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九年級語文教案>初三下冊語文教案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

    時間:2022-11-05 08:38:29 九年級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下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篇)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

      《唐雎不辱使命》課文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語文教案

      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于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里的唐雎,是《戰國策》里塑造的又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于鋪陳,多加渲染夸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于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搶qiāng傀guī祲jìn縞go撓náo諭yù

      3.同學反復朗讀,可按照每行為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習讀書的樂趣。

      4.借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四)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斗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贊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

      (五)總結、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業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綜論形勢,無不縱橫捭闔;指陳利害,無不鋒芒畢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教學過程

      一、分各色朗讀課文。

      二、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并無商量余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余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業。

      查找資料,了解外交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為主,情節跌宕起伏,矛盾沖突尖銳,人物個性鮮明,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為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在導入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尼克松與周恩來的精彩對話,讓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就對如何得體、巧妙的說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正當學生為周恩來機智的回答叫絕時,我順勢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連帶著介紹了課文背得。打鐵要趁熱,我這開頭一個高潮,讓學生覺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么討厭,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無味的了,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欲望。先讓學生認真聽老師范讀,給自己不懂的字注音,然后考考大家的記憶能力,再讓學生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好。有了這個激勵,學生在聽課文錄音時就格外認真,特別是一些后進生更認真,這可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現象。另外,《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言文字面障礙較大,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堂課里掌握重點字詞句,這是一個需要教師仔細斟酌的問題。因此我在設計這個環節時就采用洋思的文言文教學模式,采取了讓學生自學為主的方法。讓學生先借助工具書自己翻譯,接下來一人一句進行翻譯,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再發言,最后教師評講并將重點詞語的意思板書在黑板上。我們都知道,學生都是好勝的,哪怕是成績很困難的學生,他也期盼能在課堂上答對一個問題,得到老師的微笑。從教學結果看,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積極性。因此,當我課文學習結束時,學生也能流利地翻譯課文了,甚至還包括那些學困生。

      關于文章分析我著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讓學生先按導學稿的內容進行自學,然后小組進行交流。構建了一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新學習框架。借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復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為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以及與秦王同歸于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在課外活動時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了學習。當然也有遺憾之處:1、學生的層次不同,討論時層次低的學生因有老師聽課而不好意思舉手發言部分喪失了話語權,學得相對被動。2、分角色朗讀不夠充分,學生未能讀出秦王的語言特點。3、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朗讀。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時間分配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

      總之,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明白了教學相長,相輔相成的道理,同時,也為我進一步探索課程改革的奧秘提供了一個鮮活的示例。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四個生字,能夠正確、規范地書寫。

      2.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兩首古詩的情景,感受詩人表達的對明月及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誦兩首詩,并背誦。

      二、設計意圖與設計思路分析

      教學中,力求體現“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的設計思路,同時也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授之以漁”的過程。

      第一步,談話導入,初讀解題知作者。

      1.調動學生已有的古詩積累,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

      2.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就“你認為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的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其實也就為后來的古詩學習需要的方法作出鋪墊。

      3.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知曉作者的資料,為理解古詩的意境提供有效依據。

      第二步,細讀討論明詩意。

      1.一讀,詩文讀通順。

      自由讀、齊讀、指名讀,選用多種方式朗讀古詩,讓學生充分熟悉詩文,掃除生字障礙,同時自主解決部分難點。

      2.二讀,討論明詩意。

      啟發學生借鑒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進行自學。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以“你都讀懂了哪些地方?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能不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為學習任務,在多次自讀、指名讀的基礎上進行自學、交流。

      第三步:誦讀想像悟詩情

      要學生品讀詩人的內心,激起學生與詩人情感的共鳴,這一環節往往受學生生活閱歷的`影響,有一定難度,因此,配樂誦讀詩歌,使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畫面,把自己當作詩人,體會當時的心境,使學生更深入,更確切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一首古詩的學習,是為更多古詩的“不學習”,因此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帶著這些方法進行第二首古詩的自學,并有所收獲才是目的。在第二首古詩的學習當中,要敢于放手,充分尊重學生自學的成果,引導學生更好地從內心感受古詩的意境。

      三、學情分析

      因為學校一直堅持開展“古詩誦讀”的活動,這兩首古詩大多數學生早就接觸過,所以并不陌生。對于剛剛步入四年級的學生,在古詩上有了一定的積累,盡管年齡小,但也有一定的自學的能力,小組的合作意識、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所發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以前都學過很多古詩,你認為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板書:題目、詩人、詩意、詩情)那么我們就試著來讀懂第一首古詩。

      (二)學習《鳥鳴澗》

      1.板書課題,齊讀,你從題目中都了解到什么?

      (重點在鳴、澗二字的字義理解上)

      2.這首詩是誰寫的?出示圖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嗎?誰能簡單地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位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看來,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詩人的情況。完整板書:初讀解題知詩人)

      3.大家喜歡這首詩嗎?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自由朗讀,指名讀,齊讀。)

      看來同學們已經把詩讀通了,那怎樣才能把它讀懂呢?你們有沒有好的辦法?

      (熟讀法、結合注釋法、查資料、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悟、結合插圖等方法。)

      4.小結:看來過去的學習大家已經積累了許多好辦法,今天我們就來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把你讀明白的和小組同學交流,不明白的標記出來,在小組里討論解決。最后請每個四人小組的組長把同學們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歸納起來,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自學、交流:

      (1)哪些地方讀懂了?

      (2)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

      (3)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過渡:看來,同學們在細細的朗讀討論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方法把詩意弄明白了。

      (完整板書:細讀討論明詩意)

      6.記得我們在介紹詩人的時候,提到: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對王維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么,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是不是這樣的。請同學們邊讀邊想像,說說在你腦海中都出現了什么樣的景物、怎樣的畫面?

      7.交流,重點理解小鳥是被什么給驚嚇了?為什么會這樣?作者在山林里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體會當時山林的靜謐和作者閑適的心情、對明月及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通過再次有感情地誦讀,同學們想像到當時的情景,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

      (完整板書:誦讀想像悟詩情)

      8.我們一起帶著作者當時的心情來誦讀這首古詩。

      (三)學習《暮江吟》

      1.總結學法:哪位同學來總結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鳥鳴澗》這首古詩的?

      (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

      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暮江吟》。(板書課題。)

      2.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自學《暮江吟》。

      3.交流學習體會:

      歡迎同學們進入“學古詩挑戰賽”,出示挑戰等級。

      三星級:說說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的資料。(重點解釋暮、吟)

      四星級:描述這首詩的情景。(重點理解“殘陽”“瑟瑟”“可憐”的意思)

      五星級:帶著作者當時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畫出這幅情景。

      4.小結學生的表現。

      (四)總結

      1.兩位詩人選擇了靜、夕陽這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描述月夜的美景。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

      2.教師推薦有關“月”的古詩,供學生課下的誦讀、學習。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3

      教學重點

      1、積累重要的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2、感受、把握周處的性格特點,把握課文的主旨。

      3、以片段描寫進行想象力的鍛煉。

      教學難點

      1、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譯的要點積累。

      2、從周處的故事中感受勇于改過自新的重要意義。

      3、片斷描寫中想象力的啟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上學期,我們曾經學習過《陳太丘與友期》這篇課文,它出自哪里?

      (《世說新語》。)

      2、誰來介紹一下《世說新語》?

      (作者劉義慶。南北朝人,文學家。我國第一部志人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朗讀課文,了解預習情況。

      1、出示字詞,讀準字音。(處、說、橫、蹉跎、朝、彰)

      2、讀好停頓。(又義興水中有蛟;或說處殺虎斬蛟;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3、積累文中的重點詞句。(并、橫、尤、沒、俱、更、竟、始、蹉跎、彰;

      為鄉里所患——被動句;具以情告——倒裝句;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中心句;

      三、再讀課文,加深課文理解

      1、問題一:在鄉里人的眼里,周處是個怎樣的人?

      (兇強俠氣,禍害,是三橫之一)

      2、問題二:你是怎樣評價周處這個人物的?

      1)斬殺蛟和虎:勇猛、武藝高強

      2)知道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3)入吳尋二陸:虛心接受,知錯就改。

      3、周處勇于改過自新的行為,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到任何時候,想要改過都是可以做到的。)

      四、以片段描寫進行想象力的鍛煉。

      周處如何擊殺蛟和虎?可以從哪些方面描寫(環境、動作描寫)

      五、總結:

      “知恥而后勇”,周處曾被鄉里人認為是“禍害”,都能成為“忠臣孝子”,成為名傳千古的大英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有志者事竟成”,讓我們一起記住文末的一句話:“人患志之不立”吧!

      [布置作業]

      1、翻譯文中有句式特點的語句。

      2、完成片段描寫。

      《周處》原文和譯文

      原文: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

      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譯文:

      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俠使氣,是當地一大禍害。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義興的百姓稱他們是三大禍害,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拼殺后只剩下一個。周處立即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里有時浮起有時沉沒,漂游了幾十里遠,周處始終同蛟龍一起搏斗。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輪流著對此表示慶賀。

      結果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云兩位有修養的名人。當時陸機不在,只見到了陸云,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云,并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荒廢了,怕終于沒有什么成就。”陸云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后就改過自新,終于成為一名忠臣。

      《周處》復習指南

      一、字句解釋

      1、為鄉里所患。

      關鍵字:為……所……:表示被動。患:認為是禍害。

      句譯:周處被同鄉人認為是禍害。

      2、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

      關鍵字:謂:稱。為:是。尤:特別,尤其。劇:厲害。

      句譯:義興人稱他們是三大禍害,而其中周處特別厲害。

      3、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

      關鍵字:或:有人。說:勸說。實:實際。冀:希望。余:剩下。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老虎和蛟龍,實際是希望三個禍害只剩下一個。

      4、行數十里,處與之俱。

      關鍵字:行:走,這里指漂游。俱:一起。

      句譯:周處與蛟龍糾纏在一起,漂游了幾十里。

      5、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關鍵字:謂:認為。更:交替,輪換(課后注釋中“更相慶”為“互相慶祝”。)

      句譯:鄉里人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輪番互相慶祝。

      6、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關鍵字:聞:聽說。為……所……:表示被動。患:認為是禍害。

      句譯:他聽說鄉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互相慶祝,才知道自己被人們認為是禍害,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

      7、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

      關鍵字:具:全部,詳盡。云:說。修:提高修養。改:改正錯誤。

      句譯:周處把自己的情況詳盡地告訴了陸云,并說自己想要提高修養,改正錯誤,卻怕自己年紀已經太大,最終也不會有什么成就。

      8、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

      關鍵字:且:況且。患:擔憂。之:取獨。令:美好的。名:名聲。彰:顯露,顯揚。

      句譯:況且人就擔憂立不下志向,又為什么要擔憂美好的名聲不能顯揚呢?

      9、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關鍵字:為:成為。

      句譯:周處于是改過自勉,終于成為一位忠臣。

      二、內容理解

      1、選自南北朝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

      2、段落大意:

      第一層:周處年少時的“兇強俠氣”,為“三橫”之首。

      第二層:周處聽人勸說,殺虎斬蛟。

      第三層:周處產生悔改之意,尋訪二陸,受教于陸云。

      第四層:周處改過自新,成為忠臣。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會在快速閱讀中準確捕捉有價值的信息。

      2、學習把人物放在文化背景中展示,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學會逐步深入地描寫內容。

      3、了解猶太民族重視文化教育,重視培養生存能力的情況,了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民族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課文較長,在短時間內快速閱讀準確捕捉有價值信息要依靠課前充分預習。

      2、引導學生探究猶太精神的來由及正確認識猶太精神的價值。

      預習:

      1、了解電影《索菲的選擇》、《辛德勒名單》的情節內容,了解猶太民族的苦難歷史。

      2、課前收集作者鐵凝資料,了解其創作歷程。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景導入

      1、提示單元學習主題:迅速捕捉閱讀信息。要求快速閱讀文章,準確捕捉文中有價值的信息。

      2、引入課文:板書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名字。

      簡單介紹:馬克思(哲學,政治經濟學)、達爾文(生物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弗洛伊德(心理學)。

      這些人的非凡的成就是在不同領域中取得的,但他們都屬于同一個民族:猶太民族。猶太民族中杰出的人物遠遠不止上述的幾位。為什么猶太民族會如此的優秀?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鐵凝一起通過一個在語言方面有出色成就的猶太青年去揭示這個答案吧。

      3、請同學查看作家鐵凝的資料(新課程導學),回家后積累在《作家作品資料本》上。

      二、組織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課后練習一,讀了本文后你會留有怎樣的印象,在這些印象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學生自由發言)(可刪除)

      三、剛才很多同學都提到了戴維·費爾斯汀的杰出的語言才能,那么作者在文中寫到了戴維的那些語言成就呢?(小組交流討論發言)

      明確:四件事:1、閱讀中文長篇小說,2、流利的普通話,3、通過美國漢語水平高等級考試,4、還掌握了多門外語。板書:杰出的語言才能,優秀的猶太青年

      四、戴維為什么能夠取得這么出色的成就?(小組討論交流發言)明確:是戴維的家庭造就了他出色的才能。戴維家是個什么樣的家庭呢?從文中找到相關的描述。

      明確:親情,和諧樸素而有克制,彼此關切,能細致地欣賞對方的好意;父母都有教育背景。是這樣的家庭氛圍給了戴維處世的條理性和思維的獨立性,向難題進攻的巨大韌性和耐力。

      板書:和諧的家庭氛圍,愛而不溺的教育

      五、說到猶太人的家庭教育,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將帶什么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錢或鉆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智能。因為智能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能就永遠跟著你。”

      1、這個故事發生在幾乎每一個猶太家庭中,我想,戴維的父母在小時候也一定講過同一個或者類似的故事,一個家庭良好的氛圍和教育能夠造就一個杰出的人才,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一個民族的眾多杰出人才呢?

      (民族精神)2、作者在哪里發現了猶太的民族精神?猶太會堂,費爾斯汀拉比教她用希伯來語說“生命”與“和平”的時候。

      3、請同學們在文章中尋找最能概括猶太民族精神的句子。(討論交流)

      “正是對生命不衰的熱愛和對和平執著的.祈禱,支撐著猶太民族不斷戰勝人類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難,使他們更加珍惜家庭和親情,重視知識、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視為自身的發展開創更理想的環境。”

      板書: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生命與和平相愛,才造就了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和千千萬萬個戴維這樣杰出的人物。

      六、作者在猶太會堂中找到了猶太的民族精神,找到了戴維何以如此出色的原因,為什么還有后面的幾段文字呢?(小組討論交流)

      1、最后這幾段,作者將探究發現的民族精神歸結到個人的身上,在戴維身上來印證這個結果,抒發自己的感受。

      2、作者為什么愿意相信戴維小時候的愿望與生命、和平有關?

      明確:因為作者發現:猶太人經歷了苦難與屈辱具備了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使得猶太民族的智能和創造力非常突出,而如果我們都能把生命與和平緊緊結合在一起,那么,我們,人類也能具備非凡的創造力!

      3、在14段中,作者連用5個因為,有什么好處?明確:展示戴維成長的人文環境,道出猶太民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源泉。

      小結:

      從板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祖先的輝煌和千百年來的屈辱史的猶太人具備了熱愛生命與和平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孕育了猶太家庭和諧的氣氛,而這種氣氛又造就了杰出的猶太人。作者在寫作時將這個探究的過程倒過來寫,個人——家庭——民族。這種寫作的手法叫做:以小見大。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繼續學習文言中一些實詞、虛詞的用法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文運用設喻講道理和表明見解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鄒忌勸說齊王納諫是愛國的表現。

      【教學重點】

      文中出現的句式和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難點】

      本文第二段鄒忌以自己的事情設喻,勸說齊王納諫。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啟發式提問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看過《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時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進諫國君而被紂王剖心致死,像這樣悲慘的結局足以使諫臣望而卻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雙全的忠臣義士,為了國家的前途而勇于進諫,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時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位杰出的人物鄒忌,看看他是如何諷諫齊威王納諫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關知識介紹

      1.解題

      參照注釋⑴明確:鄒忌是齊國人名。諷:是諷諫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類方法委婉地規勸。納是接受、采納。諫是臣子向國君提建議。全題合起來就是鄒忌委婉地規勸齊王采納臣民的意見。

      2.《戰國策》

      初三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作過簡介。可參照預習提示內容。注意:這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與前面學的《史紀》(紀傳體)、《資治通鑒》(編年體)不同。

      三.教師范讀課文

      四.學生齊讀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內容

      五.課文重點內容講解

      教師串講一段,請兩名學生串講兩段,在此過程中將重點字、詞、句隨時講解并板書。

      1.實詞

      zhāo早晨(名詞)私人,自己(代詞)朝cháo朝廷(名詞)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詞)cháo朝見(動詞)偏愛(動詞)身長,長(形容詞)修修建(動詞)整治(動詞)今義是一個名詞

      2.虛詞:莫:無定代詞,指人。譯為“沒有誰”。弗:fú,否定副詞,譯為“不”。

      3.詞類活用

      A.形容詞意動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為美”“認為……美”)

      B.形容詞作動詞 私我也(“偏愛”)

      C.名詞作狀語 面刺(當面)

      D.使動用法 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2)吾與城北徐公孰美?

      這兩句都是比較相關兩項得失高下的選擇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問代詞“孰”由于受強調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裝句。

      B.賓語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

      C.狀語后置(介詞短語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灣譏[于市朝](能[于市朝]謗譏)皆朝[于齊](皆[于齊]朝)此所謂戰勝[于朝廷](此所謂[于朝廷]勝)

      D.判斷句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者也。判斷句

      (補)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者,……也。式標志

      E.省略句 (鄒忌)與(客人)坐談

      (學生結合講解再默讀全文)

      第二課時

      六.課文難點內容分析

      緊扣題目,理解課文。首選設問文章開始沒有直接寫鄒忌諷勸齊王,而寫了什么內容?寫的是由一件家庭瑣事引起的聯想,然后圍繞這件家事展開提問:

      1.這件家事是什么?

      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與徐公比美的問題。

      2.由于感情不同,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問題時的`口氣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語氣所含的感情色彩。

      問妻:我孰與徐公美?(親昵)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嚴肅)

      問客:吾與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鄒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與心理不同,所以回答問題時語氣感情色彩有明顯差異。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熱情地贊揚)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謹,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應酬)

      4.面對妻妾與客的贊美,鄒忌態度如何?得出什么結論?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從“忌不自信”……內容可知)。

      他思之的結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復思考,分析鄒忌“入朝見威王”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后,并未單刀直入向齊王進諫,而是將比美這件生活小事講給齊王聽,談自己體會,然后同國家大事進行類比,將妻、妾、客與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類比,推理委婉地進諫,得出一個結論:“蔽甚”。(這里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采用了設喻手法。)

      6.諷諫結果如何?

      最后齊王納諫。文中寫到齊王納諫決心之大,行“三賞”朝廷內外出現了“三變”,使得“四國朝齊”。

      七.學習借鑒

      1.設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學習中可借鑒,需注意的是設喻要精妙,比喻要切當。

      2.詳略處理 寫作時借鑒,注意該詳的地方定要潑墨如水,該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過對話表現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問三答

      4.思想內容借鑒

      文中的“納諫除蔽”這種見解在當時有積極意義,雖然鄒忌諷諫與齊王納諫都是為鞏固封建統治,但在客觀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會進步。今天,我們為實現“四化”有借鑒意義,同時也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培養多謀善斷能力。

      八.總結全文

      九.作業設計(略)

      【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妻————妾————客

      私————畏————求諷

      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蔽甚設喻(委婉)

      三賞————廣開言路

      納三變————政治修明諫

      四國朝齊——國家強盛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6

      一、說教材及學生

      古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鳥鳴澗》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圖,春夜,深山空曠,萬籟無聲,桂花從枝上飄落的聲息。忽然,一輪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灑滿山林。被月色驚擾的山鳥,時而啼鳴于深澗之中。詩人以花落、月出的動態和鳥鳴的聲音,非常生動深刻而細致傳神地表現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閑靜。這種靜境因為有聲音動態而顯得富于生機和情致。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

      這首詩主要描寫深山幽谷夜晚寂靜的情景,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心情。充滿了靜謐的意境,但“花落”“鳥鳴”“月出”寫來靜中有動,動中見靜。是很成功的寫景詩,如同一幅線條清朗的水墨山水畫,正是王維所擅長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學過一些古詩,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培養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特點和課程標準,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能夠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描繪的意境。

      2.能用給古詩編故事的形式把詩中描述的場景復述出來。

      3.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學習詩人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態度。

      4.嘗試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聯想和體會,通過誦讀,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情。

      2.能用給古詩編故事的形式把詩中描述的場景復述出來。

      二、說教法及教學手段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為了使學生能學得快活,學得輕松,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采用“激趣導入——初讀感知——感悟詩意——課外延伸”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我制作了有關課件,把月夜的影視文件、能調動學生情感的優美的音樂,詩中比較難懂的詞句等制成了課件,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情畫意。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取“讀一讀,想一想,問一問,說一說”的學習方法,采用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全班討論交流的形式來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讀,即讀詩中的重點詞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始終貫穿于課堂的全過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聯想到了什么;“問”,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說自己的獨到見解。學生始終在教師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積累語言,在反復的多形式的朗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四、說教學過程

      (一)由題導入,激發興趣

      今天,我們要學一首古詩,這首詩就像剛才的音樂一樣,清新、雅致,恬靜、幽美,題目叫——《鳥鳴澗》。(齊讀課題)

      “澗”這個字,它的偏旁是“氵”,我們可以推想“澗”跟——水有關。水在哪里呢?水在兩山之間,所以,澗就是指夾在兩山之間的流水。這流水是涓涓細流還是洶涌波濤?那應該怎么讀題目呢?誰來試試?(齊讀)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的,王維他的山水詩造詣極高,《鳥鳴澗》是他山水詩的代表作,蘇軾就曾經夸他的詩“詩中有畫”,現在就讓我們來品這首詩,賞這幅畫。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王維在這看見了什么呢?請大家到詩中去讀一讀,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4遍,前2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爭取讀得字正腔圓,后2遍讀的時候,爭取讀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

      1、學生自讀。

      2、(屏顯古詩)指名讀。點評。

      a你很會思考,夜靜春山空,“空”這個多音字你讀準了,真是一絲不茍。

      b聲音清脆悅耳,讀詩正確流暢,很好。

      c聲音響亮,把每個字的音都讀準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錯。

      d讀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詩內部的停頓,讀出了詩的韻味。

      3、齊讀。

      4、這首詩你們都讀正確了,讀通順了,同學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么幾遍,你知道這首古詩寫的是什么時候呢?

      指名回答,并說說依據。(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春夜)5、詩人王維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請同學們到詩中一行一行仔細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來,四行都找完了,再舉手。

      指名回答。(相機板書:花、山、月、鳥、澗)

      6、的確,詩人在詩中寫花落、山空、月出、鳥鳴、澗水流,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點呢?請你到詩中把這個合適的字找出來。

      指名回答。(板書靜)

      的確,這首詩給我們的一個深刻感受就是“靜”。

      (三)感知詩意,體味清幽

      1、第一行:人閑桂花落

      同學們都很會讀書,讀出了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個靜靜的夜晚。就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桂花輕輕柔柔地飄落了,(屏顯:人閑桂花落)同學們看過桂花嗎?長什么樣子?小小的,細細的桂花落在地上聲音響嗎?聲音小到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同學也包括張老師可能都聽不到,但王維卻在那個夜晚聽到了。

      這桂花落地的簌簌聲告訴我們什么呢?(不作答)我們寫教室很靜,靜到什么程度?(讓學生自由說,老師不評價)靜到一根繡花針落地的聲音都聽得見。那詩人寫桂花落地的聲音都聽得見,是為了告訴我們什么呢?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這樣的靜,但不僅因為夜靜,更因為看風景的人心靜,所以,王維他還是感受到盛開的桂花悄然落地的聲音。看看“人閑”兩個字,它正是告訴我們王維的心——靜。是啊,王維身處沒有戰亂,安定統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時隱居風景秀麗的藍田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悠閑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說自己是——人閑。

      現在,就讓我們用朗讀把桂花落地地輕柔、舒緩展現出來。(指名讀)

      (女生齊讀、齊讀)

      女生讀起來清清幽幽的,別有一番情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第二行:夜靜春山空

      聽著這桂花落地的簌簌聲,王維才發覺夜是多么靜啊!真是——夜靜春山空。(屏顯:夜靜春山空)同學們,鳥鳴澗這里風景如畫,白天,山澗中陽光燦爛,鳥語花香,游人踏青,動物們自由自在……真是熱鬧非凡。漸漸地,漸漸地,白天的喧鬧消失殆盡,游人散去了,動物們都進入夢鄉了,山林也空閑下來了,整座山就像睡著了一樣,靜靜的,靜靜的……如果此時,你也站在這座春山面前,你會用什么詞語,什么句子來形容?

      是呀,靜,靜得詩人覺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沒有了,空蕩蕩的。誰用朗讀來把這樣的畫面讀出來。(指名讀)

      讓我們用朗讀來贊嘆這座空山吧!(男生齊讀、齊讀)

      讓我們把這個“靜”字留在心中,讀好這句詩。(屏顯: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齊讀

      3、第三、四行: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引讀: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月出,月從哪出來呢?(云)怎樣的云?

      (薄薄的幾片云)是呀,一輪明月從云層中鉆出來,皎潔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傾瀉在山澗中,睡夢中的鳥兒于是——(指名回答)是呀,鳥兒以為天亮了,睜開朦朧的睡眼,啾啾叫著。

      “時鳴”怎樣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幾聲,就停了,過一會又叫幾聲,又停了,咦?不是寫夜靜嗎?怎么會寫鳥鳴聲呢?

      對,這就是一種反襯手法,以動襯靜。古人就說“鳥鳴山更幽”

      我想,鳥兒此時一定是用它動聽的叫聲在贊嘆。

      現在,就讓我們來讀一讀這句詩。(指名讀)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闊綽、頹唐、間或、不屑、置辯”等詞語。

      2、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3、體會小說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標

      1、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2、品味小說辛辣深刻的語言,理解社會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義。

      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對腐朽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和病態冷酷的社會的揭露和批判。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1、把握小說主題。

      2、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學習小說多角度鮮明、生動刻畫人物的寫法。

      3、結合時代背景,深層領會小說的思想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預習

      一、導語設計

      大凡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讀過《孔乙己》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遭到社會涼薄的苦人兒的形象。據魯迅先生的朋友孫伏園回憶,魯迅先生自己也說過,在他創作的短篇小說中,他最喜歡《孔乙己》。他為什么對《孔乙己》如此鐘愛,而孔乙己又是怎樣一個藝術形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孔乙己》,去體味它復雜的情感內蘊。(板書文題、作者)

      《孔乙己》拓展練習

      一、 (20xx?江蘇省蘇州市)閱讀《孔乙己》一文的3、4、7、8自然段、完成下列題。(9分)

      1、孔乙己的出場總是伴隨著各種笑聲,然而這些笑聲往往是與輕松、歡樂無關的。請仔細品味選文中的“笑”,說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的性格中包含著柔情和頑強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方面。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的個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請聯系上面文字,說出你對此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總是”這個詞,請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在語境中不同的表達作用。(3分)

      ①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擔心父親有一天會垮下來。然而,父親的精力卻很旺盛,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在屋場上從這頭走到那頭。

      《孔乙己》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課堂發言精彩紛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對話和結合文本對作品的深入解讀是本課的亮點。

      總結本課教學,我覺得較好地處理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教學策略問題。教學設計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使學習不僅僅是課內的事。課前,我布置了兩個任務,一是在文章中劃出人物描寫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結局。二是結合文本,尋找依據,就孔乙己的結局寫作一篇小論文,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要求學生們能夠帶著準備的頭腦走進課堂。課上,重視對話與生成,努力使課堂成為生命的對話、情感的互動。課后,布置拓展閱讀,帶著對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進《范進中舉》。本課教學從探究問題開始,到產生新問題結束,自然引導學生進入下一課的學習。

      二是宏觀設計問題。從宏觀上講,本課教學重視小說學法指導和閱讀思維訓練。根據小說特點以人物研究為核心,從人物看社會。怎么看呢?先根據人物遭遇,從現象看;再探究內在原因,從本質看,即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觀處理問題。其中,第一是重視營造沉浸的氛圍。教學從聽、讀開始,以聽、讀結束,中間將聽、說、讀的訓練結合起來,對人物結局的探究這一主要問題貫穿全課。第二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研讀文章。主要問題有兩個: (1)孔乙己必死無疑嗎(悲劇的必然性)?(2)悲劇由誰造成?三是重視角色體驗。教學中安排學生嘗試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孔乙己,設想彌留之際的孔乙己想起周圍一切時,會想到什么,對他臨死造成最大沖擊。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

      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后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靨逑至蘇廡┨氐恪?nbsp;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么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說: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解說: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于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抄寫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所學內容

      1、抽查背誦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甸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后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舉例論證(第二節)。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說說本節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解說:以上材料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后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六、布置作業

      背誦這篇課文。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即“舍生取義”)昨天的語文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將腦意識和孟子的“舍生取義”思想進行對接,很可惜,在潛連接的過程中出了點小問題,將我的課堂偏離了正常軌道。

      “老師,我不同意孟子的觀點。”一個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 “還有誰不同意老夫子的觀點?”我笑著問道。響應的聲音此起彼伏。有些意外于學生們的態度,也有些驚異他們的獨立思想。我決定將課堂自然一些進行到底,于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聽取他們反對“舍生取義”的原因。 “我們以前接觸過保爾這個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話說的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學生A心直口快,當然觀點顯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強詞奪理了。

      “對我們中學生而言,這個觀點離的似乎太遠。前段時間新聞里播放說已經將‘見義勇’改為‘見義智為’,可見,我們現在提倡的是‘取義不舍生’。”學生B有理有據、簡捷明快的發言博得了一陣喝彩。 ……在眾多的言論之中,除了學生B的‘見義智為’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強調一個片面的觀點: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謂義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們列舉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從貪犯說到肇事者,從“評按說法”說到“焦點訪談”……他們不屑的說著:現在有誰還“舍生取義”啊?……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優秀傳統的教育缺乏,教學與現實嚴重脫節,致使教師處在了尷尬的位置。我明白,他們接觸的社會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潛意識里早就否定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我還想據理力爭,想為我們偉大的古思想家拉動一些支持者,更想糾正這些年輕的腦袋瓜里存在的“腐壞”思想。我急性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趕緊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傷勢做決定,你會怎樣做?“我會看看左右沒人,趕緊逃跑。”一個調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說。

      “哎……”傳來一片唏噓,接著有幾名同學起來指責他天良的喪失。(我很高興大多數孩子人本善良)“如果你開車,撞倒了一個人,而且很嚴重,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擔責任在第一時間救治傷者……”我將事例“升級”。顯然,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中。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選擇逃,接受良心的譴責,或者法律的更嚴懲,選擇后者,接受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稍安。你們做選擇,舉手表決。”我幫忙分析。很高興,他們一個個表示愿意選擇后者,盡管眼中還有一點點的茫然。接下來我們列舉了當今社會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們的想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對“舍生取義”的勇士,發出由衷的贊嘆,而對那些見利忘義、自私無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極大的反感和鄙夷。 “現在社會上見利忘義的現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好象沒有了靈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雖生尤死,受萬人唾棄,而那些舍生取義的勇者至今傳誦……當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義不舍身’,所以學生B獲得最佳發言人!”在一片掌聲中我們結束了討論,從學生折射來的目光里,我知道這節課的收獲還是不小的。最后布置了一個小作文題目《魚我所欲也》,來寫自己的一次選擇經歷,期望在作文過程中總結所學,學會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選擇,這該是學習該課文的最終目的。

      雖然這節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著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并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靈活的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為教師,如果不斷的喚喚這群孩子的良知,對于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9

      1、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以及運用神話結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學習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2、重點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3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法

      一.課前準備(檢查預習)

      檢查學生的學案,了解預習情況。

      二、解惑釋疑(新授)

      (一)、導入:《愚公移山》。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富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歷來為人們所傳頌。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它。

      (二)、朗讀課文,熟知文意

      (三)、析讀課文,探究問題

      1、交流課前預習答案:

      1)、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2)、愚公為什么要移山,分析愚公移山的不利條件有哪些?

      (不利條件:山高路遠、人老勢薄,工具簡陋,遭人譏諷)

      3)、在“移山”事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給他們分分類并說出分類依據

      (家人、遺男、其妻、神仙支持愚公移山,智叟反對移山)

      4)、“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有何深意?

      (四)研讀課文,解惑答疑:

      1、人們怎樣看待愚公移山的行為?

      其妻:支持移山,關心身體,提出實際困難

      家鄰:贊同移山,齊心協力

      智叟:反對移山,譏笑嘲諷

      神仙:感動誠心,援助移山

      我們:?

      2、我們到底能不能讓愚公搬家?

      1)、神仙移山為何不幫愚公搬家?

      2)、作者為何不寫愚公搬家?

      3)、我們可以告訴愚公搬家嗎?我們從愚公的形象中讀出了什么?

      五、課堂小結

      六、課后作業

      續寫:兩座大山搬走以后的故事(300字)

      七、板書設計

      八、課后反思

      第四部分:測案

      思考問題:

      1、愚公的形象:

      智叟的形象:

      2、本文在塑造愚公的型形象時運用了什么手法?

      3、本文是一篇寓言,它的寓意何在?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0

      ⒀夫戰,勇氣也。

      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⒄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課文可分幾部分?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 。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乃入見”) 。

      第二層(從“問:‘何以戰?’”到段末)

      第二段, 。全段32字,以寫魯方之戰術決策為主。

      第三段,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故克之”)以“夫戰,勇氣也”為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反攻的觀點,回答了為什么等待“齊人三鼓”而后“鼓”的問題。

      第二層(從“夫大國”到段末)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為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以追擊的原因。一、預習導學

      【鏈接材料】——1. 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鏈接材料】——2. 長勺之戰的背景:

      :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 )又何間焉( )鄙( ) 弗敢專也( )小惠未編( ) 小信未孚( )

      公與之乘( )長勺( )轍( )軾(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釋加橫線的詞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將鼓之 既克,公問其故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齊師伐我 又何間焉 何以戰 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 小大之獄 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遂逐齊師 一鼓作氣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異義

      ①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 ③犧牲玉帛

      ④忠之屬也 ⑤可以一戰 ⑥一鼓作氣,再而衰

      ⑦伐 ⑧加 ⑨安

      4、重點句子翻譯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⑤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⑨公與之乘,戰與長勺。公將鼓之

      ⑩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⑾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⑿既克,公問其故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新單詞,讀好課文。

      2、理解文中的敘述順序,想象文中描述的場景,感受珍珠泉的美麗與可愛。

      3、體驗作者表達的感受,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進口。

      孩子們,你們見過泉水嗎?誰能說說泉水的特點?(清澈,細細的水,順著山勢流淌),這節課老師會帶領大家領略珍珠泉的.美。

      第二,舉例讀課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

      (一)老師帶著感情大聲朗讀課文。

      (2)學生找出課文中的相關句子并閱讀。

      第三,自學課文,梳理層次。

      (1)自由閱讀,將文章分成小節。

      這篇文章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2—4個自然段)。

      第3款(自然第5—6款)。

      (2)指導學生分段閱讀課文。

      第四,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讀第二段,想一想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順序描述的?

      (2)讀第二段。

      1、你認為這一段哪一句寫得好?畫下來,多看幾遍,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為什么這些句子寫得好?它在哪里?

      2、泉水有什么特點?(青、暗、清),你能說出哪一句話?這句話是什么句型?(并行)。

      3、泉水是怎么出來的?"撲哧一笑。"這是關于泉水寫的什么?(人)。

      4、討論:這個泉為什么叫“珍珠泉”?

      第四段中的這句話在這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總結,概括)。

      (3)讀第三段。

      討論:這段話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我灑了多少珍珠!”你什么意思?

      第五,總結拓展。

      這篇文章文筆細膩,語句生動優美,使美麗的《珍珠泉》展現在我們眼前。那么為什么作者能把家鄉的泉水寫得這么美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對泉水和家鄉的深愛。同學們,你愛你的家鄉嗎?

      第六,布置作業。

      請選擇你最喜歡的場景,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下來,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美景中。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2

      [教材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本課生詞,帶著感情大聲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

      3、德育目標:

      了解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自然美,讓學生受到熱愛自然和美的教育。

      4、創新目標:

      根據圖片和文中的描述展開合理而豐富的想象。

      【學術形勢分析】

      1、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關于風景的文章。文章通過描寫珍珠泉的美麗和生機,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和家鄉的熱愛。

      2、學生分析:

      由于文字層次清晰,對景物的描寫充滿了想象和聯想。要通俗易懂,運用多種修辭,使描寫生動,語言優美。

      3、確定五點:

      焦點:通過語言了解珍珠泉的美。

      難點:通過語言和文字理解珍珠泉的美。

      創新:結合課文內容去想象。

      德育:具體語言中的環境之美,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空白點:通過閱讀文本,拓展自己合理的想象力。

      [教學準備]

      珍珠泉的圖片和視覺形象。

      [教學過程]

      一、引導目標激發興趣

      泉水是從地下流出的水。讀課文,看看作者筆下的泉水是什么樣子的。

      二,為自主參與創造條件

      1、請自由閱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點名讀課文,告訴我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樣子的?

      (先獨立思考,組織語言,再分組交流,交流中取長補短)

      學生在讀、說、講、辯的過程中積極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組織研究經驗發現

      1、按名字讀課文,整理文章順序。體會作者用詞的優美和準確。

      2、文章中你最喜歡最美的一句話是什么?和大家一起品嘗,品嘗。

      (學習作者的聯想和想象的結合,以及各種修辭場景的方法)

      四,引導創新應用實踐。

      舉辦一次朗讀比賽,朗讀并模仿一個有美好感受的場景,盡量使用修辭方法和富有想象力的寫作。

      動詞(verb的縮寫)反思總結,鞏固提高

      學完這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從學習方法、寫作方法和思想素質三個方面論述了教師的積極引導。

      不及物動詞調查研究工作

      背誦文章中你最喜歡的句子。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隱匿、榮膺、一氣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針氈、芒刺在背”等詞語。

      2.了解劉紹棠及其充滿濃郁民族風格和審美情趣的鄉土文學創作。

      3.了解20世紀30年代京東北運河岸上農村的世態人情與精神風貌。

      能力目標

      1.欣賞文中刻畫的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

      2.體會小說中精彩的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揣摩語言運用的高妙。

      3.擴大閱讀視野,進一步理解小說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德育目標

      感受小說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

      1.誦讀,體會小說高妙的語言運用。

      2.把握人物性格,領會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

      3.理解小說所具有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

      教學過程

      自主預習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閱讀古典小說《水滸傳》,其中那些俠肝義膽、疾惡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蕩氣回腸。比如“及時雨”宋江、“黑旋風”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們學習劉紹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的'鄉土作品。讓我們一起走近劉紹棠,走近他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劉紹棠(1936~1997)當代作家。河北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人。1949年讀中學時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到河北文聯工作半年,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深受孫犁作品熏染。翌年發表成名作、短篇小說《青枝綠葉》,并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195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7年發表小說《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論文,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中國鄉土小說》叢刊主編等職。他創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綠葉》《山楂村的歌聲》《中秋節》《蛾眉》等短篇小說集,《運河的槳聲》《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風》《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說,《春草》《地火》《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等長篇小說,《我與鄉土文學》《我的創作生涯》等散文短論集,以及《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二等獎,《蛾眉》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作品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描寫從容自然,結構簡潔完整,鄉土色彩濃郁。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文意讀準下列字音。

      搟(gǎn) 剜(wān) 腌贊(ā zā) 到氣(dáo)

      唿(hū)哨 咯(kā)吧 呱(gū)呱墜地

      榮膺(yīng):光榮地獲得。 膺:承受,承當。

      隱匿(nì)隱藏、躲起來。

      如坐針氈(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樣。

      影影綽綽(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合作交流

      ⑴第一部分最能表現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表現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一丈青大娘大鬧運河灘。作者運用了外貌描寫(如“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動作描寫(“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兩只叮叮當當響的黃銅鐲子,一陣風沖下河坡,阻擋在這幾個纖夫的面前,手戳著他們的鼻子”,“老大一個耳刮子掄圓了扇過去”),語言描寫(“不能叫你們腌臢了我們大姑娘小媳婦的眼睛!”),神態描寫(“一丈青大娘火了起來”,“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除以上正面描寫外,小說還運用了側面描寫,通過纖夫無力招架的狼狽形態來反襯一丈青大娘的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威武勇猛。

      ⑵ 在這篇課文中,何滿子的奶奶為什么號稱“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個高腳大,身強體健,性格豪爽,潑辣大膽、剛直不阿,愛打抱不平,這種女中豪杰的形象,與《水滸》中的著名女將一丈青扈三娘頗為神似,所以得名。

      探究質疑

      1、 為什么爺爺號稱“何大學問”?

      爺爺的外號帶有戲謔的性質。他貌似關公,脾氣性格也像關老爺一樣,俠肝義膽,仗義輕財,慷慨豁達,愛打抱不平,甘為朋友兩肋插刀。同時善于講故事,想像力豐富,編起故事來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因此得了個“何大學問”的外號。

      2、 自從爺爺被尊稱為何大學問以后,他在學問上下了哪些功夫?由些說明了什么?

      看書念書、不恥下問、咬文嚼字、拜祭文廟、自我反思、為孫請師。這表現出他對文明進步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個時代渴求知識而不得的貧苦百姓的心聲。

      精讀品析

      1、小說中寫到了哪些人物?他們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一丈青大娘:潑辣大膽、剛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熱情正直、淳厚樸實。

      何大學問:俠肝義膽 仗義輕財 慷慨豁達 好戴高帽

      何滿子(線索人物):機靈頑皮、純真稚氣。

      運河人民:扶危濟困 赤誠相見。

      2、 小說語言具有什么特色?

      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充滿鄉土氣息。

      拓展延伸

      1、閱讀“自從他被尊稱為何大學問以后……難道孫兒到頭來也要落得個趕馬或是學徒的命運?”后回答。

      ⑴ 選文第1段中的第1句的作是什么?

      承上啟下。

      ⑵ 他被尊稱為何大學問,那么他是不是真有大學問?(用原文回答)

      可從沒進過學堂一天,斗大的字認不得三筐,而且只會念不會寫。

      ⑶ “他也真在學問上下起功夫來了”,這里的“真”應如何理解?

      他有真正的行動:看書念書、不恥下問、咬文嚼字、拜祭文廟、自我反思、為孫請師。

      ⑷ 請概括選段的語言特點。

      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充滿鄉土氣息。

      ⑸ 你還在哪部作品中讀到與女主人公類似的人物形象,試分析她們性格的共同之處。

      如《水滸傳》中的扈三娘、孫二良、顧大嫂。共同點:潑辣能干厲害,有正義感。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4

      【教學設想】

      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怠、叩問、綺秀、裘葛、謁余、撰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⑴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⑵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⑶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⑷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滑。

      ⑸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⑹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⑺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4、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一段是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5、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⑴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⑵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⑶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⑷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6、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段。

      2、學生采用結合注釋、相互交流、向老師提問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點語句,疏通閱讀障礙。

      3、思考以下問題:

      ⑴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⑶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七、學習課文第3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3段。

      2、學生自行翻譯之后,教師指名學生翻譯本段。

      學生翻譯后,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討論,訂正其中的錯誤,使學生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3、思考:請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學生概括歸納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八、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學習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辭官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生前來拜訪,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再者,讓學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學家。讓學生通過熟悉課文內容。

      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教給學生學會課前先預習課文,可以查找一些資料,根據課下注釋通曉文中大意。把不懂的問題找出來,模糊的地方劃出來。然后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點字的注音、意思。課上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也可以騰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問。要知道問題來自學生。對于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誰答案更準確,而在于在這樣的活動中,同學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通過課前的預習和學生的提問,我知道了同學們的問題在哪兒,講課時就會做到有的放矢。先講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序?接下來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對文中的重點句的翻譯、重點文言詞進一步掌握。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體會文章的中心。并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談一談學習宋濂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精神。另外在教學環節的把握上、教學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細一些。作為文言文的教學,學生容易厭學。因此,可以多考慮一下教學的設計更新穎一些,課前可安排一些活動,便于營造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便于學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結構。首先講到作者求學的'艱難——抄書難、求師難、旅途難和生活難。再次說到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等。每講一節課要不斷進行總結。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但始終圍繞當堂課的教學任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為目的。有些問題須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組討論,使學生的活動太留于形式。同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思考問題的空間,一個是問題空間,重要的一個是思考空間、時間的掌握要合理。在課堂小結中,要多樣化,不能讓老師唱獨角戲,實際上讓學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這課重在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課堂中學生學習勁頭很大,氣氛很好。另外一篇課文教完不等于我的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學都懂或沒有什么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范圍,說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范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一學習愚公移山精神,用頑強的艱苦奮斗精神去戰勝困難。二了解文言文表疑問的幾種句式;正確解釋下列詞語:加、亡、且、焉、諸、以。

      教學重點:

      一采用啟發式教學,運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二從討論思想內容,帶動對詞語句子的深入研究,解決詞語句子的譯釋。

      一導入新課。

      簡介《愚公移山》的體裁、出處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湯問》篇里。《列子》相傳是戰國時期鄭國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節比較簡單,篇幅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導預習。

      1.對照注釋閱讀全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畫出表疑問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脈絡,思考以下問題: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問題?

      (2)什么地方寫“移山”斗爭?

      (3)什么地方寫“移山”的結果?

      三研習新課。

      1.教師朗讀全文。

      正音,將課文注釋中的有關拼音讀一遍。

      2.教師提問:課文題目是“愚公移山”,為什么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二山”?

      3.學習第2段。教師啟發提問:愚公為什么要發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會議”開得怎么樣?寫愚公及其子孫們移山,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

      啟發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一、“遺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鄰居的支持,連小孩都來了,說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從表達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避免了單調,“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態寫出來了。(這一段文字中,著重掌握:齔,動詞,換牙;始,才,說明路程之長;“反”同“返”)

      四布置練習、思考。

      1.完成“朗讀·背誦”一、二。

      2.思考:課文寫了兩場論爭,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論爭,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論爭,說說這兩場論爭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1-04

    笑初三下冊語文教案09-30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2-09

    語文《愚公移山》教案初三下冊09-25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篇11-04

    小學語文下冊教案01-07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篇12-10

    生命與和平相愛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1-15

    初三語文教案06-0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拍 | 日韩新片免费专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蜜桃 | 中文字幕乱老妇人视频 | 亚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