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學生對除數十位上的數較小,個位上的數又不接近整十數的除法,學會靈活運用試商方法。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學會靈活運用試商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溝通。
1.讓學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筆算下面各題。
33)2 8 0 38)1 8 0
獨立試做,反思做法,達到靈活運用
讓學生觀察復習3得兩道題是用什么方法試商的?各有什么特點。
二、探究新知
1、學習例4。
(1)出示例4:學校禮堂每排有26個座位,四年級共有140人,可以坐滿幾排?還剩幾人?
(2)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列出算式14026=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試商方法進行試商。完成后說說有什么感覺?
(4)小組討論有沒有別的試商方法。然后進行小組匯報交流。
(5)教師把學生說的幾種情況板書,讓他們比較那種方法簡便一些,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運用,選擇合適你自己的試商方法。
學生觀察、比較哪一種方法簡便些?
2、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例題和做一做的題目中除數有什么特點?這類題目用什么方法試商簡便些?
使學生認識到:遇到除數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數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幾,這樣試商比較簡便。
三、練習
練習十五第512題
第5題,全班共同練習,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第6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解決實際問題。練習時,讓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幫助。做完后,請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引導討論兩題之間有什么聯系?
第7~11題,實際應用的題目。學生通過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既鞏固了計算的方法又體會了計算的意義和作用。
第12題,是開放題。讓學生自主選擇條件,獨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總結。(略)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平行,感知平行線的特征,初步學會畫平行線,了解平行線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空間想象能力與聯系實際的意識和能力。
3、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認識平行
1、初步感知,嘗試判斷
師;上課一開始,讓我們先來看一小段錄像(播放錄像)
師:錄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生:開窗戶。
師:開窗戶過程中,這扇窗戶在做什么運動呢?
生:平移
師:是的,平移是我們上個學期學過的知識,你們學得很好。我們看,窗戶的一條邊一開始在這個位置;平移之后,到了這個位置。你知道這條邊與這條邊的位置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生:平行
師:你的知識面真廣,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行線。
師:你知道平行線嗎?
高老師這里有幾幅圖,請同學們找一找,哪些圖畫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線?
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和5
師:看來,同學們對平行線都有自己的認識。到底你的想法對不對呢?,學完這節課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
2、充分體驗,探討本質
師:那么數學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線呢?
我們來看:
窗戶這兩條直直的邊我們可以看成是兩條線段,這條線段如果向兩端無限延伸、延伸。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兩條直線會怎樣?會相交嗎?
生:不會
師:都說眼見為實,這兩條直線我看到的部分的確是不相交的,可是無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憑什么說他們永遠不會相交呢?
生1:因為延長是不會彎過來的。
生2:他們不會越來越近,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們之間的寬度始終不會變的。
師:寬度一樣,其實就是說他們的距離處處相等。(課件驗證)
因為他們的距離處處相等,無限延伸之后始終保持著這樣的距離,所以,他們永遠不會相交。
3、提升概念,再次判斷
(板書并口述: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相互平行)
師:兩條直線相互平行,我們也可以說其中一條就是另一條的平行線。
如果我們把兩條直線分別標上名字,AB和CD,我們就說直線AB平行于直線CD,記作AB∥CD
師:我現在如果把這兩條直線都斜過來,現在他們相互平行嗎?
生:平行的。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永不相交。
師:我們回頭再來看剛才的8幅圖。
⑴你能利用剛才學習的概念,找出這里的平行線嗎?要說出充分的理由。
(重點討論學生初次判斷錯誤的、有爭議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線,為什么是;不是,又為什么。使學生對平行的認識更加深刻)
⑵指圖⑦只有一條直線,你能幫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線嗎?
生:圖1
師:上面一條還是下面一條
生:兩條都和圖7的直線平行
4、生活中的平行線
師:這些直線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還能找到這樣的平行線嗎?
生1:黑板的'上面和下面
師:是的,黑板的對邊是相互平行的
生2:桌子的這兩條邊是相互平行的
師:你指桌子的對邊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學們能表達得清楚些。
師:高老師這里還有一些圖片,你能從中找到平行線嗎?
生1:那幅畫的對邊是相互平行的
生2:樓梯扶手的兩條邊是相互平行的
生3:護欄豎的和豎的是相互平行的
師:是的,現在再來看看這里
生1:爬干都是平行的
生2:瓷磚的對邊是平行的
生3:花壇的對邊是平行的
師:看來生活中的平行線還真不少。有個小朋友叫淘氣,他發現所有的窗戶都太像了,沒有一點兒創意。于是,他設計了這樣的新型窗戶。
師:你能接受淘氣的設計嗎?為什么?
生1:不同意,因為這樣的話,窗戶就無法移動了。
生2:如果窗戶往右移就會掉下來。
師:看來,平行不僅美觀,還很有用。
剛才同學們找到的都是靜止的,現在讓我們看看運動中的平行線。
每周一我們都要舉行升國旗儀式。國旗的上邊從這里平移到了這里,他們是相互平行的。
師:再看看這副圖。箭頭從這里平移到這里。同學們,線段HG一開始在這里,平移后到了H1G1,線段HG和線段H1G1平行嗎?那你能從平移前后的箭頭中,找出類似的相互平行的線段嗎?
生:線段AD平行于線段A1D1
二、動手畫平行線
1、師:現在同學們都認識了平行線,你能在白紙上畫平行線嗎?
請同學們拿出白紙,看第一題,高老師已經給你們畫好了一條直線,現在你能畫出它的平行線嗎?
注意:你在畫的時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畫法能保證一定平行嗎?
生:動手操作
展示:1、量距離。2、沿著一把尺的兩邊畫。3、直尺平移
師:畫這條線的平行線,可以畫幾條啊?
生:無數條
師:現在,你對這三種方法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說說各種方法的局限性)
師:看來每種方法各有各的有點和缺點,因此我們在畫平行線的時候,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2、師:現在請同學們選擇合適的方法完成第二題。
教師掩飾直尺平移法,
注意點:1、對2、靠3、移4、畫
2、師:現在先請同學們在紙上畫任意一條直線。
生:……
師:現在請同桌交換白紙,給同桌畫的直線畫一條平行線。要求先一個人畫另一個看,看同桌畫得對不對,然后再交換,聽明白我的意思了嗎?好,開始。
三、總結,交流
學了這節課后,你對平行線有什么新的認識嗎?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平行的認識也會越來越深刻。
四、拓展
師:請同學們看這兩條線,它們相互平行嗎?
師:它們都在長方體的哪一個面上?
師:請同學們注意(轉動盒子,使兩直線異面)
師:這兩條直線會相交嗎?那它們平行嗎?
那你覺得我們在說兩直線平行時,是不是還應該加一個前提條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相互平行。
[板書設計]
平移與平行
平移平行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材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材設計中,主要是借助方格紙作為載體,讓學生自主的比較各種不同形狀圖形面積的大小,體驗到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可以有多種方法.
學情分析:
因為我班的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差,以前沒有多少基礎,雖然訓練一個學年,但是還是不令人十分滿意。因此設計一個教學環節:學生帶著"想知道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嗎?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們的面積呢?"先獨立操作,然后再小組交流,集中小組中不同的解法。然后再全班以組進行匯報
教學目標:
1、借助方格紙,能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交流,知道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3、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教師應注意的訓練意識:觀察、比較、獨立思考、操作、交流,知識、方法并進。
教學重點: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圖形的等積變換。
教學過程:
一、新課教學
1、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出示掛圖)
(1)提出看圖要求:你都看見什么圖形?
(2)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動手操作
(打開學具袋,使用與掛圖配套的圖形進行比較)(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不規則圖形。)
提問:想知道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嗎?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們的面積呢?(數方格)
2、提出活動要求:現在請大家數一數每個圖形的面積
預設:
(1)通過數格子得到圖形面積
(2)用數格子的方法數不出來怎么辦?
(適當提出來大家討論方法,或者挑選出能數方格的圖形)
(3)可能有部分學生能通過不同方法得到圖形面積。
自我注意:教材中把方格紙作為載體,呈現各種形狀的平面圖形。借助方格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是為了學習沒有格時怎樣求圖形面積做準備。
(4)匯報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①4.5 ②6 ③4.5 ④9 ⑤6 ⑥6 ⑦9 ⑧12 ⑨4.5 ⑩10.5(11)15 (12)15(13)15
3、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1)將圖中面積相近的圖形分類,讓學生分組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提出操作要求:你想怎么比較呢?
(巡視了解活動情況,個別指導,發現多數學生存在的問題。)
(3)在小組活動之后,同學進行交流方法。(主要是互相交流經驗,)
1=3 2=5=6 5+6=8 1+3=4=7 9+10=11=12=13
(4)思考:你是怎樣知道的?
(學生匯報時,要指導學生說清自己發現的方法,和操作過程。)
個人注意:學生歸納整理出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的方法。然后再全班以小組代表進行匯報,一個組說后其它組補充,能邊匯報邊展示,匯報時可以是組內成員合作進行
我應該預設可能的匯報結果:即我的教案中的幾種都要心中有數,但此時學生可能只能匯報出書上提示的幾種。這時學生匯報有幾種就引導大家總結出幾種,不必把每種都總結出來評價應根據匯報的情況隨機進行。
(本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能選擇不同的圖形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并通過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掌握一些比較的方法。)
二、鞏固練習(完成后面幾個圖示的任務)
1、你們能用自己歸納出來的方法判斷下面哪些圖形的面積與圖(一)一樣大嗎?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第一個練習重點用分割、平移的方法來判斷。)
個人注意:如果學生在第一環節沒這類方法,這時應引導歸納并補上。主要需要學生去體會圖形變化面積沒變,為什么面積沒變就需要分割平移?去證明體會是目的,而是體會圖形變化面積沒變=等積變形。滲透一種數學思想,為今后學習面積公式推導打基礎,還有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不用給學生概念,會意就行了,只要教師自己明白就行,主要是為學生學習以后的面積計算作鋪墊。
2、你認為下面的哪個圖形補上去就能使這個圖形變得完整?為什么?
(讓學生討論觀察補哪塊圖形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同學們用心想想:如果下面的方格圖中,每個小方格的面積表示一平方厘米,你能畫出三個面積都是12平方厘米的不同圖形嗎?
用你們手中的方格紙試一試。
(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圖形,只要面積是否12平方厘米都可以。)
(1)獨立操作
(巡視檢查并且了解存在的問題和學生完成的`情況,巡視的過程中應注意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
(2)全班交流---
個人注意:我覺得畫圖型的這道題比較重要,如果學生畫的比較簡單,我可以提示一下。這個學習活動中學生畫出來的圖形不用分類,只是鼓勵學生盡量畫出矩形以外的其它圖形就行,目的是體會等積變形。
4、拿出學具袋里兩個圖形,請你試一試它們可以拼成下面的哪個圖形?
(1)獨立操作
(2)交流演示
(3)擴展:你還能用這兩個圖形拼成新的圖形嗎?
(4)獨立操作
(5)在黑板上粘貼交流演示
能力升華: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們是否發現了哪些有數學思考價值的東西呢?
學生歸納:圖形的形狀不同,但它們的面積都是相等的。或者結合生活實際例子:比如裝修中,地板或墻壁的圖案,很多都是用的等積變形而構成的,把這道變成與生活接近的,讓學生去當設計師。(此環節視情況而定)
個人注意:學生操作時應下到組里,指導學生,了解學生的情況。多數人出現的問題集體解決,個別的當場解決,并且不一定要老師解決,提出來讓同學幫助解決,盡量讓學生解決問題。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內容:比較圖形的面積
目標預設:
借助方格紙,能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通過交流,知道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教學重點: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圖形的等積變換。
教學過程:
一、新課教學
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
讓學生觀察方格中各種形狀的平面圖:
提問:下面各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你是怎樣知道的?
同學進行交流。
二、歸納比較的方法:
(1)平移(2)分割(3)數方格
你還有什么發現?與同學進行交流
三、練習
1.用分割和平移法來判斷
2.根據自已的理解畫圖形,只要面積是12平方厘米都可以。
3.讓學生討論觀察補哪塊圖形好。
四、作業
課堂作業:17頁第4題。
課外作業:在方格紙上畫出面積為24平方厘米的圖形。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8-29
小學數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5-29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3
小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教案05-19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2-24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教案04-06
數學上冊教案01-15
四年級上冊數學的教案12-15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1-29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