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內能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理內能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內能教案1
“內能”教學目標
a. 知道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
b. 知道什么是內能,物體溫度改變時內能也要隨之改變
c. 知道內能與機械能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
教學建議
“內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分子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與動能概念相比,提出內能的概念,再進一步運用實驗揭示內能與溫度有關,最后將內能與機械能進行了區別.
分析二:本節知識可看作分子運動論的應用,可充分運用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對教材進行分析.
“內能”教學建議
建議一:在做擴散速度比較實驗過程中,為使實驗更明顯,應使兩杯水的溫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
建議二:在將內能時要注意內能的普遍性,一切物體都有內能,要注意糾正低溫物體沒有內能的誤解.
建議三: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內能包括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它們在概念上極其相似,要注意區分,可以從概念、組成、運動形式等方面進行對比區別,并舉實際例子加以說明.
建議四:溫度與內能的關系是一個要點,要教會學生從溫度變化去了解、理解內能的變化,為后面章節講解內能變化做鋪墊.另外,在講解溫度與內能的關系時,可先做實驗比較不同溫度下的擴散速度,得出實驗結果后,啟發學生用分子運動論的觀點猜測溫度與內能大小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內能”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
內能
教學目標
1.知道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
2.知道什么是內能,物體溫度改變時內能也要隨之改變
3.知道內能與機械能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
教學重點
內能以及內能改變與溫度改變的關系
教學難點
內能與溫度變化的關系
教學方法
講授、實驗
教 具
紅墨水、玻璃杯、熱水、冷水
知識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復習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
由已學過的機械能知識類比得出內能的概念
二、內能
物體內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物體的內能
三、內能與溫度的關系
物體溫度越高,物體內分子運動速度越大,分子動能大,內能越多
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因此此種運動又叫熱運動.
四、比較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內能是物體內部分子熱運動和相互作用決定的能,與物體微觀結構有關;機械能是宏觀物體機械運動有關的能量
例題:甲、乙兩塊冰的質量相同,溫度均為-10℃.甲冰塊靜止于地面,乙冰塊靜止在距地面10m高處,則這兩個冰塊相比較 ( )
A.機械能一樣大
B.乙的機械能大
C.內能一樣大
D.乙的內能大
答案:選項B、C
五、小結
內能與溫度有關
六、作業
P17—1、2
教師引導
實驗比較在不同下擴散現象的快慢(對比紅墨水在冷水與在熱水中的擴散)
引導
講評
回憶分子運動論的三個基本觀點
觀察實驗現象
想一想造成這一實驗結果的原因,并自己得出結論:物體內能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內能增多
比較比較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做題
“內能”探究活動
想辦法設計實驗證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物理內能教案2
熱現象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有關的物理現象,例如,大家在小學自然課中學過的物體的熱脹冷縮就屬于熱現象。
我們生活中都用哪些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
開水和燒紅的鐵塊都很燙,但它們燙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區別。
所以,在物理學中,為了準確地描述物體的冷熱程度,我們引入了溫度這一概念
講授:
一、出示教學目標或問題(自助20分鐘左右)
一、溫度
1、引出溫度的概念
2、提出自學要求,看第一框題,在課本上劃出溫度的概念,常用單位及單位符號。
3、梳理總結,能說出生活中和自然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并能用溫度術語描述生活中的“熱”現象。
二、研討、交流(求助、互助5分鐘左右)
1、回憶生活,氣溫高了覺得熱,氣溫低了覺得冷,得出溫度的概念。
2、按要求看書自學,對溫度的概念、單位等形成進一步的認識。
三、教師重點講、講重點,提問設疑(補助15分鐘左右)
二、溫度計
1、我們對于溫度高低的判斷往往用皮膚的感覺。
現在請同學們來做個實驗探究。三只燒杯中分別裝有熱水、溫水和冷水,現請一位同學將左手食指伸入熱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時間后,將兩個食指同時放入溫水中。
2、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準確地測量物體溫度需要使用溫度計?
物理內能教案3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1.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動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著無規則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它與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3.勢能: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它和物體的體積有關.
4.內能:與物體的溫度和體積有關.
根據討論結果,小結:通常情況下,對固體或液體,由于體積變化不明顯,主要是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判斷內能是否改變.
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2.問題討論
問:如何改變物體的內能呢?(可以改變物體的溫度或體積.)
問:物體內能的變化可以通過什么表現出來呢?或者說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如一杯水、一塊鐵塊)的內能是否改變呢?
把準備好的鋼絲拿出來,想辦法讓你手中的鋼絲的內能增加。
2.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討論: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鋼鋸鋸",有的想到"燒",有的想到"曬",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燙"、"冰"等等.一邊想辦法,一邊體驗內能是不是已經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鋸"寫在一起,把"燒"、"曬"、"烤"、"燙"、"凍"或者"冰"寫在一起.
3.知識的提練
問:比較一下,本質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點.(閱讀課本38~39頁倒數第四段.)剛才所想到的辦法,它們之間有何不同?能不能把這些辦法分分類?
答:可以分為做功和熱傳遞兩類。其中,"摩擦"、"折"、"敲打"、"鋸"是屬于做功,"燒"、"曬"、"烤"、"燙"、"冰"屬于熱傳遞.
演示課本38頁的實驗.(慢慢地壓縮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燒起來.)
問:剛才兩次實驗,為什么會出現結果的不同?
答:動作快,時間短,氣體沒有來得及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其溫度會突然升高,至乙醚的著火點,它便燃燒起來.而動作慢時,時間較長,氣體與外界有較長的時間進行熱交換,它的溫度就不會升高太多,達不到乙醚的著火點,則不燃燒.
閱讀課本39頁實驗,分析氣體對外做功的.情況.
問:同學們還能不能從生活中找出一些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機工作中的壓縮沖程;給自行車打氣時,氣筒壁會發熱;鋸木頭,鋸條會很燙;冬天,手冷時,兩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鉆木取火等等.
再來體驗一下,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情況.給大家一段細鐵棒和酒精燈,演示.
學生上臺做實驗.把用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方法和體會告訴其他同學.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例子.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物理過程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4.新知識的深入探討
內能改變的量度
師:如何量度物體內能的改變多少呢?請大家帶著問題閱讀課本39頁5、6兩段,然后歸納出來.
物理內能教案4
教學目的
1.了解組成物質的分子具有動能及勢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動能和分子勢能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物體的內能以及物體內能由物體的狀態所決定。
教學重點
物體的內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只有正確理解物體的內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熱傳遞及物體內能的變化關系。
教學難點
分子勢能。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什么樣的能是勢能?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簧的形變關系怎樣?
二、新課教學
1.分子動能。
(1)組成物質的分子總在不停地運動著,所以運動著的分子具有動能,叫做分子動能。
(2)啟發性提問:根據你對布朗運動實驗的觀察,分子運動有什么樣的特點?
應答:分子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在同一時刻,同一物體內的分子運動方向不相同,分子的運動速率也不相同。
教師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點——在同一時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從大量分子總體來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數,大多數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帥進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個分子的動能也不同。對于熱現象的研究來說,每個分子的動能是毫無意義的,而有意義的是物體內所有分子動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動能。
(3)要學生討論研究。
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分析冷、熱水的區別。
討論結論應是:組成冷、熱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則其動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總體來說分子的平均動能小于熱水的分子平均動能。
教師指出:由此可見,溫度是物體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2.分子勢能。
(1)根據復習提問的回答(地面上的物體與地球之間有相互作用力;發生了形變的彈簧各部分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時,它們之間便具有勢能)說明分子間也存在著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們相對位置所決定的能,稱之為分子勢能。
(2)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
提問:分子力與分子間距離有什么關系?
應答:當r=r0時,F=0,r<r0時,F為斥力,r>r0時,F為引力。
教師指出:由于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彈簧形變有伸長或壓縮兩種情況,因此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也分兩種情況。
①當r>r0時,F為引力,分子勢能隨著r的增大而增加。此種情況與彈簧被拉長彈性勢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當r< p="">
小結:分子勢能隨著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而組成物體的大量分子間距離若增大(減小)則宏觀表現為物體體積增大(減小)。可見分子勢能跟物體體積有關。
(3)物體的內能。
教師指出:物體里所有的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由此可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①物體的內能是由它的狀態決定的(狀態是指溫度、體積、物態等)。
提問:對于質量相等、溫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氣來說它們的內能相同嗎?
應答,質量相等意味著它們的分子數相同,溫度相等意味著它們的平均動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氣分子間平均距離比水分子間平均距離大得多,分子勢能也大得多,因而質量相等的水蒸氣的內能比水大。
②物體的狀態發生變化時,物體的內能也隨著變化。
舉例說明:當水沸騰時,水的溫度保持不變,所供給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開,增大了分子勢能,因而增大了物體的內能,當水汽凝結時,分子動能沒有明顯變化,但分子靠得更緊密了,分子勢能便減小了,因此物體的內能減小了。
③物體的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a.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以地球為參照物,物體的機械能等于0,但物體內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運動著和相互作用著,物體的內能永遠不能為0。
b.物體在具有一定的內能時,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機械能。如飛行的子彈。
C.不能把物體的機械能和物體的內能混淆。只要物體的溫度、體積、物態不變,不論物體的機械能怎樣變化其內能仍保持不變。反之,盡管物體的內能在變化,它的機械能可以保持不變。
(4)學生討論題:
①靜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運動,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時木箱的內能與靜止時相比較變化了沒有?
②質量相等而溫度不相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溫度相同而質量不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
最后總結一下本課要點。
1.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2.知道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3.了解熱量的概念,知道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重點目標
1.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
2.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難點目標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
導入示標涼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時,會突然發現一顆流星在夜色中劃過,并留下一條美麗的弧線.流星是怎樣形成的呢?
目標三導學做思一:物體的內能
問題1:組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熱運動,分子應具有什么能?物體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應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體的內能?你能說出它的單位嗎?機械能和內能有什么區別嗎?
小結:物體內所有分子由于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以及分子之間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它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為J.機械能是宏觀的,能看得到的,內能是微觀的,是看不到的.
問題2:把紅墨水滴入裝滿水的燒杯里,過一段時間,整杯水變為紅色,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當紅墨水分別滴入熱水和冷水中時,發現熱水變色比冷水快,這又說明了什么?
小結:溫度高的物體分子運動劇烈,內能大.所以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
問題3:小明說:“熾熱的鐵水溫度很高,具有內能;冰冷的冰塊溫度很低,不具有內能.”小剛說:“熾熱的鐵水溫度高,內能大;冰冷的冰山溫度低,內能小.”你認為他們的說法正確嗎?說出理由.
小結: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物體的內能還與質量有關.
問題3:處理例1和變式練習1
例1:【解析】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溫度越高,物體內能越大溫度相同的同種物質,分子個數越多,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物體內能越大
問題1:如右圖所示,在一個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團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壓,你能觀察到什么現象(棉花燃燒),該實驗說明了什么?你再將一根鐵絲反復彎折數十次,用手接觸彎折處,有什么感覺,該實驗又說明了什么?
小結: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問題2:做飯時,鐵鍋為什么能燙手?放在陽光下的被子,為什么能被曬得暖乎乎?
小結:熱傳遞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問題3:處理例2和變式練習2
例2:【解析】來回拉繩子,繩子與管壁之間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內的酒精內能增大,溫度升高;當把塞子沖出時,管內的酒精蒸氣對塞子做功,將內能轉化成機械能.正確的答案為A選項.
答案:A
變式練習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改變內能的途徑有做功和熱傳遞兩種方法,選項ABD是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選項C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物體的內能.
答案:C
學做思三:熱量
問題1:什么叫熱量?它的單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結:物體通過熱傳遞方式所改變的內能稱為熱量,它的單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問題2:在熱傳遞現象中,高溫物體和低溫物體的溫度、內能和熱量如何變化?
小結: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放出熱量,溫度降低,內能減小;低溫物體吸收熱量,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所以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是熱量,改變了物體的內能,表現在物體溫度的變化.
物理內能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內能的實際利用,知道內能的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的學習,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情感目標 聯系能量轉化和守恒的關系,感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建立發展的觀念
教學建議
教法建議 本節的教學要注重科技和社會的聯系,避免孤立的學習,要注意聯系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內能的利用的發展上,可以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一些資料學習.環境保護的學習,可以教師提出課題,學生查閱資料,從信息中學習,提高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課題】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重難點分析】利用內能造成的環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護環境的措施及其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方法1、學生閱讀教材,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內能利用及環保有關的材料,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閱讀時思考,可以有: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大氣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決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國利用內能的發展歷程是什么;各種內能的利用方式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
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調查附近的工廠在利用內能進行生產上是如何進行的,對于環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的結論等.
實驗探究(另一例):調查社區中是如何利用內能的,調查本地區近三十年中利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咨詢和分析現在的取暖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樣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調查報告和結論.
信息學習:網上查閱有關內能的利用,環境保護,及內能利用對環保的影響等方面的資料,并得出自己的結論,
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是為了形成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板書設計】
第六節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1.內能的利用
2.環境保護的問題
探究活動
利用信息學習: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課題】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嘗試對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夠材料的基礎上分析。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物理內能教案6
第十二章內能與熱機復習
周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認識到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機械能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
2、通過觀察、分析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過程,知道熱機的工作原理。
3、借助模型或多媒體,了解四沖程汽油機的基本結構及其工作過程。
4、通過閱讀“化石燃料的燃燒和環境保護”一文,認識燃燒排放物對環境的影響。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汽油機的工作原理,熱值
難點: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熱值教學過程(教與學雙方活動設計、教具、學具、器材、板書設計)
1、復習提問有關上一節課的內容
2、要求各小組學生進行一項調查,現在和以前家庭中所使用的燃料是什么?一個月大約要用多少?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學生分組開展調查并討論,得出大概的結論:從木柴、煤炭到煤氣等,燃料的消耗量越來越低,不同的燃料放出熱量的多少不同
活動一:“比較質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燒時放出的熱量”
師:要求學生討論如何驗證“不同燃料放熱不同”,怎么開展探究實驗
生:思考實驗器材、變量的控制和實驗方法
師:教師演示活動12。7(酒精的濃度要選擇高一些的效果更好,紙片可以裁成紙條形狀,逐個少量添加到燃燒皿中使其充分燃燒)
生:觀察并進一步得出結論:質量相同的酒精與碎紙片燃燒后,酒精放出的熱量比碎紙片多
師:進一步提醒,分析比較時對燃燒的程度有沒有要求?
生:完善結論:質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燒所放出的熱量一般不同
師:熱值的概念,物理含義以及計算公式
生:學會查燃料的熱值表并可以進行有關燃料燃燒放熱的簡單計算
活動二:閱讀“化石燃料的燃燒和環境保護”認識燃燒排放物對環境的影響,初步認識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關系。
物理內能教案7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分子無規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2、知道什么是內能,物體的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3、知道物體溫度改變時,內能隨之改變、
(二)教具
燒杯,墨汁等、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復習機械能的知識、通過事例說明物體怎樣才能具有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要特別強調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體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體具有重力勢能、
2、引入新課
分子動理論告訴我們,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那么公司也同一切運動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也具有動能、分子動理論還告訴我們: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這又使分子具有勢能、
3、進行新課
(1)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的每一個分子都在運動,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單個分子的動能和勢能,不是物體的內能、內能是指物體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內能也不同于機械能、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速度有關,物體的重力勢能跟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有關、一個鋼球是否運動,是否被舉高,這只能影響鋼球的機械能,并不是能改變鋼球內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那么物體的內能跟什么有關呢?
(2)內能的變化:物體內能既然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那么當分子運動加劇時,物體的內能也就增大、上節課我們曾進過:物體的溫度升高,其內部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劇、科學的論斷,必須要有證據,在物理學中,通常是用實驗來證實論斷的、今天我們同樣用實驗來證實上面的論斷、
實驗演示:取三只燒杯,分別倒入冷水、溫水和熱水,然后分別向三只杯內緩慢地滴入幾滴墨汁,觀察比較三只杯內墨擴散的快慢、
實驗結果表明:溫度越高,擴散過程越快、擴散得快,說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大,即分子無規則運動激烈、
因此:物體的內能跟溫度有關、溫度升高時,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減小、正是由于內能跟溫度有關,人們常常把物體的內能叫做熱能,把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3)一切物體都有內能、這是因為物體內的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熾熱的鐵水,溫度很高,分子運動激烈,它具有內能、冰冷的冰塊,溫度雖低,其內部分子仍在做無規則運動,它也具有內能、
(4)內能和機械能
通過機械能和內能的對比,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內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動的木塊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塊有勢能,也有動能棗統稱為機械能、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
木塊內部的分子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有作用力,木塊有內能、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勢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4、小結
(1)內能不是單個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2)內能所指的動能是所有分子做無規則熱運動的動能的總和、這種無規則的熱運動,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著物體整體一起所做的運動、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動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3)內能所指的分子勢能是分子間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勢能、作為物體整體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勢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所以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四)說明
物體的內能較之物體的機械能更為抽象,不能用“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的內能,比較容易為學生接受,但也容易造成與機械能的混淆,講課中要強調內能是“所有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分子間的勢能”,突出內能是跟熱運動有關的能量、
物理內能教案8
一、復習引入。
1、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動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著無規則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它與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3、勢能: 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它和物體的體積有關。
4、內能:與物體的溫度和體積有關。
根據討論結果,小結:通常情況下,對固體或液體,由于體積變化不明顯,主要是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判斷內能是否改變。
二、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討論。
問:如何改變物體的內能呢?(可以改變物體的溫度或體積。)
問:物體內能的變化可以通過什么表現出來呢?或者說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如一杯水、一塊鐵塊)的內能是否改變呢?
把準備好的鋼絲拿出來,想辦法讓你手中的.鋼絲的內能增加。
2、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討論: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鋼鋸鋸,有的想到燒,有的想到曬,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燙、冰等等。一邊想辦法,一邊體驗內能是不是已經增加了。
把摩擦、折、敲打、鋸寫在一起,把燒、曬、烤、燙、凍或者冰寫在一起。
3、知識的提練。
問:比較一下,本質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點。(閱讀課本38~39頁倒數第四段。)剛才所想到的辦法,它們之間有何不同?能不能把這些辦法分分類?
答:可以分為做功和熱傳遞兩類。其中,摩擦、折、敲打、鋸是屬于做功,燒、曬、烤、燙、冰屬于熱傳遞。
演示課本38頁的實驗。(慢慢地壓縮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燒起來。)
問:剛才兩次實驗,為什么會出現結果的不同?
答:動作快,時間短,氣體沒有來得及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其溫度會突然升高,至乙醚的著火點,它便燃燒起來。而動作慢時,時間較長,氣體與外界有較長的時間進行熱交換,它的溫度就不會升高太多,達不到乙醚的著火點,則不燃燒。
閱讀課本39頁實驗,分析氣體對外做功的情況。
問:同學們還能不能從生活中找出一些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機工作中的壓縮沖程;給自行車打氣時,氣筒壁會發熱;鋸木頭,鋸條會很燙;冬天,手冷時,兩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鉆木取火等等。
再來體驗一下,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情況。給大家一段細鐵棒和酒精燈,演示。學生上臺做實驗。把用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方法和體會告訴其他同學。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例子。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物理過程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4、新知識的深入探討。
內能改變的量度
師:如何量度物體內能的改變多少呢?請大家帶著問題閱讀課本39頁5、6兩段,然后歸納出來。
物理內能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本節講述另一類熱力學過程——熱傳遞過程以及熱傳遞與改變內能的關系。首先介紹熱傳遞的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進而分析系統在單純的熱傳遞過程中系統內能的變化,自然引出熱量與系統內能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最后研究做功與熱傳遞在改變系統內能上的異同。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熱傳遞的三種方式。
2.知道熱傳遞是改變系統內能的一種方式。
3.能區分熱量與內能的概念。
4.知道熱傳遞與做功對改變系統的內能是有區別的
過程與方法
能舉例說明熱傳遞能夠改變系統內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感受能量的轉移,增強我們學習物理、探索自然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熱傳遞對內能的改變。
難點:熱量與內能的區別
四、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稍簡單,易于學生接受。
五、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討論、講解
六、課前準備
鐵絲、布、酒精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基礎知識提問:
1、焦耳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2、什么是內能?內能于什么有關?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標
想一想,使一段鐵絲的溫度升高有哪些方法?
回答:將鐵絲來回多次彎折,用布摩擦,將鐵絲放在火上燒,與高溫物體接觸……
教師:可以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今天我們來學習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熱傳遞。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播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2頁有關內容,思考并回答問題。
(1)什么是熱傳遞?
(2)熱傳遞有幾種方式?舉例說明。
(3)熱傳遞過程的實質是什么?
1.熱傳遞
(1)熱量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或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遞到低溫部分,叫做熱傳遞。
(2)熱傳遞的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
(3)熱傳遞的實質:能量的轉移
①熱傳導:不借助于物質的宏觀移動,而靠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熱運動,使能量由高溫物體(或物體的高溫部分)向低溫物體(或物體的低溫部分)傳遞的過程,這種過程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都能發生。
②熱對流:流體依靠宏觀流動而實現熱傳遞的過程,在對流過程中伴隨著大量分子的定向運動。熱對流又分自然對流和強迫對流。自然對流——當流體內部存在溫度梯度,進而出現密度梯度時,高溫處流體的密度—般小于低溫處(水在0~4oC 時的反常膨脹現象除外),這時如果流體的密度由小到大對應空間位置的由低到高,在重力作用下,流體便開始作宏觀的定向流動,密度小處溫度較高的流體向上運動,而溫度低處密度較大的流體填充過來,行成了流體的對流,從而使能量從高溫處向低溫處傳遞。強迫對流——靠外來的作用使流體在高溫處與低溫處之間作循環流動而傳遞熱量的過程,例如制冷系統內工作物質的`循環流動就是靠壓縮機的工作強迫實現的。
③熱輻射:不依賴于物質的接觸而由熱源自身的溫度作用借助電磁波傳遞能量的方式。溫度的高低決定著輻射的強弱。溫度較低時,主要以不可見的紅外線進行輻射,溫度較高時,熱輻射最強的成分在可見光區。如太陽就是通過熱輻射的形式將熱經宇宙空間傳給地球的。
2.熱和內能
對于一個熱力學系統,單純地對系統傳熱也能改變系統的熱力學狀態。
熱量是在單純的傳熱過程中系統內能變化的量度。
當系統從狀態1經過絕熱過程達到狀態2時,內能的增加量 等于外界對系統傳遞的熱量Q,即 。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3頁有關內容,思考并回答問題。
(1)怎樣理解熱量?能否說某一物體具有多少熱量?為什么?
(2)傳遞的熱量與內能改變滿足什么關系?
(3)做功和熱傳遞都能改變物體的內能。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內能,有何不同?
回答:
(1)熱量表征物體間內能轉移的多少。只有在改變物體內能的過程中,說熱量才有意義。所以,不能說物體含有多少熱量。
(2)傳遞的熱量與內能改變的關系
①在單純熱傳遞中,系統從外界吸收多少熱量,系統的內能就增加多少。即ΔU= Q吸
②在單純熱傳遞中,系統向外界放出多少熱量,系統的內能就減少多少。即Q放= -ΔU
(3)熱傳遞,是物體間內能的轉移。即內能從物體的一部分傳到另一部分,或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做功,是物體的內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如內能與機械能、內能與電能等發生轉化。
典例例題
例1 如果鐵絲的溫度升高了,則( )
A.鐵絲一定吸收了熱量 B.鐵絲一定放出了熱量
C.外界可能對鐵絲做功 D.外界一定對鐵絲做功
解析: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溫度升高可能是做功,也可能是熱傳遞。故C正確。
答案:C
友情提示:鐵絲的溫度升高從結果我們無法判斷是哪種方式改變了內能,因為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例2 下列關于熱量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溫度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
B.內能多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
C.熱量、功和內能的單位相同
D.熱量和功都是過程量,而內能是一個狀態量
解析:熱量和功都是過程量,而內能是一個狀態量,所以不能說溫度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內能多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熱量、功和內能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選C、D
答案:C、D
友情提示:注意區分狀態量與過程量的不同特點
課后練習1、(1)內能增加(2)內能減少
課后練習2、鉛的比熱是0.13×103J/kg℃
設增加的內能為ΔU
ΔEk= mv2-0 ①
ΔU= ΔEk×80℅=c m Δt ②
①②聯立并代入數值得:Δt=123℃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五)發導學案、布置作業
九、板書設計
1.熱傳遞
(1)熱量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或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遞到低溫部分,叫做熱傳遞。
(2)熱傳遞的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
(3)熱傳遞的實質:能量的轉移
2.熱和內能
(1)熱量表征物體間內能轉移的多少。只有在改變物體內能的過程中,說熱量才有意義。所以,不能說物體含有多少熱量。
(2)傳遞的熱量與內能改變的關系ΔU= Q
①在單純熱傳遞中,系統從外界吸收多少熱量,系統的內能就增加多少。
②在單純熱傳遞中,系統向外界放出多少熱量,系統的內能就減少多少。
(3)熱傳遞,是物體間內能的轉移。即內能從物體的一部分傳到另一部分,或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
做功,是物體的內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
十、教學反思
本節還需加強學生的能量的觀點,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物理現象,解感受能量的轉移,增強我們學習物理、探索自然的興趣。
物理內能教案10
教學目標
了解內能的實際利用,知道內能的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的學習,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情感目標
聯系能量轉化和守恒的關系,感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建立發展的觀念
教學建議
本節的教學要注重科技和社會的聯系,避免孤立的學習,要注意聯系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內能的利用的發展上,可以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一些資料學習.
環境保護的學習,可以教師提出課題,學生查閱資料,從信息中學習,提高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課題】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重難點分析】利用內能造成的環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護環境的措施及其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方法1、學生閱讀教材,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內能利用及環保有關的材料,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閱讀時思考,可以有: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大氣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決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國利用內能的發展歷程是什么;各種內能的利用方式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調查附近的工廠在利用內能進行生產上是如何進行的,對于環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的結論等.
實驗探究(另一例):調查社區中是如何利用內能的,調查本地區近三十年中利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咨詢和分析現在的取暖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樣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調查報告和結論.
信息學習:網上查閱有關內能的利用,環境保護,及內能利用對環保的影響等方面的資料,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是為了形成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板書設計】
第六節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1.內能的利用
2.環境保護的問題
探究活動
利用信息學習: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課題】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參考方案】嘗試對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夠材料的基礎上分析。
【備注】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物理內能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道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2)知道做功是能量的轉化;熱傳遞是內能的轉移
(3)知道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節教材內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簡單介紹,本節教材以復習為主.要求學生能理解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內能,它們在改變物體內能方面是等效的.
分析二:物體的內能包括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又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的內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當一個物體的內能發生了改變,而我們不知道其改變過程,我們是無法確定是熱傳遞使其內能發生改變,還是做功使其內能改變,或者是做功與熱傳遞同時存在.
分析三:功是能量轉化的一個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意味著有多少某種形式的能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量;熱量是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一個量度.如果一個物體只有與外界間的存在做功關系(不包括機械能的改變部分),而無熱交換,則做功的多少與內能的改變量相等;如果一個物體與外界間的無做功關系(不包括機械能的改變部分),而僅有熱交換,則傳遞了多少熱量,內能就改變多少.
教法建議
建議一:本節內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簡單介紹,因此可以提出問題:怎樣改變物體內能?然后由學生回憶初中知識,回答問題.
建議二: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的內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這一說法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可舉例加深學生的理解:如一物體內能增加了,在沒有告訴其他條件下,是否能判斷出是什么原因使物體內能增加.
--示例
教學重點: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內能
教學難點: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的內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
示例
一、引入課題
提問:什么是物體內能?它包括什么能量?
二、做功改變物體內能
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做功可以使內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轉化.如果一個物體只有與外界間的存在做功關系(不包括機械能的改變部分),而無熱交換,則做功的多少與內能的改變量相等.
例題1:有一個10高的瀑布,水流在瀑布頂端時速度為2/s,在瀑布底與巖石的撞擊過程中,有10%的動能轉化為水的`內能,請問水的溫度上升了多少攝氏度?已知水的比熱容為4.2×103 /(g·℃) ,g取10/s2 .
解: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知,當水流到達瀑布底時的動能
水吸收熱量 與溫度變化 滿足關系
由題目知,有10%的動能轉化為水的內能,所以
代入數據得 = 2.4×10 –3 ℃
評析:本題是一個力、熱綜合題,需要熟知機械能守恒定律、內能等相關知識.
三、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
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熱傳遞是內能從一個物體(或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物體的另一部分).如果一個物體與外界間的無做功關系(不包括機械能的改變部分),而僅有熱交換,則傳遞了多少熱量,內能就改變多少.熱量是描述熱傳遞過程中能量轉移的多少.
例題2:關于熱量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溫度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
B、內能多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
C、熱量、功和內能的單位相同
D、熱量和功都是過程量,而內能是一個狀態量
答案:CD
評析:本題著重考查了熱量的概念,以及它與內能、功的聯系與區別.
四、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方面是等效的
當一個物體的內能發生了改變,而我們不知道其改變過程,我們是無法確定是熱傳遞使其內能發生改變,還是做功使其內能改變,或者是做功與熱傳遞同時存在.
五、作業
探究活動
題目:內能的利用
組織:分組
方案:調查內能在哪些領域有哪些應用,說明內能應用的意義,寫出調查報告
評價:調查報告的科學性
物理內能教案12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材分析】
通過四沖程內燃機工作原理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內燃機的主要結構;大致了解內燃機工作時,能量的轉化與轉移情況;了解內燃機在現代生活特別是交通方面的應用。
【教學目標】
1.常識性了解汽油機的基本構造和工作原理。
2.常識性了解柴油機與汽油機在構造和工作過程中的異同點。
3.常識性了解四沖程內燃機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教學重點】
內燃機的基本構造和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
內燃機的工作過程。
【教學方法】
講解與閱讀指導并行。
【實驗器材】
內燃機示教模型(帶電燈指示),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復習提問:
1、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是什么?
2、內能有哪兩方面的主要作用?
新課引入
熱機是指把燃料燃燒時釋放的內能轉變為機械能的裝置。熱機應用歷史上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內燃機有汽油機及柴油機等,大多數交通工具,都使用它們。我們有必要學習內燃機原理。
〖新課教學
內燃機:燃料直接在發動機氣缸內燃燒產生動力的熱機。
最常見的內燃機,以汽油或柴油為燃料,分別叫做汽油機和柴油機。
1.汽油機:指出汽油在汽油機汽缸內燃燒、生成高溫高壓燃氣,燃氣推動活塞而做功,燃氣內能轉化為活塞運動的機械能。
(1)構造(圖)。(出示模型或掛圖。邊指示邊講解)。進氣門,排氣門,火花塞,氣缸,活塞,連桿,曲軸。(介紹名稱的同時,介紹各部分的功能)
沖程:活塞從氣缸一端運動到另一端的單向運動叫做一個沖程。
(2)工作原理。如圖
(邊運轉模型邊講解,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活塞、氣門、連桿、曲軸的動作情況)
內燃機的工作過程以一個循環為一個單元,一個循環又分為四個沖程。
1.〈吸氣沖程〉開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氣缸上端,進、排氣門軍關閉。工作時,活塞由上向下運動,進氣門打開,排氣門仍關閉。由于缸內體積增大,壓強減小,空氣和汽油的混合氣體被吸入氣缸。這是第一個沖程。
2.〈壓縮沖程〉活塞運動到最下端,就開始轉為向上運動。這時進氣門、排氣門都關閉,混合氣體被強行壓縮,使氣體的溫度升高,壓強增大。這是第二個沖程。
3.〈做功沖程〉壓縮結束時雖然溫度較高,但未能達到燃料的燃點。在壓縮沖程結束的瞬間,火花塞產生電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氣體,高溫高壓燃氣推動活塞向上向下運動,通過連桿帶動曲軸轉動。實現了內能向機械能的轉化。這是第三個沖程。
4.〈排氣沖程〉做功沖程結束,活塞繼續向下向上運動,進氣門關閉,排氣門打開,燃燒后的廢氣被活塞推出缸外。這是最后一個沖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運動,從此進入下一輪循環。在一個工作循環中有四個沖程,活塞往復兩次,曲軸轉兩周,對外做一次功。
(3)能的轉化:在做功沖程燃氣對活塞做功,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其余三個沖程靠消耗飛輪的機械能來完成。
2.柴油機:用柴油作燃料的內燃機。
(1)學生根據圖,描述柴油機的工作過程。
(2)思考:一個工作循環有四個沖程,活塞運動2次,燃油燃燒1次,對外做功1次。問在不做功的沖程活塞為什么也會運動?
(3)柴油機與汽油機的區別:
①柴油機與汽油機的相同點:都是內燃機;一個工作循環都要經歷四個沖程。
②柴油機與汽油機的不同點:構造方面:些油機沒有火花塞,而在相應位置上安裝的是噴油嘴。 吸入的氣體不同,點火方式不同。使用范圍。
〖小結
汽油機工作原理:
吸氣沖程壓縮沖程做功沖程排氣沖程
進氣門打開關閉關閉關閉
排氣門關閉關閉關閉打開
活塞向下運動向上運動向下運動向上運動
主要作用混合汽油可燃氣被吸入壓縮燃氣溫度升高燃氣對外做功廢氣排出
慣性慣性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通過曲桿對外做功慣性
汽油機和柴油機的區分:
汽油機柴油機
相同點吸氣、壓縮、做功、排氣四個沖程內燃機
不同點構造上火花塞噴油嘴
點火方式點燃式壓燃式
優點輕便便宜,功率大,效率高。
〖作業
課本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內燃機
1、汽油機:用汽油作為燃料的內燃機
構造:進氣門、排氣門、火花塞、氣缸、活塞、連桿、曲軸
工作原理:工作過程以一個循環為一個單元,一個循環四個沖程
2、柴油機:用柴油作燃料的內燃機
【教學反思】
第四節 熱機效率和環境保護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材分析】
"注重學生發展,改變學科本位"。本節闡述了有關燃料的熱值,熱機效率等物理概念,還涉及了科技發展史(熱機的發展),生物,化學知識(酸雨的形成和生物的影響),環境保護(大氣污染)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具體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在利用燃料內能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會有一部分內能轉化和轉移到其他方面,因此要建立熱機效率的概念,并與機械效率作聯系和類比。使學生了解內燃機的發展對人類進步起到的作用,同時要使學生認識到它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問題。
【教學目標】
1、建立熱值概念。知道熱值是燃料燃燒放熱的特性,了解熱值的表示法和常見燃料的熱值,能利用熱值表進行有關燃燒放熱的簡單計算。
2、了解熱機效率。知道熱機工作時燃料釋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樣提高熱機效率,及提高熱機效率的意義所在。
3、了解熱機的利用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并能簡述熱機的使用產生的排放物對環境不良影響,培養自覺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熱機效率及提高熱機效率的途徑,知道在利用熱機形成的環保問題。
【教學難點】
熱機效率的理解,并能用熱機效率進行簡單計算。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人要生存,離不開能量,機器要運轉,也離不開能量,而內能又是人類和各種動力機械主要利用的能量形式之一。而燃料的燃燒正是這一的主要途徑。下面我們先來討論燃料及與燃料有關的問題。
(1)燃料的特點:能夠燃燒,并放出熱量;燃料燃燒的過程是化學能變為內能的過程。
(2)介紹燃料種類(固體、液體、氣體),
(3)舉例說明不同的燃料燃燒時放出熱量不同。
〖新課教學
一、燃料的熱值。
熱值:1千克的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符號:q
(1)單位:焦/千克。(/g)。或氣體燃料的熱值:/3
(2)熱值的物理意義:
干木柴的燃燒值是1.2×l07焦物理意義是1千克的干木柴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是1.2×l07焦。
(3)公式:Q=q或q=Q/
(4)例題:計算4g柴油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
析:從熱值表中查得柴油的熱值是q=3.3×107 /g,則
Q=q=4g×3.3×107 /g=1.32×108
二、熱機效率。
熱機是內能轉化成機械能的機器,它跟所有機械一樣,也有效率的問題。 熱機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1)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
(2)學生分析圖的熱機燃料燃燒能量走向示意圖討論如何提高熱機效率的效率? 讓燃料盡可能充分燃燒,減小內能損失,運動部件潤滑良好。
三、環境保護。
1.內能對環境的影響。
(1)廢氣污染(CO、SO 、酸雨),
(2)噪聲污染。
2.保護環境,減小污染措施。
(1)改進燃燒設備,采取集中供熱,加裝消煙除塵裝置。
(2)提高內能的綜合利用率。
把直接燒煤、燃油改為燒其工業副產品;把內能的一次利用變為多次利用(如用余熱供暖等)。
(3)充分開發、利用污染小或無污染的能源(如太陽能等)。
〖小結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環境問題,把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只要我們大家都能像重視生命一樣重視環境,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保護環境的義務,難題也就變得不難了,就一定能使天更藍、水更清。
〖作業 課本
【板書設計】
第四節 熱機效率和環境保護
一、燃料的熱值。
熱值:1千克的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
(1)符號:q
(2)單位:焦/千克。(/g)。或氣體燃料的熱值:/3
(3)熱值的物理意義:
(4)公式:Q=q或q=Q/
二、熱機效率。
三、環境保護。
物理內能教案13
(一) 教學目的
使學生知道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的一些事例;知道可以用功來量度內能的改變,能用做功和內能改變的關系來解釋摩擦生熱等常見的物理現象。
(二)教具
壓縮空氣引火器,機械能轉化熱能演示器,無色玻璃瓶,橡膠瓶塞,打氣筒等。
(三)教學過程
1. 復習
提問(1)什么叫做物體的內能?(2)物體的內能跟什么有關?
2.引入新課
物體的內能跟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也就是說當物體的溫度發生了變化時,它的內能就發生了變化。如何改變物體的溫度,同學們能夠從生活實際上舉出許多的事例。今天我們先研究一種改變內能的方法--做功。
3.進行新課
(1)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大。
演示實驗:壓縮空氣引火實驗。出示壓縮空氣引火器,簡單介紹它的構造。取綠豆粒大小的一塊干燥硝化棉,用鑷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將活塞涂上少許蓖麻油(起潤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筒內的棉花。迅速地壓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燒發出的火光。 實驗后,組織學生議論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從而得出壓縮空氣做功,使空氣內能增大,溫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燒。實際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也遇到過。例如,在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時,打氣筒也會變熱,這也是由于壓縮空氣的緣故。用其他的方法對物體做功,也能使物體內能增加,摩擦生熱就是一個例子。讓學生解釋課本圖2-9、圖2-11的事例,并列舉其他事例。
歸納學生所舉事例,得出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就會增大。
同學們所舉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體的內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體的內能喊小呢?
(2)物體對外做功時,本身的內能會減小。
演示實驗:氣體膨脹溫度降低的實驗。
按照課本圖2-12所示,事前組裝好儀器。課前在瓶內裝入少量的水。實驗時告訴學生,由于水的蒸發,瓶內存在水蒸氣。由于水蒸氣是無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氣是看不到的。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瓶塞跳起時容器中有什么現象。
實驗結果,當塞子跳起時,瓶內出現了霧。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進而得出物體對外做功時,本身的內能會減小。
(3)用功來量度內能的改變。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對物體做的功越多,物體的內能增加得越多,物體
對外做的功越多,物體的內能減小得也越多,所以,我們可以用功來量度內能的變化。這樣內能的單位跟功相同,也是焦耳。如果對物體做了2焦的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加2焦。
其實各種形式的能,都可以用功來量度,因此國際單位制規定:各種形式的能的單位都是焦耳。
(4)小結
通過課本本章刊頭畫的實驗演示和本節的'想想議議,小結本節的內容。該實驗是機械能和內能相互轉化的演示實驗。把薄壁金屬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約1/4容積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用稍寬一點的布帶,在金屬筒下端繞二圈,然后迅速地來回拉布帶,一會兒塞子就被沖起,引導學生解釋所看到的現象。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金屬筒溫度升高、內能增加,并引起筒內乙醚的蒸發。最后由于乙醚蒸汽壓強不斷增大,而將塞子沖起。告訴學生,在此過程中,克服摩擦做功,轉化為內能。
此實驗中的另一個現象,往往被學生忽視。即當塞子被沖起時,在管口附近也有淡淡的霧出現。應引導學竹注意這一現象,并加以解釋。這是由于氣體膨脹對外做功時內能減少、溫度降低,從而使筒口周圍的水蒸氣凝成水珠。此現象恰好說明了:物體對外做功時,本身內能會減小。此過程中氣體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通過實驗和議論,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做功能改變物體的內能。并且對物體做功時,有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物體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時,有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物體內能減少。
(四)說明
1. 壓縮空氣引火實驗難度較高,有幾個關鍵要注意:
(1) 密封性要好,主要是活塞與管壁的密封。當把活塞從管內拉出時,感到阻力比較大,且當活塞離開管口的瞬間能聽到嘭的響聲。這種情況可認為密封較好。實驗時應在活塞上涂少許蓖麻油,起密封和潤滑作用。
(2) 管內保持足夠的氧氣。實驗時可用尖嘴吹風球,向管內注入新鮮空氣。
(3)所用燃料燃點要低,普通棉花難于壓燃。實驗中要用硝化棉。硝化棉可以自制。取濃硝酸和濃硫酸,按體積比1∶2先后倒入燒杯內混合,使其溫度保持在30℃左右。將脫脂棉浸入混合酸內,約15分鐘左右,取出棉花用清水反復沖洗,直至沒有酸性。擠干后放在陰暗處晾干,保存時應放在密封瓶內,保持干燥。
2.氣體膨脹做功的實驗,打氣時速度不宜太快。通常打氣筒止回閥不太靈活,打氣速度就不能慢,建議在瓶塞上裝一個自行車輪胎上的氣門嘴。打氣時氣門嘴的乳膠管膨脹,能使學生觀察到進氣的現象。
3.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過程,也都有能量的轉化。課本只在想想議議的問題中提出能量的轉化。能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內能的改變,雖非本節課的重點,但能使學生有個初步的認識,有利于后面學習能量守恒定律。所以在想想議議的討論中,增加了能量轉化的內容。
物理內能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2.通過演示實驗、分組討論等方式,提高觀察、分析和總結的能力。
3.通過本節的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內能的概念以及改變內能的兩種途徑。
【難點】利用內能知識解釋相關的物理現象。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蒸汽機車工作的視頻,請學生與同桌交流分析,嘗試說出蒸汽機的工作原理,并進行補充。
接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蒸氣可以帶動火車前進,其能量來自于哪里。進而引出課題《物體的內能》。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體的內能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什么是動能,什么是勢能,學生通過回顧之前的知識后可以快速給出結果。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運動著的足球和彈簧被拉伸的圖片,提示學生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進而提問學生組成物質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動能,分子之間是否也具有勢能兩個問題。學生根據分子在不停的做熱運動的.知識,得出分子具有動能。通過類比彈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討后得出分子之間具有勢能。從而教師總結得出“分子動能”、“分子勢能”以及內能的概念。
之后展示等質量的熱水和冷水、通電前后的燈絲等例子,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且如果體積變化不大,同一物體的溫度越高,內能越大。
2.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
首先演示硝化棉燃燒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分析燃燒原因。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反復彎折一根鐵絲數十次后感受彎折處的溫度變化。學生通過觀察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出是因為做功改變了物體的內能。
接著請學生結合生活事例思考還有沒有其它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教師展示一些事例幫助學生分析。例如燒菜時鍋熱的燙手、棉被被曬熱及暖風機使室溫升高等。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出熱傳遞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環節三:鞏固提高
用物體內能改變的方式說明“炙手可熱”和“鉆木取火”的含義,并重新理解課前蒸汽機車的工作原理。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自己來總結。
布置作業:課后查一查什么是溫室效應,思考內能與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
四、板書設計
物理內能教案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內能的概念,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2、知道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使物體溫度升高(或降低),內能改變。
3、知道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內能的多少叫做熱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改變的一些事例。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找到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法。
2、通過實驗說明做功與物體內能改變的關系。
3、通過實驗和查找資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通過實驗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通過實驗理解做功與物體內能變化的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 內能概念、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
教學準備
壓燃演示器、鐵絲(多根)、酒精燈(多只)、燒瓶、皮塞、氣筒、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提問:在生活中,我們發現,裝著開水的開水瓶的塞子有時會被彈出去,塞子的動能從何而來?引入課題:“內能
一、內能
通過前面學習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同一切運動的物體一樣,分子具有動能。
分子間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間還有勢能。對此,你們想提出什么問題嗎?
提問:分子動能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什么情況下有分子勢能?等等。
物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分子的動能就越大,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分子之間都存在分子勢能。5、歸納: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任何物體都有內能。5、體會:內能是一種不同于物體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二、物體內能的改變
探究活動:怎樣能夠使鐵絲變熱?讓學生動手試試。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演示:用酒精燈加熱;來回彎折;在其他物體上摩擦等。 啟發學生通過觀察,找出不同方法的共同現象、特征并交流。(可以對鐵絲傳熱,也可以對鐵絲施力。)
演示:壓燃演示器。空氣推動皮塞時內能改變。提問:觀察到的“白霧”說明了什么?(觀察得出: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白霧”說明:內能減少,溫度降低,水蒸氣發生了液化。
三、內能
1、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內能:既然物體內部分子永不停息地運動著和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那么內能是無條件的存在著。無論是高溫的鐵水,還是寒冷的冰塊。
3、影響物體內能大小的因素:①溫度②質量③材料④存在狀態
4、內能與機械能不同:
機械能是宏觀的,是物體作為一個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與機械運動有關
內能是微觀的,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能的總和。內能大小與分子做無規則運動快慢及分子作用有關。這種無規則運動是分子在物體內的運動,而不是物體的整體運動。
5、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溫度越高擴散越快。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越大。
四、內能的改變:
1、內能改變的外部表現:
物體溫度升高(降低)——物體內能增大(減小)。
物體存在狀態改變(熔化、汽化、升華)——內能改變。
反過來,不能說內能改變必然導致溫度變化。(因為內能的變化有多種因素決定)
2、改變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
A、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會增加。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內能會減少。
B、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①熱傳遞是熱量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或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傳遞的現象。
②熱傳遞的條件是有溫度差,傳遞方式是:傳導、熱傳遞傳遞的是內能(熱量),而不是溫度。
③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熱,溫度升高,內能增加;放熱溫度降低,內能減少。
④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熱傳遞的實質是內能的轉移。
C、做功和熱傳遞改變內能的區別:由于它們改變內能上產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說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熱傳遞改變內能的實質不同,前者能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后者能的形式不變。
五、作業布置:
書本p32.p36練習題
【物理內能教案】相關文章:
《內能的物理》教案11-21
內能物理教案08-19
初中物理內能教案12-30
物理內能教案(15篇)11-05
物理內能教案15篇11-05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11-08
物理內能教案匯編15篇11-16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5篇)11-10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5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