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時間:2023-02-02 12:33:30 七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精選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精選9篇)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1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轉引起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化

      3、記住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度數、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晝夜更替現象;初步學會繪制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活動用地球儀演示地球公轉,使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的變化與地球公轉的內在聯系。

      情感目標:

      1、通過介紹地球運動的形式和規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講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及帶來的影響。

      2、地球公轉及產生的影響。

      教學難點:

      1、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

      2、地球公轉且地軸是傾斜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產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陽的高低變化。

      ②一年中白晝的長短變化。

      地面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四季的變化

      教學用具:

      地球儀、手電筒等。

      教學課時:擬用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感受下列現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東、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產生的現象

      【講授新課】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9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

      學生閱讀后提問:

      ①、生活中我們感到是天轉還是地轉?

      ⑵、哥白尼的“日心說”其主要觀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問題。

      今天,我們就學習關于地球運動的一些知識,首先學習地球運動的一種形式——自轉。

      演示一:教師展出地球儀,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地球是繞什么在不停地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地軸。自西向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歸納,并講述自轉的周期)哪位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轉?(請2-3名學生上講臺演示)

      板書:

      1、自轉運動的規律

      ①概念繞地軸旋轉

      ②方向自西向東

      ③周期一天(大約24小時)

      (承轉)日出日落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日月星辰為什么不西升東落?(由于地轉的自轉;因為自轉是自西向東)

      演示二:教師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演示晝夜的產生,并講解產生的原因;然后再轉動地球儀,演示晝夜更替,并講解產生的原因。

      板書:

      2、晝夜產生的原因

      地球自轉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個晝夜交替,其經歷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地球的自轉,注意晝夜是怎樣交替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在圖上找到中國北京、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并在地球儀上作好記號。

      學生討論:

      ①當北京是白天時,紐約、東京哪個是黑夜,哪個是白天?(紐約是黑夜,東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東京哪個地方先見到太陽?這說明哪個地方時間早?(東京。東京時間早)

      ③東邊的地方和西邊的地方哪個時間早?(東邊)

      ④教材圖1.18:在同一時刻,姨媽和暢暢互致問候時,為什么會有時間上的差異?如果暢暢中午12點打電話給姨媽是否合適?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轉導致東邊比西邊的時間早。不合適,因為這時紐約正是半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略作講解)

      教師小結:板書

      3、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產生晝夜交替

      ②產生地方時差

      【布置作業】課后復習課文,預習下部分內容。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意義;其中季節變化又是難點;

      【課時安排】

      2~3個課時;

      【教學方法】

      演示法、談話法、練習法、講授法等;

      【教具】地球儀、手電筒各一個;flash課件;

      【情感價值】

      通過對地球運動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宇宙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初步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教材處理】

      從現象上看,地球運動方面的知識學生自小從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學生從理論上解釋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產生的原因。因此,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積極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請大家解一下原因。學生爭搶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轉,另一方面還在繞日公轉。

      【活動】

      1、用手電筒當作太陽,請兩位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

      2、請同學們觀察演示,并對地球自轉、公轉做簡單的描述、評價、對比等。

      二、地球的自轉

      【設置問題】

      在學生演示活動結束后,教師設置以下問題:

      1、若地球不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

      學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個透明的球體會產生什么現象?

      學生:地球永遠是白天。

      以上問題學生通過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著,教師提出如下問題: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在一定時間的探究活動結束后,學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語言準確地描述晝夜交替現象。

      【演示】

      1、用紅色的粉筆將地球儀的任一經線圈勾畫出來;

      2、用手撥動地球儀自西向東轉動,借手電筒的`光束當太陽;3、讓學生觀察:當一紅色經線正對太陽時是什么時間(正午),另一紅色經線背向太陽時是什么時間(子夜);當這兩條經線隨地球儀不停轉動時時間怎樣變化(晝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導學生歸納描述: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向著太陽的一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就產生了晝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轉

      【活動與探究】

      讓學生觀察《地球公轉示意》圖,自由合作完成下面問題:1填表(用flash課件演示地球繞日公轉運動)

      節氣

      時間

      太陽直射點

      四季劃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兩次陽光直射井底的機會,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課件演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有一個地方一年四季晝夜平分,這個地方位于哪里?

      4、結合生活經驗,比較6月1日、12月1日晝夜長短情況。

      5、地球繞日公轉運動中是直著身子還是傾斜著身子?如果是直著身子,能不能產生四季?

      教學中教師及時檢查、指導各小組的活動。最后師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產生的現象

      地球自轉

      自西向東

      一天(24小時)

      晝夜長短

      地球公轉

      自西向東

      一年(365天)

      晝夜長短變化;四季變化

      四、地球上的五帶

      【問題與假想】

      1、如下圖:在三種情況下,哪個點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熱量多,地面的氣溫最高?

      2、演示:用手電筒做太陽光源,在教室黑暗處按上圖三種情況照射墻面。要求學生觀察:在三種情況下墻上光斑亮度強弱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如下圖a,若地球是一個平面,不同緯度的地方(如A、B、C三點)冷熱程度是不是一樣?

      4、如下圖b(同時與圖a比較):地球不同緯度的地方(如A、B、C三點)冷熱程度是不是一樣?若地球不自轉,會不會產生四季變化?

      5、探究題:在生活中,太陽能裝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過師生合作探究后歸納: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表劃分為五帶(同時要求學生讀教材第12頁的圖說出地球上的五帶)。

      【活動與練習】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上的五帶》圖,完成下面問題:

      1、中國主要位于哪個溫度帶?

      2、全球最炎熱的大陸是哪個?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陸在哪里?

      【小結】

      1、中國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小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2、全球最炎熱的大陸是非洲大陸,最寒冷的大陸是南極大陸。

      【教學后記】

      教學中要貼近生活經驗設計問題,盡量降低問題難度,鼓勵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對地球運動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③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特點。

      能力目標:

      ①使學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德育目標:

      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

      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

      地球上的季節變化。

      教具: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小型地球儀(學生可自帶)、手電筒(學生可自帶)、自制課件等。

      教學方法:

      自學法、講授法、演示法、讀圖法、問答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閱讀:學生一起朗讀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引入本課內容。

      演示:教師用教具演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同步)”,請學生觀察。

      自學:學生自學本課數分鐘。

      二、講授新課

      投影:地球自轉動畫

      提問: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

      投影:從不同角度觀察地球自轉

      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上,會出現什么現象?

      演示:要求學生利用自帶地球儀、手電筒、演示地球自轉,并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提問: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0頁中“暢暢和姨媽的問候”并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講述:教師利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出晝夜兩半球的范圍,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使地球不同地區產生了時刻差異。

      提問: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周期。

      投影:從地球公轉姿態動畫得出地球公轉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過動畫和圖片講解地軸和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過地球公轉動畫、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陽直射動畫及太陽直射點移動動畫,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移動,利用表格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填寫二分二至日

      太陽直射點緯度

      南北半球獲得光熱狀況

      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狀況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問:第12頁活動2(通過動畫講解)。

      歸納由于地球公轉,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隨季節有規律變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帶圖

      提問:

      ①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②各帶內接受太陽照射情況和氣候最明顯特征;

      ③我國大部分陸地位于五帶中哪一帶。

      [小結]學生小結本課所學內容。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點評:該教案項目齊全,教學目的明確,教學過程清楚,板書整潔,教學環節清楚,提問恰當,教師示范性強。教學過程略顯簡單。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并說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當遇到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時,我們通常說:“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么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出來嗎?(太陽東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陽在升落嗎?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演示]地球繞著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律的項目。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周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說明]太陽東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么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周的時間里出現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閱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說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

      1、日本東京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后想一想]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5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晝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義,地方時、區時的應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規律及其意義。

      2、學生了解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原因及其規律,四季及五帶的劃分。

      3、通過讓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驗證結論等培養各種能力。

      4、通過對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兩節教材內容闡述了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與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二)。這樣做更具科學性,因為無論是晝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等等,都不是單純的自轉或公轉的結果,而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聯合結果。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一),講了三個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與老教材相比,少了“對地球形狀的影響”。這反映出新教材重視“實用性”的意圖。因為與前三個意義比較,后者的實用性明顯偏低。

      在講述“晝夜交替”時,新教材增補了用太陽高度來描述各地的晝夜狀態,使“晝夜”與“太陽高度”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晝夜狀態的說明,也有利于學生對太陽高度這個抽象概念的理解。

      對于“時間”,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內容,充分體現了“應用性”特點。教材首先明確了地方時的概念,接著指出使用地方時的缺陷,從而自然引出“區時”,最后介紹了各國的一些特別計時的方法,使學生全面了解“區時”的使用,以適應社會。

      而對“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則刪除了理論分析,只介紹偏轉規律,這完全符合高一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地轉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談,增加了“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的實例,更加貼近生活。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二),從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帶的劃分”,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內容非常重要,且放在這里也比較自然。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新老教材無大的差別。主要闡述了各地晝夜長短隨季節的變化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只介紹了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和季節的變化規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個特例進行分析。刪除了較難,也較繁瑣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四季的劃分,主要介紹了我國及歐美國家天文四季的劃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節氣”內容,因為這不僅是我國科學史上的一個輝煌成就,而且對我國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1、對晝夜的產生,應先演示,可以用地球儀加發亮的燈泡(或手電筒)、多媒體動畫、掛圖、板圖等。再設問:為什么會產生晝夜?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某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亮的半球為晝,暗的半球為夜。那么晝與夜之間的界線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線概念。

      2、晨昏線概念較抽象,應以教師講解為主,且配上不同視圖。首先明確概念: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即為晨昏線,它是晨線與昏線的合稱。晨線的西側為夜,東側為晝;昏線的西側為晝,東側為夜。如下圖:

      AB為晨線,昏線在后面; CD為昏線,DE為晨線; FS為晨線,SG為昏線。

      最后強調,晨線與昏線的兩端一定在極圈內。那么,晨昏線是固定的還是移動的呢?讓學生思考,從而轉入晝夜交替的學習。

      3、晝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易得出結論:地球的自轉。可進一步深入,公轉也會產生晝夜交替(用地球儀或多媒體演示),再說晝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陽日,所以晝夜交替的原因應表述為由于地球的運動。那么什么是晝呢?引導學生得出理論上能看見太陽。能否看見太陽怎樣表述呢?引出“太陽高度角”概念。

      4、對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高度的日變化、正午太陽高度,應用圖示法(有條件的用多媒體動畫)講解。首先要講清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并強調太陽高度角總是小于等于90°,這樣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陽高度角了。正午太陽高度角(正午時過某地的經線方向的切線與太陽光線的夾角)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必須結合地球儀、多媒體動畫、示意圖等慢慢講解,切不可操之過急。弄清楚太陽高度概念后,就可讓學生思考,怎樣把太陽高度與晝夜聯系起來,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太陽高度大于0為晝,小于0為夜。

      5、晝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紹結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陽日的意義,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思考后回答。

      6、為使學生容易理解地方時的概念,可把定義改為:把某地太陽到達最高位置的時刻,定為正午12點,這樣的時間叫地方時。再讓學生議論,使用地方時有什么優缺點?(對當地居民來說,便于起居作息,對于交往來說,非常不便),從而引入區時講解。

      7、“區時”學生在初中時學過,但已忘得差不多了,應重新學習。對時區的劃分,最好用一張北半球的極地投影圖說明。如下圖:

      從應用性看,重點應放在區時的換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項如下:

      某地區時=已知區時±1小時×相隔時區數

      (相隔時區數: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的,大減小;分別在不同時區的,相加。即同減異加。±:在已知時區東面的,取+;在已知時區西面的,取—。即東加西減。計算時,一般把東十二區當作最東,西十二區當作最西。)

      關于有些國家使用區時中的一些特例,應作仔細介紹,以使學生能全面地了解區時的使用。

      8、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可先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演示。方法是:畫南、北半球極地投影圖各一張,用鉛筆點住極點,順著經線往圖外某點畫直線,比較地球轉與不轉時的鉛筆軌跡。再讓學生總結偏轉規律。對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師生共同討論完成。首先讓學生思考,泥沙在河口為什么會沉積?(落差變小、河道變寬、海水的頂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著設問:為什么會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轉偏向力的作用)。

      9、讓學生討論,隨著季節的變化或同一季節的不同緯度,溫度狀況有否變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說明:為什么有這種變化呢?主要是各地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的不同。可把晝夜長短比作水閥出水時間長短,把正午太陽高度比作水閥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說明太陽輻射量。

      10、對“晝夜長短的變化”,要先講清晝弧與夜弧概念。晨昏線把緯線圈分割為兩部分,一部分在晝半球,稱為晝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稱為夜弧。晝、夜弧的長短可表示晝、夜的長短。再讓學生閱讀課本的三張插圖,分別說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時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規律。最后總結一般規律:在太陽直射的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極圈內有極晝現象;太陽不直射的半球,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極圈內有極夜現象。在赤道上,終年是晝夜等長。

      11、對“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最好也讓學生通過讀課本的三張插圖,說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時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規律,然后總結一般規律:

      在太陽直射點上,太陽高度最大(為900)。離太陽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離太陽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12、設問: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有否變化?學生應能答出:有變化且呈周期性。教師即可指出,這就是四季變化原因。轉入“四季的劃分”學習。

      13、讓學生閱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北半球)”圖,設問:我國傳統的四季是怎樣劃分的?(根據“四立”劃分)設問:夏至是夏季的中點,是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冬至是冬季的中點,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我國傳統四季的劃分,只重視接受太陽輻射能的多少,與天文含義相符。但同時指出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也考慮到了氣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個月,在現行陽歷中大約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國傳統的三伏大體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個月,約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國傳統的三九相差不多。驚蟄原來叫雷驚蟄,意即春雷驚醒冬眠的蟄蟲。清明原來叫清明風至,意即東南風開始盛行。

      14、設問:歐美國家傳統四季是怎樣劃分的?(學生讀圖后回答:根據“二分”、“二至”劃分)與我國傳統四季在時間上有何差異?(推遲一個半月)那么它主要考慮了太陽輻射還是氣候?引導學生逐步得出:氣候。

      15、讓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現在北溫帶許多國家是怎樣劃分四季的?這樣的劃分主要是考慮天文還是氣候?(把冬、夏季與我國三伏、三九、四九對照),最后得出結論:為使季節劃分與氣候相結合。

      16、讓學生閱讀課文,以我國二十四節氣為例,說明季節劃分的意義。

      17、設問:同一季節,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有否變化?學生應能答出:有變化,且呈規律性。教師即可指出,既然有變化,就有熱量差異,進入“五帶的劃分”學習。

      18、讓學生閱讀“五帶的劃分”圖,說明五帶劃分的界線和范圍,五帶劃分的標準(有無太陽直射,有無極晝、極夜),五帶的劃分主要考慮什么?理論上的太陽光照情況對五帶劃分的作用,應由教師分析: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6

      大家上午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節《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課型是新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設計和說板書設計這五部分說課。

      說教材:

      教材分析:這一節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本節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內容較抽象且難度較大,如何突破難點成了重中之重。

      教學目標:學生已習得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設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能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及區別。

      2. 能根據要求計算地方時、時區和區時。

      3. 能運用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解釋常見的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觀察光照圖找出晨昏線的一些特點,學會分析地理事物的規律。

      2. 通過自己繪制時區分布圖,學會尋找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

      3. 通過對比分析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找出每幅圖的變化,并用自己的話說清三角洲形成的過程,學會從地理圖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雖然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并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借用李家清教授論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

      通過對眼、手、腦、口的調動,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地方時。

      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

      由于受年齡、理解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會出現如下問題:

      (1)在太陽高度角即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傾角的問題上,較難以理解。(臨時改為:對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及正午太陽高度區分不好。以致出錯。)

      (2)在地方時差的.計算中“遲”與“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轉偏向力規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難分。

      說教法:

      教無定法,針對本節內容較抽象的問題,可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配合傳統教學方式,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圖法提高興趣。

      說學法:

      學會探究、學會聯系、學會描述。

      說教學程序:

      說導入:

      以實際生活為例引導學生思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

      說重點:

      觀察法突出重點:通過觀察某時刻光照圖,讓學生自主觀察晨昏線的特點:晨昏線平分地球,是過地心的大圓、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判斷晨線和昏線。

      創設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維,突出重點:春分日那天,全球晝夜平分,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但是,當我在重慶106。5E聽到收音機里報出“現在是北京時間6點整”時,并沒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點了,同學們能幫我解釋一下嗎?引導思考地方時與區時的差別。(該創意來自半只煙老師)

      說難點:

      對比分析法突破難點:區分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和正午太陽高度。糾正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線段。

      動手繪圖,加深印象,突破難點:繪制世界時區圖,取得地方時與區時的聯系與區別,并形成空間思維,自主得出計算規律。

      辨析法突破難點:地方時東早西晚。平時所說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們地理意義上的早晚是有區別的。

      說興趣點:

      若時間充足,讓學生觀察地球儀自轉時墨水從北極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時間緊迫,讓學生觀察視頻“厄瓜多爾赤道線上的怪現象”,規律:北右南左赤道無,緯度越高越顯著。培養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戲中學:看圖找不同,既而描述長江三角洲的發育過程。培養描述地理現象的能力。

      :

      課堂的作用除了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外,還應拓展學生思維。故設計如下:重點掌握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時間計算,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請學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轉將會發生什么現象,如果地球不是自東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東自轉又會對人們產生什么影響?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范外,還要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故板書設計引入“思維導圖”。(此處臨時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維導圖的具體要求。)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 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 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這部分 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 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 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 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 教師在 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 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經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極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長達半年!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1、談話: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夜可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還記得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

      1、討論:我們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會出現什么現象?對地球有什么影響?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2)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自轉有什么特點?地球公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公轉有什么特點?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4)地球的運動出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 公轉 地軸傾斜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相關文章:

    《地球的運動》地理教案02-27

    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02-27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理教案01-11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01-09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理教案3篇01-14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理教案(3篇)01-15

    參考教案: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02-27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11-20

    《地球的公轉》七年級地理教案11-05

    教案:1.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02-2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中出在线视频 | 日本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66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 日韩gv国产gv欧美旡码天堂 | 欧美精品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