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下化學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下化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下化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生要掌握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以及糖類與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學生要掌握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反應條件對水解反應的影響;
3.了解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簡單分類、主要性質和用途;
4.培養觀察實驗能力、歸納思維能力及分析思維能力;
5.通過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及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的教學,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教學難點:
(1)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及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學習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教學過程:
一、合作討論
1.我們已經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纖維素也是糖嗎?糖類物質都有甜味嗎?有甜味的物質都是糖嗎?
我的思路:要明確糖類的概念及分類,注意區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學中的“糖”。
2.淀粉沒有甜味,但為什么在吃米飯或饅頭時多加咀嚼就能覺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體內發生了哪些化學變化?
我的思路:淀粉屬于多糖,其重要性質之一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水解反應,最終生成葡萄糖。注意這里“一定條件”的涵義。
3.酯和脂是一回事嗎?甘油是油嗎?油都是油脂嗎?
我的思路:注意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義,要結合生活中具體實例進行記憶和理解。
4.為什么說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礎?我們從食物中攝取的蛋白質在人體內發生了哪些變化,最終排出體外?
我的思路:蛋白質是一類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但其最終的水解產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種類是有限的。這一方面說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礎物質。
二、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
1.[實驗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質的特性實驗
實驗內容
實驗現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熱,生成磚紅色沉淀
淀粉+碘酒
變藍色
蛋白質+濃HNO3
共熱,變黃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應
(1)葡萄糖 磚紅色沉淀
(2)葡萄糖 光亮的銀鏡
新制Cu(OH)2和銀氨溶液都是堿性的。
上列兩反應,常用于鑒別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應:
在常溫下,淀粉遇碘變藍色。
嚴格地說,淀粉遇到I2單質才變藍色,而遇到化合態的碘如I-、IO 等不變色。
可用碘檢驗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檢驗碘的存在。
4蛋白質的特征反應
(1)顏色反應:
蛋白質 變黃色
(2)灼燒反應:灼燒蛋白質,產生燒焦羽毛的氣味
嚴格地說,濃HNO3只能使含有苯環的蛋白質變黃色。
以上兩條,常用于鑒別蛋白質
三、糖類、油脂、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1.[實驗3—6]蔗糖的水解反應
現象:有磚紅色沉淀生成。
解釋:蔗糖水解產生了葡萄糖。
2.糖類的水解反應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蔗糖 葡萄糖 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纖維素) 葡萄糖
單糖是糖類水解的最終產物,單糖不發生水解反應。
糖類在實驗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劑,在動物體內水解則是用酶作催化劑。
淀粉和纖維素的最終水解產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應
(1)油脂+水 高級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氫氧化鈉 高級脂肪酸鈉+甘油
油脂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叫做皂化反應。工業上常用此反應制取肥皂。
甘油與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濕性強,常用作護膚劑。
油脂在動物體內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質的水解:蛋白質的水解產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 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堿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兩性。
天然蛋白質水解的最終產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纖維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纖維素
2.油脂的主要應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種子、動物的組織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鏈含 碳碳雙鍵時,主要是低沸點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鏈為碳碳單鍵時,主要是高沸點的動物脂肪。
油 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 高級脂肪酸+甘油;放出熱量
油脂是熱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體溫和保護內臟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強食物的滋味,增進食欲,保證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強人體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過量地攝入脂肪,可能引發多種疾病。
3.蛋白質的主要應用
(1)氨基酸的種類
氨基酸
(2)蛋白質的存在
(3)蛋白質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類特殊的蛋白質。
酶是生物體內的重要催化劑。
作為催化劑,酶已被應用于工業生產
4.科學視野——生命的化學起源
導致生命起源的化學過程是在有水和無機物存在的條件下發生的:①簡單的無機物和有機物轉化為生物
高一下化學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堿金屬元素性質的異同,能夠用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來理解它們性質上的差異和遞變規律,為今后學習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礎。
(2)了解焰色反應的操作及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總結、推理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培養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二:學情分析
本章內容的知識網絡圖。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金屬元素族,關鍵是熟悉自然族的學習方法。每一族重點掌握代表物質的性質,其他元素的性質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遞變性的規律加以掌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識結構的網絡可以把分散的內容統一起來。為以后學習典型的非金屬元素族鹵族鋪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學習“水到渠成”。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堿金屬元素結構性質的相似性,遞變性及其原因。
難點:
科學方法模式的訓練;堿金屬的化學性質。
四:教學過程
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和物理性質
[引入]學生上黑板寫出堿金屬元素的名稱、符號及原子結構示意圖。
[提問]
(1)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的相同點是什么?
最外層有一個電子,在反應中易失掉一個電子,表現出還原性。
(2)堿金屬元素的'物理性質是否相似?
接著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6頁[表2—l],堿金屬的主要物理物質并加以總結。
①色狀:銀白色金屬(銫略帶金色光澤)
②柔軟、密度小,熔點低
③有較強的導電導熱性。
[提問]
(1)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的不同點是什么?
隨著核電荷數的增多,它們的電子層數逐漸增多,原子半徑逐漸增大。核對于外層電子的束縛能力越來越弱,失電子的能力越來越容易。
(2)堿金屬元素的物理性質有什么變化規律?
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36頁[表2—1]與[表2-2],總結出堿金屬由于核電荷數的增加,電子層數遞增,原子半徑漸大,物理性質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軟,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點:由高到低,Na略低于水的沸點,K稍高于人的體溫,Cs低于人的體溫,除汞外,金屬中銫的熔點最低。
五:[歸納]
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得到結論。①在變化規律中有個別反常現象,如鉀的密度比鈉的密度小,②從密度的大小得到鋰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鋰保存在石蠟中,而鈉鉀則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小結]堿金屬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的變化規律:隨核電荷數的增加,電子層數依次增加,原子半徑依次增大,還原性依次增強。
六:布置作業。
【高一下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化學教案:糖類01-13
《水的組成》化學教案04-03
高中化學教案09-01
初中化學教案08-31
大學化學教案12-23
高三化學教案11-02
化學教案鹽類的水解01-17
高二化學教案12-29
高三化學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