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匯總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96~97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和總量之間的關系。
2.能看懂扇形統計圖,并能從圖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感受統計的價值。
教學重點:
看懂扇形統計圖,知道扇形統計圖的特征,并能從統計圖中讀出必要的信息。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準備:
課前統計本班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課前統計學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頁情境圖,說說同學們正在干什么?
2.在這些體育項目中,你喜歡什么活動?出示統計表,進行統計。(可在課前進行調查統計,利用Excel自動生成扇形統計圖)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繩
踢毽
其他
人數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統計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為引出有關統計數據提供了現實背景。同時,采用真實的數據進行教學,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進一步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
二、整理數據,引入新課
1.通過這張統計表,我們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預設:數量的多少對比:如喜歡乒乓球人數最多,喜歡足球的比喜歡踢毽的多2人等;數量求和:如喜歡乒乓球的和喜歡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較喜歡每種運動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多少,可以怎樣比較?
3.如何計算喜歡各種運動項目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學生進行口算或筆算,完成統計表,并進行校對。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
(1)兩個質數的和是39,這兩個質數的積是( )。
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質數的意義及數的奇偶性等知識。
兩個數的和是39,說明這兩個數一個數是奇數,一個數是偶數,因為它們都是質數,所以其中的偶數只能是2,則奇數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數有( )個。
分析 求一個較小數的因數的個數一般用列舉法,但求較大數的因數的個數時,一般用分解質因數法,即先把120分解質因數:120=2×2×2×3×5,然后借助每個因數的個數來計算。因數2的個數是3個,因數3的個數是1個,因數5的個數也是1個,120的因數的個數為(3+1)×(1+1)×(1+1)=16(個)。
解答 16
⊙探究活動
1.課件出示題目。
(1)一個長方體木塊,長2.7 m,寬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體木塊,不許有剩余,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學校六年級有若干名同學排隊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級最少有多少人?
2.明確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思考、交流)
(1)這兩道題分別考查什么知識?
(2)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
(3)具體的解答過程是怎樣的?
3.匯報。
(1)先匯報前兩個問題。
預設
生1:第(1)題考查的是應用因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2:第(2)題考查的是應用倍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3:根據題意,正方體的最大棱長應該是長方體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所以先把相關長度轉換單位,用整數表示,然后求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
生4:根據題意,六年級人數比3、7、11的最小公倍數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數,再加2就可以了。
(2)嘗試解答。(關注學生求三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的情況,發現問題并及時點撥)
(3)匯報解答過程。(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預設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為27、18、15的最大公因數是3,所以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3 dm。
生2:因為3、7、11的最小公倍數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級最少有233人。
4.小結。
解答此類問題,關鍵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數的知識還是倍數的知識,同時要會求兩個或三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及最小公倍數。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了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知識,我們學會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布置作業
教材75頁5、9題。
板書設計
因數、倍數、質數、合數
因數和倍數質數——質因數合數——分解質因數1公因數互質數最大公因數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3
設計說明
“反比例”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
1.借助定義、實例,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義和生活實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的比值不變的特點,為學生探究成反比例關系的兩種量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和特點奠定良好的基礎。
2.借助具體情境,在觀察、討論中發現規律。
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把相同體積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這一規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歸納、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及特點。
3.借助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反比例關系式。
因為正、反比例體現的都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系,且正比例關系表達式學生已經掌握,所以在總結反比例關系表達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自己總結出反比例關系表達式,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玻璃杯 直尺 水 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1.復習。
課件出示:一個圓柱形水箱,底面積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這個水箱能裝水多少立方米?
(1)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2)提問:你是根據什么公式進行計算的?
預設
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3)師追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還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呢?在什么情況下其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
預設
生1:底面積=圓柱的體積÷高,高=圓柱的體積÷底面積。
生2:如果底面積一定,圓柱的體積與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圓柱的體積與底面積就成正比例。
2.引入課題。
如果圓柱的體積一定,那么底面積與高又成怎樣的關系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反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有關圓柱的體積問題以及列舉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的關系,在培養學生思維完整性的同時,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關系的量。
(1)課件出示教材47頁例2,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觀察。
師:觀察情境圖,理解圖意后,觀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觀察,再一列一列地觀察,并思考下面的問題。
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變化情況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積/cm2 | 10 | 15 | 20 | 30 | 60 | … |
水的高度/cm | 30 | 20 | 15 | 10 | 5 | … |
①表中有哪兩種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杯子底面積的大小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2)學生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
生1:有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
生2: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一定)。
(4)明確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杯子的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總是一定的,所以我們就把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4
一、游戲導入
1、游戲:我們來玩個游戲輕松一下,游戲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④零上10攝氏度(零下10攝氏度)。
說明什么是相反意義的量(意義正好相反)
3、談話:周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二、教學例1
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課件出示地圖:點擊南京出示溫度計和南京的圖片。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溫。
這里有個溫度計。我們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氏度嗎?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個0,表示0攝氏度)。
(2)上海的氣溫: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呢?(在溫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溫比0℃要高,是零上4攝氏度。(教師結合課件,突出上海的氣溫在零刻度線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溫:北京又是多少攝氏度呢?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系嗎?(對,北京的氣溫比0度低,是零下4攝氏度)你能在溫度計上撥出來嗎?
(4)比較:“4℃”和“—4℃”的意義相同嗎?有什么不同?(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氣溫比0℃高,是零上4攝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說的.4℃也就是+4℃。(板書)
負號能不能省略不寫?為什么?
② 北京的氣溫比0℃低,是零下4攝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5)小結:通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溫度的了解,我們知道記錄溫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溫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溫度。
2、試一試:學生看溫度計,寫出各地的溫度,并讀一讀。(寫在卡片上)
3、聽一段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將你聽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溫度記錄下來。
4、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氏度為界線,零上溫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溫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學習珠峰、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師把有關網頁帶來了。(課件出現網頁,上面有簡單的文字介紹)。誰來讀一讀這段介紹。
2、今天老師還帶來一張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請看。(課件動態地演示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從圖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們再來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圖。(動態演示吐魯番盆地的海拔情況)。
你又能從圖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導學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記錄一下這兩個地方的海拔嗎?
(1)交流: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可以記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記作:-155米。(板書)
(2)小小結:以海平面為界線,+8844.43米或8844.43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教材第15~16頁的例4和第16頁的試一試、練一練,完成練習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了解圓柱體積(包括容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的進程,掌握圓柱體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并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滲透、體驗知識間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重點難點:
掌握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資源:
PPT課件 圓柱等分模型
教學過程:
一、聯系舊知,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1.呈現例4中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直觀圖。
2.提問:這幾種立體的體積你都會求嗎?你會求其中哪些立體的體積?
啟發:大家想不想知道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猜想一下:圓柱體積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怎么算?
3.引入: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一下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學例4
1.觀察比較
引導學生觀察例4的三個立體,提問
⑴這三個立體的底面積和高都相等,它們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定相等嗎?為什么?
⑶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可能相等嗎?為什么?
2.實驗操作
⑴談話:大家都認為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積乘高。那用什么辦法驗證呢?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想法。
提醒:圓的面積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我們能不能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辦法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嗎?各小組說出自己的想法,有條件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操作一下。
⑶討論交流: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開后能否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操作教具,讓學生觀察。
引導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數越來越多,結果會怎么樣?
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課件演示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拼成的立體會越來越接近長方體。
3.推出公式
⑴提問:拼成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有什么關系?
指出:長方體的體積與圓柱的體積相等;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樣求圓柱的體積?為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體積公式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⑶引導用字母公式表示圓柱的體積公式:V=sh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三、分層練習,發散思維,教學試一試
⑴讓學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討論:知道什么條件就一定能算出圓柱的體積了?分別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鞏固拓展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⑴說一說:這兩個圓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圓柱的體積嗎?
⑵各自練習,并指名板演。
⑶對照板演,說說計算過程。
2.做練一練第2題。
已知底面周長和高,該怎么求它的體積呢?引導學生根據底面周長求出底面積。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六、作業
練習三第1~3題。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冊第36~37頁例4、例5及做一做,練習八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并會正確地計算出圓柱的體積。
2、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體驗轉化及極限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多媒體課件、圓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激凝導入
師: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可前兩天,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么多水。(出示裝有水的圓柱容器。)
(1)啟發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狀?(圓柱)你能知道這些水的體積嗎?你能想什么辦法知道它的體積?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圓柱體。
那你有辦法求出這個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嗎?
生(熱情的):老師將它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就可以了!
3、創設問題情境。
師小結:這么說同學們都有辦法將一些圓柱形的物體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體來求它們的體積,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們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課件: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門柱和壓路機大前輪)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一個圓柱形門柱的體積,或者求壓路機圓柱形大前輪的體積,還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不能)
那怎么辦?
學生試說出自己的辦法。
師:看起來前面這些方法雖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歷體驗、探究新知
1、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
師:你們打算怎么去研究圓柱的體積?
小組同學討論研究的方法。
2、學生動手操作感知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操作學具,進行拼組)。
(2)學生小組匯報交流:
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近似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體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圓柱像這樣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來,會怎么樣?有怎樣的變化趨勢?分成無數份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近似長方體的長越近似于直線,這樣整個圖形越近似于長方體。如果照這樣分成無限多份,拼出的圖形就是長方體)
3、教師課件演示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
4、師生共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圓柱面積高
V = Sh
5、鞏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條件就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а、知道底面積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
b、知道底面半徑和高,可以先計算出底面積,再計算體積;
c、知道底面直徑和高,要先算出半徑,再算出底面積,最后才能計算出圓柱的體積。
學生回答后師板書。
6、教學例4、例5。
課件分別出示例4、例5,讓學生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然后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實踐練習
1、出示課件: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門柱和壓路機大前輪的有關數據求出它的體積。
2、拓展延伸:同學們到工廠參加社會實踐。工人師傅拿出一塊長、寬、高分別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長方體,問:同學們,現在我們要把這塊木料加工成一個體積最大的圓柱體,你們想一想,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應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說:我知道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小林是怎樣想的嗎?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7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揭題
上節課,我們從意義、讀法、寫法、大小比較、改寫以及省略尾數保留近似數等幾個方面復習了整數的相關知識,這節課我們按類似的思路來復習小數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小數的認識)
⊙回顧與整理
1.小數的意義。
過渡: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物體個數的時候,例如:我吃了半個蘋果,做一件上衣要用一米半的布料……提問:半個、一米半怎樣來表示呢?誰來說說小數的意義?
預設
生1:半個可以用0.5來表示,一米半可以用1.5來表示。
生2: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可以用小數來表示。
2.小數的.數位順序表。
師:小數的數位順序表是怎樣的?誰能把整數、小數的數位順序表補充完整?
(課件出示數位順序表,小數部分留白。指名回答,師填充)
3.小數的讀法和寫法。
(1)師:怎樣讀小數?怎樣寫小數?
預設
生1:讀小數的時候,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讀,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部分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順次讀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
生2:寫小數的時候,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寫法寫,小數點寫在個位的右下角,小數部分順次寫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
(2)寫小數時需要注意什么?
(空位用“0”補足)
4.小數的分類。
(1)誰知道根據小數部分的位數是否有限,小數可以分成哪幾類?
預設
生:根據小數部分的位數是否有限,小數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兩類。
(2)誰能舉例說明什么是有限小數?什么是無限小數?
預設
生1: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小數,叫做有限小數。例如:21.7,35.3,0.13都是有限小數。
生2:小數部分的位數是無限的小數,叫做無限小數。例如:8.33…,3.1415926…都是無限小數。
(3)無限小數還可以再細分嗎?如果細分,那么可以分成哪幾類?
預設
生:無限小數可以分為無限不循環小數和循環小數。
(4)關于無限不循環小數和循環小數,你都了解哪些知識?
預設
生1:一個數的小數部分,數字排列沒有規律且位數無限,這樣的小數叫做無限不循環小數。例如:π
生2:一個數的小數部分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例如:2.555… 0.0333… 17.109109…
生3:一個循環小數的小數部分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字叫做這個循環小數的循環節。
例如:3.99…的循環節是“9”,0.5454…的循環節是“54”。
5.小數的性質。
(1)師:誰能說說小數有怎樣的性質?
預設
生: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2)理解小數的性質時,應該注意什么?
(提示:要注意是“小數的末尾”,而不是“小數點的后面”)
6.小數點位置的變化。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14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6-17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6-30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通用)08-26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篇11-18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篇01-11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篇)01-11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篇11-19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篇01-13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