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級物理教案>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時間:2023-02-02 14:36:45 潔婷 八年級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精選22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精選22篇)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能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

      3.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

      4.能認識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重難點

      重點: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運用實驗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提出問題:

      1.船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書:第二節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學習目標

      課件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觀看。過渡語:看完了沒有?

      二、先學

      (一)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本P49----P52內容,要求邊看、邊劃、邊記。

      1.看課本p49圖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據圖10.1-3總結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實驗:測量鋁塊浸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學會利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課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與哪些因素無關?你能舉例說明嗎?

      (二)學生自學教材

      老師巡視,了解學情,掌控學生高效學習,時間到,問完成的請舉手?

      過渡語:合上書,獨立完成自我檢測

      (三)自學檢測反饋

      要求:6分鐘完成自學檢測題目,要求書寫認真、規范。讓四個小組的基礎較差的同學到黑板完成,書寫成績和題目成績記入小組量化,要求書寫認真、規范。

      1.鴨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鋼鐵做的`輪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說明水對他們有xxx力。

      2.你游過泳嗎?當你的身體浸入水中體積越大,你會感覺到水給你向上的托力xx這個水對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實就是xxx力。再比如,我們從水中抬起一個石頭要比在空氣中抬起感覺要xx(“輕”或“重”),這些事例都說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樣的xxx,它與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測力計測出銅塊重為1N,將銅塊沒入水中,測力計的示數變為0.87N,銅塊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產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統一答案

      先交換學案,然后更正。2分鐘時間讓發現問題的學生到黑板上用紅筆更正,提出先學中未解決的疑惑,小組或全班討論解決。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學生先獨立思考完成實驗設計,小組長組織進行探究實驗,展示交流,老師給予即時評價。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2浮力產生的原因:xxx。

      實驗:將一去掉底的礦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蓋,向瓶中加入水,可觀察到乒乓球xxx(會不會上浮),因為乒乓球下底部沒有受到壓強作用。xxx將瓶蓋蓋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觀察到乒乓球xxx(會不會上浮),此時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蓋上瓶蓋后,向瓶內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處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體壓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壓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壓力,這個壓力差就是浮力。

      結論:浮力產生的原因是

      (三)同學總結,調查學情

      四、當堂訓練

      (一)過渡語

      請同學們合上課本,完成學案訓練題。10分鐘完成。

      (二)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1.彈簧測力計下掛一石塊,下列情況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最小的是()

      A石塊在空氣中B石塊在水中C石塊在酒精中D石塊在鹽水中

      2.某同學將一金屬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燒杯中,當它浸沒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將該金屬塊浸沒在鹽水中則受到鹽水的浮力將3N。(填“>”“=”或“<”)

      3.一金屬塊在空氣中稱重27N,把它全部浸沒在水中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17N,則該金屬塊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學生交換批閱,小組長檢查小組互評,老師了解學情

      (四)學生根據學習目標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體驗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通過對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認識,解釋飛機升力的產生,并解釋相關現象。

      3、通過實驗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探究實驗體驗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通過對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認識,解釋飛機升力的產生,并解釋相關現象。

      教學難點:

      運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釋飛機升力產生的原因等相關現象。

      教學工具

      乒乓球、白紙、注射器、小船、漏斗、燒杯、吸管、自制連通器、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同學們,請先看一個實驗,如圖所示,我打開閥門A,關閉閥門B,讓紅色的水流入管徑粗細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請注意觀察三支小豎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觀察到什么?(三個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樣的,圖1所示是一個連通器,連通器里裝入同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是,各容器中液面總保持相平。)

      請看如果我打開閥門B,可以看到什么現象?(水從B端流出)這時請看三支小豎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發現什么特點呢?(粗管處的水柱高、細管處的水柱低)

      分析:根據學過的連通器原理,當水不流動時,各容器的液面總保持相平。如今當水流動時,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卻不相同,說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據液體的壓強公式p=ρgh,也就是說各個粗細管中水的壓強就不相同。

      同學們猜一猜,想一想,這個不相同可能會跟什么有關系呢?(水是否流動)

      同學們,請繼續看另一個實驗,如圖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轉的漏斗中,請看(說完,松開手掌),看到了什么現象?(乒乓球掉下來)

      現在我用嘴通過漏斗向下吹氣,同時放開手。又看到了什么現象?(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分析:乒乓球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會掉下來,我們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會掉下來,由物體的平衡條件可知,豎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還受到一個向上的壓力。未吹氣時沒有這個現象,當吹氣之后才產生這種現象,同學們再猜一猜,想一想,這個壓力可能會跟什么有關系呢?(吹氣就是氣體在流動,壓力于氣體的流動有關)

      液體和氣體,它們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都具有流動性,統稱為流體。兩個實驗的共同之處是,流體在運動時才導致現象的產生。且我們已猜測流體流動可能與流體的壓強存在有某種關系。那么,這可能是什么關系呢?

      二、新課教學

      1、科學探究: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按照班級分組情況,給每個小組配備下圖所示的實驗器材,要求每個小組自由選擇器材,做一到二組實驗。請大家在小組內積極地討論、研究方案,積極地用眼睛去觀察、用大腦去思考,并把你們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實驗中能發現些什么?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組做得最好?

      (學生開始實驗、探究、討論,教師巡視各組的實驗情況)

      交流展示:下面我們進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說出來與大家交流。

      估計學生會回答到的幾個情況:

      (1)我們這一小組選擇老師提供的實驗裝置第三個圖,選擇用大號注射器一支,裝滿水的水槽一個,兩只塑料小船,作為實驗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兩只小船間噴射水流,可觀察到兩只船向中間靠近。

      (2)我們這一小組選擇老師提供的實驗裝置第一個圖,把兩個乒乓球放在兩根小木條上,相對靠近一些,用一支飲料吸管向它們中間吹氣,兩個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們這一小組選擇老師提供的實驗裝置第二個圖,我們選擇在兩張紙中間吹氣,結果看到兩張紙不但沒有被吹開反而互向中間靠近。

      (4)我們這一小組選擇老師提供的實驗裝置第四個圖,我們把一根中間切開(未斷)折成直角的飲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間吹氣,我們可看到水霧從切口處噴出。我們認為管中間被我們吹氣,因此切口處壓力變小,底下的大氣壓就會產生一個力把水往中間壓。因此,我們也認為:流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反而大。

      得出結論: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2、飛機的升力

      播放關于飛機得視頻,提出問題:

      飛機為什么能上天?是誰給飛機提供升力的?它又是如何提供升力的?

      為了使學生回答上面的三個問題,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機翼的形狀。引導學生利用白紙制作機翼模型,親身體驗飛機升空的道理。(和學生一起完成課本P92“想想做做”)

      播放視頻“研究飛機的升力”,加深學生對本段知識的理解,更好的掌握飛機升空的原因。

      3、智慧點擊

      1)氣體和液體都可以流動,統稱為。在流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

      2)海軍艦艇在為船只護航時,護編隊一般采用前后形式護航,而不采用“并排”護航,這是因為流體速度大的地方,當兩船高速并排行駛時,容易發生事故。

      3)若是機翼裝反了,飛機還能上天嗎?為什么?你有什么意外的發現嗎?

      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通過逆向思維的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學生討論之后,引出“氣流偏導器”。

      簡要介紹“氣流偏導器”(通過視頻或圖片)。有的跑車在車的尾部設計安裝了一種“氣流偏導器”,它的上表面平直,底部呈弧形凸起,相當于一個倒置的機翼。當跑車高速行駛時,車輪能拿更好地抓緊地面。

      課后小結

      氣體和液體統稱流體,在流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道動能和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能解釋有關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例子。

      重點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

      難點能解釋有關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

      教具[演示[滾擺、小球、木板、斜面。

      學生

      一、復習提問:什么叫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它們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決定?

      二、引入新課:演示小球豎直上拋,分析其上升和下落過程。

      三、新課教學

      1、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

      (1)指出演示小球豎直上拋過程中,動能轉化成勢能(上升),勢能轉化成動能(下落)。

      (2)演示滾擺實驗。

      A、學生觀察并分析滾擺下落,上升過程中能的轉化

      B、歸納:下降:高度↓,速度↑,質量不變,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上降:高度↑,速度↓,質量不變,是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3)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例子。如自行車下坡、蕩秋千、高空擲物、蕩秋千、人造地球衛星等。

      2、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

      (1)演示實驗:小車的動能與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

      A、學生觀察并分析小車運動過程中能的轉化

      B、歸納:彈簧壓縮:小車速度↓,彈簧形變↑,是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

      彈簧恢復:小車速度↑,彈簧形變↓,是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

      (2)演示實驗:分析乒乓球從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彈的過程中能的'轉化情況。

      分析:乒乓球從手中下落到剛接觸地面是重力勢能轉化成動能,從接觸地面到發生到最大形變是動能轉化成彈性勢能,從恢復形變到離開地面是彈性勢能轉化為動動,從離開地面上升的過程是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3)舉例動能與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例子。

      3、學生討論“想想議議”。

      4、練習

      5、小結。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4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識對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本節由“重力的由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點”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學生必須經歷感知描繪和測量等過程,最終形成對重力的整體認識,同時,這又對第一節認識力起到鞏固提高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了解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培養一定的實驗能力,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課堂上的觀察分析活動,養成善于觀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2、通過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3、激發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教學難點

      重力的方向,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準備 PPT課件 彈簧測力計 刻度尺 細線 小石塊

      教學方法 實驗法 圖像法 歸納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觀察實驗導入新課(展示ppt課件)

      思考圖片現象產生的原因:

      1.學生實驗一:

      用手拉住用繩子系住的鐵塊,使鐵塊在空中 做勻速圓周運動。手有什么感受

      學生分組實驗,討論交流

      小石頭在繩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遠離開,手感覺到繩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還能舉出幾個例子來證明重力的存在嗎?

      學生舉例

      3.如果沒有重力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重力(展示ppt課件)

      1.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產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經驗思考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體的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實驗探究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測量重力?

      彈簧測力計

      如何測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質量的鉤碼掛在彈簧測力計上,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等于鉤碼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學生分組實驗二

      逐次增掛鉤碼,分別測出它們所受重力,并記錄在表格中

      質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學生作圖象討論分析總結:

      結論: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質量成

      物重跟質量的比約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計算(展示ppt課件)

      1.計算公式及意義的理解:

      物體所受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質量為1 kg 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 =10 N/kg

      3.例題選講(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質量為1 kg 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 =10 N/kg

      例題1.一塊質量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為________N.若它遇熱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將_______.(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例題2. 一輛汽車的質量是3 t,則這輛汽車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車的重力

      G = mg=3x103 kgx10 N/kg=3x104N

      答:質量為3 t的汽車重力是3x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課件)

      觀察圖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方豎直向下向的應用:(展示ppt11)

      鉛垂線水平儀等

      3、思考想想議議問題:(展示ppt12)

      我們平時說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課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圖片略)

      2、質地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注意: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體上。

      練習:畫出下面物體的重力的示意圖(展示ppt課件)

      七、重力的由來 (展示ppt課件)

      1.牛頓研究后提出: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萬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八、課堂小結(展示ppt課件)

      重力的定義,大小,方向,作用點,由來。

      九、鞏固練習

      教材后練習題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單位。

      教學重點

      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義。

      2、能用公式P= EQ F(W,t) 解答相關的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功率實際上是表示能量轉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復習引入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2、說出功的公式和單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單位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問題:在施工現場,有一堆磚,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樓房上去,我們可以采用幾種方法搬上去呢?

      多種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輪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機一次吊上去。

      這幾種方法,做功哪個多?

      有什么區別?

      這幾種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樣多的,可花的時間不同。我們說他們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說,物體做功時有快有慢。為了描述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學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義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時間

      功率的單位:J/s,即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

      其它功率單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與表示單位中W的含義。

      一、復習引入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2、說出功的`公式和單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單位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問題:在施工現場,有一堆磚,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樓房上去,我們可以采用幾種方法搬上去呢?

      多種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輪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機一次吊上去。

      這幾種方法,做功哪個多?

      有什么區別?

      這幾種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樣多的,可花的時間不同。我們說他們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說,物體做功時有快有慢。為了描述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學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義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時間

      功率的單位:J/s,即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

      其它功率單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與表示單位中W的含義。

      1、回顧本節學習內容

      2、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A、 知識與技能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本質及其作用。

      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

      知道輪軸和斜面也能省力。

      A、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通過探究,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A、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多姿多彩的簡單機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索物理學原理。

      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協作意識和團結精神。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廣泛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重點:

      定滑輪、動滑輪的本質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滑輪組的.裝配及省力情況。

      教學方法:

      綜合啟發法,探究學習法。

      教學用具:

      滑輪、細線、鉤碼、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長木板、長方體木塊。

      學習過程:

      一、復習鞏固

      省力杠桿的特點,費力杠桿的特點,等臂杠桿的特點?

      二、創設情境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杠桿,認識到了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應用,其實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還有其他的一些機械對我們還有幫助。如升旗時,我們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紅旗升到高高的旗桿上,這里就應用到了滑輪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展示匯報

      (一)仔細閱讀課本的內容,找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定義,并回答問題。

      1.什么是定滑輪,什么是動滑輪,它們有什么區別?

      2.結合實際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圍哪些地方能見到定滑輪或動滑輪?

      (二)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1.分別安裝定滑輪和動滑輪。并在下面畫出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示意圖。

      2.按照上圖圖示進行實驗,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實質

      使用定滑輪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缺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實質_____________

      使用動滑輪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缺點是__________________。實質_____________

      (三)閱讀課本關于滑輪組的知識,然后解決下列問題:

      1.使用滑輪組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細看課本圖,了解組裝滑輪組時應該怎樣繞線。除了課本上這中繞法,你還能有其它繞法嗎?試著在下圖中畫出兩種繞法。

      3.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滑輪組的特點是:使用滑輪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幾段繩子吊著動滑輪,拉繩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閱讀課本的科學世界中的“其他簡單機械”,完成下列任務。

      1.指出圖中各個輪軸的“輪”和“軸”

      2.使用輪軸和斜面時,是省了力還是費了力?省了距離還是費了距離?它們屬于省力機械還是費力機械?

      (五)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輪重和摩擦,則下列各圖中,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別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選作)如圖所示,物體重20N,忽略滑輪重和摩擦,則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什么是彈力;

      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

      力的測量原理。

      教學難點: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你能舉例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嗎?

      二、彈力

      介紹:跳水,蹦床,蹦極,射箭?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a、鋼尺壓彎反彈;

      b、拉伸或壓縮彈簧。

      小結:

      1、形變: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發生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

      2、彈性形變:撤消外力后能恢復原來狀態的形變。

      3、彈力:物體在受力發生彈性形變時,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施加力,這種力就叫做彈力。

      三、測力計及其使用

      1、測量力的大小的`儀器叫測力計。

      2、彈簧測力計:

      原理: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構造:彈簧、指針、掛鉤、刻度盤、吊環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a、觀察:量程與分度值

      b、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點,彈簧是否靈活

      c、測量:不能超過量程

      彈簧伸長方方向與受力方向一致,彈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沿力的方向靜止或勻速拉測力計

      d、讀數:數值+單位

      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磁場對電流作用的計算方法。

      2、掌握左手定則。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在掌握磁感應強度定義的基礎上,掌握磁場對電流作用的計算方法,并能熟練地運用左手定則判斷通電導線受到的磁場力的方向。

      2、計算磁場力時,對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不同空間位置,正確地運用不同的三角函數和題目提供的方位角來計算是難點。

      三、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提問:

      1、磁感應強度是由什么決定的?

      答:磁感應強度是由產生磁場的場電流的大小、分布和空間位置確定的。

      2、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是什么?

      3、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在什么條件下才成立?

      成立。

      4、垂直磁場方向放入勻強磁場的通電導線長L=1cm,通電電流強度I=10A,若它所受的磁場力F=5N,求

      (1)該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是多少?

      (2)若導線平行磁場方向。

      答:因通電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入勻強磁場,所以根據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

      5、若上題中通電導線平行磁場方向放入該磁場中,那么磁場的磁感應強度是多大?通電導線受到的磁場力是多少?

      答:當電流仍為I=10A,L‖B時,該處磁感應強度不變,仍為B=0.5T,而通電導線所受磁場力F為零。

      (二)教學過程設計

      1、磁場對電流的作用(板書)

      我們已經了解到通電直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入磁場,它將受到磁場力的'作用,根據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可以得出:

      F=BIL

      當通電導線平行磁場方向放入磁場中,它所受的磁場力為零。看來運用F=BIL來計算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有條件的,必須滿足L⊥B。

      磁場力方向的確定,由左手定則來判斷。

      提問:如果通電導線與磁感應強度的夾角為θ時,如圖1所示磁場力的大小是多少?怎樣計算?

      讓學生討論得出正確的結果。

      我們已知,當L⊥B時,通電導線受磁場力,F=BIL,而當L∥B時F=0,啟發學生將B分解成垂直L的B⊥和平行L的B∥,因平行L的B∥對導線作用力為零,所以實際上磁場B對導線L的作用力就是它的垂直分量B⊥對導線的作用力,如圖2所示。即

      F=ILB⊥=ILBsinθ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板書)

      大小:F=ILBsinθ(θ是L、B間夾角)

      方向:由左手定則確定。

      黑板上演算題:下列圖3中的通電導線長均為L=20cm,通電電流強度均為I=5A,它們放入磁感應強度均為B=0.8T的勻強磁場中,求它們所受磁場力(安培力)。

      讓五個同學上黑板上做,其他同學在課堂練習本上做,若有做錯的,講明錯在哪兒,正確解應是多少,并把判斷和描述磁場力方向的方法再給學生講解一下(如圖4示)。

      例1.兩根平行輸電線,其上的電流反向,試畫出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分析:如圖5所示,A、B兩根輸電線,電流方向相反。通電導線B處在通電導線A產生的磁場中,受到A產生的磁場的磁場力作用;通電導線A處在通電導線B產生的磁場中,受到B產生的磁場的磁場力作用。我們可以先用安培定則確定通電導線B在導線A處的磁場方向BB,再用左手定則確定通電導線A受到的磁場力FA的方向;同理,再用安培定則先確定通電導線A在導線B處的磁場方向BA,再用左手定則確定通電導線B受到的磁場力FB的方向。經分析得出反向電流的兩根平行導線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斥力。

      完成上述分析,可以讓同學在課堂作業本上畫出電流方向相同的平行導線間的相互作用力,自己得出同向電流的兩根平行導線間存在的相互作用是引力。

      例2.斜角為θ=30°的光滑導體滑軌A和B,上端接入一電動勢E=3V、內阻不計的電源,滑軌間距為L=10厘米,將一個質量為m=30g,電阻R=0.5Ω的金屬棒水平放置在滑軌上,若滑軌周圍存在著垂直于滑軌平面的勻強磁場,當閉合開關S后,金屬棒剛好靜止在滑軌上,如圖6,求滑軌周圍空間的磁場方向和磁感應強度的大小是多少?

      解:合上開關S后金屬棒上有電流流過,且金屬棒保持靜止,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金屬棒靜止在滑軌上,它受到重力mg1和滑輪支持力N的作用,因軌道光滑,二力金屬棒不可能平衡,它必然還受到垂直于滑軌平面的磁場的安培力作用才能平衡,根據題意和左手定則判斷出,磁場方向垂直滑軌面斜向下,金屬棒受到磁場的安培力沿斜面向上,如圖7所示,由進一步受力分析得出,若金屬棒平衡,則它受到的安培力F應與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mgsin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mgsinθ=0……①

      又 F=BIL代入①得BIL=mgsinθ

      (三)課堂小結

      1、當通電直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入磁場中時受到磁場的安培力,F=BIL;當通電直導線平行磁場方向放入磁場中時受到磁場的安培力為零。

      2、當通電直導線在磁場中,導線與磁場方向間的夾角為θ時,通電導線受到磁場的安培力F=ILBsinθ。

      3、磁場對通電直導線的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則來判斷。(其內容在書中p.226)

      課外作業:物理第三冊(選修)p.227練習二。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難點:

      重力方向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學法指導:

      1、通過觀察水往低處流、物體從空中落下、拋向空中的物體最終落回地面等現象,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引出重力的概念,培養學養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得到重力與質量的關系G=mg,培養學生的實驗、歸納能力

      3、由實驗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運用結論對實際問題做出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預習導入:

      通過閱讀“重力的由來”回答:

      ①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________

      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過閱讀“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與質量的比值大約是________,二者關系可用______來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單位是_____,質量用______,單位是_____。

      通過閱讀“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應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閱讀“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細均勻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學習導入:

      (4)重心

      提出問題:什么叫物體的重心?

      學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重力的作用點叫重點

      規則:幾何中心。不規則:可根據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來找重心。

      課堂達標:

      1、下列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質多少成正比

      B.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因此物體的質量與它的物重相同

      C.質量相同的木塊與鐵塊相比,鐵塊所受重力比木塊所受重力大

      D.重力為1N的所有物體,其質量為9.8kg

      2、人站在一個豎直上下的電梯上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梯勻速上升時,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電梯勻速下降時,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電梯勻速上升或下降時,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電梯沒有開動時,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連通器的構造特點。

      (2)了解連通器的原理。

      (3)了解一些連通器的應用實例,了解船閘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過程和方法

      (1)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探究式學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3)讓學生經歷從感性到理性思維的飛躍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探究連通器原理的過程中,讓學生保持對大自然的好奇,領略自然界的美妙與和諧。

      (2)通過對連通器的應用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簡單的物理原理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大問題,培養學生把自己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為人類服務的意識。

      (3)通過介紹葛洲壩船閘讓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連通器的特點和應用。

      教學難點: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連通器中液體靜止液面總相平方法。

      儀器材料:

      兩個小車、長木板、刻度尺、小木塊、秒表。

      板書設計:

      1、什么是連通器?

      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

      2、連通器的特點

      如果連通器中只裝一種液體,則液體靜止時連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總相平。

      分析:設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個液片。

      液體靜止-----液片處于靜止狀態-----液片兩側所受壓力相等----液片兩側所受壓強相同-----兩管液面高度相等-----兩管液面相平。

      3、連通器的應用

      茶壺、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統、電熱水器的水位計、牲畜自動飲水裝置、船閘。

      教學過程:

      師:請大家觀察老師手中的茶壺,它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象茶壺這樣的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師:生活中還有那些容器是連通器?學生回答

      師:老師手中的這個玻璃器皿是不是連通器,為什么?它有什么特點?生:是連通器。因為它是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

      它的特點是組成連通器的各個容器長短、粗細、形狀各不相同。

      師:猜想一下,若在這個連通器中倒入水,當水靜止時,各容器中的液面會不會平?學生猜想教師演示實驗

      師: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學生提出自己的理由。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原因。設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個液片;

      因為液體靜止,所以液片處于靜止狀態,則液片兩側所受壓力相等F向左=F向左,又因為液片兩側的面積相同根據p=F/S可得液片兩側所受壓強相同。有p=ρgh可得,當ρ一定時,p相同則兩管液面高度相等,即兩管液面相平。

      師:如果連通器各容器中裝的是不同液體,液面還會相平么?教師演示實驗

      生:液體密度小的那個容器液面高。師:為什么?用剛才的方法分析。

      師:如果連通器中裝有同種液體,但是連通器處于運動狀態,液面會相平么?教師進行演示實驗生:這時液面不相平。

      師:課本中圖8—12中的物品是連通器么?說說它們的工作原理。讓學生敘述工作原理,教師補充。

      師:連通器還有一個重要應用---船閘,你能根據圖8-17中的情況說明船閘的工作過程么?

      學生敘述,教師補充。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培養合作精神,養成實事求是、尊重實驗結果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構效率。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

      測量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教具:

      彈簧秤、小車、長木板、鐵架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引導:課文107頁中的各種方法都能把沙子運到樓上,同學們由此可以提出什么問題?[總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種方法做功是否同樣多等問題。]

      2.引入課題:機械效率。

      二、新課教學:

      (一)機械效率

      1.組織討論。找出各種方法中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區分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含義了嗎?

      人對沙子所做的功是對我們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對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額外所做的功,叫做額外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叫做總功。

      分析:使用任何機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額外功,即有用功始終都要小于總功。

      3.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機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總功-W總,機械效率-η

      提出問題:機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嗎?分析得出:使用機械時會不得不做一些額外功,所以機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題:起重機把質量為0.6t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3.4x104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機械效率

      1.閱讀“斜面的機械效率”。了解實驗裝置和實驗過程。

      2.設計簡單的實驗報告和記錄表格。

      3.完成實驗的實驗報告。

      三、課堂小結

      四、作用:110頁1.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常識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照度對視力影響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節是選學內容,我們知道照明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學校、家庭學習環境照度達不到標準,危害學生眼睛健康,為了提起人們對此關注,為保護視力,國家規定了照度標準,以保證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條件。因此照度作為常識介紹還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過把光源設置在不同位置,觀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給出照度的概念和單位,然后介紹了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和國家規定標準中的學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過實驗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三、教法建議

      1)通過實驗觀察與測量加強學生對照度的感性認識。

      2)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斷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從而使學生增強“標準”意識。

      3)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最好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歸納得出。

      四、教學重點

      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五、教具:

      照度計、點光源、每個同學帶一個手電筒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在暗室中進行學生實驗:用手電筒垂直照射桌面,改變與桌面的距離,觀察桌面明亮程度的變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課教學

      1、照度的概念

      給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紹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以及國家規定的照度衛生標準。

      讓學生感知照度:給出國家規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標準,通過改變教室內燈的個數,來達到桌面的規定照度標準,若教室燈的亮度不夠,可采用手電筒輔助照明。

      2、影響照度的因素

      提出問題:照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學生可能猜測出很多方面,如與光源有關等,正確的給與肯定。屬于本節課實驗探究活動范圍的不予判斷。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限定條件:同一光源

      研究內容:

      1)照度與光源距離的關系

      2)照度與光照面傾斜程度的關系

      學生交流分析得出結論:

      對同一個光源來說,光源離光照面越遠,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離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與光照面距離一定的條件下,垂直照射與斜射比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線越傾斜,照度越小。

      進行眼睛的保健衛生教育。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計算公式和單位,能說明有關問題并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會用不同的方法判斷做功的快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調查了解常用機械的銘牌,了解機械功率。教學重、難點:

      1、功率的概念及單位。

      2、功率的計算。

      教學方法:

      比較法、觀察法、討論法。

      教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樣計算功?功的國際單位是什么?

      無論是人做功,還是利用機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物體做功的快慢。

      二、新課教學

      1、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

      甲乙兩位同學分別將12塊磚搬到二樓,每塊磚重為10n,樓高為3m,在6min的時間里,甲搬12塊磚,乙搬6塊磚。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時間里,比較物體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則做功快。

      如果同樣搬12塊磚,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時間短則做功快。

      通過總結歸納得出:

      (1)在相同的時間里,比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

      若做功和時間都不相同,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與測算功率的方法

      為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功率這個物理量,功率如何定義?

      物理學中把一段內做的功與做功所用這段時間的比叫做功率。功率用符號p表示,功用符號擊,釘子就不再下陷。讓學生找出以上力學現象中具有的一個共同特征

      這樣就引導學生提出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也符合學生的思維,這為后面推翻這種理論打下了基礎,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接著教師展示“關閉了發動機的火車,雖然繼續運行,但是最后也將停下來。火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呢?”的火車動態圖片得出“假如沒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車的運動狀態又會有什么變化呢?”的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讓學生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表示懷疑。培養其質疑能力。同時指出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一提出,另一位科學家針鋒相對的提出了相反的觀點: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他就是伽利略.為了驗證他觀點的正確性,并用接著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實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兩個似乎都正確的矛盾觀點。

      2、穿越時空,感受物理發展的歷程

      因為質疑是一切探索的開始。所以我用畫面假想了一場伽俐略挑戰亞里斯多德的辯論賽,并展示出正、反兩大觀點,讓同學們根據生活經驗來擔當評判主席,并播放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實驗錄像,通過所設計的幾個問題:“我們能使玻璃罩內達到絕對真空嗎?我們又是怎樣得出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的?該實驗的實驗理念是什么?”讓學生得出驗證伽利略理論正確性實驗的設計理念,“從有摩擦力的實際實驗”到“無摩擦力的理想實驗”

      引導學生完成提出問題,假設猜想,再設計斜面小車實驗,為接下來的自主探究做好鋪墊。這樣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敢于質疑,勇于創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剛才的引導,猜想,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大膽放手讓學生實驗,觀察并記錄現象。學生在實驗中感受到恰恰是因為有摩擦力,小車的不能繼續運動,也就是運動無法維持,從而理解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一知識重點,為了突破了科學想象和科學推理的難點。我設計了幾組動畫和這樣的問題:小車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運動得遠;讓學生觀看flash演示,總結:水平面越來越光滑,摩擦力越來越小,圓柱體運動的越來越遠。讓學生推理得出:在一塊絕對光滑沒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車將以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并用氣墊導軌錄像讓學生感受物體在摩擦力極小的情況下的運動狀態,從而驗證學生推理的正確性,這樣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發展學生的科學想象和推理能力,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4、理性感知牛頓第一定律

      通過分析伽利略和笛卡爾等人觀點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頓在伽利略等科學家的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力和運動關系的第一條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教師強調內容中的重要知識要點,讓學生正確認識到科學是嚴密的,來不得半點馬虎,更突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節最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客觀地認識了世界。

      5、感受身邊的慣性現象,聯系實際,畫龍點睛。

      在講授慣性知識點時,我先以開車撞墻的趣圖,冰上運動的力與美的展示,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勾起了他們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著我又設計了簡易又有趣的兩組慣性實驗:慣性雞蛋實驗及慣性小車實驗,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物理,通過幾個問題的設計得出了慣性的定義,并通過固體、液體、氣體也具有慣性的錄像的播放,使學生認識到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慣性知識得到“靜者恒靜,動者恒動”的升華與提煉。使學生正確理解了慣性,突破解決了:慣性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屬性;運動的物體有慣性、

      靜止的物體也有慣性這一教學難點。

      6、強化慣性利弊的對比,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最后組織學生觀看慣性的利用與防止動畫、錄像,討論:生產生活中哪些是慣性帶來的方便,哪些是慣性帶來的危害。教師提示: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完成從物理走向社會的過程。讓學生有了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并會應用知識指導實際的生產生活,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起到畫龍點睛效果。

      板書設計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學問題

      慣性實驗的成敗與實驗者操作的速度有關,以及講到汽車要限速,以免慣性帶來危害時,容易讓學生誤認為慣性與速度有關。當教學中如果有學生提及慣性大小,或問到慣性與什么有關時,教師要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并舉例說明慣性大小只與質量有關。因為及時解惑是教師的職責。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激發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在了解和認識自然過程中有滿足感和興奮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樂于參與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和探究活動。

      3、具有創新意識,能獨立思考,勇于有根據地懷疑,養成尊重事實、大膽想象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關心科學發展前沿,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2)知道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幾個主要環節。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難點

      (1)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3)根據教材內容收集資料制作課件。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演示法、討論法、科學探究法、提問題教學法。

      教具準備

      飲料罐、玻璃杯、鉆子、筷子、裝有水的碗、拉鏈、圓珠筆、燒杯、冰棒、茶壺、實物投影儀、課件、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先讓學生朗讀章首詩,由此引出課文第一部分:物理學就在你身邊。

      二、新課教學:

      (一)物理學就在你的身邊

      播放有關海上日出和閃電的音像片段,讓學生了解有關自然現象。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活動1與活動2的實驗。

      演示1: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發生偏折的現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應起電機模擬閃電和雷聲。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標,介紹“世界物理年”來歷。

      1905年,愛因斯坦先后發表了5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為相對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為量子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一百年來,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物理學,對人類文明和進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為紀念這一奇跡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學界一致呼吁2005年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標構圖像一個光錐。紅底代表過去。在物理學中,光譜的含義。藍頂表示未來,天空是藍色的;“藍移”是面向我們方向運動物體的光譜特征。黃和綠表示連結過去到未來,體現出在過去的基礎上建立未來的信心。其中,綠色又代表“綠燈可走”,即進步;黃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標主要表達的意義是:科技的進步和國際的合作可以幫助建設光明的未來。

      (二)物理學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1、運用多媒體,結合物理學發展史談物理學與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關系:

      (1)有關簡單機械的應用

      簡單機械的發明與使用:――人類從手工勞動到機械操作

      (2)代表蒸汽時代的蒸汽機車、輪船的圖片、錄像

      熱學的研究、蒸氣機的發明:――人類進入蒸氣時代,機械工業進一步完善

      (3)體現電氣時代的各種設備和情景,如電動機、發電機、電力機車、城市夜景等

      電磁學的研究:電動機、發電機的出現――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4)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空間探測技術以及我國發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錄像資料等。

      電磁學、電子――電子計算機

      2、舉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有關物理學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實例,進一步使學生體會物理學是有用的。

      (三)物理學的召喚

      介紹幾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物理學家的突出貢獻,同時結合這些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向學生介紹了幾種典型的科學方法,如觀察和實驗、歸納和數學分析、理性思維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規律等,從而使學生領悟怎樣學好物理學。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知道質量是物體自身的屬性,知識質量的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怎樣換算。

      2.了解托盤天平的結構、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點。

      3.會調節托盤天平的平衡,會對天平測量結果準確讀數。

      4.初步感受物體質量單位的大小,培養估測能力;會估測日常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質量。

      教學重點:

      質量的單位和質量的測量工具。

      教學難點:

      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資源:一架托盤天平、一只燒杯、小冰塊、橡皮泥一塊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問題教學法,輔以直觀演示和活動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找兩名同學到講臺前,讓他們同時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學觀察并比較誰跑的快。再讓同學們打開課本直接對照課本圖5-17、5-18說明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如何比較它們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課)

      二、出示目標:

      三、新授:

      1、質量的概念

      引導討論

      (1)一根鐵釘與一枚大頭針比較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外?

      (2)大胖子同學與小瘦子同學在肢體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外?

      (3)物理課本與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外?

      討論:(1)

      相同之處:都是鐵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鐵的量不同。

      討論(2)

      相同之處:都是肌肉骨胳等構成

      不同之處:體重不同;體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質多。

      討論(3)

      都由物質構成,但它們是不同物質構成的,物理書是紙等材料構成,桌子是木頭等材料構成,物理書要的材料的量沒有課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結:所有物體都由物質構成,一種物質能構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物體,由于物體的形狀和用途不同組成它們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書:(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2、質量的單位

      (1)由比較長度和時間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較物體質量的多少?

      (2)引導學生列舉熟悉的質量單位。在此基礎上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3)講解: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Kg常用的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和噸(t)

      板書: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說明:斤、兩也是質量的單位,它在我國民間使用,不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

      (4)引導估測常見物體的質量

      一只蘋果的質量250

      你身體的質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質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質量5

      一只雞蛋的質量50

      一頭大象的質量2。

      (5)練習:

      1)熟記換算關系。

      2)進行單位換算

      一頭鯨的質量約為1.5x105Kg=______t

      一枚藥片質量約為5x10-4Kg=____mg

      3、質量的測量

      (1)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質量的測量工具。

      (2)桿秤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幾乎家家都有。另外測量質量的工具還有磅秤、電子秤、天平。

      (3)板書:實驗室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4)指導學生觀察托盤天平對照插圖6-1認識托盤天平的.構造。

      (出示幻燈片)

      (5)指導閱讀托盤天平使用說明書。

      (6)演示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

      (7)突出要點:

      ①在稱量質量前通過調節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②物體要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

      ③稱量質量時通過增減砝碼移動游碼使橫梁平衡。

      ④物體的質量=砝碼的質量+游碼所表示的質量

      4、探究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

      (1)要求學生正確使用天平測量自帶的橡皮泥的質量。巡視操作情況,及時糾正操作錯誤。

      (2)指導學生借助燒杯測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質量。

      方法:先容器質量,然后再測共同質量,共同質量減去容器質量

      等于被測對象的質量。

      說明:加熱時間長同學們可能會得出水的質量比冰的質量少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3)總結實驗結果:

      板書:物體的質量不隨其形狀、位置、狀態的變化而改變,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

      討論:楊利偉帶到太空中去的某儀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質量有沒有變化?

      四、課堂小結:

      對照板書進行小結。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16

      教學目的

      1. 常識性了解音調、響度和音色是樂音的三個特征。

      2. 常識性了解音調的高低是由物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響度的大小跟物體振動的振幅和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3. 常識性了解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是由于它們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錄機、錄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帶、發聲齒輪、塑料硬片(或硬紙片)、銅鑼、響鈴、隊鼓和彩色紙人以及鬧鐘。

      學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紙片)、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

      用收錄機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帶。

      講述:同學們剛才欣賞到的是悅耳動聽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還常聽到一些令人煩躁不安刺耳的噪聲。同樣是樂音,有的音調高,有的音調低;有時聲音大,有時聲音小;有的用鋼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國的民族樂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學了這節課后,同學們將知道其中的奧妙。(板書課題:第二節 音調、響度和音色)

      二、 進行新課

      1.音調

      (1)講述:唱歌時,一首歌曲音調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剛才同學們聽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調高,低音部的音調低,我們把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教師板書)。

      (2)演示:先介紹發聲齒輪,請一位學生上臺觀察在同一軸上的幾個發聲齒輪的齒數,并告訴全體同學,每個齒輪的齒數不同。

      轉動齒輪,用塑料硬片接觸齒輪的齒,使塑料硬片振動發聲。讓學生注意觀察,硬片接觸不同齒數的齒輪時,發出的聲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個高?哪個低?

      引導學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觸齒數多的齒輪時,振動快,發出的音調高;接觸齒數少的齒輪時,硬片振動慢,發出的音調低。

      講述:物體在1秒鐘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教師板書)。由演示得出:音調高低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教師板書)

      (3)學生隨堂實驗: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劃過,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塑料硬片快劃時和慢劃時,發出的聲音的音調哪個高?哪個振動的頻率大?哪個振動的頻率小?進一步認識音調的高低是由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決定的。

      (4)學生隨堂實驗:學生利用橡皮筋做課本圖3-9的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音調的高低是由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決定的認識。

      (5)讀圖:請同學們讀課本中的圖3-10,讀后教師做簡要解釋,然后問:為什么有些聲音在人們毫無覺察時,貓、狗就已經警覺地聽到了?(學生可自由舉手發言,然后教師小結學生發言,并作明確解答,拓展知識,活躍思維。)

      2.響度

      (1)演示:輕敲隊鼓,請同學聽發出的聲音,并觀察鼓皮上彩色紙人的跳動情況,跳動緩慢,猶如輕歌曼舞,敲擊由輕逐漸加重,再聽聲音大小的變化,并觀察紙人跳動的變化,跳動由慢到快,猶如從輕歌曼舞過渡到狂歡。引導學生分析出:鼓皮振動的振幅大,聲音大;振幅小,聲音小。教師講述:我們把聲音的大小叫做響度,響度跟物體振動的振幅有關。(教師板書)

      (2)拿出鬧鐘讓同學們聽。前排同學可以清晰地聽見鬧鐘的滴答聲,后面幾排的同學幾乎聽不見。表明:響度還跟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教師板書)

      (3)讀圖:請同學們讀課本中圖3-12,看后說出為了減小聲音的分散,增大響度可以采用哪些辦法。然后請同學們從實際生活中舉出一些增大響度的辦法。課后請同學們互相比一比,看誰舉得又多,又恰當。

      3.音色

      (1)講述:除以上音調、響度外,音色也是樂音的一個特征。(板書:音調、響度和音色是樂音的三個特征。)接著,在講桌下(不讓學生看見)敲響銅鑼、搖動響鈴,請同學們說出所聽到的聲音是什么物體振動而發出的?(肯定學生都能說正確),那么你們是憑什么分辨出來的呢?當同學們帶著疑問的眼光望著老師時,教師及時指出:在音調、響度都相同時,不同的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不同,這就是音色。(教師板書)

      平常人們常說: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就是根據各人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誰的聲音。

      同一個人的音色,也會隨著年齡的增大,以及飲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狀況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三、 小結

      本課學習了樂音的三個特征,即音調、響度和音色。恰當的樂音給人以精神上的調節,藝術上的享受,激勵人們奮發向上。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知道:

      1. 什么是音調?音調是由什么因素決定?

      2. 什么是響度?響度跟哪些因素有關?

      3. 人們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是根據樂音的哪個特征?

      四、 布置作業

      課后認真閱讀課文、注意不要死記硬背課文中的名詞,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課文后的想想議議,同學們可以三三兩兩的進行議論,還可以找教師探討。

      說明

      新課引入時,如果沒有恰當的合唱歌曲磁帶,可請兩位同學或老師跟一位同學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課引入沒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據材料、學校實驗設備、學生實際等條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求知欲望,跟該堂課要學習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

      關于響度跟振動的振幅的關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實驗外,在紙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變音量大小;用敲擊音叉將盛在盤內的水濺出等實驗都可以觀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實驗時要注意可見度,如果可見度不佳,可請后面的同學上講臺來自己做,做后大聲地告訴全班同學。

      本課物理名詞較多,對于剛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學生來說要完全理解是困難的,課內教師在這些名詞上不必多費唇舌,要把握住本課的教學目的。這些名詞在實際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課的學習中,還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對于這些名詞的解釋,不要給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否則將適得其反。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17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媒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2、知道光的直線傳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蝕等)。

      3、記住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測量方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現在我們學習光學知識,在初中我們學習過,請同學們思考如下問題: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光源?

      2、光線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說明了什么?

      (二)新授環節

      1、光源:

      (l)光源:(自身)發光的物體、如:太陽、蠟燭的光焰等。(charutupian)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為月亮本身不發光,而是反射的太陽光。

      在研究光現象時,為了方便研究,我們通常研究點光源的關學現象,所謂點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質點、點電荷、理想氣體一樣,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當光源的尺寸遠小于它到觀提點的距離時就可看作點光源。

      (2)光源發光的過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光能的過程,光照到物體上,光能又可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視覺。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類:

      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陽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熾燈、水銀燈、熒光燈和蠟燭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發方式分:冷光源和熱光源。

      A、熱光源:利用熱能激發的光源(白熾燈、弧光燈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學能、電能激發的光源(螢火蟲、霓虹燈等)。

      3)、按光線特點分:點光源、線光源、面光源和體光源。(著重介紹點光源)

      A、定義: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與它被照到的物體間的距離相比可以忽略不計時,這樣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點光源”。

      B、點光源是一種理想模型。點光源并非數學上的點,而是物理意義上的點,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線度。

      2、光的直線傳播

      (1)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和路徑的幾何線叫做光線。在光線上標明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

      (2)介質:光能夠在其中傳播的物質、如:空氣、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傳播,說明光的傳播并不依靠介質。

      (3)光直線傳播的條件:同一種均勻介質中。

      光直線傳播產生的光現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的傳播過程,也是能量傳遞的過程。

      3、影:

      (l)點光源的影

      點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

      (2)較大發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會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圍是本影,本影周圍還有一個能受到光源發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區域,是半影,比較以上兩圖,光源的發光面積極大,本影區越小,無影燈就是根據此原理設計的。

      注意強調:本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光源發出的光可用光線表示,但光線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種約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礙物的背面留下影子。

      4、關于證明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很多,例如日食月食現象:

      (1)日食:發生日食時,太陽、月球、地球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在中間,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的整個發光表面,這就是日全食,如a區。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陽某一側的發光表面,這就是日偏食如b區,在月球本影延長的空間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發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陽周圍的發光環形面,這就是日環食,如c區。

      (2)、月食:發生月食時,太陽、月球、地球同在一條直線上,地球在中間,當月球全部進入地球本影區域時形成月全食,如圖a區;當月球有一部分進人地球本影區域時形成月偏食,如圖b區;但要注意,當月球整體在c區時并不發生月偏食。

      5、光速:光的傳播速度。

      1)、真空中的光速:各種不同頻率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相同,均為:

      C=3.0x105km/s=3.0x108m/s。

      2)、光在空氣中的速度近似等C=3.0x105km/s=3.0x108m/s。

      3)、光在其它媒質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與媒質性質有關外,還與光的頻率有關(這一點與機械波不同,機械波的波速僅由媒質的性質即密度、彈性和溫度等決定)

      6、光年:

      1)、定義: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叫做光年。

      注意:光年不是時間單位,而是長度單位。

      2)、大小:1光年=Ct=3.0x108m/sx365x24x3600s=9.46x1015m。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從信息中了解超聲的特點,了解超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2、從信息中了解次聲的一般特點,了解次聲的應用和危害性。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科學技術的興趣,熱愛科學,勇于探究的科學。

      教學重點

      1、知道超聲、次聲的概念。

      2、知道超聲的應用。

      教學難點

      培養和提高學生懼信息的能力及對自然和科學技術的興趣。

      教具準備

      音像資料,圖片或光盤,電腦及多媒體的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聲現象的一些性質并探究了它的規律,這些現象不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學道理。物理知道是從實際中來的,又要應用到實際中去。一句話,學習物理知識就是要應用它來人類服務,提高人們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質量。這節課,我們來認識超聲和次聲。

      (二)進行新課

      研究發現,聲波的頻率范圍是很寬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聽到20hz到00hz之間的聲音,低于和高于此頻率范圍的聲音人都聽不到。通常把高于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低于20hz的聲音稱為次聲。

      一、超聲

      1概念:頻率高于00hz的聲音

      2特點:

      ⑴頻率高,能量大(強穿透力,強破碎能力)

      ⑵沿直線傳播,可反射

      3應用

      學生閱讀圖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發聲頻率、人和一些動物的聽覺范圍。例如:狗能聽到頻率達50000hz的超聲,蝙蝠能聽到頻率為十幾萬赫的超聲。

      (1)利用超聲雷達(又叫聲吶)探測物體位置等。

      (2)超聲有很強的穿透能力。超聲診斷儀(如b超);超聲金屬探傷儀。

      (3)超聲對物體有很強的“破碎”能力。舉例。

      (4)用超聲處理過的種子可以縮短發芽時間,提高發芽率。

      其他:超聲空氣加濕器、犬笛

      二、次聲

      1概念:頻率低于20hz的聲音

      2特點:

      ⑴頻率低,傳播遠

      ⑵能量很高的次聲具有極大破壞力

      3應用:

      人聲也聽不到次聲。自然界中,火山爆發、地震、風暴等都能產生次聲;核爆炸、導彈發射等也能產生次聲。

      ⑴預報災害:發生前會輻射次聲源

      ⑵醫療:人和生物對次聲波反應,某些器官也會發生微弱次聲源,可了解人體生物器官活動

      ⑶軍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機器設備破裂,飛機解體,建筑物遭到破壞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壞,會產生惡心,暈眩,旋轉等癥狀,嚴重的造成內臟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聲的破壞性強,危害大,但人耳無法直接聽見,所以在生產等活動中要盡量防止次聲的產生,盡量遠離次聲源。

      課堂

      1、超聲和超聲的應用。

      2、次聲和次聲的危害。

      板書設計

      第三節超聲與次聲

      1、人耳聽到聲音的頻率范圍20—00hz。

      2、超聲與次聲

      3、超聲的應用

      4、次聲危害

      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作業題1、2題。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1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能說出功率的物理意義,并能寫出功率的定義式及其單位。

      2.能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功率的含義。

      3.能應用功率的定義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設計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人體的輸出功率的過程,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

      2.通過資料認識常見運動物體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實際應用的重要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測量活動的組織安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2.進一步形成樂于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習慣,增強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在學習機械功之后,從做功快慢的角度認識功這個物理量。功率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后續學習電功率等知識的基礎。

      教科書通過對生活、生產實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義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學生明確功率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對功率概念的認識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功率與功的關系和物體運動速度與距離的關系相似,學生在學習速度概念的基礎上容易進行知識的正遷移,所以,可以結合實例采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認識與記憶,也可以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重點: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計算。

      教學難點:對功率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

      與速度、密度和壓強的定義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教學中通過人上樓的實例創設情景,讓學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時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問題,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鋪墊。類比速度是表征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決于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來完成,它的大小為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分鐘)

      問題:小明的教室在五樓,通常上樓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樓只用了40s,請問:(1)小明在兩種情況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認為這兩種上樓做功方法,從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們在生產、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機械來做功,這與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

      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功率。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所舉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樓(如16層樓)時,乘電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機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機與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務,人花的時間要長得多;從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機比人工要快得多。

      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增強了生活與物理的聯系。

      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30分鐘)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憶以前我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啟發同學們思考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來類比,講述功率的定義:

      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時間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時間,P表示功率,則可以把上式寫成P=W/t(板書)

      思考:類比速度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應該是什么?

      J/s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瓦特,簡稱瓦,用字母w表示,是為了紀念英國的物理學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術中,功率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瓦(kW)、兆瓦(MW),它們與瓦之間的換算關系是什么?

      換算關系:1kW=103W 1MW=106W

      練習:結合速度的定義、計算和單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義

      表示物體運動快慢

      定義

      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

      計算公式

      單位

      m/s km/h

      介紹一些常見物體的功率,記住人平時騎自行車的功率約為60~80W。

      例題:下列關于功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體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

      C.物體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體做功時間越長,功率越大

      速度單位是距離單位與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單位應該是功的單位與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應該是J/s。

      學生積極思考,完成表格。

      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功和功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單位時間內做的功,物體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時間較長,功率不一定大,A錯。物體做功時間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錯。物體做功越快,其含義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時間短,或相等時間內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確。物體做功時間長,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運用類比,從科學方法角度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對類比法和比值定義法有更深刻的認識,為今后研究類似問題提供方法上的幫助。

      讓學生區別做功快慢與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測量

      上課鈴響了,你和你的同伴都從一樓爬到了四樓,你們倆的功率誰的大?如何測量你們爬樓的功率?

      思考:(1)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測出人的功率?(在學校里,人爬樓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階臺階的高度×臺階數進行測量)。

      (2)所需要的測量工具是什么?

      (3)計算功率的表達式是怎樣的?

      (4)設計出記錄表格

      實驗次數

      重力G/N

      臺階數n

      一級臺階高度h/m

      時間t/s

      功率P/W

      與同學合作,測量在不同情況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還有哪些簡便的方法可以測出人的功率?(如跳繩、俯臥撐等)。

      指導學生推導計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對解決車、船的速度、功率、牽引力的問題較為方便。

      計算時注意“F”的單位是N,“v”的單位是m/s,此時“P”的單位才是W。

      公式 說明,當發動機的功率一定時,牽引力與運動速度成反比。當需要較大的牽引力時,要減小其行進的速度。汽車爬坡時,司機采取的換擋減速的辦法,以獲得較大的牽引力。

      例題:一輛小轎車以10m/s的速度勻速通過一隧道,若該小轎車發動機的牽引力為6000N,求:(1)小轎車發動機的功率為多少?

      (2)5秒內發動機所做的功為多少?

      練習:一輛功率為45kW的汽車,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30km,求汽車受到的阻力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需要測量人的重力或質量G、一級臺階的高度h、跳過的臺階數n、所用的時間t。需要的測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計算功率的表達式是

      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實驗,并將數據記錄于表格中。

      學生聽講并練習。

      通過估測人體登樓的功率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會用公式 解決簡單的問題。

      課堂小結(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2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生產、生活及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參觀或看錄像等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收集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信息,使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鍛煉。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了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聲傳遞信息、聲傳遞能量

      二、教學過程:

      (一)根據課前預習及各組按照不同分工從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說出你所了解的.利用聲的現象;

      (二)觀看相關的錄像;

      (三)討論對以上的應用例子怎樣歸類

      在此基礎上,老師綜合學生所舉的例子和初步的分類方法,進行總結性的講解。

      1、聲與信息

      計算:小明向較遠的高山大喊一聲,經過1.2s聽到回聲,請問:小明距離高山多遠?(當時氣溫是15℃)

      學生算出結果后,清楚回聲可以測出距離。

      (1)介紹蝙蝠采用回聲定位來確定目標的位置

      (2)介紹聲吶技術產生的背景以及現代聲吶技術的應用方面

      (3)介紹B超在醫學上的應用

      (4)超聲波測出金屬內部的傷痕

      2、聲與能量

      把石頭扔進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波紋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樹葉也隨之起伏。石頭的能量通過水波傳給了樹葉。

      1.演示:聲波能傳遞能量嗎?

      去掉罐頭盒兩端的蓋子,給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緊。財長火焰敲橡皮膜,火焰會擺動嗎?

      結論:聲波能傳遞能量。

      2.應用(超聲波)

      ①清洗鐘表等精細的機械。

      ②除去人體內的結石

      ③檢測鋼板是否有缺陷,并控制生產。

      三、課堂小結:

      聲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

      四、布置作業

      1、動手動腦學物理作業要求寫一篇無聲的世界的論文。

      2、有條件的同學上網查找超聲波和次聲波的應用,然后與同學們共享。

      說明:以上兩個作業可任選一個。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21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知道自界的物質以三種狀態存在,以及他們的不同特征。

      2、學會使用酒精燈。

      3、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學會溫度計的測量。

      重點難點: 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教學過程:

      一、揭示教學目標,導入新課

      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顧自學情況。

      1、自然界的物質的三種狀態為:

      2、物質處于固態時,有一定的 和 ;處于液態時,有一定的沒有一定的 ;處于氣態時,沒有固定的

      和 。

      3、酒精燈使用:

      (1)酒精燈的 溫度最高,應該用 加熱;

      (2)絕對 禁止用一個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個酒精燈,應該用 去點燃;

      (3)熄滅酒精燈時,必須用 蓋滅,不能 ;

      (4)萬一灑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燒起來,不要驚慌,應立刻用 撲蓋。

      4、物質的狀態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變的,那么物質處于那種狀態與 有關。

      5、 常用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測溫液體

      的 的性質 制成的。

      6、溫度計上的標度常采用 溫標,該溫標是由 國物理學家 首先規定,標度的單位是 ,符號是 。

      7、0度的規定: 。

      8、100度的規定: 。

      三、探究新知:

      1、云、雨、霧、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態成分的有 ,只含液態成分的有 ,含固態、液態等多種成分的是 。

      2、一塊冰的溫度有—15℃升高到—5℃,其溫度升高了 ,另一塊冰原來的溫度為—2℃,降低了10℃后,冰的溫度變為 。

      3、物體的冷熱程度用 表示,測量物體冷熱程度的儀器是 ,它是根據 的性質制成的。

      4、常用液體溫度計的'種類有: 、 、 。

      5、—20℃的正確讀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攝氏20度 C、負20攝氏度 D、零下20攝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兩者溫度相比較( )

      A、0℃的水的溫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溫度低一些 D、兩者狀態不同,無法比較

      7、兩支內徑粗細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內水銀量相等的溫度計同時插入同一杯熱水中,水銀柱上升的高度和溫度的示數分別是( )

      A、上升的示數一樣,示數相等

      B、內徑細的升高的多,示數也大

      C、內徑粗的升得低,但兩支溫度計的示數相等

      D、內徑粗的升高的高,示數也大

      8、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設計的一個氣體溫度計的示意圖 。 瓶中裝的是氣體,瓶塞不漏氣,彎管中間有一段液柱。

      (1)這個溫度計是根據氣體的 熱脹冷縮 來測量溫度的;

      (2)將此裝置放在室內,溫度升高時液柱向 移動;(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處的刻度應標 0C;

      (4)該溫度計測量溫度時會不會受到大氣壓的影響?答 。(填會或不會)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22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重點:

      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用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但在在大量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演示)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休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杠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杠鈴的力。火車頭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現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推土機對土的推力;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我們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02-02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11-03

    物理下冊教案11-19

    物理八年級下冊 《重力》 教案12-15

    八年級物理下冊《壓強》教案12-04

    八年級物理下冊《壓強》教案05-15

    八年級物理下冊《浮力》教案11-26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12-17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15篇11-0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一区二区三区夜夜玩人妖 | 一级AV在线免费播放 | 香蕉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最大国产综合91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欧美专区国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