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教案范文九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熟練地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求等腰三角形內角的角度。
2. 熟識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及判定.
2.通過例題教學,幫助學生總結代數法求幾何角度,線段長度的方法。
教學重點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簡潔的邏輯推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敘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也可以簡稱等邊對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對折,折疊兩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與AC重合,點B與點 C重合,線段BD與CD也重合,所以C。
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底邊上的高線互相重合,簡稱三線合一。由于AD為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所以BD= CD,AD為底邊上的中線;BAD=CAD,AD為頂角平分線,ADB=ADC=90,AD又為底邊上的高,因此三線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為3和4,則其周長為多少?
二、新課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底邊與腰相等,這時,三角形三邊都相等。我們把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邊三角形。
等邊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質呢?
1.請同學們畫一個等邊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個內角的度數,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識,通過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確的?
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的性質得到B=C,又由B+C=180,從而推出B=C=60。
3.上面的條件和結論如何敘述?
等邊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個角都等于60。
等邊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有幾條對稱軸?
等邊三角形也稱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邊上的中點,B=30,求1和ADC的'度數。
分析:由AB=AC,D為BC的中點,可知AB為 BC底邊上的中線,由三線合一可知AD是△ABC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從而ADC=90,BAC,由于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問題1:本題若將D是BC邊上的中點這一條件改為AD為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或底邊BC上的高線,其它條件不變,計算的結果是否一樣?
問題2:求1是否還有其它方法?
三、練習鞏固
1.判斷下列命題,對的打,錯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中線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個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兩個內角也為60( )
2.如圖(2),在△ABC中,已知AB=AC,AD為BAC的平分線,且2=25,求ADB和B的度數。
四、小結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可以推出等邊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為60。三線合一性質在實際應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個結論成立,其他兩個結論一樣成立,所以關鍵是尋找其中一個結論成立的條件。
五、作業
1.課本P127─7,9
2、補充:如圖(3),△ABC是等邊三角形,BD、CE是中線,求CBD,BOE,BOC,
EOD的度數。
(一)課本P127─1、3、4、8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負整數指數冪=(a≠0,n是正整數).
2.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3.會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小于1的數.
教學重點:
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難點:
會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小于1的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堂知識使學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理論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能利用事物之間的類比性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1.回憶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1)同底數的.冪的乘法:am?an = am+n (m,n是正整數); (2)冪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數); (3)積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數); (4)同底數的冪的除法:am÷an = am?n ( a≠0,m,n是正整數,m>n); (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數);
2.回憶0指數冪的規定,即當a≠0時,a0 = 1.
3.你還記得1納米=10?9米,即1納米=米嗎?
4.計算當a≠0時,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數,m>n)中的m>n這個條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二、總結: 一般地,數學中規定: 當n是正整數時,=(a≠0)(注意:適用于m、n可以是全體整數) 教師啟發學生由特殊情形入手,來看這條性質是否成立. 事實上,隨著指數的取值范圍由正整數推廣到全體整數,前面提到的運算性質都可推廣到整數指數冪;am?an = am+n (m,n是整數)這條性質也是成立的.
三、科學記數法: 我們已經知道,一些較大的數適合用科學記數法表示,有了負整數指數冪后,小于1的正數也可以用科學記數法來表示,例如:0.000012 = 1.2×10?5. 即小于1的正數可以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為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數位數只有1位的正數,n是正整數. 啟發學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12 = 1.2×10?2,0.0012 = 1.2×10?3,0.00012 = 1.2×10?4,以此發現其中的規律,從而有0.0000000012 = 1.2×10?9,即對于一個小于1的正數,如果小數點后到第一個非0數字前有8個0,用科學記數法表示這個數時,10的指數是?9,如果有m個0,則10的指數應該是?m?1.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概念
2、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性質
3、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性質的一些簡單的應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
難點: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的證明中添加輔助線的思想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如圖,為了測量一個池塘的寬BC,在池塘一側的平地上選一點A,再分別找出線段AB、AC的中點D、E,若測出DE的長,就可以求出池塘的寬BC,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2、動手操作:剪一刀,將一張三角形紙片剪成一張三角形紙片和一張梯形紙片
(1)如果要求剪得的兩張紙片能拼成平行的四邊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
(2)要把所剪得的兩個圖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可將其中的三角形做怎樣的圖形變換?
3、引導學生概括出中位線的'概念。
問題:(1)三角形有幾條中位線?(2)三角形的中位線與中線有什么區別?
啟發學生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線的兩端點都是三角形邊的中點,而三角形中線只有一個端點是邊中點,另一端點上三角形的一個頂點。
4、猜想:DE與BC的關系?(位置關系與數量關系)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證明你的猜想
引導學生寫出已知,求證,并啟發分析。
(已知:⊿ABC中,D、E分別是AB、AC的中點,求證:DE∥BC,DE=1/2BC)
啟發1:證明直線平行的方法有哪些?(由角的相等或互補得出平行,由平行四邊形得出平行等)
啟發2:證明線段的倍分的方法有哪些?(截長或補短)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經過分析后,師生共同完成推理過程,板書證明過程,強調有其他證法。
證明:如圖,以點E為旋轉中心,把⊿ADE繞點E,按順時針方向旋轉180゜,得到⊿CFE,則D,E,F同在一直線上,DE=EF,且⊿ADE≌⊿CFE。
∴∠ADE=∠F,AD=CF,
∴AB∥CF。
又∵BD=AD=CF,
∴四邊形BCFD是平行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DF∥BC(根據什么?),
∴DE 1/2BC
2、啟發學生歸納定理,并用文字語言表達:三角形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
(三)學以致用、落實新知
1、練一練:已知三角形邊長分別為6、8、10,順次連結各邊中點所得的三角形周長是多少?
2、想一想:如果⊿ABC的三邊長分別為a、b、c,AB、BC、AC各邊中點分別為D、E、F,則⊿DEF的周長是多少?
3、例題:已知: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E,F,G,H分別是AB,BC,CD,DA的中點。
求證: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啟發1:由E,F分別是AB,BC的中點,你會聯想到什么圖形?
啟發2:要使EF成為三角的中位線,應如何添加輔助線?應用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能得到什么?你能得出EF∥GH嗎?為什么?
證明:如圖,連接AC。
∵EF是⊿ABC的中位線,
∴EF 1/2AC(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
同理,HG 1/2AC。
∴EF HG。
∴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并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挑戰:順次連結上題中,所得到的四邊形EFGH四邊中點得到一個四邊形,繼續作下去。。。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四)學生練習,鞏固新知
1、請回答引例中的問題(1)
2、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AB=CD,M,N,P分別是AD,BC, BD的中點。求證:∠PNM=∠PMN
(五)小結回顧,反思提高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困惑?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2.能判斷一個給定的函數是否為反比例函數,并會用待定系數法求函數解析式
3.能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
二、重、難點
1.重點: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能根據已知條件寫出函數解析式
2.難點: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3.難點的突破方法:
(1)在引入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時,可適當復習一下第11章的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等相關知識,這樣以舊帶新,相互對比,能加深對反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
(2)注意引導學生對反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看形式,等號左邊是函數y,等號右邊是一個分式,自變量x在分母上,且x的指數是1,分子是不為0的常數k;看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由于x在分母上,故取x≠0的一切實數;看函數y的取值范圍,因為k≠0,且x≠0,所以函數值y也不可能為0。講解時可對照正比例函數y=kx(k≠0),比較二者解析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k≠0)還可以寫成(k≠0)或xy=k(k≠0)的形式
三、例題的意圖分析
教材第46頁的思考題是為引入反比例函數的`概念而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實際問題出發,探索其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通過觀察、討論、歸納,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47頁的例1是一道用待定系數法求反比例函數解析式的題,此題的目的一是要加深學生對反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數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所蘊含的“變化與對應”的思想,特別是函數與自變量之間的單值對應關系。
補充例1、例2都是常見的題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補充例3是一道綜合題,此題是用待定系數法確定由兩個函數組合而成的新的函數關系式,有一定難度,但能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引入
1.回憶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它們的一般形式是怎樣的?
2.體育課上,老師測試了百米賽跑,那么,時間與平均速度的關系是怎樣的?
五、例習題分析
例1.見教材P47
分析:因為y是x的反比例函數,所以先設,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求出常數k,即利用了待定系數法確定函數解析式。
例1.(補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數
(1)(2)(3)xy=21(4)(5)(6)(7)y=x-4
分析:根據反比例函數的定義,關鍵看上面各式能否改寫成(k為常數,k≠0)的形式,這里(1)、(7)是整式,(4)的分母不是只單獨含x,(6)改寫后是,分子不是常數,只有(2)、(3)、(5)能寫成定義的形式
例2.(補充)當m取什么值時,函數是反比例函數?
分析:反比例函數(k≠0)的另一種表達式是(k≠0),后一種寫法中x的次數是-1,因此m的取值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即m-2≠0且3-m2=-1,特別注意不要遺漏k≠0這一條件,也要防止出現3-m2=1的錯誤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5
一、平移: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沿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質:⑴經過平移,對應點所連的線段平行且相等;⑵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角相等。⑶平移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和形狀(只改變圖形的位置)。(4)平移后的圖形與原圖形全等。
3.簡單的平移作圖
①確定個圖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條件:
⑴需要原圖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離或一個對應點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⑴找出關鍵點;⑵作出這些點平移后的對應點;⑶將所作的對應點按原來方式順次連接,所得的;
二、旋轉: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這個定點稱為旋轉中心,轉動的角稱為旋轉角。
1.旋轉
2.旋轉的性質
⑴旋轉變化前后,對應線段,對應角分別相等,圖形的大小,形狀都不改變(只改變圖形的位置)。
⑵旋轉過程中,圖形上每一個點都繞旋轉中心沿相同方向轉動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對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都是旋轉角,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⑷旋轉前后的兩個圖形全等。
3.簡單的旋轉作圖
⑴已知原圖,旋轉中心和一對對應點,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⑵已知原圖,旋轉中心和一對對應線段,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⑶已知原圖,旋轉中心和旋轉角,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三、分析組合圖案的形成
①確定組合圖案中的“基本圖案”
②發現該圖案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③探索該圖案的形成過程,類型有:⑴平移變換;⑵旋轉變換;⑶軸對稱變換;⑷旋轉變換與平移變換的組合;
⑸旋轉變換與軸對稱變換的組合;⑹軸對稱變換與平移變換的組合。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靈活應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2.進一步加深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之間關系的認識.
二、重點、難點
1.重點:靈活應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靈活應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3.難點的突破方法:
三、課堂引入
創設情境:在軍事和航海上經常要確定方向和位置,從而使用一些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
四、例習題分析
例1(P83例2)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詞;
⑵依題意畫出圖形;
⑶依題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QR=30;
⑷因為242+182=302,PQ2+PR2=QR2,根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QPR=90°;
⑸∠PRS=∠QPR—∠QPS=45°.
小結:讓學生養成“已知三邊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識.
例2(補充)一根30米長的細繩折成3段,圍成一個三角形,其中一條邊的長度比較短邊長7米,比較長邊短1米,請你試判斷這個三角形的形狀.
分析:⑴若判斷三角形的形狀,先求三角形的三邊長;
⑵設未知數列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邊長5、12、13;
⑶根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52+122=132,知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
解略.
本題幫助培養學生利用方程思想解決問題,進一步養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并能運用這些性質進行分式化簡.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分式的化簡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三)情感與價值目標.
滲透類比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這是學好本章的關鍵.
2.難點: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分式化簡.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數學小笑話:
從前有個不學無術的富家子弟,有一次,父母出遠門去辦事,把他交給廚師照看,廚師問他:“我每天三餐每頓給你做兩個饅頭,夠嗎?”他哭喪著臉說:“不夠,不夠!”廚師又問:“那我就一天給你吃六個,怎么樣?”他馬上欣喜地說:“夠了!夠了!”
2.問:這個富家子弟為什么會犯這樣的錯誤?
3.分數約分的方法及依據是什么?
(1)的依據是什么?呢?
(2)你認為分式與相等嗎?與呢?
(二)新課
1.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由學生小結出分式的基本性質:
分式的分子與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變,即: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2.加深對分式基本性質的理解:
例1下列等式的右邊是怎樣從左邊得到的?
由學生口述分析,并反問:為什么c≠0?
解:∵c≠0,∴==(2)=學生口答,教師設疑:為什么題目未給x≠0的條件?(引導學生學會分析題目中的隱含條件.)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8
一、目標要求
1.理解掌握異分母分式加減法法則。
2.能正確熟練地進行異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
二、重點難點
重點:異分母分式的加減法法則及其運用。
難點:正確確定最簡公分母和靈活運用法則。
1.異分母分式的加減法法則:異分母分式相加減,先通分,變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減。用式子表示為:±=。
2.分式通分時,要注意幾點:(1)如果各分母的系數都是整數時通分,常取它們的系數的最小公倍數,作為最簡公分母的系數;(2)若分母的系數不是整數時,先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其化為整數,再求最小公倍數;(3)分母的系數若是負數時,應利用符號法則,把負號提取到分式前面;(4)若分母是多項式時,先按某一字母順序排列,然后再進行因式分解,再確定最簡公分母。
三、解題方法指導
【例1】計算:(1)++;
(2)-x-1;
(3)--。
分析:(1)把分母的各多項式按x的降冪排列,能先分解因式的將其分解因式,找最簡公分母,轉化為同分母的分式加減法。(2)一個整式與一個分式相加減,應把這個整式看作一個分母是1的式子來進行通分,注意-x-1=,要注意負號問題。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例2】計算:。+++。
分析:此題若將4個分式同時通分,分子將是很復雜的,計算也是比較復雜的。各式的分母適用于平方差公式,所以采取分步通分的方法進行加減。
解:原式=++=++=+=+==。
四、激活思維訓練
▲知識點:異分母分式的加減
【例】計算:-+。
分析:此題如果直接通分,運算勢必十分復雜。當各分子的次數大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數時,可利用多項式的除法,將其分離為整式部分與分式部分的和,再加減會使運算簡便。
解:原式=[x+2-]-[x+3+]
+[+1]
=x+2--x-3-++1
=--+=====。
五、基礎知識檢測
1.填空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導及其應用;完全平方公式的幾何解釋;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條理性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導過程、結構特點、幾何解釋,靈活應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學生自學
問題:根據乘方的定義,我們知道:a2=aa,那么(a+b)2應該寫成什么樣的形式呢?(a+b)2的運算結果有什么規律?計算下列各式,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1)(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2)(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得出結果:
(1)(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2)(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分析推廣:結果中有兩個數的平方和,而2p=2p1,4m=2m2,恰好是兩個數乘積的二倍(1)(2)之間只差一個符號.
推廣:計算(a+b)2=__________;(ab)2=__________.
得到公式,分析公式
結論:(a+b)2=a2+2ab+b2(ab)2=a22ab+b2
即:兩數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們的.平方和,加(或減)它們的積的2倍.
二、幾何分析:
你能根據圖(1)和圖(2)的面積說明完全平方公式嗎?
圖(1)大正方形的邊長為(a+b),面積就是(a+b)2,同時,大正方形可以分成圖中①②③④四個部分,它們分別的面積為a2、ab、ab、b2,因此,整個面積為a2+ab+ab+b2=a2+2ab+b2,即說明(a+b)2=a2+2ab+b2. 請點擊下載Word版完整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完全平方公式》教案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完全平方公式》教案》,來自網!
【八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的數學教案12-14
八年級數學教案06-18
初中八年級數學教案11-03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教案11-04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09
八年級的數學教案15篇12-14
八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01
八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01-03
八年級數學教案【熱門】12-03
【熱門】八年級數學教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