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歷史教案>八年級歷史教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時間:2023-08-29 10:45:28 賽賽 八年級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精選1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精選19篇)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胺銮鍦缪蟆钡亩窢幙谔枴Ax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缎脸髼l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義和團運動性質的重要依據,義和團運動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缎脸髼l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2.義和團的興起:

     、倭x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凇胺銮鍦缪蟆笨谔柕奶岢觯哼@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俚蹏髁x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哿x和團運動的失。阂龑W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馨藝撥姷谋┬校和ㄟ^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購牧x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2

      教學目標

      1、了解阿古柏侵占我國新疆和殘酷剝削、壓迫新疆人民的史實;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的史實。

      2、學習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史實,學會正確評價左宗棠,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全面、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3、知道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行為會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教學重難點

      重點:左宗棠收復新疆

      難點:講清收復伊犁的重要性與付出代價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教學過程

      (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我們新疆好地方》,并配一組展現新疆美麗、富饒的圖片,最后一張圖片定格于“左公柳”。

      設問:在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種柳樹,人們親切地稱它為“左公柳”。哪位同學知道這些柳樹為什么被稱為“左公柳”?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正像歌中唱的那樣,我們新疆是個好地方,風吹草低見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美麗富饒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國侵略者侵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傾聽一曲正氣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復新疆。

      (多媒體出示課題) 第3課 收復新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學生閱讀11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線。(“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說阿古柏“一仆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英、俄)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占領伊犁?(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員,面臨著新疆地區這么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么辦?(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里自由表達,然后要他們打開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

      左宗棠收復新疆

      學生閱讀12——14頁本目課文、“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請學生扮演“李鴻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主張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將怎樣打敗阿古柏?怎樣收復新疆?(允許自由發揮)

      3、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后,怎樣處理伊犁問題?(沒有直接與俄國交戰,而是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紀澤的外交斗爭。)

      教師過渡:為了配合曾紀澤為收復伊犁而同俄國進行的談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決心,請同學們表演一段歷史劇來展示這段歷史。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學生1(扮演曾紀澤):伊犁是我大清的國土,沙俄無理搶奪,已是不符合各國和平共處、互不侵犯的國際法則,伊犁歸還大清是理所應當的。

      學生2(扮演左宗棠):左宗棠讓士兵抬著棺材出場,走過一場。

      學生3(歷史評述者):“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首詩頌揚了19世紀70年代中期,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業績。

      學生4(歷史評述者):左宗棠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讓士兵抬著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擊俄國,收復伊犁的決心。左宗棠的壯舉,有力地支援了曾紀澤的外交斗爭,迫使俄國歸還伊犁。

      1、他這樣處理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

      正確。首先,他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斗爭策略。對于較弱的浩罕國,取勝的.把握比較大,就果斷動武;對于較強的俄國,就盡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于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門,如果不收回來,整個新疆就無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保住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是明智之舉,有所失才會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爭必須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總之,在收復新疆這個問題上,左宗棠能夠高瞻遠矚,用全局的眼光來分析、解決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聯系左宗棠和戚繼光等人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愛國大臣、愛國將領都有什么樣的兩面性?(對外反侵略,值得贊揚;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必須批判。)

      3、根據第11頁“動腦筋”:為什么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對突厥實行有效管轄、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少數民族反動首領的叛亂、清政府在1884年設置新疆行省等。)

      采用詩歌形式:俄英垂涎爭新疆,入侵稱汗阿古柏。海塞并重左宗棠,力退敵寇壯山河。威震伊犁名天下,新疆收復回祖國。

      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僅是戰績、故事、祠宇,還有一叢叢在戈壁灘中頑強生長的“左公柳”。(多媒體展示圖片)

      從蘭州到哈密,從哈密到烏魯木齊,所植倒柳“連綿不斷,枝拂云霄”。正是

      大將籌邊尚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我想“左公柳”承載著左公的精神和氣節,肩一天風塵,守腳下土地。左公柳深深扎根于西北的地層,升華、完善、豐富、成熟,成為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梁。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提高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能力目標:運用多媒體,展示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的大量信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溫故互查

      1.簽訂后,列強直接剝削中國人民,狀元實業家張提出“”的口號,并在他的家鄉創辦等一系列企業。

      2.時期,我國出現了一些民族工業的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

      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黃金時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段受到了鼓舞。還有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萎縮。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概略,使我國民族工業再度受挫?箲饎倮螅捎趪顸h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恢復。

      3.簡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二、設問導讀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1.交通工具:

      時間:19世紀初,配方發明后相繼傳入。

      作用:使人們出行,極大地促進了。

      2.通訊工具:

      時間:19世紀70年代后傳入。

      作用: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變遷

      1.和的傳入:

      時間:近代以來。

      作用: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貴的歷史鏡頭。

      2.新聞報紙的'出現:

      名報: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

      作用:是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

      3.出版機構的出現:

      名社: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的文化出版機構。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傳播。

      社會習俗的變化

      1.原因:后,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

      2.簡述裝束、禮節和稱呼的變化。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中華民族在20世紀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巨變,是中國近代化艱難起步進程中的重要環節。它-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此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從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來看,洋務運動的歷史功績是為近代化留下了雖然菲薄卻又極其珍貴的物質遺產,維新派的歷史功績則是為近代留下了雖然曇花一現卻影響深遠的政治遺產。這樣,中國早期近代化進程的艱難和曲折,成為呼喚辛亥革命到來的社會要求和強大動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則為辛亥革命準備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條件。辛亥革命后,中國人民的革命洪流洶涌澎湃,勢不可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相繼爆發。

      本課的主線可以歸納為:準備——爆發——結果。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終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了清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本課的重點是辛亥革命:通過了解同盟會成立的過程及其革命綱領,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質;通過了解中華民國建立前后的斗爭歷程,進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本課的難點是如何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深遠,如何通過史實總結出來,這需要運用分析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這些對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二、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平時喜歡競爭,民主氣氛比較濃,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們的思維能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2、本課根據課標的要求有兩個層次:一是知識層次,二是運用層次。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對知識層次的東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決,像“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知道武昌起義”這個要求,學生學會利用教科書,提取教科書中提供的各種信息,學會自主學習。而對于“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這個第二層次目標,則可讓學生通過課外查找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小組探究的方式去實現。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學習小組的解說、討論活動,讓學生學會交流學習體會,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3、教師在課堂上內,采用播放有關音像資料,創設情境,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或引起學生共鳴。教師就有關問題啟發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和討論,使學生真正有感而發,最后達成共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采用小組為單位,競爭回答課堂提問,以積分的形式評出本課“學習小組”,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和集體榮譽感。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并概括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制作歷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情況,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課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孫中山進行的主要革命活動;巧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查找有關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和運用史料支持觀點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一代偉人“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繼承他“喚起民眾”“振興中華”的偉業;使自己具有胸懷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精神和競爭精神,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1、網絡平臺教學法:知識容量大。

      2、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通過創設情境,設計比較適合學生的課堂活動,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比較自然地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滲透情感教育。

      3、問題教學法:根據初中學生具有好勝和集體榮譽感的特點,課堂采用小組競賽形式,大部分問題的回答都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學習自覺性高,課堂氣氛活躍,效果較好。

      4、講述和競答法:講述歷史小故事和問題競答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歷史思維能力。

      五、教學或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學生按小組收集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有關故事(可根據課文內容的先后順序,各小組抽簽分別準備)。

      2、教師提出思考題:20世紀中國有哪三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有何歷史意義?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這個思考題是各個小組都要準備的,并且要盡量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史料。

      3、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網站、書籍名稱等查找資料的途徑。

      4、學生課前明確分工,選出組長、發言人,主動查找資料,收集圖片、照片、音像資料、文字資料等等,在教師的指導下,編寫解說詞、制作課件等。組內交流,以便于上課時,能快捷調出所用資料;同時,要設計多種表達方式來歸納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編演歷史劇小品。

      5、在準備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分配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從中樹立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出示孫中山的畫像及播放電影片斷《辛亥風云》。

      設問:同學們知道孫中山的哪些事跡?孫中山為何被稱為“國父”?為什么說孫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讓我們帶著疑問走進孫中山的青少年時代,了解歷史的真知。(板書課題)

      (設計理念:以歷史故事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學習新課

      (1)故事擂臺:

      學生活動:組內指定專人講述、專人協助播放圖片、多媒體影音材料,或表演以增加故事的生動性。

      第一組:講述青少年時代的孫中山、孫中山棄醫從政的故事。

      (教師點評:這些史實說明青少年時代的孫中山就樹立了胸懷大勇的風范)

      第二組: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講述“孫中山上述李鴻章”的故事,講述興中會的成立、同盟會的`成立等。

      (教師點評:這體現了孫中山“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

      第三組: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的故事,其中主要是武昌起義的故事。

      (一邊播放武昌起義的錄象,一邊講述起義中的歷史情節,烘托氣憤,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網絡展示“武昌起義后形勢圖”,讓學生找出宣布獨立的省份,并圈出來。

      第四組:中華民國建立的故事,如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宣統帝退位等。

      在講故事時,教師要著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歷史事件:

      創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最先采取武裝斗爭的革命方式——資產階級革命

      創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提出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旗幟?或問:為什么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設計理念:學生要參與表達,要注意交流過多或過少的不足。)

      引導學生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舉出孫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跡(可用表格、圖示或列舉法)。

      1894年,創立興中會

      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

      1900年,發動惠州起義

      1905年,創立同盟會

      1906年,發表三民主義

      1906—1911年,革命黨人在其影響下發動了多次起義

      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2)問題競答

      孫中山的名字從何而來?孫中山棄醫從文值得嗎?什么事件使孫中山意識到救中國只能用武力-清朝?這一事件發生在哪一年?同年發生了什么戰爭?當時孫中山幾歲?為什么說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面性的資產階級政黨?武昌起義發生在哪一年?這一年是農歷什么年?中華民國是哪年成立?哪年哪個皇帝下詔退位?民國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華民國第一位臨時大總統是誰?中華民國-了什么政權?它又是如何鞏固政權的?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有何關系?

      (設計理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進一步了解和鞏固基礎知識。)

      教師加以小結和點評:

      1、組織規模、領導機構、政治綱領、機關刊物等方面分析,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同盟會。

      2、孫中山領導下,革命黨人愈挫愈奮,一次次的武裝起義,最終推動武昌起義的爆發,武昌起義的成功,中華民國才得以于1912年成立。

      3、要充分利用課本中“武昌起義形勢圖”,說明武昌起義后全國大部分省份已脫離清政府,標志著清政權已土崩瓦解。強調這里的獨立是指脫離清政府的統治,不是從一個國家分離出去。

      4、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一個重要環節。

      (3)組織討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了?

      (設計理念: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極大推動了中國人民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使帝國主義再也無力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它為民族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辛亥革命也是亞洲革命風暴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辛亥革命說成功,也行;說失敗,也可以。理由充足即可。之后,教師總結: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并沒有真正實現民主共和,三民主義也沒有實現,中國依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革命尚未成功,辛亥革命最終是失敗的。

      3.課堂小結學生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之后,教師總結:辛亥革命的先輩們為之奮斗、為之獻身的理想,今天已成為現實,辛亥革命先們開創的偉大事業,正由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繼續推向前進,先輩們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和豐富的思想資源,成為激勵后人繼續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動力。以此加強對學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5.板書設計

      第8課辛亥革命

      一、準備:孫中山創立同盟會

      二、爆發:武昌起義

      三、高潮:中華民國的成立

      六、評價

      本課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大容量資料的優勢,向學生展示有關辛亥革命的各種歷史材料,以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并派代表陳述交流本組對辛亥革命的看法,能很好地解決難點。

      七、教學自我反思

      第一,歷史學習要注意引發學生的思考,應該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尋找適合的切入點。

      第二,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第三,形象的材料,會使學生更貼近歷史。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5

      教學目標:

      1、識記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人、北京人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點等。

      2、通過探究山頂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等問題,體驗獨立思考和歸納比較的過程。

      3、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和難點:

      北京人基本概況;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故事激趣,導入新課,解讀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歌曲《大中國》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家里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長江和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這里誕生了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嗎?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知識模塊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自主閱讀課本P2內容,完成第1題。

      1.簡述元謀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2)生活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3)生活狀況:會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

      知識模塊二北京人的發現

      自主閱讀課本P3內容,完成第2題。

      2.簡述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20萬年。(2)生活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獵、采集為生。

      知識模塊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閱讀課本P4~5內容,完成第3~4題。

      3.簡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脊較粗、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

      (3)生活狀況:使用打制石器,過群體生活,會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種,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上的里程碑。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是學生認識到中國是遠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元謀人、北京人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那么,最早的人類產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人類的奧秘。

      二、新課學習

      (一)元謀人

      教師:俗話說的好,樹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樣道理,我們人類的老祖先是怎樣出現在地球上的呢?關于人類的出現你知道有哪些說法嗎?

      學生:中國有女媧摶土造人說。

      學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說。

      多媒體展示

      教師: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神話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人是神創造的。我們人類果真是“神”創造的的嗎?那么我們人類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祖國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圖)

      教師:元謀人產生的時間在什么時候?

      學生: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教師:考古學家在哪里發現的元謀人足跡。

      學生:云南元謀縣

      教師:那元謀人的生產生活情況怎么樣?

      學生:會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師:元謀人的社會地位如何?

      學生: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教師: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現兩顆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經科學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物,距今約有170萬年,我們稱他們為元謀人(多媒體展示)

      北京人的發現

      教師: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活動在這里的古人類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師:結合文章內容找出重點。

      教師:北京人在什么時期出現的?

      學生: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

      教師:北京人在哪里發現的呢?

      學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學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它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學生:1929年,中國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同年又發現用火遺跡。

      學生:1936年,在同一地點發掘出土3個北京猿人頭蓋骨。此后,這一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

      教師:北京人發現有什么作用?

      學生:為科學家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作出了重要的證據。

      問題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

      學生: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層里的古代生物的遺物。最常見的化石是由牙齒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動物死后,尸體的內臟、肌肉等柔軟的組織很快便會腐爛,牙齒和骨骼因為有機質較少,無機質較多,卻能保存較長的時間。

      學生:化石的發現對我們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具有怎樣的社會地位?

      學生: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頭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嘴巴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

      學生:手腳分工明顯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通過比較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學生: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體展示圖片)

      教師:北京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學生:生活狀況: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為食,會使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驅寒。

      學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師:在遺址中,還發現了虎、豹、熊、鹿、野豬等許多獸骨化石,在這樣險惡的環境里,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的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多媒體展示)

      教師: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俄n非子》韓非子為什么這樣說?

      學生:猛獸出沒、險惡異常。

      學生:打制石器、簡易木棒。

      學生:團結就是力量。他們想到的辦法是群居。

      學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會。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來的?

      學生:煤的自燃

      學生:雷電生火

      學生:偶然碰撞生火

      學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體展示有關火的圖片)

      教師:即使沒有兇猛野獸,一個人也難生活,尋找食物成了難題。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獵和采集才能維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會。

      教師:請問:他們用火做什么呢?

      學生:燒烤食物

      學生:驅趕野獸

      學生:照明御寒

      教師:思考我長得很像猿,卻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嗎?

      學生:你長得的確很像猿,但你手腳分工明顯,還會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會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師: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北京人過群居生活,是由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和環境的險惡所決定的。

      教師: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學生:北京人的發現對研究古人類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世界迄今所知發現的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學生: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課堂總結

      本課我們除了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后來我們通過考古我們又發現了藍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遠古人遺址,因此我國成了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豐富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說明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是一方沃土,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7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边@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

     。ㄒ龑W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谌丝冢喊偃f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

      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春秋、戰國相關多媒體、形式圖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么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1、背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討論問題:秦孝公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

      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

      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

      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

      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ㄋ模╈柟绦〗Y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ㄎ澹┩扑]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三國末年至南朝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包括西晉的興亡、少數民族的內遷、東晉的簡單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戰、南朝的簡單概念。更重要的是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這一時期我國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狀況。

      [重點和難點]

      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重點內容

      江南地區的開發還是本課的難點。

      [教法]

      討論法、問題導學法

      [學法]

      引導學生理清本課的基本線索。

      [教學手段]

      多媒體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淝水之戰相關多媒體

      [教學設計]: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三國建立的基本情況

      2、導入新課:

      回顧上課的內容,想一想:三國鼎立局面能否長久?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3、講授新課:

      一、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

      既然三國不能長久,那是怎樣結束的?(學生讀書思考并回答)

      說一說,西晉是如何建立的?這個政權存在的時間長嗎?

      想一想:為什么西晉是個短命王朝?(學生討論,引出少數民族內遷)

      分析:民族內遷的意義。(課外延伸)

      二、淝水之戰

      用成語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戰。

      學生讀書回答:這場戰役的交戰雙方、各自擁有的.兵力、最后的結果

      如何?戰后南北雙方狀況如何?引出東晉、南朝的建立。

      動腦筋:苻堅擁有八十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為什么?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根據你的所見所聞,你認為中國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個地區經濟更發達?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來就是比北方發達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出示材料(材料一:見課本提示框。材料二,見課本P129。)

      動腦筋:《宋書》里描寫的南朝時的江南與司馬遷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

      引出江南地區開發的有利條件(地理條件、政治條件)和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

      4、全課小結:指導動手學生整理本課的歷史線索。

      5、作業設置:想一想,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能得到開發?

      6、活動與探究:淝水之戰同在此以前歷的哪幾次戰爭相似?這些戰爭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對現代戰爭是否有借鑒意義?為什么?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2

      一、課程標準

      2-7 通過典型實例,比較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通過自己身邊的例子闡述西亞石油對世界和中國經濟的重要影響。

      2.學生能指出西亞地區幾個主要的產油國,并能結合地圖指出西亞石油出口路線。

      3.學生能感受到石油給因缺水而長期貧困落后的西亞各國帶來的巨大改變,能結合時事表述石油的出現給西亞各國人民帶來的困擾和隱憂,能充分認識到:要把握機遇,因地制宜,充分發展才是一個國家明智的選擇。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西亞石油的輸出路線以及它給西亞國家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學難點:石油的出現給西亞國家帶來的困擾和隱憂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師準備

      幻燈片課件、自制短片《讓世界充滿愛》、資料《西亞小資料》、視頻《瘋狂奢靡的迪拜》。

      六、學生準備

      課前預習課文,閱讀《西亞小資料》。熟悉西亞在世界的位置,石油生產情況,掌握一些有關西亞的時事新聞。

      七、教學流程

      1.板書設計

      【構思】利用《瘋狂奢靡的迪拜》,激發學生興趣。

      2.導入

      【操作】

      了解迪拜的過去和現在,瘋狂奢靡的迪拜因油而富,激發學習的興起。

      ──由此導入課題《石油寶庫》。

      3.第一部分:石油之“產”

      【構思】提供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發掘“石油寶庫”的基本特征。

      【操作】

     。ǎ保⿲W生結合地圖指出西亞波斯灣沿岸的`五個主要產油國。

      (2)同桌互為搭檔,根據《小資料》,歸納西亞石油生產的主要特點。

      a.儲量巨──約占全球石油儲量的1/2 b.產量大──占世界總產量的1/3

      c.出口多──約占世界出口量的60% d.開采易──開采成本僅為我國的1/3

      e.油質好──中輕質低臘石油 f.運輸便──油田近海,港口便捷

      小結:西亞波斯灣沿岸地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地和出口地,真不愧為“石油寶庫”。

      4.第二部分:石油之“銷”

      【構思】通過石油運輸路線演練,讓學生鞏固大洲大洋知識,了解西亞石油對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

      【操作】

      (1)學生在地圖上指出西亞石油主要運輸的區域。 (美國、西歐、中國、日本)

     。2)情景設置:假如你是一艘油輪的船長,滿載30萬噸原油從科威特出發,前往英國。請為你的油輪設計一條航行路線。

      同桌搭檔,根據課本附頁《世界地形圖》,設計出運輸線路。

      一名學生代表在大屏幕上展示該小組所確定的線路,其余學生可進行補充或更正。

      教師:動畫地圖顯示線路: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設問:為什么不能經過蘇伊士運河?(請學生根據《小資料》形成答案)

      蘇伊士運河只能通航載重25萬噸以下的船只,多數大噸位油輪還是得繞道好望角前往歐洲

      (3)西亞石油出口中國的咽喉要道在哪里? (馬六甲海峽)

      中國每年原油進口的85%都經過這里。

     。4)如果時間允許,可增設一問:西亞石油輸往中國的線路潛藏著什么風險?為了確保西亞石油順利運到中國,你有什么建議?

      小結:西亞石油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5.第三部分:石油之“利”

      【構思】通過圖片來直觀感受石油給西亞產油國帶來的巨大變化。

      【操作】

     。1)閱讀課文相關內容,描繪出西亞地區自然條件的特點? (干旱、多沙漠、缺乏水資源)

      (2)按常理,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當地應當是一幅什么景象?

      每位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常理下”的西亞,并把它寫在紙上,之后向同學們展示。

      教師:展示一組來自今天西亞產油國的圖片:

      a.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級酒店──阿聯酋迪拜“阿拉伯塔”;

      b.檔次最高的汽車市場;

     。.天價手機號碼;

      d.耗資最多的亞運會──多哈亞運會。

      (3)為何今天的西亞不同于“常理”?

      依靠巨額的石油收入,各產油國發展多種經濟,從而極大地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

      工業(煉油石化)、農業(節水農業)、生活(海水淡化)。

      (結論):石油帶來了繁榮,石油帶來了奇跡!

     。ㄅ鋱D文字:“阿拉伯人直接從駱駝背上跳進了奔馳轎車里”)

      小結:

      6.第四部分:石油之“憂” 通過上圖所示邏輯關聯,展示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構思】通過對石油“利”與“憂”的對比認識,讓學生認識到:面對資源,我們都應該用一種積極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做到因地制宜、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操作】

      (1)展示阿聯酋總統的一段話:

      “這么多年來依靠真主賜予的禮物──石油我們改變了很多東西,我們告別了貧窮,告別了落后,看起來我們比50或40年前要自信得多了……但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這一切僅僅是曇花一現的輝煌罷了!

      小組活動:(前后兩桌形成四人小組)

      結合阿聯酋總統的話,深入思考討論:為什么阿聯酋總統會說“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這一切僅僅是曇花一現的輝煌罷了!笔统私o西亞國家帶來滾滾而來的財富外,還有哪些困擾和隱憂呢?

      各小組積極討論,形成共識,并將其記錄下來。

     。2)匯總各小組討論成果。

      (3)播放自制音樂短片:

      以三年伊拉克戰爭給當地人民,尤其是兒童帶來的傷害為主題的圖片,配以童聲合唱《讓世界充滿愛》背景音樂,讓學生對伊拉克人民因石油而陷入的困境有更直觀的感受。

      播完短片后,可由學生來談談,片中給其觸動最深的某個畫面,以此對應我們的生活,真切感受到和平與安寧的可貴。

     。4)最后,以阿聯酋總統本·哈利法的另一句話作為全課總結──

      “石油,應當成為阿拉伯人趕上世界先進民族的機會。它絕不能變成我們享樂的資本和災難的根源。”

      石油作為一種資源,它給西亞各國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關鍵在于人們如何利用它,做到趨利避害,把這種寶貴的資源真正變成為當地發展的機遇,需要人們的智慧和不斷的努力!

      7.課后作業:──時空暢想

      如果50年后,西亞這個寶庫石油完全枯竭了,當地會有什么變化呢?他們能成功地實現經濟的轉型和社會的發展嗎?請發揮你的想像,以《昨日油都》為題寫一篇短文,預測一下50年后的“石油寶庫”是什么景象。

      【目標】: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

      8.小結:發揮你的聰明才智,用三種顏色來描述西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3

      活動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加深對改革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通過角色扮演和討論的形式,加深對商鞅變法的理解,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主動參與的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體會商鞅不畏困難,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活動準備:

      1、學生課前通過網絡,相關的'書籍搜集商鞅變法的背景,商鞅個人資料,商鞅的變法主張等資料。

      2、課前思考討論:怎樣看待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成功的條件?

      活動過程:

      一、我來說背景

      指名讓學生來講述商鞅變法的背景。

      強調:鐵器、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變革

      二、我是商鞅

      學生介紹商鞅

      三、商鞅變法

      情景一:商鞅舌辯群儒

      模擬辯論:秦孝公決心任用商鞅變法圖強,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舊勢力的阻撓,請大家模擬奴隸主舊貴族與商鞅進行辯論。

      (教師提示:商君衛鞅(公孫鞅)曰:“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币馑际牵褐卫韲业姆椒ú皇且怀刹蛔兊,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調整治國策略,無須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談商鞅變法

      1、分組討論:

      (1)、若你是商鞅變法時秦國的新興地主,你會對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歡迎?為什么?

      (2)、若你是奴隸主舊貴族,你會對那條法令不滿?為什么?

      (3)、若你是農民,你對法令有什么看法?

      2、學生交流。

      四、讀史明鑒

      1、提問: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處死了,那么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2、學法指導:判定一場改革成敗的標準,在于其目的是否達到。

      3、學生討論交流。(啟示:任何變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五、我來評商鞅

      課件出示:

      司馬遷說,他認為商鞅天性殘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實行嚴刑法制,不擇手段,非?瘫,最后落得個謀反的罪名。

      蘇軾說,他認為商鞅變法不聽取別人的意見,獨斷專行,雖然使秦國驟然富強,并統一全國,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不久即滅亡。

      你怎么看待他們的評論?(小組討論交流)

      六、以史為鑒

      1、提問:商鞅變法為什么會成功?改革的成功要具備哪些條件?

      學生討論交流,然后歸納:

      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統治者的支持;

      符合人民的意愿;

      改革者的創新進取精神

      2、你能說說秦國由弱到強,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呢?

      這些經驗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有借鑒意義嗎?我們應怎么做?

      (勇于改革,善于用人)

      (改革是強國之路,我國要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要深化改革,勇于創新;注重人才培養,重視教育。)

      七、課外探究

      戰國時期各國都紛紛變法,請你查一查其他國家的改革情況及其對各國產生的影響。(提示: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齊國鄒忌變法等)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4

      教學設計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難點:理解西周分封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扒懊鎸W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

      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5

      學習目標: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系。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

      “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把有關內容標注在課本上

     。ㄒ唬伴_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當宰相。

     。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ǘ┦⑹澜洕腵繁榮

      1、農業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

     。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

     。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

      (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闭埢卮穑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后,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后,唐朝衰落。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了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布置學生作采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于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第3課,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歷史。

      4.學生讀一遍課文后,完成導學題。

      土地改革:

     、俦尘埃盒陆夥艆^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谠颍

     、坶_始:

     、芊梢罁

      ⑤資料:

     、迣嵤

     、呓Y果:

      ⑧歷史意義:

      5.教師使用課件,結合課本,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書上的插圖、引文、書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簡要說明西藏民主改革,補充比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點。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么異同?

      (都開始于1950年;但是,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時頒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獻?有哪些主要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農具等,將沒收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地讓他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也給地主分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師使用課件,運用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師使用課件,指導學生觀看相關插圖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經過和農民情緒,透過討論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提問】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簡要了解與概括周王室衰敗的原因;

      2、齊桓公率先稱霸的條件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3、秦國異軍突起并后來居上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4、爭霸的過程也是一種民族融合與歷史進步的表現;(難點)

      5、改革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條件。(拓展/難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問題教學法;

      2、故事講述法;

      3、小組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周王室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概括能力;

      2、通過對齊桓公與管仲、越王勾踐以及秦孝公與商鞅等事跡,培養學生樹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過齊國率先稱霸與秦國最后稱雄,讓學生了解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教學準備:

      1、請學生查閱“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問鼎中原”及“臥薪嘗膽”等歷史故事;

      2、編排歷史短劇:商鞅力說秦孝公進行變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幽王烽火戲諸候

      西周末年,國家連年災荒,而周幽王卻不理朝政,終日吃喝玩樂,醉心于女色。當時周有一個諸候國叫褒國,其國君褒珦因規勸幽王而被關進大牢。褒珦之子為救父王不惜重金買得一年輕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給她宮廷禮儀,然后將她送給周幽王,從而褒珦被釋。褒姒生得嫵媚動人,深得幽王專寵并立為王后,但她有個怪脾氣,就是從來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絲笑容。于是,幽王貼出告示:誰能讓王后一笑,賞金一千。結果,眾人白費心機,褒姒無動于衷。幽王手下有個愛逢迎拍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給幽王給了個壞主意,即烽火戲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課分享

      (一)課堂準備

      學生快速閱讀(3分鐘),用最簡單的話或詞概括閱讀后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老師在黑板注明關鍵詞)

      學生概括:“國家”、“改革”“商鞅”、“戰爭”、“動蕩”、“爭奪”……

      教師:(詢問:能否再簡單一些,用一個字?)“亂”(板書大寫的“亂”字?學生表示認同)

     。ǘ﹪@“亂”字展開話題并設問,請學生再次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亂”?

      2、怎么“亂”的?

      3、天下大“亂”帶來的結果是什么?

     。ㄈ┌鍟捍呵飸饑纳鐣兏

      為什么會“亂”(板書)

      1、要求學生根據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敗的`必然性。(小組討論)

      1、總括:

     。1)“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

      2、故事講述

     。1)退避三舍;

      (2)秦晉之好;

     。3)問鼎中原;

     。4)臥薪嘗膽。

      3、課本劇展示,回歸歷史:衛鞅力勸秦孝公納其主張,實行變法。

      4、齊桓公率先稱霸

     。1)條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處東方,盛產漁鹽,經濟富庶;

      b)銳意進取,實行改革——管仲改革,國力逐漸強盛;

      c)戰略戰術——“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樹立了威信,最終成就霸業。

     。ǎ玻┙Y果:齊桓公吹響了爭霸有號角,諸侯之間互相兼并,諸侯國數量急劇減少,最后出現了以齊、宋、晉、秦、楚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設問:如何理解爭霸也是民族融合與進步的過程?(小組討論)

      (提示:諸侯國數量減少,割據狀態與規?s小,有利于國家向統一邁進。而且,諸侯國的兼并,使不同習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團結。)

      4、秦國后來者居上——商鞅變法,秦稱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統。

      (1)秦為何成為“后來者”

      a)地處西北,國力弱;

      b)受中原各大國輕視,被拒于諸侯盟會大門之外。

      (2)厚積薄發——商鞅變法及其影響

      a)鼓勵墾荒,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授爵與田宅;

      c)編制戶口,嚴刑峻法,實行連坐;

      d)建立縣制,國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響

      a)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b)涌現了一大批軍事新秀,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c)有利于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強化國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強化國王的權力;

      e)但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最終慘遭酷刑而死。

      亂之終結——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三、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通過兼并戰爭,最終消滅分裂實現天下統一。當今社會,和平是永恒的主題,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大家也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訓練與評價

      課后思考:以春秋戰國為例,說明改革是實現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層層設問啟發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對重難點的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動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歷史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學方法]

      討論-引導-活動探究法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公元420年開始,我國南方經歷了哪幾個朝代?都城在哪?歷總稱什么?

      二、導入新課

      北魏統治北方時期,民族融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歷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這節課就要解答這些問題。

      三、探討新課:提問:淝水之戰以后,北方處于什么狀態?

      設問:結束北方混亂局面的是哪一政權呢?(學生答)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北魏政權。

      1、你知道嗎,北方是怎樣統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閱讀課文,分組解決以下問題,并且每個學習小組還可以圍繞主題提出你們更感興趣的問題來共同探討解決?(時間五分鐘)

      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政權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是在何時?結合課文的圖文資料談一談這種變化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沖擊。

      2、北魏政權為什么要遷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們會同意遷都嗎?假如不同意,動動腦筋想一想孝文帝會用什么理由來說服的大臣?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談一談哪里都發生了那些巨大的變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規定,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嚴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并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說漢話、改穿漢服,提倡同漢族通婚。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們回頭看一看,在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沒有鮮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為什么鮮卑族不見了?對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啟示和感慨?

      四、學習小節:北魏統一北方后,在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在其統治區域內進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過程,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五、活動與探究

      閱讀教材中的自由閱讀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的現象還有哪些?寫一份微型歷史專題報告。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琶t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蒲a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11-09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7篇)11-11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匯編7篇11-12

    初一上冊歷史教案11-21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11-03

    八年級歷史教案02-01

    初一上冊歷史教案5篇02-02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6篇11-05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4篇11-0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在线日本aⅴ免费网站 | 色窝窝在线手机视频免费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 色屋99在线播放 | 在线看日本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AV香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