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體會正負數的意義,了解正負數的符號和讀法,并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借助提供的教學情境,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正負數的意義,認識正負數的作用。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驗學習成功的收獲與喜悅。
教學重難點:
1、對負數意義的理解。
2、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的問題。
3、知道正負數可以相互抵消。
課前游戲:
相反動作游戲
舉起左手 舉起右手 舉起雙手 坐下 向左轉 向右轉 起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了解正負數的意義。
1、正負數的意義
請看大屏幕,這是什么?可以干什么?這幾天我們杭州有點冷,如果往北方走,氣溫將會……(越來越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最北面幾個城市的氣溫。
城 市 最低氣溫(°C) 最高氣溫(°C)
哈爾濱 -2 5
齊齊哈爾 -5 4
大慶 -3 3
⑴ 觀察此表,誰能說說哈爾濱的氣溫狀況是怎樣的?齊齊哈爾呢?
(應對:如果用負數讀法,引到零上零下。)
⑵ 引導負數意義
方案一:我們再來看最低氣溫這列中的數,你認識這叫什么數嗎?那相對應的這些數又叫做什么數?是啊,正數有時我們有表示成+5、+4、+3。
方案二:既然“-2”讀負二,拿這個(-5)呢?前面的負號叫做?這列數又稱為什么?
⑶ 引導正數意義:相對應的這列又叫做什么數呢?符號,讀法。集體讀第三行。
⑷ 如果要把大慶的最低溫度-3表示在這溫度記上,該標在哪里?(應對一:同學們是不是有什么困難,如果楊老師在這里表上0呢,可以標在這里嗎?這里呢?。應對二:為什么把-3標在這里,他的上一個該標幾?直至得出0)。最高溫度3呢?你是怎么想的?我們把齊齊哈爾的兩個溫度也表示上去,該標在哪里?如果我們再往上表示,則溫度?(越高),往下呢?(同時用箭頭表示)0在這里是什么?(0是分界點)
⑸ 揭示課題。
⑹ 剛才我們通過溫度了解了正負數,生活中你還在哪里看到過負數?說說個別的意義。課件展示生活實例。(存折、電梯、班級扣分表)引出相反意義
⑺ 剛才同學們都表現的相當棒,相信下面幾題也難不倒你們。我們采用男女生比賽的形式,可是要計分的哦,計分規則是:答對一方記1分,則對方記?分,(-1),都答不出來記0分,要舉手回答。我還要請人幫我計分,誰愿意?現在開始,請聽題:
① 從學校出發向東走100米用+100米表示,則用-150米表示從學校出發( )?——學校這個地方用什么表示?
② 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43米,如果這個高度表示為+8848.43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度,應表示為( )米。——海平面的高度是多少米?
③ 最早認識和使用負數的國家是( )。
小知識:請一生讀一讀。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認識和應用負數的國家,早在20xx多年前的《九章算術》中,就有正數和負數的記載。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錢為正,以支出錢為負;常用紅色算籌表示正,黑色算籌表示負。而西方國家認識負數比中國遲了數百年。
我們的老祖宗多厲害,接下來就看我們的了!
二、探索活動,體會正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1、請看這張計分表,誰愿意把這個計分情況簡略的給大家說一說。
2、說的很好,請大家想一想男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思考過程?
(引導:突出正負數可以相互抵消。)
誰能說一說另一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得分是怎么來的?
3、語言用的很準確,請同桌說一說.
4、剛才的比賽哪一方贏了?如果要想贏得對方至少還要贏幾次?
5、誰愿意給大家說一說?
6、總結:通過這個游戲我們知道了正負數可以相互抵消。我們在生活中有時會用到這個方法。
三、鞏固練習,加深正負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體會。
模仿練習:請看大屏幕:
5袋純味精凈含量質檢結果
第1袋 第2袋 第3袋 第4袋 第5袋
比凈含量多多少/克 -2 +2 -5 +3 0
1、從味精的包裝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凈含量:100克)這種味精的凈含量是否標準呢?質檢人員抽查了其中五袋,我們來看看檢查結果;
2、表格中出現了正負數,-2表示什么意思呢?+2呢?0呢?(引導學生規范的說,強調0這袋)比標準質量輕的`在這里都用什么表示?重的呢?
你對生活中的知識了解真多!
3、我們知道了正負數表示什么意思,以此為基礎,你能求出第一袋味精與第二袋味精的總質量是多少嗎?
你是怎么想的?(此題中的各想法關鍵突出相互抵消,其余方法以順其自然為主)
有沒有和他不同的想法?
4、很好,這里他運用到了相互抵消。那第三袋與第四袋呢?
5、說的非常好,剛才我們分別求出了第1袋和第2袋、第3袋和第4袋味精的總質量。那你能求出5袋味精的總質量是多少嗎?(同時多媒體出示問題)
關鍵是引導學生用抵銷的多種方法述說想法。
大家的方法可真不少啊!
6、總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正負數作為兩個相反意義的量,在許多時候是可以相互抵消的,但在有時也可以求得兩個量之間的間隔。
變式練習:太空游戲時間表
1、觀看神舟七號升空片段視頻。你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
2、認真觀察這個時間表,從中你了解到那些數學信息?
(根據學生的回答任意調整準備的三個問題)
⑴-3表示什么意思?太空人什么時候穿上太空衣?
⑵ 說一說太空人的活動安排?
⑶ 兩餐之間相隔多長時間?
⑷ 可以把“進餐”的時間設為0時嗎?“全體集合”該用即時表示?發射火箭呢?第二次進餐呢?
⑸ 現在我們再來看兩次進餐的間隔時間,怎樣?
機動:綜合練習:
多媒體出示練習題:
1、六年級進行 “數學基礎知識“競賽。規則答對一題得10分,答錯一題得-10分.在第一輪競賽中,六(1)班答對 8 題,得( )分;答錯 3 題,得( )分;最后得分是( )分.
2、某村 共有5塊水稻實驗田,每塊實驗田今年的收成與去年相比情況如下(增產為正,減產為負):
45千克, —40千克,30千克, —16千克,—5千克
今年水稻試驗田的總產量與去年相比情況如何?
3、再次利用引入圖:大慶的溫度是-3 ~ 3 ℃。齊齊哈爾的溫差是多少?
四、課堂總結,整體回憶正負數學習所得。
總結: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1、正負數表示意義相反的兩個量可以相互抵消.
2、正負數還可以表示意義相反的量,并且可以求得兩個量之間的間隔。(板書:求出間隔)
師:我們有這么多的收獲。在具體的題中你可以靈活運用它們嗎?
五、布置作業,再次引導對正負數的理解和應用。
我們不光要在題中能靈活運用,對正負數感興趣的同學,你可以根據我們的在校作息時間表,制一張類似太空游戲時間表的數軸,也可以在學了這節課后,多留意生活中的正負數,并想想他們表示的意義。因為只有對數學知識學以致用,才能掌握的更牢固,理解的更深刻!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內容:課本第14~15頁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練習四的第1~5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掌握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學會應用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解答分數乘法一步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重點:理解題中的單位“1”和問題的關系。
教學難點:抓住知識關鍵,正確、靈活判斷單位“1”。
教學過程:
一、復習
2、列式計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學例1。
出示例1:學校買來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讀題,說出條件和問題。
(2)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并在線段圖上標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
先畫一條線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誰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樣表示?
教師邊說邊畫出下圖:
(3)分析數量關系,啟發解題思路。
A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并認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個數量的?
B分組討論交流:依據吃了100千克的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呢?為什么?你是怎樣想的?
(4)列式計算。
A學生完整敘述解題思路。
B學生列式計算,教師板書:(千克)
C寫出答話,教師板書:答:吃了80千克。
(5)總結思路。
根據以上分析,讓學生討論一下解題順序:吃了?吃了誰的?誰是多少(已知)?誰的是多少乘法。
(6)反饋練習。(14頁)1—3題,做完后訂正。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閱讀課本:把書中的想的過程和線段圖認真看一下,不懂提問。
(三、全課小結:
四、隨堂練習。
1、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量,應該把誰看作單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2、練習四1、2題,完成在練習本上,然后訂正。
3、操作:畫出“體育小組的人數是美術小組的倍”的線段圖自己補充條件和問題并解答。
五、作業
練習四3、4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課本P19頁和練習五。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2、滲透事物都是普遍聯系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倒數的意義和怎樣求倒數。
教學難點:求倒數方法的敘述。
教學過程:
二、引新:開車、步行有前進倒退之分,那么,倒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內容老師想請同學們自己先來學學。
三、自學新課:
自學書本P19。并思考以下問題:
1)什么叫倒數?
2)怎么求一個數的倒數?
3)是不是任何數都有倒數?小數有嗎?帶分數有嗎?
四、討論辨析:
1、什么叫倒數?
2、看下面四道題,你能說一些什么有關“倒數”的話。
3、存在倒數有那些條件
1)兩個數。
2)這兩個數的乘積是1。
4、能不能說80是倒數,1/80也是倒數?一個數能叫做倒數嗎?
5、概括:倒數是對兩個數來說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必須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是倒數。
6、總結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五、練習
1、判斷下列各組數是否互為倒數,為什么?
和和和和
2、同座同學相互舉出幾組倒數。你怎么知道同學說的對不對?
1)5的倒數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數都有倒數嗎?1的倒數是幾?
3)0有沒有倒數?為什么?
4)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
4、完成課本P19頁的“做一做” 。
5、辨析:求3/5的倒數,寫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數是多少?
六、小結。
請學生說一說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
七、作業:練習五3—8。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一、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對本冊有關統計知識的系統復習。重點復習的內容有扇形統計圖的意義、特點以及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和結合扇形統計圖解決問題。本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特點:
1、談話回顧,建立聯系。
通過談話,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能促進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上課伊始,根據復習課的特點和知識結構,進行關鍵點的有效回顧,幫助學生與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建立聯系。這樣的設計,符合教育的本真,即教育的任務在于激勵、喚醒。
2、充分發揮小組合作、討論的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小組合作是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的傾聽能力、組織能力、思考能力都會得到鍛煉與提升。在復習中重視小組合作、討論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突破教學重難點,進一步理解各種統計圖的特征,并學會根據統計圖分析數據。
二、課前準備。
PPT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我們一共學過哪幾種統計圖?
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這幾種統計圖分別具有什么特點?
(1)小組內交流。
(2)學生匯報。
生1: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是很容易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
生2: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是不但可以表示數量的多少,還可以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生3: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系。
2、什么是扇形統計圖?
扇形統計圖用整個圓表示總數,用圓內各個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數量占總數的百分比。
(二)復習用扇形統計圖知識解決問題。
1、根據扇形統計圖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114頁6題。
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正逐步提高,在20xx年監測的330個城市中,有2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監測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下圖所示。
(1)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標準的城市有多少個?
(2)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討論一下如何提高空氣質量。
2、解決問題。
(1)解決問題(1)。
①思考:題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無用信息有哪些?
②匯報。
生1:題中“有2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是無用信息。
生2:對于問題(1)而言,題中“330個城市”和“16.1%”是有效信息。
③根據統計圖算出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標準的`城市有多少個。
330×16.1%≈53(個)
(2)解決問題(2)。
①組內交流:說一說你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問題。
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氣質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
生2:加強環保意識。
生3:嚴禁開私家車,統一乘坐公交車,這樣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生4:減少工廠廢氣排放。
(三)鞏固練習。
1、小紅收集的各種郵票統計如上圖。
(1)小紅收集的風景郵票、人物郵票和建筑郵票數量的比是( )。
(2)小紅收集的( )郵票數量最多。
(3)小紅共收集了200張郵票,其中風景郵票有( )張。
2、完成教材117頁17題。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查資料,進一步了解扇形統計圖的應用范圍。
板書設計:
統計與概率
統計圖的種類: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系。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計算公式。
2、會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
(二)能力訓練點
1、能運用圓柱體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把圓柱體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長方體,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這一教學過程,向學生滲透轉化思想。
教學重點
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
1、推導圓柱體體積的圓柱體教具一套,學生學具每人一套。
2、投影片、電腦軟件。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提問:
(1)什么叫體積?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
(2)圓的面積公式是什么?
(3)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的?
2、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研究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是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知識長方形來解決的。那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柱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1、教學圓柱體的體積公式
(1)教師演示:
同學們看老師手中的這個圓柱,我先把圓柱的底面分成了16個相等的`扇形,再按照這些扇形沿著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這樣就得到了16塊體積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體。
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動手拼一拼,看拼起來是什么形體。
(2)學生操作(教師要注意巡視指導)
(3)啟發學生觀察、思考、討論:
①圓柱體切開后可以拼成一個什么形體?(近似的長方體)
②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么?(教師要注意啟發、引導)
a、拼成的近似的長方體和圓柱體相比,體積大小沒變,形狀變了。
b、拼成的近似的長方體和圓柱體相比,底面的形狀變了,由圓變成了近似的長方形,而底面的面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
c、近似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沒有變化。
(4)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同學們,剛才我們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份,切割后再拼起來,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邊利用電腦出示圖形邊提問)
①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長方體形狀怎樣?
②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長方體形狀怎樣?
③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長方體形狀怎樣?
(利用電腦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就越近似于長方體)
(5)啟發學生說出通過以上的觀察,發現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形體越近似于長方體。
②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來的長方體的長就越近似于一條線段,這樣整個形體就越近似于長方體。
(學生回答時,教師要注意啟發、點撥。如果學生回答有困難,可把演示的三個近似的長方體,放在同一畫面,讓學生觀察比較)
(6)啟發學生思考回答:
為什么要把圓柱體拼成近似的長方體?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①圓柱體與近似的長方體,形狀不同,體積相同。
②我們學過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如果把圓柱體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圓柱體的體積就可以計算了。
(7)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
①學生分組討論:圓柱體的體積怎樣計算?
②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并說明理由。
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
↓
面積×高)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板書:圓柱的體積
↓
),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板書:底面積)近似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的高,(板書:高)所以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板書:=、×)
③用字母表示圓柱的體積公式。(板書:V=sh)
④啟發學生回答:求圓柱的體積必須具備哪兩個條件?
(8)反饋練習:
口答,只列式不計算:
①底面積是10,高是2,體積是()
②底面積是3,高是4,體積是()
2、教學例4、
(1)出示例4、
(2)學生獨立進行計算。(教師巡視,注意發現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
(3)訂正。(如發現有50×2、1的,讓學生板演講解,使學生自己明白錯誤的原因,從而加深印象。如果發現計算沒有出現錯誤,也可讓學生板演,并正確地表述)
(4)反饋練習:完成第9頁練一練第1題。
一名學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余學生在練習本上做,然后訂正。
3、啟發學生思考回答:計算圓柱的體積,還可能有哪些情況?(學生回答時,要讓學生說出計算思路)
(1)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求體積。
(2)已知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體積。
(3)已知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求體積。
反饋練習:完成第9頁練一練第2題,學生口述解題思路,不計算。
4、教學例5
(1)出示例5。
(2)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水桶的容積,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求水桶的底面積:(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然后訂正)
板書:(1)水桶的底面積:
(4)求水桶的容積:(讓學生填在書上的空白處,然后訂正)
板書:(2)水桶的容積: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答:這個水桶的容積大約是7。9立方分米。
三、鞏固發展
1、完成練一練第3題。
投影出示題目內容,學生獨立完成。
2、完成練一練第4題。
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并說解題思路。
3、一個圓柱形水池,半徑是10米,深1、5米。這個水池占地面積是多少?水池的容積是多少立方米?
學生獨立解答,然后訂正。
四、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啟發學生從兩個方面談: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應用)
五、布置作業:練一練第5—6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求圓面積的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啟發思維,開闊思路;
3.滲透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我們已經學習了圓的認識和圓的周長,誰能說說圓周長、直徑和半徑三者之間的關系?
已知半徑,圓周長的一半怎么求?
(出示一個整圓)哪部分是圓的面積?(指名用手指一指。)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圓的面積怎么計算。
(板書課題:圓的面積)
(二)學習新課
1.我們以前學過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都是轉化成已知學過的圖形推導出來的,怎樣計算圓的面積呢?我們也要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后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決定圓的大小的是什么?(半徑)所以,分割圓時要保留這個數據,沿半徑把圓分成若干等份。
展示曲變直的變化圖。
2.動手操作學具,推導圓面積公式。
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把圓等分成16份。圓周部分近似看作線段,其
用自己的學具(等分成16份的圓)拼擺成一個你熟悉的、學過的平面圖形。
思考:
(1)你擺的是什么圖形?
(2)所擺的圖形面積與圓面積有什么關系?
(3)圖形的各部分相當于圓的什么?
(4)你如何推導出圓的面積?
(學生開始動手擺,小組討論。)
指名發言。(在幻燈前邊說邊擺。)
①拼出長方形,學生敘述,老師板書:
②還能不能拼出其它圖形?
學生可以拼出:
等等
剛才,我們用不同思路都能推導出圓面積的公式是:S=r2。這幾種思路的共同特點都是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并根據轉化后的圖形與圓面積的關系推導出面積公式。
例1 一個圓的半徑是4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S=r2=3.1442=3.1416=50.24(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積是50.24平方厘米。
想一想;求圓面積S應知道什么?如果給d和C,又怎樣求圓面積?
(三)鞏固反饋
1.求下面各圓的面積。
r=2(單位:分米) d=6(單位:分米)
2.選擇題。
用2米長的繩子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木框上,羊吃到地上的草的最大面積是多少?
(1)3.1422=12.56(米)
(2)3.1422=12.56(平方米)
(3)3.1432=28.26(平方米)
3.思考題:
已知正方形的面積是18平方米,求圓的面積。(如圖)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使學生運用遷移的方法,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把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
2.在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老師介紹分割圓的方法,展示由曲變直的過程,然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從各個角度推導出圓面積公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口頭表達和邏輯思維的能力,滲透了極限和轉化思想。
3.安排了坡度適當、由易到難的練習題,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了知識,形成了技能。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20xx年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姓名:沈金鵬
學號:134080303
院、系:數學學院
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
20xx年1月22日
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了解確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2.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線。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
2.探索和發現確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態°價值觀:
1.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了解確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線。
教學難點:
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學生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
課時安排:
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
第1課:位置與方向㈠
教學內容:教材第19、20頁相關內容及練習題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解決問題,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確定位置的
方法。
2.學會通過測量描述物體在平面圖上的具體位置,并會根據描述在
平面圖上畫出物體的具體位置。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掌握畫圖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重點: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難點:根據描述標出物體在平面圖上的具體位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教學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討
教師:多媒體課件,直尺、量角器等。教、學具準備:學生:直尺、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交流例題1中有關臺風的消息。
⑴同學們聽說過臺風嗎?你對臺風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關臺風的消息:目前臺風中心位于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時的速度沿直線向A市移動。
師:聽到這側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啟發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關注臺風的位置和動態。
2.導入新課
現在臺風的確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
[板書課題:位置與方向(一)]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臺風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關注到確定位置的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的展開作鋪墊。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學題例1
1.投影出示例題1。
學生觀察情境圖,交流從圖中信息?
(啟發學生觀察時關注以下幾方面的信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在哪里;以哪里為觀測點;圖中臺風中心的個體位置在哪里。)
2.交流確定臺風中心具體位置的方法。
⑴讓學生嘗試說說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
⑵教師結合學生的匯報情況進行引導。
提問:東偏南30°是什么意思?
(東偏南30°表示的是臺風中心位置相對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臺風中心位置與A市的連線和正東方向的夾角是30°,即正東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結確定位置的方法。
提問:如果只有一個條件,能夠確定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嗎?
引導學生得出:要確定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必須知道兩個條件,即物體所在的方向和物體在這個方向上距離觀察點的距離,簡單地說就是要用“方向+距離”的方法來確定物體所在的具體位置。
3.組織計算。
師:現在我們知道臺風中心所在的具體位置了,那臺風大約多少小時后到達A市
呢?
學生獨立計算,組織交流。
600÷20=30(小時)
(二)教學例題2
1.投影出示例題2。
提問:在例題1的圖中,B市、C市的具體位置應該標在哪里呢?請你在例題1的圖中標出B市、C市的具體位置。
2.嘗試畫圖。
⑴學生獨立思考怎樣標出B市、C市的具體位置。
⑵小組交流作圖的方法。
⑶嘗試畫圖。
教師巡視交流,參與部分小組討論,輔導有困難的學生。
3.組織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學生完成的作品。
組織交流和評議,通過交流明白在圖上標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確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點與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線與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離,用1cm表示100km,B市距離A市200km,在圖上也就是2cm。
C市:先確定方向,直接在圖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離,用1cm表示100km,C市距離A市300km,在圖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臺風到達A市后,移動速度變為40千米/時,幾小時后到達B市?
200÷40=5(小時)
5.總結畫圖的基本步驟。
交流:你們認為在確定物體在圖上的位置時,應注意什么?怎樣確定?
總結:
(1)確定平面圖中東、西、南、北的方向。
(2)確定觀測點。
(3)根據所給的度數定出所畫物體所在的方向。
(4)根據比例尺,定出所畫物體與觀測點之間的圖上距離。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給學生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體會在圖上確定位置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價值和魅力。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20頁“做一做”。
這道題物體所在的具體方向和距離都沒有直接給出,需要學生自己測量和計算。⑴讓學生獨立進行測量、計算、填空。
⑵組織交流。
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測量方向的,怎樣計算距離的。
2.教材第21頁“做一做”。
⑴學生獨立進行畫圖。
⑵投影展示,組織評議。
⑶交流畫圖的方法。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知道要確定物體的位置,關鍵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在平面圖上標明物體位置的方法是先確定方向,再以選定的單位長度為基準來確定距離,最后畫出物體的具體位置,標出名稱。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內容:
課本第57——58頁“扇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認識扇形統計圖,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扇形統計圖,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教學難點:
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1、電腦課件呈現下表
種類攝入量/克占總攝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類50
奶類和豆類450
魚、禽、肉、蛋等類600
蔬菜和水果類900
谷類1800
2、電腦課件呈現統計圖(或以學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什么樣的統計圖是扇形統計圖呢?
2、了解扇形統計圖特點
3、即時練習。
完成課后的“說一說”。
(1)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扇形統計圖,讀一湊統計圖中的各類信息。
(2)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學生說信息,并計算各種成分的百分比
匯報計算結果,訂正
學生發言、交流
學生匯報:條形統計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種食物的攝入量。
觀察,說出獲得的信息
根據教師引導說出發現
從扇形統計圖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各類食物的攝入量占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
觀察數據,發現,說出不同,說出自己的看法
進行計算,訂正
三、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談話:這張表是小麗一家三口一天各類食物的`攝入量,請你運用條形統計圖表示表中的數據。說一說,條形統計圖有什么特點?
提問: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能看出每一類食物的攝人量占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嗎?
揭題,板書課題:扇形統計圖。
出示課件一邊呈現扇形統計圖,一邊進行簡要講解,使學生了解扇形統計圖是用扇形面積的大小(占圓面積的百分之幾)來表示各類數量的多少。(占總攝人量的百分之幾)
四、鞏固升華
完成課后“試一試”。
1、比較各項活動時間,說一說有什么不同。提出數學問題
2、總時間是多少?各項活動時間可以怎么計算?
3、參照題目,畫一個扇形統計圖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并和同學進行交流。
五、全課小結:你今天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書設計:
扇形統計圖
能清楚地反映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在探索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驗算法的多樣性,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促進個性化學習。
3、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學校設立了許多課外興趣小組,同學們在課余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小組的活動。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布藝興趣小組,看看那里的同學給我們提出了哪些數學問題。
師:看大屏幕,從情境圖中你找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布藝興趣小組的.同學要用9/10米的布給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果做褲子,可以做2條。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生2:做一條褲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的進行板書)
二、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獨立思考、自主探究。
師: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 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怎樣列算式?
生1:9/103=
師:為什么用除法?
生1:把9/10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師:誰還能再說一遍?
生重復。
師:9/103結果是多少呢?請在自己的練習本寫一寫、畫一畫,算一算。
生自主操作,師適時巡視指導,找出兩位同學上臺板演。
2、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師:將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師:我們來看幾位同學的方法。
(投影展示,畫線段圖的方法)
師:我們先看第一位同學的方法,這是哪位同學的,你能來介紹一下嗎?
生:(畫線段圖的方法)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師:我們再來看一位同學的,他用的是長方形布條,這是哪位同學的,介紹一下?
生: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師:不管是畫線段圖還是用長方形來表示,我們都可以得到每份是3/10米。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一、教材說明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蘇教版]第十一冊《圓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直徑;理解并掌握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3、能正確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自主發現、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具演示
(1)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找出圓并感知圓,得出其是平面圖形。
(2)比較與其它平面圖形的區別,知道圓是曲線圍成的圖形。
2、師生對話
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圓,教師課件演示,并注意與球的區別,設置車輪是圓形的懸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稱介紹
(1)師畫圓,生注意觀察
(2)講解圓心的定義,并讓學生知道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徑、直徑,明確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4)新授中的鞏固:在圓內找半徑和直徑。(根據課堂變化出示課件鞏固圓的知識)
2、畫任意圓和固定圓
(1)生畫一個任意的圓。
(2)繼續畫一個固定的圓,并剪下來。
3、操作與發現
(1)明確要求,分小組進行操作。
(2)學生通過畫、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圓內半徑,直徑的特征及二者間的關系。
(3)學生操作后交流,并將交流結果記錄在發現紙上。
(4)學生反饋交流信息,師生共同評價。
(三)、新知鞏固
1、基本練習,鞏固本節課圓的知識。
2、發散性練習,提高學生對圓的認識。
(四)、運用實際
用本節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即課始留下的.車輪問題。
(五)、根據課堂實際靈活進行總結或延伸。
四、課后反思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節課教師通過創設寬松、愉悅、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如導入中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如自我習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賞,享受成功的愉悅,可激發學生探知的欲望。如讓學生剪、折、畫、量、議、找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會探索的方法。如通過學生評價教師、學生,師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學生的腦、手、眼,讓學生大膽地想、放開去說、隨心地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民主平等、開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這樣教學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置身于這樣的學習情境之中,真正達到了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意境。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75頁和練習十六
教學目標:
1、學生結合生活的物品,認識扇形,掌握扇形的各部分名稱。
2、通過動手操作、實驗觀察,探索出扇形的大小與圓心角的大小有關。
教學重點:
在動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扇形的大小與圓心角的關系。
教學準備:
扇形實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有一根繩子長31.4m,小紅、小東和小林分別想用這根繩子在操場上圍出一塊地,怎樣圍面積最大?
二、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1、出示第75頁主題圖,談話
(1)主題圖上呈現的是什么?
(2)這些物體的名稱都含有扇字,那什么是扇形呢?
(3)根據畫面情境,你能說出一些扇形的'物體嗎?
2、揭示課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扇形的物體,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扇形。
3、板書課題:認識扇形
三、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認識扇形的各部分名稱。
(1)介紹扇形的含義:一條弧和經過這條弧兩端的兩條半徑所圍成的圖形叫做扇形。
(2)介紹扇形各部分的名稱
弧:圓上A、B兩點之間的部分叫做弧。
圓心角:像<AOB這樣,頂點在圓心的角叫做圓心角。
(3)觀察:在同一個圓中出現不同圓心角的扇形,你發現了什么?
(4)結論:扇形的大小與這個扇形的圓心角的大小有關
2、認識特殊的扇形
(1)以半圓為弧的扇形的圓心角是多少度?
學生自主探索:半圓的圓心角是180 (2)以
1/4圓為弧的扇形呢?
1/4圓:圓心角是90
四、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完成第76頁第1題。
根據扇形的含義,找一找物體中的扇形。
2、完成第76頁第2題。
圓心角一定是兩條半徑組成的角。
3、完成76頁第3題
把畫圓和畫角結合起來,培養學生作圖能力。
4、完成76頁第4題
介紹扇環知識。扇環就是圓環的一部分,求圓環面積的方法遷移到這,求扇環的面積
五、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內容:
教材第31-32頁的內容及做一做,練習六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圓錐,知道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錐的特征。
2、了解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
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定標
1、回顧:我們學習了物體的哪些特殊形狀?你能在生活中找出具有這些形狀的物體嗎?(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2、欣賞日常生活中圓錐形的物體,介紹圓錐,你還見過哪些圓錐形的'物體?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圓錐。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活動一】認識圓錐的特征
學習方式:獨立學習、組織交流
學習任務
1、取出圓錐體學具,請大家看一看、摸一摸,與圓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說給同桌聽。
2、通過觀察,認識圓錐的頂點、面。
(1)圓錐有一個頂點和兩個面,一個底面,一個側面。
(2)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
3、討論、交流,認識圓錐的高。
(1)圓錐的高在哪里?
(2)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圓錐的高?(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3)圓柱的高有無數條,圓錐的高有幾條?
【活動二】測量圓錐的高與圓柱和圓錐的區別
學習方式:動手操作、討論交流
學習任務
1、出示圓錐形教具,引導:像這樣的物體,它的高看得見嗎?看不見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辦法嗎?
2、小組討論,動手合作測量圓錐體的高。
3、匯報測量的步驟及測量結果。
4、課件演示測量高的過程,注意:測量時,圓錐的底面要水平地放;上面的平板要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5、猜測:一個長方形通過旋轉,可以形成一個圓柱,那么你們知道繞一個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旋轉,會形成什么形狀?
6、動手操作轉動一根貼有直角三角形硬紙的木棒。
7、說說各自的發現。
8、交流圓錐和圓柱的聯系與區別。
提問:圓錐和圓柱有哪些相同點,哪些不同點?
三、達標測評
1、完成課本第32頁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在教材的幾何圖形上標出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再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2、完成課本第35頁練習六的第1題。
投影出示課本上各個物體的圖片,指名說說每個物體由哪些圖形組成。
3、完成課本第35頁練習六的第2題。
先讓學生在課本上連一連,再進行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圓錐的認識
頂點:1個
面:2個 側面(曲面) 底面(圓)
高: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只有1條)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一、長方體與正方體
第一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或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資源: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個稍大的紙盒及一個有相對的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紙盒、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長方體小紙盒、每個小小組準備一個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由平面圖形引到立體圖形。
出示一張長方形的紙,讓學生說出它的形狀,然后把許多這樣的紙摞在一起,問學生還是長方形嗎?
接著電腦演示由面到體的過程,揭示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2、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立體圖形。
讓學生用手摸長方體的紙盒的面,使學生感覺它很平,再用兩只手握一握長方體的紙盒。問: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間,像這樣占有一定空間的物體的形狀就是立體圖形(電腦顯示若干立體實物)。
問: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什么圖形呢?在這里面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呢?
3、舉例。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的物體實例。
師:要知道這些物體為什么都是長方體,就要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二、引導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個長方體的紙盒來觀察:
長方體有幾個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具,回答上面的問題。
(2)抽象圖形。
說明:因為我們最多只能看到長方體的3個面,所以通常這樣畫長方體。
(師邊講邊畫長方體的直觀圖,注意要規范。)
問:實物中長方體的每一個面是什么形?作圖時,根據作圖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個面都畫成了什么形?但實際是什么形?
讓學生上去指一指,圖上哪3個面是我們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個面在哪里?
2、認識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1)教師結合直觀圖逐一向學生介紹棱和頂點,并及時在圖中作出標注。
(2)同桌學生用手摸長方體紙盒,互相指出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電腦分別顯示面、棱、頂點這三個部分,加深印象。
3、長方體的特征。
出示:長方體有幾條棱和幾個頂點?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組里交流。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長方體有什么特點,討論后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特點。
(1)面的特點
長方體有幾個面?誰能迅速的數出長方體的6個面?比較哪一種方法好?
長方體的6個面是什么形狀的?還有不同看法嗎?這兩個面的位置是怎樣的?(可結合拍手理解“相對”)
(還可以出示預先準備好的紙盒讓學生直觀感受長方體的一種特殊情況,一般來說,長方體的每個面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相對的面形狀相同,大小一樣,可以用這四個字(出示:完全相同)來代替。(電腦演示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這個特點)
(2)棱的特點
長方體有多少條棱呢?誰能給大家介紹一種很快的數出這12條棱的方法?
如果有學生是分組來數的,可以結合長方體鐵絲框架數一數。想一想:每組有幾條棱?每組4條棱的位置是怎樣的?相對的棱有什么特點?(長度相等)(電腦顯示棱的特點)
(3)頂點的個數
長方體有幾個頂點?你是怎樣迅速數出來的?
(4)概括長方體的特征
**讓學生看著自己的長方體紙盒說說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各有什么特征。
**小結: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它有12條棱,8個頂點。一個長方體的面可以分為3對,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長方體的棱可以分為3組,每組4條,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4、學習長、寬、高
(1)問:相交于同一頂點的3條棱的長度都相等嗎?
指出:長方體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這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棱分別叫做長和寬,把豎直方向的一條棱叫做高。(師邊講邊標注)
(2)學生選擇一個長方體實物,量出它的長、寬、高。
5、認識正方體的特征
(1)師:學習了長方體的特征,你們想不想自己來探究正方體的特征?你們準備從哪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想用哪些辦法來研究?
(2)學生交流后,讓他們小小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1)觀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明確: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由于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長度不分長、寬、高了,就叫做棱長。
(2)選擇一個正方體實物,量出它的棱長。
7、小結: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第10—11頁的內容。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看圖說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結合第3個圖形再說說這個長方體的面的形狀有什么特別之處。
2、練習一第2題。讓學生說一說。
3、練習一第3題。讓學生仔細觀察后回答各問題,并說說怎么看出來的。
明確:這個長方體前后的兩個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4、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判斷擺出的這幾個幾何體分別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再讓學生互相指一指每個幾何體中長、寬、高(或棱長)的位置,說說它們分別是多少厘米。
5、練習一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師:這兒有一個關于長方體特征的順口溜。大家可以輕聲讀讀。
出示:
長方體立體形,8頂6面十二棱;
棱分長、寬、高,每組四條要記好;
6個面對著放,對應面都一樣。
五、課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長方體玩具或物體,仔細觀察一下它的面、棱、頂點;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個長方體并涂上或畫上喜歡的圖案。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展開圖
教學內容:P3例3、“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一第6—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進一步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認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資源:學生每人準備正方體、長方體紙盒各一個、剪刀
學生按小小組分別準備教科書14頁思考題中所需的若干張硬紙(每種6張)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師:這節課,我們要繼續研究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
1、讓學生看教科書3頁,像例3那樣,將有關的棱用紅線描出,并按照例題所示的步驟進行操作,得到正方體的展開圖。
2、把展開圖再復原成立體圖,再進一步展開、復原,讓學生從展開圖中找到3組相對的面。
3、讓學生獨立一剪,并在小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開圖,在交流中認識不同的正方體展開圖,并思考展開圖中的各個面與原來各個面的關系。
4、學生獨立完成“試一試”。
拿一個長方體紙盒,沿著一些棱剪開,看看它的展開圖,先從自己的展開圖中找出長方體的3組相對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學的不同的展開圖中找。最后讓學生觀察相對的面在不同的展開圖上的分布情況,發現其中的規律。
4、“練一練”
第1題讓學生在觀察展開圖的基礎上,先在圖中標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說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將展開圖復原成立體圖來檢驗。
第2題
(1)出示各展開圖,引導學生先想像把展開圖復原成立體圖的過程,再判斷。
(2)把教科書117頁的圖形剪下來試著折一折從而驗證自己先前的判斷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6題
讓學生在仔細觀察展開圖的基礎上作出判斷。對于不能圍成長方體的圖形要說明理由,最后再進行操作驗證。
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并進行選擇,再通過交流讓學生說明選擇的根據。
四、思考題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硬紙,先啟發學生思考:要圍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至少要用幾張硬紙片?這幾張硬紙片的形狀和大小有什么關系?再讓學生操作。然后說說有沒有找到什么規律。
五、總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能在方格紙上按要求將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能在方格紙上準確建立一個點和一個數對得對應。理解圖形按相同的比擴大或縮小的實際意義。
2、過程和方法: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展示等活動,體會圖形按相同的比擴大或縮小的實際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在研究圖形的放縮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圖形的相似。感受學習比例尺的必要性。欣賞圖形的美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出示照片:集體照
師:謝老師想把咱們班的集體照放進想框里,怎樣把它放進去呢?(復制粘貼)
師:看著這張照片,有什么感覺?
師: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縮小和放大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投影出示課題:圖形的放縮)!
二、笑臉圖大變身
1、初步感受圖形的放縮
師:(出示1張賀卡圖片)這是一張賀卡,(邊說,邊操作,得到的三張賀卡)與原來的賀卡相比,怎么樣?
生:一樣(不一樣)。
師:看完之后,你想說點兒什么?你認為哪一張跟原圖最像?為什么?(記住和原圖比:都是長方形的,是長變了還是寬變了?)
學生小組討論,發言。
2、深入探究圖形的放縮
師:為什么同樣的賀卡,在進行了變化之后,有的與原圖相像,有的不像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這其中的奧秘。(教師出示將方格圖照賀卡圖片。)
師:請大家認真觀察,并結合相關數據思考并分析:誰畫得像?為什么?
請代表把你們剛才交流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代表發言,集體指正。
師:看來只有長和寬都按照相同的比來畫,才能畫得和原圖相像。
(說明: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適當的板書寫出比。)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三幅圖研究所畫圖的長和寬與原圖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讓學生體會只有按照相同的比來畫,畫的圖才像。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實際意義。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領悟圖形放縮的規律和奧秘。
三、畫一畫
師:有了圖形放縮的經驗,接下來我們要畫一畫。拿出自己的作業紙,自由設計圖案,并將圖形進行一次放大或縮小,畫完后,在四人小組里面把你自己畫的情況、畫的`方法向組內同學介紹一下,同時告訴大家你所畫的這個圖長和寬與原圖的長和寬的比分別是多少。開始吧。(作業紙上分別有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活動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集體展示、反饋。
【設計意圖】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畫圖過程,培養了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學生在思考中去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四、生活中的應用
師:今天我們大家一起研究了圖形的放縮,請同學們想一想,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會應用到圖形放縮的知識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在生活中,把物體放大或縮小的現象是經常遇到的,學習并運用這些數學知識可以給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方便。
五、神奇的小貓
師:看來同學們是非常留心生活中的數學,現在,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到游戲中去體會圖形的放縮。(出示探究活動)
師:這是一只名叫樂樂的小貓。根據我們學過的數對的知識,你能將表示小貓樂樂輪廓的點的數對正確的填寫出來么?(可嘗試標出相應的坐標圖,便于找出具體的位置)
教師指名補充表示小貓樂樂輪廓的點的數對。
師:小貓家族中還有三只小貓:天天、晶晶和歡歡,(表格中呈現名稱)請你根據具體的要求講表示它們輪廓的點填寫在表格中,并觀察數對的規律,猜一猜:哪只小貓最像樂樂?之后通過在方格紙上描點、連線來驗證自己的猜測。
學生活動、探索。
匯報展示(說一說你的猜測、依據以及驗證結果)。
【設計意圖】本環節結合具體的活動和實例,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了“神奇的小貓”的探究活動,通過在方格紙上畫小貓圖,以及討論哪只小貓長得更像樂樂,使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比例尺的廣泛應用。
六、小結
今天我們在活動和游戲中體驗了圖形的放縮,下課后就請同學們到生活中繼續去體驗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本冊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 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會進行簡單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2. 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會解決有關比的簡單實際問題。
4. 掌握圓的特征,會用圓規畫圓;探索并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能夠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
5. 知道圓是軸對稱圖形,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能運用平移、軸對稱和旋轉設計簡單的圖案。
6. 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表示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比較熟練地進行有關百分數的計算,能夠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8. 認識扇形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
9. 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 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2. 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第一單元 位置
單元教學目標:
1. 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內容 位置(一) 新授課 新授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 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重點 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分列和行的順序。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我們全班有53名同學,但大部分的同學老師都不認識,如果我要請你們當中的某一位同學發言,你們能幫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簡單又準確嗎?
2、 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出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來表述。
二、 新授
1、 教學例1
(1) 如果老師用第二列第三行來表示××同學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嗎?
(2) 學生練習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注意強調先說列后說行)
(3) 教學寫法:××同學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們可以這樣表示:(2,3)。按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寫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嗎?(學生把自己的位置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結例1:
(1) 確定一個同學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2個)
(2) 我們習慣先說列,后說行,所以第一個數據表示列,第二個數據表示行。如果這兩個數據的順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練習:
(1) 教師念出班上某個同學的名字,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他的準確位置。
(2) 生活中還有哪里時候需要確定位置,說說它們確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學例2
(1) 我們剛剛已經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說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3) 同桌討論說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學生根據書上所給的數據,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的位置。(投影講評)
三、 練習
1、 練習一第4題
(1) 學生獨立找出圖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學生依據所給的數據標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連成圖形,同桌核對。
2、 練習一第3題:引導學生懂得要先看頁碼,在依照數據找出相應的位置
3、 練習一第6題
(1) 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2) 頂點A向右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據發生了改變?點A再向上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據也發生了改變?
(3) 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觀察平移前后的圖形,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第一個數據發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據發生改變)
四、 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
五、 作業
練習一第1、2、5、7、8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上冊教案01-15
六年級上冊數學的教案09-28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01-08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16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應用》教案08-30
六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01-08
六年級上冊數學優秀教案01-25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13
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比》教案11-03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15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