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初中地理教案集合九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東南半島與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2.通過閱讀地圖,能夠從圖中獲取相應地理信息,提升識圖、析圖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山河分布特點和氣候特點。
難點:山河分布及氣候特點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法。給學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贈緬甸友人》,引導學生注意聽其中的歌詞: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提問學生: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條江?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而導入到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地理位置與國家
【教師活動】出示世界地圖和東南亞地形圖,引導學生觀察,點撥識圖技巧。
【提問】你們能從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嗎?并試著說一說他們的地理位置特點?
【學生回答】連兩大洲,通兩大洋,類似于一個十字路口。
【教師總結】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與10°S之間。
【教師活動】出示世界行政區劃圖,引導學生找出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國家有哪些?哪些與我國接壤?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東南亞包含的國家主要由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等11個國家,其中與我國接壤的有老撾、緬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師活動】出示中南半島的地形圖,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觀察。
【提問】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與之相關的河流呢?
【學生回答】山河相間,地勢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師總結】中南半島的`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勢高峻,與中國山水相連,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表形態。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資源豐富,下游水流平緩。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出示中南半島的年氣溫和降水分布圖。
【提問】中南半島的氣候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中南半島大部分為熱帶季風氣候,有旱雨兩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風,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為旱季。
【教師活動】展示馬來群島的分層設色地形圖,馬來群島的年氣溫和降水分布圖。
【提問】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分別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馬來群島島嶼眾多,其中大多數島嶼地勢崎嶇,山嶺很多,平原較少,河流湍急。赤道橫穿馬來群島中部,群島大部分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
【拓展延伸】
【提問】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如此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對人類活動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區。
【教師總結】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帶,而山區和島嶼則人口稀少。水熱條件好,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分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對比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掌握經線的基礎上,了解經度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經度的劃分方法。
二、教學時間
約10分鐘。
三、教具
地球儀,一張直徑30cm的圓紙,一條注出經度的寬3cm的長紙條。
四、教學過程:
師:[指地球儀上經線]我們已經講過了經線,它是連接兩極的半圓線;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經線圈;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為了區別每條經線,給經線標出度數,這叫經度。它是怎樣劃分的?[出示一張直徑約30cm的.圓紙片]我們來看,這圓紙的兩邊是兩個半圓線,代表兩條經線,它們現在是相對的,組成了一個……[指圓紙周邊]
生:經線圈。
師:對,現在把圓從中間折起,這折出的直線相當于地軸,它和經線之間形成兩個半圓的面。請看現在這兩條經線之間[折成直角]所夾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師:[又縮小一半]這樣呢?
生:45°
師:對,[展示圓面]現在這兩條線中間多少度?
生:180°
師:很好,[指圓紙背面]如果再看這面呢?
生:也是180°
師:對,所以經度一共有360°,為了區別清楚,要找一個0°作起點,經過各國共同商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板書]的經線作為0°經線[指地球儀],叫作本初子午線[板書],現在大家都從圖上找一找。
生:[看圖]
師:0°經線確定后[在地球儀上指出并演示]向東10°、20°、30°……越向東度數越增加,到180°;從0°經線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數越增加,也到180°。[板書]向東為東經度(E),向西為西經度(W)。0°和180°是東、西經共有的。[畫板圖]請看這兩幅圖(圖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畫。
生:0°經線向東是東經度,數字遞增;0°經線向西為西經度,數字也是遞增的。
180°經線向東為西經度,數字遞減;180°向西為東經度,數字也是遞減的。
師:對,我們注經度時一定要注明東經度或西經度。地球儀的經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圖多注在圖下。
[出示注好經度的紙條,并圍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張紙條(2cm—3cm寬,40cm長)從0°開始,注上經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處粘在一起,成一紙圈,幫助你加深對經度劃分的了解。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于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并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復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么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課內容。并說明作業任務:自然環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第七章 第一節: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二、地形特點
1. 島國——四大島為主體
2.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3. 山地地形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與弊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閱讀等溫線分布圖,概括出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
2.說出1月0C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
4.讀圖說出我國主要的溫度帶及其大致的分布。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我國一、七月平均氣溫分布圖,進一步學會判斷、分析等值線分布圖,初步學會分析形成氣溫特點的原因。
2.從一月等溫線圖上,找出1月0C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3.進一步學會運用地圖獲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氣溫及溫度帶的學習,進一步體會我國疆域遼闊,地區差異大的特點。
2.通過氣候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的分析,進一步明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
2.我國1月0℃等溫線的分布。
3.我國溫度帶的分布。
【教學難點】
閱讀我國一月、七月氣溫分布圖,分析概括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你喜歡旅游嗎?國慶節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現在有什么不同?(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新課)
【請你當參謀】
大連的小紅同學也很喜歡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爾濱的奶奶家過春節,你能告訴她需要準備哪些服裝嗎?姑姑說,可能還要帶她去廣州玩,她還要另外做哪些準備?
【承轉】同是春節,為什么到哈爾濱和廣州穿的衣服差別這么大呢?
【指導讀圖】我們比較一下哈爾濱和廣州兩地冬季的氣溫。(課件展示哈爾濱和廣州氣溫曲線圖)計算哈爾濱和廣州兩地1月份氣溫相差多少?
【轉折過渡】兩地1月氣溫相差近35℃,難怪兩地在衣著上相差那樣懸殊。
要了解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別的具體情況,還要看我國的1月平均氣溫圖。初一我們學過世界氣溫分布,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什么是等溫線?同一條等溫線上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
【指導讀圖】讀“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度?在圖上用筆描繪出來0℃等溫線,說出0℃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2.從秦嶺----淮河一線往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漠河的氣溫大約是多少度?從秦嶺----淮河往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海口的氣溫大約是多少度?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約是多少度?
【概括總結】我國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從此線往北溫度越來越低,漠河的'平均氣溫大約是-28℃以下。從此線往南氣溫越來越高,海口的氣溫大約是16℃以上。我國南北之間的溫差約為44℃以上。
【板書】南北氣溫的差異
一、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
【啟發提問】為什么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這么大呢?
【觀察】“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演示
【歸納】我國南北跨緯度很大。冬季太陽直射在南半球,我國北方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陽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晝長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獲得的太陽光熱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風南下,我國北方首當其沖,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
【結論】因此,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影響。
【啟發提問】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氣溫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國夏季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呢?
【引導讀圖】用同樣方法,分析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讀圖要求(可要求學生依據讀1月平均氣溫圖的方法,分組討論,列出讀圖提綱):
①漠河的7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
②海口的7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我國南北氣溫相差大約多少攝氏度?
③找出我國7月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在哪兒?那里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為什么這里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指圖總結】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大部分地區7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說明我國普遍高溫。
(2)漠河的7月平均氣溫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氣溫為28℃以上。我國南北平均氣溫相差僅為12℃左右,氣溫差別不大。
(3) 7月我國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在青藏高原內部,大約在8℃以下。因為青藏高原地勢很高,故青藏高原內部成為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板書】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啟發提問】為什么我國夏季普遍高溫南北氣溫相差不大呢?依據剛才學過的分析冬季氣溫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學們課下可以討論夏季氣溫分布的原因。
【承轉】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并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劃分為5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
請同學們看書上“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
【指導讀圖】說明讀圖要求,指導讀圖方法:
(1)我國共劃分哪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
(2)這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分別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區?
(3)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大致與1月份的哪條等溫線一致(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
(4)我們這個地區屬于哪個溫度帶,東北平原、黃河中下游地區、海南島、長江中下游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各屬于哪個溫度帶。
【板書】三、溫度帶的劃分與分布
【啟發提問】不同的溫度帶對我們生產和生活有什么影響呢?
【分小組討論回答】(課件提示)
(1)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的果樹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溫度帶內,作物能夠成熟的次數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氣溫的差異在傳統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異?
(4)你還能說出哪些不同?
【練習與小結】(課件)
板書設計
南北氣溫的差異
一、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
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三、溫度帶的劃分與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東南亞地形圖》、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提綱
第一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二、自然條件
1.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2.氣候:①熱帶雨林氣候②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我們在學習東亞區域地理時,是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東亞的?(范圍、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
引入新課我們今天學習東南亞的區域地理,仍然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找出它與東亞的差異,/Article/Index.html>總結出東南亞區域地理特征。
學習新教材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板書)
[讀圖]讀《東西半球圖》,教師指圖明確范圍,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教師做簡單介紹。
[提問]從圖上看東南亞位于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從海陸位置看,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正處于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馬來半島南面的馬六甲海峽,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讀圖]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圖。教師介紹馬六甲海峽。
[提問]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這是為什么?提示學生可參看“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回答。(日本的工業原料依賴于進口,需從亞洲、非洲等地進口石油、鐵礦石等,而馬六甲海峽是它必經之地。日本向亞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業產品,同樣需經馬六甲海峽,它直接關系到日本經濟的發展。)
[讀圖]讀《東南亞政區圖》引導學生思考,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所占緯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國家位于赤道兩旁?(東亞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東南亞則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絕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位于赤道兩側。)指導學生從圖上找出東南亞包括的國家和地區,參看課本附表,東南亞國家概況,做/Article/Index.html>總結歸納。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東南亞的這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對其自然環境有什么影響呢?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寫課本第114頁表格。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板書)
[提問]指導學生讀《東南亞地形圖》后問馬來群島與中南半島相比較,地形有什么區別?(同樣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嶇,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看景觀圖]指導學生看課本“坦博臘火山大爆發”圖。
[讀一讀]指定學生朗讀課本第115頁的“讀一讀”。
[提問]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提示學生參看《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并注意與日本比較。
[教師歸納]馬來群島與日本群島一樣,也是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所不同的是,馬來群島處于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提問]火山爆發會給當地帶來什么影響?(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富多種元素,也會使當地的土壤肥沃。)
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板書)
總的'看東南亞的多山地形與其所在位置是分不開的。它不僅影響了東南亞的地形,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氣候,我們來分析一下本區氣候特征。
[提問]東南亞屬于哪個氣候帶?提示學生參看“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圖。(屬熱帶多雨地帶。)
[提問]這里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指導學生看《世界年平均氣溫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這里年均溫可達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
[教師講述]但由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所在位置不同,它們之間的氣候也存在差異,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
①熱帶雨林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雨林氣候的分布地區——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
[提問]這一帶緯度位置特點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問]這一帶每天的天氣變化過程怎樣?指導學生讀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請一學生按圖分析一天的天氣變化情況。(日出以后,氣溫逐漸升高,地面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天空云量逐漸增多;午后兩三點鐘,天空濃云密布,雷電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減少,天氣轉晴。)
[提問]這里為什么會經常產生這樣的天氣變化叱?提示學生可參考“降水的分布和變化”一節的內容。(馬來群島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氣壓低,同時四周為廣闊的海洋,水汽來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氣受熱上升,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下降,空氣中的水汽容易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水滴,產生對流雨。)講課過程中,繪制上升氣流降水示意圖。
正是由于這里有充足的熱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長終年常綠茂盛的森林,我們叫這種植物類型為熱帶雨林。并且這里的農作物全年可以播種,都能收獲。
②熱帶季風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季風的分布地區——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提問]什么是季風氣候?中南半島的風向有什么變化?指導學生參看“亞洲東部一、七月的氣壓和風向”圖。(季風氣候是指在一年之內,隨季節不同,風向有規律的變。這里一月為東北風,七月為西南風。)
[教師講授]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東北風,是來自亞歐內陸的風,所以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風,它來自濕熱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最大的區別是什么?(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而熱帶季風氣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師補充]由于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這里的農作物多在雨季播種,在旱季收獲。
復習鞏固按照板書,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所學的重點知識。
布置作業填寫課本第116頁[做一做]中表格;閱讀第116頁“讀一讀”。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系。
2.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我國工業發達地帶和主要的工業地區、工業城市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4.使學生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
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工業與我們”“工業的空間分布”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三個標題內容。這三部分內容是前后聯系的,形成一個整體。教材內容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布現狀,工業未來發展方向。
教材第一個標題下,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以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為例,利用景觀圖片結合文字說明,形象地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其次,強調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第三,強調了工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并且,教材通過活動練習“觀察我們的家……”,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第一個標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強民富,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個標題下,內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紹了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使學生對我國工業的空間分布現狀有一個總體了解。然后,在活動練習中,以“遼中南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為例,分析其工業分布的類型及特點,分析影響工業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條件,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個標題下,首先介紹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第二,介紹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第三,講述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動練習。通過活動練習內容可以使學生明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內容點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什么是工業,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的相互聯系性。教材運用圖4.24直觀地進行了說明。處于工業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將出現不同的工業部門和類型。例如開采礦產,采伐森林等,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的工業;冶煉鋼鐵,制造水泥等,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工業;生產汽車,制造機器,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業。工業生產過程中上一個生產階段的產品,是下一個生產階段的原料,體現了工業生產具有階段性、相互聯系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教材利用插圖表現了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國防現代化與工業的關系。通過幾個側面,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工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快樂和便利。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設計了“仔細觀察我們的家……”的內容,讓學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們生活與各工業部門的聯系,同時找出在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系。通過活動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我國的工業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布的特點。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教材運用圖4.26(“我國工業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點內容。
5.合理分布工業是工業建設中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首先,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二,要考慮發揮地區條件的優勢,揚長避短;第三,要考慮城鄉結合,帶動鄉鎮經濟的發展;第四,要考慮帶動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五,要考慮當地的工業基礎和勞動力構成;第六,要考慮國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以資源配置較好的遼中南工業區為例,提出了本地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的問題;在活動練習2中,以資源配置不好的滬寧杭工業區為例,提出了如何發揮本區市場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優勢的問題。通過這些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分析工業分布問題的方法。在活動練習3中,安排了由學生選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這使學生又一次獲得鍛煉其分析能力的機會。在活動練習4中,涉及到工業的分布與鄉鎮企業發展的關系,這在我國當今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6.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高新技術產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現代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產品更新換代很快。
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教材運用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展示了我國沿海開發區、內陸和沿邊開發區的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除青藏地區外,各省區多在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8.關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沿海地區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形成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制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9.教材在最后的活動練習中,安排了材料閱讀內容。三則短文中,第一個短文介紹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第二個短文介紹的是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第三個短文介紹的是國際互聯網這一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應用于工業企業的供、產、銷中,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三則短文共同明確了一點,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引入新課】
1.引導學生觀察:①圖4.25“張夢的家”,②我們的教室,找出工業產品,并說出相關的工業部門,使學生認識到工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習工業生產的興趣。
2.播放有關工業生產過程的錄像,增加學生對工業生產過程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
【工業與我們】
1.關于工業生產過程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讀圖4.24“什么是工業”,并分析得出工業生產的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階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階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后再加工階段。然后,可以汽車的輪胎為例,“追根尋源”上個生產階段,即合成橡膠工業和石油工業。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汽車工業和輪胎制造業相互的按比例發展關系。由上述內容可讓學生歸納出工業生產過程的階段性、相互聯系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關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閱讀農民、建筑師、科學家、軍人對工業重要性的評述,使學生認識到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扮演多種角色,例如醫生、記者、電視節目主持人、售貨員等,從各自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系,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3.完成活動練習1、2兩題內容。
由于電視機內部零件復雜,學生繪制生產聯系圖的難度較大,故只要求學生繪出燈具、餐桌、食品的生產聯系圖。在此基礎上,再找出分屬于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各個部門。
【工業的空間分布】
1.引導學生讀圖4.26“我國工業的分布”,分析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等鐵路沿線的工業城市;黃河、長江沿線的工業城市;沿海四個工業區的位置和范圍,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的工業區是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應作為重點內容。
2.完成活動練習1內容。引導學生讀圖4.27“遼中南地區”,識別礦產符號,了解遼中南地區有哪些主要的資源;識別表示各種工業部門的圖例符號,了解遼中南地區的工業分布。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①遼中南工業區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②遼中南工業區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系。
3.完成活動練習2、3內容。引導學生讀圖4.28“滬寧杭地區”,組織學生討論:①上海有哪些主要工業,對比遼中南地區的工業有什么不同?(上海的輕、重工業都很發達,遼中南的工業則以重工業為主)。②上海附近煤、鐵資源匱乏,從市場的角度,分析上海發展鋼鐵工業的原因。③讀圖分析滬寧杭地區有哪幾種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條件對其工業分布的影響。
4.完成活動練習4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使工業的分布和農業的分布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發展工業,促進農業的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增加農民收入,整體脫貧致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介紹鄉鎮企業的典型事例,例如江蘇的華西村、北京的韓村河等,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針對活動練習4內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的資料(報紙、雜志、因特網),組織學生課堂討論。
【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30“高新技術產業結碩果”,幫助學生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內涵: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2.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29“北京高新技術園區”,找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位置。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中關村科技園區或其他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錄像,引導學生分析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特點。
3.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析得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布特點: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除青海和西藏外,其他省區的中心城市都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4.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針對這一內容,教師可以舉出我國沿海、沿邊和內地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實例,向學生介紹。
5.完成活動練習1、2、3內容。教師可讓學生閱讀三則短文,然后重點針對練習2內容,進行分組討論,最后班級交流。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理解氣溫變化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大屏幕、投影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請同學們根據當天的天氣狀況大致估計一下今天的氣溫是多少度?
關于氣溫大家想了解哪些內容?
(板書)一、氣溫與生活
(提問)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閱讀書上例子,說明氣溫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提問)我想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氣溫是變化的還是無論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
可從空間與時間上進行多方引導,例如:一天、一個月、一年,國內與國外,我國南方與北方等等,得出結論。
(板書)氣溫的`變化
(副板書)午熱晨涼,冬寒夏暑
(提問)通過這句話你能得出一個與氣溫有關的什么結論?
我們在研究氣溫的變化規律時,經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氣溫的值,請大家閱讀課文,自己都有哪些值,這些值是如何得出來的。
常用于描述氣溫的值有: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這些值都是通過觀測與計算得來的。
(提問)氣溫是如何觀測的?(視頻鏈接:氣溫觀測和記錄)
(提問)讀圖“氣溫日變化”和“氣溫年變化”圖,回答大屏幕上的問題。
圖上縱坐標代表什么?橫坐標代表什么?
讀出一天中最高與最低氣溫出現的時刻及讀數。
日最高氣溫與日最低氣溫的差叫什么?
讀出一年中北半球陸地上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出現的月份與讀數。
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什么?
(展示圖片)出示孟買和亞庫茨克兩地氣溫年變化曲線圖,讓學生比較兩地氣溫年較差大小,并氣溫年較差與氣溫年變化大小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氣溫年較差大氣溫年變化就大,反之則相反。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
一、氣溫與生活
氣溫的變化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閱讀氣溫分布圖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閱讀氣溫分布圖。理解氣溫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大屏幕、投影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閱讀氣溫曲線圖,今天請大家根據所給數據親自繪制一張氣溫曲線圖。(南半球某地氣溫資料)
提問:這幅圖的形狀與我們上節課閱讀的氣溫曲線圖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說明什么問題?
南半球為波谷形,北半球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不同地點在同一時間的氣溫不同。
板書:三、氣溫的分布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的等溫線特性示意圖
提問:回憶等高線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溫線。
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溫線的疏密與氣溫變化之間是什么關系?
相鄰兩條等溫線的差。
大屏幕或掛圖展示世界一月氣溫分布圖(動畫鏈接: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提問:從赤道向兩極氣溫是如何變化的?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以北回歸線為例觀察海洋和陸地氣溫有何差別?說明什么問題
冬季,海洋氣溫高,陸地氣溫低;夏季相反。
爬山時,感覺山頂比較涼爽為什么?
(學生討論)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三、氣溫的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個基本方向,并且學會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圖例和注記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在地圖上判斷方向,能在野外辨別方向;會繪制教室平面圖和校園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所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在經緯網地圖和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二、教學過程:
三、教學時間:三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講演法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學生打開繪圖本,標注當天的日期,依慣例寫出太陽直射在哪個半球、晝夜長短的情況。
2.問上課的此時我們看太陽是往哪個方向看?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提問】養成記地理日記的習慣;復習舊知,從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課題。
過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樣判斷方向?學生交流
我們今天主要來研究地圖上的方向。
【學習目的】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圖的方向判斷
你會在地圖上判斷方向嗎?你會判斷不同地點的相對方向嗎?教師板圖。
學生說明判斷方向的步驟和關鍵點。
【設計】1.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判斷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圖方向的判讀對學生來說最大的難點是“參照點”問題,所以,講清楚參照點是關鍵。
(二)有指向標地圖的方向判斷
1.所有地圖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嗎?(展示學生中秋節搜集的門票地圖,用箭頭標注了北方。)
2.為什么有的地圖要標注指向標。
3.怎樣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學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過學生總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判斷指向標地圖方向的方法。
(三)經緯網地圖的方向判斷
1.還記得經線和緯線指示的方向嗎?(經緯儀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經線緯線的指示方向)
2.怎樣在畫有經緯線的圖上判斷方向呢?板圖展示。(復習舊知,期待做錯的同學說出或畫出自己的想法)
4.學生練題
學生回答。學生板圖畫方向。
【設計目的】1.經緯線地圖方向的判讀是難點,尤其是兩極地區的地圖判讀,畢竟,對于七年級的小孩子來說,空間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適當運用,可以化難為易,直觀、生動的展示難點內容。2.鼓勵學生說出錯誤答案,對他和其他同學都有好處,老師能從中發現問題所在,使教學更有針對性。3.編題可鍛煉學生從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是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結
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找不到北了。”來說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頭緒、不知怎么做等等。這句話對你今天學習方向有沒有啟發呢?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①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②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③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 海陸是變遷的
導入:歌曲<東方之珠>引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師: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動態/Soft/Index.html>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
1.地殼變動;
2.海平面升降;
3.人類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一次是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來閱讀一下《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
生:閱讀。(最好出示資料片)
三、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過程
師: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同學們都學過剪紙能否用這種剪紙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生:討論,用剪刀、白紙活動。
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把你們討論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師:結合學生演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咱們同學做事也是一樣,要注意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一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最終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現并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呢?
生:認真觀察,大膽質疑,敢于創新,勇于實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魏格納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大陸漂移假說的建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出示大陸漂移課件)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布局。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04-24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11-08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初中地理教案【薦】12-24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