等方面討論山東各地 經濟差異的原因。
(4)結合本地實際提出縮小差異,加快發展經濟的措施。
分析:因為山東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資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礎條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東的西部地區,如菏澤、聊城、德州等地經濟發展緩慢,而東部沿海地區,如青島,煙臺,威海經濟發展很快。
板書:一、區域發展差異
1、經濟差異:東部發達,西部落后
講述:山東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今后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希望盡快建成一個“大而強,富而美”的新山東。
學 生活動:(1 )閱讀課本105頁,了解山東經濟發展的目標。
(2)知道山東區域發 展的重點是 什么(穩步提高農業,制造業和第三產業。
(3)了解山東交通發展藍圖。
總 結板書:二、區域發展方向與發展重點
1、發展 方向。
2、發展重點:農業,第三產業,旅游業,交通運輸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山東區域經濟的差 異,知道了 各地發展經濟都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我們要了解 山東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為把我們家鄉建設的更美好而努力學習,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設新山東的洪流中。
板書設計
一、區域發展差異
1、經濟差異:東部發達,西部落后
2、發展措施
二、區域發展方向與發展重點
1、發展方向。
2、發展重點:農業,第三產業,旅游業,交通運輸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偾嗖氐貐^的地理位置和范圍;高寒氣候;農牧業生產特點及成因;能源和礦產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趯W會區域空間定位方法以及從圖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學會利用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分析和歸納區域地理特征。培養學生綜合思考、綜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語言的概括、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學生通過看圖,析圖,討論等方式識記相關結論。
②教師采用圖導圖講圖練的教法及聯系現實熱點,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培養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使學生認識到青藏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培養環保意識及滲透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②以“人地關系”作為教學的線索,讓學生了解、認識和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特征和人類關系。
六、教學重點:“高”“寒”自然地理特征對自然景觀、農牧業及自然資源的影響。
七、教學難點:“高”“寒”環境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八、教學用具:多媒體電腦
九、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圖導圖講圖練法
十、課時安排:一課時
十一、教學過程:
課前知識準備:(課前讓學生自行復習本課可能用到的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一章知識,完成教學案上會做的`基礎題。)
導入新課: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營造上課的氛圍,鈴響后點鼠標引入課題,再點鼠標呈現本課的三個復習目標,繼續點鼠標呈現:復習目標1。
1、位置和范圍(5分鐘)
。ㄆ聊伙@示)一級階梯圖(標明青藏地區面積)、青藏地區周邊省區圖,主要山脈圖
要求: 學生看圖,識別區域及討論,并回答:
①青藏地區方位,在哪一階梯,面積?
②周邊有哪些省份?
③提問青藏地區的范圍是什么?
學生討論的結論:
然后讓學生自畫草圖,標明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昆侖山、祁連山、阿爾金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雅魯藏布江等地理事物,進行鞏固。
。ǔ修D:區域都有明顯的區域特征,那青藏地區的區域特征是什么呢?)
2、區域地理特征(1分鐘)
處理本目標,對中上等學生來說,教師提問學生直接回答就可以了。對落后生則仍需要:點鼠標呈現青藏地區的三級階梯圖,青藏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氣溫差異圖,青藏地區降水圖
提問:
、偾嗖氐貐^地形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學生回答
、谇嗖氐貐^氣溫與降水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學生回答
(承轉:高與寒是青藏地區的明顯的區域特征,這一特征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3﹑區域地理特征影響(25分鐘)
播放韓紅的《天路》視頻,學生觀看,教師以該視頻為主線,不斷點停畫面,進而引出目標講解。
呈現本目標的知識結構圖并板書,然后依據此結構展開講解。(見課件)
點鼠標呈現青藏地區地形圖,冰川景觀圖,學生看圖。
提問:①地勢的高低與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有何關系?
。▽W生討論后回答,最后老師三江源頭、黃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及流向等,講清三江源與三江并流的差異。)
、诟吆奶卣鲗χ脖挥泻斡绊懩?
點鼠標呈現青藏地區2幅植被景觀圖,學生看圖回答:植被類型有哪些?
、蹖r業地影響?
點鼠標呈現農作物景觀圖,分布圖,農作物種類圖,我國四大牧區圖和短片青藏牧區簡介,學生看圖討論。
讓學生自己設問:農作物的分布特點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
農作物的特性有哪些?-學生討論回答
畜牧業的分布特點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
主要牲畜的特性有哪些?-學生討論回答
、軐用耧L俗習慣影響?
點鼠標呈現藏民的服飾圖,舞蹈圖,學生看圖討論其特點及原因
、輰勐溆绊?
點鼠標呈現一住宅景觀圖,一聚落分布圖,學生看圖討論其特點及分析原因。
⑥地形地勢對交通建設有何影響?(交通不便)
(屏幕顯示鏈接青藏鐵路建設的相關視頻、圖等資料)
為什么選擇青藏鐵路線?有那三大難題?為什么現在才建?建設鐵路有何意義?
。▽W生討論后回答)(后老師并歸納分析:山區自然條件對陸路建設的影響,如何分析鐵路線建設的意義及區位,
教會學生回答此類問題一般性方法
、邔Y源的影響?
。ㄆ聊伙@示)太陽能灶、地熱發電站、雅魯藏布江拐彎處森林、察爾汗鹽湖等圖、
旅游風光等圖片和介紹。
提問:青藏地區蘊藏著哪些自然資源?為什么這里水能、太陽能、地熱能資源豐富?
(生看圖回答,并分析原因,提示學生用某些知識)
最后呈現資源分布圖,讓學生找出以上主要資源的位置。
高寒畜牧業
十二、課堂:(4分鐘)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 .通過運用地圖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圍,并會對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 .學會利用資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條件、城市職能。
3 .初步領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分析和評價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教學重難點
北京的自然條件、城市職能。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北京是全國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是祖國的心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首都北京,去感受她無窮的魅力。
學生觀看圖片,說出感受
激發興趣、培養情感,導入新課
板書:第四節祖國的首都——北京
(一)政治文化中心
1、自學“政治文化中心”部分。讓學生區分回答哪些是彰顯政治功能的地方,哪些是彰顯文化功能的地方。繼續展示天安門、國家圖書館、奧運村、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大劇院、新華門、人民大會堂、中央電視臺、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圖片。
并舉例說明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
學生積極踴躍回答或搶答。展示圖片、激發興趣、加深印象、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對學生選擇的答案進行評價。
板書:
1、政治中心:人民大會堂、新華通訊社、中央電視臺
2、文化中心:科研機構、高等院所、文化體育場所
過渡: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北京既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是我們國家的心臟。北京不僅今天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多個朝代的都城,特別是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北京真正是座歷史文化名城。
(二)歷史悠久的古城
1.背景最早的城墻叫什么?先后有哪些王朝在北京建都?
2.作為古都背景有哪些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跡?
3.根據你對背景的了解你認為什么時間去北京旅游最好?
播放MTV《北京歡迎你》活動:觀看MTV,讓學生寫出從《北京歡迎你》的畫面中觀察到的能印證北京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地方?將《北京歡迎你》分成四段播放,全班學生分成四個組,讓他們邊唱邊觀察MTV的畫面,從中發現相關的文化景觀。對各組觀察的正確率,教師點評、總結,結合MTV里出現的京劇藝術,可以鼓勵學生唱幾句。
通過圖片認識北京的歷史文化
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認同感,激發愛國熱情。
活動:
近年來,參觀背景故宮的游客數量劇增,給故宮保護帶來了很大壓力。對于這一現狀,說說你的看法。
甲:提高門票價格
乙:限制每天的`門票數量
丙:提倡文明、環保的游覽行為
。豪矛F代信息技術開展虛擬旅游
北京是祖國的心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她作為是歷史文化名城正以矯健的步伐走向世界,我們從MTV《北京歡迎你》中也看到了她現代的一面,下節課就讓我們再來討論一下現代的北京。
(三)現代化的大都市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北京也在不斷發展。那未來北京應如何發展呢?
活動:請大家閱讀P39課文及圖6.48,回答以下問題:
1.結合你的認識和感受,說說你對城市現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應注意些什么?
3.為加快北京的發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述:城市現代化表現在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達、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北京是中國的心臟所在,是中國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須朝著現代化大都市方向發展。
因為北京是歷史文化古城,歷史深刻地影響著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在注意保持舊城格局和原有風貌的同時修建現代化建筑,這使得北京出現了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特殊景觀。
為了北京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北京越來越成為人地協調發展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场ⅫS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础ⅫS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
(二)能力目標
。薄⑼ㄟ^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圖的能力。
。、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ㄈ┑掠繕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ㄒ唬┙虒W重點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二)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三、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四、教具準備
。、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布圖。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么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一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然后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缭搅松轿魇、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么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于黃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教師可給學生作簡要介紹,詳見備課資料)。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闭f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說”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2“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ㄒ唬S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8.4“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俚匦。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诮涤。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鄣孛嫖镔|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苤脖弧__到一定郁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閱讀圖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閱讀圖8.7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說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說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贇Я、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陂_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么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閱讀圖8.8,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并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著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布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布情況。
最后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浸潤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北方地區的特點的比較,引導學生探討南方地區的特點,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區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難點
南方地區的主要自然環境特點及經濟發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北方地區,了解了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在此基礎上,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了解南方地區。
[新課講授]
[提問] 同學們,我們就居住在南方地區,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區是怎樣的呢?與北方地區對比,南方地區有什么特點?(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對南方地區有個在概的整個認知。)
[展示圖片] 南方地區地形圖。
[學生活動] 讀南方地區的地形圖,在圖上找出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海南省、東海、南海、長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陽湖。
。ㄍㄟ^學生的讀圖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圖中找到的這些地理事物可以說明南方地區有什么特點。)
[師生總結] 南方地區主要位于我國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區域。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谔,河湖眾多、水網密布。
1.自然條件優越的紅土地
。1)位置、范圍。
(2)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紅土地。
。ㄖ饕匦螀^: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四川盆地。)
[學生活動] 完成書本P.7活動2,觀察圖5.9中東南丘陵的土壤與北方地區土壤的不同,認識紅壤的特征。
[介紹] 紅壤不同于北方地區的黃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形成的一種顏色較紅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農作物生長。耕作時,要適當增施有機肥。
[提問] 南方地區的氣候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氣候類型?相對于北方地區,南方地區氣候有什么優越性?
[學生回答] 氣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氣候類型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具有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
。3)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
[學生活動] 結合書本P.8圖,說一說南方地區的自然條件對生產、生活產生什么影響?
。4)影響:耕地類型——以水田為主;
作物熟制——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茶葉、甘蔗、淡水魚等主要產區。
[展示圖片] 南方地區面積、人口GDP占全國的比例圖,并提問這圖反映南方地區經濟發展具有什么特點。
2.經濟大潮涌動的紅土地
。1)人口眾多,經濟活躍、發達。
[學生活動]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國5個經濟特區的名稱及所在的省份,并總結它們的分布特點,說明了什么問題。這對發展經濟有什么有利之處?(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促進南方地區的發展。)
。2)水陸交通便利,對外聯系最廣泛 。
[教師] 為了促進南方地區更進一步地發展,帶動內陸更多地區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南方提出了一種新的區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
。3)泛珠三角區域合作(“9+2”)。
[學生活動] 閱讀“知識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范圍,了解不同省區各自的優勢,并且完成書本P.10活動3。
[總結] 略
板書設計
一、自然條件優越的紅土地
1.位置、范圍
2.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紅土地
。ㄖ饕匦螀^: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四川盆地)
3.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
4.影響:耕地類型——以水田為主
作物熟制——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茶葉、甘蔗、淡水魚等主要產區
二、經濟大潮涌動的紅土地
1.人口眾多,經濟活躍、發達
2.水陸交通便利,對外聯系最廣泛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道與技能
讓學生了解“秦嶺—淮河”一線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法、討論法,掌握“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為、難點
了解“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同學們,聽過《晏子使楚》的故事嗎?故事講到晏子出使楚國時,講過這么一句話“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就是說橘子生長在淮南是橘樹,生長在淮北則是枳樹,它們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通過《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并用其中“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這一句話設問引發學生思考。)
[講授新課]
1.秦嶺與淮河的位置
[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讀圖,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1)說出秦嶺山脈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點?
。2)找出“秦嶺—淮河”一線通過的主要省級行政單位。
(3)下列省級行政單位位于“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是( )
①湖北 ②河北 ③江西 ④山東 ⑤浙江 ⑥山西
2.“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學生活動] 1.在地圖中找出0℃等溫線與“秦嶺—淮河”一線的關系,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氣溫差異;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秦嶺—淮河”一線的關系,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降水差異;3.通過這兩氣候要素的差異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引導學生思考,同時利用景觀圖輔助學生理解。)
[學生活動2] 填寫下面表格
秦嶺—淮河以北秦嶺—淮河以南
溫度帶
干濕區
水資源豐富程度
河流是否結冰
耕地類型
耕作制度
植被類型
主要糧食作物
主要經濟作物
主食
其他
[學生活動3] 以“到底北方好還是南方好”作為辯題,進行辯論。在教室兩邊分別掛上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風情的圖片(各3~5張),請代表北方、南方的學生分坐兩邊,同組學生(每組里均有辯手、策劃者和南、北方人)的座位相鄰。辯論前幾分鐘由南、北方各出一名學生播放代表當地風情或歌曲錄音,以營造一個虛擬的良好情境,然后讓學生自由辯論,不受約束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板書設計
一、秦嶺與淮河的位置
1.走向
2.經過的省區
二、“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3
教學要求
1.明確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界線。
2.通過閱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圖,明確區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過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比較,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以及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差異。
4.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結構分析
教材的第二節和第三節是在第一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四大地區的區域特征。本節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內容涉及“總論”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中國地形的分布和特點、中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中國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國的農業生產等知識。
1.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對于區域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沒有一一羅列,而是用比較的方法,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2.本節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以下要求: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說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課時。
【引入新課】
1.中國區域地理知識是在中國總論的基礎上講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內容中很多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抓住這一點,盡量采用簡明生動的啟發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對區域知識的構建。
2.可以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直觀地感到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在教學中要突出區域特色。
【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1.展示不同區域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有條件的學?梢圆シ配浵褓Y料。提出問題:從圖片或錄像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么會有差異?
2.這部分教材中的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景觀圖,包括圖5.9中的“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5.10的“東北林海雪原”、圖5.11的“海南島熱帶風光”。另一類是地理圖表,包括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長江和黃河的流量過程線圖,這部分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3.指導學生分別閱讀哈爾濱和北京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引導學生得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氣候特征。再將這樣的特點與武漢和廣州的氣候進行對比,認識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氣溫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時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點和植被的特點打下基礎。填活動1表格。
4.由降水的特點引導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河流來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補給,由于南方地區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區多,所以造成了長江流量比黃河流量大。進一步幫助學生發現,河流流量的變化與降水的變化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河流的流量隨著降水的變化而變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減少。引申到我國南方地區夏季會出現洪澇災害,明確災害的形成原因,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5.由氣候的特點引導到對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明確不同區域的植被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植被類型與氣候條件的關系。首先分析“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區別,然后繼續分析區域內部植被的區別,又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差異明顯的特征。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6.總結歸納,繼續完成活動2的討論,歸納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
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一步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所以,活動1的表格中可以多設計幾行讓學生填寫。
【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1.“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2.閱讀比較圖5.12和圖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并通過列表格的方式對比體現出來。這實際上是八年級上冊有關我國農業部分的知識的再現,學生通過回憶上學期所學知識,再通過兩張素描圖的比較體現出來。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主要農作物 小麥、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傳統運輸方式 陸路運輸為主,多用汽車、馬車 水運
傳統民居 屋頂坡度較小、墻體較厚 屋頂坡度大,墻體高
其他不同
3.組織學生探究北方農村生活景觀觀和南方農村景觀差異的原因,完成活動1:
主要形成原因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地形、氣候
主要農作物 氣候
作物熟制 氣候
傳統運輸方式 地形
傳統民居 氣候
其他不同
4.通過區域比較研究歸納區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別通過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和人文地理差異說明兩個區域的不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歸納每個區域的特征,對于理解區域內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完成活動1之后,教師應引導和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北方地區的區域特色和南方地區的區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關系,使學生受到生動的人地關系的教育.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4
【教學重點】
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和農業發展。
【教學難點】
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分小組,每個小組5~6個同學為宜;部分同學準備事先搜集好的相關圖片及信息材料。
2、教學課件:有關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圖片資料或錄像資料。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咱們生活在北方地區,對北方地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已經很了解了,那么南方地區在這些方面跟咱們雷同嗎?有誰去過南方地區,跟大家談一談你的所見所聞。
學生自由發言。
一、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播放有關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景觀差異的錄像資料。
教師:從錄像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么會有差異?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以及中國地形圖,找出北方和南方地區的范圍以及它們之間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板書:1、從地形上
教師:從地形圖上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都位于地勢的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上。具體來說,兩個區域在地形上有何差異呢?各有一些什么地形區?
學生:北方地區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等,主要地形區:西部是黃土高原,東部是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南方地區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比較復雜,主要地形區:西部是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東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
板書:2、從氣候上
教師:從氣候上,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有什么差異?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四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強調:哈爾濱和北京代表北方地區,武漢和廣州代表南方地區。
學生回答,教師糾正、補充
教師:北方地區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季節變化比較明顯;而南方地區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較多,各月降水都比較豐富。北方地區的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方地區的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
學生完成教材活動“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自然地理狀況”
板書:3、從河流流量上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中的長江和黃河流量過程線圖
教師:長江和黃河的河流流量有何差異?為什么?
學生討論。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1、自我介紹,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信任感
2、以趣味知識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3、全面介紹地理的內容、學習方法
學情分析:
地理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教學流程:
一、自我介紹
二、視頻播放
三、圖片展示獲取信息
四、趣味激發:猜猜看,這你會嗎?
1、中國的面積有多大?
2、泰坦尼克沉沒在哪里?
3、五岳中的南岳指哪座?
4、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是?
5、《西游記》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
6、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是?
7、誰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8、地球的`自轉方向是?
9、北京和東京相差幾小時?
10、大氣對流層高度每上升100m,溫度如何變化?
11、如何在野外判斷自己的方位?
方法1:使用羅盤,即指北針;
方法2:房屋坐北朝南;
方法3:植物觀察法:
樹葉生長茂盛的方向為南方,長苔蘚的方向為北方;
方向4:動物觀察法:螞蟻洞口:朝南開
蝎子洞口:朝北開
挑戰諸葛亮,你行嗎?
1、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并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么"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后短時間天氣反,F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2、火燒葫蘆峪與對流雨
三國后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里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對流雨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地理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么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至于具體原因,我們學習了氣候之后,自然就不得而知了。
生活中的地理: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生活中的地理)
(一)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么?
。ǘ┑乩砼c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達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對荷蘭農牧業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ㄈ┑乩砼c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隨俗”。
五、“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篇)12-09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篇11-23
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5篇12-02
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5篇)12-03
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精選5篇)12-04
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通用10篇)02-13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學反思04-22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計劃06-08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學計劃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