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高二語文教案>高二語文《項鏈》教案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

    時間:2022-07-19 19:38:39 高二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二語文《項鏈》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1

      教學設想

      通過對小說情節結構及人物心理描寫的點撥研討,引導學生領略精巧的藝術構思,把握作品主題,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時安排:

      50分鐘

      授課形式:

      借班授課

      教學過程

      回顧學生初中階段學過的《我的叔叔于勒》,引出新課。

      一、導入性點撥

      1.小說以“項鏈”為標題,這個標題與作品內容有什么聯系?

      明確:“項鏈”是小說情節結構的線索,直接決定了作品人物的遭遇、命運,是小說結構上常用的“物線法”。

      2.小說在“項鏈”的牽動下,都寫到了哪些情節?

      明確: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識“項鏈”

      二、研究、鑒賞性點撥

      (一)1.這個故事中有兩個重要的曲折波瀾,誰能說一說?

      (丟項鏈、識“項鏈”)

      2.蘇聯作家蘇曼諾夫曾經說過:“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后。”請大家研究小說的結尾部分,說說“發現項鏈是假的”這一情節具有怎樣的“打擊力量”?明確:巨大的代價;殘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個人苦有所值還不算苦,苦得冤枉才是苦不堪言。

      以作品人物的打擊;對讀者的震撼力。

      (二)恩格斯曾經說過:“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里面的形式。”小說最后這一“偶然性”結局也有其必然性因素。那么,造成這一偶然性結果的必然性因素都有哪些。

      (引起思考,只問不需回答)。下面,讓我們先來看看瑪蒂爾德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女性。

      1.在情節展開的開頭部分,作者用一千多字的篇幅,靜態地向我們介紹了這位女主人公。

      (1)在這一部分中,有一個詞語使用頻率最高,是哪一個詞?

      (“夢想”。前后使用達7次)

      (2)她都“夢想”了些什么?能用一個句子概括出來嗎?

      (夢想過上流社會的生活)

      (3)她的夢想能實現嗎?夢想的結果如何?明確:瑪蒂爾德自恃面貌標致,人品出眾,渴望過上流社會那種奢華生活,希望自己成為男人們追求的目標,女人們羨慕的對象。可惜,這些夢中的生活圖景與她所處的地位與家境成了強烈的反差,夢想與現實的矛盾使她不斷感到痛苦,以至于當她看望她的一位富有的同學回家后,會“常常整天地哭好幾天”。她的痛苦的根源正在于其追求資產階級奢華生活的思想。

      2.(1)路瓦栽夫人接到晚會的請柬后,有怎樣的表現?她的情緒有著怎樣的變化?

      明確:“高高興興”“懊惱”“惱怒”“悲痛”。

      (2)怎樣認識路瓦栽夫人的喜與憂?

      明確:路瓦栽夫人的喜與憂是不矛盾的。接到請柬后她內心高興,她很想抓住這一機會,去上流社會風流一番。但她首先考慮到的是晚會要穿什么衣服,而她的家境告訴她,她不可能得到她想要的東西,丈夫又全不“理解”,她因而“懊惱”“惱怒”“悲痛”,變著法子摳出丈夫的積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瑪蒂爾德性格中的另一個側面:要面子,愛虛榮。

      3.(1)借項鏈時,路瓦栽夫人是怎樣表現的?

      明確:面對朋友首飾匣子的貪婪、焦急;借到項鏈之后的興奮,欣喜若狂。

      (2)“帶著這件寶物跑了”的“寶物”應如何理解。(雙關)

      4.(1)現在讓我們看看“丟項鏈”的情節。大家在晚會上看到了什么?

      (路瓦栽夫人出盡風頭)

      (2)這一節有一個詞連用了若干次,是哪一個詞(陶醉)

      在這四個“陶醉”后面,我們看到了什么?

      明確:瑪蒂爾德的虛榮心終于得到滿足。小資產階級女性的庸俗作風。諷刺意味。

      (3)一場舞會,瑪蒂爾德走進的不是一個天堂,而是一種更大的自我圍困。在喧鬧的舞會上,她獲得了;在沉寂的舞會之后,她更失去了──她在精神上怏然若失(“在她,一件大事算是完了”)的同時,遺失了女友的項鏈。遺失項鏈后,瑪蒂爾德陷入了怎樣的精神狀態?哪一個詞概括得更準確?(驚恐)

      5.如果說借項鏈前后是由痛苦到興奮,失項鏈前后是由陶醉到驚恐,那么賠項鏈前后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是怎樣的呢?

      憂愁、苦惱、喜悅、自豪;留戀,回味。──百感交集。

      6.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造成瑪蒂爾德悲劇的真正原因是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有人說,借項鏈是虛榮心驅使的,丟項鏈則寫得過于突然,沒有寫出必然性,是這樣的嗎?

      明確:否。由舞會結束后的描寫可知,依然是虛榮心作怪的結果。

      小結:的情節是曲折的,但又并不使人感到任何穿鑿附會。這里的'奧妙固然在于作者用戲劇性手法寫出了一系列的偶然發生的比較細小的事件,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以入木三分的筆觸揭示出人物的心理,通過心理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被資產階級虛榮心毒害的小資產階級女性空虛、庸俗的靈魂。人物性格中的致命弱點:愛慕虛榮、追求享樂,是這些偶然性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因素。

      7.下面讓我們從小說的具體敘寫中探討結尾的“必然性因素”。何以見得那掛借來的項鏈必然是假的,而非作者故作驚人之筆?

      明確:小說中已有暗示。真盒子,假項鏈。

      莫泊桑小說情節結構精巧縝密,天衣無縫。

      (三)揭示造成瑪蒂爾德悲劇的社會原因。

      1.小說開篇“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的“也”字有哪些潛臺詞?

      明確: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姑娘,都過著高雅、奢華的生活。

      2.在這樣的“高雅、奢華”的生活中,婦女的實際地位又是怎樣的呢?

      作品有當時社會對于婦女生存價值的交代嗎?

      明確:婦女的“出身”:美麗、豐韻、嬌媚;婦女“唯一的資格”: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瑪蒂爾德希望自己“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舞會上瑪蒂爾德的“得寵”。

      女性只有憑借美貌與風姿才可得到社會的認可,女性的意識與價值只有在男子目光的觀照下才得到承認。婦女毫無獨立價值、社會地位可言,她們只是作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當時的社會之中,遺憾的是,瑪蒂爾德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玩物式”的生存境遇。

      小結:德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當時法國社會視女性為玩物的惡劣價值觀念,彌漫于整個社會的追求享樂、愛慕虛榮的風氣,正是導致瑪蒂爾德悲劇的深層社會原因,是制約瑪蒂爾德們人生理想、生命情致的一副精神枷鎖。小說在諷刺瑪蒂爾德虛榮心的同時,也將批判的矛頭對準了造成這一類人生悲劇的資本主義社會。

      三、反饋性點撥

      1.假如瑪蒂爾德大出風頭后沒有丟失那掛項鏈,那她將會怎樣?

      (學生自由設想,教師點撥歸納人物必然的悲劇結局。)

      2.視課堂上學生臨時提出的問題相機施教。

      3.總結:莫泊桑的是一篇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短篇小說,其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精巧縝密、匠心獨具的藝術構思,使之成為世界短篇小說苑囿中的一朵奇葩。魯迅先生生前即十分推崇,他說“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達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說要求具備的高度”。(附板書設計)

      四、遷移訓練、發展能力

      1.變換價值標準,從肯定瑪蒂爾德的角度出發,寫篇《我讀〈項鏈〉》的讀后筆記。

      2.閱讀下文,完成文后的作業。

      高洋的表姨從美國回來探親、旅游,可把高洋這小子樂壞了,表姨臨走時,高洋盡管難于開口,但還是鼓起勇氣、紅著臉要下了表姨頸子上的項鏈。他要這項鏈干什么?送給女朋友唄。“扇圓形的珠子,紅褐色,明光锃亮。表姨父是美國一家大公司的高級職員,生活富裕,穿用考究,因此,表姨戴的項鏈不高級么?”女朋友戴上了項鏈,高興得眼眉都在笑。不要白不要,這是西方最時髦的項鏈呀,至少值五百元吧?一個月后,高洋去一個旅游勝地出差順便旅游,無意之中在一個小姑娘的地攤上見到了同樣的項鏈。一問,才知道是用黑瓜子做的,外面涂了一層透明漆。多少錢一條?“不貴──兩毛五!”

      (1)這篇作品的體裁是_______,標題以_______為佳。

      (2)這篇作品以_______線索,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細節,揭露了我國對外開放后,一些年輕人的不正確思想。

      (3)這篇作品批評的對象是。A.表姨B.表姨父C.高洋D.女朋友

      (4)對這篇作品的結尾,有如下幾種評論,請選出其中不恰當的一種評論

      A.意在言外B.樸實無華C.言簡意賅D.耐人尋味

      (5)對這篇作品寫人方法分析最正確的一項是

      A.肖像描寫B.語言描寫C.心理描寫D.細節描寫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括瑪蒂爾徳的人物形象,力爭對其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通過分析小說精巧的情節來透視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標

      1.訓練快速閱讀、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學習多角度審視、評價小說人物的能力。

      情意目標

      引導學生公正客觀評價瑪蒂爾徳的同時,發揚人性中的善和美,摒棄虛偽和丑陋。

      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梳理情節脈絡。

      研讀人物描寫,概括瑪蒂爾徳的形象。

      培養學生學習多角度審視、評價小說人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書寫作者“莫泊桑”,問:我們曾學過他的什么作品?或你曾讀過他的什么作品?寫得什么內容?

      (《我的叔叔于勒》寫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過菲利普夫婦對至親兄弟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本質。)

      莫泊桑很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篇小說側重莫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精彩生動,故事結尾耐人尋味。

      (投影魯迅之語)魯迅曾贊《項鏈》“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現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說的要求具備的高度。”

      關于莫泊桑更詳細的資料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后有關莫泊桑的“花絮”。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小說(教師板書課題)《項鏈》。

      二、整體把握,理情節。

      快速讀課文,梳理情節脈絡。

      看作者以項鏈為線,寫了哪些情節?(借——丟——賠——識)

      你最欣賞的情節是哪個?簡述理由。要求:一句話作答。

      丟項鏈——瑪蒂爾徳命運的最高點和轉折點。

      識項鏈——瑪蒂爾徳再次受到命運的捉弄。

      三、重點

      3.找出在不同情節中作者對瑪蒂爾徳的描寫,透視人物心理、性格發展的過程。

      方式:自度和小組討論結合。小組派代表在班級發言。

      要點:

      借項鏈前——想得人歡欣、被人羨慕、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

      得到請柬——懊惱、發愁

      舞會上——陶醉

      舞會后——趕快逃走

      丟項鏈后——毅然決然打定主意,要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

      如何還債——辭退女仆,遷移住所。刷洗杯盤……一個銅子一個銅子的省。

      十年后,還清債務,再遇女友——坦然相對

      引導學生多角度審視、評價瑪蒂爾徳。

      ① 以課后練習二為依據,請同學展開討論,要求必須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② 教師歸納

      瑪蒂爾徳該不該有夢想?該如何看待她的夢想?該如何評價這個人物?

      從人性的角度看,這是一種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愛美、想過的好一些的心理。她參加舞會只是展示美麗,想得到羨慕,并沒有損害他人,而且晚會后也并沒有依靠男賓,甚至部長去解決困難。至于她那狂亂的虛榮心,是她的缺點,也是人性的弱點。她毅然決然地選擇償還債務,表現了她在命運面前的堅強、勇敢、果斷。再次見到女友,坦然面對,說明他對命運無所抱怨與悲嘆,有敢作敢為的自豪。她的美麗可愛表現在她的誠實守信,勤勞堅忍。

      瑪蒂爾徳是一個有著人性復雜性的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四,任選一題寫二三百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小說結構藝術,來進一步透視人物的性格。

      2.引導學生領會情節發展偶然中的必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匯報上節課的作業,并請同學做點評,以提高聽得效率;教師強調想象的情節一定要忠實于人物性格,符合情節的真實。

      二、欣賞小說結構藝術

      教師學法指導

      這篇小說的構思可謂精巧,在我們學習的重點之中。要欣賞小說的結構藝術,應該注意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看情節安排,看線索貫穿,看鋪墊伏筆,看其妙在何處。

      學生自己速讀瀏覽,體會妙之何在?

      小組討論,優勢互補,選派代表發言。

      班級討論明確。

      要點: ① 鋪墊與伏筆,為情節展開提供了依據。例如,序幕寫瑪蒂爾徳的夢想,變為下文她為參加舞會趕制新衣和借項鏈作了鋪墊。還有借項鏈時女友的慷慨,丟項鏈后珠寶店老板的回答,還項鏈時女友的隨意這一系列伏筆使得“識項鏈”中得知項鏈是假的合情合理。 ② 以項鏈為線貫穿全文,環環相扣。四個有關項鏈的情節,只有“賠項鏈”不具偶然性,是瑪蒂爾徳對生活的選擇,更好的凸顯了瑪蒂爾徳人性中美的一面。 ③ 戲劇性的結尾,項鏈是假的更耐人尋味。襯托了瑪蒂爾徳的單純善良、誠實守信,也暗示了法國上流社會的虛偽。

      三、總結擴展

      文學作品中有許多環環相扣的情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巧遇的必然性,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中的結尾,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布置作業

      建議同學課下瀏覽《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進一步體會。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

      1.概括瑪蒂爾徳的人物形象,力爭對其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通過分析小說精巧的情節來透視人物的性格。

      能力

      1.訓練快速閱讀、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學習多角度審視、評價小說人物的能力。

      情感

      引導學生公正客觀評價瑪蒂爾徳的同時,發揚人性中的善和美,摒棄虛偽和丑陋。

      教學重點

      1、本文巧妙的構思和結局的空白藝術。

      2、人物形象的分析與概括。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討本文多元化的主題。

      教學方法

      質疑、啟發、討論相結合。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問題的另一方面,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虛榮心,過度的愛美,不僅不會得到美的享受,反而還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今天將要學習的《項鏈》這篇課文里,它是一篇關于資本主義社會一個身處社會底層的漂亮女子為了滿足自己一時的虛榮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際,丟失了向朋友借的項鏈,她也為此付出了10年的代價。下面我們就走進這篇小說,具體了解一下。(板書課題與作者,小說以項鏈作為標題,是小說常用的“物線法”。)

      二、作者介紹

      莫泊桑(1850—1893)的代表作《羊脂球》,重要作品另有短篇《項鏈》、《我的叔叔于勒》,長篇《一生》、《漂亮朋友》。870年,莫泊桑中學畢業后剛到巴黎攻讀法律,普法戰爭就爆發了,他被征入伍。戰后退伍,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1880年,他以短篇小說庫中罕見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法國文壇,從這開始到1889年的10年創作生涯中,有短篇小說約300篇,長篇小說6部、游記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短篇小說的成就最為突出。人稱他為“短篇小說大師”、“短篇之王”。他的作品大致分為三類。

      1、以普法戰爭時的若干側面為背景,歌頌普通人民的優秀品質,塑造了各類愛國主義人物,主要作品有《羊脂球》(1883)、《蜚蜚小姐》(1882)、《兩個朋友》(1883)、《米隆老爹》(1883)、《決斗》(1883)、《蠻子大媽》(1884)等,以《羊脂球》《蠻子大媽》和《米隆老爹》最佳。

      2、揭露帝國主義時代法國的腐敗風尚的。著名的作品有《一家人》(1881)、《遺產》(1884)、《我的叔叔于勒》(1883)、《項鏈》(1884)、《勛章到手了》(1885)等。以《項鏈》《勛章到手了》最佳。

      3、揭示和描寫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命運的。著名的作品有:《瞎子》(1884)、《馬丹姑娘》(1885)、《窮鬼》(1885)等,以《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說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義。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精采生動,故事結尾耐人尋味。莫泊桑的長篇、中篇小說也不乏名作。

      莫泊桑的《項鏈》是一篇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沒落本質的短篇小說,曾受到魯迅先生推崇。魯迅說:“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現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說的要求具備的高度。”

      三、寫作背景

      《項鏈》中的瑪蒂爾德是當時法國社會的一個典型。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大資產階級當權,政府貪污風行,社會道德淪喪,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惟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為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小資產階級羨慕上流社會的生活,想極力躋身于大資產階級的行列,為此他們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努力。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誦讀、思考:

      1、小說的主要人物是誰?你對她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確:瑪蒂爾德(路瓦栽夫人);愛慕虛榮。

      2、簡單復述故事情節(要求體現“以項鏈為線索”)。

      明確:小說以“項鏈”為線索,將瑪蒂爾德為參加晚會而借項鏈,戴著項鏈在晚會上出盡風頭,回來時丟失項鏈沿途尋找未得而焦急萬分,四處借錢買了項鏈歸還,用10年光陰償還所借款項,直到得知那項鏈原來是條贗品為止貫穿情節。

      3、理清小說結構(圖表法、括號法,結構法、線索法等均可)

      方案一:結構法。

      部 分 自 然 段 內 容

      序幕 1—6 痛苦與夢想

      開端 7—20 買衣服

      21—36 借項鏈

      發展 37—64 丟項鏈

      65—74 賠項鏈

      75—82 還債務

      高潮結局 83—100 識項鏈(假的)

      方案二:線索法。

      借項鏈(1—36)丟項鏈(37—64)賠項鏈(65—82)識項鏈(83—100)

      注意:兩種方案中“賠項鏈”的起止段落不同。

      四、內容講解

      (一)第一部分1-6

      本部分著力寫女主人公的夢想、苦惱、揭示了她怎樣的心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瑪蒂爾德自恃面貌標致,人品出眾,渴望過上流社會那種奢華的生活,希望自己成為男人們追求的目標,女人們羨慕的對象。然而現實(低等的社會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縛了她,因此,她只能在夢想中獲得一時滿足。這就揭示了她“愛慕虛榮”的心理。這一部分的描寫與后面主體情節是面與點的關系,因與果的邏輯,是后面情節發展的鋪墊。正是有了前面的敘述,讀者才知道瑪蒂爾德愛慕虛榮;也正因為她愛慕虛榮,才產生了她付出十年艱辛的悲劇,才發生了小說以后描寫的故事。

      (二)第二部分7-36

      1、瑪蒂爾德接到晚會的請柬后,有怎樣的表現?她的情緒有著怎樣的變化?怎樣認識她的喜與憂?

      明確:瑪蒂爾德只有在拆信封時短暫的“高高興興”,接下來便是“懊惱”“惱怒”和“不耐煩”。這種情緒的變化在瑪蒂爾德身上表現出來,并不矛盾。因為請柬給她帶來在上流社會風光一番的機會,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惱不己。最后硬從丈夫手里摳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這又讓我們再次認識了她的愛面子、好虛榮的特點。

      2、第33、36段的動作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表現其見到自己中意的項鏈的激動,以及借到項鏈后興奮至極之情,將其愛慕虛榮的心理刻畫得非常充分。

      (三)第三部分37-100

      1、第38段心理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作者連用四個“陶醉”寫出了瑪蒂爾德得到夢想的東西而興奮激動到瘋狂地步的心理狀態,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華生活,愛慕虛榮的思想品質,同時又為丟項鏈埋下了伏筆。

      2、第84段心理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反映了瑪蒂爾德也有其善良、誠實的一面,說明了她己經遠離了虛幻的遐想,成了明確生活目標而奮斗的女性,心態平和、自豪、成了一個心理成熟的女性。

      (四)分析評價瑪蒂爾德

      1、學生分小組討論。

      討論后,學生可能形成以下觀點:

      觀點一:“虛榮說”

      愛慕虛榮是瑪蒂爾德性格的第一內涵。她不滿足于自己的身世和處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滿奢望,于是,愛慕虛榮,想入非非,不安于現狀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層面。應該承認,對現狀不滿而渴求改變的意識是一種進步的思想萌芽,展示著求新的精神,這種不安分的心態不僅正常而且體現著人類向前邁進的追求。但關鍵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著先進的時代精神和普通大眾的追求。而瑪蒂爾德顯然只是為自己的物質匱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惱著,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談情說愛中度過,渴望能過上養尊處優的富裕生活。這就使她陷入了無法擺脫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虛榮財富裝扮自己以得到暫時心理滿足的選擇。但盡管如此,瑪蒂爾德作為小資產階級市民的女兒,渴望過好日子,渴望充當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不為過,更不是錯誤。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瑪蒂爾德的虛榮心并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觀點二:“善良誠實說”

      瑪蒂爾德性格還有她依然本質的東西,即善良、誠實、質樸的本色。這種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辦服裝的一筆錢和丟失項鏈后流露出來的。當她對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時,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嚇著或給他太大的壓力。這反襯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平日里她除了發發牢騷,有些怨氣,也并沒有什么非分的舉動,更沒有自甘墮落地利用姿色去做骯臟勾當的想法。當借來的項鏈丟失后,瑪蒂爾德心急火燎,如大禍臨頭,連上床睡覺的力氣都沒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項鏈。當確認再也找不到時,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時還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學當做竊賊。“面對這個可怕的災難,她一直處在又驚又怕的狀態中”,卻從沒有過不良的念頭,如賴著不還,買個假的還上,逃之夭夭或靠墮落還債等等。

      觀點三:“堅韌說”

      瑪蒂爾德性格中還有堅韌、忍耐和吃苦的內涵。丟失項鏈客觀上導致了瑪蒂爾德生活上的貧窮和巨額債務,但主觀上卻成了瑪蒂爾德命運的轉機和性格發生裂變的契機,她開始了由追求虛幻中的虛榮到勇敢面對打擊而腳踏實地生活的變化過程。在這十年的辛苦勞作中,她學會了吃苦耐勞,勤勉節儉,心態也漸漸變得平和舒展起來。這是個從云里霧里跌落在地面的過程,雖然有過劇烈的落地時的陣痛,但一旦站立起來,就會發現現實中的生活才真正屬于自己,也才會自動放棄那些虛幻的夢想,在真實的環境中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快樂。丟失項鏈這一遭遇給了她當頭一棒,成了她改變生命軌跡的新起點,也是她真正面對生活的清醒劑,使其逐漸走向成熟。

      2、重新評價。

      ①她是一個被資產階級虛榮心所腐蝕而導致喪失青春的悲劇形象。

      ②對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戲劇性變化無能為力,只能聽任擺布的宿命論形象。

      ③她是一個由虛榮心導致錯位到由誠實勞動導致復位并最終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個變得很美好很可愛的女性形象。

      學生自由發言后,老師總結:我們應全面,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瑪蒂爾德曾是一個令人厭惡的女人,然而,丟失項鏈后的瑪蒂爾德能夠勇敢地面對,并沒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責任,而是恪守道義,默默地承受。拋棄了嬌氣和任性,遠離了虛幻的遐想,而成為了明確生活目標而一步步攀登奮斗的女性。在這漫長的十年還債的歲月里,她獲得了心靈上的平靜和安寧,對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體驗。十年艱辛也挖掘出了瑪蒂爾德性格的真本色,磨煉了她全新的人生態度,這時的瑪蒂爾德是一個由外在美到內在精神美的女性,一個由錯位到復位并最終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個變得很美好的很可愛的女性形象。可見,第三種評價是合理的。

      五、欣賞小說巧妙的構思

      1、學生思考:瑪蒂爾德把贗品當真物,是否有因可尋?

      學生甲:是有因可尋的.。因為佛來思節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瑪蒂爾德“看望回來就會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瑪蒂爾德根本就沒考慮朋友竟會收藏如此低兼的贗品。

      學生乙補充:依據“好馬配好鞍”的原則,贗品項鏈怎能放在“鑲著鏡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緞子盒子里。

      學生丙補充:俗話講“慧眼識珠”。生于“寒門”(小職員的家里)、嫁于“寒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的瑪蒂爾德是很難一眼辯出真偽的。

      2、提問:如何看待瑪蒂爾德丟失項鏈這一偶然情節?

      明確:丟項鏈雖是偶然事件,但蘊含著必然的因素。因為如不借項鏈,自然就無丟失項鏈的事,而瑪蒂爾德愛慕虛榮的獨特性格必然驅使她借項鏈。另外,舞會上她的“狂熱”“興奮”“沉迷”“陶醉”幾乎忘乎所以,為不使別人發現她的真實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會結束時她倉皇逃離,這都佐證了丟失項鏈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說明瑪蒂爾德的性格內涵。

      3、提問:小說到最后才說出項鏈是假的,這是否符合生活實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是符合生活實情的。因為作者己于前文作了三處必要的鋪墊和巧妙的暗示:一處是借項鏈時,她的女友佛來思節夫人表現得相當大方,毫不遲疑地說:“當然可以”。二是當瑪蒂爾德丟了項鏈,去買項鏈時,珠寶店老板“查看了許多賬簿”以后說:“……我只賣出這個盒子。”這說明項鏈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三是當瑪蒂爾德惴惴不安地去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竟沒有打開盒子”看看。這一切都是構成小說結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讓人大出意料之外,又點點都在情理之中。

      這出乎意料的結局進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運。瑪蒂爾德一心想過“高雅和奢華的生活”,但不能夠;一輩子只在幸福中陶醉過一次,但樂極生悲,丟失了項鏈;十年含辛茹苦,剛剛有了點自尊自信,又突然發現項鏈的真相,發現自己十年辛酸的代價竟“最多值五百法郎”。十年生活“意義”的發現,給她精神的打擊不比十年前丟失項鏈輕。這樣的結局無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運的不幸與可悲。再者這樣的結局有力地表現了作品的主旨。小說以“失項鏈”為轉折點,寫出了路瓦栽夫人瑪蒂爾德命運的前后鮮明對比:一時歡樂,十年辛酸。這些描寫對主人公的諷刺己夠深了,而結尾又一次突轉,既讓讀者為主人公又讓主人公為自己而哭笑不得。它使作品的諷刺意味更深刻、更強烈了。

      六、探究小說主題

      學生甲:這篇小說尖銳地諷刺了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

      學生乙:人生世間,誰沒有一點虛榮心。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我認為作者意在表達人自身對于生活中戲劇性變化的無能為力。這可從“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看出。

      學生丙:《項鏈》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賠償一條借來的假項鏈的悲劇故事。作者對女主人公雖然有美好的姿色卻無力打扮自己的無奈處境表示遺憾;對她為一條假項鏈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對她和她丈夫償還項鏈的誠實品德和奮斗精神進行了肯定。小說也對女主人公的虛榮心進行了批評。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3篇07-20

    語文《項鏈》教案01-30

    小學語文《項鏈》教案02-05

    語文《項鏈》教案(15篇)02-27

    語文《項鏈》教案精選15篇02-27

    語文《項鏈》教案15篇01-30

    高二語文教案11-04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08-25

    高二語文《勸學》教案08-2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五月天婷婷亚洲熟女一区 |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2019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 |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 天天在线欧美精品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