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范文(通用12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
一、導入
《史記》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啊妒酚洝肺恼轮畠r值,無論何人當不能否認”,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確立了《史記》的十大名篇,強調要“精讀之”。節選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出自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傳》則再現了屈原的高尚品質和卓越的才能,表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憤。閱讀節選的三個“列傳”片斷,結合已學過的作品和《語文讀本》所選的《史記》里的文章,加深對《史記》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誦讀指導
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語言、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最好手段。
經過兩年半的高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這三篇史傳應以指導學生自讀為主。
要求:
①注意生字的讀音;
、谧⒁夤沤癞惲x的詞;
③歸納多義詞的詞義及詞類活用的現象;
、軞w納通假字;
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鑒賞評價
方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通過藺相如和廉頗形象的塑造,頌揚了“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愛國主義精神。
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過一組生動的故事表現出來的,完璧歸趙、澠池會是集中地表現他建立在愛國思想基礎上的勇和智,將相和則是集中表現他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趙國和氏璧,這一懸殊的不等價交換出于強秦之口,顯然不是出于誠意。趙國答應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應,秦國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趙。趙國君臣十分清楚秦國的.這種政治陰謀。經過權衡之后,他們決定通過外交斗爭以求得解決,爭取化被動為主動。但是誰可以為此出使呢?在這緊急關頭,宦者令綴賢推薦了藺相如。
秦國歷來貪暴無信,人們稱之為“虎狼之國”,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艱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慮、充分的準備和明確的斗爭目的,所以能夠做到隨機應變,處處爭取主動。秦王在離宮中的章臺接見藺相如,傳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沒有舉行隆重的接見禮,完全暴露了無意償趙城的企圖。藺相如當機立斷,他機智地誆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懾秦國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裝出一副真想償還趙城的樣子。這種無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場外交斗爭的失敗。
在“澠地斗智”中,相如請秦王擊缻,召入御史書之,請以咸陽為趙王壽,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銳氣,直到盟會結束,秦王“終不能加勝于趙”。藺相如以他的機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爭的勝利。
廉頗與藺相如相較,資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戰之功,以勇氣聞于諸侯”,位為國家的上卿。對于藺相如由一個布衣之上一躍而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頗頗不服氣。他認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聲言要當眾“辱之”。一個是勇將,一個是智士。藺相如深知,“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個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兩虎相樸,“其勢不俱生”,這將危及國家的安危。于是他顧全大局,稱病不朝,“不欲與廉頗爭列”。道遇廉頗,“引車避匿”。相比之下,廉頗意氣用事,爭個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頗畢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爭勝,無非是爭個人的面子。后來當他一旦明白過來,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負荊請罪,肉袒謝相如。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同樣是出于“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這就是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
《屈原列傳》
司馬遷在這篇史傳中,記載了屈原的生平事跡,闡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評述了他的代表作《離騷》,著錄了他的《懷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偉大的人格。
1.司馬遷認為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是正確的。敘述楚國和齊奏的關系,是以歷史的教訓來證明屈原主張的正確。楚懷王重用屈原為左徒時,齊楚從親,秦不敢侵犯。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的毀謗疏遠屈原后,秦國就令張儀來離間齊楚的關系,破壞兩國的同盟,以便各個擊破。從此,楚懷王一次次上秦國的當,終至客死于秦。楚頃襄王繼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為秦所滅。楚國親齊,秦不敢侵犯;親秦,則吃秦的大虧。
。玻抉R遷對屈原的政治才能異常推崇。他認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樣的政治,以為屈原的主張是舉賢授能。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還稱贊《離騷》“明道德之廣崇,治禮之條貫,靡不畢見”。
。常抉R遷贊揚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爭精神。楚懷王昏庸貪婪,對外親齊親秦搖擺不定,對內寵任奸佞,聽信讒言。屈原雖不被重用,仍堅持自己的理想,為挽救楚國危亡堅持斗爭。司馬遷認為屈原“志潔”“行廉”,“皭然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在敘述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時,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信陵君竊符救趙》
司馬遷稱信陵君為“魏公子”,表現出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禮賢下土,所養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竊符救趙,全賴乎客。寫客是為了襯托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和急人之難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禮賢以國事為重,這是司馬遷的理想。這篇文章充滿著愛國主義的激情。
侯贏隱身在看門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賢者,而且精心設計了禮請侯贏的場面。魏公子舉行宴會,高朋畢至,貴賓滿堂。公子本人率眾多人馬車輛,親自去迎接侯贏赴會,這給了侯贏很大的面子。而侯贏穿戴著破舊的衣帽,表露出滿不在乎的輕慢。公子親自駕車,他卻傲然直登上座。車到半途,他又下車去訪問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鬧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談論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邊。但公子的態度卻越來越溫和,沒有絲毫慍色。宴會上,公子當著滿堂貴賓,贊譽侯生,又親自問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卻對公子說:“今日贏之為公子亦足矣!庇煤钌诖笸V眾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誕來反襯公子的禮賢下士和虛己待人,是不同尋常的舉動。后來信陵君在竊符救趙的非常壯舉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劃,這才使讀者明白“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夠難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許了。侯生后來果然以死勵軍,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在司馬遷的心目中,信陵君是個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語言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大量的對話描寫,《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傳》中的人物對話,都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篇文章記事寫人的語言都十分豐富和精當,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動的形象性。
結合三篇課文后面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來品味。
五、拓展訓練
(一)按《廉頗藺相如列傳》書后練習四的要求,讓學生讀讀史論,學習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質疑問難。
(二)讀下面兩段文字
1.《史記·益嘗君列傳》節文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素相。人或說秦陽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后奏,秦其危矣!庇谑乔卣淹跄酥埂G裘蠂L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贝藭r益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人奉獻之昭王,更無他襲。孟嘗君患之,徧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儲藏室)中,取所獻狐王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益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更通行證),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驛車)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出如食頃,秦果追至關,已后孟嘗君出,乃還。始益嘗君列此二人于賓客,賓客盡差之,及孟嘗君有案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練習:
1.兩篇短文譯成現代漢語。
2.你對王安石《談〈孟嘗君傳〉》一文的看法寫成一篇短文。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抓住貫穿課文的思想感情線索,領會課文的深刻寓意,認識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民族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具備了無窮無盡的創造力。
(二)了解課文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課文引用史料傳說的作用。
。ㄈ⿲W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閱讀分析課文。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是怎樣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寫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點是,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寫景抒情。文章開頭兩段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了山西的新舊變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著以“難老泉”為核心,以“難忘”精神為中心,既介紹了晉詞的名勝古跡,又引用了有關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以及名人詩文,多方面表現“難老”這一特點。讓讀者感受到,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這種精神,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文化才會像“難老泉”一樣“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痹催h流長。
(二)本文是一篇晉祠游記,題為“難老泉”,是從晉祠或難老泉起筆的嗎?文章前后有什么內在聯系?
分析:本文沒有從晉祠或難老泉起筆。文章宕開筆墨,從山西寫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晉祠,由晉祠而“晉祠三絕”,由“三絕”而難老泉。前后內容由遠而近、由大到小,并有著鮮明的內在聯系,看似散漫的筆墨,始終緊扣著“難老”二字。開頭寫歷史的新陳代謝,使山西“難老”,太原“難老”,一派“繁榮、“歡樂”景象,實際是為下文抒寫對“難老泉”的觀感張本。寫晉祠“三絕”,“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喚”“說笑”,青春常在,“古柏齊年”歷經三千多年仍生機勃發,更是“難老”,這些記敘描寫,繼續為“難老泉”鋪墊。而“難老泉”自身,則長流不絕,“千年萬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創造”,“一手是工,一手是農”,取得令人“興奮”的業績,使難老泉更煥發青春。文章就是這樣以“難老泉”為核心,以“難老”精神為中心組合材料,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ㄈ┪恼逻\用抒情的筆調描寫晉祠和難老泉時,穿插了許多與景物有關的古史資料和傳說故事,這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資料,主要有酈道元《水經注》關于晉祠的記載,《山海經》關于晉水出源的說明等;穿插的傳說主要有“桐葉封弟”,“飲馬抽鞭,柳氏坐甕”、“張郎分水”等。前者表現晉祠景物的歷史真實性,后者賦予晉祠景物以神話浪漫色彩。二者相結合,說明晉祠歷史悠久,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有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傳統,也說明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動、斗爭,是他們用血汗和智慧,換來了綠水常青,江山不老。去掉這些材料,就將失去“難老”這一中心的深刻意義。
。ㄋ模┍疚闹苯訉戨y老泉時,與《雨中登泰山》中寫泰山,《長江三峽》中寫三峽,在表達方式和語言運用方面,有什么異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運用了記敘和描寫的表達方式,但《雨》文、《長》文在描寫時更顯出濃墨重彩的特點。《難》文較多地使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如說難老泉“從地質考察,據說有兩萬萬年或者三萬萬年呢。據文字記載,‘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古時候的晉國因晉水而得名”,“晉祠背后的山叫懸甕山”,“泉水從一丈深的石巖里涌出來,真有點像從甕里涌出的樣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鐘一點八噸。流水永遠不停,雨澇不增,天旱不減。水微溫,通常是18攝氏度。泉水澄清碧綠,像瀉玉潑翠一般!边@些文字,運用引資料、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具體說明了難老泉的地質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溫以及常流不息的特點!峨y》文寫難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詩句,如引用李白詩句“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引用范仲淹詩句“千家灌禾稻,滿月江南田”等。這些引用,既用以描繪形象畫面,也用以表現難老泉的水質特點和灌溉農田的貢獻,兼有描寫和說明的作用。
。ㄎ澹┍疚氖窃鯓泳o扣題目的“難老”二字展開描寫的?
分析:課文標題是“難老泉”。“難老”為“題眼”。全文自始至終緊扣“難老”二字:寫山西,寫太原,都突出了他們的欣欣向榮,雖古老卻又充滿青春活力。記述晉祠諸多景觀,也時刻不忘交待其歷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將近一千年了,走近她們跟前,“仿佛聽見她們說笑的聲音”,不僅面容“不老”,連性格也還是跟年輕人一樣,還是愛說愛笑!“古柏齊年”也透露出極強的生命力。至于課文描述的主體“難老泉”則更是多側面地揭示了它的“難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噴涌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接著介紹它的歷史,“倒是很老的”,但時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鐘一點八噸”,“雨澇不增,天旱不減”,而且“澄清碧綠”,“瀉玉潑翠”,似乎依然豆蔻年華,楚楚動人。它“一邊支應新建的熱電廠的用水,一邊澆灌一千頃稻田”,“無限潛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正是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給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煥發。文章結尾,“五個年頭過去了”,“記憶還是新的”,仍以“難老”收筆。
作者游晉祠,特別鐘情于“難老泉”,行文時時緊扣“難老”,唯恐一般介紹不夠,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資料、民間傳說奇聞,用來加深印象,可見不是一般地賞景拾情,而是別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來贊頌我們的人民,他們具有無窮無盡的創造力,他們創造了美麗的傳說,創造了美好的文化,他們正在創造祖國的今天與未來。這種深情不是顯露于文字表面,但細心的讀者卻一定能發現!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難老泉》是一篇游記散文,閱讀時可從分析文章的結構入手。
先要求學生用阿拉伯數字標好段的序號(全文共17個段落),快速閱讀一遍課文。邊默讀邊思考:全文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所寫的內容是什么?
(同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然后按思考題討論,教師根據同學發言歸納。)
課文按照游蹤順序,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2段),寫“帶著濃摯的懷想”踏進山西及其省會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寫訪晉祠和難老泉的觀感。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又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3~4段),寫難老泉的名字和歷史。
第二層(5~9段),寫晉祠的來歷和晉祠三絕。
第三層(10~11段),寫有關難老泉的傳說和情況。
第四層(12~15段),寫“不系舟”,張郎分水的傳說和今天人們對晉水的利用情況。
第三部分(16~17段),總結全文,突出“最難忘的還是‘難老泉’”。
。ㄍ瑢W們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對即可,對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與教師說的完全相同。)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3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了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常w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矗盐战Y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過程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一、關于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關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三、關于《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后找一名同學范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保┲v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煞譃閮蓪樱
第一層(“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復,那么連續出現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張相結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詩只是為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蜀道難》主題思想探查詢,多方求證。
參讀書目:
(1)《唐詩別裁》。
(2)《唐宋詩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顧炎武《日知錄》。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一、學習緊扣中心,恰當地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述方法。
二、掌握有關虛詞的用法及詞類活用等古漢語的有關知識。
教學要求:
理解“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著名軍事思想的積極意義。
教學重點:
學習緊扣中心,恰當地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述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有關虛詞的用法及詞類活用等古漢語的有關知識。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作品簡介:
板書課題、請同學讀課文注解,教師補充。
二、解釋詞句(邊讀邊講解,補充課本所未涉及的,重在句意。)
第一段:凡:大凡,副詞,用在句首,表示對一般情況的總括,常出現在總結經驗、概括規律的用語中。全:完全、使……整個降服,用作使動,全國:即“使全國”,意思是“使敵國整個降服”。下文“全軍”“全旅”“全卒”“全伍”中的“全”用法同此。如何識別某個形容詞在句中用作動詞,并且是使動詞呢?這要從具體的上下文來分析。假如一個句子的謂語是形容詞,這個形容詞后面還有一個名詞,它們的關系不能解釋為修飾關系時,應該考慮到可能是動賓關系,即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了,然后再分析它們之間是否是使動關系。“全國為上”,是用動詞“為”表示判斷的判斷句,譯為“……是……”形式!捌茋沃保怯脛淤e短語“破國”作主語,用名詞“次”直接作謂語的判斷句,譯時相當于“……是……”。善之善者:是名詞性的“者”字結構,這里指代情況或辦法,譯作“……的”!鞍賾鸢賱伲巧浦普咭病,是用名詞性的短語直接作謂語,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的判斷句,構成“……非……”的形式,譯成“……不是……”。
屈人之兵:動詞的使動用法。如何識別某個動詞在句中的用法是使動詞用法呢?最重要的依據是具體的上下文。假如一個句子里的謂語動詞及其所帶賓語之間的關系不能用一般的支配關系來解釋,或者雖然能這樣解釋,卻不符合文意,這時我們就該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可能是使動關系,那么這個動詞就是致使性動詞。其次:其,用在表示順序的詞前,表示順序,可根據上下文適當譯出,或不譯,不得已:實為“不得(不)已”的省略,意即“不能不這樣”,也可譯為“無可奈何”。蟻附之:蟻,像螞蟻那樣,名詞作狀語。此攻之災也:是用指示代詞作主語,名詞性短語“攻之災”直接作謂語的判斷句,“也”幫助判斷,譯為“……是……”。下面“此謀攻之法也”與此句類同,于天下:介詞結構后置,譯時移到動詞“爭”前。
第二段:十:即“十倍”,由于古漢語中量詞不發達,數詞常常單獨運用,來表示數量,譯時應補出適當的量詞。十則圍之:即“(吾)十(于敵),則圍之”的省略,這是個表示條件的緊縮復句!埃ㄎ幔┦ㄓ跀常北硎颈匾臈l件,“圍之”表示在前面條件下產生的結果,中間用連詞“則”連接,所以譯成“(我軍)十倍于敵人就包圍他們!毕挛牡奈鍌緊縮句同此。倍:兩倍于敵。
第三段:夫將者國之輔也:是用名詞性短語“國之輔”直接作謂語,句中用“者”表提頓,句尾用“也”幫助判斷,構成“……者……也”式的判斷句。夫:發語詞,無實義。故君之所以患于軍:“之”字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此處可以不譯。“所以患于軍者”,“所字短語”作主語,“所以……者”,表示“患于軍”的情況。由特殊指示代詞“所”,加上介詞“以”,加上動補短語“患于軍”,再加上特殊指示代詞“者”,組成一個名詞性短語。其中,“所”字指示,“者”字稱代;,禍患,這里是造成禍患的意思,動詞,“于軍”,介賓短語,作“患”的補語!熬,作定語,修飾以患于軍者。三軍既感且疑:并列關系的緊縮句,“既……且”,“既……又”的意思。三軍:古時大國多設三軍,稱中軍、上軍(左軍)、下軍(右軍)。這里是軍隊的統稱。
第四段:“知可以戰……不御者勝”,幾個分句結構相同,都是“者”字短語作主語,“勝”作謂語,只是“者”字短語的內部結構有所不同。五者:意即“五種情況”!罢摺备皆跀翟~后面,組成名詞性的“者”字結構,指代有關的事,可譯為“……種情況”。一勝一負:“一”副詞,“一……一……”的格式,表示兩個行為并列關系,可譯為“有時……有時……”或“或……或……”等。
三、范讀
教師讀,使學生體會句子之間意思的連接或間斷。
四、作業
反復熟讀,能背誦,完成三、四題,思考一、二題。
第二課時
一、全文要領(結合檢查作業,按段提問,適當議論,逐步歸納,扣住原句,整體認識)
第一段:論述謀攻的原則和方法。
文章首先提出“以全為上”的作戰原則,文章把“全”與“破”對照,“上”與“次”對比,連用五個排比句,層層深入地闡明求“全”的原則,自然地引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伐謀”的中心論點,然后作者運用典型事例,極言攻城之弊,以反證“伐謀”之利,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加上正面論證:古今優秀將領“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毀人之國”都“非戰”“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過正反論證“伐謀”的重要性之后,進而得出結論:“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
第二段:闡明謀攻原則在戰術上的具體運用。
作者用排比句列舉六種情況,旨在說明:在戰役中,是“圍”,是“攻”,還是“分”“戰”“逃”“避”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作出決定。總之,要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而不要以劣勢兵力死守硬拼,不然就會被動挨打,乃至造成被“擒”的嚴重后果。作者在這段談的雖然是戰術問題,卻是“謀攻”原則的.具體化,從另一個方面論證了中心論點,深化了“謀攻”的內容,強調了“謀攻”的作用。
第三段:論述將帥在謀攻中的作用。
這段論述了將帥在謀攻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將帥應善于輔國,將帥的作用不應受到削弱或抑制,否則就會給國家帶來危難。這也就是說明只有充分信任和發揮將帥的作用,才能奪取全勝。
第四段:列舉“知勝”之道,強調“知彼知已”,說明“知”是謀攻的基礎。
作者列舉可以預見勝利的五種情況,同時與第2、3段的內容相呼應。然后談戰術問題、談內部關系問題。意在闡明“知”與“不知”決定著戰爭的勝負。這樣文章很自然地得出傳論:“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二、小結
這篇課文圍繞“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論點,闡述了進攻敵人的戰略和戰術。他的用兵之法就是集中兵力,攻敵弱點,打殲滅戰。在戰略戰術上,孫子主張靈活運用,將帥要做好國君的助手;充分發揮作用;國君要了解情況,正確指揮。他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著名論斷,集中反映了他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軍事思想。
三、復習和練習
。ㄒ唬┲赋鱿铝懈骶渲械脑~類活用現象,并解釋其用法。
1.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形容詞作動詞,使……整個降服。
2.毀人之國而非之也。久:形容詞作動詞,長久作戰。
3.必以全爭于天下,全:形容詞作名詞,全勝的策略。
4.十則圍之。十:數詞作動詞,有十倍。
5.識眾寡之用者勝。眾:形容詞作名詞,眾多的士兵。寡:形容詞作名詞,極少的士兵。用:動詞作名詞,運用方法。
6.以虞待不虞者勝。虞:動詞作名詞,準備。
7.將能而君不御者勝。能:名詞作動詞,有才能。
。ǘ┙忉屜铝懈骶洚嬀的虛詞。
1.凡用兵之法 的(助詞)
2.不戰而屈人之兵 卻(連詞)
3.敵則能戰之 就(連詞)
4.以虞待不虞者勝 用(介詞)
5.三軍既惑且疑 又(連詞)
6.必以全爭于天下 在(介詞)
四、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預習下一課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5
一.導入
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有的展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有的卻以美麗的自然風光展現于人們面前。
同學們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嗎?敦煌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是一個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然而由于歷史上一時的“疏忽”,便鑄成了中國歷史的一大遺憾。祖國的燦爛文化遺產,被一車車、一隊隊載入了“異國他鄉”。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隨同作者一起走進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榮辱滄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二.教學目標
我們這節課的重點是了解敦煌文化滄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點,品味散文語言,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三.介紹作者
《道士塔》選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F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 余秋雨 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紀90年代最受爭議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會廣泛爭議。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從《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長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蘊、人生意義及自然之美統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又為我們勾勒出人類文化磅礴壯偉、堅韌延綿、脆弱細膩的不同面貌。
四.整體感知
下面給五分鐘給大家迅速瀏覽一下課文。本文有四個部分,思考一下各個部分各講了些什么,請同學起來回答。
第一部分:通過對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紹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關系并用簡練的筆墨渲染出古代的悲。阂粋普通農民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
第二部分:敘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為,點出敦煌文物被盜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歷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寫王道士發現敦煌藏經洞的情況和他對藏經洞的處置情況。
。ㄟ@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國寶大量流失的根源:舊中國的落后和統治者的腐敗。作者用確鑿的事實告訴我們必須正視這場中國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劇,惟有正視歷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悲憤和無奈之情。)
第四部分:寫這場悲劇的終結,作者堅信敦煌學在中國。
。ㄊ聦嵶C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給專家們研究華夏文明史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是中華民族站起來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輝煌仍然在中國,敦煌學仍然在中國。比之前三部分,這一部分雖然簡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復雜的,壓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暗朗克弊鳛槊褡逦拿鞯膼u辱和衰敗的象征成為。但它足以警醒每一個中國人,絕不能重蹈覆轍。)
五.自主、合作、探究
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后,我們進一步分析理解課文。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運用圖像圖示說明天體系統的層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運用圖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自身條件,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圖片、視頻引導學生認識天體及天體系統,并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的環境,認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運用太陽系行星的運動特征、質量與體積等數據的對比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普通行星。
3.結合資料,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等方面說明地球是一顆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
教學方法:講授法、圖表分析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高中階段我們學習的地理與初中時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不僅僅是學習某個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地理環境中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的特征、運動變化規律的了解,使同學們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了解不同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人們總是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來形容某人知識的淵博,今天就先帶你們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從宇宙看我們的地球。
(板書)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板書)
【導入提問】什么是宇宙?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總結
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從最早對宇宙的認識“天圓地方”開始,到 “地心說”、“日心說”等學術說法的不斷涌現,體現著人類對宇宙的不斷探索和思考, 18世紀天文學家開始引進了“星系”一詞,之后隨著大型天文望遠鏡的使用,以及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認識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對宇宙的認識不斷地完善。
我們現在認為:“天地四方”──宇──無限空間
“古往今來”──宙──無限時間
宇宙是包容天地萬事萬物的總稱
宇宙是物質世界──天體是宇宙物質的存在形式
1.天體及天體的類型(板書)
最早人們用肉眼進行觀天,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變換,有看起來不動的,人稱其為恒星;有移動的行星;還有彗星、流星等。后來,人們借助于光學天文望遠鏡,又發現了星云和星系。再后來,加上射電望遠鏡,人們還發現了中子星、類星體和黑洞等。除了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天體外,宇宙中還有一些彌漫于星際空間的物質,如氣體、塵埃等。所有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質形式,人們通稱天體。(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演示各種天體,通過直觀的圖片使學生初步了解各種天體的形狀和特點,教師邊演示邊講解)
轉折提問:2013年6月21日,我國航天飛行員在“神舟十號”飛船上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的太空課,同學們說“神舟十號”飛船是天體嗎?
學生回答。教師進行概念辨析。
總結:天體的類型可以分為自然天體和人造天體。前面我們看到的行星、恒星、星云等都是自然天體,自然天體中最基本的類型是恒星和星云。
恒星和星云的比較表格:
人造天體包括航天飛機、人造衛星、飛船、太空垃圾等。但是需要區別:地球作為整體是一個天體,但地球的一部分或者附屬物就不能叫作天體。例如按航線飛行的飛機、發射架上的人造衛星、天上的云、地上的汽車等。
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體和星際物質構成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宇宙中的各種天體是否孤立存在的呢?經過科學家的實驗證明:天體都在高速的運動著,鄰近的天體彼此之間相互吸引,形成以質量大的天體為中心,其他天體圍繞這個中心旋轉的天體“集團”,科學家們稱它們為天體系統。
2.天體系統(板書)
(多媒體演示、講解)地球和月球的`質量比約是81:1,因此月球繞地球旋轉,形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地月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
同理,質量較輕的地球帶著其衛星,以及其他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天體圍繞恒星太陽旋轉,構成太陽系。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平均距離為1.5億千米。
太陽系又是銀河系的一部分。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恒星組成龐大的恒星集團──銀河系。在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有1000多億顆。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為2.7萬光年。
在銀河系以外,還有大約10億個同銀河系相類似的天體系統,天文學家稱他們為河外星系。銀河系和現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統稱為總行系。它是目前人類所執導的最高一級天體系統,也是目前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部分。
通過老師的講解,并看教材P3,請同學們思考并回答一下3個問題:
1. 宇宙中的天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相互吸引、相互繞轉)
2. 天體系統的規模相差懸殊,按大小可以劃分為幾個級別?(劃分為四個級別)
3.請你設計框圖,正確表示天體系統不同級別之間的關系。
(板書)
4. 天體系統的級別中,包含地球的級別有哪些?
答案: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任何天體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同學們通過認識宇宙中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以正確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太陽系的組成
(展示教材P4圖1.4 太陽系模式圖)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恒星太陽,周圍由八顆大行星、眾多小行星及彗星、流星、星際物質組成。其中八大行星,按照他們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7
一、預習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
二、導入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因事說理:要“深思慎取”,要“盡吾志”。蘇軾《游石鐘山記》又是怎樣寫的呢?
《石鐘山記》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記。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夏季,蘇軾由黃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
三、范讀
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
四、朗讀
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和感情。
五、結合課后練習,疏通文意,積累語言
1、詞類活用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使……發出聲音,動詞的使動用法)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聽。均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樣;包,像用布包那樣;囊,像用口袋那樣。均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
若人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祝壽,名詞用作動詞。)
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廟(用木匣裝,名詞用作動詞)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詞用作動詞)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舟,名詞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爸坌小钡摹爸邸北硎尽靶小钡姆绞剑小耙灾郏ń橘e短語)”的意思,可以譯為“乘舟”,但要注意,這樣譯并末準確表達“舟”作為狀語的語法特點。
2、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置于動詞之前。
六、理清思路,把握結構
1、第一段寫什么內容?
第一段,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引《水經》上的話,交代石鐘山的處所,緊扣題目,點出石鐘山,引起下文。
第二層,提出六朝人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點明人們對此說法的懷疑態度,用鐘磬置水中不能發聲的情況對酈說質疑,說明“水石相搏”之說難以取信于人。正因為對酈說“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異議,這就由酈道元的說法導出唐人李渤的說法。
第三層,提出李渤的說法并質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訪其遺蹤”的行動。他親“訪”遺蹤,親“扣”其石,親“聆”其聲,理應無疑。作者表明自己對李銳的懷疑,并以處處有石,石石能扣而發聲,反駁李說,說明扣石發聲之說難以置信。
對這兩種說法,看起來是相提并論的,但實際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對兩說的分別懷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說明人們對酈說的疑惑,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沒有明說,這是一種客觀記敘,作者沒有輕率地判斷酈說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強調自己對李說的否定,這里的“余”字,就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對李說的態度。對酈說“人常疑之”和對李說“余尤疑之”,這兩疑引出作者探訪石鐘山的行動,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鐘山,以及結尾的一“嘆”一“笑”,一“簡”一“陋”作鋪墊。
2、酈道元、李渤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各有什么說法?為什么對酈道元的說法“人常疑之”,對李渤的說法“余尤疑之”?(用課文原話回答)
[明確]第一問: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ɡ畈常┑秒p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浮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第二問: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3、第二段寫什么內容?
第二段,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過?梢苑譃槿龑印
第一層(“元豐七年……得觀所謂石鐘者”),點明探訪石鐘山的時間、同行者和緣由。
因為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臨汝并送長子蘇邁赴任饒州德興之便,順道考察石鐘山,正好借此釋疑。這一層緊承上文。
第二層(“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寫訪問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發聲,表明他們相信李渤的說法,也說明李渤的說法影響很大。這一段回應李說,“擇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別照應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滿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動。
第三層(“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寫月夜考察游石鐘山的經過。
先交代探訪石鐘山的時間是“莫夜月明”時分,同游者是長子蘇邁,方式是“乘小舟”,地點是“絕壁下”。
然后寫絕壁下的情景:看見的是“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聽到的是“云霄間”鶻鳥的“磔磔”的驚叫聲,以及“山谷中”鸛鶴像老人邊咳邊笑的怪叫聲。描繪出一幅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石鐘山夜景,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形有聲,十分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段描寫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伏筆。
轉而寫作者在“心動欲還”的時候,忽然“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卻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發現“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查明了發出“噌吰”之聲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為止,下面又起波瀾。作者在“舟回至兩山間”的時候,發現入港處有“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聲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轉”的意思!爸刍刂羶缮介g”,不是船返回到兩山中間,而是船掉頭轉行至兩山之間。如果解釋為前者,就會令人疑惑不解,為什么去的時候沒發現“大石當中流”呢?另外,“回”的本義是“旋轉”“回旋”,在古漢語中的常用義是“掉轉”;現代漢語“回來”的意思,古代漢語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對兩處聲音的考察,極為細致深入,處處印證了首段的酈說:“微波人焉”和“與風水相吞吐”,分別照應“微風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為此也”和“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分別照應“水石相激”;“噌吰如鐘鼓不絕”和“窾坎鏜鞳之聲”,分別照應“聲如洪鐘”。這就不僅證實了酈說,而且以詳補“簡”,為末段嘆酈說之“簡”作好鋪墊。
最后寫作者對蘇邁的談話。“因笑謂邁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這里是釋疑后輕松愉快的笑,表現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興奮。作者在談話中將兩種聲音與“周景王之無射”和“魏莊子之歌鐘”相聯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結果,點出以鐘名山命名的緣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酈道元的說法,言語之間生動地顯現了作者的確信和欣喜。
在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見耳聞,證實并補充了酈道元的說法,進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說法,為末段的議論提供了事實依據。
4、文中是怎樣描寫月夜絕壁下的情景的?這段描寫與下一段的哪句話照應?經過實地考察,作者認為石鐘山得名由來是什么?(用課文原話回答)
第一問:“大石側立千尺……或曰此鸛鶴也”,這段描寫與下—段的“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照應。
第二問: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有大石當中流……如樂作焉。
5、第三段寫了什么內容?
第三段,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梢苑譃槿龑印
第一層,“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語氣強烈,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點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后所得出的結論、所總結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層分析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說正確說法不能流傳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是說酈道元的說法是正確的,可惜“言之不詳”,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們的承認;二是士大夫不做實地考察,“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說不能為文,并非不能說話。酈說失之于不詳,士大夫能為文而“莫能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為文,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轉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是說李渤之類的“陋者”,主觀臆斷,“自以為得其實”,這是得以有李渤的錯誤說法和后人以訛傳訛的原因。
第三層分承上面所說的兩個方面,點明寫這篇游記的目的!皣@酈元之簡”是肯定酈道元的觀點,而又嘆其太簡略!靶畈持笔欠穸ɡ畈车挠^點,并譏笑其淺陋。這就表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傳播自己的見解,證實、補充酈道元的觀點,糾正李渤的觀點。
6、作者在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他看來,世人為什么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在本段結尾,他對酈道元和李渤的說法各持什么態度?(用課文原話回答)
[明確]第一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第二問: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大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第三問: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
7、文章是按什么來組織材料的呢?
以石鐘山得名由來為線索。
六、布置作業
查閱有關資料,思考:石鐘山得名的由來有哪些說法?什么說法比較科學?怎樣看待蘇軾的結論?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學習小說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 分析小說中兩個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過程與方法:
1. 梳理小說的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對比描寫和出人意料的結尾。
2. 分析解讀人物,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系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解讀小說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啟迪同學們聯系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方法
探究法、對話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著名作家錢鐘書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窗》,說人們最初建造房子的時候是沒有窗戶的,后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再建造房子的時候便有了窗。透過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時,外面的人也窺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看看里面又會有怎樣別致的`故事……
二、學習目標:
1. 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品析人物形象
2. 梳理小說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出人意料的結尾
3. 聯系生活,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檢查預習結果:
消遣(qiǎn) 一泓清泉(hóng)
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
草坪(píng) 爭奇斗研(yán)
俯瞰(kàn) 氣喘吁吁(xū)
窄小(zhǎi) 五彩斑斕(lán)
手肘(zhǒu) 津津有味(jīn)
挪動(nuó) 扣人心弦(xián)
四、體裁:小小說
。浩绦
新:立意創新
巧:構思精巧
奇:結尾驚奇
五、情景再現,復述情節:
時間:“曾住過”表明這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地點:一家醫院的病房
人物:兩位病人
環境: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兩個人,設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
開端:近窗病人和遠窗病人關系融洽
發展:遠窗病人從“享受”到“困擾”
高潮:遠窗病人見死不救
結局:遠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禿禿的一堵墻
六、互幫互助,共同探究:
為了幫助別的同學理解這篇小說,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來幫助同學們理解文意?
同學們各抒己見,共同探究,共同解決問題
重點明確問題:
一、靠近窗戶的病人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嗎?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二、為什么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樣的窗口,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麗的風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
三、小說以“窗”為題,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探究結尾:
故事結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想象和感慨……
七、聯系生活,感悟哲理:
人性的黯淡:環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人性的光輝: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
課堂總結:
一扇小小的窗戶,不僅是一簡單的“物”,還是心靈的窗戶,映照了美與丑不同的靈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讓我們看清了人性的光輝與黯淡,一個利己,一個利他,一個熱情,一個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志銘,一張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正如北島的一句名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讓我們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靈,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美麗的風景,把這美麗的風景送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作業布置: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泵總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種種困難,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伸出你的友愛之手,去幫他一把,余香就不僅僅留在手中,還會沁入你的心脾。
請結合上述內容,自選角度,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寫作前理清思路、布局謀篇的重要性。
2、掌握“敘寫片斷,構筑成篇”的一些方法。
【教學設想】
1、用大量的寫作實例支撐課堂內容。
2、讓學生感知并運用“片斷成篇”的寫作模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定向
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寫作流程和結構模式。從字面上來看,它是一些文字表情達意的鋪展;從內在結構來看,它是作者構思寫作的謀劃。思路和結構就好像密不可分的孿生姊妹,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所謂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時思想發展、前進的路線”。所謂“結構”,則是“文章的組織構造、布局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體現”?梢哉f,“思路”和“結構”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階段的兩種表現形式。作者理清思路又叫構思或運思,安排篇章結構又叫營構或布局謀篇。
寫作,從本質上說就是用語言文字表現作者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結果。不進行構思,就無法寫作;不善于構思,也就不善于寫作。葉圣陶先生曾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蔽覀兤匠Kf的“凝神細想”、“意在筆先”也就是這個意思。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也說:“袖手于前始能疾書于后。”由此可見構思的重要作用。
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是整體構思,布局謀篇中“片斷成篇”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
二、課內感知
1、快速閱讀從語文課本內選取的二則材料,談談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的結構特點,要求用列寫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內容。(下發材料)
。ㄒ唬┕枢l(節選)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籃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并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么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賣罷了。
“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ǘ┨僖跋壬ü澾x)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著頭骨,后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志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匀,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后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F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0
一、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溫習鞏固,加深理解。
二、研討
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表現了怎樣的精神?后人認為,作者的結論也是片面的,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讓學生查閱有關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資料,或發給學生有關資料,讓學生閱讀、思考、討論,暢所欲言。
[明確]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于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結論,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話無疑是正確的。
雖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認為石鐘山是因山形像覆鐘而得名的,今人經考察又認為石鐘山是因“形”和“聲”兩方面而得名的。蘇軾的說法不完全正確。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蘇軾的努力。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后人對蘇軾說法的懷疑、察疑、釋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愿親身實地觀察的精神一致的。
三、比較
比較《石鐘山記》與《游褒禪山記》兩篇文章。
讓學生思考、討論,暢所欲言,老師引導、點撥、歸納。
相同點——
通過記游來說明道理,敘議緊密結合,前后呼應,事、理渾然一體,這是兩篇文章寫法的相同之處。它們與一般游記不同,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它們也不同于一般議論文的寫法,而是通過記游來說明事理。
不同點——
1.敘議結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結構不同!妒娚接洝啡姆譃樽h論、記游、議論三部分,先議淪,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抒發感想。它的第一段是質疑,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屬議論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過實地考察探究石鐘山得名由來,屬議論部分;第三段是結論,在質疑、解疑的基礎上得出要認識事物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臆斷其有無”的事理,屬議論部分。第一段議論是第二段記敘的前提,第二段記敘是上下兩段議論的.中間環節,第三段議論是第一段議論和第二段記敘的自然歸結,全文為“議論——記敘——議論”的三段式線性結構,一脈相承。這是與《石鐘山記》具有考察性質這一特點分不開的,《游褒禪山記》的文章主體分為記游和議論兩部分,前面記游山,后面發議論,它的記敘和議論是上下相對、兩相配合的二合結構。
2.議論事理的不同!妒娚接洝吠ㄟ^質疑、釋疑得出事理,事理極其簡明,僅為一句話,不加闡釋,也無須闡釋!队伟U山記》借記游內容為喻,對事理作邏輯嚴密的深入闡釋,充分論說,有更多的說理成分、更強的論說文特點。
3.記游的不同。《石鐘山記》的記游部分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從整體來說是記敘,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寫,既以敘事過程的波瀾起伏取勝,又以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取勝,敘事、描寫交相烘托。夜游石鐘山的一段記敘,既貫穿了考察的完整經過,又通過對怪石鳴禽的逼真描寫渲染環境氣氛,也有探究兩處聲響原因的描寫,還有作者議論兼抒情的躊躇滿志的感慨,寫得饒有興味。《游褒禪山記》的記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經過,概括地敘寫景物,以記敘的簡要明白取勝。
4.文章風格不同。前者緣事寓理,將記敘、議論與描寫、抒情熔于一爐,率性而至,毫無凋琢痕跡,行文簡潔而又隨筆揮灑,輕快自如,寫得頗有情致。后者借端說理,記敘、議論絲絲入扣而毫無旁騖,刻意追求,邏輯嚴密,析理精微,說理透辟,筆鋒剛健有力。
四、作業
將本單元所學的詞類活用進行整理。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了解小說主旨。
欣賞、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重點:
1、小說主旨。
2、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難點
1、小說怎樣表達普通生活中的愛。
2、環境對人物心理活動有怎樣的影響。
學習方法
鑒賞、分析、品味
學習過程
一、實例分析
文章中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偾楣澤系恼諔。如翠翠夢中聽歌,“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作什么?“摘虎耳草,”“選頂大的葉子作傘!边@里就照應了前面祖父為翠翠講她的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這個情節還與課文最后寫的“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傍在祖父身邊,閉著眼睛聽下去,等到祖父不作聲時,翠翠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遙相呼應,文章材料似乎由歌聲串了起來。
、谒枷雰热莸谋磉_。前面寫祖父講翠翠父母的相戀之歌,既寫出了湘西男女戀愛的特點,寫出了湘西風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懸念:為何翠翠依著祖父。又如后面寫翠翠愛聽不知誰唱的歌,寫出了翠翠愛情的萌動,歌聲對她的愛情真像催化劑,越唱越濃,越唱越激,越唱越悲。
、弁苿忧楣澋陌l展。如兄弟倆為愛情而“決斗”,兄自知唱不贏弟,所以自覺退讓,離鄉、下駛,于是失足落水。無疑,這里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斷向前發展。
解答文章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三個作用。一是使情節上有照應。文章處處有歌聲。二是表達了重要的思想內容,歌聲唱出了一個愛情悲劇。三是推動了情節發展,故事在歌聲中波瀾起伏地推進。
二、基礎能力測試
1、下列判斷中,有一項是有錯誤的,請找出來()
A、《邊城》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充滿凄涼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靈。
B、文章中幾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這樣寫,是為后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鋪墊,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準備,要她堅強一些。
C、文章中幾次提到翠翠的夢境,寫她摘虎耳草,是表現她已暗戀儺送,希望聽見他的歌,喜歡他歌里的韻味,寄托了她對美好愛情的.憧憬。
D、“老船夫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這其中的“柔軟”里有一種薄薄的凄涼,有青春的煩惱,有一種對爺爺吹的曲子中暗示的東西的不滿。
2、下列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A、草木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各放散出一種熱氣。
B、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
C、祖父夜來興致很好,為翠翠把故事說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風氣,如何弛名于川、黔邊地。
D、一個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個在溪面渡船上拉船,這些事也說到了。
答案
1、D
2、C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了解報紙的重要補充部分——副刊。
2.掌握精讀和略讀副刊的方法
3.啟發學生做摘抄、剪貼報紙資料
教學方法:
以自讀為主,教師適當點拔。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解題:
副刊,一般指報紙上刊登文藝作品或理論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數有專名。
中國報紙的副刊起于清末,最初稱為副張或附張,大都刊登“清閑”文字。五四運動前后,出現過一些提倡新文學,傳播新思想的副刊。
報紙的副刊一般要求與新聞、評論起配合作用。
副刊的“副”字就是次要的,附屬的意思。當然,這是相對于報紙這種宣傳工具的`主體部分來說的。
。ǘ﹥热莘治
1.讀第1節和“怎樣閱讀副刊”的第1節,概括出副刊的性質、特點、作用。
。ㄐ再|:副刊是有別于新聞版面的一種?,它雖然是報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報紙的主體。
特點:內容豐富、可讀性強。
作用:副刊起配合作用,補其他版之不足。)
2.副刊的內容很豐富,可讀性很強,這是它的特點,《怎樣閱讀副刊》這篇短文分別從兩個方面告訴我們它的特點。1節從文體上講的(念第1句)文體兼備,2節,從種類上講的(念第1句)種類繁多。
3.閱讀副刊要注意哪兩個問題?
。1)不宜把注意力過多的放在副刊上
。2)瀏覽標題,確定精讀和略讀篇目)
4.以副刊中的一篇文章作精讀示范,從立意,構思和語言三個方面提示學生怎樣精讀。
。劾菥x《“盼盼”的微笑》
在立意上:文章從“盼盼”這個名字的含義入手,表達了中人民向往團結、友誼、進步的強烈愿望,和迎亞運的喜悅心情。
在構思上,1節提供了全文的抒情線索:“盼盼”的含義然后提出“盼盼”,“你在盼什么?”和“盼盼”,已盼了多久?兩個問題,圍繞“美好”“親切”展開抒情,結構全篇兩個問題的提出和回答正是全文的主題所在。
在構思上,作者充分運用了想象和聯想。提出一個問題之后,作者聯想到天上的星星,并通過引用中的對比,指出當今世界存在著分岐、動亂和不協調的狀況,造成了民族之間、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相距甚“遠”的現實。接著抓住月亮是圓的,地球也是圓的這個共同點,聯想到奧運會之旗——五環旗的五環也是圓的特點,表達中國人民向往團結、友誼、進步的“夙愿”;卮鸬诙䝼問題也是通過黃河日夜奔流,長城歷史久遠聯想到中國終于迎來了亞運會在北京召開的日子,表達出中國人民迎亞運的喜悅心情。
在語言上,這是一篇散文詩,兼具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篇幅短小,有詩的意境和語言凝煉的特色,但又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結構較遠詩歌松散一些。這篇文章語言深沉、含蓄、熱烈,讀者要跟著作者的想象而展開聯想,才能理解文章內容,文章突出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動作、感情,勾畫出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拓展了文章的意境。
(三)指導學生積累資料。
閱讀副刊,還有一個非常值得做的工作;積累資料,我們說讀報紙要注意積累資料,這資料大部分都是從副刊中來的,因此,我們要在閱讀的同時,把有用的東西收集起來,將來,為我所用。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08-14
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模板(通用7篇)09-02
高中語文第一課教案(通用13篇)09-19
歷史開學第一課的教案08-14
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08-14
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08-14
開學第一課語文的教案08-28
音樂開學第一課教案09-01
開學第一課美術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