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晝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帶的劃分的含義。通過回顧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的。
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和公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本節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煉空間思維和想象力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是對科學的探索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質屬性——地球運動。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充分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及地理意義,是了解地理環境結構特點、揭示地理規律,解釋自然地理現象的關鍵,也是學好以后各章節的基礎。本節內容都是重點,四季產生是難點。但本節內容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很難直接感知,會使學生感到抽象。
本節教材由“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五帶的劃分”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材配置了11幅插圖,三個“想一想”兩個“讀一讀”一個“做一做”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學習情趣。三方面知識互為聯系。其中空間概念的正確建立是關鍵。空間概念的難點是地球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產生了四季。
由于知識點多,程度深,初一的學生,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是精講,設計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動手動腦的活動,使他們對空間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間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議:
出發點:為學生展現認識的過程和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盡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第一課時,首先介紹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暗厍蜃赞D和晝夜交替”,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通過對地球不同地點的晝夜更替的觀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過現場對太陽高度的觀測或指導課后做觀測作業,加深學生對晝夜更替、太陽高度和地方時的理解。通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第二課時“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是難點,關鍵抓住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示方向不變,從現象入手,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轉的空間概念,明確方向和周期。設計讓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模擬“地球公轉示意圖”讓他們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陽的空間位置關系。體驗地軸的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義,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四季的產生”在前兩節的基礎上,通過復習,得出了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拔鍘У膭澐帧币孕〗M討論的形式,填圖并指圖說明五帶的名稱及,劃分的依據,通過五帶的天文和氣候特征,(有時間可做填表、填圖,并做整章的練習)。
本課也可以通過看錄象、電腦課件、幻燈片強化鞏固知識。然后,總結歸納。
七年級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矍楦小B度和價值觀]
要求學生學會在地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熱愛人類的家園——地球的感情。
[知識和能力]
1.要求學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并形成記憶。
2.要求學生理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洋等概念,并能判別。
【教學重點】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教學難點】
認識七大洲的輪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確定
【教學方法】
討論法、舉例分析法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只有全方位地認識我們的家園,才能更好地愛護它,更合理地利用它的資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有關知識,在學習這個重要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解決幾個問題。
[教授新課]
一、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洋、海、海峽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認真讀教材圖2.5,思考后回答:從圖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追問:請大家閱讀教材思考:
A、什么是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B、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哪個?請在書后的“世界地形圖”上找到它的位置。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并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指圖告訴大家格陵蘭島的位置。
教師指圖:比格陵蘭島大的陸地就是大陸,有這幾塊,比它小的就是島嶼,有很多,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稱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師提問:請大家在“世界地形圖”上找白令海峽,思考:
A、什么是海峽?白令海峽溝通哪兩個大洋?
B、什么是海?這兩大洋的邊緣有什么海?
[過渡]知道了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洋、海、海峽這幾個基本概念后,我們來認識七大洲。
二、七大洲
1.名稱及輪廓: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圖2.6及閱讀材料,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稱和名 稱的由來,并回答一組搶答題:
A、請說出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稱。
B、亞洲是哪個洲的簡稱?它的英文有誰會讀?
C、Europe是哪個洲的'英文名稱,它有什么含義?
D、“陽光灼熱的大陸”指哪個洲?
E、大洋洲怎樣得名?
教師引導:請大家觀察七大洲的面積和輪廓圖,哪個洲最大?哪個洲最小?(亞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教師引導:七大洲按面積由大到小可用“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來記憶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觀察七大洲的輪廓有什么特征?請同學們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來認識大洲的輪廓。(學生分組討論后,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很好,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說明任何一個事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就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今天我們先按幾何圖形的思路來學習大洲的輪廓。
教師示范:教師在圖上作示范,啟發學生如何按幾何圖形的思路把握大洲輪廓特征,勾畫大洲輪廓。
師生互動:教師出示剪好的七大洲輪廓簡圖,學生說出它們的洲名。
學生活動:試勾畫一個大洲的輪廓簡圖。
[過渡]知道了七大洲的輪廓后,我們來看它們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
2.分布及位置
教師提問:請大家回憶一下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請兩位同學回答。
教師提問:請大家認真閱讀圖2.6,回答一組搶答題:
A、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B、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C、赤道橫穿哪兩個大洲的大陸?
教師追問:請大家認真觀察七大洲分布圖和圖2.7,搶答:
A、哪些大洲的陸地是相連的?找出它們之間的分界線。
B、哪些大洲僅以運河或海峽相隔?
教師啟發:剛才我們只是了解了七大洲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布情況,除南極洲外,其他各大洲一南一北成對分布,各大洲的輪廓大都是北寬南窄的倒三角形,為什么會這樣呢?目前科學家們還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在座的同學都可能是未來的科學家,只要大家認真學習,積極思考,努力探索,說不定這個奧秘將來就能被你們揭開。你們有沒有信心?我期待這一天早日來臨。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看怎樣用前面學過的方法來在地圖上確定七大洲的位置。(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追問:這個組的同學認為可以用經緯網來確定,很好,那怎樣確定呢?
教師指導:在“世界地形圖”上以非洲為例用經緯網確定大洲位置。
教師提問:
A、非洲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北回歸線)
B、非洲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南回歸線)
C、赤道穿過非洲大陸的哪個部位?(中部)
D、哪條特殊的經線穿過非洲大陸?穿過非洲大陸的哪個部位?(0度經線、西部)
E、請注意非洲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的位置。
教師示范:邊講邊在經緯網底圖上貼上非洲的輪廓圖。
教師引導:知道這種方法后,請大家和老師一起來貼亞洲的輪廓圖。
教師提問:
A、亞洲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北極圈)
B、亞洲南端的島嶼被赤道穿過沒有?(被穿過)考資源網
C、東西經180~經線和東經90~經線穿過亞洲大陸沒有?各穿過亞洲大陸的哪個部位?
教師示范:貼上亞洲輪廓圖。
教師解釋:教師邊貼南極洲輪廓圖邊解釋:由于地圖的繪制方法不同,得到的大陸形狀就會發生變化,在這幅圖上,經線畫成了平行的,所以位于極點附近的南極洲的面積和形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教師提問:下面我請四個同學帶著地圖來貼出其余大洲的輪廓圖。請大家看看他們貼對了沒有?如果有錯誤,哪個同學來給他改正?
學生活動:學生貼出其余大洲的輪廓圖。
教師總結: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
[過渡]上面我們學習了七大洲的名稱、輪廓、分布、分界線以及怎樣在地圖上確定七大洲的位置,下面讓我們來認識四大洋。
三、四大洋
教師引導:根據對大洲的學習,你們認為認識四大洋,首先需要了解些什么?(四大洋的名稱)
教師追問:那四大洋的名稱分別是什么? 教師引導:知道了四大洋的名稱后,還需要了解什么呢?(四大洋的位置)
教師追問:怎樣確定四大洋的位置呢?(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講解:對,我們可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即用相對位置的方法來確定,例如:北冰洋位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指圖)
教師提問:那么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學生讀圖回答)
教師啟發:我們還可以用方位來描述四大洋的位置,如北冰洋位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以北,那太平洋和印度洋又怎樣描述呢?
教師啟發: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那北美洲又瀕臨哪些洋呢?
學生活動:學生上來貼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教師總結:教師評價學生回答情況,并啟發學生小結:
A、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分別是什么?
B、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
C、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
D、赤道橫穿哪兩個大洲的大陸?
E、怎樣確定七大洲的位置?
F、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大西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印度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北冰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
G、確定大洋的方法是什么?
{鞏固練習}
教師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為了檢查大家的學習情況,我要請一些同學來在電腦上完成七大洲和四大洋拼圖練習,看誰拼得又快又好。
學生活動:請4~5位學生上來完成拼圖練習,其他學生邊看,邊完成教材3l頁的活動4。
教師小結:評價學生活動。
{小結}
教師啟發: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些什么?(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還讓我們學會了在地圖上確定位置的兩種方法,即用經緯網確定大洲的位置和用相對位
置來確定大洋的位置的方法。)
教師講述:這些知識和方法對我們今后的學習很有用,希望同學們回去認真復習。
【板書設計】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1、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作業布置】
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其分布。
七年級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一、通過讀圖,使學生了解英國的位置、領土組成、氣候特征以及氣候同農業生產的關系;
了解英國的經濟發展與主要工業城市的分布。知道英國的首都。
二、通過學習英國農業與氣候的關系,使學生理解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并由此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
英國農業與氣候的關系。
教學難點
英國新老工業的分布及主要工業中心的分布。
教學方法
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媒體
英國掛圖、英國主要工業分布圖,投影片:大不列顛島的年降水量和農業的分布圖。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歐洲西部大約有30多個國家,它們大都歷史悠久、面積較小,其中世界上工業發展最早,目前在世界經濟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的國家,就是英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英國。
2、引導讀圖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英國圖,對比觀察英國、日本,思考它們在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岸線曲折方面、領土組成方面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兩國的緯度位置近似,但英國的緯度位置偏高,大約位于北緯50°~60°之間。都是群島國家,英國位于大西洋的東北部,瀕臨北海,與歐洲大陸相望,日本位于太平洋的西北部,隔日本海同亞洲大陸相望;兩國的海岸線都非常曲折,多優良港灣,為它們發展航海事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它們成為世界的海運國。英國領土主要由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組成,稱為“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大不列顛島又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英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坝痹醋晕覈鴮τ⒏裉m的簡稱。后來習慣上用它泛指今天的“聯合王國”。而日本由九州島、本州島、四國島和北海道以及周圍的小島組成。英國同日本一樣,四周臨海,是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
板書一、歐洲西部的島國
1、位置和領土組成
引導讀圖請同學們思考,英國沿海多優良港灣,為其發展航海事業提供了良好條件,但是英國成為世界的海運國,除了同海陸輪廓有關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英國地圖,你們還發現了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這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有著密切關系,英國同歐洲之間隔有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這兩個海峽是西歐與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重要海上航道,英國正好處于這個航線的樞紐位置,英國還處于大西洋航線的要沖,這些都有利于英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最近英、法兩國為了溝通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系在多佛爾海峽修建了穿過海峽的海底隧道。
板書2、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有利航運
引導分析優越的海陸位置和眾多的港灣,為英國海上交通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那么英國為什么會成為世界上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哪?請同學們閱讀英國掛圖,在英國本土找到了哪些礦產資源?它們又對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工業化的國家提供了什么條件?英國海上交通的發展為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條件?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工業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為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英國傳統工業部門主要是依靠國內煤鐵資源及靠海洋運輸掠奪殖民地的原材料發展起來的。因此,傳統工業部門的工業中心多靠近煤、鐵產區,如伯明翰、倫敦、設菲爾德、格拉斯哥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英國殖民地統治的瓦解,原有工業設備陳舊及國內煤鐵資源的減少,使傳統工業部門中的鋼鐵、煤炭和紡織工業日漸衰退。英國充分利用原有工業基礎和科技優勢,發展了新興的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等。這些工業部門多分布在倫敦附近、英格蘭中部和蘇格蘭南部,如:倫敦、伯明翰等。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北海油田的開采及石油資源的利用,對英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板書二、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l、英國的早期工業及其分布
2、英國的新興工業及其分布
承轉英國工業部門比較齊全,工業中心比較多。英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而農業的比重不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讓我們來看英國伯明翰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課本第45頁圖14、7),分析一下這里的氣候特點。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同學們說得很對。這里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冬季比較溫和,夏季比較涼爽,年降水量比較多,季節分配較均勻?諝鉂駶,云量較大,雨天較多,日照較少,屬于海洋性氣候。
引導讀圖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大不列顛的年降水量和農業的分布圖,思考并分組討論以下問題:英國乳畜業和種植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從三幅圖中你看出英國的氣候同農業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東南部產麥區中有一片空白?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英國西部由于降水較多,日照較少,不適合糧食作物生長,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長,所以畜牧業發達。東南部降水較少,相對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期較長,是種植業的集中產地。東南部產麥區中的空白,主要是倫敦及其周圍的工業區。但是,由于氣候原因,在英國乳畜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種植業相對比較少,主要種植小麥和大麥等作物。近年來糧食基本可以自給,但肉類、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
板書三、濕潤氣候與農業
歐洲西部
1、位置和范圍:歐洲西部指歐洲的西半部,西臨大西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面積500萬平方千米。
2、雄厚的經濟實力:
。1)歐洲西部大多數國家是經濟發達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
。2)歐洲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約居各大洲之首
。3)瑞士——“鐘表王國”;丹麥——“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瑞典——制造業盛名;挪威——人均水產品產量居世界之首;荷蘭——花卉種植業發達,的有“郁金香”。
3、繁榮的旅游業:
(1)歐洲西部三大旅游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
。2)豐富的旅游資源:
、僖魳分肌S也納(奧地利);
、谒囆g之都——巴黎(法國)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凱旋門;
、酆馍缴扮姳硗鯂薄鹗浚
④羅馬古跡、水城威尼斯——意大利;
、莸刂泻Q匕渡碁╆柟,看斗牛比賽——西班牙;
⑥觀賞花卉風車,參觀圍海造田工程——荷蘭;
、叱舜斡[峽灣,觀看午夜太陽——挪威;
、嗲旯哦迹帆F場——羅馬;
⑧慕尼黑的啤酒——德國。
歐洲西部的工業工業中心多,分布密集。
本區工業特點:制造業為主本區對外貿易很發達,許多國家進口原料、燃料、糧食;
向國外出口機械、汽車、化學物品和食品的工業區:德國的“魯爾區”、南部慕尼黑新興工業區;英國有中部工業區及蘇格蘭的高新技術區;意大利東北部工業區。
七年級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1)了解本區的位置和范圍。
。2)記住馬達加斯加島、幾內亞灣、索馬里半島(有“非洲之角”稱號)、好望角、剛果盆地、維多利亞湖(最大)、乞立馬扎羅山(最高)、坦噶尼喀湖(最深)、東非大裂谷。
。3)記住可可、黃金、金剛石與銅的分布及出口國。
(4)掌握本區炎熱多雨的氣候特點。
。5)了解本區以高原為主的地形與特殊地形區。
2.智能的培養:
。1)通過讀圖判斷尼羅河的,剛果河的流向,注入的海洋及流經地區的地形特點,初步學會比較分析兩條河流的流量特征。
。2)初步學會運用景觀圖片和有關數據,比較熱帶雨林,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的氣候與景觀特點并分析其在非洲分布的規律性。
3.思想教育要求
通過對本區自然環境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自然環境和人類生產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學重點:
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河流、湖泊,東非裂谷帶,剛果盆地,海岸線平直;
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礦產及分布區。
教學難點:熱帶草原氣候成因,東非裂谷帶和剛果河成因。
教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掛圖。
教學方法:講解法,練習法,讀圖分析法結合進行。
教學設計:前兩節我們學習了北非的自然環境、居民和經濟以及主要的國家,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首先請同學們思考西亞和北非地區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種特征上有什么明顯的差異?(北非:白;本區:黑人為主,因此本區又有黑非洲之稱)
本區雖然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也包括撒哈拉沙漠的一小部分,即在本區的最北部是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邊緣。(邊指圖邊講解)
下面我們看一下本區的地理位置,13.1圖西臨大西洋,東岸印度洋。
宣讀課文第一段,了解本區是“黑人的故鄉”。
二、地形特征:高原,裂谷和盆地。
1.掛非洲地形圖,對照讀課文地形圖,提問:非洲以什么地形為主,判斷的根據是什么?
。⊕靾D上是褐色,課文上看,大多地方200—1000m以上,故以高原地形為主)。追問:地勢向什么方向傾斜?(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整個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在撒哈拉以南,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比北非地勢高。
本區東部高原上有一條斷裂深陷的東非裂谷帶,讀東非裂谷帶示意圖,提問:
裂谷帶起于何處,經過哪里?一直延伸到哪里?[南起贊比西河口南,向北縱貫東非高原——跨過赤道——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經紅海啞喀巴灣,延伸到西亞朗死海附近,長達6000km寬50—80km]。
宣讀課文中有關東非裂谷的一段課文,讀完后提出4個問題,讓同學回憶。
。1)東非裂谷帶的形態特征[兩岸懸崖壁立,附近有死火山和活火山,裂谷底部湖泊連串,深而狹長,被稱為“地球的傷痕”]
。2)在地形圖上找出乞力馬扎羅山(非洲最高)
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
。3)裂谷的成因[地殼斷裂作用形成的]
。4)課文P29“想一想”并回答。
非洲地形雖然以高原為主,但也有地勢較低的盆地——剛果盆地。這個盆地原來是一個面積廣大的內陸湖,后來由于地殼上升,剛果河下切湖水外瀉而形成盆地。
下面同學們看圖,非洲的海岸線比較平直——原因是高原逼近海岸,由于海岸線平直——使得海灣、半島、島嶼少。
要求同學找出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非洲最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
非洲最大的半島——索馬里半島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并讀P29“讀一讀”好望角的得名。
三、炎熱多雨的氣候
本區有:“熱帶大陸”之稱,為什么?
同學們看13.5圖,找出赤道,南北回歸線,
1.看到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按氣候帶劃分,應屬熱帶。
2.再看一看本區絕大部分年均溫在多少攝氏度以上,在20℃以上應屬熱帶,所以本區有“熱帶大陸”之稱。(教師指導啟發學生回答)
指導同學讀年降水量圖13—5,從本區南北兩端看起,依次從200mm以下—20000mm以上,那么本區大部分地方降水量為多少?1000mm以上。
再看非洲氣候帶分布圖,明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有哪幾種氣候?[熱帶沙漠,熱帶草原,熱帶雨林地中海式氣候]
從圖中我們能看出熱帶雨林氣候帶,南北兩側的氣候帶都是南北對稱分布的。其中熱帶草原氣候也叫薩瓦那氣候,從而我們看出本區以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和薩瓦那氣候為主,而北非則以炎熱干燥的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此外大家看圖“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為什么不是熱帶雨林氣候”?[因地勢高,氣溫低]
講解:從非洲氣候帶分布圖上我們能看出整個非洲的氣候以熱帶草原面積最大,氣候特點,是一年明顯分為干濕兩季。
濕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豐富。
干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
找同學閱讀P31課文。
指導看13.7,13.8圖
完成P31“想一想”三個題。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
根據同學閱讀回答:
世界上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南非
世界上出產金剛石最多的國家——扎伊爾
世界上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幾內亞
世界上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贊比亞
本區重要的石油輸出國——尼日利亞
總結新課,并作練習,宣布下課
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東西臨印、大西洋,陸地輪廊平直。
二、地形:以高原為主的地形及特殊地形區
非洲之最:
乞力馬扎羅山(最高)維多利亞湖(最大)坦噶尼喀湖(最深)
馬達加斯加島(最大)幾內亞灣(最大)索馬里半島(最大)
三、氣候:炎熱多雨(熱帶大陸之稱)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儲量,種類豐富):黃金、金剛石的儲量、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南非——黃金金剛石——扎伊爾鋁土——幾內亞銅礦——贊比亞
板書提綱
第13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高原、裂谷、盆地。
高原為主:東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
裂谷:東非裂谷帶(南起贊比西河口南——東非高原——赤道——埃塞俄比亞高原——紅海——西亞死海附近)
盆地:剛果盆地
另有乞力馬扎羅山(最高山)維多利亞湖(最大湖)
坦噶尼喀湖(最深湖)幾內亞灣(最大灣)
馬達加斯加島(最大島)索馬里半島(最大半島)
三、炎熱多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面積最大)
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式氣候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
黃金(南非)
金剛石(扎伊爾)
鋁土(幾內亞)
七年級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學生用小型地球儀,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線和經度與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愈來愈正確。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形球體。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 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多少千米?如果我們將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這個差值還有多少?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為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
1 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并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 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為4萬千米。
2 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 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并回答問題:
。1)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 球面上繪著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 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于兩點。
(4) 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為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為南極。
【板書】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 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 并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為什么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 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稱為什么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么,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后,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學生填表:
經 線 緯 線
定 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圓弧狀況 半圓,兩條相對應的經線組成經線圈 圓,每一條緯線自成緯線圈
長 度 每一條經線長度都相等 就半球來說,每一條緯線長度都不相等;就全球來說,緯度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板書】 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條。為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為東經度和西經度。 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 哪一個小?(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
【教師講解】 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劃分90度,分別成為南緯和北緯。觀察課本“低、 中、高緯度的劃分”圖,說出它們各自所占的緯度范圍。根據自己學校所在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于哪個緯度 帶。觀察課本“南、北半球的劃分”圖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在哪個半球?亞洲主要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中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東西半球中哪個半球的海洋面積大?
七年級地理教案6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七、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φ諘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ㄖ笇W生讀統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ê唵谓榻B,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板書 二、繁榮的旅游業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ㄋ模┬〗Y: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ㄎ澹┳鳂I:
七年級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于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么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后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七年級地理教案8
一、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三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每班二個課時,課時相對教材內容有些不足。新課標,新教材,新環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愛的氛圍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環境。我校堅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三、具體工作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5、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7、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8、每次單元檢測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9、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學必備的地理教具,課件。做好器材的登記,使用,保管工作。
七年級地理教案9
學習目標:
1、了解世界各地區的氣候差異地;
2、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地區;
3、了解影響氣候的幾個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學習重難點:
1、世界主要氣候的類型及分布。
2、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學法指導:小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個別指導重點點拔。
導學過程:
1、請同學們結合前兩節學習的知識,能說出來“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天氣的特點是什么?氣候的特點是什么?
3、課本p57的A、B、C三幅圖是描述哪些地區的.氣候的?
4、其中A、B兩幅圖中,都有“一年到頭”這幾個字,同學們想一想,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還是一般而言呢?
5、人們描述天氣,關注的時間是一天,常用到氣溫、降水、風、云、霧等要素。從圖3.22的談論中看,人們描述氣候,關注的時間是多長?一般只注意哪兩個要素?你們能用一句話概括當地的氣候特點嗎?
6、在前兩節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世界上氣溫和降水的地區差異很大,同學們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區溫度高,哪些地區溫度低?哪些地區降水量多,哪些地區降水量少?
7、課本p58,看圖3.23能說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氣候類型。
8、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類活動對氣候有哪些影響?
達標檢測:
1、課本p58活動題2。
2、課本p59—60活動題1、2、3、4。
3、課本p61—62活動題2、3、4。
教學反思:
1、本節課我采用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方法,得出影響氣侯的主要因素,由淺入深,易化難點。
2、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來有困難,通過小組間的互助學習加深理解。
七年級地理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經緯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俄羅斯地理位置特點
2.俄羅斯地形特點
3.俄羅斯氣候特點
三;教學難點
1.俄羅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羅斯主要地形區
四: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
2.討論法
3.對比法
五:教具準備
課件,音樂素材,圖象素材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伴隨著樂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環播放莫斯科風光圖片,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好奇中開始學習.
[教授新課]
課件:俄羅斯
教師:引導學生俄羅斯與蘇聯的關系,并請個別來學生介紹
學生:……
教師:在俄羅斯以蘇聯形式存在的時候,它的面積是最大的,同時當它解體后面積仍然是最大的,請同學們思考這說明什么?
學生:國土遼闊等
教師:很好,今天我們來學習國土遼闊的俄羅斯的相關內容
課件:本節課框假結構圖
教師:請同學們翻開地圖冊或書本的俄羅斯的地形圖,進行以下分析
課件:一位置范圍
1.經緯度位置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并分析俄羅斯經度和緯度范圍
課件:俄羅斯地形圖
閃爍出現經度范圍
同時教師請學生歸納因經度廣產生的現象
學生:1.跨東西半球
2.跨亞歐兩洲
課件:閃爍緯度范圍
同時請學生歸納因緯度分布產生的現象
學生:氣候主要分布在溫帶氣候區
課件:2.海陸位置及臨國
同時放映出俄羅斯與周圍海洋和臨國圖,請學生總結
學生:……
課件:二地形特征
同時放映出俄羅斯地形圖,請學生總結地勢和主要地形
學生……
教師:總結俄羅斯南高北低,東高西低,以平原和山地為主
地形有:山脈,平原,高原,山地
課件:分別顯示所述地形
學生:對以上地形進行特點描述
教師:總結主要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課件:重點顯示以上主要地形區及相互之間的分界線
教師:從課件放映的分界線承轉到河流,進而講述下面的'學習內容。
課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時顯示俄羅斯地形圖,請學生歸納主要的河流
學生:……
教師:總結主要的河流和湖泊——葉尼塞河,勒拿河,鄂畢河,伏爾加河,烏拉爾河,貝加爾湖,里海
課件:重點出現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師:對以上河流和湖泊進行講解
課件:練一練地形區與河流和湖泊綜合填表題
學生:……
課件:給出正確答案,并重新出圖讓學生結合圖進行記憶
教師:承轉:課前我們分析了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時我們關注到了,它大部分屬于溫帶氣候區,那這個國家總體的氣候分布和特征分別是什么呢?
課件:四俄羅斯的氣候
同時出現俄羅斯氣候氣溫降水分布圖,請學生總結
學生: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遞減
降水——由西向東逐漸遞減
課件:氣候類型列舉
同時出現雅庫茨克氣溫降水圖,請學生總結
學生:氣候特點——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課堂小結……
課后練習……
七年級地理教案11
(課堂導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候特征以及成因。
(講授新課)
板書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后回答問題。
講述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結論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板書 1.氣候復雜多樣
提問 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且地形復雜,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干濕差異懸殊。
板書 2.大陸性特征明顯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6-10圖”,并在上面點出利物浦、華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溫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特點?我們來觀察位于這個氣候區內的兩個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們的氣溫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特點。
小結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
三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板書 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結論 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征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 我們學習了亞洲的氣候特征,那么歐洲的氣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征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課堂總結)
本節課的重點在于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板書設計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2.大陸性特征明顯
3.季風氣候顯著
七年級地理教案12
教材分析
《美國》是七年級地理教科書中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它和第二節《巴西》共同構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的教材內容,使學生對西半球兩類不同性質的國家的概況有所了解。本節教材的四個部分都圍繞美國經濟發展展開。本節第一課時分析了美國的人種構成以及美國的農業地區專業化。第二課時則主要認識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深入地分析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條件和帶來的問題。
世界高新技術技術產業基地—這部分內容,突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高新技術工業在美國工業及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資源消耗大國—在學生了解了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大國同時辯證地讓學生看到美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大國和環境污染大國。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兩章對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東半球的國家和地區的學習后,已經能夠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簡單方法,并且對于世界地圖、區域地圖和統計圖表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所以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讀圖認識美國的工業分布以及美國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情況。
七年級下半學期,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強,指導學生通過分析閱讀材料和活動中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美國工業的地位和高新技術產業對促進其經濟增長的作用。
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對時事的關心,開展模擬世界氣候峰會的角色扮演活動,激發和組織學生就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展開討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美國工業的分布;
2. 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3. 認識美國消耗了全球的'資源,過度排放污染物;
4. 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地圖和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讀圖認識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
2. 通過分析材料認識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3. 通過分析統計圖表認識美國是資源消耗大國和廢物排放大國;
4. 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理解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通過了解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科教興國的思想;
2. 全面、客觀地認識美國的繁榮和發達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基礎上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2. 了解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3. 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教學過程
。ń虒W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七年級地理教案13
學習目標:
1、準確說出地球的形狀,學會運用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2、認識地球儀,能在地球儀上準確找出地軸、南北兩極、經線、緯線、赤道和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3、了解赤道、緯線、緯度的定義。
4、分析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明確南北緯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5、根據所給出的緯線圖準確說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緯度區位置。
學習重點:
1、了解赤道、緯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
2、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南北半球的劃分。
學習難點:
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并能準確說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緯度區。
學生自學
學習任務(一)自學課本14—16頁地球的形狀部分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說出地球的形狀。
2、利用圖中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組內:相互交流自己的認識,比較出不同之處,提出疑問并記錄。
組間:以各組代表為代表交換各組記錄,作出匯總。并互相解答。
學習任務(二) 自學課文第16—17頁地球儀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儀?
2、在地球儀上準確指出地軸、南北兩極、赤道、南回歸線、北回歸線、南極圈、北極圈、經線及緯線。
3、說出赤道、緯線、緯度的概念,南北緯度的是如何劃分的,南北緯度各用那個字母表示。
4、觀察“緯線與緯度”圖分析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填下表。
緯線(圈)
形狀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特點
緯度的范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相同度數的區分
零度線的確定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七年級地理教案14
一、 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地區的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并簡單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運用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
課標解讀:
1、運用地圖說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領土范圍和首都。記住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塊大陸的國家。
2、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并記住澳大利亞氣候特征及其分布特點。
3、知道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并運用資料說明澳大利亞生物的獨特性及其成因。
4、記住澳大利亞地形的主要特點、主要地形區和河流。
5、了解澳大利亞的經濟特點,記住其主要出口的農礦產品。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樹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觀念。
6、運用地圖,記住澳大利亞主要城市和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重點:(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特點;(3) 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難點: 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與農牧業、工礦業發展的關系。
二、 過程與方法
學習主題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1、看以下圖片,回答問題:
(1)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被稱為活化石的有 、 、 、 等。
(2)登上澳大利亞國徽的.是: 和 。
2、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寫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A (國家)、
B (國家)、
C 島、
D 洲、
E 洋、
F 洋。
(2)圖中紅色粗線為 緯線,這說明A國位于 半球。
(3)從圖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亞大陸上有 個國家,國名是 。
(4)A國領土包括 大陸、 阿 島及附近的一些小島。
3、閱讀下面的資料,回答問題:
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其中有9000種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占植物總數的75%;有鳥類650種,450種是特有的,占鳥類總數的69%。全球有袋類動物150種,南美洲只有幾種,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在今天看來,他們雖然顯得有些原始,但是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澳大利亞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1)這段文字說明,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數量和種類 。
(2)澳大利亞被譽為 。
(3)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①位置(聯系大陸漂移學說)
②自然條件(對比南極大陸) 。
學習主題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1、閱讀下面的資料,回答問題:
澳大利亞的養羊業
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亞沒有羊。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由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適于綿羊的生長和繁殖,綿羊的數量迅速增加。歐洲殖民者看到了養羊業的大好前景,隨后又從西班牙引進了美利奴羊。經過不斷選種改良,培育成產毛量高、毛質細長柔軟的美利奴新種細毛羊,F在,澳大利亞的綿羊大部分是這種羊。
(1)這段文字說明,澳大利亞養羊業發達,羊的數量多的原因是 自然 條件和人為因素: 挑選優良品種 等,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沒有大型的食肉動物。
(2)自然條件一般包括 地形、氣候、水文、 等因素。
2、讀澳大利亞地形圖,回答:
(1)澳大利亞大陸地勢 ,地形大致可分為西部 、
中部 、東部 。
(2)中部地勢最低處有湖面海拔為-16米的 湖。還有地下水豐富的 盆地,在低處鑿井,地下水可以自動流出地面,成為 井,但井水鹽度高,不宜作灌溉用水,可作牲畜飲水。
(3)東部有自北向南縱貫的 (山脈)。
(4)全國最大的河流 河,從大分水嶺西側發源,向 注入 洋。
(5)在東北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 。
(6)對照課本P74圖8.37,回答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與地形的關系:
①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區,是低矮 的和大面積的 (地形), 豐富,有優良的牧草,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因此適合露天圍欄放牧,所以這些農牧業區為 帶和 帶;
、跂|南部和西南部沿海 (地形)地區,既適合牧羊,又適合發展耕作業,而且二者在時間上不會發生沖突,所以發展混合農業-- 帶和 帶。
3、關于澳大利亞,讀下圖回答:
(1)判斷下列各圖所表示的氣候類型,寫在圖下橫線上,并將其代表字母填到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的相應位置
(2)這里氣候具有 半環狀 分布特點。
(3) 緯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大部分位于 帶和 帶,南部一小部分位于 帶(填溫度帶)
澳大利亞氣候分布
(4)對照課本P74圖8.37,回答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與氣候的關系:
、僦、北、西部地區為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區和熱帶草原氣候區,氣候 干燥 ,適宜牲畜過冬和繁殖,農牧業生產方式為__粗放_式畜牧業;
、跂|南部為夏季 高溫多雨 ,冬季 溫和濕潤 的 溫帶海洋性 氣候和 亞熱帶濕潤 氣候,南部和西南部是冬季 溫和濕潤 ,夏季 高溫干燥 的 地中海 氣候,既適宜發展畜牧業,也適宜耕作業,農業生產方式為 混合 式農牧業。
(5)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東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經營地帶,其他廣大地區放養的羊只相對較少,養羊業地區差異大的自然原因是:
東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地形較平坦。而南部地區,氣候適宜,降水相對于其他地區較為豐富,東南部地區雖然只處于大分水嶺的雨影區,但引水灌溉可以滿足其小麥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利用,因此這個地區發展混合農業比較有利,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這里。其他地區大多屬于半干旱區,實行的是利用天然草場實行粗放的放牧飼養,低投入低產出。
七年級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準備: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
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谧顤|: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 (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
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范圍》)
前后7人為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為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報出自己的方位,并按與亞洲的相鄰關系調整前后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6個區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傩、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谑澜绲诙丝诖髧《葘儆趤喼薜哪膫地理分區
、郯⒏缓箤儆趤喼薜哪膫地理分區
、鼙眮啿糠謱儆谀膫國家的領土范圍
、莨_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拗袊鴮儆趤喼薜哪膫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域地理特征的學習通常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里了嗎?
[復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么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xx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里?(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__、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__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七年級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教案11-05
七年級的地理教案12-06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6-08
【熱】七年級地理教案12-12
【薦】七年級地理教案12-16
【精】七年級地理教案12-15
【熱門】七年級地理教案12-10
七年級地理教案【熱門】12-13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2-22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