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08-23 09:04:24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錦集五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錦集五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貿易聯系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于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么要說的?學生發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么?

      1、汽車 2、火車 3、飛機 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 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復雜程度有影響嗎?

     。ㄗ寣W生帶著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后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 接著屏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屏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勝地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閱讀 “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問:日本工業為什么分布在這里?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布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并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布在這里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借助于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 能讀圖說明歐洲西部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特點,并能在圖上指出主要的島嶼、半島、海灣、海峽和內海

      2、 讀圖熟悉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的名稱和位置

      3、 了解歐洲西部實際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

      4、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發展最繁榮的地區并分析原因,熟悉本區主要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重難點]

      各國經濟發展概況、特點;繁榮的旅游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歐洲西部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我們地球上有這么一個地區,它的面積只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這個地區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大家猜一猜,這是哪個地理區域呢?

      一、 位置和范圍、國家

      1、 展示“世界地圖”,指出歐洲西部的范圍:即歐洲的西半部。

      2、 學生觀察‘世界地圖“,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說明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驟進行:

      (1) 歐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別瀕臨什么;蜓?

      (2) 歐洲西部的東面與什么大陸相連?這種三面臨海,一面連陸的的分布可稱作什么?

     。3) 歐洲西部最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最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在五帶中大部分處于什么溫度帶?

      (4) 學生小結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點

      3、 觀察“歐洲西部圖“,思考:歐洲西部的海岸線有什么特點?這對歐洲西部的氣候和經濟有什么影響?(討論)

      4、 引導學生在“歐洲西部地形圖”上找出歐洲西部的主要島嶼、半島、海峽和海灣及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

      5、 設問:歐洲西部各國,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大多屬于何種性質的國家?

      二、雄厚的經濟實力

      1、 引導學生閱讀P54圖2-26,設問: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歐洲西部的經濟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

     。ㄟ^渡)歐洲西部作為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主要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

      2、 學生閱讀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師小結:發達的經濟可以從工業、農業、發達的交通業等方面說明

      3、 一學生朗讀P55“閱讀”,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教師結合有關資料適當補充說明。(見教參P77)

     。ㄟ^渡)歐洲西部發達的經濟還可以從其繁榮的旅游業表現出來

      三、繁榮的旅游業

      學生自讀,思考:

      1、 歐洲西部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旅游業最發達的地區?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

      2、 引導學生在地圖冊上熟悉歐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資源

      3、 討論:歐洲西部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借鑒意義?

      4、 學生自讀P56“閱讀”,了解瑞士的自然風光和德國的啤酒節

      5、 完成P56活動

      [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布置]見基訓、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 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 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這部分 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 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 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 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 教師在 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經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布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于學生的理解,積極運用辯論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以及世界人種的分布。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引導法

      【教學準備】

      教師:

      1.關于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于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并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 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講解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

     。ㄔ鰪娪∠螅囵B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墻,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陜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ɡ碛桑

      (黃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并思考說明的問題.

     。▽W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并了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于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么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并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松易溶于水.(對比黃土和巖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并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系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課后作業】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扎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04-24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初中地理教案【推薦】01-08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01-09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宅男网在线看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国产蜜 |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 在线看免费白色福利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