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一輪復習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中生物一輪復習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一輪復習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一輪復習教案1
第一單元世界地理概況
提綱挈領
1.世界海陸分布、海底地形、陸地地形。
2.世界氣溫和降水的水平分布規律及主要氣候類型。
3.世界森林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的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4.世界人口的增長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區的分布、世界面積大國及領土。
第一節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鞏固夯實基礎
一、世界海陸分布大勢
地球上海洋面積占71%,陸地占29%。
分布特點:
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積都大于陸地面積。
各大陸的形狀都是北寬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某些大陸還南北對稱,某些大陸的東部邊緣被一連串的島嶼群環繞,形成向東突出的島弧。
二、世界陸地
1.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概念
一般把面積廣大而完整的陸地叫做大陸,陸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許多塊。面積較小的陸地稱為島嶼。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稱為半島。
世界最大的陸地是亞歐大陸。
世界最小的陸地是澳大利亞大陸。
高中生物一輪復習教案2
鞏固夯實基礎
一、全球變暖
1.表現: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6-0.9℃。
2.人為原因:工廠、交通工具、家庭爐灶等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二氧化碳能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使氣溫升高。
3.影響
(1)引起海平面上升,對低地國家和地區構成直接威脅。
(2)引起世界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導致各地經濟結構的改變。
4.防御措施
(1)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保護森林,植樹造林。
(4)要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二、臭氧層破壞
1.原因:人類大量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質。如使用冰箱、空調時釋放出大量的氟氯烴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層后,通過光化學反應大量消耗臭氧,從而使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增加。
2.危害: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使全球變暖。
3.解決措施: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統,加強國際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
1.定義: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稱為酸雨。
2.成因:工廠、交通工具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不斷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這些酸性氣體在大氣中緩慢氧化,分別形成硫酸和硝酸,隨雨、雪等落到地面,形成酸雨、酸雪、酸霧等,統稱酸雨。
高中生物一輪復習教案3
一、陸地環境的組成--陸地水
1.陸地水體類型
(1)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各種可以被人們利用的淡水資源。目前人類利用的主要淡水資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只占淡水總儲量的0.3%。
(2)分類
按空間分布
按循環周期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1)大氣降水是陸地水最主要的補給來源。
(2)冰川有儲存固態水、輸出液態水、以冰川融水補給其他陸地水的.功能。我國西北地區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補給明顯。
(3)河流水與湖泊水、地下潛水互補;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鏈接·注意
分析某一條河流時不但要用聯系思維的方法考慮補給方式,還要考慮某一國家、大洲(含分區)的河流湖泊水文變化特征,即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來說,可以找出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進行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3.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
(1)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復始連續運動的過程。
(2)水循環運動的過程
水循環的內因是水的三相變化,外因則是太陽能和重力能的作用。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過程和環節構成水循環。
(3)類型
海陸間水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高中生物一輪復習教案4
鞏固夯實基礎
一、商業中心
1.形成:以公共活動中心或居民密集點為中心自發形成的。
2.特點:商品多、流通快、人口多。
3.作用
(1)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
(2)是地區和城市經濟發展的物資集散中心和服務中心。
(3)是組織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國內與國外商品流通的樞紐。
4.組織形式
商業街
商業小區:由多種營業點組成,建在住宅區內
二、商業網點
1.形成:自然條件是形成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如山區、平原由于自然條件不同、產品品種不同,產生分工,導致商品流通,出現商業網點。
2.密度:經濟發達、人口多、交通便利,則密度大。山區的商業網點少于平原。
3.效益
擴展閱讀
高中總復習第一輪 地理 第二部分第2單元 第二節 城市化
第二節城市化
鞏固夯實基礎
一、城市化及城市化進程
1.城市化
(1)含義:一般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鄉村轉變成城市地區的`過程。
(2)標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2.城市化進程
(1)18世紀中葉以前,低水平緩慢增長。
(2)18世紀中葉產業革命以后,加速發展。
(3)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戰后,空前發展。
二、國家差異
1.發達國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2.發展中國家:起步晚,水平低,發展快,城市發展不合理。
三、城市化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1.城市化過程產生的問題
(1)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3)失業人口增多,社會秩序混亂;
(4)貧困人口增多及老年人問題;
(5)內城衰落。
【高中生物一輪復習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一輪復習教案4篇11-04
高三數學一輪復習教案11-04
高三數學一輪復習教案5篇11-05
高三數學一輪復習教案4篇01-29
高三數學一輪復習教案(5篇)11-06
高三政治一輪復習教學計劃(通用6篇)04-28
高中生物教案12-06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