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12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案 1
【課程標準】
了解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
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
培養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爭的結果,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確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治正確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系的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導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歷史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并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并談一談這一戰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后,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余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別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么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么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后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
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
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七、布置作業:
心得與疑問。
七年級歷史教案 2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多媒體資料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最佳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__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最佳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最佳線路設計和最佳導游。
七年級歷史教案 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
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
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俪鞘胁季郑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谌丝冢喊偃f人
、圻吔髯搴透鲊耸吭萍,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教案 4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由同學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小說、電視劇導入到歷史上的三國: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小說《三國演義》,電視劇有沒有看過?你對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諸葛亮、曹操)
教師講述:《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它反映了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歷史,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英雄造時勢,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2、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走進1800年前的東漢、三國時代。
新課探究
一、群雄逐鹿說戰爭
(一)官渡之戰
分析官渡之戰前東漢末年的社會背景,曹操力量的發展壯大,視頻展示官渡之戰的經過,說明戰爭的影響。探討官渡之戰曹操勝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戰前的形勢: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結合曹操的《蒿里行》進行闡述。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黃巾起義,軍閥割據,戰爭不斷,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戰
曹操的勢力發展壯大起來之后,與黃河以北袁紹發生了沖突,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公元200年,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進攻曹操,曹操只有3、4萬軍隊,敵強我弱,曹操該怎么打呢?他采納了誰的策略?
(1)讓學生帶著以上的問題觀看視頻《官渡之戰》,請學生簡單復述官渡之戰的歷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讓學生歸納官渡之戰的經過、結果和影響
200年,袁紹率十萬大軍,進攻曹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軍只有三四萬人,雙方交戰互有勝負。后來,曹操采納降將許攸的計策,襲擊袁軍屯糧處,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軍趁機進攻,大敗袁軍。袁紹帶領數百騎兵狼狽逃回河北。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3)探討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原因
曹操招賢納士,善聽正確意見;袁紹驕傲輕敵
(4)探討曹操實力壯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挾天子以令諸侯”
(2)重視人才,招賢納士
經濟上:(1)招募流亡農民墾荒
(2)組織兵士耕田(屯田)
過渡:統一北方→統一天下(課件展示《觀滄!)
師生互動:曹操寫過一首詩《觀滄海》,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一起來欣賞《觀滄!,并跟隨它一起朗讀。
1、從詩中體現出曹操在統一北方后,還有怎樣的雄心壯志?(這首詩是曹操追趕袁紹的殘余力量,來到渤海之濱寫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遠,面對茫茫大海,有感而發。它表現了曹操胸懷天下的英雄氣概)
2、要實現他的雄心壯志,有什么障礙嗎?(劉備、孫權)
(二)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公元xx年,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當時南方的劉備與孫權,敵強我弱,該怎么打呢?
2、赤壁之戰的經過
播放視頻《赤壁之戰》,讓學生感受激烈的戰爭場面;并結合《赤壁之戰》的動畫講解,讓學生自己歸納出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結果、特點、影響)
師生互動:請學生分享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典故,教師引導總結。
3、探討:赤壁之戰,曹操為什么失敗?
孫劉聯軍:組成聯軍,戰略得當;采用火攻,戰術得當;利用氣候、地理條件
曹操:客觀,官兵來自北方;主觀,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松懈、輕敵;戰術失誤
4、歸納、比較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5、以史為鑒:不要驕傲,善于借鑒和采納別人的建議,做事要有恰當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話三國
赤壁之戰,曹操打敗,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東漢滅亡,魏國建立,都城在洛陽。
1、三國鼎立的形成
動畫展示三國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國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強調魏國代漢,曹操是東漢末年人,不是三國的。
2、三國的經濟發展
通過圖片展示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幫助學生區分三國發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的混戰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進步還是倒退?
三國鼎立雖是三分天下,但卻實現了局部的統一,有利于當地的經濟恢復與發展,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相對于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來說,是歷史的進步。
三、浪花淘盡論英雄
以曹操為例,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1、從《三國演義》里對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師總結。幫助學生辨別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
2、學生自由發揮,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國人物進行評價。
課后小結
以板書梳理本課內容,作為小結。
七年級歷史教案 5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通過傳說故事導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并通過收集的文本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
并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制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閱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于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那么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并補充《圣經》中關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么,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后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于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么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了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布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關于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制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導出: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ò鍟
我們通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信息,那么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通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通過提問:什么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ò鍟
二、北京人
。ㄕ故尽氨本┤祟^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于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圖像,說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么不同?
4、為什么說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么特點?
。ㄊ鞘澜缟铣鐾猎缙谌祟愡z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盡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說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為,會不會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里還生長著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斗爭,并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制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這些同野獸作斗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采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保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對北京人有什么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說,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借簡陋的生產工具,通過采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群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ò鍟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ò鍟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解釋“氏族”的定義)
。ㄕn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制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七年級歷史教案 6
教學目標
1、借助鄉土歷史——齊國歷史的獨特魅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歷史并不遙遠,歷史就在身邊,培養學生主動探討,善于搜集處理信息的方法,通過問題導學,啟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各國不斷改革,是國富兵強的根本。
2、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教學重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齊、爭霸體現了大國爭霸的政治、軍事特點。兩國都通過改革實現了富國強兵,齊國憑借政治威勢,晉國憑借軍事勝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與強國的關系,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互動影響,對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戰國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義。
2、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根據材料答出王室衰微)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冽R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②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③“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這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
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七年級歷史教案 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
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
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
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
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
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
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七年級歷史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基本情況,了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ǘ┻^程與方法:
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并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顒幼饕缓唵伪容^,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ㄈ┣楦信c態度: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為了便于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二、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濟發達,國力強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里?(學生看課本注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稱為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為為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明及其應用于航海事業等,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航線、規模、意義。
6、根據課文內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制作一個表格。
7、教師提供歐洲新航路開辟時哥倫布等遠航的情況,與鄭和遠航對比,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么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放貢舶“勘合”憑證,規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并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后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的貿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著“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巨額的經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后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為了在中國傳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歷》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啟主持修訂的新歷法為基礎;這部歷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布。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于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四、作業設計: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為什么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五、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內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為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出)
二、外國貢使(進)
三、外國傳教士(進)
七年級歷史教案 9
教學目標:
1、識記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人、北京人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點等。
2、通過探究山頂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等問題,體驗獨立思考和歸納比較的過程。
3、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和難點:
北京人基本概況;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故事激趣,導入新課,解讀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歌曲《大中國》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家里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長江和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這里誕生了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嗎?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知識模塊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自主閱讀課本P2內容,完成第1題。
1.簡述元謀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2)生活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3)生活狀況:會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
知識模塊二北京人的發現
自主閱讀課本P3內容,完成第2題。
2.簡述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20萬年。
(2)生活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獵、采集為生。
知識模塊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閱讀課本P4~5內容,完成第3~4題。
3.簡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脊較粗、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
(3)生活狀況:使用打制石器,過群體生活,會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種,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級歷史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了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
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
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布置學生作采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于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
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 11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古代史----隋唐文化。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隋唐時期就是我國文化又一個高峰期。
2、本章知識點包括:
隋唐時期的書法、繪畫以及石窟、音樂、舞蹈等藝術成就;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敦煌莫高窟的藝術成就等。
3、教學目標
、抛R記和理解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顏真卿的書法碑帖圖片,使他們認識到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書法藝術在唐朝已進入黃金時代
、颇芰εc方法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作品,了解他們的成就,判斷他們各自的創作特點
、乔楦袘B度價值觀
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明而自豪,立志于民族復興偉業;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誘發他們對祖國傳統書法、繪畫藝術的興趣和愛好。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
隋唐時期的藝術成就(“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是重點子目)
難點:
“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二、教法設計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采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系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鑒于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隋唐時期的歷史現場,新穎別致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隋朝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叫做什么?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唐詩繁榮的情況怎樣?哪三位詩人的成就最突出?過渡導入:剛才大家所回答的是隋唐時期科技、文學方面的成就,今天則要學習隋唐時期在書法、繪畫、石窟、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藝術成就了。其中,敦煌莫高窟還成了中外旅游者向往的名勝古跡和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
[新課講授]
一、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采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后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莫高窟位于今天什么地方?它的大部分洞窟開鑿于什么時期?為什么說它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學生完成40頁“練一練”: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主要是因為(c——有大量壁畫、彩塑,精美而生動)。教師過渡講解:莫高窟所保存的文物,有許多就是書法、繪畫的藝術精品。它們也能反映隋唐時期在這兩個方面的輝煌成就。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后聯系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二、盛大歡騰的樂舞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隋唐時期樂舞,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采用有利于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霓裳羽衣舞》,讓學生直觀,形象的了解隋唐時期樂舞,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
三、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我采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并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欣賞一些書法繪畫作品的錄象再現隋唐時期藝術的輝煌,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書法和繪畫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后我通過設計問題:“今天的人才市場里,?吹揭恍┯萌藛挝徽衅笚l件之一是要求應聘者當場書寫一段文字。他們認為“字跡可以反映人品!蹦阏J為這種做法有沒有歷史依據?”一步步誘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
七年級歷史教案 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耪莆湛婆e制度創立和完善的過程;
、屏私馀c科舉制有關的進士、明經、殿試、狀元等相關歷史名稱和知識點。
、抢斫饪婆e制的創立對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及對后世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
2、過程與方法:
、磐ㄟ^小組討論歸納,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重要制度,影響極為深遠,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交流學習心得,培養合作意識。
、仆ㄟ^角色扮演,借助圖片、圖表、歷史文獻等輔助,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發揮,線索更加清晰,使學生真正走進課堂,產生歷史認同感,體驗學習的快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科舉制的創立有利于加強封建統治,對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
2、難點:
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方法】
1、角色扮演,分組討論。
2、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共同學習、合作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我們今天就談談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題名時,提到金榜題名時,我們立馬就會想到考試,我們每個同學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今天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由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魏晉時期按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創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要做高官必須同時具備①本人要出自高門權貴家庭。②還必須有地方官員和高門權貴推薦。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這樣選拔官吏的實權并沒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舉制在隋朝的誕生與哪兩位皇帝相關?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煬帝時期的讀書人,介紹自己所處時期的選官制度和形式,概括總結文帝和煬帝分別為科舉制誕生做了哪些貢獻?
3、討論:科舉制的誕生的作用。教師總結科舉制與它的本質區別是: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范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科舉制的創立。
過渡:隋朝科舉制雖然規模不大,還不完善,但卻有著重要意義。那么,科舉制在唐朝是怎樣完善的?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時科舉考試的科目以哪兩科最重要?常設考試科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字、三史科、開元禮科。以進士和明經科最為重要。
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
唐太宗時,擴充國學規模,擴進學舍,增加學員,考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武則天時,大力提倡科舉,舉行殿試,不僅有文舉還開設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主要考試內容
進士及第是一種高榮譽,人稱“登龍門”。新進科進士聚集在京城長安曲江參加國宴,在曲江垂簾觀看。高門權貴也云集于此挑選新科進士做女婿。新科進士們附詩抒情、春風得意。
(過渡):我們現在學習了這么多,請大家討論一下科舉制對當時和后世及對整個世界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對社會發展有進步意義。
A、科考形式是封建時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考試。
B、他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擴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為封建統治階級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開創了整個社會讀書求學的良好風氣。
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文化的發展,造就一批詩人,推動古文運動和傳奇小說發展,使唐文學達到很高水平。
【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案11-06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03-15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2-06
【熱門】七年級歷史教案12-28
【薦】七年級歷史教案12-29
【精】七年級歷史教案12-26
七年級歷史教案【推薦】12-30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09-26
【熱】七年級歷史教案11-18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