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級物理教案>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

    時間:2022-11-07 10:55:45 八年級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7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7篇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將物體運動所經歷時間或路程分解為若干段,測量不同階段物體的運動速度。

      2、通過實驗測量數據,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3、知道個人見解的正確與否必須通過實驗來證明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測量數據,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2、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

      2、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斜面、金屬片、小車、停表、刻度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勻速直線運動?

      2、什么叫變速直線運動?

      3、你是如何探究運動物體的速度是否發生變化的?(要求學生參照課本p27探究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時間內,運動物體通過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過相等的路程,運動物體所用的時間是否相等。)

      4、科學探究有幾個主要五一節?

      二、新課教學

      學生閱讀課本p29“提出問題”有關內容。

      對于“提出問題”,在沒有獲得證據之前,人們對于問題所做的解釋,發表的見解就是猜想或假設。為了證明你的猜想或假設是否正確,需要用證據來證明。證據可以從圖書館、互聯或書店等處收集,也可以做實驗收集數據。在收集證據時,應操作規范、實事求是,具有嚴謹客觀的科學態度,不隨意涂改實驗數據。

      自己做實驗需要考慮什么是有價值的證據,用什么方法,什么儀器來收集證據,以及如何讓別人相信證據等,這就是設計實驗。

      下面有三個問題,請同學們提己的觀點,通過實驗收集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現在我們先選擇第一個問題:小車沒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變化?如何變化?

      分組討論、交流:

      1、你要探究的'問題

      2、你的猜想或假設

      3、你設計的實驗(方法、儀器、步驟、數據、數據記錄表格),并寫好實驗報告。

      (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提示實驗的方法)

      三、實驗。

      四、板書設計

      第四節科學探究:速度的變化

      (一)探究問題

      1、從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2、從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塊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學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二)探究實驗報告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設計的實驗(包括實驗器材)

      4、實驗步驟及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5、實驗結論。

      6、評估。

      7、交流。

      五、教學后記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讓學生體會自然界讓人驚嘆的神奇。

      2.通過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讓學生感受生活中人類智慧結晶的神奇。

      3.通過解釋一些神奇現象,讓學生知道通過學習科學知識,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釋的。

      4.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讓學生體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2)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難點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2)根據教材內容收集資料制作課件。

      (3)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演示法、討論法、科學探究法、提問題教學法。

      教具準備

      飲料罐、玻璃杯、鉆子、筷子、裝有水的碗、拉鏈、圓珠筆、燒杯、冰棒、茶壺、實物投影儀、課件、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師:清同學們觀看媒體動畫。(動畫中配有配樂朗誦:浩潮太空,群星閃爍,它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當夕陽西下,天邊為何常有紅色的霞光?當天公“發怒”時,狂風暴雨常伴隨電閃雷鳴,是閃電在前,還是雷聲領先?生發萬物的大地,為什么有時會山崩地裂,噴吐巖漿?流淌的江河,為何既能輸運航船、灌溉良田,也會奔騰咆哮、沖垮河堤、摧毀房屋?巍巍雪山,高聳人云,為何甚至一聲噴嚏就可能導致雪崩?變幻莫測的龍卷風,為何平地而起,直沖云霄,來勢洶洶?)

      師:看了剛剛播放的媒體動畫,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驚心動魄,令人震驚。

      師:看了剛剛播放的媒體動畫,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從哪里來?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鳴與閃電是怎樣產生的?是閃電在前,還是雷聲領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龍卷風是怎么產生的?

      師:以上大家提問題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勵,學會善于提問題。

      教師簡要回答學生提出的部分問題,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閃電是云層和云層或云層與地面之間的一種放電現象,而放電時所發出的巨大聲響就是雷鳴,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產生的,因為閃電傳播速度是310m/s,而雷聲傳播速度約340m/s,所以,我們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

      師:你還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樓。

      生乙:沙塵暴、泥石流。

      生丙:極光。

      師:看來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了解自然現象,我還知道大自然中的一個神奇與大家交流。

      多媒體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1年1月7日,《北京晚報》第12版“新聞”欄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測一下,這可能是一種什么現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羅布沙漠中發生的奇怪的天氣現象,令科考隊中的不得其解。

      從1月4日凌晨3時左右,羅布沙漠中開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時,科考隊到達小河墓地前米左右時,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勻地覆蓋著約5到10厘米的積雪,茫茫無涯。

      然而,過了20分鐘左右,奇怪的事發生了:就在科考隊手忙腳亂地從沙灘上卸下器材設備,開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時候,發現腳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遠望四周,一眼望不到邊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師:請同學們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討論。

      師:大自然中的`神奇還很多,下面讓我們走進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師:夏天,我們經常喝飲料,如果拉鉤斷了,怎么才能把飲料倒出來,在密封的飲料罐的蓋子上鉆一個小孔,飲料會倒出來嗎?

      演示實驗1:在飲料罐蓋子上鉆個小孔,飲料倒不出來。

      師:同學們想一想,用什么辦法才能將飲料倒出來?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飲料就可以倒出來了。

      師: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還有其他辦法嗎?

      繼續演示實驗:在飲料罐蓋子上再鉆一個小孔,飲料就倒出來。

      師: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與剛才的實驗相似?

      出示茶具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它的構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釋:這是大氣壓的作用。

      師: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會把筷子“折”斷嗎?

      生:不會。

      演示實驗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斷了。(實物投影)

      師: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解釋:這是光從水中斜射向空氣時發生折射。

      師:用扣子系衣服,用帶子拴鞋,這些連接方式與用拉鏈連接有哪些不足之處?拉鏈有什么優點?

      生:討論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帶子拴鞋,這些連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閉,費時也不牢固,而拉鏈方便好用,封閉好,比較牢固。

      演示實驗3:上下拉動,拉鏈便可閉合或開啟。(實物投影,提醒同學們認真觀察)

      師:拉鏈為什么可以閉合或開啟?

      生:拉鏈的凹凸齒的錯合。

      師:圓珠筆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過圓珠筆油是如何從筆管流到筆尖?筆尖的構造如何?

      引導學生:水為什么可以從高處流到低處?

      生:受到重力作用,類似可知,圓珠筆的油是受重力作用從筆管流到筆尖,筆尖是小圓珠。

      師:將冰棒的包裝紙打開,你會看到什么?

      生:冰棒會冒“白氣”。

      師:你知道這“白氣”是怎么產生的嗎?解釋:這是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冷發生液化現象。

      師:下面請大家觀看媒體動畫:沖浪運動和撐竿跳高等。(動畫中有配樂朗誦:沖浪運動驚險、刺激,為什么沖浪者弓著腰,分開腿,能在驚濤駭浪中“滑翔”?撐竿跳高,激動人心,為什么運動員借助一根小小的撐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橫竿?)

      生:討論得出沖浪者弓著腰,分開腿是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撐面;撐竿跳高,是將竿的彈性勢能轉化為運動員的重力勢能。(教師要加以引導、啟發)

      師:看了剛才的幾個實驗和媒體動畫,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現象也很神奇。

      師:你還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著放大鏡看物體,并不是總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燒水,水都開了,卻并不怎么燙。

      師:同學們不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還通過觀察、體驗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說明同學們是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希保持這良好的習慣,今后在物理這門學科的學習中肯定會取得很好的成績,將來肯定會大有作為的。

      三、歸納與孝習過程評估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

      生:討論、歸納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很神奇,這些神奇可以通過學習科學知識,加以解釋的。

      師:你歸納得很好,說明你上課很認真,大家掌聲鼓勵。每個同學都對自己在這節課的表現進行具體評估。

      四、課后練習與生成活動設?

      1.你還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兩個)

      2.觀察太陽和月亮的運動及色彩變化。

      3.觀察風箏的構造,探究風箏在什么條件下能上升,每位學生制作一個風箏,看誰的風箏飛得高,飛得時間長。

      五、板書設計

      第一節走進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現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也很神奇。

      六、課后反思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從信息中了解超聲的特點,了解超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2、從信息中了解次聲的一般特點,了解次聲的應用和危害性。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科學技術的興趣,熱愛科學,勇于探究的科學。

      教學重點

      1、知道超聲、次聲的概念。

      2、知道超聲的應用。

      教學難點

      培養和提高學生懼信息的能力及對自然和科學技術的興趣。

      教具準備

      音像資料,圖片或光盤,電腦及多媒體的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聲現象的一些性質并探究了它的規律,這些現象不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學道理。物理知道是從實際中來的,又要應用到實際中去。一句話,學習物理知識就是要應用它來人類服務,提高人們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質量。這節課,我們來認識超聲和次聲。

      (二)進行新課

      研究發現,聲波的頻率范圍是很寬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聽到20hz到00hz之間的聲音,低于和高于此頻率范圍的聲音人都聽不到。通常把高于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低于20hz的聲音稱為次聲。

      一、超聲

      1概念:頻率高于00hz的.聲音

      2特點:

      ⑴頻率高,能量大(強穿透力,強破碎能力)

      ⑵沿直線傳播,可反射

      3應用

      學生閱讀圖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發聲頻率、人和一些動物的聽覺范圍。例如:狗能聽到頻率達50000hz的超聲,蝙蝠能聽到頻率為十幾萬赫的超聲。

      (1)利用超聲雷達(又叫聲吶)探測物體位置等。

      (2)超聲有很強的穿透能力。超聲診斷儀(如b超);超聲金屬探傷儀。

      (3)超聲對物體有很強的“破碎”能力。舉例。

      (4)用超聲處理過的種子可以縮短發芽時間,提高發芽率。

      其他:超聲空氣加濕器、犬笛

      二、次聲

      1概念:頻率低于20hz的聲音

      2特點:

      ⑴頻率低,傳播遠

      ⑵能量很高的次聲具有極大破壞力

      3應用:

      人聲也聽不到次聲。自然界中,火山爆發、地震、風暴等都能產生次聲;核爆炸、導彈發射等也能產生次聲。

      ⑴預報災害:發生前會輻射次聲源

      ⑵醫療:人和生物對次聲波反應,某些器官也會發生微弱次聲源,可了解人體生物器官活動

      ⑶軍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機器設備破裂,飛機解體,建筑物遭到破壞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壞,會產生惡心,暈眩,旋轉等癥狀,嚴重的造成內臟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聲的破壞性強,危害大,但人耳無法直接聽見,所以在生產等活動中要盡量防止次聲的產生,盡量遠離次聲源。

      課堂

      1、超聲和超聲的應用。

      2、次聲和次聲的危害。

      板書設計

      第三節超聲與次聲

      1、人耳聽到聲音的頻率范圍20—00hz。

      2、超聲與次聲

      3、超聲的應用

      4、次聲危害

      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作業題1、2題。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色散實驗,知道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用實驗讓學生體驗色光的混合和顏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知識簡單解釋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學生對探索自然充滿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

      (2)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并使學生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

      2.難點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實驗。

      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法、科學探究法。

      教具準備

      演示實驗:水槽、平面鏡、光碟、兩個相同的三棱鏡、投影儀、鐵架臺、光屏。

      學生實驗:三只聚光燈、紅、綠、藍三種顏色的透明膠片、光屏、放大鏡、顏料盒、調色板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師:欣賞一幅美術作品,用什么燈光照明最合適?

      生甲:用柔合的燈光最合適。

      生乙:用柔合的白色燈光最合適。

      師:對,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適。你知道嗎?一朵紅色的月季花在陽光下十分鮮艷可愛,可是當它受到藍光照射時就失去了光彩。所以欣賞一幅美術作品,用柔和的白光最合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白光的色散現象。

      二、新課教學

      導入

      課前要求你們做課本p60圖4—30實驗,實驗觀察:太陽光經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產生的現象,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陽光變成彩色的了。

      師:做這個實驗,最好在陽光下進行。紙板離盛水臉盆近了,光斑展不開,現象不夠明顯,遠了,光斑亮度不夠,現象也不明顯,所以實驗時要進行調整,獲得較好效果、

      師:將光碟放在陽光或日光燈下,你們又看到了什么現象?

      引導學生觀察從一個三棱鏡射出的光還是白光嗎?有幾種顏色,分別叫什么?七色光從第二個三棱鏡射出后,是什么顏色的光?

      生甲:從第一個三棱鏡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種顏色的光,分別叫紅、橙、黃、綠、藍、靛、紫。

      生乙:七色光從第二個三棱鏡射出后又變成一束白光。

      師:白光分解成七種顏色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七種顏色的光匯合后變成一條白色光帶,叫色光的復合。

      板書:第四節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師:你在生活中是否看到過自然界中的彩虹?如果看到過,請你回憶一下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看到彩虹的?

      生:夏天雨后的天空中看到過彩虹。

      演示實驗:取一只小型的廢白熾燈泡或小電珠,去掉燈腳與燈絲等,在里面裝滿清水。再取一個不透光的硬紙板,在板上開一個與燈泡直徑相仿的孔,用較強的光通過板上的孔照射到燈泡上。在板上燈泡一面可以看到孔的周圍有一圈彩色的光環,從內圈到外依次是紫、靛……等色,最外圈

      是紅色。如圖4.4—24所示。

      也可利用澆花或美發用的小噴霧器產生噴霧的效果,調整噴水霧方向,使觀察者能夠在背對太陽的方位進行觀察。引導學生觀察:在什么情況下才能看到彩虹?人造彩虹中有幾種顏色的光?如何排列?

      2.色光的混合。

      學生探究實驗:4個人一組在聚光燈前蒙一塊有顏色(紅色、黃色或藍色)的透明膠片,再將其發出的光投射出白色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匯。如課本p6l圖4—35。讓學生觀察。

      師:你們觀察到什么現象?

      生甲:透明物體的顏色與透過的光的顏色相同。

      生乙:不同顏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種顏色的光。

      生丙: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生:看到了彩色扇面。

      師:可能有的同學課前沒有做以上兩個實驗,請課后留下來補做。

      演示實驗:取兩個三棱鏡,一個帶狹縫的擋光板和一個白色光屏,按圖4—32,4—33所示操作。

      在用三棱鏡做光的色散實驗時,理想的光源是太陽光,可以用平面鏡將太陽光反射到實驗室內,通過有窄縫的擋光板后入射到三棱鏡的一個側面,注意入射光線要從底邊方向斜向上射入三棱鏡,將光屏放在棱鏡的另一側面,使三棱鏡

      繞自身的軸線微微轉動,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彩色的光譜帶。光屏與棱鏡的`距離調節在0、5m左右為宜,這樣得到的彩色光譜帶清晰。

      做七色光的混合實驗時,兩塊棱鏡的相對的邊要平行。光屏距棱鏡的距離約1m,這樣才能觀察到混合后的白光。

      實驗光源也可以是日光燈、功率較大的白熾燈等。

      也可利用投影儀來做以上實驗。

      如圖4.4—2所示,用一塊開有窄縫的硬紙板放在投影儀面板上,調節投影儀的鏡頭,從平面鏡中反射的光束與水平面夾角約60度左右為宜,在豎直屏幕上得到一條清晰的狹窄的白光帶。把三棱鏡固定在鐵架臺上,使三棱鏡可繞軸轉動。

      實驗時,開啟投影儀,調節三棱鏡高度并轉動三棱鏡,可觀察到屏幕上白色光帶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的七色光帶現象。

      將另一個三棱鏡也安裝到鐵架臺上,位置如圖4.4—3所示,適當調節后,可觀察到七色光帶又匯合成一條狹窄的白色光帶。

      師:實驗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是無法用其他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顏色的光則都可以通過紅、綠、藍的適當混合而得到的,因此,紅、綠、藍三種顏色被稱為光的“三基色”。

      彩色電視機的熒光屏和計算機顯示器的屏幕上艷麗的畫面是由紅、綠、藍:三色光合成的。

      板書:2.光的三基色

      學生探究實驗:學生4個人分一組在調色板上試試,能否用紅、黃調出橙色?用紅、藍調出紫色?用黃藍調出綠色?用調出的顏色再混合,并改變不同顏色混合時的比例,還能調出哪些顏色?

      生:探究、交流。

      師:各種顏色的顏料的混合能否調出紅、黃、藍?

      生:調不出。

      師:紅、黃、藍被稱為顏料的“三原色”

      板書:3.顏料三原色

      師:你們將這三種顏色調在一起,試試會調出什么顏色?

      生:黑色。

      師:光的三基色是紅、綠、藍混合在一起,會產生白光,顏料的三原色調在一起會變成黑色。

      自然界的色彩種類繁多,不同的色彩搭配不僅給人以美感,而且使人產生聯想。看到黃、橙、紅的暖色,你會聯想到什么?看到綠、藍、紫等冷色,你又會聯想到什么?

      生:看到暖色我會聯想到太陽、火等,看到冷色我會聯想到草地、水等。

      師:冷暖色的對比與協調,能產生美妙、生動的色感。

      三、歸納與學習過程評估

      師: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白光可以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這叫光的色散。自然界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現象。七種顏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會變為白色,這叫光的復合,光的三基色是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

      師:每位同學都對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教師簡要地對本節課全班同學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四、課后練習

      1.課本p63,作業1、2。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陽光(白光)可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

      2、光的三基點:紅、綠、藍

      3、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

      六、課后反思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5

      教學目標

      1.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激發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在了解和認識自然過程中有滿足感和興奮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樂于參與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和探究活動。

      3.具有創新意識,能獨立思考,勇于有根據地懷疑,養成尊重事實、大膽想象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關心科學發展前沿,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2)知道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幾個主要環節。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難點

      (1)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3)根據教材內容收集資料制作課件。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演示法、討論法、科學探究法、提問題教學法。

      教具準備

      飲料罐、玻璃杯、鉆子、筷子、裝有水的碗、拉鏈、圓珠筆、燒杯、冰棒、茶壺、實物投影儀、課件、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先讓學生朗讀章首詩,由此引出課文第一部分:物理學就在你身邊。

      二、新課教學:

      (一)物理學就在你的身邊

      播放有關海上日出和閃電的音像片段,讓學生了解有關自然現象。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活動1與活動2的實驗。

      演示1: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發生偏折的現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應起電機模擬閃電和雷聲。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標,介紹“世界物理年”來歷。

      1905年,愛因斯坦先后發表了5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為相對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為量子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一百年來,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物理學,對人類文明和進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為紀念這一奇跡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學界一致呼吁20xx年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標構圖像一個光錐。紅底代表過去。在物理學中,光譜的含義。藍頂表示未來,天空是藍色的;“藍移”是面向我們方向運動物體的光譜特征。黃和綠表示連結過去到未來,體現出在過去的基礎上建立未來的信心。其中,綠色又代表“綠燈可走”,即進步;黃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標主要表達的意義是:科技的進步和國際的合作可以幫助建設光明的未來。

      (二)物理學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1.運用多媒體,結合物理學發展史談物理學與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關系:

      (1)有關簡單機械的應用

      簡單機械的發明與使用:――人類從手工勞動到機械操作

      (2)代表蒸汽時代的蒸汽機車、輪船的圖片、錄像

      熱學的研究、蒸氣機的發明:――人類進入蒸氣時代,機械工業進一步完善

      (3)體現電氣時代的各種設備和情景,如電動機、發電機、電力機車、城市夜景等

      電磁學的研究:電動機、發電機的出現――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4)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空間探測技術以及我國發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錄像資料等。

      電磁學、電子――電子計算機

      2.舉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有關物理學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實例,進一步使學生體會物理學是有用的。

      (三)物理學的召喚

      介紹幾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物理學家的突出貢獻,同時結合這些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向學生介紹了幾種典型的科學方法,如觀察和實驗、歸納和數學分析、理性思維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規律等,從而使學生領悟怎樣學好物理學。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6

      教學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了解測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征。

      4、用實驗方法科學地判定一個直線運動的物體是處于勻速運動狀態還是變速度狀態。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測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運動的特征。

      教學難點: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過程: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新課引入

      師:生活中人們是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與慢?

      學生回答:

      (1)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離,看誰先到達終點。

      (2)比一比,用相同的距離,看誰跑得遠。

      可見,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有兩種方法。通常情況下,人們用在“相同時間內比較通過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在“相同時間內”最簡單的情況是取單位時間,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新課教學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

      速度用來表示什么?(速度用來表示物體的運動快慢。)

      2、速度的概念

      在通常情況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

      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時間,用“v”表示速度,則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v=s/t速度=路程/時間)

      4、速度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讀作“米每秒”,可用符號“m/s”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單位是“千米/時”,讀作“千米每時”,用符號“km/h”或“km·h—1”表示。

      師邊講解邊板書兩速度公式之間的換算關系。

      1m/s=3、6km/h1km/h=(1/3、6)m/s

      5、課堂鞏固練習(寫出換算過程)

      54km/h=m/s15m/s=km/h

      720km/h=m/s0、6m/s=km/h

      三、速度公式的簡單應用

      學生閱讀課本p25例一,觀察計算方法與小學的計算過程有什么不同?

      板書解題過程,強調計算格式。

      課堂練習

      一物體在10min內通過600米,求這個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四、本課,作業。

      閱讀例題,預習速度公式的應用。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快與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s/t。

      4、速度的單位:km/hm/s

      5、速度的測量

      六、教學后記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7

      第一節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并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動物體等等)

      (二)講授新課

      1.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探究活動:實驗器材:橡皮筋、彈簧、乒乓球。體會對這些器材施加力時,這些器材有什么變化?

      結合課本里的插圖,讓學生討論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3)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用N表示

      補充一些常見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一個質量為5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即力的三要素)

      學生探究活動:(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彈簧,觀察彈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彈擊乒乓球,觀察乒乓球的運動是否不同

      (3)用同樣大小的力向下壓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鋼尺,然后每次手的位置離桌面的距離都不同,觀察鋼尺的形狀改變是否不同

      引導學生從實驗總結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會影響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線段的末端畫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長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然后練習:畫出木塊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即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活動:

      (1)拉開彈簧時,是否感覺到彈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沒有被彈起?

      (3)觀察書本5頁圖7.1-5,能得到什么啟示?

      (4)游泳分析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施加力的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體現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進行解釋。

      強調:產生力的作用時,物體之間不一定直接接觸,并且至少要有兩個物體。

      (三)課堂小結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個要素?

      3.怎樣體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業

      書本第5頁第2、3

      第一節彈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過程,然后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2)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的探究,培養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學道理的情感,培養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重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難點:自制彈簧測力計

      ●教具:彈簧、紙條、刻度尺、木板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日常生活中,用力壓尺子,尺子發生形變,撤去壓力后恢復原狀,把橡皮筋拉長,橡皮筋變長,松手后,橡皮筋恢復原狀。引入“彈性”概念

      二.新課教學

      (一)彈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然后彈性形變: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

      (二)塑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不能恢復原狀。

      (三)彈力: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常說的壓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然后實質就是彈力。

      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發生彈性形變。

      (四)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實驗:自制彈簧測力計。彈簧的一端掛在木板上,另一端掛不同重力的鉤碼,分別作標記。

      提問:為什么彈簧稱的刻度是均勻的?

      (五)使用測力計時應注意的事項:

      (1)所測的力不能超出測力計的測量范圍(量程);

      (2)認清分度值;

      (3)使用前調整指針對準零刻線;

      (4)測力計測重力時不能傾斜放置。

      三.小結

      四.鞏固練習:一課一練的練習A

      五.布置作業:思考和體驗:課本P8——2、3、4

      六.教學后記:

      第三節重力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過實驗探究,然后了解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關的過程。(2)嘗試根據已有經驗提出科學的猜想。

      (3)體會用圖像處理實驗數據、根據圖像研究實驗結論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重力的存在及應用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關重力的現象。

      (2)通過對用重垂線校準的操作產生提高自己能力和應用知識的愿望。

      (3)培養學生樂于參與科學實踐的情感,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11-06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7篇)11-08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案(合集7篇)11-08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06-09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學計劃12-14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9篇06-09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學計劃3篇03-09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學計劃4篇02-17

    滬教版語文教案12-2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国产精品二区三区 | 日本在线视频一二三区 | 孕妇动漫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 色成年激情久久综合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