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八年級地理教案>八年級地理教案

    八年級地理教案

    時間:2022-11-13 14:34:30 八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地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15篇)

    八年級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理區域劃分的不同依據及相應的區域類型。

      2、知道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地理差異。

      能力目標: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通過對家鄉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1、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

      2、宏觀認識“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3、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地理區域的不同劃分類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談話: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我國顯著的地理差異表現在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綿長的山脈往往成為區別地理差異和劃分地理區域的自然界線,你能說說我國最典型的事那一條嗎?

      2、指名交流,及時補充。

      3、引導: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我國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提問:你知道我國有哪些類型區域?這些類型區域是根據什么劃分的?

      (如:溫度帶是根據氣溫差異劃分的等)

      4、揭示課題: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二、新課教學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版書)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區域圖片

      講述:我國面積遼闊,跨經緯度廣,氣候類型多,地勢高低差異大,根據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人文差異等自然社會條件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2、請學生讀幾遍四大區域的名稱。

      3、播放四大區域不同的自然景觀,請同學分辨其所屬區域,再說自己家鄉屬哪個區域,并描述自己家鄉的地形,氣候特征。21教育網

      4、指導學生讀四大區域圖,說出各區域的位置、范圍及主要省、直轄市、自治區。

      出示(播放)“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

      問: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及北方地區界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比較是否相似?這條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討論:回答,這條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基本吻合,其主導因素是夏季風影響。

      師:出示(播放)“一月等溫線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

      問: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大致與1月那條等溫線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線大致一致?這條分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與1月0C度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接近,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相吻合。這條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氣候和降水。

      師:出示播放我國三級階梯圖片

      問:青藏地區與其他三個地理區域大致與那兩級階梯的分界線相吻合?確定這條分界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看圖回答,地勢第一級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大致吻合,確定的主導因素是地勢和地形。

      三、活動與鞏固練習

      1、講述:四大地理區域雖然是一種綜合的區劃,但是,確定某一條界線時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是一種或兩種

      2、學生將教材圖5.5與5.1對照,依次討論圖5.5中A、B、C三條界線的'確定所考慮的主導因素,完成“活動”3、指導學生完成“活動”,讓學生歸納四大地理區域在氣溫、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點和相互的差異。

      界線A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確定界線A考慮的主導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線B大致與1月1℃等溫線的分布最接近

      界線B大致與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確定界線B考慮的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熱量和水分)

      界線C與地勢的第一階梯的邊界線基本吻合

      確定界線C考慮的主導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地4頁

      四、師課堂評價、小結:

      師:四大地理區域是體現我國宏觀地理差異的一級區劃,每個大的地理區域范圍都很大,所以,其內部的地理差異仍然明顯,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不同的地區。例如:北方地區還可以劃分為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黃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圖上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

      板書設計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二)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

    八年級地理教案2

      一、教學內容分析

      《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是八年級上冊的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二節內容,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征。氣候特征可以通過其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征首先應了解氣溫和降水,而且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對后面的河流、自然資源、農業、區域地理的學習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對本節內容及時給以鞏固。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讀圖、利用地圖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能力;在技能訓練方面,進一步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和分析氣候特征的技能。

      三、設計思想

      結合我們中考的大綱要求,這章節是學好中國地理的基本章節,在這章節中我認為情感教育目標的實現相對容易,而知識和能力的實現比較難。因此,在落實知識目標方面,我設計了三個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比較歸納得出結論,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培養能力的目標方面,我重點訓練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以及通過閱讀某地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描述其氣候特點的技能。由于我們學校學困生人數所占比重大,因此,問題的設計盡量簡單化,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興趣。在教學中注重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由于本節中有些知識點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復習時特別強調。

      四、教學目的

      1、通過閱讀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布圖,了解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分布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溫度帶及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和劃分地區,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征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了解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分布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我國季風氣候的基本規律及季風氣候的影響范圍,季風給我國帶來的好處及不利影響。

      難點: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學過程

      提倡探究式學習,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多媒體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能力。

      導入:播放幾張反映氣候與人們生活生產密切聯系的圖片。以此引入本節課的教學。

      探究一:我國氣溫分布特點是什么?影響因素是什么?

      互動一:出示“我國1月份平均氣溫圖”指導學生閱讀等值線圖的方法,共同分析、歸納我國氣溫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

      (出示)閱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

      (1) 根據圖例,讀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

      (2) 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

      (3) 根據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

      (4) 閱讀南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

      (練習一)閱讀分析“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討論回答下列問題。(讓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閱讀“7月份氣溫圖”,總結7月份氣溫分布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氣溫在 ℃以下,最南的氣溫在 ℃以下,我國南北氣溫大約相差 ℃。

      (2)與1月等溫線分布特點相比,7月等溫線分布 (密集或稀疏)。說明夏季我國氣溫南北溫差 (大或小)。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響。

      (3)等溫線在 出現向南的彎曲,并且 的氣溫明顯低于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響。

      (4)泉州夏季氣溫大約是 ℃。

      互動二:出示“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觀察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與我國1月0°C等溫線的對應關系。

      小結:(學生完成練習二)歸納我國氣溫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

      探究二:我國降水分布特點是什么?影響因素是什么?

      互動一:學生閱讀“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在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并觀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哪條等溫線相吻合,加深秦嶺-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線的印象。說出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

      互動二:出示“我國的干濕地區”圖,問: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什么?(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濕潤,降水量小于蒸發量——干燥。);出示“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國的干濕地區”圖,學生觀察各干濕地區之間的界線大致與哪條等降水量線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濕地區的降水量狀況。

      學生完成練習三:歸納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探究三:分析總結我國的氣候特征,說說你對我國氣候特征有何評價?

      互動一:教師講清描述氣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圖2。26,學生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說出四個地區的氣候特點。出示泉州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說出泉州的氣候特點。在“不同的氣候類型圖”中找出這五個地區,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出我國的氣候特征之一——氣候復雜多樣。

      互動二:學生閱讀“我國的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及“不同的氣候類型圖”,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出我國的氣候特征之二——季風氣候顯著。

      互動三:學生完成練習四,(閱讀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完成:從圖上可以看出,季風區內哪幾個月降水量較多?哪幾個月氣溫較高?這種降雨和熱量的配合特點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好處?)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雨熱同期。

      互動四:討論我國的季風氣候會帶來哪些災害性天氣?

      學生完成(練習五):總結我國的氣候特征,說說你對我國氣候特征有何評價?

    八年級地理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知道水是寶貴的、有限的資源,了解地球上各種水體的分布,知 道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的分布 和比重,了解水資源緊缺的原因:掌 握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知道我國 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 應的解決途徑,了解南水北調工程的 路線及影響;了解水資源的利用狀 況,以及水浪費和污染現象,知道在 某種意義上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閱讀各類圖表,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用圖、析圖、釋圖的能 力;通過學習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 特點、原因及解決途徑,培養學生分 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通過學習 水資源利用狀況,培養學生從資料中 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收集有關 水資源緊缺、水資源利用狀況等資 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生對水資源利用狀況 的調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問題的具體分析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了解華北地區嚴重缺水的事實及缺水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使學生能全面、正確地認識水資源的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節水惜水、保護水資源的`觀念。

      二、教學重點

      (1)地球上的各種水體,以及目前人類利用的主要淡水資源。

      (2)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應的解決途徑。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路線及意義。

      (3)理解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分析圖像、表格、文字等各種信息資料。

      三、教學難點

      (1)學會分析某千地區水資源緊缺的原因。

      (2)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如三峽、小浪底工程。

      (3)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講,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四、教學準備

      (1)課前,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活動小組,每小組以4~6名同學為宜。(2)教師課前收集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資,料,制作本節3課時相關內容的多媒體課件。(3)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做好預習,課前收集有關水資源危機及水資源浪費、污染等利用狀況的資料,收集有關三峽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組織教學: 當今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與環境三大問題:水資源是各種資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種重要資源。水資源與環垮 密切相關,也與人類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水資源問題已月為舉世矚目的重要問題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水資源”。

      2、講授新課

      教師板書: 第三節 水資源 -

      教師板書: 一、水是寶貴的資源

      教師提問: 水是寶貴的資源,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呢?

      教師板書: 1.水的作用

      學生回答: (略)

      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課下搜集的有關資料(略)

      教師利用多媒體或投影儀展示資料(略)

      師生互動,、共同歸納總結: 由此可見,人的生命活動和動植物生長都離不開水。不僅為維持地球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又一切經濟問題都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

      教師提問: 水是生命之源,水又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想—想,什么叫水資源?

      教師板書: 2.水資源的概念

      學生回答: (略)

      教師總結: 水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力球上所有水體的總稱。狹義的水資源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或投影片出示“地球上水體的分布圖”

      教師提問: 地球上的水儲存在哪里?我們目前大量利用的水體主要是哪些水體?

      教師板書: 3.地球上的水體

      學生讀圖觀察

      學生回答: (略)

      水是日常所必需,在本課教學中注意與日常生活事例相聯系。 可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導入新課,引發學生對水的作用的認識。 教師可要求學生依次介紹水對人類和動植物的作用、對工農業生產的

      作用。條件不具備的學校,可以讓同學們朗讀或介紹相關材料。 使學生認識水的價值。

      資料:水是一切生命過程得以正常進行的生理要素。水分是生物體的主要組成成分,如昆蟲體內含水量達46%~92%,人體內63%是水分,一般植物都含60%~80%的水分,有時甚至達9Q%以上。 若條件不允許,教師可畫板圖示意。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師組織教學: 請同學讀課本圖3.16,歸納填表。

      學生活動: (學生填表)

      教師歸納講解: 地球上的水儲存在海洋、陸地和大氣中。海洋水占地球上水體儲量的97%,是地球上水體的主體。大氣水,主要以氣態存在,比重最小。陸地水根據含鹽量不同分為淡水和咸水,咸水多分布于內陸湖泊;淡水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以及冰川水,冰川水和深層地下水比重大,占淡水儲量的98%,但目前技術條件下難以利用。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全球淡水資源的0.3%。可見地球上可以供人類利用的水資源是有限的。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

      淡水資源的缺乏不是個別國家所獨有的問題,而是全球發展中面臨的問題。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977年聯合國水事會議都提出了水危機不久將成為繼石油危機之后另一項嚴重的社會危機。世界銀行1995年的調查報告指出:占世界人口40%的80個國家正面臨著水危機,發展中國家約有10億人喝不到清潔的水,17億人沒有良好的衛生設施,每年約有2 500萬人死于飲用不清潔的水。

      教師提問: 這段文字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 (略)

      教師組織教學: 20xx年12月12日,聯合國鄭重宣布:20xx年為“國際淡水年”。在我們剛剛進入的這個新世紀,水資源的短缺問題將越來越嚴重。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l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討論全球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并舉實例說明。

      教師板書: 4.水資源短缺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略)

      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歸納總結: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致使水資源的消費與日俱增;人類的生產活動造成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使水資源的利用價值降低,可用水資源減少所以水資源日益緊缺。

      教師提問: 讀圖3.17“就地取材”,這幅漫畫的含義是什么,就 地取材的“材”指什么?

      學生回答: (略)

      教師調查并提問: 我們大多數同學家中都飲用純凈水、礦泉水,而且在我國城市中,購買純凈水、礦泉水飲用,已成為人們消費時尚。你們知道為什么?

      學生回答: (略)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組織教學:

      資料:水污染對人的健康影響有以下兩個方面:(1)污染的水和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和病毒等。(2)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會引起人的中毒。這些有毒物質還會在水生蔬菜或水生生物體內蓄積,食用后會造成中毒或慢性中毒。

      學生回答: (略)

      教師總結并提問: 地球上的水資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想一想,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 (略)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師生互動、歸納總結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和問題

      讀表格資料并結合課本第76頁內容,說說我國水資源的數量有什么特點?

      教師板書: 5.我國的水資源

      學生讀表、看書回答: (略)

      教師歸納總結: 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六位;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l/4;我國水資源緊缺。

      教師板書: 總量豐富 人均占有量少

      教師課堂小結: 同學們總結一下,這節課我們學習的主要知識要點。下

      課堂思考: 了解“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我們能在水日、水周做些什么呢?

      六、課外作業:

      石家莊市居民用水主要來源于哪里,現在和過去是否一樣?

    八年級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 .通過運用地圖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圍,并會對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 .學會利用資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條件、城市職能。

      3 .初步領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分析和評價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教學重難點

      北京的自然條件、城市職能。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北京是全國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是祖國的心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首都北京,去感受她無窮的魅力。

      學生觀看圖片,說出感受

      激發興趣、培養情感,導入新課

      板書:第四節祖國的首都——北京

      (一)政治文化中心

      1、自學“政治文化中心”部分。讓學生區分回答哪些是彰顯政治功能的地方,哪些是彰顯文化功能的地方。繼續展示天安門、國家圖書館、奧運村、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大劇院、新華門、人民大會堂、中央電視臺、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圖片。

      并舉例說明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

      學生積極踴躍回答或搶答。展示圖片、激發興趣、加深印象、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對學生選擇的答案進行評價。

      板書:

      1、政治中心:人民大會堂、新華通訊社、中央電視臺

      2、文化中心:科研機構、高等院所、文化體育場所

      過渡: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北京既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是我們國家的心臟。北京不僅今天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多個朝代的都城,特別是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北京真正是座歷史文化名城。

      (二)歷史悠久的古城

      1.背景最早的城墻叫什么?先后有哪些王朝在北京建都?

      2.作為古都背景有哪些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跡?

      3.根據你對背景的了解你認為什么時間去北京旅游最好?

      播放MTV《北京歡迎你》活動:觀看MTV,讓學生寫出從《北京歡迎你》的畫面中觀察到的.能印證北京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地方?將《北京歡迎你》分成四段播放,全班學生分成四個組,讓他們邊唱邊觀察MTV的畫面,從中發現相關的文化景觀。對各組觀察的正確率,教師點評、總結,結合MTV里出現的京劇藝術,可以鼓勵學生唱幾句。

      通過圖片認識北京的歷史文化

      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認同感,激發愛國熱情。

      活動:

      近年來,參觀背景故宮的游客數量劇增,給故宮保護帶來了很大壓力。對于這一現狀,說說你的看法。

      甲:提高門票價格

      乙:限制每天的門票數量

      丙:提倡文明、環保的游覽行為

      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虛擬旅游

      北京是祖國的心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她作為是歷史文化名城正以矯健的步伐走向世界,我們從MTV《北京歡迎你》中也看到了她現代的一面,下節課就讓我們再來討論一下現代的北京。

      (三)現代化的大都市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北京也在不斷發展。那未來北京應如何發展呢?

      活動:請大家閱讀P39課文及圖6.48,回答以下問題:

      1.結合你的認識和感受,說說你對城市現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應注意些什么?

      3.為加快北京的發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述:城市現代化表現在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達、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北京是中國的心臟所在,是中國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須朝著現代化大都市方向發展。

      因為北京是歷史文化古城,歷史深刻地影響著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在注意保持舊城格局和原有風貌的同時修建現代化建筑,這使得北京出現了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特殊景觀。

      為了北京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北京越來越成為人地協調發展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

    八年級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一、能在空白圖上填寫出該地區主要的內海、半島、山脈和平原。

      二、能在教師引導下根據氣溫、降水圖分析該地區四種氣候類型的分布、特點及成因。

      三、能在空白圖上填寫出多瑙河、萊茵河的發源地、流經國家及注入的海洋,并能說出這兩條河流的經濟意義。

      教學重點

      一、該地區氣候深受海洋影響的特點及原因。

      二、該地區氣候自西向東變化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難點

      該地區氣候深受海洋影響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

      啟發式。

      教學媒體

      板圖+多媒體計算機+掛圖+錄像。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講解】高度相等的點的連線為等高線。假如與海洋距離相等的點的連線叫做等距海線。

      【提問】假設某地區有一塊陸地,如圖,請在這幅圖上以200Km為間距畫這塊陸地的等距海線。(學生作圖)

      【提問】請你讀34頁圖13.1,以200Km為間距畫非洲的等距海線,找出距海最遠的地方距海約多少千米?

      【提問】請你讀53頁圖14.3,以200Km為間距,畫歐洲西部的等距海線,找出距海最遠的地方距海約多少千米?

      【講授新課】

      位置

      【提問】為什么歐洲西部各地距海近?(面積小、海岸線曲折,像亞歐大陸伸出的大半島,三面臨海。)

      【講解】歐洲西部各地距海近,像亞歐大陸伸出的大半島,是歐洲西半部自然環境的一個顯著特點。

      【板圖】歐洲西半部輪廓圖

      【板書】第十四章 歐洲西部

      【提問】歐洲西部海岸線十分曲折,有許多半島和島嶼。主要的半島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主要的島嶼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

      【提問】歐洲西部三面臨什么洋、什么海?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

      【板圖】北洋、大西洋、地中海。

      【提問】大西洋海水深入陸地,形成許多內海、邊緣海和海灣。主要的內海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主要的邊緣海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主要的海灣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

      【板圖】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

      【提問】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有何重要性?

      【提問】歐洲西部所跨的緯度范圍是多少?屬于哪個溫度帶?

      地形

      【提問】請觀察世界地形圖,下列各圖哪幅代表歐洲西部地形的特點?其它三幅代表哪三塊大陸的地形特點?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計算機演示:把這四幅簡圖與歐洲西部、北美、澳大利亞、南美四地的地形圖反復重合、分離,訓練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板書】

      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 平原為主的地形

      南部山地

      【提問】請你讀52頁圖14.2,圖(1)中這三個地形區分別代表歐洲西部的哪些具體地形區?

      【提問】這幅地形簡圖與具體地形的分布有什么區別?

      【指導】請你們在空白圖上填寫出斯堪的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西歐平原和波德平原。

      【提問】請你們仔細觀察歐洲地形圖,哪些國家為山地國家?哪些為平原國家?

      【指導】歐洲有很多袖珍小國,請你們在地圖上找出它們:梵蒂岡、摩納哥、圣馬力諾、列支敦士登、安道爾。

      【提問】這些國家大多位于哪個地形區上?為什么山地易形成小國?

      【講解】簡介冰川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峽灣、冰磧湖及波狀起伏的平原。

      【播放錄像】

      氣候

      【提問】請把①②③④四幅氣溫、降水圖貼在圖中A、B、C、D相應的`位置上,并說明原因。

      (多媒體計算機演示)

      【提問】A地氣候有什么特點?是什么氣候類型?

      【提問】D地氣候有什么特點?是什么氣候類型?

      (提問)請讀55~56頁圖14.8,想一想地中海沿岸這幾種作物是如何適應夏季干旱氣候的?

      【提問】B地氣候有什么特點?是什么氣候類型?

      【計算機演示】盛行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

      【提問】請你們根據影響氣候的四種因素分析B地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溫帶海洋性氣候?

      【提問】假設歐洲西部的地形是圖(1)中②的狀況,氣候會發生什么變化?

      【提問】B、C地氣候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同緯度的B、C兩地會有這樣的區別?

      【板書】

      水文

      【過渡】由于歐洲西部以濕潤的氣候為主,所以這里有稠密的河網。

      【提問】在海洋性氣候的影響下,本地區河流的數量、水量會有何特點?

      【板書】

      【提問】觀察地形圖說出多瑙河、萊茵河的發源地,流經國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填寫在空白圖上。

      【提問】這兩條河在哪個國家境內由運河相連,運河的開鑿有何意義?

      【課堂練習】請根據因果關系排列下列卡片,并用箭頭把它們連接起來。

    八年級地理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線,說明“秦嶺—淮河”一線南北以及其他區域分界線兩側的地形、氣候(氣溫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異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異,感悟“區域差異”,體味“秦嶺—淮河”等地理分界線的意義。

      2.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大致范圍,說出四大地理單元劃分的主導因素,比較它們的突出自然地理差異,感悟“區域劃分”的意義。

      3.用事例初步說明“秦嶺—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理解“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說明“秦嶺—淮河”一線南北以及其他區域分界線兩側的自然和人文差異,體味“秦嶺—淮河” 等地理分界線的意義。

      2.教學難點

      感悟“區域劃分”的意義。

      三、教學策略

      本節課,教師首先引領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中國各種自然和人文差異進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國地理環境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體味區域(中國)內部的差異性。針對如此復雜的區域,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可以將其(中國)劃分成尺度更小的區域進行更細致的研究。所以,教師接著引導學生通過區域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進行區域劃分,在區域劃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單元的大致范圍,比較它們的突出地理差異,全方位理解“秦嶺—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線的意義,感悟“區域劃分”的意義。

      本節課以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為主要目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領者,教師在學生活動中適時進行點撥和評價,引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幫助學生完成探究問題。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中國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農業、工業、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圖和各種景觀圖片。

      2.學生準備

      課前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查找關于中國地理差異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教師播放視頻,師生共同欣賞祖國最美風光。

      設計意圖:在欣賞祖國風光的過程中感受祖國各地自然差異與人文差異,為后面的中國地理差異和區域劃分做鋪墊。

      (一)地理差異顯著

      活動:說說祖國各地的不同

      1.教師提出討論話題:美麗的祖國,風景如畫,多彩多姿,請你回顧以前的學習內容,說說祖國各地在自然與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異。

      2.學生小組內交流之后選代表在班集體交流。學生在集中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同時展示自己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也可以利用教師課件中提供的地圖或圖片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預設學生回答如下:

      ①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各種地形類型齊全;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②我國降水東南多,西北少,自東南向西北依次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

      ③我國氣溫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氣候區。

      ④我國東部季風區河流多,流量大,屬于外流區;西北部非季風區河流少,多內流河,屬于內流區。東部地區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無結冰期,北方地區流量小,冬季有結冰期。

      ⑤我國東南部水資源豐富,西北部水資源匱乏。

      ⑥我國東部平原多耕地,種植業發達;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業發達;東北和西南山區多林地,林業發達;南方多河湖的地區以及東部沿海漁業發達。

      ⑦我國北方樹木冬季落葉,南方樹木四季常綠;北部內蒙古高原自東向西植被越來越稀疏。

      ⑧我國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從東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漸減小。

      ⑨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發達,西部地區工業欠發達。

      ⑩我國東部地區鐵路線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區交通不便。

      我國傳統民居……;我國傳統節日……;居民飲食……

      3.師生共同小結:

      設計意圖:喚起學生已有的認知,全面、系統地認識中國的地理差異。

      (二)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

      活動:舉例說明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

      1.教師提出討論話題:從同學們的交流中能夠看出,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是一種巧合還是有原因的呢?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2.教師由簡單到復雜示范1~2個實例。

      例1:

      例2:

      3.學生小組內交流之后選代表在班級交流,預設學生例證如下。

      ①我國東部季風區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種植業發達;西部非季風區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業為主。

      ②我國東部地區地形平坦,工業、農業都發達,人口眾多,交通運輸業也發達。

      ③我國秦嶺—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為主,多種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為主,多種植小麥。

      ④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濕潤,樹木四季常綠,北方地區冬季寒冷,樹木冬季落葉。

      ⑤我國有“南稻北麥”的飲食習慣,是因為南方盛產水稻,北方盛產小麥。

      ⑥受氣溫影響,從北向南我國作物熟制從一年一熟到兩年三熟、一年兩熟、一年三熟。

      ⑦哈爾濱因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燈節,西雙版納由于氣候較熱所以有潑水節。

      4.師生共同小結:區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不同,區域的.人文景觀也不同。也就是說,區域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往往對區域特征起決定作用。當然區域人文要素反過來對區域自然要素也會產生影響。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用舉例說明的方式感悟:區域所處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也不同,最終決定了其人文景觀也不同。即,區域特征的決定性因素往往是區域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

      (三)地理區域劃分

      活動:怎樣劃分區域更合理

      1.教師提出探究主題:從同學們的討論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區域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往往對區域特征起決定作用。中國如此廣闊,地形和氣候復雜多樣,區域特征也就千差萬別。倘若要進行更深入和細致的研究,還是把她分成尺度更小的區域分別進行研究更方便。你認為怎樣劃分區域更合理呢?請說明理由。(提示:關注重要地理分界線)

      2.學生小組內交流之后選代表在班級交流,并將本小組的劃分辦法畫在屏幕上。列舉學生的劃分辦法如下。

      ①以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劃分成東南和西北兩部分:東南部多平原、丘陵,氣候溫暖,降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發達;西北部多高原山地,降水少,氣候干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業為主,人口、城市稀少,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比較落后……

      ②以三級階梯的界線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部分:自西向東地形越來越平坦,人口、城市也越來越稠密,農業、工業、交通等越來越發達。

      ③沿青藏高原的邊緣,將青藏高原單獨劃分出來:這里地勢高,以高原山地為主,草場多,以畜牧業為主,人口稀少,生產落后,交通不便……

      ④東部地區以秦嶺—淮河為界線,分成南方和北方兩部分:南方氣溫高、降水多、樹木四季常綠,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結冰,耕地以水田為主,多種植水稻,作物一年兩熟或者三熟;北方氣溫低,降水較少,河流水量較少,冬季結冰,耕地以旱地為主,多種植小麥,作物僅一年一熟或者兩年三熟。

      3.師生共同總結:教師將屏幕上各種劃分方案中大多數同學贊同的分界線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區域的大致分界,然后師生共同對分界線進行細節上的調整和修改,最后請同學們給每個區域命名。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在嘗試進行區域劃分的過程中明確四大地理單元的大致范圍,比較它們的突出自然地理差異,全方位理解“秦嶺—淮河”等分界線的地理意義,感悟區域劃分的依據、決定因素以及區域劃分的意義。

      4.活動:歡迎到我家鄉來 將學生分成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組,組內討論本區域的位置、范圍、主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討論后,每組選一名代表在班級展示,并邀請同學們有時間到自己的家鄉旅游。最后,同學們給其他三個組投票,選出優勝小組。列舉學生的展示內容如下。

      ①我的家鄉在是北方地區,她位于秦嶺—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東,400毫米年降水量線東南;我們這里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季可以賞花,夏季可以爬山,秋季可以觀紅葉,冬季可以打雪仗;冬季,哈爾濱的冰燈節宛如童話世界,不要怕冷哦,我們室內可都是有暖氣的;我們的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有饅頭、包子、餃子、面條……

      ②我的家鄉是南方地區,她位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我們這里氣候溫暖濕潤,樹木四季常綠,一年四季瓜果不斷;我們可以到河里游泳、劃船,還可以到山上的河中漂流;端午節的賽龍舟更是刺激;在我的家鄉既可以觀賞到各種秀水美景,還可享受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特色;我們三餐多見米飯、米線、湯圓、粽子……

      ③我的家鄉是西北地區,她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以北的非季風區,比較干旱;到我的家鄉,既可以在草原上騎馬,也可以到沙漠中騎駱駝;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熱鬧非凡;晚上我們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西部地區平頂房的屋頂白天可以曬糧食,晚上可以躺在上面乘涼、看星星;我們這里一日三餐多牛羊肉和奶制品,歡迎肉食的小饞貓來……

      ④我的家鄉是青藏地區,她位于青藏高原上;我們這里冬冷夏涼,晝夜溫差大;人們都穿寬大的袍子,中午熱的時候可以脫下一只袖子,將袍子系在腰間;藍天、雪山、湖泊、草原和馬、牛、羊組成了一幅幅絕美的風景畫;我們一日三餐多吃牛羊肉,還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藏歷年、雪頓節都是我們這里很有民族特色的節日……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導游宣傳形式,回顧本節課的重點知識,理解區域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整理地理思維,感悟區域劃分的意義。

      課堂總結

      本節課,根據各地不同的特征,我們將我國劃分成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區域。在區域劃分的過程中,我們學習了研究區域的一種方法,那就是根據區域內部的差異以及區域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將區域劃分成更小尺度的區域進行研究。后面,就讓我們用這種地理思維方法進行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具體研究吧。

      六、教學反思

      個人認為,本節課既是對中國地理概況的復習,也是對后面中國區域地理學習的鋪墊。無論是區域位置、區域特征還是區域界線,學生都會在后面各章節的學習中得到再次細化和鞏固。所以,本節課不應該重點關注知識本身,而應該將重點放在地理思維方式與方法的引領上,引領學生在形成科學的地理思維方式與方法的過程中自然收獲相關的知識。所以,本節課以地理差異、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及區域劃分三個環節,引領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區域劃分以及區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區域劃分的意義。

    八年級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了解青藏地區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區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區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的范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農業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為主,理解為輔;技能與能力要求:了解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①結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了解本區的基本情況。

      ②先通讀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劃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了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為下一環節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的位置和范圍,特別是本區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通過學生說出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系,教師用知識網絡圖的形式逐一展現;并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牦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后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

      1、位置: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范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境特征和工農業生產、生活情況

    八年級地理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地球是人類成長的搖籃,也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

      2、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基本情況以及海洋與陸地面積的比例關系。

      3、要求學生撐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4、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二、教學重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海峽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四、教具準備:世界政區圖和空白填充圖。

      五、教學方法:閱讀讀圖法、對比法。

      六、課時安排:2課時。

      七、板書設計

      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

      類別面積(億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陸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陸分布

      類別南北半球東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陸地北半球東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陸、島嶼、半島。

      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線,如山脈、河流、湖泊、海峽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線,如運河等。

      如:亞洲―――歐洲(天然界線);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線)。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亞洲,最小是大洋洲。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峽

      2、分布

      太平洋:東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亞洲和大洋洲北部憑借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與歐洲及非洲之間南接南極洲,北通北冰洋,形狀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入:同學們,上一學年我們學習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見)

      生:各抒己見。

      師: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多,發現地球是太陽系里最美麗的一個星球。

      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觀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動。(地球上具有液態水)

      承轉:正是因為這樣,地球具備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所以我們首先認識地球的表面。

      【板書】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略)

      師:同學們通過“觀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動,已經知道了海洋的面積比陸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們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樣的呢?

      生:閱讀、看圖C、D、E。海洋面積為3.61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29%,因此人們通常說“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師:那么,陸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別集中分布在一個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師:它們的分布有什么規律嗎?

      生:閱讀、看圖E。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海洋相互連成一體。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東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板書】2、海陸分布(略)

      承轉:既然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我們用什么方法去記憶它們呢?

      生:我們可以給它們都起了名字。

      師:對。

      【板書】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師: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幾個概念:大洲、大陸、半島、島嶼。

      生:閱讀、討論、對比,找出自己的記憶方法。

      師:我們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們分成了多少個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稱?

      生:七個大洲,分別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板書】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略)

      生:讀圖F、G、H、I進行分析比較。

      【板書】3、大洲的大小(略)

      師:通過對圖I的比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樣的呢?

      生:?(各抒己見)

      師: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順口溜來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但是從海陸比例來看我們得知海洋的面積比陸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紀里將海洋的世界。

      作業布置:

      收集有關海洋和陸地的資料。

      第二課時

      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現在我們又來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轉: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反過來陸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塊,把海洋分成多少塊?

      生:四塊。

      【板書】三、四大洋(略)

      師: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峽?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大洋的邊緣部分稱為海,溝通兩個海域之間的狹窄水道叫做海峽。

      師:對,同學們對課文的預習很充分,那么,這四大洋的名稱、大小及特點又是怎么樣的呢?

      生:思考、討論、發言。(略)

      課堂練習:課后的復習題1、2、3題。

      師:示出第1、2題的空白掛圖。

      生:讓學生上講臺填,其余在課本上填。

      師:巡視學生填寫情況。

      師:示出第3題的世界政治地圖。

      生:自告奮勇上講臺指出劃定這些界線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稱。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陸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和浩瀚的海洋。陸地是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間,海洋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資源,在21世紀里將是海洋的世界。

      作業布置:

      1、課后查閱世界地圖,辨認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陸變遷的證據。

      第二節海陸變遷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地殼是在運動變化中的,以及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

      2、能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了解魏格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觀察、質疑、假設、驗證——

      3、練習表達自己的觀點。

      4、嘗試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

      5、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

      6、嘗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評價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變化發展中的,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8、提出問題也是一種貢獻。

      9、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胸懷,學習與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

      二、教學重點: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海陸變遷的實證。

      三、教學難點: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批判和質疑的思維品質。

      四、教學方法:質疑、表達法。

      五、課時安排:1個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海陸分布導入海陸變遷。

      教師引導

      海陸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這樣的嗎?指導閱讀,鼓勵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

      學生活動:到講臺前陳述自己的問題。

      教師評價:對每位學生的發言給予恰當的評價,重點在于發掘問題中的創造性思維。

      乘轉:讓我們來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它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師講解:重點闡述魏格納的觀察、思考、驗證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通過魏格納探險遇難這一史料,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

      學生活動:尋找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到臺前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評價:對學生的發言過程和內容進行評價,重點鼓勵其在方法方面的闡述。

      教師引導:由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重點講解由假說到學說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師講述:舉例說明板塊構造學說對火山地震的解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學生活動:學生宣讀自己搜集的資料,或發表自己的問題或觀點。

      課后作業

      小論文:已經發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發

      教學目標1.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趨勢,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讀圖分析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履行的義務。

      精要分析1.我國所面臨的人口問題及解決對策。

      2.樹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環境資源相協調的科學人口觀。

      教學設備與資源多媒體課件

      教學實施過程

      活動立意師生活動

      感知圖片,比較分析,引發思考。

      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從圖上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關注社會問題。

      因存在人口遷移的現象,為避免造成誤解,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培養讀圖能力,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關注社會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升華所學知識。一、人口分布

      活動一:發現問題,提出假設

      教師活動:出示西藏、江蘇兩省學校圖片和2006年新疆、山東參加高考的人數,引發學生思考“圖片和資料中四省分別位于我國什么方位。”

      學生活動: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談一談這四個省份的圖片和資料在人口方面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各省級行政單位的人口與面積柱狀圖》

      學生活動:通過計算四省人口密度進一步推斷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

      結論:我國的人口分布可能是東多西少。

      活動二:尋找證據,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地形、降水、資源、交通、四幅圖,引導學生看圖。

      學生活動:根據圖例簡單分析我國在地形、降水、資源、交通等方面東西部分布的差異。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復習聚落知識。

      學生活動:根據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點以及聚落知識,進一步印證我國人口分布特點,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活動:出示圖《我國人口密度圖》,學生讀圖。

      學生活動:讀圖總結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

      活動三:分析結論,引發思考

      教師活動:出示一組漫畫,引導學生認識人口稠密對我國東部地區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學生活動:看圖片,辯論人口眾多帶來的人口問題,明確人口的增長應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

      活動四:針對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提出問題。為緩解東部壓力,同時發展西部,可否進行人口遷移?

      學生活動:討論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結論: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有限,不適宜大量移民。適合的辦法應進行計劃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活動一:人口的變化

      教師活動:

      1.提問,計劃生育政策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國人口數量

      學生活動:分別說出四年的人口數量,分析人口是不斷變化的。

      教師活動:

      出示《我國人口的增長》圖,引導學生共同分析我國人口增長趨勢。

      提供資料:《溫總理的乘除法》,引導學生了解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

      學生活動:看圖及資料,總結計劃生育勢在必行。

      活動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教師活動:根據以上分析,應如何制定計劃生育政策?

      學生活動:說出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基本內容──控制人口數量,并結合11頁圖1.10對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做必要解釋。

      教師活動: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國人口受教育現狀,請同學分別談一談這兩組資料分別反映了什么?

      學生活動:總結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除控制人口數量,還應提高人口素質。

      活動三: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教師活動: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國第十三億人口資料,明確計劃生育使“世界60億人口日”和我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學生活動:欣賞并感受幾十年來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活動四:“課外拓展”

      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給國家、社會、資源、生態等方面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請大家為宣傳計劃生育設計一則廣告。

      教學目標1.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趨勢,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讀圖分析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履行的義務。

      精要分析1.我國所面臨的人口問題及解決對策。

      2.樹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環境資源相協調的科學人口觀。

      教學設備與資源多媒體課件

      教學實施過程

      活動立意師生活動

      感知圖片,比較分析,引發思考。

      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從圖上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關注社會問題。

      因存在人口遷移的現象,為避免造成誤解,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培養讀圖能力,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關注社會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升華所學知識。一、人口分布

      活動一:發現問題,提出假設

      教師活動:出示西藏、江蘇兩省學校圖片和2006年新疆、山東參加高考的人數,引發學生思考“圖片和資料中四省分別位于我國什么方位。”

      學生活動: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談一談這四個省份的圖片和資料在人口方面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各省級行政單位的人口與面積柱狀圖》

      學生活動:通過計算四省人口密度進一步推斷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

      結論:我國的人口分布可能是東多西少。

      活動二:尋找證據,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地形、降水、資源、交通、四幅圖,引導學生看圖。

      學生活動:根據圖例簡單分析我國在地形、降水、資源、交通等方面東西部分布的差異。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復習聚落知識。

      學生活動:根據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點以及聚落知識,進一步印證我國人口分布特點,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活動:出示圖《我國人口密度圖》,學生讀圖。

      學生活動:讀圖總結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

      活動三:分析結論,引發思考

      教師活動:出示一組漫畫,引導學生認識人口稠密對我國東部地區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學生活動:看圖片,辯論人口眾多帶來的.人口問題,明確人口的增長應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

      活動四:針對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提出問題。為緩解東部壓力,同時發展西部,可否進行人口遷移?

      學生活動:討論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結論: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有限,不適宜大量移民。適合的辦法應進行計劃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活動一:人口的變化

      教師活動:

      1.提問,計劃生育政策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國人口數量

      學生活動:分別說出四年的人口數量,分析人口是不斷變化的。

      教師活動:

      出示《我國人口的增長》圖,引導學生共同分析我國人口增長趨勢。

      提供資料:《溫總理的乘除法》,引導學生了解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

      學生活動:看圖及資料,總結計劃生育勢在必行。

      活動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教師活動:根據以上分析,應如何制定計劃生育政策?

      學生活動:說出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基本內容──控制人口數量,并結合11頁圖1.10對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做必要解釋。

      教師活動: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國人口受教育現狀,請同學分別談一談這兩組資料分別反映了什么?

      學生活動:總結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除控制人口數量,還應提高人口素質。

      活動三: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教師活動: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國第十三億人口資料,明確計劃生育使“世界60億人口日”和我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學生活動:欣賞并感受幾十年來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活動四:“課外拓展”

      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給國家、社會、資源、生態等方面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請大家為宣傳計劃生育設計一則廣告。

      教學目標1.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趨勢,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讀圖分析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履行的義務。

      精要分析1.我國所面臨的人口問題及解決對策。

      2.樹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環境資源相協調的科學人口觀。

      教學設備與資源多媒體課件

      教學實施過程

      活動立意師生活動

      感知圖片,比較分析,引發思考。

      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從圖上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關注社會問題。

      因存在人口遷移的現象,為避免造成誤解,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培養讀圖能力,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關注社會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升華所學知識。一、人口分布

      活動一:發現問題,提出假設

      教師活動:出示西藏、江蘇兩省學校圖片和2006年新疆、山東參加高考的人數,引發學生思考“圖片和資料中四省分別位于我國什么方位。”

      學生活動: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談一談這四個省份的圖片和資料在人口方面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各省級行政單位的人口與面積柱狀圖》

      學生活動:通過計算四省人口密度進一步推斷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

      結論:我國的人口分布可能是東多西少。

      活動二:尋找證據,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地形、降水、資源、交通、四幅圖,引導學生看圖。

      學生活動:根據圖例簡單分析我國在地形、降水、資源、交通等方面東西部分布的差異。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復習聚落知識。

      學生活動:根據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點以及聚落知識,進一步印證我國人口分布特點,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活動:出示圖《我國人口密度圖》,學生讀圖。

      學生活動:讀圖總結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

      活動三:分析結論,引發思考

      教師活動:出示一組漫畫,引導學生認識人口稠密對我國東部地區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學生活動:看圖片,辯論人口眾多帶來的人口問題,明確人口的增長應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

      活動四:針對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提出問題。為緩解東部壓力,同時發展西部,可否進行人口遷移?

      學生活動:討論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結論: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有限,不適宜大量移民。適合的辦法應進行計劃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活動一:人口的變化

      教師活動:

      1.提問,計劃生育政策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國人口數量

      學生活動:分別說出四年的人口數量,分析人口是不斷變化的。

      教師活動:

      出示《我國人口的增長》圖,引導學生共同分析我國人口增長趨勢。

      提供資料:《溫總理的乘除法》,引導學生了解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

      學生活動:看圖及資料,總結計劃生育勢在必行。

      活動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教師活動:根據以上分析,應如何制定計劃生育政策?

      學生活動:說出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基本內容──控制人口數量,并結合11頁圖1.10對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做必要解釋。

      教師活動: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國人口受教育現狀,請同學分別談一談這兩組資料分別反映了什么?

      學生活動:總結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除控制人口數量,還應提高人口素質。

      活動三: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教師活動: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國第十三億人口資料,明確計劃生育使“世界60億人口日”和我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學生活動:欣賞并感受幾十年來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活動四:“課外拓展”

      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給國家、社會、資源、生態等方面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請大家為宣傳計劃生育設計一則廣告。

    八年級地理教案9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們了解什么是工業,及工業生產,了解工業生產的過程和類型。明白工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是國家獨立、自主、現代化的保證。結合同學的日常生活實際,了解工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幸福。

      通過本節教學和學生的表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工業分布特點:不能分析出分布的原因,沿線、沿海、沿江、沿河分布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便利的交通,再次體現交通運輸的作用,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2對工業區的形成和發展,缺少綜合的認識和分析,如:資源的分布對工業的影響,聯系學習印度的工業分布與原料產地的關系,理解遼中南發展重工業的'基礎和有力條件。

      3識圖能力有待提高,讀圖分析能力單一。學習上海的工業,盡管沒有發展工業所相關的資源,但不能從社會需求、市場空間、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城市特點等優勢方面分析。

      4聯系生活實際,說己了解的家鄉的一些工業,哪些是輕工業,哪些是重工業,他們的原料、生產過程、產品、對生活的作用等方面是否一樣。

    八年級地理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對中國區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學習,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并能夠舉例說明某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后果

      4、黃土高原生態建設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導入】

      一、導入(以黃土高原的圖片來導入本節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師出示,生代表朗讀,生明確目標。

      【教學過程】

      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過渡語句:學習一個地方我們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師出示圖片,生讀圖找到黃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區,小組派代表回答,師出示答案)

      1、位置: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

      2、主要跨越的省區:跨越了晉、陜、寧、甘等四省

      3、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

      (過渡語句:這么多的黃土是怎么形成的?)

      (師布置學生關于黃土高原形成的說法)

      4、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多種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高原的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師出示出示圖片,生思考“刮得風的方向”師提問,生代表回答)

      (過渡語句:專家們到底找到了什么證據證明“風成說”說呢?)

      (師布置學生從課本上找到證據,并理解這些證據的所證明的東西)

      5、證據

      第一條證據“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第二條證據“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流質(風或流水)的運動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第三條證據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第四條證據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過渡語句: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形成,現在我們來學習為什么它呈現給我們的是溝壑縱橫的模樣)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師布置學生看課本,總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師提問,生回答,師出示)

      1、原因

      (1)自然原因:植被、土壤、降水、地形

      (2)人為原因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是出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圖”,讓學生發現其不同,得出自己的結論,生代表發表自己的結論,師最后總結)

      (師布置學生記憶“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生互相檢查,師巡視抽查)

      (過渡語句:水土流失會帶來什么樣的問題呢?)

      2、后果

      (過渡語句:最直觀的后果就是使得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但是整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所以呈現的景觀也不同的)

      (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認識黃土高原不同的景觀;讓學生思考人口和村莊主要分布在哪種區域;生代表回答)

      黃土塬(人類和村莊主要分布的區域)、黃土梁、黃土峁

      (過渡語句:除了這最直觀的后果,還有哪些呢?)

      (1)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產量下降;

      (2)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

      (3)還向黃河下游輸送了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師生一塊分析水土流失帶來的后果)

      (過渡語句:地形和氣候條件確實是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一個主要因素,其實,這兩個因素還會產生其他不利影響)

      三、脆弱的生態環境

      1、氣候

      (師布置生完成P83活動題,做完后小組內討論;組內派代表回答,師總結,

      口述答案)

      (過渡語句:通過剛才分析黃土高原的氣候,我們了解黃土高原會產生旱、

      澇災害,黃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會有什么后果?)

      2、常見災害:干旱、洪澇、滑坡、泥石流、塌陷

      (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意識到黃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得出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脆弱,也了解了其脆弱的自然原因)

      (過渡語句:人類活動又對黃土高原造成了什么影響呢?)

      3、人類活動——人為原因

      (師出示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示意圖,師引導學生理解該圖)

      (過渡語句: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已嚴重制約著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四、生態建設

      1、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五、小結

      (生代表總結本節知識,不足之處由另一名學生補充)

    八年級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分布特征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知道我國水資源的現狀,了解我國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對策;繼續培養學生使用地圖和相關圖表、材料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通過本節課對地圖和圖表的綜合分析,引導學生用過去所學和教師提供的資料,自主探究和分組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知識,并使學生認知知識的連續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并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節約用水,有意識的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保護有限的水資源。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及解決措施;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教學難點:分析我國水資源存在的問題、造成影響及解決方法;幫助學生樹立對淡水資

      源危機的意識,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做節水、護水的模范。

      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內容和我們日常生活較為密切,許多內容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為了保證課堂

      教學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討論法”。通過“角色扮演”和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并通過活動設計,有意識地讓學生親自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分組,收集相關資料和數據,準備課堂討論。

      2.教師收集相關資料數據、圖片,準備相關投影片。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背景音樂——高山流水。教師:聽著這美妙的音樂,請閉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飛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愜意,我們好像聽到高山對流水說:高山仰止,流水不斷;流水對高山講:萬流歸宗,生命永恒!(學生聽音樂跟隨老師一起體會。)

      板書課題:第三節水資源

      一、時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資源的概念和作用。(學生看書并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教師總結。)

      明確:水資源概念

      廣義:包括海水在內的地球水量總體。

      狹義: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資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動和動植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水不僅維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對一切經濟問題都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

      (2)多媒體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徑流量分布示意圖”,讓學生觀察我國河流徑流量的南北、東西差異,教師總結。

      明確:我國水資源在空間上分布不均,東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國水資源從時間 配上來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先給學生展 資料,學生舉例并討論,教師總結。)

      明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如:南、北方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差異明顯,南方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地為主。我國將水和徑流的季節、年季節變化大,是造成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區,水資源的不足更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教師展示我國各地水資源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圖片或播放相關視頻。)

      板書二、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

      (4)如何緩解我國的缺水狀況?(提示學生根據我國水資源問題尋找解決途徑和方法)

      明確:由于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我國自古以來一直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興修水庫是解決水資源季節變化大的措施之一;(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學生我們周圍的水庫的意義,引導學生通過類比理解水庫的作用。)跨流域調水是解決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多媒體出示南水北調示意圖,并簡單解說引灤入津、引灤入津、引黃入晉工程的作用及意義,從而提示學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5)我國水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僅為世界水平的1/4,總體上我國缺水情況日益加劇。然而在水資源利用過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費的狀況也很嚴重,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狀況?(學生回答)引出“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話題。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角色扮演:從以下角色中任選一個,從角色出發,談談如何節約用水,你現在的`身份是:農民、水利工程師、政府官員、造紙廠廠長、家長、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尋找節水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節水是社會各部門各方面需要進行的共同的工作。節水是社會問題。)

      明確:

      A、我國為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規;?有償使用;?制定“中國水周”;?制定“節水標志”。

      B、農業節水:幫助學生了解我們周圍的農業用水情況,并把幾種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給學生。

      C、工業節水:提示學生根據教材了解。

      D、城市節水:簡單了解。

      E、家庭節水:調查學生的家庭用水情況,并評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學生找到身邊的榜樣。

      F、出示節水標志,并通過讓學生介紹這一標志,強化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節水意識。(觀察節水標志圖,通過觀察你有哪些想法,這些會不會對你今后的生活產生影響?記住節水標志,時時不忘節約水資源。)

      (6)動畫“沒有水我們還有什么”。

      結束語:不要讓我們的眼淚,成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們美麗的地球,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播放音樂:《竹林晨曲》。

      教學反思

      1、通過本次教學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生對于水資源的現狀問題以及如何保護水資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觀。

      2、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發現并解決問題等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們的實踐和我們的理想可能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在不斷的探索與思考。這節課我和我的學生一起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相信我們會走得很遠。

    八年級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依據

      2.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3.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難點: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展示西北沙漠、東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場、南方的水田圖片

      承轉: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域。(利用多媒體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形圖)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下面我們將根據各地的氣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把我國分成四大地理區域,既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學生活動)

      閱讀3頁材料,了解區域劃分的依據。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原因及區域位置和范圍。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活動,探究)

      ——做第2頁活動題,同學們可互相討論,交流活動結果

      (總結)

      青藏地區主要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上,它周圍有昆侖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等圍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這兩側的氣溫和降水有明顯的不同,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以大興安嶺為界,這里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區域的劃分主要根據氣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進行的。

      (學生活動)

      利用空白紙描畫中國四大區域圖,標出主要的分界線和區域名稱。(過渡)在區域的分界線中,秦嶺-淮河一線非常重要,它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我們來具體學習一下。

      展示秦嶺和淮河的圖片

      (學生活動)根據讀圖冊中的我國氣溫和降水分布圖,還有干濕地區和溫度帶的劃分,回憶秦嶺-淮河一線有哪些地理分界線通過。

      (講述)

      秦嶺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高大而綿長,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在東部季風區的中部,使山脈兩側氣候有顯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也是,還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又是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因此在它的南北兩側,地形、水文、農業、文化存在明顯的區別。

      (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域,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在此基礎上,我們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位置和范圍。重點是四大區域的范圍和界限,我們還要加深對于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的理解。

    八年級地理教案13

      教學目標

      掌握我國的地理位置的特點及其優越性,

      學會運用世界地圖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是如何理解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比較法

      教具

      世界地圖中國疆域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初一我們學習了世界地理,從本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中國地理,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同學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東方大國。那大家對我們的祖國了解多少呢?我國的疆域范圍?我國的地理位置究竟如何呢?這節課我們就先從我國的疆域來進行了解。

      板書:第一節:疆域

      疆域主要包括優越的地理位置、海路兼備的大國和行政區劃三個內容,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個內容——優越的地理位置,看看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同學們先花兩分鐘時間大致瀏覽一下課本,在圖1.1上找到中國的版圖,判斷它的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

      1、半球位置

      師: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分析一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去進行分析?

      生:可以從它所處的半球、維度和海陸位置進行判斷

      師: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是?

      生:東西半球劃分界線是西經20°和東經160°,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是赤道。

      歸納:從地圖可知,中國的經度范圍大致在東經75°和東經135°之間,緯度位置在赤道以北,即位于東半球,因此,從半球位置看,中國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緯度位置

      師:請問地球上五帶的劃分界線是?

      生:略

      歸納:熱帶與溫帶的劃分界線是南北回歸線,溫帶與寒帶的分界線是南北極圈,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南部少數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但在我國的高山地區也會出現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

      3、海陸位置

      師:在學習世界地理的時候,知道了大洲與大洋的具體位置,現在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有哪幾大洲和大洋以及他們所處的位置?

      生:略

      歸納:從世界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位于亞洲東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路兼備。而我國西部深入亞歐大陸腹地,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海域廣闊,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

      過渡:知道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現在同學們來猜個謎語,謎面是:“藍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他在北,東西二分它具東,頭只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陸。”謎底是大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這個謎面主要是從地理位置方面去描述的,我們剛剛了解中國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很容易就猜出來這個謎底是我們中國。

      既然知道了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那同學們從我們生活中感受來看,我國所處的位置究竟如何?

      正所謂“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要判斷我國的位置是否優越,我們就將我國和其他國家相比較。

      同學們看圖1.2

      “中國、俄羅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與俄羅斯、加拿大、巴高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與他們相比有什么不同?說說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歸納:俄羅斯、加拿大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和北寒帶地區,氣候寒冷。巴西大部分位于熱帶地區,終年炎熱。而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溫帶面積廣,那被跨度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我國北方和南方種植的農作物有明顯差別,北方適宜種植小麥、花生、甜菜,而南方適宜種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蘋果、梨,南方盛產柑橘、香蕉、菠蘿等。

      師: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略

      歸納:蒙古深居內陸,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國,降雨量少。日本是四面臨海,是一個島國,氣候濕潤,降水豐沛。而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是我國東部氣候濕潤,又有利于海上的對外交往。背靠亞歐大陸,有利于與歐洲、中亞等地區的對外交往與貿易合作。如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現在的“亞歐鐵路大陸橋”都經過我國西部與中亞相通。

      那同學們看下我國的地理位置還有哪些方面的優越性呢?

      位置的優越性

      發展農業生產南北跨度大氣候差異明顯有利于發展多種農業經濟對外交往與合作海陸兼備有利于對外交易與對外開放發展海洋事業東臨太平洋

      多港灣和島嶼海上交通便利利于水產業的發展其他旅游資源豐富如:海南熱帶風光內陸沙漠北國冰雪海濱風光等

      本課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學習了兩方面的內容,首先了解了我國在第球上的位置,其次通過讀圖分析了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及其特點。

      板書設計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東半球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屬于北溫帶,小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西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知道領土包括陸地領土和海洋領土,并要學生掌握我國的陸地面積、我國疆域的四至點、陸上疆界以及陸上鄰國。

      2、海洋國土中要求掌握東鄰四海一洋,我國的領海和內海、大陸海岸線、主要的島嶼和群島以及隔海相望的國家等知識。

      3、通過對我國陸疆和陸上鄰國、大陸海岸線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等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我國的領土面積和四至點、瀕臨的海洋、以及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難點是我國疆域的四至點、我國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比較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初一時已經知道我國是一個大國,那我國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我國國土這一方面的內容,進一步了解我們國家之大。請大家打開教材P3,進入我們今天學習的正題-------海陸兼備的大國。

      板書二、海路兼備的大國

      師:同學們看課本第三頁內容,找出我國的四至點。

      學生:略

      歸納:我國領土的四端為:

      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1′N);

      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3°51′N);

      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下面我將用一首口訣來幫助大家記憶四至點。口訣是“頭上頂著黑龍江,腳踏曾母暗沙島,嘴喝兩江匯合水,帕米爾上擺擺尾。”(說明:曾母暗沙只是一個暗礁)下面請同學們背誦口訣,看誰記得又快又準。(需在地圖上找出這四個點并且把他們標出來)

      讀圖1.4和圖1.5四幅圖,說一說引起其變化的原因。

      1、冬季由于緯度的跨度大,受緯度的影響,南北氣溫差異大。

      2、東西經度跨度近60°,時間相差近4小時。所以當烏蘇里江灑滿早餐金色陽光的時候,帕米爾高原還是漫天星斗的漫漫黑夜。

      過渡:我國疆域遼闊,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有漫長的陸上國界線和大陸海岸線。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往下學習。

      師:快速閱讀第五頁內容,找出我國的陸上國界和海岸線分別長多少?并通過圖1.3“中國的疆域及鄰國”找出我國的14個陸上鄰國及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

      學生:略

      師:我國的陸上國界長2.2萬多千米,相鄰的國家共有14個,逆時針數來分別是:朝鮮、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三字經記憶: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和不、緬老越)

      我國大陸瀕臨海洋,由北往南依次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到相應國家的位置)

      另外我的還有兩大內海、三大海峽、三大半島。

      兩大內海:渤海和瓊州海峽

      三大海峽:渤海海峽、臺灣海峽、瓊州海峽

    八年級地理教案14

      第五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亞洲的自然環境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區域的方式

      2、運用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3、運用地形圖和相關數據,分析歸納亞洲的地形特征4、運用地形圖,歸納亞洲河流的分布特征5、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歸納亞洲氣候的特征6、初步綜合分析亞洲氣候形成的原因7、初步分析其他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征?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亞洲的地理位置,亞洲的氣候特征教學難點:亞洲的氣候特征?教學方法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能力,掌握學習方法,掌握亞洲的知識,本節課“引導法”為主,通過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尋找規律。同時,增加課堂趣味,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提高興趣,適當的穿插活動,播放音樂,展示圖片,讓學生帶著興趣進行學習。?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展示圖片:珠穆朗瑪峰,青藏高原,吐魯番盆地。圖表:世界七大洲面積,七大洲人口,俄羅斯奧依米婭康的氣溫曲線,印度乞拉朋齊的降水量柱狀圖。

      提問這些圖表和圖片,分別反映了什么?學生看圖回答

      敘述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有世界氣溫最低的,有世界降水最多,還有世界最高的山峰和高原,世界最低的盆地。提問知道亞洲還有哪些世界第一?學生回答

      敘述洲有很多的世界之最,是一個復雜的大洲。

      [新課教學]

      提問樣開始認識一個大洲?

      情景提示如,你第一次要去某個同學家,你要先知道什么?學生回答

      小結認識一個大洲,和認識別人的家庭一樣,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然后再了解這個地區有“什么”,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再分析“為什么”這個大洲有這些“什么”?

      提問你知道亞洲在哪里嗎?請同學們參照教,歸納一下亞洲的地理位置。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小結亞洲位置可以有兩種方法確定,第一種是經緯度位置,也稱為絕對位置,通過亞洲的跨過的緯度、經度來確定亞洲的位置。第二種是相鄰位置,也就是找出亞洲的“左鄰右舍”。這兩種方法也可用來描述其他的地區!拓展請同學們閱讀,請你描述非洲的地理位置。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轉承同學們的遷移能力很強!同學們也注意到,大洲的范圍很大,又包括很多國家,大洲內的自然環境也有很大的差別。人們為了便于研究和認識,通常把大洲分幾個較小的區。比如亞洲,通常分為六個區。

      【活動】

      “眼明手快”:讀圖亞洲地理分區,舉手搶答。1、這個國家屬于亞洲的哪一個區?2、這個國家與中國接壤嗎?

      我們基本上認識了亞洲的位置與范圍,就像看到一個人的輪廓,接著,就要走近,看看這個人的相貌,也就是了解亞洲有“什么”。請同學們聽一首歌,你能從歌聲中了解到亞洲的“什么”?

      活動放音樂《亞洲雄風》學生回答

      講述歌聲中歌頌了亞洲的山峰,亞洲的河流,亞洲的人等等。板書二、地形與河流

      提問能看著《亞洲地形圖》找出亞洲的山脈和河流嗎?

      提問注意觀察一下,河流的源頭一般在哪里?學生讀圖回答

      提問往低處流,河流流過的地形都有什么?比如中國的黃河、長江,其他的河流呢?學生讀圖回答

      提問現在,你來歸納一下,亞洲的地形分布特征是什么?也就是,在亞洲的范圍內,哪一部分地勢高,哪一部分地勢低?河流的分布特征呢?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亞洲中南部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是亞洲的“屋脊”,四周是比較低矮的高原和低平的.平原,整體上是“中間高,四周低”,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河流從高處向低處流,從中部高原山地,流向四周的平原,呈“放射狀”。

      亞洲地形復雜,起伏大。請同學們閱讀7頁圖D六大洲海拔比較。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在亞洲(中國20xx年測量的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多少?);世界最低的死海也在亞洲。請同學們閱讀,看看死海有什么特色!

      亞洲范圍廣大,南北跨緯度90多度,是七大洲中跨緯度最多的大洲,東西距離也是七大洲中最長的;地形復雜,有世界最高的山峰,也有世界最低的陸地。那么亞洲的氣候呢?生活在亞洲的居民,他們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都一樣嗎?

      展示圖片:熾熱的印度,寒冷的北極,青藏高原的藏民,新疆的綠洲

      為什么這三個地方的氣候不一樣?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世界的氣候,什么因素影響了氣候的形成和分布?學生討論回答

      請同學們閱讀亞洲氣候類型圖,數一數亞洲的氣候類型有幾種?對比背投上,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數一數世界的氣候類型有幾種?亞洲沒有的氣候類型是什么?學生讀圖回答

      為什么亞洲的氣候類型如此復雜多樣?學生討論回答

      亞洲大陸的東部、東南部、南部,又哪些氣候類型?有什么相似之處?學生讀圖回答

      為什么亞洲東部、東南部、南部沿海地區季風顯著?主要成因是什么?

      【展示】亞洲季風風向變化示意圖

      小結亞洲東部是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大量水汽,形成降雨;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比較干燥,降水較少。比如,熱帶季風的印度孟買的降水季節變化。

      印度孟買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

      如果某一年,夏季風很強,帶來了大量的降水,那季風氣候區會怎樣?如果夏季風很弱,帶來的降水很少,那又會怎樣?學生討論回答

      季風區洪澇和干旱災害的圖片。

      亞洲沿海以季風氣候為主,那亞洲的內陸呢?學生讀圖回答

      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的影響,亞洲的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分析非洲氣候的特點。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一個學生代表一種氣候,提問最喜歡哪一種氣候?為什么?提示:從日常生活、起居、飲食等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讀圖說出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讀圖指出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名稱、位置,知道其中哪些國家屬于亞洲。?讀圖比較各洲人口數大小和人口增長快慢。能力目標

      ?根據人口自然增長率計算世界和亞洲的凈增人口數。

      ?通過閱讀材料,分析亞洲眾多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產生的沉重壓力,搜集材料,歸納整理,撰寫以此為主題的小論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通過對人口問題的分析,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重點難點

      亞洲人口的數量和增長;亞洲眾多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大洲分布圖》讓學生比較各大洲的大小,說出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洲。

      教師承轉:亞洲人口與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樣的狀況呢?指導學生讀圖,問:這幅圖說明了什么?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我們亞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洲,而且也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新課講授

      指導學生讀圖,教師提示從三個方面分析:

      ①人口過億的國家中,按人口數從大到小依次是哪些。②各大洲有哪些國家人口超過一億。

      ③亞洲人口過億的國家有哪幾個,各屬于哪一分區。

      學生可能分析不全或不知道各國的大體方位,教師要做出必要的提示。出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八年級地理教案15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單元

      第一節北方地區——黑土地和黃土地

      【素質目標】

      一、對“黃土地”、“黑土地”的分布,土壤,主要農作物有初步的了解。

      二、掌握森林寶庫的主要分布地區、優良樹種及林區著名物產——東北三寶。

      三、理解北方河流多災害的原因。了解新中國成立以后,治理黃河、海河等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四、熟練掌握北方地區重要能源基地和重要工業中心的分布,并熟悉各工業中的主要工業部門。

      五、對北方地區居民傳統生活習慣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六、懂得首都北京的重要地理位置及主要職能,對北京的古代建筑和現代化建設有一定了解。

      《教材分析》:重點和難點重點:

      1.以黃土地和黑土地為線索的北方地區種植業和自然景觀。

      2.黃河、海河等多災原因及其治理。

      3.能源基地和工業中心的分布。

      難點:北方河流多災的原因。

      【教學過程】

      【提供資源】地球人都知道中國功夫。現在我們來欣賞一段關于武術的短片,再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研究一下形成南拳北腿格局的原因。(欣賞武術短片)

      【自學生疑、學習釋疑】

      一、本課是區域地理的第一課,首先應讓學生了解區域地理的概念。為什么要分區?我國領土廣大,因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等情況的不同,形成若干個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全國劃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二、對北方地區的介紹,教材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采取點面結合、自然與人文結合、優勢與問題結合,抓住重點,扼要從農業、工業、人民生活等方面來介紹。

      在講本區的位置、范圍、面積、人口和民族、地形等基本概況時,可聯系前面已學知識,采用提問和討論的方式進行,并逐一落實在地圖上。可按下列程序進行:

      1.我國南、北方以什么為界?(秦嶺—淮河一線)

      2.本區屬什么溫度帶和干濕地區?(暖溫帶和中溫帶;主要為半濕潤地區)

      3.本區有哪些大山脈和大地形區?(大興安嶺、長白山、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

      三、“黃土地”和“黑土地”只是對北方大地景觀的描述,并不是土壤分類,但也涉及土質特點。講述時,可用列表對比方法:

      四、講“森林寶庫”時,可組織學生看“東北林海”的圖片,補充一些有關知識或趣聞,以加強學生對林海的印象,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讓學生自己獲得有關優良樹種、林區三寶的知識。

      講溫帶水果時,可調查水果市場,或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分清哪些水果來自南方,哪些來自北方,最常見的蘋果、梨等主要來自什么地方?有的水果就是用產地來命名的,如“萊陽梨”,從而引出我國蘋果、梨的最大產地——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

      五、“興修水利,防止水患”一段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可分三步進行:

      1.選擇適當資料,扼要敘述黃河、海河等北方河流歷史上多災的史實,給人民帶來過巨大的災難。

      2.北方河流多災的原因。讓學生分析濟南降水量季節分配示意圖和海河水系圖,回答下述問題;①濟南位于哪條河的河畔?②濟南降水各月分配有什么特點?③海河水系大致成什么形狀?這個形狀對河流水量和入海有什么影響?

      【點難撥疑】

      本區大部分為半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每年降水多集中在七、八兩月,并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現,河流排泄不及,容易泛濫成災。以海河為例,水系成扇狀分布,集水區域廣,出水口卻很小,過去只有一條入海口(在天津附近),每當雨季到來,災害就不可避免了。

      3.新中國成立以來興修水利所取得的成就。黃河的治理在總論部分已經講過,這里重點講治理海河。繪制一張“海河骨干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圖”,讓學生找出各大支流的眾多水庫,如北京附近就有密云水庫、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等。在下游找出眾多新挖的入海新河。

      六、“能源基地和工業中心”是必須讓學生掌握的內容,關鍵有二:一是落實在地圖上,二是注意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

      1.各大能源基地的`分布,大部分是總論部分已學知識,可通過填圖加以鞏固。

      2.各大工業中心的分布和主要工業部門,在講遼中南工業區、京津唐工業區時,也多接觸過。工業中心的形成大都與其周圍的資源、能源、交通、科技等條件有關,如鞍鋼、唐山、首鋼就是在其周圍豐富的煤、鐵資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鋼鐵中心;大連是在其優良港口的基礎上建立的造船中心;天津是在附近的鹽場和豐富的棉花產區的基礎上建立的制堿和輕紡工業中心。

      七、“首都北京”的面貌,學生大都比較熟悉,通過看電視、電影、畫報等,已有不少認識。這里主要讓學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和首都的主要職能。北京背靠燕山,面向華北平原,處在南北交通的樞紐,離渤海不遠,位置非常重要。首都的職能講了三點,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雖然經濟、工業、商業都很發達,但不能說成是首都的職能。

    【八年級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11-04

    八年級地理農業教案12-05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1-24

    八年級地理黃河教案11-20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1-22

    八年級優秀地理教案11-17

    八年級地理上冊教案06-09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15篇)11-08

    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20篇)02-15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15篇11-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国产免费观看 | 亚洲亚洲影院第一页 | 亚洲中文三级情片在线观看 | 漂亮少妇被强了在线播放 | 亚洲成黄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本乱码仑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