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高一物理教案

    時間:2023-11-21 15:02:06 高一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物理教案通用15篇

      高一物理教案1

      一、設計思想

      在舊教材中,《曲線運動》關于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教學,通常通過演示圓周運動的小球離心現象,演示砂輪火星痕跡實驗,采取告知的方式,讓學生知道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為該位置的切線方向,由于軌跡是瞬間性,實驗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過曲線軌道實驗演示曲線運動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與舊教材相比,能獲得具體的軌跡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無法證明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

      筆者通過簡易自制器材,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并自己獲得如何畫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強調科學探究的過程。筆者還通過當堂設計自行車擋泥板,以便學生把自己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體驗學以致用、知識有價的感受。還要求學生觀察自行車的擋泥板驗證自己的設計作為課外作業,體會STS的意義,提高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教學基本要求:知道什么叫曲線運動,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發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與曲線彎曲情況之間的關系。

      本課是整章教學的基礎,但不是重點內容,通過實驗和討論,讓學生體會到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時刻改變的,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速度的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

      模塊的知識內容有三點:1、什么是曲線運動(章引);2、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三、學情分析

      在初中,已經學過什么是直線運動,什么是曲線運動,也知道曲線運動是常見的運動,但是不知道曲線運動的特點和原因。由于初中的速度概念的影響,雖然學生在第一模塊學過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對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的掌握有困難。

      學生分組實驗時,容易滾跑小鋼珠,要求學生小心配合。幾何作圖可能難以下手,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學生主要的學習行為是觀察、回答、實驗。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叫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

      (3)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能在圓周運動軌跡中規范地畫出速度方向;

      (4)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

      (5)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6)會判斷軌跡彎曲方向(發展要求)。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現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交流的探究過程;

      (2)經歷并體會研究問題要先從粗略到精細,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

      (3)嘗試用物理幾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主動細心觀察,注意關注身邊的科學,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感受到科學研究問題源于生活實踐,獲得的結論服務于生活實踐,體會學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結論不能主觀而要有科學依據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4)初步養成小心翼翼做實驗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的實驗過程。會標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難點:如何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如何畫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教學活動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教師的指導性和服務性。在教學媒體設計上:強調以試驗教學為主,以多媒體為輔助(投影問題與習題)。在教學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引起注意──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刺激回憶先決性的學習──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幫助──引出作業──提供作業──提供反饋──評價作業──促進保持和遷移,通過問題鏈把教、學、練、評有機整合。在學習過程上:突出學生發現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應用。在探究方法上:突出整合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認知過程上:突出人類的學習規律和認知規律,即,由粗略研究到精細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在理念上:突出科學的研究源于生活實踐,服務于生活實踐;認識到下結論必須要有科學依據。

      七、課前準備

      學生無需預習課本,否則像已知謎底的猜謎活動那樣,那些探究的活動和問答沒有意義。

      教師要做好教學用具準備工作。車速計數碼照片;細線和擺球;礦泉水和小雨傘;砂輪、鋸條和插座;小鋼珠、黑墨水瓶、白紙,大的塑料三角板,量角尺,自制圓弧形有機玻璃,自制有機玻璃斜面,方形磁鐵。調試多媒體設備。

      八、教學過程

      曲線運動

      問題一:什么樣的運動叫曲線運動?[投影]

      師:人走路,駕車騎車、分吹雨打河流彎彎,籃球足球跑步等,飛機導彈衛星宇航行星,運動按照運動軌跡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物體運動的軌跡為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請大家列舉曲線運動現象。

      生:舉例曲線運動

      師:曲線運動是很常見的運動。圓周運動是曲線運動的一種特殊現象。

      (教學安排,簡單扼要,節約時間)

      問題二: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有什么特點?[投影]

      師:要研究物體的運動,我們必須研究物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本堂課我們先研究曲線運動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特點。

      1、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大小?[投影]

      師:汽車里面有一個車速計(多媒體呈現數碼照片),若果汽車拐彎時保持這個讀數不變,那么,汽車做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它的速度大小有無變化?

      師:通常情況下,汽車拐彎要減速慢行,那么,汽車的慢行拐彎時,車上的車速計的讀數如何變化?車還是做曲線運動嗎?

      師:這些事實說明,作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大小可以變化也可以不變(板書)。

      2、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投影]

      汽車的拐彎時,速度方向有無變化?速度是一個矢量,它有方向性,那么做曲線運動物體的速度方向如何?

      粗略研究(猜想):

      演示1:教師演示擺球圓周運動時(先要求學生觀察小球的運動方向),突然放手,小球飛出去。

      演示2:教師把礦泉水到在一把小雨傘上(先要求學生觀察水滴的運動方向),快速旋轉小雨傘,雨滴從轉動的小雨傘邊緣飛出。

      演示3:演示砂輪火星(要求砂輪圓面朝學生,以便學生觀測大致切線方向)。

      請學生到黑板上補畫出小球、水滴、火星的方向。結果學生都會畫出大致方向。

      師:你們畫出的方向是精確方向還是大致方向。如何畫出精確的方向?

      精細研究(探究、驗證、結論)(重點難點):

      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的速度方向和運動軌跡方向一致。如果曲線運動的物體突然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直線運動的方向和曲線運動的末速度方向一致。(采取板畫形式,師生共同回憶得出這個結論)

      1、教師先演示投影:把小鋼珠放在黑墨水瓶蓋里轉一下(內有一點點墨水),再放在半圓形有機玻璃軌道上運動并飛出,讓鋼珠在白紙上留下痕跡,同樣在3/5半圓周,4/5半圓周上運動飛出,讓學生猜測飛出方向由什么特點?(有機玻璃板說明:厚約5毫米,略小于小鋼珠直徑,圓弧半徑15厘米,MN邊稍長些,以便過MN做直線,根據半徑大小確定圓心O位置。)

      學生猜想:切線方向

      師:已知圓弧半徑為15厘米。如何驗證?請用幾何方法作圖驗證。

      生:標出飛出點和圓心,做圓心和飛出點的連線,用量角尺量出該連線和飛出軌跡直線的夾角,是否90度。

      2、再分組實驗,提醒同桌配合,小心鋼珠滾跑。實驗完畢,要求作圖驗證,并互相討論交流。

      3、交流和結論:

      師:要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圓周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而不能直接得出曲線運動的的物體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

      4、如何在圓周運動的軌跡上標注速度方向?

      請在圓周上任取兩點,作出該位置的物體速度方向。并研究圓周運動的速度方向有什么特點?

      學生:找出圓心,做圓心和某點連線,再做連線的垂線,標出箭頭(精確畫法)。

      學生:不同位置,速度方向不一樣。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

      (特別強調:剛才的實驗是圓周運動,不能得出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的結論)

      5、一般曲線運動的速度情況和圓周運動一樣嗎?(由特殊到一般)

      師邊畫邊講:圓周是特殊的曲線,一般的曲線可以看成很多很多的圓弧構成,每一個圓弧都是圓周的一部分。所以,曲線運動可以看成無數個圓周運動構成,曲線上每一個位置的速度方向就是該點所在的圓周的`切線方向,速度方向時刻在變化。

      所以: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投影]。

      6、如何畫一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33頁關于切線的三個自然段。教師再作示范。讓學生學會粗略畫一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第一次課堂練習(及時反饋、鞏固、評價、遷移)

      1、作業本37頁第3題。和平號空間站環繞地球運行的軌跡是直線還是曲線?運行速度保持不變還是時刻改變。

      2、作業本37頁第7題。要求在在汽車波浪形路徑上三個位置標注速度的方向。

      問題三:如何使物體做曲線運動?[投影]

      演示投影:在投影儀上鋪上白紙,放上一個高度1厘米左右自制的有機玻璃玻璃斜坡,中間刻一條直槽。把小鋼珠放在墨水瓶蓋里轉一下,把小鋼珠放在槽中滾下,先不用磁鐵,軌跡是一條直線。(效果很好,軌跡很清晰)

      師:如何使小鋼珠拐彎?

      生:用磁鐵吸引。

      教師演示并投影:磁鐵用電機模型里的方形磁鐵(效果很好)。

      師:要使小鋼珠會彎向右側,磁體放在哪一側?

      生:右側。教師演示結果。

      師:要使小鋼珠會彎向左側,磁體放在哪一側?

      生:把磁鐵放在左側。教師演示結果。

      師:如果放在正下方,小鋼珠會作什么運動?

      師:如果放在正上方,小鋼珠會作什么運動?

      師:你認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生:運動物體在一個外力作用下。

      師:對這個外力有什么要求?

      生:外力方向與運動方向有個夾角?

      師:外力方向和運動方向有什么要求嗎?

      生:不能相同也不能相反,也就是不能在同一條直線。

      師;如果在兩側各放一個磁鐵,小鋼珠運動軌跡會彎向哪邊?

      生:那邊磁力大,彎向哪邊。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板書):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物體受到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鞏固練習 學生演示并分析:

      師:怎么樣使粉筆頭作曲線運動?怎么使粉筆頭作直線運動?原因分析。

      第二次課堂練習(及時反饋、復習、鞏固、評價、遷移)

      1、作業本38頁第6題:已知物體初速度方向和恒定的合外力方向,判斷物體運動的大致軌跡。

      課堂小結:[以問答題形式進行]

      2、(投影)下面說法正確的?

      A。曲線運動的速度大小一定是變化的

      B。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一定是變化的

      C。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D。變速運動一定是曲線運動

      E。做曲線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力一定不為零。

      F。合外力不為零的運動一定是曲線運動。

      G。曲線運動的加速度一定不為零。

      H。曲線運動的加速度一定為零。

      問題四:這些知識有什么用處?

      實際應用:給自行車設計擋泥板。

      教師:如果輪子上粘有泥巴,隨車輪轉動,這些泥巴將沿什么樣方向飛出?應該設計怎樣的檔泥板?

      要求學生只畫兩個輪子,標注前輪和后輪,在輪子上畫擋泥板。

      教師投影展示學生的設計圖,請學生講解設計理念和依據。教師以傾聽為主,可以以問題形式提出自己疑問作為點評,但不提供正確答案。(作為課外觀測作業)

      九、作業設計

      教師要求學生到自行車棚觀察自行車的擋泥板。對照自己的設計,做比較分析。推測設計師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十、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曲線運動

      1、曲線運動:物體運動的軌跡為曲線的運動。

      2、曲線運動的特點:是變速運動

      速度大小可以變化也可以不變

      速度方向為切線方向,時刻在變化

      3、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物體受到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問題研討】

      1、鋼珠的軌跡分析:

      小鋼珠滾出的軌跡和有機玻璃的圓周不是重合的,如圖所示,相差一個鋼珠的半徑值,但是圓心和飛出點的連線與半徑還是是垂直。由于小鋼珠的半徑遠遠小于圓弧的半徑,這點相差可以忽略。如果學生能力較強,可以略作說明。

      2、作業分析;

      課堂上,學生對擋泥板的設計很感興趣,但是由于教師對學生設計不做肯定或否定,而是說你們都有自行車、或者天天看到自行車,有無注意觀察,你們看到的自行車擋泥板是這么樣的?讓事實說話吧,請大家到停車場看看。學生心理求知欲更強烈,課后許多學生立即去觀察。結果晚自修時就有很多學生把觀察到情形告訴我。我組織大家討論,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個作業很有物理味道,體現STS教育,學生參與度強,觀察細致,分析有理。

      分類分析:

      1、大部分自行車沒有擋泥板 (學生的自行車)

      2、小部分前輪的擋泥板為1/4圓周,后輪的擋泥板為1/2圓周。(教師的舊式自行車)

      3、極少數自行車的后輪上有一小段斜向下或斜上翹的擋泥板,

      4、極少數自行車的前輪有一小段水平或弧形擋泥板。

      5、大家發現摩托車前輪后輪都有擋泥板,并且和老式自行車的擋泥板一樣。

      我們一起交流、討論、推測那些設計師的設計的思想。歸納出幾點:1、賽車型自行車盡量減少車的重量和次要附件,可以不用擋泥板。2、目前道路基本是水泥路或瀝青路,泥巴很少見,擋泥板的功能淡化。3、考慮到泥巴做斜上拋運動,擋泥板不一定要圓弧形,也不一定要那么長,也不必緊緊包住輪

      高一物理教案2

      主要內容:

      一、單位制

      1。基本物理量:反映物理學基本問題的物理量。如力學中有三個基本物理量質量、時間和長度。因為世界是由運動著的物質組成的,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的帶有普遍性的運動,首先應考察物質的多少和運動的最簡單的形式(物質的空間位置隨時間的變化),抓住質量(物質的多少)、時間和長度(空間改變的量度)這三個物理量,就抓住了力學的基本問題,才可進一步討論其他力學問題。

      2。基本單位:所選定的基本物理量的(所有)單位都叫做基本單位,如在力學中,選定長度、質量和時間這三個基本物理量的單位作為基本單位:

      長度一一cm、m、km等;

      質量一g、kg等;

      時間s、min、h等。

      3。導出單位:根據物理公式和基本單位,推導出其它物理量的單位叫導出單位。

      物理公式在確定物理量的數量關系的同時,也確定了物理量的單位關系,如位移用m作單位,時間用s作單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導出來的速度的單位就是m/s。若位移用km作單位,時間用h作單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導出來的速度的單位就是km/h。

      4。單位制: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一起組成了單位制。

      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一起組成了單位制。選定基本物理量的不同單位作為基本單位,可以組成不同的單位制,如歷史上力學中出現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兩種不同的單位制,工程技術領域還有英尺秒磅制等。

      二、力學中的國際單位制

      1。由于基本物理量的選取和基本單位的規定都帶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中外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單位制(如我國在單位中出現的斤、兩、尺、寸等),這就阻礙了國際及社會交往。為了建立一種簡單、科學、實用的計量單位制,國際米制公約各成員國(我國1997年加入)于1960年通過采用一種以米制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國際單位制(國際代號為SI)。現有82個國家與地區采用,國際上許多經濟組織和科學技術組織都宣布采用。國際單位制的推行,對世界計量科學的進步、世界科學技術的交流和發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意義。我們要掌握好國際單位制。

      2。力學中的國際單位制

      ①基本單位

      長度的單位:m(米),

      質量的單位:kg(千克),

      時間的單位:s(秒)。

      ②導出單位

      速度的單位:m/s(米/秒),

      加速度的單位:m/s2(米/秒2,讀作米每二次方秒),

      力的單位:N(kgm/s2,牛頓)等等。

      ③注意:

      A。物理學中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共有七個:已學過的有米(m)、千克(kg)、秒(s);今后將陸續學到安培(A)、開(K)、摩爾(mo1)、坎(cd)。

      B。注意書寫方式的規范化:凡表示物理量的符號一律用斜體(如位移、路程符號用s),凡表示單位的符號一律用正體(如時間的單位s)。另外注意符號有大寫、小寫之分等。

      【說明】

      (1)力學中還有采用厘米(長度單位)、克(質量單位)、秒(時間單位)作為基本單位組成了一種單位制厘米克秒制。

      (2)在物理計算中所有各量都應化為同一單位制中。在中學物理計算中一般采用國際單位制。

      三、單位制在物理計算中的作用

      1。可對計算結果的正、誤進行檢驗。如用力學國際單位制計算時,只有所求物理量的計算結果的單位和該物理量在力學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完全一致時,該運算過程才可能是正確的。若所求物理量的單位不對,則結果一定錯。

      2。用同一單位制進行計算時,可以不必一一寫出各個已知量的單位(但各已知量的數字必須是用同一單位制中單位換算出來的數字,如題給條件是v=54km/h,用力學國際單位制時一定要換算成v=15m/s,數字是15,而非54),只在計算結果的數字后面寫出所求物理量在該單位制下的單位即可,這樣可以簡化計算。

      3。注意:高中學習階段,要求計算時一律用力學國際單位制,故一定要掌握好力學國際單位制中物理量的單位(名稱和符號)。

      課堂訓練:

      課后作業:

      1。下列關于單位制及其應用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基本單位和其導出單位一起組成了單位制。

      B。選用的基本單位不同,構成的單位制也不同。

      C。在物理計算中,如果所有已知量都用同一單位制中的單位表示,只要正確應用物理公式其結果就一定是用這個單位制中的單位來表示的。

      D。一般說來,物理公式主要確定各物理量間的數量關系,并不一定同時確定單位關系。

      2。在國際單位制中,力學的三個基本單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根據有關物理公式,由國際單位制中力學的基本單位推導出速度、加速度、力等物

      理量的單位。在厘米、克、秒制中,力的單位是達因,試證明l牛頓=105達因。

      4。現有下列的物理量或單位,按下面的要求把相關字母填空;

      A。密度;B。m/s;C。N;D。加速度;E。質量;F。s;G。cm;H。長度;I。時間;J。kg;

      (1)屬于物理量的是______________。

      (2)在國際單位制中,作為基本單位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在國際單位制中基本單位是______________, 屬于導出單位的是____________。

      閱讀材料:米制、國際單位制和法定計量單位

      米制起源較早。自1791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建立以長度單位米為基礎的計量單位以來,迄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米制單位是十進位的,又有專門的詞頭構成主單位的倍數單位和分數單位,而且基本單位都具有比較科學的'、能以較高精度復現的基準器。由于它有這些優點,逐漸為其他國家所接受。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由米制中派生出各種不同的單位制,如厘米、克、秒制,米,千克,秒制等等。這樣一來,米制已經不是一個單一的單位制了,而且出現了一些具有專門名稱的單位,它們之間缺乏科學的聯系,并且存在著相互矛盾的現象。

      國際單位制誕生于1960年,它來源于米制,繼承了米稍的優點(如十進位,用專門詞頭構成十進倍數與分數單位等),同時克服了米制的缺點(如多種單位并存),是米制的現代形式。國際單位制以米、千克、秒、安培、開爾文、坎德拉、摩爾七個單位作為基本單位,并把詞頭擴大到從10-18到1018的范圍,同時保留了少數廣泛使用的國際制以外的單往,以適應各個學科的需要,它比米制更科學、更完善了。

      我國政府于19114年2月27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和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這個法定計量單位是在國際制單位的基礎上:增加了十五個非國際制單位構成的。增加的十五個非國際制單位中,有十個(其中包括三個時間單位、三個平面角單位、兩個質量單位、一個體積單位和一個能量單位)是國際計量局規定可以與圈際制單位并用的單位;有二個(其中包括一個長度單位和一個速度單位)是國際計量局規定可以暫時與國際制單位并用的單位;只有三個是根據我國情況選用的單位。

      高一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樣確定的;

      3、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重點:

      1、什么是曲線運動

      2、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方向的確定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前邊幾章我們研究了直線運動,下邊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什么是直線運動?

      2、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在實際生活中,普遍發生的是曲線運動,那么什么是曲線運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曲線運動

      (1)幾種物體所做的運動

      a:導彈所做的運動;汽車轉彎時所做的運動;人造衛星繞地球的運動;

      b:歸納總結得到:物體的運動軌跡是曲線。

      (2)提問:上述運動和曲線運動除了軌跡不同外,還有什么區別呢?

      (3)對比小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和彎道上行駛的情況。

      學生總結得到: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

      過渡: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輪上磨__時,__與砂輪接觸處有火星沿砂輪的切線方向飛出;

      b:撐開的帶著水的傘繞傘柄旋轉,傘面上的水滴沿傘邊各點所劃圓周的切線方向飛出。

      (2)分析總結得到: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個或兩個同時變化,就表示速度矢量發生了變化。

      b:由于做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方向時刻改變,所以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過渡:那么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才做曲線運動呢?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一個在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的鋼珠,如果從旁給它施加一個側向力,它的運動方向就會改變,不斷給鋼珠施加側向力,或者在鋼珠運動的路線旁放一塊磁鐵,鋼珠就偏離原來的方向而做曲線運動。

      (2)觀察完模擬實驗后,學生做實驗。

      (3)分析歸納得到:當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4)學生舉例說明:物體為什么做曲線運動。

      (5)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當合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也在這條直線上,物體就做直線運動。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夾角,這時,合力就不但可以改變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變速度的方向,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三、鞏固訓練:

      四、小結:

      1、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點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的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上。

      3、當合外力F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夾角a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五、作業:<創新設計>曲線運動課后練習

      高一物理教案4

      學習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產生的條件,會正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會用公式F=μ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靜摩擦力。能根據二力平衡條件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

      學習重點:1。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并會用F摩=μFN解決具體問題。

      2。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學習難點:

      1。正壓力FN的確定。

      2。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的判定。

      主要內容:

      一、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或者在另一個物體上有滑動的趨勢時我們會感到它們之間有相互阻礙的作用,這就是摩擦,這種情況下產生力我們就稱為摩擦力。固體、液體、氣體的接觸面上都會有摩擦作用。

      二、滑動摩擦力

      1。產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發生相對滑動時,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產生條件:相互接觸、相互擠壓、相對運動、表面粗糙。

      ①兩個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摩擦力與彈力一樣屬接觸作用力,但兩個物體直接接觸并不擠壓就不會出現摩擦力。擠壓的效果是有壓力產生。壓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壓力,壓力屬彈力,可依上一節有關彈力的知識判斷有無壓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當一個物體沿另一物體表面滑動時,接觸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嚙合,形成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即為摩擦力。凡題中寫明“接觸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統統不考慮摩擦力(“光滑”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③接觸面上發生相對運動。

      特別注意:“相對運動”與“物體運動”不是同一概念,“相對運動”是指受力物體相對于施力物體(以施力物體為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改變;而“物體的運動”一般指物體相對地面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3。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這里的“相對”是指相互接觸發生摩擦的物體,而不是相對別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4。大小:與壓力成正比F=μFN

      ①壓力FN與重力G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它們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無關系,用力將物塊壓在豎直墻上且讓物塊沿墻面下滑,物塊與墻面間的壓力就與物塊重力無關,不要一提到壓力,就聯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認為物體對支承面的壓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數,稱為動摩擦因數,沒有單位,只有大小,數值與相互接觸的______、接觸面的______程度有關。在通常情況下,μ<1。

      ③計算公式表明: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決定,跟物體的運動情況、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5。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的受力物體上。

      問題:1。相對運動和運動有什么區別?請舉例說明。

      2。壓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嗎?請舉例說明。

      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接觸面積有關嗎?

      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相對運動的速度有關嗎?

      三、靜摩擦力

      1。產生:兩個物體滿足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物體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2。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

      ③兩物體保持相對靜止但有相對運動趨勢。

      所謂“相對運動趨勢”,就是說假設沒有靜摩擦力的存在,物體間就會發生相對運動。比如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靜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觸面光滑。沒有靜摩擦力,則由于重力的作用,物體會沿斜面下滑。

      跟滑動摩擦力條件的區別是:

      3。大小:兩物體間實際發生的靜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

      實際大小可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判斷。

      4。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①所謂“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是指假設接觸面光滑時,物體將要發生的相對運動的方向。比如物體靜止在粗糙斜面上,假沒沒有摩擦,物體將沿斜面下滑,即物體靜止時相對(斜面)運動趨勢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則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②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可用假設法。其操作程序是:

      A。選研究對象----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

      B。選參照物體----與研究對象直接接觸且施加靜摩擦力的物體;

      C。假設接觸面光滑,找出研究對象相對參照物體的運動方向即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

      D。確定靜摩擦力的方向一一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③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5。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物體的接觸面受力物體上。

      【例一】下述關于靜摩擦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

      B。靜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正壓力成正比;

      C。靜摩擦力只能在物體靜止時產生;

      D。靜摩擦力的'方向與接觸物體相對運動的趨勢相反。

      D

      【例二】用水平推力F把重為G的黑板擦緊壓在豎直的墻面上靜止不動,不計手指與黑板擦之間的摩擦力,當把推力增加到2F時,黑板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是原來的幾倍?

      摩擦力沒變,一直等于重力。

      四、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比較

      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符號及單位

      產生原因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發生相對運動時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摩擦力用f表示

      單位:牛頓

      簡稱:牛

      符號:N

      大小f=μN始終與外力沿著接觸面的分量相等

      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問題:1。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嗎?

      2。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嗎?

      3。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嗎?

      課堂訓練:

      1。下列關于摩擦力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兩個相對靜止物體間一定有靜摩擦力作用。B。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C。靜摩擦力對物體總是阻力。D。有摩擦力一定有彈力

      2。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物體越重,使它滑動時的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與物重成正比。

      B。由μ=f/N可知,動摩擦因數與滑動摩擦力成正比,與正壓力成反比。

      C。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D。摩擦力總是對物體的運動起阻礙作用。

      3。如圖所示,一個重G=200N的物體,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運動,物體和水平面間的摩擦因數μ=0。1,同時物體還受到大小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作用,則水平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大小是10N,方向向左。B。大小是10N,方向向右。

      C。大小是20N,方向向左。D。大小是20N,方向向右。

      4。粗糙的水平面上疊放著A和B兩個物體,A和B間的接觸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靜止,則此時()

      A。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于F,B和A間的靜摩擦力也等于F。

      B。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于F,B和A間的靜摩擦力等于零。

      C。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于零,B和A間的靜摩擦力也等于零。

      D。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于零,B和A間的靜摩擦力等于F。

      答案:1。ABC2。ABCD3。D4。B

      閱讀材料:從經典力學到相對論的發展

      在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中,空間間隔(長度)S、時間t和質量m這三個物理量都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無關。一根尺靜止時這樣長,當它運動時還是這樣長;一只鐘不論處于靜止狀態還是處于運動狀態,其快慢保持不變;一個物體靜止時的質量與它運動時的質量一樣。這就是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到了十九世紀末,面對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發生的現象,經典力學遇到了困難。在新事物面前,愛因斯坦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于1905年發表了題為《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創建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指出:長度、時間和質量都是隨運動速度變化的。長度、時間和質量隨速度變化的關系可用下列方程來表示:,(通稱“尺縮效應”)、(通稱“鐘慢效應”)、(通稱“質—速關系”)

      上列各式里的v是物體運動的速度,C是真空中的光速,l0和l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沿速度v的方向測得的物體長度;t0和t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測得的時間;m0和m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測得的物體質量。

      但是,當宏觀物體的運動速度遠小于光速時(v<

      繼狹義相對論之后,1915年愛因斯坦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指出空間——時間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空間的結構和性質取決于物體的分布,使人類對于時間、空間和引力現象的認識大大深化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統稱為相對論。

      高一物理教案5

      本文題目:高一化學教案:牛頓第一定律學案

      第一節 牛頓第一定律 學案

      一. 教學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

      二. 本周教學目標

      1. 知道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

      2.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和結論.

      3. 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理解有關現象.

      4. 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

      [教學過程]

      1 .理想實驗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

      理想實驗:

      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如果第二個斜面傾斜角度小,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是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續運動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的實驗+科學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雖然是想像中的實驗,但這個實驗反映了一種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之上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抽象為指導,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規律.

      (2)伽利略的觀點:在水平面上的物體,設想沒有摩擦,一旦物體具有某一速度,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運動下去.

      (3)笛卡爾的觀點:除非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其靜止或運動狀態,永遠不會使自己沿曲線運動,而只保持在直線上運動.笛卡爾補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觀點.

      2. 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先看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如何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對牛頓第一定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①明確了慣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話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揭示了物體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的屬性慣性,即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牛頓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②確定了力的含義:

      定律的后半句話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為止,實際上是對力的定義,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并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點要切實理解.

      ③定性揭示了力和運動的關系:

      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實際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時,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們不能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為合外力為零.

      3. 理解慣性和慣性定律

      (1)對慣性定律的理解

      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即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同時,牛頓第一定律還定性地指出了力的動力學意義: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即改變速度的原因.物體在速度發生改變時,就有加速度.因此也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的原因,也不能認為有力就有運動,沒有力就沒有運動,更不能認為物體向哪個方向運動就一定受到那個方向的力的作用.

      (2)對慣性的理解

      ①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②慣性與運動狀態無關:不論物體是處于怎樣的運動狀態,慣性總是存在的,當物體原來靜止時,它一直想保持這種靜止狀態;當物體運動時,它一直想以那一時刻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

      ③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力無關,與物體速度大小無關,僅由物體的質量決定.

      4. 慣性與力的比較

      (1)從概念比較

      慣性是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而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

      (2)從意義比較

      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而物質無處不在,慣性也就無處不有,一切物體均具有慣性,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慣性的世界,也叫慣性系。

      慣性不是力,慣性與力毫無關系,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迫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也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5. 決定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內因與外因

      決定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物體受到的外力;另一個是物體本身的質量.外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外部因素,質量是決定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難易程度的內部因素。

      在物體的質量一定時,物體受到的力越大,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就越迅速;反之,物體受到的力越小,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就越緩慢。

      在物體所受外力一定時,物體質量越大,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就越困難;反之,物體的質量越小,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就越容易.物體質量的大小決定了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難易程度。

      6. 明確區分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與讓運動物體停止運動的難易的不同

      有同學認為:汽車的速度越大,讓它停下來即剎車所用的時間越長,即讓汽車停止運動就越困難,因此認為汽車的速度越大其慣性就越大.其實這是錯誤的.

      比較物體慣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加速度大的其慣性小;加速度小的其慣性大;加速度相等時其慣性等大.同輛汽車,剎車時所受阻力相同,加速度相同,即單位時間內速度改變量相同,慣性大小就相同.行駛速度大的汽車,停下來的速度改變量越大所用時間就越長,而單位時間內的速度改變量仍然相同,即加速度相同,慣性大小相同.所以慣性的大小與速度大小無關。

      【典型例題】

      例1. 關于牛頓第一定律,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 牛頓第一定律反映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規律

      B. 牛頓第一定律就是慣性

      C. 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運動狀態保持不變是由于物體具有慣性

      D. 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時,物體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解析:對A,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該定律反映的就是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故A選項正確.

      對B,慣性與慣性定律二者的物理意義截然不同.慣性是一切物體都具有維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無論物體處于什么狀態,物體的慣性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慣性定律則是說: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物體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它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的條件下所遵守的規律.慣性與慣性定律這二者極易混淆,只有從概念的物理意義上分析、對比,從而作出正確判斷.故B選項錯誤。

      對C,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原因,就是由于物體不受外力和具有慣性.故C選項正確.

      對D,由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可知,力就是迫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故D選項正確.

      慣性與質量關系的定性分析

      例2. 在谷物的收割和脫粒過程中,小石子、草屑等雜物很容易和谷物混在一起,另外谷粒中也有癟粒.為了將它們分離,可用揚場機分選,如圖所示。它的分選原理是( )

      A. 小石子質量最大,空氣阻力最小,飛得最遠

      B. 空氣阻力對質量不同的物體影響不同

      C. 癟谷粒和草屑質量最小,在空氣阻力作用下,反向加速度最大,飛得最遠

      D. 空氣阻力使它們的速度變化不同

      解析:各種雜物以相同的速度從機器中拋出,由于所受空氣阻力不同,產生的加速度也不一樣,使它們的速度變化不同,故D選項正確.或者這樣理解:小石子質量大,慣性大,運動狀態較雜質要難改變得多,故飛得最遠,而實谷粒質量和慣性介于小石子和癟粒之間,故最后實谷粒位置居中.

      答案:D

      例3. 如圖(1)所示,重球M系于細線DC的下端,重球M的下方又系一條同樣的細線B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1)

      A. 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線DC先斷

      B. 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線BA先斷

      C. 在線的A端猛力一拉,線BA先斷

      D. 在線的A端猛力一拉,線DC先斷

      解析:重球M的受力如圖(2)所示.

      (2)

      對A,當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使得重球M能夠發生向下的微小位移,從而使得上部細線CD的拉力 逐漸增大,又由于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地進行的,故可以認為重球M始終處于受力平衡狀態,重球M的受力是 。當AB線下端的力 增大時, 也隨之增大,并且總是會有上部的CD繩先到達受力極限的程度,因而CD繩先被拉斷.故A選項正確.

      對B,由上面的分析可知,B選項錯誤.

      對C,當在A端猛力一拉時,由于重球M的質量較大,其慣性也就較大,并且力的作用時間又極短,故重球M向下發生的位移也極小,以至于上部的線CD還沒來得及發生伸長的形變,下端線中的拉力 已經達到了極限強度,因而下部的線AB必然會先斷.故C選項正確。

      例4. (20xx年廣東)下列對運動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 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的自然狀態是靜止的,只有當它受到力的作用時才會運動

      B. 伽利略認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

      C. 牛頓認為力的真正效應總是改變物體的速度,而不僅僅是使之運動

      D. 伽利略根據理想實驗推論出:如果沒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體,一旦具有某一個速度,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運動下去

      解析: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故A項錯,其他三項與史實吻合。

      答案:A

      例5. (20xx年上海市綜合試題)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僅需要相應的知識,還要注意運用科學方法.理想實驗有時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規律.咖利略設想了一個理想實驗,其中有一個是實驗事實,其余是推論.

      ①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然要達到原來的高度;

      ②兩個對接的斜面,讓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

      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釋放的高度;

      ④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續的勻速運動.

      請將上述理想實驗的設想步驟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_______(只要填寫序號即可).在上述的設想步驟中,有的屬于可靠的事實,有的則是理想化的推論。下列有關事實和推論的分類正確的是( )

      A. ①是事實,②③④是推論

      B. ②是事實,①③④是推論

      C. ③是事實,①②④是推論

      D. ④是事實,①②③是推論

      解析:本題是在可靠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將實驗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規律,得到正確的結論,而②是可靠事實,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高度上作無摩擦的設想,最后推導出水平面④上的理想實驗,因此正確順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 B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0分鐘)

      1. 人從行駛的汽車上跳下來后容易( )

      A. 向汽車行駛的方向跌倒

      B. 向汽車行駛的反方向跌倒

      C. 向車右側方向跌倒

      D. 向車左側方向跌倒

      2. 有道是坐地日行八萬里,可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相當大的,然而當你在原地向上跳起后會發現仍落在原處,這是因為( )

      A. 你跳起后,會得到一向前的沖力,使你隨地球一同轉動

      B. 你跳起的瞬間,地面給你一個力,使你隨地球一同轉動

      C. 你跳起后,地球也在轉,但由于你留在空中時間太短,以至于落地后的距離太小,看不出來

      D. 你跳起到落地,水平方向速度同地球一樣

      3. 殲擊機在進入戰斗狀態時要丟掉副油箱,這樣做是為了( )

      A. 減小重力,使運動狀態保持穩定

      B. 增大速度,使運動狀態易于改變

      C. 增大加速度,使狀態不易變化

      D. 減小慣性,有利于運動狀態的改變

      4. 下列事例中,利用了物體的慣性的是( )

      A. 跳遠運動員在起跳前的助跑運動

      B. 跳傘運動員在落地前打開降落傘

      C. 自行車輪胎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狀

      D. 鐵餅運動員在擲出鐵餅前快速旋轉

      5. 關于慣性,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人在走路時沒有慣性,被絆倒時才有慣性

      B. 百米賽跑到達終點時不能立即停下來是由于有慣性,停下來后也就沒有慣性了

      C. 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有慣性,受到外力作用后慣性就被克服了

      D. 物體的慣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受力情況均無關

      6. 你試著自己學做蛋炒飯,你兩手分別握住一只雞蛋,現用右手的雞蛋去碰停在你左手中的雞蛋,結果如何?大部分情況是只破了一只雞蛋,則先破的蛋是( )

      A. 右手的 B. 左手的 C. 同時破 D. 無法判定

      7. 當人們的衣服上沾了一些灰塵時,都習慣地用手在沾有灰塵的地方拍打幾下,這樣灰塵就會掉了,請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解釋.

      8. 在足球場上,為了不使足球停下來,運動員帶球前進必須不斷用腳輕輕地踢撥足球(即盤帶)又如為了不使自行車減速,總是不斷地用力蹬腳踏板.這些現象不正說明了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那為什么又說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試題答案】

      1. A 2. D 3. D 4. AD 5. D 6. B

      7. 當你拍打沾有灰塵的衣服時,衣服受力突然運動,而灰塵因慣性要保持靜止,所以與衣服脫離,就掉下來了。

      8. 足球在草地上時,受到阻力作用,運動狀態發生改變,速度變小,最終會停下來,所以在盤帶足球時,人對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恰好是起了使足球已經變小的速度再變大的原因。

      高一物理教案6

      學習目標:

      1。 知道位移的概 念。知道它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動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 有向線段來表示。

      2。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區別。

      學習重點: 質點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學習難點:

      1。對質點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區別。

      主要內容:

      一、質點:

      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具有質量的點,叫做質點。

      質點是一種科學的抽象,是在研究物體運動時,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對實際物體的近似,是一個理想化模型。一個物體是否可以視為質點,要具體的研究情況具體分析 。

      二、路程和位移

      2。路程:質點實際運動軌跡的長度,它只有大小沒

      有方向,是標量。

      3。位移: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動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條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質點始末位置間的距離,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 向末位置,位移只取決于初末位置,與運動路徑無關。

      4。 位移和路程的區別:

      5。一般來說,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質點做方向不變的直線運動時大小才等于路程。

      【例一】下列幾種運動中的物體,可以看作質點的是( )

      A。研究從廣州飛往北京時間時的飛機

      B。繞地軸做自轉的地球

      C。繞太陽公轉的地球

      D。研究在平直公路上行駛速度時的汽車

      【例二】中學的壘球場的內場是一個邊長為16。77m的正方形,在它的四個角分別設本壘和一、二、三壘。一位球員擊球后,由本壘經一壘、一壘二壘跑到三壘。他運動的路程是多大?位移是多大?位移的方向如何?

      課堂訓練:

      1。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兩個物體通過的路程相同,則它們的位移的大小也一 定相同。

      B。兩個物體通過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

      C。一個物體在某一運動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過的路程。

      D。若物體做單一 方向的直線運動,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2。如圖甲,一根細長的彈簧系著一個小球,放在光滑的桌面 上。手握小球把彈簧拉長,放手后小球便左右來回運動,B為小球向右到達的最遠位置。小球向右經過中間位置O時開始計時,其經過各點的時刻如圖乙所示。若測得OA=OC=7cm,AB=3cm,則自0時刻開始:

      a。0。2s內小球發生的位移大 小是____,方向向____,經過的路程是_____。

      b。0。6s內小球發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_,方向向____,經過的路程是____。

      c。0。8s 內小球發生的位移是____,經過的路程是____。

      d。1。0s內小球發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方向向______,經過的路程是____。

      3。關于質點運動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質點的位移是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

      B。路程就是質點運動時實際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C。任何質點只要做直線運動,其位移的大小就和路程相等。

      D。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標量,因而位移不可能和路程相等。

      4。下列關于路程和位移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位移就是路程。 B。位移的大小永遠不等于路程。

      C。若物體作單一方向的直線運動,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D。位移是矢量,有大小而無方向,路程是標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5。關于質點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質點運動的方向。

      B。路程是標量,也是位移的大小。

      C。質點做直線運動時,路程等于其位移的大小。

      D。位移的數值一定不會比路程大。

      6。下列關于位移和路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總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標量。

      B。位移描述的是直線運動,路程描述的是曲線運動。

      C。位移取決于始、末位置,路程取決于實際運動路徑。

      D。運動物體的路程總大于位移。

      7。以下運動物體可以看成質點的是:( )

      A。研究地球公轉時的地球 B。研究自行車在公路上行駛速度時的自行車

      C。研究地 球自轉時的地球 D。研究列車通過某座大橋所用時間時的列車

      三、矢量和標量

      四、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

      課堂訓練

      課后作業:

      閱讀材料: 我國古代關于運動的知識

      我國在先秦的時候,對于運動就有 熱烈的爭論,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一個題目。《莊子》書上記載著,公孫龍曾提出一個奇怪的說法,叫做飛 鳥之影未嘗動也。按常識說,鳥在空中飛,投到地上的影當然跟著鳥的移動而移動。但公孫龍卻說鳥影并沒有動。無獨有偶,當時還有人提出鏃矢之疾;有不行不止之時,一支飛速而過的箭,哪能不行不止呢?既說不行,又怎能不止呢?乍看起來,這些說法實在是無稽之談,也可以給它們戴一頂詭辯的帽子。

      但是事情并不這么簡單。這個說法不但不是詭辯,而且還包含著辯證法的正確思想。恩格斯曾經指出,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簡單的機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夠實現,也只是因為物體在同一 瞬間既在一個地方又在另一個地方,既在同一個地方又不在同一個地方。這種矛盾的連續產生和同時解決正好就是運動。因為運動體的位置隨時間而變化,某一時刻在A點,在隨之而來的另一時刻,就在相鄰的B點,因此,也就有一個時刻,它既在A點又不在A點,既在B點又不在B點。在這時刻,物體豈不是不行不止嗎?再者,在一定的時間t內,物體前進一段距離s,當這時間變小,s隨之變小;當t趨近于零時,s也趨近于零。也就是說,在某一瞬間,即某一時刻,運動體可以看作是靜止的,所以飛鳥之影確實有未 嘗動的時候,對于運動的這種觀察和分析實在是十分深刻的。這同他們能夠區分時間與時刻的觀念很有關系。《墨經》對于鳥影問題又有他們自己的理解,說那原因在于改為。認為鳥在A點時,影在A點,當鳥到了相鄰的B點,影也到了相鄰的B點。此時A上的影已經消失,而在B處另成了一個影,并非A上的影移 動到B上來,這也是言之有理的。

      機械運動只能在空間和時間中進行,運動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經歷的空間長度,就是速率。《墨經下》第65條之所述就包含著這方面的思想。《經說》云:行,行者必先近而后遠。遠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這里的文字是明明白白的,修指空間距離的長短。那意思是,物體運動在空間里必由近及遠。其所經過的空間長度一定隨時間而定。這里已有了路程隨時間正變的樸素思想,也隱隱地包含著速率的觀念了。

      東漢時期的著作《尚書緯考靈曜》中記載地球運動時說:地恒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即窗戶)而坐,舟行不覺也。

      這是對機械運動相對性的十分生動和淺顯的比喻。哥白尼①在敘述地球運動時 也不謀而合地運用了十分類似的比喻*。

      高一物理教案7

      學習目標

      1、會用左手定則來判斷安培力的方向,

      2、通過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得出安培力的計算公式,應會用公式F=BIL解答有關問題、

      3、知道磁電式電流表的工作原理。

      學習重、難點用左手定則判定安培力方向;用安培力公式計算

      學法指導自主、合作、探究

      知識鏈接1.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 單位:

      2.磁通量計算式: 單位:

      3.磁通密度是指: 計算式為 。

      學習過程用案人自我創新

      【自主學習】

      1、安培力的方向

      (1)左手定則:伸開左手,使拇指與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與手掌在同一平面內,讓磁感線從掌心進入,并使四指指向 ,這時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所受 。

      (2)安培力的方向特點:盡管磁場與電流方向可以不垂直,但安培力肯總是直于電流方向、同時也垂直于磁場方向,即垂直于_____方向和_______方向所構成的平面.

      2、安培力的大小:

      (1)當長為L的直導線,垂直于磁場B放置,通過電流為I時,F= ,此時電流受力最 。

      (2)當磁場與電流平行時,安培力F= 。

      (3)當磁感應強度B的方向與通電導線的方向成時,F=

      說明:以上是在勻強磁場中安培力的計算公式,非勻強磁場可以看成是很多個大小、方向不同的勻強磁場的組合,通電導線在非勻強磁場中受到的安培力,是每一小段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

      3、磁電式電流表:

      (1)用途: 。

      (2)依據原理: 。

      (3)構造: 。

      (4)優缺點:

      電流表的靈敏度很高,是指通過很小的電流時,指針就可以偏轉較大的角度。在使用電流表時,允許通過的電流一般都很小,使用時應該特別注意。

      【范例精析】

      例1、試用電流的磁場及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的原理,證明通有同向電流的導線相互吸引,通有異向電流的導線相互推斥力.

      解析:

      例2、如圖3-4-3所示,質量為m的導體棒AB靜止在水平導軌上,導軌寬度為L,已知電源的電動勢為E,內阻為r,導體棒的電阻為R,其余接觸電阻不計,磁場方向垂直導體棒斜向上與水平面的夾角為,磁感應強度為B,求軌道對導體棒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解析:

      拓展:本題是有關安培力的典型問題,必須作好受力分析圖,原題給出的是立體圖是很難進行受力分析,應畫出投影圖,養成良好的受力習慣是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達標檢測1.關于安培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通電導線在磁場中一定受安培力的作用

      B.安培力的大小與磁感應強度成正比,與電流成正比,而與其他量無關

      C.安培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磁場和通電導線所構成的平面

      D.安培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于通電直導線

      2.下圖所示的四種情況,通電導體均置于勻強磁場中,其中通電導線不受安培力的是( )

      3.如圖3-4-5所示,一根質量為m的金屬棒AC用軟線懸掛在磁感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中,通入AC方向的電流時,懸線張力不為零,欲使懸線張力為零,可以采用的辦法是( )

      A、不改變電流和磁場方向,適當增大電流

      B、只改變電流方向,并適當減小電流

      C、不改變磁場和電流方向,適當減小磁感強度

      D、同時改變磁場方向,并適當增大磁感強度

      4.一根長直導線穿過載流金屬環中心且垂直與金屬環的平面,導線和環中的電流方向如圖3-4-6所示,那么金屬環受的力:( )

      A.等于零 B.沿著環半徑向外 C.向左 D.向右

      5.如上左3圖所示,一位于xy平面內的矩形通電線圈只能繞ox軸轉動,線圈的四個邊分別與x、y軸平行,線圈中電流方向如圖,當空間加上如下所述的哪種磁場時,線圈會轉動起來?( )

      A.方向沿x軸的恒定磁場 B.方向沿y軸的恒定磁場

      C.方向沿z軸的恒定磁場 D.方向沿z軸的變化磁場

      6.如圖3-4-7所示的天平可用來測定磁感應強度B.天平的右臂下面掛有一個矩形線圈,寬為L,共N匝,線圈的下部懸在勻強磁場中,磁場方向垂直紙面.當線圈中通有電流I(方向如圖)時,在天平左、右兩邊加上質量各為m1、m2的砝碼,天平平衡.當電流反向(大小不變)時,右邊再加上質量為m的砝碼后,天平重新平衡.由此可知( )

      A、B方向垂直紙面向里,大小為(m1-m2)g/NI L

      B、B的方向垂直紙面向里,大小為mg/2NI L

      C、B的方向垂直紙面向外,大小為(m1-m2)g/NI L

      D、B的方向垂直紙面向外,大小為mg/2NI L

      7.如圖3-4-8所示,條形磁鐵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其正中央的上方固定一根長直導線,導線與磁鐵垂直,給導線通以垂直紙面向外的電流,則( )

      A、磁鐵對桌面壓力減小,不受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B、磁鐵對桌面壓力減小,受到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C、磁鐵對桌面壓力增大,不受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D、磁鐵對桌面壓力增大,受到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8.在磁感應強度B=0.3T的勻強磁場中,放置一根長=10cm的直導線,導線中通過I=2A的電流.求以下情況,導線所受的安培力:(1)導線和磁場方向垂直;(2)導線和磁場方向的夾角為30(3)導線和磁場方向平行.

      9.在兩個傾角均為的光滑斜面上,放有一個相同的金屬棒,分別通以電流I1和I2,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大小相同,方向如圖3-4-9中(a)、(b)所示,兩金屬棒均處于平衡狀態,則兩種情況下的電流強度的比值I1:I2為多少?

      10.如圖3-4-10所示,兩根平行放置的長直導線a和b載有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電流,a受到的磁場力大小為F1.當加入一與導線所在平面垂直的勻強磁場后,a受到磁場力大小變為F2,則此時b受到的磁場力大小變為( )

      A、F2

      B、F1-F2

      C、F1+F2

      D、2F1-F2

      11.如圖3-4-11所示,長為L的導線AB放在相互平行的金屬導軌上,導軌寬度為d,通過的電流為I,垂直于紙面的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為B,則AB所受的磁場力的大小為( )

      A.BIL B. BIdcos C.BId/sin D.BIdsin

      高一物理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明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的科學意識和方法

      5、通過對伽利略自由落體運動研究的學習,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并感受先輩大師崇尚科學、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二、重點難點

      理解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 本節的重點

      掌握并靈活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分析—總結

      四、教具

      牛頓管、抽氣機、電火花計時器、紙帶、重錘、學生電源、鐵架臺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提問: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是怎樣的?

      vt=at

      s =at2/2

      vt2 =2as

      (二)、自由落體運動

      演示1:左手擲一金屬片,右手擲一張紙片,在講臺上方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同時釋放,讓學生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然后將紙片捏成紙團,重復實驗 ,再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

      結論:第一次金屬片先落下,紙片后落下,第二次幾乎同時落下。

      提問:解釋觀察的現象

      顯然,空氣對紙的阻力影響了紙片的下落,而當它被撮成紙團以后,阻力減小,紙片和金屬片才幾乎同時著地。

      假設紙片和金屬片處在真空中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會不會同時著地呢?

      演示2:牛頓管實驗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顯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氣阻力。

      (2) 從靜止開始下落

      實際上如果空氣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三)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直線運動呢?

      學生分組實驗(每二人一組)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固定在重錘上,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下放,然后接通電源,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

      運用該紙帶分析重錘的運動,可得到: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為a=9。8m/s2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1、學生閱讀課文

      提問: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規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頁表格可知,緯度愈高,數值愈大。

      (3)在通常的計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計算中,還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vt=gt

      h=(1/2)gt2 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課外作業

      1、閱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2、教材第38頁練習八(1)至(4)題

      高一物理教案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明確電源在直流電路中的作用,理解導線中的恒定電場的建立

      2.知道恒定電流的概念和描述電流強弱程度的物理量———電流

      3.從微觀意義上看電流的強弱與自由電子平均速率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類比和分析使學生對電源的的概念、導線中的電場和恒定電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電源、電流的學習培養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的生產實踐的意識,勇于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電源的形成過程及電流的產生。

      難點:電源作用的道理,區分電子定向移動的速率和在導線中建立電場的速率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三、教學過程

      (一)先對本章的知識體系及意圖作簡要的概述

      (二)新課講述————第一節、導體中的電場和電流

      高一物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速度—時間圖像。

      2、理解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能力目標

      進一步訓練用圖像法表示物理規律的能力。

      情感目標

      滲透從簡單問題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維方法。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單元的基礎,是進一步學習加速度概念及勻變速運動規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兩個知識點:速度—時間圖像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教材的編排自然順暢,便于學生接受,先給出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圖像,再根據具體的實例(汽車做勻加速運動),進一步突出了“圖像通常是根據實驗測定的數據作出的”這一重要觀點,并很自然地給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最后,闡述了從簡單情況入手,及理想化的處理方法,即有些變速運動通常可近似看作勻變速運動來處理.

      教法建議

      對速度——時間圖像的學習,要給出物體實際運動的情況,讓學生自己建立圖像,體會建立圖像的一般步驟,并與位移圖像進行對比.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的學習,也要通過分析具體的實例,認真體會“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變化相等”的特點,教師也可以給出速度變化相同,但是所用時間不等的例子,或時間相同,速度變化不等的例子,讓學生判斷是否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速度——時間圖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

      教學難點:對圖像的處理.

      主要設計:

      1、展示課件:教材圖2—15的動態效果(配合兩個做勻速運動的物體)體會速度——時間圖像的建立過程.

      2、提問:如何從速度——時間圖像中求出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位移?

      3、上述兩個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是怎樣的?

      (讓同學自己畫出,并和速度——時間圖像進行對比)

      4、展示課件圖2—17的動態效果〔配合做勻加速運動的汽車運行情況(顯示速度計)

      引導同學:采集實驗數據,建立坐標系,描點做圖.

      5、展示課件圖2—18的動態效果(配合做勻減速運動的汽車)

      引導同學:畫出它的速度——時間圖像.

      6、提問:上述兩個汽車運動過程有什么特點?

      引導同學發現“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改變相等”的特點.

      7、舉例:

      ①速度改變相等,所用時間不等的情況.

      ②經過相同時間,速度改變不相等的情況.

      8、小結: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什么是勻加速直線運動?什么是勻減速直線運動?

      探究活動

      請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車(假設汽車在一條直線上行駛)觀察汽車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數據,即記錄汽車在不同時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數據用速度——時間圖像表示出來,并將你的結果講給周圍人聽。

      高一物理教案11

      (一)教學目的

      初步認識與非門可以代替與門、非門。

      (二)實驗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輸入端四與非門集成電路兩塊,100歐定值電阻1只,GD55—2型發光二極管1只,常閉按鈕開關兩個,一號干電池三節(附電池盒),MG42—20A型光敏電阻1只。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我們已經學過了與門、非門、與非門三種門電路,同學們還記得與門、非門、與非門使電路閉合的條件嗎?同學們邊回答,老師邊板書:

      (與門輸入端都是高電位時非門輸入端是低電位時與非門只要有一個輸入端是低電位)

      與非門是最常見的門電路,這是因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沒有專用的非門、與門時(為了生產、調試的方便與規范,在集成電路產品中沒有與門、非門,而只供應與非門),可以用與非門來分別代替它們。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把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使用。板書:

      (第六節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

      2.進行新課

      (1)用與非門作為非門

      同學們,現在我們研究只應用與非門的一個輸入端A(或B),另一個輸入端B(或A)空著,這個與非門的開關條件。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低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把它當作一個電路的`開關,此時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高電位,關的)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高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這個開關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低電位,開的)

      問:這樣使用與非門,這個與非門可不可以看作是個非門(與本節課復習中的板書呼應)?(可以)

      板書:

      高一物理教案12

      1.3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 =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 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物理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總結】20xx年已經到來,高中的同學也即將進入一系列的寒假春節,小編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關的文章供讀者閱讀。

      高一物理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在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礎上,研究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況,處理這類問題的。

      2。對功和能及其關系的理解和認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教學是本章教學內容的總結。通過本節教學使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關系,明確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并能應用它處理有關問題。

      3。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認識功和能的關系,為學生今后能夠運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熱學、電學,為學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規律——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和理解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掌握應用這一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和認識功和能的關系。

      2。本節教學實質是滲透功能原理的觀點,在教學中不必出現功能原理的名稱。功能原理內容與動能定理的區別和聯系是本節教學的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點問題,必須使學生對“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的認識,從籠統、膚淺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確認識“某種形式能的變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對功、能概念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是本節、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在今后的學習中還將不斷對上述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認識。

      三、教具

      投影儀、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機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及物體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各是什么?

      評價學生回答后,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機械能如何變化?物體機械能的變化和哪些力做功有關呢?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是什么呢?

      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學生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機械能守恒是有條件的。大量現象表明,許多物體的機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從車站開出的車輛、起飛或降落的飛機、打入木塊的子彈等等。

      分析上述物體機械能不守恒的原因:從車站開出的車輛機械能增加,是由于牽引力(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對車輛做正功;射入木塊后子彈的機械能減少,是由于阻力對子彈做負功。

      重力和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和物體機械能變化有什么關系,是本節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二)教學過程設計

      提出問題:下面我們根據已掌握的動能定理和有關機械能的知識,分析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

      1。物體機械能的變化

      問題:質量m的小滑塊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從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處,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圖所示,分析此過程中滑塊機械能的變化與各力做功的關系。

      引導學生根據動能定理進一步分析、探討小滑塊機械能變化與做功的關系。歸納學生分析,明確:

      選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為參考平面。根據動能定理∑W=ΔEk,有

      由幾何關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導學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1)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是使物體機械能發生變化的原因;

      (2)重力和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和,等于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量。這是物體機械能變化所遵循的基本規律。

      2。對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1)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數和,E1、E2分別表示物體初、末狀態的機械能,ΔE表示物體機械能變化量。

      (2)對W外=E2-E1進一步分析可知:

      (i)當W外>0時,E2>E1,物體機械能增加;當W外<0時,E2

      (ii)若W外=0,則E2=E1,即物體機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內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關系的表達式。

      (3)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過程,其實質是其它形式的能與機械能相互轉化的過程。

      例1。質量4。0×103kg的汽車開上一山坡。汽車沿山坡每前進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時汽車速度為5m/s,沿山坡行駛500m后速度變為10m/s。已知車行駛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車重的0。01倍,試求:(1)此過程中汽車所受牽引力做功多少?(2)汽車所受平均牽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題要求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求解。

      引導學生思考與分析:

      (1)如何依據W外=E2-E1求解本題?應用該規律求解問題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用W外=E2-E1求解本題,與應用動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區別?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給出例題求解的主要過程:

      取汽車開始時所在位置為參考平面,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W外=E2-E1解題時,要著重分析清楚重力、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的功,以及此過程中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這既是應用此規律解題的基本要求,也是與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重要區別。

      例2。將一個小物體以100J的初動能從地面豎直向上拋出。物體向上運動經過某一位置P時,它的動能減少了80J,此時其重力勢能增加了60J。已知物體在運動中所受空氣阻力大小不變,求小物體返回地面時動能多大?

      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1)運動過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對小物體做功?做正功還是做負功?能否知道這些力對物體所做功的比例關系?

      (2)小物體動能、重力勢能以及機械能變化的關系如何?每一種形式能量的變化,應該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指出:

      (1)運動過程中重力和阻力對小物體做功。

      (2)小物體動能變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數和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機械能的變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變,在某一過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關系可以通過相應能量的變化求出。

      (4)根據物體的機械能E=Ek+Ep,可以知道經過P點時,物體動能變化量大小ΔEk=80J,機械能變化量大小ΔE=20J。

      例題求解主要過程:

      上升到最高點時,物體機械能損失量為

      由于物體所受阻力大小不變,下落過程中物體損失的機械能與上升過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時,物體的動能大小為

      E′k=Ek0-2ΔE′=50J

      本例題小結:

      通過本例題分析,應該對功和能量變化有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應注意學習綜合運用動能定理和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后練習):

      (1)運動中物體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幾分之幾?

      (2)物體經過P點后還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幾分之幾?

      五、小結

      本小結既是本節課的第3項內容,也是本章的小結。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運動狀態的物理量,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物體運動形式發生變化,物體的能都相應隨之變化;做功是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的一種方式,物體能量的變化可以用相應的力做功量度。

      (2)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不能理解為功變成能,而是通過力做功的過程,使物體之間發生能量的傳遞與轉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體間發生能的傳遞與轉化,但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自然界中,物體的能量在傳遞、轉化過程中總是遵循能量守恒這一基本規律的。

      六、說明

      本節內容的處理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而定,學生基礎較好,可介紹較多內容;學生基礎較差,不一定要求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題,只需對功和能關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高一物理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重要應用。

      2.會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的質量。

      3.掌握綜合運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重點: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知識在天體運動中的'應用

      三、教學難點:天體運動向心力來源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式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天體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是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對天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節課我們要來學習萬有引力在天文學上有哪些重要應用。

      (二)進行新課

      1.天體質量的計算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天文學上,天體的質量無法直接測量,能否利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前面學過的知識找到計算天體質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體的運動問題中,我們近似地把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的運動看作勻速圓周運動,萬有引力提供天體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

      高一物理教案15

      高一物理教案 功和能教案

      功和能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礎上,研究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況,學習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2.對功和能及其關系的理解和認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教學是本章教學內容的總結。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關系,明確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并能應用它處理有關問題。

      3.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認識功和能的關系,為學生今后能夠運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熱學、電學知識,為學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規律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和理解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掌握應用這一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和認識功和能的關系。

      2.本節教學實質是滲透功能原理的觀點,在教學中不必出現功能原理的名稱。功能原理內容與動能定理的區別和聯系是本節教學的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點問題,必須使學生對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的認識,從籠統、膚淺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確認識某種形式能的變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對功、能概念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是本節、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在今后的學習中還將不斷對上述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認識。

      三、教具

      投影儀、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復習機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及物體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各是什么?

      評價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機械能如何變化?物體機械能的變化和哪些力做功有關呢?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是什么呢?

      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學生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機械能守恒是有條件的。大量現象表明,許多物體的機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從車站開出的車輛、起飛或降落的飛機、打入木塊的子彈等等。

      分析上述物體機械能不守恒的原因:從車站開出的車輛機械能增加,是由于牽引力(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對車輛做正功;射入木塊后子彈的機械能減少,是由于阻力對子彈做負功。

      重力和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和物體機械能變化有什么關系,是本節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二)教學過程設計

      提出問題:下面我們根據已掌握的動能定理和有關機械能的知識,分析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

      1.物體機械能的變化

      問題:質量m的小滑塊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從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處,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圖所示,分析此過程中滑塊機械能的變化與各力做功的關系。

      引導學生根據動能定理進一步分析、探討小滑塊機械能變化與做功的關系。歸納學生分析,明確:

      選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為參考平面。根據動能定理W=Ek,有由幾何關系,有sinL=h2-h1即FL-fL=E2-E1=E

      引導學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1)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是使物體機械能發生變化的原因;

      (2)重力和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和,等于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量。這是物體機械能變化所遵循的基本規律。

      2.對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1)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W外=E2-E1或W外=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數和,E1、E2分別表示物體初、末狀態的機械能,E表示物體機械能變化量。

      (2)對W外=E2-E1進一步分析可知:

      (i)當W外0時,E2E1,物體機械能增加;當W外0時,E2

      (ii)若W外=0,則E2=E1,即物體機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內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關系的表達式。

      (3)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過程,其實質是其它形式的能與機械能相互轉化的過程。

      例1.質量4.0103kg的汽車開上一山坡。汽車沿山坡每前進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時汽車速度為5m/s,沿山坡行駛500m后速度變為10m/s。已知車行駛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車重的0.01倍,試求:(1)此過程中汽車所受牽引力做功多少?(2)汽車所受平均牽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題要求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求解。

      引導學生思考與分析:

      (1)如何依據W外=E2-E1求解本題?應用該規律求解問題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用W外=E2-E1求解本題,與應用動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區別?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給出例題求解的主要過程:

      取汽車開始時所在位置為參考平面,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W外=E2-E1解題時,要著重分析清楚重力、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的功,以及此過程中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這既是應用此規律解題的基本要求,也是與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重要區別。

      例2.將一個小物體以100J的初動能從地面豎直向上拋出。物體向上運動經過某一位置P時,它的動能減少了80J,此時其重力勢能增加了60J。已知物體在運動中所受空氣阻力大小不變,求小物體返回地面時動能多大?

      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1)運動過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對小物體做功?做正功還是做負功?能否知道這些力對物體所做功的比例關系?

      (2)小物體動能、重力勢能以及機械能變化的關系如何?每一種形式能量的變化,應該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指出:

      (1)運動過程中重力和阻力對小物體做功。

      (2)小物體動能變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數和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機械能的變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變,在某一過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關系可以通過相應能量的變化求出。

      (4)根據物體的機械能E=Ek+Ep,可以知道經過P點時,物體動能變化量大小Ek=80J,機械能變化量大小E=20J。

      例題求解主要過程:

      上升到最高點時,物體機械能損失量為

      由于物體所受阻力大小不變,下落過程中物體損失的機械能與上升過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時,物體的動能大小為

      Ek=Ek0-2E=50J

      本例題小結:

      通過本例題分析,應該對功和能量變化有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應注意學習綜合運用動能定理和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后練習):

      (1)運動中物體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幾分之幾?

      (2)物體經過P點后還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幾分之幾?

      五、課堂小結

      本小結既是本節課的第3項內容,也是本章的小結。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運動狀態的物理量,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物體運動形式發生變化,物體的能都相應隨之變化;做功是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的一種方式,物體能量的變化可以用相應的力做功量度。

      (2)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不能理解為功變成能,而是通過力做功的過程,使物體之間發生能量的傳遞與轉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體間發生能的傳遞與轉化,但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自然界中,物體的能量在傳遞、轉化過程中總是遵循能量守恒這一基本規律的。

      六、說明

      本節內容的處理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而定,學生基礎較好,可介紹較多內容;學生基礎較差,不一定要求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題,只需對功和能關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高一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11-02

    高一物理教案《功》08-26

    高一物理教案優秀11-18

    高一物理教案【熱】02-09

    高一物理教案【薦】12-19

    高一物理教案(15篇)11-03

    高一物理教案(精選15篇)11-04

    高一物理教案 15篇11-05

    高一物理教案15篇11-03

    高一物理教案 (15篇)11-0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日韩AV一级午夜在线 | 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嫩草 | 天天爽天天爽夜夜爽国产自己精品 | 亚洲精品网国产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专区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