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08-23 13:13:51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匯編六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匯編六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引導法

      【教學準備】

      教師:

      1.關于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于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并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 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講解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

      (增強印象,培養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墻,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陜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黃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并思考說明的問題.

      (學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并了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于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么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并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松易溶于水.(對比黃土和巖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并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系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課后作業】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扎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第2 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2、能力目標: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3、教育目標:通過對旅游資源的學習,可以擴展學生嚴結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難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 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 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 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3、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 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 造船、汽車、機 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 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荷蘭——鮮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書 二、繁榮的旅游業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 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小結:

      總 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

      目標檢測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本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 今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 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經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布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于學生的理解,積極運用辯論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以及世界人種的分布。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并說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當遇到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時,我們通常說:“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么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出來嗎?(太陽東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陽在升落嗎?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演示]地球繞著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律的項目。

      (表1)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周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說明]太陽東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么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周的時間里出現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閱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說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一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1、日本東京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后想一想]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的廣州處于什么季節?你最喜歡什么季節?為什么會有季節的變化?

      [地動儀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學生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規律,將結論填在表1

      [設問]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有什么關系?

      [學生演示]用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陽光直射和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陽光直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多,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少)

      [分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逐一討論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的最厲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厲害)這一現象說明什么規律?(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么規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廣州什么季節的中午太陽照射的最厲害?什么季節最溫和?為什么?(夏季中午太陽升得最高,冬季較低)

      (4)一年之中,廣州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么季節較長?什么季節較短?(不一樣,夏季白晝較長,冬季較短)

      [教師引導]綜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節得到的太陽光熱

      有多有少,而產生了季節變化。這一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什么關系?

      [演示觀察](1)假設地球直立著(地軸不傾斜)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在那里?(赤道)

      (2)假設地球傾斜著自轉,但沒有公轉,太陽直射點有變化嗎?(直射在某一緯度不變)

      (3)當地球傾斜者自轉的同時又公轉,太陽直射點會有變化嗎?

      [CAI演示]地球的公轉,顯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學生觀察思考]觀察二分二至日時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位置,總結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完成下表(斜體字為填寫內容)

      (表2)

      節氣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北半球白晝時間季節(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歸線接受光熱多,氣溫高最長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過渡,溫和晝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歸線接受光熱少,氣溫低最短冬季(12、1、2)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對一個省區的介紹,其自然環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紹其他各方面的基礎。本區首先介紹了海南省自然環境。從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圖介紹海南省在我國的位置,結合地圖,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隨后介紹了其范圍和海南島面積。教材通過"海南島地形圖"結合文字描述介紹了海南島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輔相成的,中高周低的 地形特點使海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海南省地處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受海洋影響,具備一定的海洋性氣候特征。總的來說是以冬季暖熱,夏季高溫多雨為主要特征。這種氣候特征決定了海南省農業以熱帶作物為主,加之風景秀麗,使其成為我國熱帶風光旅游勝地。從這一角度看,海南氣候特征是本節難點。海南省獨特的。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和"豐 富的旅游資源"是本節的重點。濃郁的民族風情,是與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相關聯的,也是海南旅游資源的一部分。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

      在我國南部有一 島嶼,因交通閉塞,人煙稀少,歷代封建帝王都將此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內陸的,人們把它視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無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稱。你知道它是我國的哪一島嶼嗎?

      方案②:

      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紅樹林、珊瑚礁等熱帶風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歡歌等民族風情的錄像片。引人對海南省新課的講授。

      在講述海南省 "自然環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用多媒體投影儀展示"中國 政區"圖(或出示"中國政區"掛圖X請一個學生指出海南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2.結合地圖說出海南島的地理位置。(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位于 祖國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部和南部瀕臨南海,是我國最年輕省份,也是省級經濟特區。

      3.展示"海南島地形"掛圖,進行以下練習:

      (1)找出五指山、萬泉河、黎母嶺、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島地形有何特點?水系有何特征 ?

      (3)這種地形特點同水系特點有何關系?(海南島中高周低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海 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

      3.結合 "中國政區"圖,請學生描述一下海南所處緯度區域、當地的氣候特點。(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深受海洋影響,高溫多雨為其主要氣候特征。全年無冬,最冷月 的平均溫度為16~24℃。

      在講述海南省"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時,按下列步驟進行:

      方案①:

      (1)為什么海南省農業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熱帶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熱帶水果?

      (4)為什么海南漁業資源豐富?你知道有哪些水產品嗎?

      (5)完成教材 p.67活動題1,了解海南豐富的鹽業資源。

      方案②:

      2.用多媒體展示天然橡膠、椰子、胡 椒、咖啡、腰果、劍麻、檳榔、菠蘿蜜、芒果等熱帶作物畫面 。

      3.出 示椰子、胡椒、腰果、擯榔、菠蘿蜜等實物。(教師可去超市預先購買)

      講述海南省"旅游資源"時,可按以下步驟:

      1.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等熱帶迷人風光,及黎村苗寨,黃火歡歌的民族風情片段。老師可補充講述:在現代旅游業中,有所謂"三S"指的是太陽、海洋和沙灘這三種最受人 們歡迎的旅游資源,而此三者都與海 濱有關。中國海濱旅游最大的潛力在海南,這里一年四季都適宜海水浴。

      2.討論:海南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對照教材"海南島地形"圖)

      3、指導學生完成教材P66活動題3和P67活動題2。

      附板書:

      一、自然環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圍面積

      3.地形特點

      4.水系特征

      5.氣候特點

      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

      三、豐富的旅游資源

      1.秀麗的熱帶風光

      2.濃郁的民族風情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新課程理念: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布》這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么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學生活動

      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由學生討論后請學生代表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

      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了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動手觀察 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后統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布有沒有那么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為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面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形式,并回答問題

      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 突出重點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并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布特征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

      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

      評析: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認識和發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啟發、引導、講解、示范、督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么學”,使學生從愿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構”。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揮主動精神。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教案04-24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11-08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01-09

    初中地理教案【推薦】01-0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HD天堂字幕乱码五月 | 亚洲日本香蕉电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国产a |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