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能夠根據所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了解交通運輸線、點組成的交通運輸網及其布局的影響因素。
過程與方法
結合具體的案例,學會分析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和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2、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教學難點
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學討論法、合作與探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五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現代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播放青藏鐵路視頻』
【教師提問】:
剛剛播放的視頻當中,為我們展示的是哪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呢?
【教師點撥】:
鐵路運輸。那么我們現代的交通運輸除了鐵路這種運輸方式以外,還有哪些佳通運輸方式呢?
【學生回答】:
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教師點撥師:對,我們現代社會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五種,它們分別是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和队罢故緢D片』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五種交通運輸方式都有哪些特點呢?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學生活動】:
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該部分知識,完成導學案上連線題,投影展示學生完成連線
【教師引導】:
以上就是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各有長短。那么,當我們在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呢?
2、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學生活動】:
展示表格,指導學生在導學案上勾選,完成后請學生在電腦上勾選出來
【教師點撥】:
選擇運輸方式的時候,既要根據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又要根據貨物的類別、數量、運距等綜合因素,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作出最合理的選擇。
『播放視頻交通運輸的變化』
3、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高速化——縮短運輸時間,增加通過能力
大型化——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
專業化——發展集裝箱運輸技術
【教師引導】:
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只有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線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實現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我們往往要用到兩種以上的交通運輸方式。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就形成了交通運輸網,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運輸網呢?
4、交通運輸網及布局
(1)概念
(2)組成要素:
交通運輸中的線:鐵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運輸中的點:車站、港口、航空港等。
【教師提問】:
雖然交通運輸網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層次,但它的布局也不是偶然隨意地,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響。那么,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
【學生活動】:
『投影展示中國鐵路網分布圖』思考:我國鐵路網分布有什么特點?這樣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
東部密集,西部稀疏。東部地形以平原為主,相比西部更為低平和緩。而且東部經濟發達,人口與城市眾多,對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師點撥】:
由此看來,交通運輸的布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來具體分析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
【學生活動】:
『播放視頻南昆鐵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鐵路之后,請同學們閱讀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這樣幾個問題:
。1)在地圖上分別讀出南寧和昆明的海拔,并指出南昆鐵路的建設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礙?
。2)南昆鐵路沿線有哪些資源分布?
。3)鐵路沿線民族分布、經濟水平如何?
(4)在復雜的自然條件下我們是憑借什么去克服困難的?
【學生回答1】:南寧海拔低于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鐵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區,所以地形險峻、地質條件復雜、地勢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鐵路的修建必須克服這些自然障礙。
【教師點撥】: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鐵路的興建必修要考慮自然因素的影響,它決定了能不能修鐵路,修建的難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鐵路的修建有這么多的自然障礙,為什么我們還要興建這條鐵路?
【學生回答2】:因為鐵路沿線有豐富的資源。
教師點撥:具體有哪些資源分布呢?
【學生回答2】:鋁礦、煤礦、石油等自然資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資源。
【教師點撥】:對,正是由于西南地區有豐富的資源,修建南昆鐵路就有利于當地的資源開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南昆鐵路的修建還考慮了經濟因素。南昆鐵路沿線的民族分布、經濟水平如何呢?
【學生回答3】:南昆鐵路途徑19個縣(市),沿途有十多個少數民族,這里也是我國貧困人口較多的地區。
【教師點撥】:在這里修建鐵路,可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加強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們還要考慮社會的發展。雖然南昆鐵路的修建有利于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但畢竟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施工難度非常大呀,我們又是憑借什么去克服重重困難的呢?
【學生回答4】:先進的科學技術。
【教師總結】:
回答得非常好!在復雜的自然條件下我們必須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保證。所以南昆鐵路沿線建有橋梁476座,隧道258座,整條線路31%都是橋梁和隧道。南昆鐵路也是我國科技含量的鐵路之一。
通過南昆鐵路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有:經濟、社會、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經濟是主導因素。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需要同學們了解五種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能結合運輸貨物的特點、運輸量等對交通運輸方式作出合理的選擇;我們還了解到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特點;交通運輸網的布局特點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當前來看,社會經濟因素是決定性的因素,而技術則提供了保證,自然條件的影響越來越小。
【板書設計】: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方式及其特點;
2、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
3、發展趨勢
二、運輸網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網中的線和點
2、影響因素:自然條件、經濟水平、社會發展、技術水平等
高中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水資源的概念,理解世界與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律,并能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加以說明。
、诹私馑Y源在數量、質量上對經濟活動規模、效益的影響,理解科技進步促進水資源利用的進步。
、劾斫鈴拈_源和節流兩個方面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過程與方法
①立足水資源的“是什么”、“為什么”、“怎樣辦”問題,以人水關系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同時注重激勵發展性評價。
、谥匾暤乩硭仞B培養,聯系社會實際與鄉土地理,突出地理圖象與案例的討論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資源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對策。
、塾行н\用多媒體輔助地理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偻ㄟ^對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②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家鄉的水資源問題,增強憂患意識,形成科學的資源觀。
、弁ㄟ^學習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關愛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2.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按學習小組分7人一組,共10組。
2、利用網絡、雜志和書籍等搜集關于水資源的內容,對水資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預習教材內容,明確課本活動和案例的要求,準備以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試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資源狀況,在講課時適當引用。
5、準備好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二)導入新課
以我國正在發生的春旱對農業生產的巨大影響說明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帶出新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 水資源及其分布
1、設問,引發思考。
我們知道,從宇宙中拍攝的地球照片是蔚藍色的,因為水體總面積占全球總面積的71%。從這一點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事實上并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呢?
2、了解學生對水資源的理解。
和學生以談話的方式輕松討論對水資源的理解,快速的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課堂中,為啟發、引導他們深入研討問題做好心理準備。
歸納: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因此不能把水資源單純的理解為廣義的水資源,更應該是指人類在目前生產力水平下能夠利用的水資源。
讀圖:讀課本上的水資源構成圖。
3、哪些水資源是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4、我們平?梢杂眠@些水嗎?請舉例說明。
宛西河的治理。為什么要治理宛西河?因為宛西河為我們提供生活水源(河水)。
5、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補給?小組討論,請小組的代表發言。(大氣降水)
6、請把問題回到我們從化缺水這個問題上。大家一致認為,我們平常比較容易利用的水資源來自大氣降水,目前這種缺水的狀況是不是經常出現?(不是,僅僅出現在旱季。)
7、再舉個例子,拿亞馬孫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資源狀況對比一下,兩地的差別是不是很明顯?(是)
8、你對水資源的理解又得出一個什么規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因而產生差異。)
9、差異表現在哪里?以小組為單位計分,搶答以下題目(把題目投影出來)
(1)判斷正誤: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是徑流量。(錯,降水量)
(2)判斷正誤: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多年平均降水總量。(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3)判斷正誤:降水量大、水資源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乏。(對)
(4)讀課本66頁《世界各大洲的水資源》圖搶答: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
(5)搶答:我國的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狀況是(南方)多,北方少;東部水多, (西部)水少。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狀況是(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小結小組競賽活動,指出要養成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探討的學習習慣。小組成員應互相幫助,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10、在答問的基礎上概括水資源的分布: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降水量
(2)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發量
(3)水資源的分布規律
A、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缺。
B、從世界范圍看: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極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國家說,巴西最多,俄羅斯次之,我國居第六。
C、從我國看:從地區分布上看,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從時間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D、總之,水資源分布很不平衡。
(4)我國的水資源分布也很不均衡。
第二部分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我們從化的水資源狀況怎樣?各小組根據搜集的資料談談看法。
總的來說,從化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年降水量達1900毫米以上。但水資源的分布也不均勻,由于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因此我市人口和農田集中的地方,在旱季比較緊張,而且今年的旱情更為嚴重,降水量比往年少了兩成。由此可見,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表現哪些方面呢?(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2、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請舉例說明。
南方為水田,北方為旱地。
結論:水資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3、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嗎?請舉例說明。(水資源的質量同樣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根據學生所舉的例子再作概括。)
4、根據上面所學過的總結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5、請閱讀課本67頁的圖,小組討論一會,請談談你對這些圖片和文字的理解和看法。(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
總結:圖片主要說明人類在利用水資源上的進步。第一階段是在20xx多年前,羅馬人利用地表水發展農業生產;第二階段是在1870年,美國太平洋的'移民利用地下水,灌溉農田,發展種植業;第三階段是在20世紀50年代,海水淡化進入了商業化生產階段。也就是說,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6、本段的文字中提到,什么是跨流域調水?
跨流域調水是指把一個流域的水通過輸水工程送到另一流域的過程,例如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流域的水調到黃河流域。
7、海水淡化技術是怎么一回事呢?請根據課本68頁的內容,按照你的理解回答。
簡要解釋:海水淡化技術是利用先進的工具把海水加熱蒸發,取出其中的淡水。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日產量已經達到2700萬噸,并且還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但基本為發達國家所操控,且成本較高。
8、請派小組代表回答課本68頁“活動”的題目。
(1)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環境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嗎?
提示:以色列年降水量稀少,在70毫米以下,而且沒有灌溉水源,因此水資源嚴重不足,盡管光熱條件好,也不適宜發展農業。
(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資源由“少”變“多”的?
提示:一是“開源”,把海水淡化加以利用;二是“節流”,采用先進的滴灌技術,減少浪費。
(3)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跡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提示:面對我國北方嚴重缺水和西部內陸的嚴重干旱的現狀,以色列的農業奇跡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應采取措施增加水資源的數量,如利用先進的器械進行滴灌,節約用水等于增加水資源的總量等。
9、通過一系列的例子,可總結出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主要表現在:
(1)在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時代,人們主要開發利用地表水。
(2)在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近現代,人們可以開發利用各種水體和采取措施來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的矛盾。
第三部分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事實上,盡管人類社會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水資源的危機卻越來越大。為什么?
小結: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一是從數量上看,工農業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導致需水量的增加;二是從質量上看,人類生活排放的廢棄物質增多,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加大,導致水體污染嚴重,我國上海市缺水就是污染性缺水的一個典型例子。
2、閱讀課本69頁《咸海的憂慮》,請小組派代表談看法,小組成員可補充看法。
提示:(1)咸海的面積在不斷減少,原因是:人們大量引用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種植棉花,導致流入咸海的水量減少;氣候干燥,蒸發強烈。(2)咸海面積減少產生一系列問題,湖泊中動物物種大部分滅絕;湖泊邊的城市處于沙漠之中,飲用水缺乏;傳統的漁業衰落導致失業;喪失調節氣候的功能,湖區環境惡化;灘地上空鹽塵飛舞,對人體健康和農田危害很大。
3、從咸海的案例中看到,水資源在不斷地變化,并對人類社會構成威脅,在哪方面表現出來呢?(水資源的減少導致環境的惡化、水資源數量供應不足、水體污染等)
4、由此可見,我們不僅僅要重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迫切的是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有什么措施能使水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呢?(主要是通過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5、請列舉開源的措施。(包括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庫;開渠引水實行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6、開源“五水”歌:開發地下水、蓄積洪水,跨流域調水,淡水海水,人增雨水。能馬上背出來嗎?
7、請列舉節流的措施。(包括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等。)
8、水資源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存和發展,盡管我們已經學習了關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的知識,但關鍵還是要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面對復雜的生活環境,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看課本70頁“活動”,請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
提示:
(1)西北地區的水資源供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解決水資源的供求矛盾應體現在:控制人口數量,減少用水規模;發展節水農業;保護生態環境,退耕還林還草。
(2)我國缺水問題,談談看法:通過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收集有關水資源的資料;確定綜合思維、立體思維的方法,全面多角度地尋找解決缺水的對策。
第四部分 總結本節內容:
課后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水資源,以及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資源的不均衡導致了缺水地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而我們知道無論是水資源的數量還是質量對社會及經濟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探究更合理的水資源利用模式,從而解決目前人們面臨的水危機。
高中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理解三大類巖石相互轉化及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
3、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4、通過運用三大類巖石轉化及地殼物質循環圖,提高學生圖解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搜集資料、觀察圖像、獨立思考、交流合作等過程,使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領悟知識的內涵。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殼運動的特征。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幫助學生確立矛盾對立統一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地表形態的形成和發展;了解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
【教學難點】
地表形態形成過程的分析。
教學過程
【導入】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同學們在初中就學過“滄海桑田”這個成語故事,人們用滄海桑田這個成語來比喻人世間事物變遷大,或者變化快。地理當中我們一般指的是海陸變遷。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到了海陸的這種變遷進而形成了美麗的傳說。現代科學考察發現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遺跡”也證明了這種傳說是有事實依據的。
【講授】內外力作用概述
我們把這兩種自然界中存在的導致地表形態出現改變的內外力作用統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態發生改變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活動】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一、二小節,回答問題:
1、內外力作用的能量各來自什么?
2、內外力作用各通過哪些形式表現出來?
3、內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何不同呢?
[學生]:①內力作用能量都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生的熱能;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趦攘ψ饔弥饕憩F形式是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現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
內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緩。兩種作用同時進行,結果相互影響。
【講授】內力作用(分析案例)
多媒體顯示圖片
“基拉韋厄火山的大爆發、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變質作用”圖片[學生討論]略
[總結]內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慢之分,內力作用對地表的影響有主次之分,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過渡]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它們的運動形式、對地表的影響是怎樣的?
[學生總結、教師引導]多媒體呈現
1、地殼的水平運動
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2、地殼的垂直運動
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
[過渡]地殼的垂直運動引起的地表的“沉沉浮浮”,那不勒斯海邊的大理石柱比較直觀地告訴了我們。
[活動題]答案:
、畔鲁吝\動。判定依據: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蓋的部分看不見了,位于海平面以下。
、粕仙\動。判定依據:大理石柱上被火山灰覆蓋的部分和海洋生物鉆孔的'痕跡露出海平面。
、钦f明了地殼運動有循環往復的特點。
[教師講述]在地殼運動運動中,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是同時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運動結果也往往相互滲透、疊加在一起。但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域,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有主次之分的。就全球規模而言,地殼的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沒有停止過,如果我們把地表形態比作一件雕塑作品的話,“內力作用”只是對它進行粗加工,還需要“外力作用”來對它精雕細琢,那么外力作用又是怎樣來進行這項工作的呢?
【講授】外力作用
外力的表現形式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1、風化作用
多媒體呈現“風化示意圖”
[分析講解]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容易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風化作用的產物停留在原地,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條件。
2、侵蝕作用
多媒體呈現“流水的侵蝕”“風力的侵蝕”“海蝕柱”和“冰斗和角峰”圖片[提問]以上我們看到的現象和作用叫什么作用?這種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學生]侵蝕作用。形成侵蝕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風等。
[講述、過渡]在水、風、冰川等侵蝕作用,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蝕地貌。同學們想一想,風化侵蝕作用的產物到哪里去了呢?
[學生]被搬運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形成了堆積地貌。
3、搬運作用
[講述、過渡]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被風、流水、冰川等的搬運作用下,由高處到低處,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因為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沒有形成具體的地貌形態。外力搬運物體的力量與什么有關?
[學生]外力的速度有關
[總結]對,當速度變小時,外力攜帶的物質就會逐漸的沉積下了,形成堆積地貌。
4、堆積作用
多媒體呈現“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沙丘”圖
高中地理教案4
【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學習重點: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及分布。
學習難點:通過不同的圖表來判斷人口增長特點。
【學習過程】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與自然增長率
、偃实挠嬎惴椒ǎ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總人口×100%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總人口×100%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口數之比,通常以為單位計算。
②三率之間的換算:
人口自然增長率=—
完成P3活動題
假如某地某年有20萬人,第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2%,假設其他條件不變,那么10年后會增加多少人?如果10年后,自然增長率變為1、7%,那時人口增加多少人?
、蹚囊陨嫌嬎憬Y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和啟發?
影響人口增長速度快慢的因素:
影響人口增長數量多少的因素:、
④讀圖1、2思考:
世界人口數量增長趨勢?人口數量增長較快的時期?為什么人口增長速度加快?
【知識梳理】
閱讀地理曲線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1)讀圖名。
。2)讀各個坐標分別表示什么變量
。▋蓤D橫坐標均表示時間,縱坐標均為相應時期的人口數)。
(3)判讀圖形變化特征
。▋蓤D中曲線的變化反映了對應時段內人口增長的狀況)。
(4)思考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蓤D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世界人口數量增長的不同特點)。
2、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和共同影響;由于人口基數增大,雖然自然增長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長的數量不一定下降。
3、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總趨勢:)
歷史時期農業革命之前農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時期20世紀以來
人口數量情況數量數量持續增加數量
人口增長情況增長增長明顯加快空前增長
人口變化原因人們獲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災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水平提高,食物供應穩定可*,死亡率下降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們獲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很低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災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與適應性不斷增強
讀圖思考(圖1、4)
1、比較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增長的差異。
【知識梳理】
閱讀地理柱狀統計圖的一般步驟:
。1)讀圖名。
。2)讀圖例,辨別柱子的顏色、長短表示的含義。
(3)比較同一時段(時間)不同對象、同一對象不同時段(時間)柱子的長短,確定其含義。
2、讀圖思考
。1)20xx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xx年與1950年相比,人口增長數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比較50年來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長率。
。4)由此可見,世界人口數量的增長主要來自哪些大洲?
。5)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它們屬于哪一類國家?
。6)歐、北美、大洋洲的發達國家目前人口數量的增長又表現出怎樣的特點呢?
3、任意選擇兩個大洲或地區,從人們的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形成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
【知識梳理】
4、人口自然增長的空間變化——
自然增長水平人口增長特點原因今后變化趨勢典型國家人口政策
發達國家保持較低水平增長
緩慢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比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數量還會逐漸減少俄羅斯、德國、
日本鼓勵生育,引進外來移民
發展中國家水平
較高增長
很快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人口增長開始趨于緩慢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計劃生育,控制人口
增長
討論:人口增長過快會帶來哪些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帶來哪些問題?
。ǘ┤丝诘脑鲩L模式及其轉變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和三項指標共同構成的。依據不同歷史階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世界人口增長模式可以劃分為、傳統型和現代型。
1、人口增長模式類型及特點
特點
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原始型
傳統型
現代型
2、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向,繼而向轉變。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根本原因是:。
轉變的因素:、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知識梳理】
3、人口增長模式時間上的變化
特點
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所處歷
史階段原因
原始型高高低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生存條件極差,人們抵御自然災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傳統型高低高農業社會、產業革命時期生產力水平提高,生存條件明顯改善,抵御災害能力提高,但傳統經濟對勞動力數量依賴大
現代型低低低現代社會時期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勞動力數量需求減少,生產力水平高,醫療衛生條件好,社會福利、養老保障制度改善
4、人口增長模式地區分布
地區代表地區人口增長模式備注
發達
國家歐洲和
北美20世紀50年代后,發達國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歐洲和北美為代表的發達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長模式已經引入現代型
發展中
國家亞非拉由向現代型的轉變階段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經降至與發達國家相當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較高
世界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階段由于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
【當堂檢測】
1、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別是()
A、亞洲、歐洲B、非洲、歐洲C、非洲、北美洲D、拉丁美洲、大洋洲
2、下圖表示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國家是()
A、①B、②C、③D、④
讀城市化進程和某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化曲線兩幅圖,完成3—5題。
3、該國人口達到頂峰的時間為()
A、1B、2C、3D、4
4、下列各國中,人口發展狀況與圖示類型一致的是()
A、埃及B、中國C、新加坡D、德國
讀下圖,a、b、c分別表示0~14歲、15~64歲、65歲以上三種年齡人數所占總人口比重。據此回答5—6題。
5、圖中①②③④四個國家中,老齡化問題最嚴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圖中②國0~14歲年齡人數所占總人口比重大小及應采取的相應正確措施是()
A、70%鼓勵生育B、60%計劃生育
C、15%采取移民政策D、30%鼓勵人員出國
【典題解悟】
三角坐標圖是近年高考的熱門題型,它通過等邊三角形的三條邊作為坐標軸,表示三種不同或相同類的地理數據。判讀三角坐標圖的一般方法是:一定起始邊。按需要讀取某數據的坐標軸0值相交的另一條坐標軸即為起始邊。二作平行線。要讀取某點在該坐標軸上的數據,可以過這點作起始邊的平行線,平行線與該坐標軸的交點所對應的數值即為我們所要讀取的數據。
7、下圖中,人口再生產類型為現代型的是()
A、aB、bC、cD、都不是
8、讀下表數據資料回答:
年齡0—14歲15—59歲60歲以上總計
甲
組人口數2005502501000
死亡率0、5%0、6%2%0、92%
乙
組人口數350600501000
死亡率0、8%0、7%2、2%0、81%
。1)分年齡組死亡率甲組比乙組(高或低)。
。2)總人口死亡率甲組比乙組(高或低)。
(3)產生上述反差現象的原因是。
。4)社會經濟越發達,死亡率應該越低,但發達國家人口的死亡率高于發展中國家,原因是
參考答案
7、B
8、(1)低(2)高(3)甲組老年人口比重高(4)人口老齡化嚴重
。ㄒ蓡柦獯穑涸谌藗兛磥,社會經濟越發達,死亡率應該越低,但上表中的數據卻顯示出相反的結果,發達國家的死亡率高于發展中國家。這是為什么呢?主要是因為年齡結構原因造成。)
高中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種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分布。
2.? 通過學習大牧場放牧業,學會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3.? 掌握大牧場放牧業在經營方式、商品化、專業化、經濟效益等方面的特點。
4.? 解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因素。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對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分析,學會歸納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2.? 把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作比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自然條件是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天人合一。
2.? 人文條件也越來越大地影響到農業的區位選擇,事物是發展的,不能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1.? 理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類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因素。
2.? 利用圖表資料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能力。
教學難點:
西歐乳畜業與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的比較。
教具準備:相關資料和地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通過前面兩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谷物農業。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和人文條件的原因,人們并不從事種植業, 那么他們到底從事哪一種農業勞動呢?
下面我們先看一段錄像,請大家認真觀看,錄像里反映的是什么農業類型。
教師提問:以上錄像內容反映了什么農業類型?
生:畜牧業。
師:很好。在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中,我們就將認識兩種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
板書: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講述: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出示圖3.15 和3.16
師:上述國家在放牧牲畜的種類上有什么差別呢?
生:美國、阿根廷以牧牛為主;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以牧羊為主。
出示“世界地形圖”、“氣候類型圖”
提問: 1、為什么這些國家可以發展大牧場放牧業呢?
2、大牧場放牧業有什么特點?
3、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是什么?
請大家閱讀案例4回答以上三個問題。
板書: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劬嗪8劢⑺懡煌ū憷。
高中地理教案6
教學重點
、偻寥赖姆柿μ匦;
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閱讀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書)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閱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板書)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閱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賦x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
、谖⑸锖偷偷戎参锔街纪寥;
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 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賦x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
、谖⑸锖偷偷戎参锔街纪寥;
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高中地理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能夠用實例說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種地貌。
2.能夠通過閱讀各種地貌示意圖,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讀圖析圖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關系
難點
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法,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提出問題:同學們形成地表形態的力量除了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力作用,還有什么作用力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來源
教師提問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學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被稱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
轉承過渡既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四種方式,那這四種方式到底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的呢,接下來我們具體一一學習。
(二)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
教師講解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全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圖片展示教師出示風化示意圖,更容易讓學生理解風化的過程
轉折過渡風化作用的風化產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為外力作用的進一步展開提供了條件。外力作用還能做些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實驗。
實驗展示教師將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展示給學生:一個托盤,一杯水,一杯沙子。緊接著開始描述實驗過程。把托盤傾斜30°,然后把沙子放在托盤頂部,再把水從沙盤頂部慢慢倒下。學生觀察實驗,并說明實驗現象。
學生總結水把沙子沖了下來,還把它帶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盤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來。
教師引導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個表現形式: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
2.侵蝕作用
教師講解正像同學們剛才所觀察到的.,流水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的破壞作用就叫做侵蝕作用,當然這種作用不只來源于流水,風力、冰川、空氣也都有侵蝕作用。
圖片展示風蝕蘑菇、海蝕陡崖、冰斗或U型谷、角峰等地貌景觀片。
轉折過渡以上我們了解了侵蝕作用種類以及它們所形成的地貌,現在再讓我們回到剛才的小實驗上來。流水把沙子侵蝕下來以后又怎么樣了呢?把沙子帶走了,這就是搬運作用。
3.搬運作用
教師小結除了水以外,風也具有搬運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區和海濱地區風力的搬運也很顯著。在流水和風力搬運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風速的降低,導致物質逐漸沉積,這種作用稱為沉積作用。
4.沉積作用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觀察托盤中被水沖下來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樣的關系。
教師總結在沉積過程中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后沉積,所以沿著水流方向我們先看到顆粒比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礫石、沙、粉砂、粘土等顆粒大小不同的沉積物。
轉折過渡除了流水的沉積作用能形成沖積平原外,風力的沉積作用給人類又帶來了什么呢?
圖片展示堆積地貌——新月型沙丘圖片
環節三:鞏固提高
啟發提問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種表現形式,它們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
學生回答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沉積作用——搬運作用
教師總結風化為侵蝕提供了條件,風化侵蝕的產物又為搬運沉積提供了條件。所以外力作用這幾種表現形式是緊密相連的,又是互為條件的,正是在它們長期緩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態。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的對地表進行破壞,并把破壞不了的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在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中,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他們作用的結果也往往結合在一起。
教師總結在黑板上展示外力作用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對外力作用的幾種表現形式記憶更加深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梳理本節課重點內容。
作業:搜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類型的圖片。
四、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教案8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天體和天體系統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體的特征和區別,初步認識各類天體系統之間的層次關系,從而加深對地球的宇宙環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教材,使學生具有歸納整理知識、提取重點和找出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自學能力。
2.通過閱讀圖片、畫圖和思考等活動,提高學生從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了解宇宙的物質組成,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正確的宇宙觀,并注意識別和抵制偽科學。
教學重難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
2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含義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工具
地球儀、地球的衛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燈片,天文掛圖,多媒體、“太陽系模式圖”掛圖,錄像機及自行剪輯九大行星概況、彗星錄像節目,投__或月貌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通過我們初中地理學習,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對其只是作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我們高中階段繼續對其作進一步的介紹。
板書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圍還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陽。不過我們知道,我們的世界卻不僅限于此,F在我們就面向整個宇宙,來介紹地球的有關知識。
板書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紹人們對宇宙的探索早在人類文明初期就開始了。那時人們用肉眼進行觀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來不動的,人稱其為恒星;有移動的行星;還有彗星、流星等。后來,人們借助于光學天文望遠鏡,又發現了星云和星系。再后來,加上射電望遠鏡,人們還發現了中子星、類星體和黑洞等。所有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質形式,人們通稱天體。
討論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2閱讀材料,并結合學生自己平時的生活所見,談談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天體的主要類型:星光閃爍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動的行星、圓缺多變的月亮、輪廓模糊的星云、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的彗星、氣體和塵埃(備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演示各種天體的主要特點及各種天體的視形狀和特點;2.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板書1、幾種常見的天體
過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體和星際物質構成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的各種天體是否為孤立的呢?經過科學家的實驗證明: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我們稱之為天體系統
討論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3圖1.2及相關材料,舉出一些天體系統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動題。
學生回答略
引導好,像同學們舉出的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等都是天體系統。那么,這些系統內的天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們之間存在什么形式的關系呢?(互相吸引;圍繞旋轉)
板書2、天體系統
啟發討論天體系統有大有小,大的天體系統又可包含許多小的天體系統。剛才同學們提到的三個天體系統之間是如何包含的呢?(銀河系含太陽系,太陽系含地月系)
學生回答略
講解(備注:投影課本P3圖1.2講解)地月系只有兩個天體,地球和月球,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太陽系則包括太陽、九大行星、衛星及其它天體,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距離為1.5億千米;而銀河系是由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恒星組成的恒星集團,象太陽這樣的恒星就有20xx多億顆,太陽就處于距銀河系中心2.7萬光年的位置上。
講解銀河系已如此龐大,是否就是的天體系統呢?是否就是我們的宇宙呢?還遠遠不是。利用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觀測到在銀河系之外,還有約10億個類似的天體系統,它們被統稱為河外星系。
多媒體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麥哲倫云等)。
人類目前所認識到的整個宇宙,科學家稱之為總星系,是一級的天體系統。當然,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必然還會進一步擴展。
講解同學們剛才關于活動的回答很好,這里我們一起總結一下:(多媒體投影)
復習提問天體系統的概念及其層次結構?
新課導入我們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陽系中還有哪些行星哪?他們又有哪些特點?為什么在眾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主要問題。
板書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啟發討論閱讀教材P4圖1.4太陽模式圖思考太陽系周圍有幾顆行星,它們由近及遠的排列分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目前已知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間夾有小行星帶。
板書1、九大行星
啟發討論在太陽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個家庭中的九個兄弟,有許多共性,請結合有關材料完成P4—P5活動題1、2,并總結九大行星在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處?
板書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轉的方向相同,均為自西向東轉,我們稱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軌道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過17°,說明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近似在同一個平面上,我們稱之為共面性。
(3)公轉軌道橢圓的偏心率,即焦點到橢圓中心的距離與橢圓半長軸之比,它決定橢圓的形狀。偏心率越小,越趨向于圓,當偏心率為0時,軌道就是圓。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說明它們的公轉軌道都是接近于圓的橢圓,我們稱之為近圓性。
(4)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1)(啟發引導)九大行星的質量、大小、化學組成等結構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由此,可以將九大行星劃分為三類——與地球類似的稱之為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體積和質量都大的稱之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類是距離太陽遠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稱之為遠日行星,F在,黑板投影一個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據所學的知識填出:
邊啟發,邊指導學生填上表。
(2)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沒有特殊的地方。
過渡通過以上我們對九大行星的了解,我們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這就是我們要講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啟發討論結合教材內容,思考為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地球為生命物質的存在提供了三個越的條件,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備的條件——(1)日地距離適中(1.496億km),使地表平均氣溫為15℃,有利于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地球上的溫度,還有利于水的液態存在。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及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單細胞生命就出現在大洋中。(備注:此部分可以模擬演示或講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假設地球溫度過高或過低對地球生命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地球大氣、溫度與地球水的關系)
板書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水的存在
啟發提問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質?
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具有上述兩項條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質,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統中,是否也會存在像地球這樣的天體?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正在不斷地探索。
總結全課
課后習題
鞏固練習題(投__,當堂完成)
1.為什么說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課后探究閱讀有關哥白尼、布魯諾等的書籍,開一次班級天文學演講會,討論學習前人科學探索的精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感想。
板書
板書設計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幾種常見的天體
2、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水的存在
高中地理教案9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總結歸納出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2、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3、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2、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教學難點:
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
標簽
教學過程
一、流域
1、幾個基本概念
、鸥闪鳌⒅Я鳎ㄒ、二級支流)、分水嶺、流域
⑵流域的.特性
、偬厥庑
每個流域的特征各不相同,有的流域適宜人類生存,先形成了人類文明。人類文明大多發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谡w性
流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區域,它的各組成部分之間聯系非常密切,構成一個整體。
對河流進行開發利用,除要考慮河流的特殊性外,更要考慮流域的整體性特征,進行綜合開發。美國田納西河流域開發堪稱這方面的成功范例。
二、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決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一個河流流域的開發利用,與其本身的自然環境有關,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就適宜發展農業;而科羅拉多河,河道狹窄、落差大,就適宜開發水利資源,對于田納西河來說,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環境,是避免盲目開發的首要條件。
1、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況
田納西河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圖3、15)。
山地是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因此應保護好它的植被生態;河流是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過程中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因此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2、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诺匦味嗌,地形起伏較大
利: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
弊:使得陸路交通不便
但河流航運對溝通上、下游地區之間的聯系,作用十分突出。
、茪夂
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
思考
1、田納西河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根據流域的氣候特征,田納西河水量季節變化有什么特點?
點撥: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
2、從農業發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長期,需水量較大,而冬季需量較少。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條件對農業發展有什么影響?如何利用田納西河的資源發展農業?
點撥:第一問從灌溉不足、資源浪費、農業減產等方面思考;第二問從修建水庫等方式進行調整季節分配等方面考慮。
、撬
優點: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圖3、17)。
缺點:
、儆捎诘匦纹鸱螅恿髀洳钶^大。
、谒亢懿环定。
、鹊V產資源
高中地理教案10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城市等級的劃分以及我國不同等級城市的劃分。
2.理解城市服務范圍的含義。
3.運用有關原理,說明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的差異。
4.了解城市服務范圍的影響因素。
5.理解某一區域內,不同等級城市的空間分布關系并了解嵌套理論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通過書籍、報章、互聯網等途徑搜集我國不同等級城市(經濟、人口、交通、服務種類)等相關資料,提高其學習興趣和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體把搜集資料匯總并制作電子版向其它同學作演示、交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生對我國不同等級城市(經濟、人口、交通、服務種類)等相關資料的搜集,讓學生關心我國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2.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我國城市等級劃分的標準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級其城市地域結構不同,提供的服務種類和服務范圍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
理解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并利用理論解釋一些城市中出現的`現象。
3.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課件
4.標簽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投影)安徽省合肥市、毫州市
(問題導入)
(1)我們知道世界上有無數個城市,那城市有沒有大小之分?城市大小通過什么來劃分?請同學們看亳州市和合肥市概況(演示多媒體)。那個城市大?有什么劃分指標?
(2)結合身邊的事情,在購買以下物品時,你會到亳州還是合肥的商店?
、偌垺⒚住⒐P等日常用品?②彩電、冰箱等生活用品?③高檔服裝、數碼產品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主題: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板書)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推進(新知識傳授)
[教師精講]
(過渡)
城市是有大小之分的,不同等級的城市主要用人口規模來劃分。不同的國家,由于疆域、人口、經濟發展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對城市人口規模的定義和等級劃分不完全相同。大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比較大。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1、城市規模的劃分
2、我國城市等級的劃分
(學生活動)
現在我們生活在亳州,亳州可以為我們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將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學生從衣食、醫療、教育、商業等方面進行討論。)比如想吃肯德基、得了癌癥、上大學、開大型的飯店。在亳州能不能得到這樣的服務?你會為了買一瓶醬油到合肥去買嗎
(探究活動一)大家看課本26,圖2.10思考:?
你認為棗強鎮附近的居民在尋求以下幾級不同的服務時,你會選擇哪個地方?
、儋徺I紙、米、筆等日常用品,看頭痛感冒等常見病,上小學等。
②購買彩電、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圪徺I時裝、數碼產品等高檔商品,看疑難病癥,上大學或聽音樂會,參觀大型的博物館等。
(學生總結)
采用對比的方法,總結“不同等級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務種類和服務范圍”,并列表比較。
(過渡)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不同,大城市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小城市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那么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有哪些?
(合作探究一)
利用課本上海的等級和服務范圍的變化學生分析上海城市的發展變化與上海所處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的發展有什么關系?
高中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從各種資料中認定、提取、加工處理各種有用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更加關注人類生存的環境及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
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熱力作用的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是大氣的熱力作用,其中大氣的保溫效應是本節的難點內容。
大氣的熱力作用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氣的削弱作用應特別注意哪種作用有選擇性,哪種作用沒有選擇性,另外大氣中能夠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關鍵物質是什么?這種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氣溫不會太高,不過這種削弱作用因地而異,教材明確提出由于各地太陽高度角不同,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長短不同,被大氣削弱的程度不同,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會有所不同。
第二,大氣的保溫效應,需要明確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三者的差別和彼此的關系。日、地、氣三種輻射的差別在于:地面的溫度地域太陽,大氣的溫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陽輻射屬于短波輻射,而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屬于長波輻射,因此能夠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氣三種輻射的關系在于:太陽輻射經過大氣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將近一半的太陽輻射穿過了大氣到達地面,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后增溫,同時向外輻射,將熱量傳遞給大氣,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后增溫,并向外輻射,大氣輻射有兩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間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稱其為大氣逆輻射,這部分輻射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陽輻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氣暢快的放進太陽輻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陽輻射,并將所吸收的能量以長波的形式輻射給大氣,所以地面是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大氣充分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將大部分能量以長波形式輻射給地面,從而對地面保溫。理解了大氣的削弱和保溫作用,就能夠解釋地球表面晝夜溫差較小的原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氣溫不會太高,大氣對地面的保溫效應使夜晚的氣溫不會太低,因此晝夜溫差不會太大。
關于大氣的熱力作用的教學建議
建議采用談話法,討論法和學習指導法進行授課。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圖像說明太陽輻射波長分布的狀況;其次從地球與月球的晝夜溫差不同入手,引導學生分析產生二者差別的實質是什么?由此說明大氣的熱力作用。大氣怎樣起到削弱作用,教師可以利用錄像資料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具體事例,如夏季有云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晴朗的天空呈現蔚藍色,青藏高原紫外線輻射強烈等說明大氣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特點。通過太陽輻射由低緯向兩極遞減的結論,引導學生分析影響大氣削弱作用強弱的主要因素是太陽高度角。
關于大氣的保溫效應的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保溫效應,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如冬天穿的羽絨服,蓋被子等說明保溫作用原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圖像或教師自制的課件,分析日、地、氣三者之間的輻射關系,特別應該使學生明確的是太陽輻射屬于短波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屬于長波輻射,對地面起保溫作用的是大氣逆輻射,這種輻射也屬于長波輻射。關于全球熱量平衡的知識,教師應將重點放在由于人類活動導致大氣某些成分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日、地、氣三種輻射,使全球氣候變暖,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多,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對于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事先給學生布置課外查找相關資料,課上大家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能夠更關注人類生存的環境。關于全球熱量平衡問題的教學分析
對于全球熱量平衡問題,應該明確以下三點:一是從全球多年平均狀況看,地球收入和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二是全球熱量平衡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即全球熱量平衡,使全球的多年平均氣溫較為穩定,有利于人類的生存與活動;三是人類活動對全球熱量平衡的影響,即人類活動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影響了地球上的熱量收支平衡,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從而對全球生態及經濟發展產生一系列影響。通過對大氣與人類活動關系的分析對學生進行人地協調發展的教育。
高中地理教案12
【課標要求及解讀】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解讀: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的開放性和對外依賴性增強,貨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交通運輸與人類的工農業生產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生產工具、勞動產品以及勞動者本身空間位置的移動,是任何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所必須的。交通運輸作為一個生產部門,其生產活動便是把工農業的產品運到消費地,不管是生產消費還是非生產消費,交通運輸都是產品生產過程的繼續。
【學情分析】
前面學習了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了解了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和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交通運輸的發展實際上是這兩大特征的反映。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對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有了初步認識,因此能夠順利進入本章的學習。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能夠根據所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結合實例分析影響交通運輸網及交通運輸線、點布局的區位因素。
二、過程和方法
1、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學會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通過具體的案例,學會分析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因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交通運輸方式選擇和布局的影響因素,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培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問題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特點及選擇,影響其建設和布局的區位因素。
2、教學難點
影響和制約交通運輸布局(公路線,鐵路線,航空港,港口)的區位因素。
【教學策略】
采用直觀教學、活動教學、講練結合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在夯實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地理學習興趣;通過材料分析法、讀圖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等發展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整體教學思路】
導入新課
(以中國高鐵發展的視頻形式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學習主題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ㄍㄟ^表格和案例分析,認識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和選擇方法)
學習主題二: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趨勢
。ㄍㄟ^圖片展示,資料閱讀、示意圖解讀了解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趨勢)
學習主題三:交通運輸布局的區位因素
。ㄍㄟ^展示圖片,分析地圖和資料、表格歸納認識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主要區位因素)
課堂反饋、小結
。ǹ偨Y本課主要內容,通過練習題進行反饋和鞏固)
高中地理教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使學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理解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的概念和種類,以及它們所形成的各種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以及內、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理解它們是如何推動地表形態的演化的。
4、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與巖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掌握各類巖石形成的地質作用。
二、能力目標
1、能夠閱讀各種地貌示意圖,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學會利用多幅景觀圖和示意圖來比較說明不同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及形成原因;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2、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關系。
3、地質構造及其與地貌的對應關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類型。
【教學難點】
1、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內力、外力作用的關系。
3、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的觀點。
教學過程
【導入】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導入新課】(放映幻燈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地表形態,即地貌。我們現在看到的地表形態只是整個地殼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鏡頭,地貌自形成以來就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如“滄海桑田”、“?菔癄”等變化,有哪些實例可說明地球表面發生過“滄海桑田”的變化呢?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概括】地殼和宇宙間一切物質一樣,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態的形態是如何營造的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課題
【講授】內力作用
【提問】哪位同學能夠例舉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改變地表面貌的實例?(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過渡】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具體劃分有很多種,但歸納起來看可以劃分為兩種,即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內力作用、一、內力作用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
思考:
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2、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3、各種內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勻?試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
【放映幻燈片】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的很好。由于變質作用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巖漿也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所以,在內力作用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
4、分類(根據運動方向和性質):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材料】根據測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而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卻在不斷縮小。
【啟發提問】
。1)上述地殼運動屬于水平運動還是升降運動?
。2)請預測一下,千萬年后紅海和地中?赡軙l生什么變化?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它使巖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相對方向的水平運動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皺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運動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資料證明,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是其各個部分不斷發生著水平運動。
【活動】內力作用舉例
【放映幻燈片】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邊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情況。
【啟發提問】
。1)請分析一下這里海岸變動情況?
。2)設想一下升降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教師總結】升降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即上升或下降的運動。它使巖層表現為隆起或凹陷,從而引起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講授】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的關系
【放映幻燈片】學生思考:渤海與臺灣海峽兩案例
5、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的關系
【教師講解】在地殼運動中,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同時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運動結果也往往相互滲透、疊加在一起。當然,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域,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的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
【導入】外力作用
前面我們學習了內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個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這座雕塑還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大自然的這把細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講授】外力作用
【提問】閱讀教材P76第一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學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被稱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
【放映幻燈片】
1、概念、能量來源
2、表現形式
【導入】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相互轉化。
【講授】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78第二段和圖,
思考:
1、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各自形成原因?
2、各類巖石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各物質循環過程發生的條件?)?
【學生回答】
1、巖漿巖是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沉積巖是裸露地表的巖漿巖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漸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變質巖是各種已經生成的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
2、各類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巖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巖漿巖,并與其他巖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
【教師總結歸納】同學們回答的很好,我們可以用下圖說明地殼物質循環過程的特點:(幻燈片展示)
課后小結
1、地殼物質循環過程
結合上圖教師進一步指導講解地殼物質循環過程
2、地殼物質循環的特點
(1)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巖漿—各種巖石—新巖漿
(2)地殼物質與地球內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斷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化,即內、外力作用
(3)由大氣、水、生物參與地殼物質循環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質循環,對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高中地理教案14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水圈的構成和特點。
理解并能繪制示意圖表示水循環的過程,掌握其主要環節。
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運用水循環的原理知識,分析常見的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談話法,討論法。
2.讀圖分析法。
3.多媒體課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確立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水循環的形成過程和地理意義。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教學難點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件展示課題:地球上的水 同時播放音樂《高山流水》)
。坌抡n導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廣和最重要的物質,地球因為有了水才變得豐富多彩,生機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們又是如何運動的呢?從今天這一節課開始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課件展示本節課題:自然界的水循環)
(課件展示圖片:南極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葉子)
。劢處熅v]
師:大家注意觀察圖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幾種形式存在于我們的地球上?
生: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形式。
師: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圖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體,地球上的水體是多種多樣的,除了老師給你們看的圖片還有哪些類型呢?請大家閱讀教材第58頁圖3.1以及課文,注意圖中各水體所占的比例。
師:這些存在于不同空間的水體共同組成了一個圈層,也就是——
生:(齊答)水圈。
師:讀了圖3.1,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水圈的主體是——
生:海洋水。
師:對!它的水量約占全球水儲量的——
生:(齊答)96.53%。
師: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陸地淡水的主體是哪一種水體呢?
生:不多。陸地上淡水的主體是冰川。
師:目前冰川還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非!
生:有限的。
師: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種水體以氣態、固態和液態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化,但同時各種水體的數量和空間分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生:水圈是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
師:組成水圈的各種水體在運動的過程中是相互聯系的,請大家閱讀教材第58頁圖3.2,注意觀察陸地水體是如何聯系的?
。ㄒ龑W生閱讀教材第58頁圖3.2,思考討論圖右的“讀圖思考”。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能力。通過讀圖觀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補給水源有大氣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補給是世界大多數河流的主要補給來源。第二個問題的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當河流與湖泊之間存在補給關系時,假若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則存在兩種情況,即當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時,由河水補給湖泊水;反之,當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時,由湖泊水補給河水)
師:圖中河水可能有哪些來源?
生1:有冰川融水、湖泊水。
師:還有嗎?
生2:大氣降水。
師:對。還可能有地下水,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種來源,也就是說有多種補給。我們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來研究一下,誰來說說長江水的補給?
生: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頭有來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有許多湖泊與之相連,可以得到湖水的補給,長江大部分河段處于季風氣候區,有豐富的降水,所以還有大氣降水補給。
(板圖:長江中下游河段及與之相連的鄱陽湖和洞庭湖)
師:非常好!在長江的中下游地區,當湖水水位高于長江水位時,湖水會補給河水,但當雨季到來時,長江水位高漲,當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時,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會怎樣?
生:(齊答)河水補給湖水。
師:對,所以長江水和湖泊水之間存在相互補給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在長江處于洪水期時,湖泊對河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調節洪水的作用。
師:非常好!這種現象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嗎?
生:我們可以通過修建人工湖泊——水庫來防洪。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事實上,不僅河流與湖泊之間可以相互補給,河流和地下水之間也存在類似的相互補給關系,補給的方向均取決于兩者的水位高差。俗話說“井水不犯河水”,從我們研究的水體相互聯系的角度來看就不科學了。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ㄕn件展示:“黃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圖”,思考該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系)
師:這是黃河下游,河床遠遠高出周圍地面,最大的高差要達到7~8米,那么河水和地下水之間會是怎樣的補給關系?
生:河水補給地下水。
師:很好!李白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吟誦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之水奔流到海后真的就不復回了嗎?我們先來看下面的動畫
。▌赢嬔菔荆核h)
師:從動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斷地進行著連續的循環運動,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水循環。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屏幕上的問題,閱讀教材第59頁“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注意圖文結合,觀察圖中每一個箭頭的含義。
。ㄆ聊徽故舅伎碱})
水循環將哪幾個圈層聯系了起來?
水循環主要發生在哪些領域?
水循環可劃分為哪幾種類型?
你能用更簡單的示意圖表示出各種類型的水循環嗎?
。▽W生閱讀完課文后回答所列問題)
生1:水循環聯系了水圈、大氣圈、巖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層。
生2:水循環發生的領域主要有海洋與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生3:水循環可劃分為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三種類型。
師:大家都回答得很正確!三種水循環中最重要的也是環節最完整的是海陸間循環,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簡單的示意圖畫出這一循環過程,大家要注意每一個箭頭所代表的環節的名稱。
(用邊講邊畫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加強學生對海陸間水循環每一個環節的記憶)
師:海陸間循環我們一起完成了,下面我想請兩位同學上來完成其余兩個水循環。
。▋蓪W生板畫完成后,師生共同指認所畫箭頭的含義)
師:正是生生不息的水循環給地球和人類帶來了生機,同時人類活動也在時時影響著水循環。教材第60頁的活動題給我們列舉了兩個例子,我們在課前布置大家分別收集與這兩個例子有關的資料,下面就請兩組同學派出代表分別上臺談談各自的研究結論,可以在投影儀上投影你們收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ㄕn前先讓學生分組收集相關資料,目的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學生自己收集資料的過程也可以更好地拓寬自己的視野,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比被動接受教師提供的現成資料得到的感受和效果要好得多)
生:20世紀90年代末,黃河下游出現了嚴重的斷流現象,其自然原因是氣候干旱,但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的,是黃河沿河地區,特別是上游地區過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對下游依靠黃河供水的地區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斷流給沿岸地區人們生產和生活用水造成極大困難,此外也對黃河下游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影響。目前我國對黃河斷流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統一協調上、中、下游水資源開發與使用數量,對黃河水資源進行跨地區的合理調配;運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庫)對河流水資源的季節變化進行合理調節;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和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這些措施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ń處熆山Y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應補充,注意培養學生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根據學生提供資料的情況,可補充自己準備的圖片資料,讓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黃河斷流的嚴重性)
(課件展示:黃河斷流圖片和資料)
師:剛才我們第一小組的同學代表的發言非常精彩,語言表達思路非常清晰,前因后果的分析也是有條有理,并且還收集了黃河斷流的`圖片,大家看了是不是很揪心!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我們一代一代炎黃子孫,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可由于我們無節制地對她進行索取,致使出現斷流,而且斷流的時間越來越長,1997年斷流時間竟長達226天。黃河斷流,除了剛才我們同學所說的原因外,黃河源頭的過度放牧導致草原大量退化,黃河上游河段的森林大量砍伐使喬木林覆蓋率幾乎不到0.35%,這些都是黃河斷流日趨嚴重的原因。水是生命之源,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反思我們的行為!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小組又是如何解答另一個同樣讓我們憂慮的問題的。
。ǖ诙M代表上臺發言)
生:濟南近幾十年來的泉水斷流現象,也主要與人為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使用,導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確保泉水長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從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入手,如通過增加植被的覆蓋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滲入量;另一方面應采取果斷而有效的措施,如關閉自備水井、實行地下水開采許可證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防止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
師:這位同學說得也很好!由于人們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明顯下降,泉眼枯竭在全國很多地區極為常見。隨著對水資源需求的增加,人們常常不顧客觀自然規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上面兩個事例都體現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不良影響,你們有沒有發現主要是影響了水循環的哪些環節?
生: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師:對!我們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必然對水循環產生不合理的影響,那么,人類能否通過改變水循環的某些環節,促進水循環的形成呢?能不能舉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生1:人類可通過人工催云、人工降雨改變降水這一環節。
生2:還可以修水庫、跨流域調水、引水灌溉改變地表徑流。
師:很好!譬如我國正在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大家說得都非常好,還可以通過補充地下水、植樹造林、改變地下徑流等。
師:通過上面內容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到水循環原理在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環對地理環境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ㄒ曨l1:“滾滾長江東逝水”)
師:長江水屬于水循環中哪一個環節?
生:地表徑流。
師:它為什么能源源不斷地東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生:因為不斷地有降水補充。
師:正因為不斷進行的水循環,使長江水得到了不斷的——
生:(齊答)更新。
師:對!水循環促使地球上的各種水體得到不斷的更新。我們再來看一下其他幾個素材又體現了水循環的哪些意義?
。▓D片:“黃土高原地貌”)
師:黃土高原當初形成的時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這種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生: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疏,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流動的地表徑流對高原表面的長期侵蝕形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
師:回答得很好!水循環是自然界最富動力的循環運動,它不斷地塑造著地表形態。
(圖片:舟山漁場)
師: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它為什么能成為我國最大的漁場呢?與水循環有什么關系呢?
生1:處于大陸架,陽光充足。
師:還有原因嗎?
生2:暖流與沿岸北下的冷水相遇。
師:很好,它的成因還和長江、錢塘江在其附近入海有關,誰來具體講講?
生3:因為長江、錢塘江入海帶來了大量的營養物質,所以這里餌料很豐富。
師:不錯!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材料分析和總結一下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W生討論后發言,課件展示結論)
促進水資源更新,維持水量平衡;
促進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
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
塑造地表形態。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水圈的構成和特點,各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水資源是可以更新的,所以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寫一篇小論文,課后評比。
2.請你提出10條節水建議。
高中地理教案15
課程標準: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情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定下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基礎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掌握區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分析的應用
第三章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與本節課可以合并歸類為區域優勢與區域發展問題,學習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學生在學習前面內容時均有進行看圖、用圖能力的訓練。
2、課堂前的準備——養成教育
要求上課前必須準備好地圖、書本、筆記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總結歸納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過程與方法:
1、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和社會經濟背景。
2、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3、運用資料,分析其他流域的開發。如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體會人類如何正確認識自然,進行流域的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害的科學研究精神。
2、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課程標準,得出本課的重難點:
(1)根據課標要求,得出本節課重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田納西河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2、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2)根據學生基礎,確定本節課難點:
1、由于學生距離學習必修一氣候的時間較長,對氣候相關知識有所遺忘,且對學生而言氣候成因,特點,分布難以理解和記憶。
難點一定為:分析田納西河流域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田納西河開發的.地理條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以及沒有更多遷移分析的能力訓練的前提下:
難點二定為: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3、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定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體為工具采用組織教學和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
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1)以多媒體為工具的組織教學方法:
1、本節課流域與水系概念的獲得是建立在觀察地圖基礎上的。
2、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圖;田納西河氣候的成因特點與其地理位置、地形、氣壓帶、鋒面活動有關,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應圖表;分析水系特征時需結合氣候特點和水系圖;礦產資源分布圖。
所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看圖,分析為主。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表輔助指導學生看圖。
(2)情景模擬教學法:
在學習完田納西河背景后,學生對田納西河流域有了認識,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擬的方法讓學生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產生的效益
(3)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4、教學程序
(1)基于本節課內容結構,將本節課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田納西河流域開發背景與綜合治理措施以及產生的效益
第二課時:
1、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分析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以三峽工程建設為例
2、配套練習
(2)課前準備(主要為教學材料的準備):
1、教師準備:PPT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長江三峽流域的背景資料。
2、學生準備:地圖冊P68: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考試圖冊P130,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書本;筆記本。
(3)教學流程及時間分配
第一課時
1、導入:西江洪水圖片導入,設疑:如何合理進行流域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難,引出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正面例子進入新課。1分半鐘
2、利用準備材料,組織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8分鐘
3、創設情境,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效益,并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5分鐘
4、隨堂練習+課堂總結。5分半鐘
第二課時
1、給出長江三峽地區背景材料(氣候、地形、水系、社會經濟等),遷移分析長江三峽的綜合治理。20分鐘
2、練習反饋與總結。20分鐘
5、板書設計
1、流域與水系概念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
【高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案11-03
高中地理教案08-31
【推薦】高中地理教案12-11
【熱門】高中地理教案12-10
【薦】高中地理教案12-09
高中地理教案【薦】12-08
高中地理教案【熱】12-13
高中地理教案【推薦】12-12
高中地理流域教案11-26
【精】高中地理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