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時間:2023-03-20 10:00:31 賽賽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精選14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鷸蚌相爭》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精選14篇)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了解故事內容,并懂得成語背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鷸蚌的圖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探究

      1、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合作交流

      1、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并交流識字方法。

      3、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擺脫 趙國 燕國 罷兵 懶洋洋 勸說 夾住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魚翁占便宜

      5、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8、學習會寫字。

      (1)、出示會寫字,讀一讀。

      (2)、同桌說詞,看誰說的多。

      (3)、學生識記生字,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樣寫這些字才好看呢?

      (4)、說說你的發現。

      (5)、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范寫。

      (6)、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7)、書寫評價。我在教學此環節時只要求學生會讀并理解意思即可。

      第二課時、

      一、預習探究

      1、聽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讀課文,看看通過讀你又有什么收獲。

      二、合作交流

      提出你心中的疑問,全班交流。

      三、品讀體驗

      1、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殼……結果把鷸的長嘴()了。

      (6)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指導朗讀。

      (8)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的讀呢?

      (9)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后全班匯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松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鷸蚌它們聽后又會說些什么呢?

      全班反饋。

      (11)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3、分組說說故事。

      4、指名說故事。

      5、學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收獲呢?

      6、學生自由發言,教師講解。

      7、學習課文1、2、7、8自然段。

      8、默讀這一部分,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饋。

      四、鞏固延伸

      1、你現在明白了“鷸蚌相爭,魚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學生自由回答。

      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呢?同桌互相交流說出受到的啟示。

      齊讀課文。

      2、把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教學反思:整體感知語言意思。要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去派出古今詞義不同的障礙,在反復閱讀課文,達到字通句順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語言的含義。感悟寓言語言簡練、含蓄、幽默的特點。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舒適”“心曠神怡”“踱步”“鉗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4、領悟作者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準備

      課件或掛圖、小黑板。

      教學時數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孩子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

      (課件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課件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說或齊答。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

      (先學故事,再學道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相爭”寫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讀得正確嗎?

      3、讀詞記形:

      鷸:“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嗎?(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鳥,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左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細觀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作業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會比老師寫得更好!

      蚌: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啄: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鉗:什么意思?做一做這個動作。能用這四個詞語,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鉗鷸。)

      (板書:啄 鉗)過渡:這件事發生在什么地方,鷸和蚌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表達的?

      (二)讀故事。

      1、過渡:故事的發生都有時間、地點。

      (1)請大家默讀課文第1、2段。

      (2)指名匯報。

      (3)指導朗讀:這么美的地方,我們應該怎樣朗讀?(引導學生帶著一種欣賞陶醉的情感,用優美舒緩的語氣來朗讀,邊讀邊想象這幅迷人的畫面,想象水鳥和河蚌們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

      2、了解故事是怎樣發生的。俗話說有果必有因,那么它們相爭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讀課文第3~5段,然后與周圍同學交流在朗讀中的發現。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陽光、柔柔的微風,是河蚌張開蚌殼,在舒適愜意中進入夢鄉的原因。正因為河蚌張開了蚌殼,又睡著了,所以才沒發現身邊的危險,使得鷸鳥有機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用一種享受的語氣,讀出河蚌的舒適愜意、心曠神怡,讀出鷸鳥看到鮮嫩的河蚌肉時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鷸蚌相爭的過程:講讀第6~12段。

      (1)過渡:由此發生了鷸蚌相爭的故事。此時,它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是怎樣的呢?哪幾段進行了描寫?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后評議,是否讀出了河蚌的生氣和鷸鳥的后悔。

      (2)它們相爭的時間有多久呢?用“——”勾畫句子(課件或小黑板出示):“時間慢慢地溜走了,太陽的唇已經吻住了山峰。”學生讀句子,結合課文插圖,想象鷸蚌相持的畫面,感受相持時間之久。

      (3)此時,在你們頭腦中產生了什么問題嗎?指名說: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小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讀9~12段,男女生對讀,師生分角色讀,或兩人一組,邊讀邊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再指派代表上臺表演。課件(小黑板):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譏:“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只死鷸鳥留在沙灘上。”讓學生反復對讀,感受它們的互不相讓。板書:互不相讓 引導學生從鷸蚌的心理和語言描寫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們都只想傷害對方,打敗對方。

      (5)猜一猜: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估計:兩敗俱傷;被漁夫捉走)

      4、是這樣嗎?齊讀第13、14段,學生談收獲。教師相機板書:漁夫得利5?快速默讀課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表達的,怎么判斷的?

      (三)明道理。

      1、發散思維,同桌說一說。課件或小黑板出示:漁夫提走了鷸和蚌,心想:。這時的鷸和蚌垂頭喪氣,鷸心想:,蚌心想:。

      2、這則寓言故事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合作討論、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結:課文在優美的景物描寫、生動的語言描寫、準確的行為描寫、細膩的心理描寫中告訴了我們一個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鷸蚌那樣互不相讓、爭執不下,只會落得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這則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燕策二》,這是原文,讀一讀吧!(課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四、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會懂得更多。

      五、作業

      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續編故事) 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片、對比記憶等方法自主學會5個生字。

      2、理解重點詞義,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把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5、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執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點:

      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執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寓言故事所滲透的道理運用到生活中。

      教學過程:

      一、歷史故事導入

      戰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秦、楚、韓、魏、趙、燕、齊。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讀課文,練習概括

      1、指名試讀課題

      (1)板書“鷸”字,學生書空并數出筆畫。(出示“鷸”圖片)認識鷸。你有好方法記住這個字嗎?

      (2)請學生告訴老師“蚌”字的寫法,板書。(出示“蚌”圖片),認識蚌。

      (3)齊讀課題。

      2、自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學習概括:快速瀏覽課文,用簡練的話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三、精讀課文,理解寓意

      1、指導有感情朗讀。

      重點指導:

      (1)鷸生氣了,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這蚌就要活活!”: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2)蚌毫不示弱,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就要活活的餓死!”:引導學生體會“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讀出不同的語氣。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說一句話。

      (4)比較:“豪”與“毫”的區別,同音字組詞練習。

      2、兩人一組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指派代表表演。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互不相讓”。(板書:互不相讓)

      有感情朗讀。

      3、想一想: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

      4、回顧歷史故事。當年,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鷸蚌相爭》的故事,如果你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樣想呢?

      5、體會寓言的魅力。

      師:小故事,大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書:寓言

      你還聽過或看過哪些寓言故事?(生舉例)

      再讀課文體會,注意語氣,重點詞句的'指導。

      四、創編故事

      師:“鷸蚌相爭,漁夫得利”這個故事流傳至今。

      出示圖: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續編故事:)

      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五、選擇一項適合你的作業:

      1、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自主積累4個以上詞語。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目標:了解課文內容,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課件出示《鷸蚌相爭》的動畫片,學生觀看。)

      2.學生思考: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還想知道些什么?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輕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

      2.出示會認字字卡,指名認讀。組詞。

      3.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讀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鷸蚌相爭這個故事?

      (3—6自然段)

      2.精讀3—6自然段。

      (1)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學生匯報。

      (3)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學生自主學習4—6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鷸和蚌爭論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讀,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自然段,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討論討論,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大家解決。(理解: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學生匯報。

      (7)齊讀第3—6自然段。

      (8)試試看,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鷸蚌相爭》講給大家聽嗎?

      3.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比比誰說得最棒!

      5.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聯系實際。

      1.自由讀讀全文,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鷸蚌相爭的事情嗎?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

      2、學習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抓住兩處重點語段進行朗讀、想象、評說,明白“雙方相爭、互不相讓,結果可能兩敗俱傷,反而讓別人從中獲利”的道理。

      課前游戲

      1、看圖片猜故事題目,復習寓言的特點

      2、歷史故事揭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故事,認識“鷸”“蚌”

      1、揭題,認識鷸和蚌,了解其特點。

      2、引導讀文:鷸蚌相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趕緊打開書,好好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學習生字新詞,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1、毫不示弱(音、形、義、讀好詞語)

      2、夾住(選擇字義,確定多音字的讀音)

      3、詞語串教學,讀準、讀好,并加以記憶。

      4、回憶詞語并選擇詞語填入句子。

      5、引導學生發現填空的三句話和課文之間的聯系,從而感知故事情節,學習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三、學習起因

      1、我們先來看看故事的起因,鷸是怎么啄,蚌又是怎么夾的?你能通過朗讀讓大家看到當時的情景嗎?請你讀一讀,練一練。

      2、指名讀,評價指導,齊讀。

      3、小結板書:這一啄一夾,鷸和蚌之間的.爭斗就開始了!

      四、聚焦“相爭”

      1、鷸和蚌是怎么爭的呢?請大家認真讀讀第2、3自然段,分別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

      2、聚焦“威脅”

      1)“威脅”:怎么理解?(嚇唬、恐嚇)

      2)看看鷸是抓住什么來威脅蚌的?

      3)把自己當做那只鷸,趕緊威脅一下蚌吧!自己練練,指名讀,加以評點。

      4)結合語境,想象鷸的心情,再次朗讀。

      3、聚焦“毫不示弱”

      1)像剛才那樣把自己當做蚌,毫不示弱地跟鷸爭一爭。練習朗讀。

      2)朗讀評點(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3)分角色朗讀。

      4、抓住“相持”一詞,引導學生想象鷸和蚌還會怎么爭呢?

      1)同桌合作練說

      2)創設情境,指名交流

      3)小結:再這樣爭下去,鷸就會——蚌就會——,用個成語來形容就叫——

      五、學習相爭的結果,感悟寓意

      1、正當雙方相持不下、筋疲力盡時,漁夫來了!結果如何呢?請女生一起讀。

      2、瞧這漁夫,他為什么這么開心呢?

      3、小結板書:漁翁得利

      4、齊讀體會

      5、寫話練習:同學們,假如你看到了這一幕,你想對鷸和蚌說什么呢?請你想一想,寫一寫,組織交流,加以小結。

      6、回扣開頭:這就是蘇代講給趙王聽的故事。趙王聽了這個故事,就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現在你知道這是為什么了嗎?

      7、小結:一個小故事還化解了一場紛爭,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大作用!

      六、布置作業:

      選擇閱讀練習中的寓言故事,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根據寓言解釋“矛盾”。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發展學生合理想象。

      重點、難點

      1、學習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2、懂得懂得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矛與盾》,從這則寓言你明白一個什么道理?生回答。

      師:知道說話要實事求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齊讀課題。

      師:念得真準,尤其是“鷸蚌”你也念準了,課題中“鷸”字最難寫了,誰來講一講,你打算怎么樣記住它的?

      生:我也有個好辦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換個“矛”,右邊站只“鳥”。就念“鷸”。

      生:把橘子的木換成鳥就是鷸

      師:你的方法非常簡單,你倆都很會記生字。

      從課題《鷸蚌相爭》看,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生:“爭”

      師: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我們一探究竟。

      過渡; 俗話說:“沒有目標就沒有前進的方向;沒有起跑線就無從規劃自己的行程”,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也要有目標,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請看大屏幕。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做事要權衡學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根據寓言解釋“矛盾”。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發展學生合理想象。

      過渡:目標明確了,但要學好文言文首先要讀通它,下面就讓我們來讀課文,看自主讀識

      三、自主讀識

      (1)、自由讀課文,力爭在短時間里讀通、讀正確課文。

      (2)、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識記課后生字。

      過渡:同學們讀寫非常認真,學習就得這樣。下邊我們就做個小游戲檢測一下你的學習效果。快樂大轉盤誰來轉

      四、快樂大轉盤——字詞認讀

      師:快樂大轉盤誰會寫?大家寫

      生:快樂大轉盤我來讀?指名讀。

      師:讀的聲音洪亮,語音標準。

      師:快樂大轉盤誰會寫?

      生:快樂大轉盤我來寫

      師:大家寫

      同桌對改。

      師:快樂大轉盤誰會讀 ?

      生:快樂大轉盤我來讀。指名讀課文。

      同學們第一步你們掌握的太棒了,你們非常有能力,那就通過自己的力量和小組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嗎?請看合作讀議,探究古文。

      五、合作讀議,探究古文

      1、聯系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

      2、你知道爭的起因、過程、結果嗎?從哪里知道的?

      3、小組里有感情的朗讀。

      4、選出代表準備匯報。

      注意:一定先自己學,時間為6分鐘。我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能力強。

      六、 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過渡:各位小隊員,代表選好了嗎,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交流成果啊?哪一組代表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師:他讀的時候大家認真聽,聽他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讀完后請后邊一組作評價。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

      一組比一組讀的話,哪個小組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2.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前兩項任務我們完成的很好,下面我們就來理清課文。

      3、歸納條理

      從課題《鷸蚌相爭》看我們知道圍繞“爭”來講的。讀完課文后你知道爭的起因、過程、結果嗎?從哪里知道的。

      生回答

      (1)我知道《鷸蚌相爭》“爭”的原因:為利害相關又各不相讓。從課文這句話知道鷸啄蚌, 蚌夾鷸

      (2)生:我知道《鷸蚌相爭》“爭”的過程: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師:你知道鷸和蚌為什么會這樣說嗎?

      生:鷸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張開雙殼,只能期待下雨,一連兩天不下雨,蚌就會被渴死,鷸是抓住了蚌的弱點了。蚌也知道鷸挨上兩天,它也會餓死,也抓住了鷸的弱點。

      師:你們了解了鷸蚌的知識,真是個注重積累的同學。

      有沒有同學來來模仿一下怎么讀這兩句,找同學讀一讀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同學推薦兩位靈牙利齒的同學來讀一讀這兩句,語氣要堅硬沖撞一些,讀出氣勢洶洶,毫不退讓的感覺。生讀

      男生齊讀。(不愧是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不愧是頂天立地的泰山。)

      女生讀(真是巾幗不讓須眉啊!我好想看到了兩者相爭的'情景)

      (3)我知道《鷸蚌相爭》“爭”的結果:它們倆都被漁夫捉走了。從課文這句話知道兩者不肯相舍,漁翁得而并禽之。

      小結:鷸想啄出蚌的肉,卻被蚌夾住;蚌如果放開,就會被鷸吃掉,不敢放開。各自的處境也讓他們發生了沖突,結果是二者捆綁在一起,,這給漁翁一個好機會,不費吹灰之力,一下子斬獲一蚌一鷸。

      4、看著大屏幕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七、評價事物,感悟道理

      1、對于漁翁來說大有收獲,對于鷸與蚌來說就叫兩敗俱傷啊。

      (1)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都想從中的到利益而互不相讓,結果誰也沒有得上,卻讓漁翁撿了個大便宜。

      (2)、那你們認為鷸和蚌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什么地方?

      生:鷸和蚌之間彼此爭斗,不可調和;鷸和蚌各自的愿望與各自的處境互相沖突,無法解決。

      2、從兩敗俱傷的這個結果來看,受到教訓鷸與蚌。

      鷸和蚌在不肯相舍的情況下應該怎么辦?

      請同學們把你的話寫在練習本上。

      生:鷸放開蚌的肉,蚌放開鷸的嘴。

      生: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讓一步海闊天空,一味的互相鉗制往往故此失比,讓他人鉆了空子。

      生: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

      師:這叫做把書讀活了!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大家完全讀懂了。

      3、學了這則寓言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從它們所受到的這個教訓,我們可以總結出: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讓我們做一個心胸開闊的好少年。

      4、讓我們敞開心扉再次走進課文。全體朗讀‘

      上一節我們知道矛盾指的是言語和行為自相抵觸的現象。這則語言的矛盾指的是什么呢?

      這節課的矛盾指的是為了保護某方面的利益而失去了其他的利益。

      過渡:故事我們學完了,哪一組能把故事復述下來,給你1分鐘時間小組準備。

      小組敘述故事。

      小組表演

      師; 兩個小組表演的太精彩了,不僅把故事完整的再現,鷸和蚌也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從中得到啟發。

      八、請同學們看一段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戰國的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自己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游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于游說。蘇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么來了?”“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他要講什么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蘇代講完了《鷸蚌相爭》的故事后,然后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么,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你知道蘇代用什么辦法讓趙惠文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九、課堂檢測

      千百年后的今天,就在這個課堂上,我們六(2)班的孩子也 得到一個深刻的教訓: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別人鉆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讓我們把這個教訓繼續流傳,警示所有的人。我們一起來背課文。我們一起填一填

      十、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今天的故事,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們都會====權衡得失、互相謙讓。我們今天學的“鷸蚌相爭”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像這樣的寓言故事還很多同學們可以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給予自己的人生一定有很大的啟發。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7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

      2、學科:語文

      3、課時:1 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1)網上收集鷸、蚌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2)自學課文,自學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

      教師

      (1)學習教材,利用互聯網搜集資料,設計教案。

      (2)準備課件。

      教學課題: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漣漪、心曠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譏、 、 互不相讓、怒目相視、輕易而舉”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

      4、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故事導入新課,讓學生了解課文背景、內容,自學生字詞。

      2、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

      3、體會鷸蚌相爭的過程、結果,從中受到啟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故事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2、懂得與人相處時應該寬容、謙讓。

      教材分析:

      《鷸蚌相爭》這則寓言通過鷸 和蚌相互爭吵,互相爭斗,最后雙方都被漁夫捉住這個小故事,說明雙方 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文篇幅不長,語言通俗 易懂,題目直接點出了寓言的內容,同時巧設懸念,激發讀者的興趣。

      1、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

      (2)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2、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

      (2)懂得寬容、謙讓,與人和諧相處。

      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 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 這里有同臺辯論、相互交流、問題探討、拓展訓練等,可以滿足學生在良 好的氛圍中自由發展的`要求 。

      按照新課標要求,以“問議導練”課堂模式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 根據五年級學生實際情況,主要采用了激趣導入、質疑問難、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課外延伸等方法,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配合歷史故事、卡通 動畫、課堂活動、簡潔板書等形式,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 的學習氛圍。

      教學過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課

      (一)出示地圖。

      戰國時候,中原 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在這七個國家中, 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 一直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他六國,統一天下。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 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 然而,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

      這是什么故事呢?具有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夠阻止一場戰爭?

      (二)出示動畫,了解故事。

      1.指出動畫中的兩種動物和人物。

      (1)看動畫,回答。

      (嘴巴又尖又長是什么?) 板書:鷸

      (有堅硬的外殼兒是什么?)板書:蚌

      (還有個人物?——漁夫)。板書:漁夫。

      (2)這就是《鷸蚌相爭,漁夫得利》的故事

      板書:鷸蚌相爭

      (三)揭示課題,提出問題。

      1.分析課題,齊讀課題。

      2.學生質疑,問題導航:( 鷸和蚌為什么會爭斗?它們是怎樣爭斗的? 結果怎樣了?)

      3.明確目標。(出示教學目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音頻比較朗讀,要求

      1、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學習概括: 快速瀏覽課文, 用簡練的話說說文章主要講了個什么故事?

      三、品讀課文,理解寓意

      (一)1. 設疑:造成這樣的結果,是誰的錯呢?

      2. 是鷸鳥的錯?是河蚌的錯?

      3.學生自由分組,展開辯論

      正方:是鶩的錯,因為它想吃蚌的肉…..

      反方:是蚌的錯,它不應該夾住鷸的嘴…..

      教師:兩者都有錯(無論學生先說是誰的錯,均可回到兩者 同時有錯的回答中)

      教師:是這樣嗎?讓我們來從課文中找出根據來。

      (二):自學課文。

      小組討論:

      (1)理解“心曠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譏、互不 相讓、怒目相視、輕易而舉”等詞語的意思。

      (2)鷸蚌為什么爭斗?怎樣爭斗的?結果怎樣?

      (3)導致鷸蚌被捉結果是誰的錯?誰勝利了?誰 受益了?

      (4)討論本課蘊含的道理。

      (三)揭示寓意。

      1.小結:鷸和蚌就這樣相持著,誰也不讓誰,直到彼此都筋疲力盡, 最后都被漁夫捉住了,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2.重溫寓意。(出示)

      故事哲理 互相爭斗、 互相爭斗、互不相 讓,只會兩敗俱 讓第三者得利。

      傷,讓第三者得利。

      四、回歸文本,總結升華

      1.回顧課文,體會寓意。(出示板書)

      鷸→ 相爭 ← 蚌

      漁夫

      (得利)

      2.根據提示,復述故事。(出示提示)

      陽光明媚→心曠神怡→ 口水直流 →無計可施→饑腸轆轆→暗自得意→反唇相譏→怒目相視→輕而易舉

      五、課文延伸

      閱讀原文

      重點理 解:

      (1)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

      (2)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六、拓展練習。

      續寫:鷸鳥和河蚌躺在漁夫的魚筐里……

      續寫:

      鷸鳥和河蚌躺在漁 夫的魚筐里……

      七、創新提高

      1. 觀看《螳螂捕蟬》動畫,談談你的理解。

      2. 結合實際,談談你在生活中該怎樣和同學們、鄰居相處 ? 出示圖片,簡介“和諧社會”,號召學生積極參與。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懂得互不相讓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習作能力及動筆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創編一個新故事。

      教學材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語言導入,激發興趣。

      介紹有關鷸和蚌的知識。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自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課文

      理解內容,了解寓意。

      提問:

      1.鷸和蚌在爭斗時都說了些什么?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學習課文3、4句

      培養質疑能力。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像能力和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2.指名讀鷸蚌相爭時的語言。

      3.引導學生質疑。

      4.引導學生解疑,適時抓住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朗讀、理解、體會一些詞句的'含義。

      重點抓:“生氣”、“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詞語。

      方法:

      1.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并適當展開想像。

      2.播放鷸蚌相爭時的激烈場面,創設讀的情境。

      1.找出鷸蚌相爭時的語言,讀一讀。

      2.針對這兩句話提出不懂的問題。

      通過讀、說、討論解疑,深入理解詞句的意思。

      1.觀看動畫片段,感受相爭時激烈場面。

      2.有感情地朗讀對話部分。

      (二)讀全文

      回歸整體,揭示寓意。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讀書欲望。

      1.播放鷸蚌相爭的動畫片。

      2.提問:鷸和蚌為什么會一起被漁夫捉去了?[

      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1.觀看,體會當時的情景。

      2.自讀全文。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創編故事

      讀寫結合,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動筆習慣。

      1.提問:當漁夫悄悄地向它們走來時,它們怎樣做就不會被漁夫捉去了。

      2.學生習作。

      3.請學生讀創編的故事。

      1.創編故事。

      2.讀故事。

      四、作業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方式:

      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點燃興趣 。( 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一段時期,各個諸侯紛爭形成了許多國家,其中有齊、楚、燕、韓、趙、魏、秦實力較為強大,稱之為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可一舉吞并六國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為了出這口氣,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就委托當時著名的游說家蘇代,去勸阻趙王出兵。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說說課文給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于探索的心,才能發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二、 激勵自學,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學方法:

      (1)讀文:多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

      (2)質疑: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

      (3)理解:聯系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后齊讀。

      2. 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

      為什么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 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

      這個故事在今天同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它可以警示我們什么?(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

      四、指導誦讀,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學懂了學透了,這回我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

      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只厲害的鷸鳥,一只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五、總結、拓展: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愿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六、作業:

      1、給文中的鷸、蚌設計一個合理的結局。(相爭則死;相助則生)

      2、搜集古文,運用學法,感受快樂。

      教學反思:

      《鷸蚌相爭》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斗,兩敗俱傷,最后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穿插到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發學生興趣。課堂伊始我用故事導入,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將孩子們的目光、思緒吸引過來。后在學法提示下鼓勵孩子們自學研究,討論交流、小組合作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誦讀、自學古文。接著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鼓勵他們背誦,積累優秀的古詩文。后再進行拓展實踐,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鷸蚌相爭》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五單元《寓言二則》中的一則。這則寓言通過鷸和蚌相互爭吵誰也不讓誰,最后雙方都被漁夫捉住這個小故事,說明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文篇幅不長,語言通俗易懂,題目直接點出了寓言的內容,同時巧設懸念,激發讀者的興趣。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接觸過一些簡單的寓言,如《鄭人買履》《葉公好龍》等,也明白這些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一些學生也可能聽過《鷸蚌相爭》這個故事。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等特點,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讓他們明白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寬容、謙讓,與人和諧相處。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認字3個,寫字3個。

      2.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寓言。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是重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寓言是難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互動:

      1.搶答:說出下列圖片所表示的故事的題目。(課件依次出示四張寓言圖片)

      2.這四個故事有什么共同特點?

      二、揭示課題,自主質疑。

      1.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則寓言《鷸蚌相爭》。

      2.師生共書課題,隨機強調“鷸”書寫時的間架結構。

      3.同學們,看著課題這四個字,你想知道什么?

      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什么是鷸?什么是蚌?(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自己猜哪個是鷸,哪個是蚌,并說出理由。)

      ②《鷸蚌相爭》出自哪本書?(問題拋給學生或者引導學生看課文旁邊的.小資料。)

      ③鷸和蚌為什么爭?

      ④怎么爭?

      ⑤爭的結果怎么樣?……(答案全在課文中,只要我們能將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讀通讀順。

      第一關:我能讀正確:

      1.逐句指名讀,正音后齊讀。

      2.對子互讀,糾錯。

      第二關:我能讀流利:

      1.男女生代表賽讀。

      2.男女生賽讀。

      三、感情朗讀,感悟寓意。

      第三關:感情朗讀我最棒。

      1.怎樣才能將這篇文言文讀得有感情?

      2.用什么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言文?

      3.回顧五年級上冊的金鑰匙:學習古文要一邊讀一邊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譯。

      4.運用金鑰匙:

      ①對子文白對讀。

      ②師檢查:師讀譯文,生讀古文。

      5.給出停頓,生自主練習讀一遍,要求讀得有感情。

      6.教師與自高奮勇者賽讀,師生互評。

      7.拋出第二把金鑰匙: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或與文章相關的)角色,設身處地的想一想,讀一讀。

      8.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鷸和蚌。(氣勢洶洶的、氣急敗壞的、蔑視對方的……)

      7.小組內練讀背誦,分角色帶動作背誦表演,一組展示。

      8.如果你是鷸或者蚌,此時此刻,你心里是怎樣想的?揭示寓意。(完成板書)

      9.短短一個小故事,卻告訴我們如此深刻的一個道理。而且,這個故事還平息了一場戰爭。關于鷸蚌相爭這個寓言的一個小典故誰知道?(講述典故)

      四、拓展閱讀,布置作業。

      1.短短59個字的小故事就平息了一場戰爭,沒有費一兵一卒,卻使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免于生靈涂炭,得以安居樂業。這就是中國寓言的魅力,這就是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像這樣的故事還想不想讀?

      2.出示“狐假虎威”圖片,拓展閱讀文言文《狐假虎威》,給出停頓,提示用上今天的金鑰匙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3.推薦書籍:《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4.布置作業:

      ①用現代漢語續寫這則寓言。

      ②從《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選擇一篇最喜歡的,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下周五舉行寓言朗讀比賽。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生字新詞,自主積累詞語。

      2、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對話內容,明白寓意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退讓。

      3、能根據課文內容續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

      重點:

      感悟故事內容,感情朗讀對話

      難點:

      感悟故事內容,懂得與人相處要互相退讓。

      資源應用: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戰國時代的七個國家分布圖。同時師講述:在這七個國家當中秦國實力最強,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國的野心。這時趙國與燕國發生點矛盾,趙王想要攻打燕國,燕王趕緊派大臣蘇代去勸說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阻止了戰爭的發生。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具有這么大的力量能阻止戰爭的.發生呢?想不想知道?(想)讀完課文我們就知道了。

      (二)、初讀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查一查工具書。

      2、同桌互讀、互幫互學。

      3、指名回答:是什么故事阻止了戰爭的發生?(師板書:鷸蚌相爭)分析鷸的字形,據形說意。

      4、出示課件鷸:了解鷸的外形特點。

      5、出示課件蚌;了解蚌的特點。

      6、文章哪幾段寫了鷸蚌相爭的故事呢?快速地瀏覽課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鷸和蚌為什么相爭呢?指名讀課文(第三段)。

      9、出示課件:蚌正在懶洋洋的曬太陽。讀句子再讀詞語“懶洋洋”。

      (1)、指名解釋詞語并演示(懶洋洋)

      (2)、怎樣記住“洋”字?并給組詞

      師:蚌正在曬太陽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呢?

      10、出示課件:鷸用長嘴去啄棒的肉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字“啄”。

      (2)、解釋字義、怎樣記住這個字。

      師:接下來看蚌是怎樣對付鷸的?

      11、出示課件:蚌夾住了魚的嘴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夾”。

      (2)、給“夾”擴詞。

      師:鷸被夾住以后它會怎么樣?

      12、指名讀文(第四段)

      13、出示課件:鷸怎么也擺脫不掉蚌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擺脫”。

      (2)、指名解釋“擺脫”并給脫擴詞。

      師:指導朗讀這一段要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14、再指名讀

      師:鷸這樣大發雷霆看看蚌怎樣?

      15、出示課件:蚌毫不示弱

      (1)、讀詞語并指名解釋。

      (2)、用“毫不示弱”練習說話。

      師: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把蚌毫不示弱的語氣讀出來

      16、指名讀第五段

      17、練習讀鷸和蚌對話的內容并指名分角色朗讀,讀后相互評價

      師:我們能不能把鷸和蚌相互爭斗互不相讓的過程演出來呢?注意表情和語氣。

      18、同桌練習演

      19、指名戴頭飾到前邊演(兩組)

      師:鷸和蚌這樣爭斗下去會導致什么結果呢?

      20、指名讀第六段

      指名解釋“毫不費力”并板書(漁翁得利)

      師:這時困在漁翁網中的鷸和蚌會怎樣想呢?

      21、指名回答

      師:那我們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2、指名回答

      師:同學之間一定要和睦相處,有矛盾時要懂得退讓,“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那么趙王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3、指名讀第七、八段

      讀后回答:趙王怎樣做的呢?

      師:趙王醒悟了,攻打燕國只能讓秦國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看圖續編故事,多年以后鷸和蚌的子孫在海灘邊見面了會說些什么?怎么做?發揮想象把故事編完整。

      2、指名讀故事。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9個生字和相關詞語,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通過觀察字形特點、聯系上下文推想“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懊悔”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通過觀察字形特點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漣漪”、“心曠神怡”等詞語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蘊含的哲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1.老師講《戰國策·燕策二》的故事,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借助圖片認識鷸和蚌,了解蚌的兩種讀音。

      3.指導書寫“鷸”和“蚌”。齊讀課題。

      二、運用推想,理解詞語

      (一)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二)檢查自學情況,抽生讀課文片段,推想詞語的意思。

      1.重點指導學生推想“漣漪”的意思,學習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漣漪”和水有關。

      (2)聯系上下文,推想“漣漪”在這段話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細小波紋。

      (3)帶著理解讀課文片段。

      2.運用學習的推想方法嘗試推想“心曠神怡”、“無計可施”、“懊悔”等詞語的意思。

      3.帶著理解讀課文相關片段。

      (三)讀課文中的.四字詞語,為概括課文內容打基礎。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用學過的方法推想詞語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內容

      出示學習要求: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

      1. 學生讀課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全班交流。

      概括關鍵詞并板書。

      2.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抓住關鍵詞,完整簡練地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結合課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總結回顧,布置作業

      1.教師結合板書做總結,并提示下節課的學習內容。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肌腸轆轆"."反唇相譏""輕而易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重點: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祖國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時期,中國被分割成七個國家,知道是哪七個國家嗎?對,這就是戰國其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發生在七國時期的故事.播放課件:鷸蚌相爭的故事.你感覺這個故事有趣嗎?,那我們就一起學習25鷸蚌相爭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環境怎么樣?

      2、了解故事是怎么發生的.

      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出河蚌的生氣,鷸鳥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發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了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么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四、討論

      聯系生活,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么?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

      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

      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 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 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我們要看動畫片嘍!

      2、 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說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說些什么?(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說些什么呀?

      4、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里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說?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么做?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

      續寫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鷸蚌相爭造句03-17

    續寫《鷸蚌相爭》02-24

    《鷸蚌相爭》續寫06-29

    鷸蚌相爭作文03-27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03-04

    鷸蚌相爭作文15篇11-18

    《鷸蚌相爭》續寫作文03-01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續寫12-22

    《鷸蚌相爭》續寫小學生作文11-2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 鲁丝片A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亚洲九九影院在线 | 亚洲欧美高清精品aⅴ |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