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時間:2022-11-06 12:49:36 高中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區域發展差異。下面我將從本節課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說,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第三節,也是學生學習第二章的基礎,知識結構層次遞進明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同時,了解我國區域發展的差異,能有效直觀地讓學生養成主動關心我國基本地理國情的習慣,增強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感。這就使該節課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其次,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教學,本節為第一課時。

      2、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通過比較,分析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差異。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比較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區域發展的差異,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區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其愛國、愛鄉情感,從而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

      難點: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差異形成的原因。

      各地區應該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協作、協調發展。

      二、教學方法

      高中學生的理解、比較、分析、歸納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課堂上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能力。考慮到他們具有較強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高效課堂五環節教學方法

      我們可以從發現問題→合作學習→交流主講→引導點撥→達標拓展五個環節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能更新教師的觀念,轉換教師的角色,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它強調合作和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2、讀圖分析法

      3、任務驅動法:教師提供圖表,設定預習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任務。

      4、歌訣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輔助教學

      2、文本材料(教科書)

      3、圖像展示(視頻)

      四、教學過程

      1、幻燈片導入:

      現在請欣賞一組幻燈片,他展現的是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差異,有雄偉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島風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從而提出一個問題:我國區域之間的發展究竟有什么差異,而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心進入學習,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預習目標展示

      我利用書本上的幾幅圖構思了五個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看圖解圖的習慣。

      問題一: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問題二: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及形成的原因;

      問題三:產業結構的差異;

      問題四: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差異;

      問題五: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

      3、交流展示

      4、點撥升華

      1、我首先展示一幅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并且分發空白的省級行政區劃圖,讓同學們自主填寫、自己總結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對應的省級行政區。

      2、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桂瓊。

      中部湘贛鄂豫皖,黑吉晉入內蒙古。

      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陜甘寧。

      3、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中部地區加速崛起,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取得了長足進步。

      4、三大經濟地帶差異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東部經濟地帶:位置臨海,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礦產貧乏。

      中西部經濟地帶:距海遙遠,位置閉塞,氣候干燥,水源較少。

      5、產業結構差異

      東部地區:先進制造業、高新產業、第三產業相對發達。

      東北地區:重化工業為主導。

      中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占較大比重。

      6、工業化與城市化差異:東部地區、東北部地區工業化進程快,而中、西部地區則相對滯后。從城市化水平來看,東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

      7、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開放程度高,吸納外資能力強,而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程度則比較低。

      5.板書小結

      6.活動題

      1、你的家鄉位于我國四大地區的哪一個地區?

      2、在你的家鄉,區域發展有哪些優勢與限制性因素?對于家鄉建設,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議?

      7.布置作業

      四.課后反思:

      本節課理論性比較強,知識點較多,我應該在講課期間更加的生動有趣,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編歌訣、四字模板等記憶術,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結合我國西北等地區的實例,理解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2、過程與方法

      (1)舉例介紹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現。

      (2)利用地圖、數據分析我國西北的自然特征來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課本的例子來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類活動。

      (4)通過書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結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過荒漠化讓學生學會分析區域環境的問題、成因等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環境存在的問題,同時要形成一個保護環境的意識,學會應如何

      2、協調人地關系,能從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去認識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了解荒漠化的定義、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學難點】

      1、能讓學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義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舉一反三,學會分析其他的區域環境問題,學會因地制宜,形成一個清晰的綜合分析思維。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4分鐘)

      [教師講述]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授的課程是一個有關環境問題的內容,環境問題不外乎是兩個方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有誰能告訴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區別呢?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和詳解,環境問題簡單的說就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一個原生態的環境當中,人們生產生活所排放的廢氣物,超出了環境本身的凈化能力,就會對原生環境造成影響,就形成了環境污染;而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從環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質資料,超出了環境本身的恢復能力,就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環境污染-排放)(生態破壞-索取)今天給大家講的這一課題就是有關生態破壞的一個方面-荒漠化

      二、講授新課

      [教師講述] 荒漠化已經成為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首先,我要給大家講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誰能告訴我,在你們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嗎?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 請同學們看到課本16頁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現象,它是氣候因素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下的產物,

      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所以說,荒漠化的實質就是土地退化。 [板書]荒漠化的概念

      [教師講述]但是土地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具有一定過程演化而來的。

      [板書] 過程: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外力作用(風沙侵蝕、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流失→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荒漠般的景觀{根據箭頭方向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參與進來}

      [教師講述]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荒漠化的表現和類型

      [板書]表現(三退)耕地退化-退化:肥力下降,保持水分、養分能力下降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類型:土地沙漠化 石質荒漠化 次生鹽漬化

      [教師講述]同學們,有誰知道荒漠化與沙漠化的區別嗎?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種結果,沙漠化只是其中一種,就好比蘋果與水果的關系一樣。 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畫簡圖分析

      [教師講述]下面我們根據課本內容以西北地區為例來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教師提問]西北地區的位置與地形?請同學來回答下。

      [學生回答] 西北地區在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古長城一線以北,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內陸盆地。 [教師講述]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西北地區在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準格爾盆地等。西北地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是高達的山系和巨大的內陸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組合。

      [教師講述]那么西北地區的氣候與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從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隨著距海洋距離的增加,年降水量遞減。賀蘭山以東,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隨著降水量的減少,西北地區的植被景觀自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書]氣候:干旱,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

      植被:自東向西,溫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師講述]在了解西北地區的區域自然特征之后,我們現在來探討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威脅。大家思考下,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威脅呢?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為荒漠化創造了基本條件,而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為荒漠化創造了物質基礎,再加上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教師講述]其次,氣候異常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板書]西北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1、 干旱的自然特征

      2、 氣候異常

      [教師講述]西北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如果多年持續干旱,會導致地表植被受損,會加劇荒漠化的進程,而西北地區由于地形跟位置,夏季風影響自東到西遞弱,降水也隨之遞減,干旱程度增強;山脈與青藏高原使得冬季風對西北地區影響更大,加強其干旱程度,所以形成異常的氣候。

      [教師講述]自然因素為荒漠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人類活動在荒漠化過程中則起了決定性作用,據調查,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西北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板書]西北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教師講述] 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是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類活動不當造成的。

      [板書] 1、人口壓力 2、人類活動不當

      [教師提問] 請看書本18頁的圖2.4,從圖我們可以知道荒漠化人為因素主要表現為哪幾個方面?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三個過度是西北地區荒漠化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也說明了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為原因。

      [教師提問]我想問下同學們,你們認為致使人們過度樵采、放牧、開墾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我們先看過度樵采。人口增長,使得燃料的需求增長。在缺乏能源的地區,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在鄂爾多斯沙區,每年每戶大約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為燒柴。同時為了增加經濟收入,人們無節制地采挖藥材和發菜,嚴重破壞草場,加速荒漠化進程。

      [板書] 過度樵采

      [教師講述] 西北地區主要以畜牧業為主,為了取得短期的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的放牧,遠遠的超過了草地的承載力,導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場的載蓄量降低。

      [板書] 過度放牧

      [教師講述]由于人口的不斷增長,使得糧食需求迅速增加,以致西北地區的人們盲目的擴大了開墾規模,破壞植被,導致原本水源就不多的綠洲負荷不了緊張的生態用水,導致綠洲荒漠化日趨嚴重。 [板書] 過度開墾

      [教師講述]人口增長過快會迫使人們不合理的拓寬農業規模,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荒漠化加劇,土地生產力下降,最終導致貧困饑荒這樣的惡性循環。因此,人口增長過快也是導致荒漠化的原因。

      三、總結新課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通過西北地區實例來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跟人為因素,而荒漠化的成因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希望大家下課后能根據這節課的知識框架好好復習掌握。

      四、復習鞏固

      對課本20頁的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五、布置作業 (1分鐘)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3

      一、背景材料

      1、2008年11月2日云南楚雄等地相繼發生泥石流滑坡等重大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日,全省因災死亡四十一人,失蹤四十三人。其中,楚雄市西舍路鄉災情最為嚴重。由于楚雄災區一直降雨,通往西舍路等重災鄉鎮的道路全部中斷,并難以在短時間內搶通,這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和壓力。

      2、2008年中國的自然災害共造成近1,110億美元的損失,國際減災策略組織(ISDR)表示,從經濟方面來看,汶川大地震和極端天氣使中國成為2008年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2008年,洪水、風暴、火山爆發、山火和乾旱等自然災害共造成全球經濟損失1,810億美元。

      二、知識鏈結:

      1、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1)坡度大,便于集水的溝谷;(2)植被破壞,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開礦、修路等工程建設的大量棄渣;(3)暴雨、山洪等。

      延伸閱讀

      09屆高三地理大氣環境

      專題四、大氣環境

      長沙縣實驗中學

      周維

      〖主干知識整合〗

      一、氣溫高低

      1.影響某地氣溫高低的因素。?

      (1)地面-大氣系統的熱量收入太陽輻射、支出(由于地面和大氣反射、散射輻射而射向宇宙空間的熱量)狀況;

      (2)地面狀況如熱容量大小(水體熱容量大,陸地小)地形等;

      (3)大氣運動與洋流的熱能輸送和交換情況;?

      (4)人類活動的.影響(改變大氣成分與地面狀況,釋放人為廢熱等)。?

      2.分析方法:?

      (1)太陽輻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緯度位置、太陽高度;

      (2)大氣自身條件(天氣狀況、大氣透明度、大氣密度)--主要分析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的強弱;?

      (3)下墊面(海陸差異、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氣的直接熱源,影響熱量的吸收和再分配;?

      (4)人類活動--影響大氣和下墊面。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4

      一、高考展望

      本專題內容是將中國區域地理以國土整治和可持續發展為主線重新排列組合,用有關地理學的原理、規律分析闡釋評價區域國土整治工作的背景、措施、區域規劃和發展的方向等。本專題內容主要是為高考試題提供背景材料,與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和國家重點工程聯系起來,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實際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1.以各種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析各農業區位的優勢、不利條件,產生原因,解決措施,發展方向等成為考查的熱點。

      2.區域特點與區域差異的比較,根據區域的相似性,借鑒其它區域開發的成功經驗,制定適合本區域發展的措施。

      3.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特點、交通建設對區域發展的重大意義、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各區域開發面臨的問題和治理的措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城市新區的建設是高考的重點內容。

      09屆高三地理解題方法

      高考地理解題方法精品大全

      二、讀圖題解題方法

      三、審圖

      (一)地理的圖象特點

      地理形象材料表達方式有:點、線、面、箭頭、數、形象符號等,應認真閱讀圖例的文字說明。

      1、"點"--常表示城市、港口、礦區、工廠、旅游點等的確切地理位置;或起點終點等。

      2、"線"--有經緯線、等值線(等高線、等壓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鹽度線)、交通線、生產網絡線、要素相關線條等。

      3、"面"--工業、農業區;氣候、地形、大洋區等。

      4、"箭頭"--①自然要素運動方向。(河流流向、地球運動;洋流、大氣、生態物能、地殼物質等的循環)

      ②區域生產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資本、技術、廉價勞力、產品、市場信息等)

      ③工藝流程等。

      ④地理要素運動箭頭。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5

      課程標準: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情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定下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基礎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掌握區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分析的應用

      第三章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與本節課可以合并歸類為區域優勢與區域發展問題,學習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學生在學習前面內容時均有進行看圖、用圖能力的訓練。

      2、課堂前的準備——養成教育

      要求上課前必須準備好地圖、書本、筆記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總結歸納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過程與方法:

      1、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和社會經濟背景。

      2、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3、運用資料,分析其他流域的開發。如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體會人類如何正確認識自然,進行流域的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害的科學研究精神。

      2、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課程標準,得出本課的重難點:

      (1)根據課標要求,得出本節課重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田納西河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2、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2)根據學生基礎,確定本節課難點:

      1、由于學生距離學習必修一氣候的時間較長,對氣候相關知識有所遺忘,且對學生而言氣候成因,特點,分布難以理解和記憶。

      難點一定為:分析田納西河流域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田納西河開發的地理條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以及沒有更多遷移分析的能力訓練的前提下:

      難點二定為: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3、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定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體為工具采用組織教學和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

      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1)以多媒體為工具的組織教學方法:

      1、本節課流域與水系概念的獲得是建立在觀察地圖基礎上的。

      2、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圖;田納西河氣候的成因特點與其地理位置、地形、氣壓帶、鋒面活動有關,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應圖表;分析水系特征時需結合氣候特點和水系圖;礦產資源分布圖。

      所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看圖,分析為主。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表輔助指導學生看圖。

      (2)情景模擬教學法:

      在學習完田納西河背景后,學生對田納西河流域有了認識,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擬的方法讓學生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產生的效益

      (3)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4、教學程序

      (1)基于本節課內容結構,將本節課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田納西河流域開發背景與綜合治理措施以及產生的效益

      第二課時:

      1、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分析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以三峽工程建設為例

      2、配套練習

      (2)課前準備(主要為教學材料的準備):

      1、教師準備:PPT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長江三峽流域的背景資料。

      2、學生準備:地圖冊P68: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考試圖冊P130,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書本;筆記本。

      (3)教學流程及時間分配

      第一課時

      1、導入:西江洪水圖片導入,設疑:如何合理進行流域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難,引出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正面例子進入新課。1分半鐘

      2、利用準備材料,組織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8分鐘

      3、創設情境,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效益,并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5分鐘

      4、隨堂練習+課堂總結。5分半鐘

      第二課時

      1、給出長江三峽地區背景材料(氣候、地形、水系、社會經濟等),遷移分析長江三峽的綜合治理。20分鐘

      2、練習反饋與總結。20分鐘

      5、板書設計

      1、流域與水系概念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6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于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后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并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系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布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說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么?你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里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么,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xx”呢?

      仔細閱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并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嘆又會是什么?為什么?)

      4、什么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說明

      (最后,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后,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為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后,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范圍

      4、最后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于巖石圈?請說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后

      學生哄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鉆探技術、火山、溫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閱讀,小范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xx,激發學xxx。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地球外部圈層主要有哪幾層?各自的范圍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舉例說明為什么地球外部圈層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3、探究:你認為巖石圈是屬于地球的外部圈層還是屬于內部圈層?

      教師小結:(完整版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和地球之間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地球這個“精彩’的、充滿生機的家園。同時,也讓我們清醒的感受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這個家園,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所以,請同學們一起行動起來,伸出你我雙手,自覺的去愛護她、保護她、珍惜她、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每位同學,可任選一題,完成下列探究:(字數:200—300之間)

      選題一:如果將來,人類真的發明了一種能到地球深處的“船“,你認為,這樣的”船“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選題二:以“一顆小水滴的旅行“為題,寫一篇地理小論文。

      學生閱讀、討論回答

      課后探討

      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提取、分析信息并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培養探究精神。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1-04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05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6篇11-06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篇11-04

    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11-28

    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3篇11-29

    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08-26

    地理必修三教案02-18

    高中地理教案11-0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 | 亚洲精品自有码中文字 | 亚洲免费乱码视频 | 中文字幕乱码视频22 | 日本高潮A级按摩中文片 | 在线网站亚洲观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