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集合6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舉例說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盡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宏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于學生用全局的、系統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塊和其他模塊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在教學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于以下兩點理由。
(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并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于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系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彌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并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
關于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免疫作為機體對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種防御反應,需要淋巴細胞的參與
由于本資料中的一些事例是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涉及的內容,因此,在分析本資料時,除按照教材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例如,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類發育的起點是從什么細胞開始的?新生兒逐漸發育長大是由于細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等。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補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于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系。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群和群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群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通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接觸過的概念,可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只草履蟲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關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1.提示:病毒盡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于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
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二)資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梁。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育成胎兒。胚胎發育通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多種系統協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三)思考與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為二心房、二心室;種群應為同一區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群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只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
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但不是生命系統,因為生命系統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四)練習
基礎題
1.(1)活細胞:A、D、G、I;
(2)死細胞:B、E;
(3)細胞的產物:C、F、H。
2.(1)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因為大腸桿菌是單細胞生物);
(2)種群層次;
(3)群落層次。
拓展題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活,因此,盡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質炎病毒,但不意味著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義具有兩面性,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度都是不全面的。從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類更好地認識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從而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從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會合成某些對人類有害的病毒,如果這些病毒傳播開來,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將給人類帶來災難。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實驗假設
溫度影響酶作用速率。具體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溫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溫度范圍以后,再增加溫度,酶作用速率下降,高溫導致酶失去活性。
實驗器材
冰箱,燒杯,試管,量筒,溫度計,酒精燈,淀粉溶液,稀釋的唾液、碘液等。
實驗步驟
①取8支試管,分別標記為1、2、3、4、5、6、7、8;用量筒各量取2 mL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別加入上述8支試管;對上述8個試管分別進行0 ℃、17 ℃、27 ℃、37 ℃、47 ℃、57 ℃、67 ℃、100 ℃的溫度控制5分鐘;同時,取另一組8支試管,用量筒量取2 mL稀釋的唾液也進行同樣的溫度控制處理。
②取出上述兩組試管,將稀釋的唾液分別加入到對應溫度的試管中,再水浴保持相應溫度5分鐘。
③取出試管,加入碘液2~3滴,觀察顏色變化,用“+”表示顏色變化的深淺。
實驗數據與分析
1 2 3 4 5 6 7 8
加入I2后顏色變化 +++ ++ + - + +++ +++ +++
數據分析(酶作用速率) - + ++ +++ ++ - - -
關于實驗數據的分析說明:實驗中,加入碘液后顏色變化越明顯,直接表明淀粉被水解的越少,間接證明酶在該溫度條件下的催化活性越低,酶作用速率降低;反之,則相反。
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學生進行實驗或討論:
(1)假如實驗中將步驟③換成加入斐林試劑,后水浴加熱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學生探究結果:在試管4中出現的磚紅色沉淀最明顯,而1、7、8試管幾乎無沉淀。
(2)假如進行重復實驗,在步驟②之后,將實驗中的試管1、7、8再置于37 ℃的條件下水浴5分鐘,有何現象?
學生探究結果:試管1中加入碘液無顏色變化(不顯藍色);而7、8試管加入碘液顯藍色。
(3)上述實驗說明了什么?
生
說明了在0 ℃時,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但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其活性會增加,說明這種低溫導致的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復的;而在57 ℃、67 ℃、100 ℃時,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并且隨著溫度的降低,其活性不再變化,說明高溫導致的這種活性的降低是不可以被恢復的。
(4)能否根據數學的函數思想,繪出唾液淀粉酶作用速率與溫度之間關系的函數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數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學生解釋:說明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溫度范圍;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個特定的最適宜溫度;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過最適溫度范圍后,隨著溫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最終失去活性;低溫對酶活性的抑制是可以被恢復的,而高溫導致酶的活性喪失是不可以被恢復的。為什么呢?
師
高溫導致了酶的空間結構的破壞,而這種破壞是不可以被恢復的,因而酶的活性中心失去其催化活性;低溫僅抑制了酶的`活性中心的催化能力,并沒有破壞酶的空間結構,所以這種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復的。
(5)有些細菌生活在火山噴發口,也有一些生物生活在溫泉之中,你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呢?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生活在這些環境中的生物,其體內的酶與人體內的酶的種類是不同的,所以所需要的最適溫度與人的也不同。
(6)人體內有許多種類的酶,這些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適溫度都相同嗎?
師
人體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適溫度是有所不同的,但大多是37 ℃左右。具體情況,可以查閱相關資料。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學目的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建議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改為探索性實驗,安排在講課之前,或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并不大,但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還原糖、脂肪、蛋白質3類有機物的鑒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3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并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當每組兩個學生中的一個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鑒定”實驗中,一個學生制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調試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兩個實驗時,一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后一個實驗的操作。
3.關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并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4.做鑒定還原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鑒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鑒定后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三、參考資料
還原糖的鑒定原理 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游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游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淀。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蛋白質的鑒定原理 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在堿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于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反應。
用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材料準備植物組織是常用的實驗材料,但必須加以選擇。在雙子葉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為淀粉,暫時儲藏在葉子內,因此最好不用雙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有些單子葉植物,如韭菜、鳶尾,并不將光合作用的初始產物轉變為淀粉,因此葉內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單糖,但是,由于葉片中葉綠素的顏色較深,對于鑒定時的顏色反應起著掩蓋作用,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因此,也不宜用單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
本實驗最理想的實驗材料是還原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組織(或器官),而且組織的顏色較淺或近于白色的,如蘋果和梨的果實。經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
用于鑒定脂肪的實驗材料 準備實驗材料最好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如花生種子(取其子葉)。供實驗用的花生種子,必須提前浸泡3~4 h。浸泡時間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時間過長,則組織太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鑒定脂肪的實驗,教師可根據本地區的情況選用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蘇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橘黃色,蘇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紅色。因蘇丹Ⅳ染液與脂肪的親和力比較強,所以,染色的時間應比較短,一般為1 min左右。用于鑒定蛋白質的實驗材料準備 實驗材料最好選用富含蛋白質的.生物組織(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種子,動物材料常用的是雞蛋(卵白)。如用大豆種子,必須提前浸泡1~2 d,這樣容易研磨成漿。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直接采用現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漿,豆漿可以購買,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機制取。利用豆漿作實驗材料,可以節約實驗時間。
如果用稀釋的卵白作實驗材料,效果會更好。
斐林試劑的配制
甲液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
乙液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
使用時臨時配制,將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蘇丹Ⅲ溶液的配制 稱取0.1 g蘇丹Ⅲ干粉,溶于100 mL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蘇丹Ⅳ溶液的配制 稱取0.1 g蘇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雙縮脲試劑的配制 取10 g氫氧化鈉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A。
取1 g硫酸銅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藍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B。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容
處于生活狀態下的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時刻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細胞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都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科學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地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節課初步引入對照實驗和控制變量。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初三、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于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于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溫高壓催化劑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溫常壓溫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高效有序的進行,因此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探討活細胞內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2.能力目標
①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②在問題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②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質疑,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學方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說明法、卡通圖片法,
2.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設計實驗表格
四、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精心設問,步步深入(5分鐘)
[新課導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為什么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
[問題探討]圖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
[對比說明]工業制氨的條件是什么?
細胞內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激發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
回答:
高溫、高壓、催化劑
推測:
細胞內有生物催化劑。
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此實驗是開創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創新思維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鑒的意義。
[新課]探究研討,引議釋疑(30分鐘)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20分鐘)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么選擇呢?
[提示3] 因變量是什么?
[提示4] 觀察那些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
提問: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實驗為特別補充內容]
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過渡]細胞代謝包括很多化學反應,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說明酶作為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效性,還具有專一性。
提示:怎樣理解專一性?
我們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劑,如果給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漿、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請根椐需要選擇合適的試劑和的實驗用具,能否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小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學生實驗一]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象及結果
回答:無機催化劑
思考:是讓無機催化劑和酶各自催化一種呢?還是催化同一種物質呢?
回答:過氧化氫分解速度
回答:
氣泡的多少及產生速度
點燃的衛生香復燃情況
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參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圖,結合文字敘述,形象描述。
[學生實驗二]
[小組討論]:應該體現在酶只能催化某種特定的反應,而對其它反應沒有催化作用。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選取何種酶?選取何反應物物?如何設計對照?如何鑒定結果?預測結果?
理解關于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實驗一]是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來催化同一種物質[實驗二]是用同一種酶來催化兩種不同的物質,讓學生了解設計實驗的思路是怎樣的?怎樣選材?怎樣設計對照?從而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師特意設置二個小陷阱,①是讓學生自行選取擇蛋白質的鑒定試劑,鞏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豐富,根據實驗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貪多。
二、酶的本質(10分鐘)
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補充]
(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現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3.引導與激勵
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小結]酶的本質
[資料閱讀,探索酶的本質]
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
[小組討論發言]
在酶的發現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 →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組感言]
科學無坦途。
科學的苦與甜。
[小組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培養學生繼承、創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度。
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
激勵性評價: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未來科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
促進學生積極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課后進一步探究] (5分鐘)
請根據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脫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理解酶的本質
訓練實驗思維。
五、教學小結
細胞作為開放性的生命系統,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對于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于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展為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于大膽的猜想,又歸功于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么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按照課標要求,倡導探究性教學,以小組互助的方式組織教學,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過程。本節課不僅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實驗,而且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更加靈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一正一反,相互輝映,使學生充分體會什么是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以及什么是對照實驗,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確認和控制變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節課大量采用鼓勵性評價機制,發揮學生潛能,注意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創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價值觀。不足之處是:時間較緊,使得一部分實驗留待課后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人和動物體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能力目標
描述反饋調節機理。
探討動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反饋調節機理和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激素調節的實例分析。
三、教學策略
1、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已經學過,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之上建立新的知識。例如讓學生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分成二小組交流,進行知識的比較與歸納,然后再派代表全班匯報。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本節內容與社會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和個人生活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面可體現以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背景,分析挖掘這些問題中包含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體現在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如懷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時機體作出的反應分析,與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學理念
追求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案例導課
1、展示課件PPT:快樂加減法一
憂愁、顧慮和悲觀,可以使人得病;積極、愉快、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可以戰勝疾病,也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
巴甫洛夫
2、案例分析
保羅.懷特博士是波士頓的心臟病專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保羅.懷特博士是波士頓的心臟病專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她是個年輕的母親,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和一個愛酗酒、整天什么也不干的丈夫。這個女人得了可怕的風濕熱,整日臥病在床,就這樣維持了3年,醫生說最多還能維持一年,她的情緒極度低落。有一天,她的丈夫不知什么原因離家出走,留下這個可憐的母親和兩個孩子,甚至一點生活費也沒有。但當懷特博士再去看她時,她很堅強地說:“懷特醫生,我一定要起床,我還要照顧、護養我的兩個孩子。”懷特博士安慰說:“親愛的女士,我也希望你能盡快康復,可是你的心臟會受不了的。”不顧醫生的反對,年輕的母親鼓起勇氣,下定決心,充滿著激情和興奮,下床開始工作了。
此時讓學生猜測年輕母親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
(學生各抒己見)
師:奇跡出現了,這個堅強的母親卻意外地護養了兩個孩子八年,才離開這個世界。
這是什么力量使這個母親意外地活了八年呢?另人深思!
展示PPT:快樂加減法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師: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自強不息”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生活充滿信心,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是必然存在的,但只要有堅強的意志,戰勝一切的勇氣,義不容辭的責任,你就是----勝利者;你就是----快樂者。
再引出問題:剛才我們從意志力的角度分析了該案例,從生理學角度該怎么解釋呢?
懷特博士解釋:他低估了ACTH這種荷爾蒙產生的生理作用,人類的情緒能刺激垂體,產生ACTH和正常荷爾蒙的可能性。因為在當時還不知道ACTH是什么東西。
引出:ACTH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進入激素知識點。
環節二: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
師問:1、在初中我們學過的激素有哪些?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2、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3、激素分泌異常時會引起什么病變?
4、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各激素之間的關系引出內分泌腺的三個層次:下丘腦----垂體----被管理的某些內分泌腺
環節三:激素的反饋調節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1、結合實例分析:通過學生自述寒冷刺激時機體所作出的反應;說明激素對機體的調節機制;加深學生對反饋調節的理解。
2、結合比較分析;比較生長發育過程中生長激素與甲狀腺激素的作用及不足時的影響。歸納出:協同作用
結合馬拉松賽跑時血糖濃度的變化,分析血糖濃度的調節。歸納出:拮抗作用
學生分成二小組比較與歸納。然后再派代表全班匯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環節四:小結
師:再回到懷特博士的病例,請同學們做合情合理地分析。然后,我運用心理學理論和反饋調節知識對材料做進一步分析總結。并說生活中的負性事件永遠存在,關鍵是我們要以積極的情緒,快樂的心情看待“她”。其實這一事件讓我收獲很多,所以我們要感恩生活。
展示PPT快樂加減法三:
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思考,就會以什么樣的方式感覺,并且以什么樣的方式生存。------------張國清
最后祝大家:(展示PPT)
六、教學反思
1、教學設計反思
由于本節內容難度不大,并建立在初中生物學的基礎上,所以會有兩種可能,設計不好學生不感興趣,設計好可能會上出新意,上出精彩。然而人的情緒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激素的分泌,激素反過來也會調節人的生理,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嘗試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學。我參看了兩種生物版本,人教版舊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參照了浙江大學張國清博士著的《快樂加減法》一書的設計風格,嵌人了名言警句,它是引導、激活、推動教學的手段,可發揮其點撥誘導、強化聯系、深化認識的功能,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引用了[美]約翰.辛德勒編著的《情緒是健康的良藥》一書中懷特博士的病例創設情景教學,而這又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如果不注意調節人的情緒,就會引起內分泌失調,影響身體健康。這種設計可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增強學生的興趣,加深知識映象,學生會輕松愉快地突破本節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快樂教學”和“快樂學習”。
2、教學過程反思
情景導課環節巧用了兩條名言和引用了生活中引入注目的病例,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使導課----新舊知識聯系----新知識----結課環環相扣。從學生課堂的反應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感覺新穎,有些學生把那些名言警句都已記下。課堂讓學生猜測年輕母親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時,他們都競相各抒己見;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積極主動地交流和匯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當講到最后一個環節,學生熱情高漲,以熱情的掌聲結束了該課。這說明時下的高中生很渴望這樣的`課型;但由于備課和上課時間有限,這堂課還是未能盡情發揮,它的設計和安排還能更精妙。
3、教學效果反思
課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以課堂滲透的形式體現,由于生物學科的特性性,我做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教學的大膽嘗試,所以上完課后,我對兩個班的學生做了書面評估。
如“你對本節課內容的滿意程度怎樣”
A.不滿意B.一般C.較滿意D.很滿意
在四個選項中,選擇“較滿意人數”,甲班占38.3%,乙班占43.1%;選擇“很滿意”項的甲班占46.8%,乙班占26.2%,都高出了四個問題的平均分25%。
又如“你覺得結合生物知識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怎樣”
A.不好B.一般C.好D.很好
在四個選項中,選擇“好”的甲班占53.2%,乙班占47.7%;選擇“很好”的甲班占29.8%,乙班占44.6%。都遠遠高出了四個問題的平均分25%。
一個學生甚至直接跟我說,“這是一期中上得最好的一節課”。因為這一堂課的教學,學生否定了我全期的課,似乎有點苛刻,但是從另一層面看,現在大多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各種不同名義的心理咨詢室,但都形同虛設,真正落到實處的少,進入心理咨詢室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同時學生中不泛也存在偏見,談及“心理”就誤認為有問題,所以望而止步。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出學生其實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很渴望這樣的課型,置于生物課中更能有理有據地令學生信服,從而實現自動調節,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維持身心健康。
如果該課有比較好的語言駕馭能力,課堂更加精彩。是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時代的前進,老師也要與時俱進,加強學習與交流,不僅專業基本功扎實,而且要有心理學理論做支撐和不斷提高文科素養。老師的收獲將是教學的快樂和快樂地教學,生活的快樂和快樂地生活。這堂課我的確做了精心的設計,投入了時間,同時我也收獲了快樂,傳遞著快樂。這只是一個起點,前方路漫漫而修遠,吾將上下求索,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了解細胞學說的發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形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系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制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禁采發菜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是本課的重點。而了解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使用顯微鏡的高倍鏡觀察集中細胞
第一課時的課后練習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彩圖,回憶4種細胞的來源以及復習在初中階段所了解的細胞的結構。
簡單復習一下顯微鏡的使用。用幻燈片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并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并以問題作為引導:你觀察的是什么細胞;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后,視野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并將其移動到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嘗試用簡圖來描述一下你觀察的細胞;你認為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比較)
小結,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異。
課后聯系第1、2題
第一題:答案是B
第二題:(1)上皮組織細胞、角質保護層細胞、皮下結締組織細胞;表皮細胞、保衛細胞、葉肉細胞、導管細胞、篩管細胞。(2)共同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相異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3)因為兩者都有多種組織有機結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學生活動
思考并回答問題
制作臨時裝片并觀察。思考討論老師的問題,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練習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第二課時)
細胞學說及其建立過程
課后練習
科學前沿
本章小結
自我測試
引導學生比較上一節實驗課所繪制的細胞圖與大腸桿菌相片、模式圖的差異。提出問題:兩種細胞之間的主要區別在哪里?
導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代表生物。(真核細胞如動物、植物、真菌;原核細胞如細菌、藍藻)
以藍藻作為例子介紹原核細胞的生活習性。
1.什么是藍藻,身邊熟悉的藍藻有那些代表生物?(發菜、水華)水華對環境的影響和禁采發菜的環保意義。
2. 形態:比較小,營養方式。細菌主要以寄生、腐生為主,而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3.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4.用幻燈片比較一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不同點。然后比較兩者的相同點,突出細胞核與擬核物質組成的共同性。
設問:被譽為現代生物學三大基石是什么?(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理論、細胞學說)
簡單地解釋細胞學說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描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第二要點描述了細胞的生命活動;第三要點描述細胞的繁殖。(可以以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講)
以討論題引導學生閱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
課后練習3:根本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共性是細胞核的組成物質。
(略)
比較兩種細胞的差異,討論并回答問題。(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細胞都有成型的細胞核,而大腸桿菌的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嘗試解釋細胞學說的內容
閱讀資料,討論問題并進行交流匯報。(1、例如科學發現是曲折,漫長的;2、主要是闡明了生物界的同一性;3、例如對神創論有力的打擊等。
北京各區重點高中分班考試數學考察知識點總結
北京四中數學考察知識點: 高中學習方法
數論、方程、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平面解析幾何初步、圓錐曲線
人大附中數學考察知識點:
排列組合、數論、數列、不等式、平面幾何解析初步、圓錐曲線
海淀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西城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排列組合、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東城朝陽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排列組合、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06-27
高中生物教案優秀06-24
高中生物教案【薦】11-20
【精】高中生物教案11-18
高中生物教案【精】11-19
關于高中生物教案11-24
高中生物教案【熱】11-17
【推薦】高中生物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