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七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把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的天氣狀況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對天氣狀況的描述。接著介紹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要求學生說出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天氣"與"氣候"是日常接觸較多,但有時又不太注意區分的兩個概念,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
2.本節核心內容是區別天氣和氣候;功能和價值:學習了本節課后能閱讀天氣預報和衛星云圖。
學情分析
天氣是七年級學生認識較深刻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這種認識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的,要讓學生進一步總結和歸納出天氣特點,天氣和我們之間的關系,掌握未來天氣的信息,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建立起對大氣的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看圖討論培養分析和比較的能力,區分出天氣與氣候的不同。天氣是描述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氣候是長時段的大氣狀況;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2、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知道了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在認識了常用的天氣符號后,要學會收看天氣預報,看懂簡單的城市天氣預報圖。
3、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天氣預報圖和衛星云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看圖聯系實際培養比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過學生播報天氣預報,讓學生體驗做天氣預報員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發現問題、師生探究解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2、通過記錄天氣預報(課后觀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通過師生互動,構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
2、認識常用的天氣符號,學會收看天氣預報。
難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
2、 記住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過程
一、天氣與氣候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讓學生判斷這些是什么自然現象
學生活動:說出圖片中幾種天氣的概況
引出天氣的概念:天氣是短時間的陰晴冷熱風雨等的大氣狀況。是指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可以用陰、晴、冷、熱,風力大、小等來描述。
教師活動:舉出身邊的例子,提問天氣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活動:說出天氣是多變的,不穩定的。
教師活動:什么是氣候,舉出實例讓學生總結
學生活動:說出氣候是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狀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教師活動: 小結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與聯系
列表總結:區別: 天氣——短時間、多變;(概念略)
氣候——長時間、穩定性(概念略)
聯系:兩者都是指大氣的狀況,氣候是對長時間天氣的綜合
學生活動:練習:下列詞語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清明時節雨紛紛——氣候; 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引入: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同學們,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么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生答略)。你去過海南嗎?(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帶單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熱帶,氣候四季炎熱。我打算1月1日出發去海南,在去之前,我買好了車票,準備好了必需品,還要關注一下什么?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還要關注天氣預報。那么,天氣是怎樣預測出來的呢?
二、天氣預報和常用天氣符號
教師活動:展示衛星云圖。
講解:氣象衛星從太空不同的位置對地球表面進行拍攝,大量的觀測數據通過衛星傳回地面工作站,通過計算機處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圖照片。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提問:衛星云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么這些顏色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云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說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并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提問:衛星云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么這些顏色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云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說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并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風級的表示方法: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四川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地區差異;了解四川旅游業的發展;了解四川省的交通發展。
2.能力目標
學會運用地圖、資料分析四川省經濟發展的優勢;培養學生對比、歸納和綜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和終身學習地理知識的愿望。
教學重點
如何充分發揮當地優勢發展地方經濟。
教學難點
學會如何從社會經濟的角度描述一個地區。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四川東西差異大,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20xx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給四川帶來了重創,同時也給四川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四川人民在20xx年以14.5%的經濟增速向全國人民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經濟上迅速崛起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崛起的四川”。
[教師活動]
1.(板書)崛起的四種。
2.用多媒體展示圖8.7、8.8、8.9、8.10、8.11.
3.提問:說說自己家鄉有哪些特色的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學生活動] 回答:
1.……
2.……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板書)西部的經濟強省。
3.家鄉人民把四川建設成了我國的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最大、工業門類齊全、優勢產品較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4.提問:家鄉人民發掘了哪些優勢條件來發展經濟?
[學生活動] 回答:
1.……
2.……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板書)旅游天堂。
3.(轉承)“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四川的.旅游業,地震災后迅速復蘇。20xx年,四川人民將旅游業作為災后重建的優勢產業和先導產業,大力實施重振旅游工程,全省累計實現旅游總收入1472.48億元,同經增長34.8%.
4.說說自己家鄉有哪些旅游景點?
[學生活動] 回答:
1.……
2.……
[教師活動]
1.補充飲食文化及紅色旅游資源等。
2.對旅游資源分類:
自然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
人文旅游資源
[學生活動] 將自己列舉的與老師補充的旅游資源分類。
[教師活動] 作為學生,在旅游業發展中我們能做些什么?
[學生活動] 完成P.105的活動。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轉承)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響,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之說。但四川地處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沖。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塹變通途,成為大西南的交通樞紐。
[學生活動] 完成P.107的活動。
[教師活動] 用多媒體展示四川的發展戰略,激發學生熱愛四川的情感和建設四川的責任感。
[師生小結]
板書設計
西部的經濟強省
自然旅游資源
崛起的四川 旅游天堂
人文旅游資源
高速發展的現代化交通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及其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2. 了解洋流的類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層環流的分布規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表層洋流的分布的 教學建議
在 教學中, 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為例,對比兩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規律。然后, 教師引導學生讀《世界洋流模式》,歸納出世界大洋中低緯度和中高緯度環流分布規律。
關于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建議
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對海洋的了解說明海水運動形式。然后, 教師歸納出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講解波浪和潮汐運動時,可從能量來源、形成過程、產生的影響和驅利避害的措施幾方面進行講述。
關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建議
教材的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類,既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首先介紹風海流的形成,這是一個重點內容,然后介紹密度流和補償流。在 教學中,要講清三類洋流的概念、成因,補償流的分類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聯系行星風系、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分布、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諸多影響因素。
關于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建議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生產、海洋航運、海水凈化等方面。關于洋流對流經海區的沿岸氣候的影響,可以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進行對比,說明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關于洋流對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的影響,可從寒暖流的交匯和補償流的上升說明;關于洋流對海洋航運的影響,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為例,說明在冬夏不同季節,洋流的流向的變化對海洋航運的影響。最后,聯系海洋污染物的擴散和加速自凈,說明洋流的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引入新課〗
1. 提問:在同學們中可能有不少人去過海濱,你知道海水運動有哪些形式嗎?
2. 歸納:海水運動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種。
〖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
1. 讀:課本《波浪》景觀
2. 講解: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著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筑、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3. 讀:課本《大潮和小潮》、《錢塘潮與杭州灣地形》示意
4. 演示:錄像《錢塘潮》
5. 講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與月相變化的關系,著名的錢塘潮的形成與杭州灣地形的關系,以及潮汐對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設的影響。
6. 讀:課本《墨西哥灣暖流》示意
7. 講解:以墨西哥灣暖流為例,說明洋流的概念;從墨西哥灣暖流的規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書:海水運動形式:
1、波浪:風浪、海嘯、風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規模定向流動
〖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
1. 復習: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布。
2. 講解:風海流是在盛行風的作用下形成的規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風帶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風帶形成西風漂流等。在風海流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了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3. 讀:課本《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 講解:密度流是各個海域的海水因溫度、鹽度的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處出現液體壓強差異,引起海水的定向運動。例如,地中海的鹽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處,地中海的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層海水則流向地中海,補償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南美大陸西岸的秘魯寒流及秘魯漁場的形成》示意
6. 講解:補償流的形成、分類,秘魯漁場的形成。
7.板書:洋流的形成:
⑴風海流:主要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層洋流的分布的 教學〗
1.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2. 提問:對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緯度的洋流分布,從洋流的流向和性質等方面找出共同點。
3. 讀:《世界洋流模式》
4. 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5.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6. 提問: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該海域洋流流向隨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講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
1.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2. 提問: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的氣候類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講解:澳大利亞大陸東岸為濕潤的氣候類型,西岸為干旱的氣候類型。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大陸東部沿海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亞寒流流過。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則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的作用。寒暖流對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氣候的形成以及氣候的差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5. 提問:找出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并說出寒暖流的名稱。
6. 講解: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漁場。另外,洋流還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擴散產生影響。
7.板書: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
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
污染:范圍擴大,凈化加快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觀測海水運動
1.觀測風浪運動: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風浪運動。可利用風速儀測出觀測時的風速,也可收聽當地氣象臺站的氣象預報,將風力大小的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同時,將目測的浪高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分析風力和浪高數據,找出海洋風浪運動的規律,為沿海的捕漁業和航海業提供服務。
2.觀察潮汐現象: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的潮汐現象。觀測內容為每天海水的漲落時間、次數、潮差,結合月相變化觀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現。
>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微格教學教案(10分鐘)
設計者:郭倩教學對象:高一學生科目:地理課題:地球自轉與公轉主要的教學技能:演示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燈方面的規律和特點;了
解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技能目標:能夠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能夠讀懂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各種示意圖,
會畫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方向,能夠利用自轉和公轉相關知識解決實際應用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一切物質處于運動狀態,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和特點;黃赤交角的形成,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教學難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空間概念的建立教學過程: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培養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圖片說明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說明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點,并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
4.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其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比較和綜合的方法,概括總結某種地理事物規律的能力,判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通過知識遷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特點。
3.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澳大利亞工礦業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比較綜合、解說等方法。
●教具準備
1.有關澳大利亞錄像資料。
2.實例圖片。
3.自制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歌曲《浪跡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亞人文和景觀的特色圖片。教師出示《悉尼歌劇院》圖,創設情境,引出澳大利亞之行。
板書:澳大利亞
[講授新課]
過渡語:今天我們要去澳大利亞旅行,開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電腦展示:課本73頁圖8.35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
學生活動:
①學生在圖上找出澳大利亞。
②以它為中心,找出與澳大利亞相鄰的大洲和大洋。
提問學生:在我們開始澳大利亞之行之前,請你談一談,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學生回答:服裝、飲食、語言、貨幣等方面做準備。
過渡語:第一站我們到悉尼去參觀野生動物園。
教師提問:你知道澳大利亞有哪些特有生物嗎?
學生:袋鼠、鴨嘴獸、考拉等。
教師:這些動物長什么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園。
電腦展示:動物的圖片。老師做簡單介紹。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是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風景。你們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著美麗的長尾巴,懷藏可愛的`“小寶貝”,跳躍著前進在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上,整潔的城市里。
鴯鹋: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不過它比鴕鳥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不過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會飛翔,但善于奔跑,有“飛毛腿”之稱,并能連續長跑,因此贏得了“長跑運動員”的聲譽。
鴨嘴獸:它是哺乳類卻會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處在于它亦獸亦魚,而又非獸非魚。它是水陸兩棲動物,它通過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鴨嘴獸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學家經過多年的爭論,才將鴨嘴獸列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動物”。
樹袋熊:與我國大熊貓相媲美。它長著一張胖乎乎的孩兒臉,一個黑黝黝的大鼻子,一雙黑豆似的圓眼睛,兩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愛、憨態可掬。它們雖然屬于走獸,但幾乎從不下地行走,它們吃在樹上,睡在樹上,以樹為家。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回答:很古老。
教師提問: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試著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一下。
電腦展示:大陸漂移的圖片。
分段提問:
1.澳大利亞大陸約在什么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的?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這對生物的進化會產生什么影響?
3. 引申思考:實際上,長期處于孤立狀態的大陸,不僅僅是澳大利亞大陸,還有南極大陸,為什么澳大利亞大陸有那么多特有動物,而南極大陸卻很少呢?
學生活動:討論。
學生回答:
1、6500萬年前。
2、會減緩生物進化的速度。如果這些動物又沒有生存的天敵,就能夠生存至今。
3、南極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老師補充小結:由于澳大利亞遠離其他大陸,海洋阻礙了各大陸間的動物遷徙與交流,使舊大陸上的高級食肉猛獸,如獅、豹、虎、狼等無法自己遠涉重洋來到這里,也使這些古老動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獨特位置是澳大利亞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板書: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總結過渡:澳大利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面積7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天敵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現在,我們一起來體會“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真實含義。
學生活動:一名學生模擬播音員給大家朗誦課本74頁資料。
師生互動:老師提問,學生齊答來幫助學生抓住資料當中的關鍵詞語。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植物?
學生齊答:9000種。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鳥類?
學生齊答:450種。
老師提問:全球有多少有袋類動物分布在這里?
學生齊答:全球150種除了南美洲有幾種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板書:種類繁多
過渡:參觀完悉尼動物園,下面我們去墨爾本,參觀牧羊場。
電腦展示:墨爾本《牧羊場》的圖片和視頻。
教師講述:這是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牧羊場,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設置懸念:澳大利亞盛產羊和羊毛,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然而①澳大利亞是從何時開始發展養羊業?②又是誰最先把羊這種澳大利亞大陸原本沒有的動物引入這塊樂土的?
學生回答: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
教師提問:為什么澳大利亞非常適合綿羊的生長和繁殖呢?
學生:氣候、地形適宜。草多,沒有大型食肉動物。
電腦展示:展示《澳大利亞地形》空白圖。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地形東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異?
學生回答: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原。
電腦展示:視頻,補充大自流盆地相關知識。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地形的角度來考慮的話,你準備把你的牧羊場建在何處?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圍欄放牧。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的氣候》圖片。
教師提問:說出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回答: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的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氣候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你又準備把你的牧場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綜合地形和氣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學生自由討論。
學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熱帶草原氣候區,東南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西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區。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圖。教師提問:澳大利亞的養羊業有幾種方式?
學生:兩種。一種粗放牧羊帶,一種是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公司的經理的話,如果你們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麥的話,你覺得這些工業原料應來自于澳大利亞的哪些地區?
學生回答:東南部和西南部。因為那里是羊毛和小麥混合經營帶。
過渡:同學們,我國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們知道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嗎?(學生看書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國的1/45。澳大利亞國土面積是多少?(768萬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的農場規模很大,一般可以達到幾千公頃。這么少的人要管理這么大的農場,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呢?
學生結論:農牧業生產高度機械化。
老師:時間差不多,旅行快結束,請學生總結這節課主要學習的內容。
思維拓展:澳大利亞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學生回答:
1.發展特色農業。
2.農牧業機械化,提高糧食產量。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二)教學難點
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同學們:長城、日本富士山、喜馬拉雅山脈在哪里?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6-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S)~北緯80度(N)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E)~西經170度(W)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應該明白,當談及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我們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老師剛才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現在請你們來分析一下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通過讀地圖6-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1)讀圖6-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西經9度(W)~東經66度(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課堂總結)
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知識導入)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講授新知識)
板書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板書2.時區及換算
講述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
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172.5°E~172.5°W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閱讀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4.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板書3.北京時間
講述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的區時。
板書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課堂總結)
本節學習世界時區的知識,同學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作為初一的學生,對于時區,國際日期變更線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形成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2.時區及換算
3.北京時間
4.國際日期變更線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臧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在地圖上識記秦嶺—淮河線的位置
2、根據已學的知識,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3、運用地圖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位置。
4、培養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組內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必答和搶答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認識我國遼闊的美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工具,啟發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
[學習方法] 討論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準備] 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由《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這句話提出為什么?從而引出秦嶺—淮河一線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一、秦嶺—淮河的'位置
(一)認識秦嶺—淮河的位置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
1、 根據地圖請你說說秦嶺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經 注入東海。
4、圖上填注秦嶺—淮河經過的省級行政區
5、判斷下列,位于秦嶺—淮河線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東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題為讀圖基礎題;第3題為知識拓展題;第4、5題既復習了省級行政區的分布,又為進一步明確位置奠定基礎)
(二)、介紹秦嶺和淮河
1、 介紹秦嶺:學生看景觀圖并閱讀課文材料
2、 介紹淮河:學生在閱讀材料后,完成下列問題
A、 黃河奪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黃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黃河奪淮入海后,淮河成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黃河攜帶的泥沙,沉積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暢
二、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從復習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溫度帶的分布、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水資源的分布,加深對秦嶺—淮河線地理意義的理解。( 0℃、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
2、課本P76活動
3、課本P77活動
1955年1月發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西安最低氣溫為-20.6℃,秦嶺南側的安康最低氣溫為-7.6℃。請你解釋兩地氣溫差異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嶺的阻擋,冷空氣的影響,在秦嶺南側減弱。)
4、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競賽)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拓展)
綜上所述: 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課本P77)
三、四大地理區域 (課本P78活動)
看一看下列山脈是哪些地區的分界線。并用線連接起來。
陰山 第二階梯與第三級階梯
太行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秦嶺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課本P79活動根據課本閱讀材料,用直線將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連接起來。
沙漠廣布
東南半壁 農耕為主
牧業為主
西北半壁 人口眾多
四、課堂小結及課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06-07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11-08
初中地理教案【薦】12-24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推薦】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