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必修1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二節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教學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體會建立模型是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
2、舉例說出細胞膜的選擇透性。
3、說出膜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說出植物細胞壁的組成和生理作用。
5、能熟練把對照的方法運用到探究實驗的設計中。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三、教學方法:討論 探究實驗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新課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二節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質膜的取材
質膜的成分和結構的探究
細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創設情景】多媒體展示細胞圖片: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細菌細胞,酵母菌,要求學生比較不同細胞的差異?
【實驗探究】驗證活細胞吸收物質的選擇性。
【總結】活細胞吸收物質具有選擇性;罴毎倪x擇性與細胞膜有關。
細胞膜又叫質膜,為細胞把守大門的任務,物質的進出由質膜掌控。質膜有允許某種物質透過的特性,稱為質膜對該物質的透性。
【講述】質膜為什么有選擇透性,這應該與質膜的結構成分有密切關系,下面我們就來了解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提問】要分析質膜的成分,首先要分離出質膜,再做研究分析,那么取哪一種細胞來分離質膜是最好的?為什么?
【投影展示】人的成熟紅細胞圖片,
【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獲得紅細胞的.質膜?
【講述】
材料一:1895年,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的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進入細胞膜。
【投影展示】磷脂分子的結構示意圖:親水性頭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提問】磷脂分子置于水中的排列形式。
材料二: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et用有機溶劑丙酮提取人的紅細胞膜中的脂質,并將它在空氣----水界面上展開時,這個單層分子的面積相當于原來細胞表面積的兩倍。該實驗結果能說明什么問題?
【講述】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搖擺,使得整個磷脂分子能發生側向滑動,所以質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提問】質膜中除了含磷脂,還有其他成分嗎?
材料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別于1931年和1935年發現細胞膜的表面張力顯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張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質成分時,表面張力則降低。
材料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錳酸鉀或 酸固定細胞時,電鏡超薄切片中細胞膜顯示出暗一亮一暗三條帶。
材料五:科學家將質膜冰凍,然后將其撕裂,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撕裂面上有許多顆粒。
【提問】綜合以上的結論,描述一下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講述】另外,質膜中還含有糖類等物質。
所以,質膜的結構特點:一定的流動性。
質膜的功能特性:選擇透性。
【提問】細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酵母菌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菌沒有完整細胞核,只有核區。
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其它都有細胞壁。
學生閱讀課本中的實驗步驟,預測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回答:人的紅細胞。因為該細胞成熟后只有質膜的膜結構,沒有細胞核和其它結構的膜,分離容易,便于取材。
加蒸餾水,讓紅細胞吸水漲破,經過離心提取較純凈的質膜。
結論:根據相似相溶性原理,細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質中的磷脂分子
學生討論回答。
頭部朝外,尾部朝內。
結論:質膜是由脂雙層組成,并不是一層脂質物質組成的。
結論:質膜中含有蛋白質。
結論:兩層蛋白質夾著中間的脂雙層。
結論:這些顆粒就是鑲嵌在脂雙層中的蛋白質。
質膜是由脂雙層和蛋白質構成的;脂雙層形成基本骨架,蛋白質鑲嵌在其中。
答:植物細胞壁的成分是纖維素;作用是保護和支撐作用,相對質膜而言,細胞壁是全透性。
。 提高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課堂的引入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僅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協作學習的態度。
及時糾正錯誤,加深印象。
步步設疑,層層深入,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觀察。
七、板書: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一節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1、質膜的取材
2、成分和結構
二、細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八、作業設計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水分代謝”是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后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實驗動手、類比綜
合的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2)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來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習慣。
3、 情感目標: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樹立辯證唯
物主義世界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
教學難點: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的主要區別,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二、教法設計:
1、 探究教學法:它由四個環節組成:(1)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3)設計實驗或演示其它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4)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 直觀教學法:通過實驗、圖片及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3、 通過設疑引入,為講邊演示實驗和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觀察、思維、推理及綜合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事實會不會就像我們剛才分析的這樣,我們可以把細胞放在外界溶液中,親自觀察一下,看看結果如何。 成熟植物細胞
一、用課件動畫顯示質壁分離過程。
問:剛才看到了什么現象?(原生質層收縮于細胞壁分離開)
問:這種想象叫質壁分離。這里得“質”指的是細胞質嗎?(原生質層)
問:在質壁分離過程中,液泡有什么變化?細胞液有什么變化?(液泡變小,細胞液減少,顏色加深)
問:細胞液減少,顏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減少,濃度增加造成的)
問:細胞為什么會失水?(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
問:發生質壁分離以后,在細胞質和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中是空的嗎?有什么物質?
問:要是把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在清水中,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用課件動畫顯示質壁分離復原過程。
問:把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在清水中,細胞為什么會復原?
問:細胞為什么會吸水?(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
問:通過細胞的紙幣分離和復原實驗,得出什么結論?
(1) 成熟植物細胞+外界溶液=滲透系統
。2) 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小結:通過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證明了成熟的植物細胞可以通過滲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區時未成熟的植物細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脹吸水,根毛區的細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細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滲透吸水。
問:根毛區的細胞能進行吸脹吸水嗎?
問:死亡的植物細胞會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嗎?
根毛區的細胞吸收水分以后,要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位,供植物利用。
二、水分的運輸
[課件動畫顯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擴散的全過程]
1、根毛區細胞 ——層層細胞——根導管
根毛區細胞——層層細胞間隙——根導管
2、根導管——莖導管——葉導管——植物體各部位
三、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體內,供植物利用。
四、水分的散失: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極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絕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經葉片表面的氣孔散失掉了。通過氣孔散失掉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義。
水分散失的意義:吸水和運輸水分的主要動力
五、合理灌溉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斷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約30千克左右;一畝稻田,在整個生長期間耗水大約30萬千克左右。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麥一生的需水量曲線圖)。這些水分絕大部分都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掉了。我國是一個水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獲取最高的產量,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個大問題。也就是說,根據不同的植物,根據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的需求量不同,進行合理灌溉,既不影響產量,又能達到節水的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復習重點:
1、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人口增長對生物圈的影響
3、嚴峻的環境問題
4、人類發展和生物圈的關系
5、保護生物圈的對策和方法
教學方法:講解、討論、總結、練習
教學儀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重點知識歸納
1、人口增長過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載能力大約是80億。
2、和人類活動有關的環境問題主要有:酸雨、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增強、水污染、噪聲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業生產中燃燒煤和石油等會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們在空氣中被氧化,進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隨降雨落到地面。
范圍: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響農作物生長,影響魚類和水生生物生長,腐蝕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層破壞:臭氧層具有吸收紫外線的能力,破壞后,紫外線直接照射地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對人眼造成傷害。
5、溫室效應: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能阻擋從地球表面輻射到宇宙空間的熱量,從而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的現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卻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體,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其中生物的組成發生變化,降低水體使用價值。污染物有工業廢水、農業廢水和生活廢水。
7、噪聲污染:種類有交通噪聲、工廠噪聲、施工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和家庭生活噪聲。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農藥污染了土壤。
9、垃圾處理的方法:焚燒、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葉、剩飯菜)和危險有害垃圾(廢電池、廢燈管、過期藥品)
二、重點習題講解
1、環境污染已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威脅,下列名詞與環境污染有關的是()
、偎嵊辎诔粞蹩斩储郯咨廴劲軠厥倚莩喑雹蕹毕咴肼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和人類活動有關的環境問題主要有:酸雨、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增強、水污染、噪聲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學家認為,赤潮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環境污染。大家知道,有毒物質進入海洋時,會造成環境污染,危及海洋中動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進海洋的廢水之中、并不都是有毒的東西,有些還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這些營養鹽過于豐富,這時就出現了"富營養化"現象,過多的營養物質會使藻類、鞭毛蟲等生物繁殖得很快,就這樣赤潮生物進行了爆炸性的繁殖,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會把海水"染"紅。赤潮來臨時,魚類常常大批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選項C正確。
2、判斷: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可以稱為酸雨。
分析:錯誤。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稱為酸雨。
3、判斷:能夠吃到野生動物或者能夠使用野生動物做成的用品,說明自己很有品位。
分析:錯誤。野生動物的存在豐富了動物的物種資源庫,物種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吃野生動物或者使用野生動物做成的用品,說明這個人愚昧無知,根本不是有能力的表現。
三、練習
1、選擇題
(1)目前,我國采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 )
A、焚燒 B、填埋 C、堆肥 D、ABC三項都正確
(2)下列哪種氣體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氣
2、填空
生活垃圾一般分為三類: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連線
水污染工廠排放的濃煙
大氣污染生產、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產生的噪聲
噪聲污染向農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1)D、(2)C、2、可回收,廢紙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險有害垃圾,如廢電池等3、水污染連生產、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氣污染連工廠排放的濃煙;土壤污染連向農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聲污染連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產生的噪聲。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
了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
【技能】;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了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
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鉆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激發學生對高中生物的興趣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
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為什么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著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于細胞為什么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么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后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和閱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為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閱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于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啟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么是探
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制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
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第一章走進細胞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度】: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難點: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是重點;說出生命系統的層次是難點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讓學生收集關于冠裝病毒相關的資料。
教學反思:第2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了解細胞學說的發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形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系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制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禁采發菜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是本課的重點。而了解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感悟課標新理念
課 標學習目標
課標重點
1.通過對進化理論不斷完善的發展歷程的了解來建構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2.概述科學思維的基本過程。
課標難點
通過對進化理論不斷完善的發展歷程的了解來建構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教材脈絡梳理
學習背景探索
生物進化論形成的歷史背景
中世紀的西方,各種學術思想都受宗教束縛,哲學也偏離了古希臘的唯物主義傳統,唯心主義占統治地位,表現在自然觀上就是宗教的“創世說”。“ 創世說”把世界萬物描繪成創世主上帝的特殊創造物。從創世論的基本思想延伸出兩個教條,即自然界中生物對環境適應的“ 目的論”和“ 物種不變論”。恩格斯曾這樣刻畫目的論:“根據這種理論,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自然辯證法》導言)。與古代中國及古希臘哲人的世界萬物從某種混沌狀態中產生的“演變論”的自然觀相反,創世說認為世界是一下子創造出來的,而且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永遠不變了,這種思想從中世紀一直到18 世紀都占據著統治 地位。
從15 世紀后期的文藝復興到!4 世紀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產生與發展的時期,自然科學各學科逐漸建立起來,涌現出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但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仍然沒有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自然科學家與神學家的差別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和頌揚創世主(上帝)的智慧。那時的自然科學也是一種神學,即所謂的自然神學,正如邁爾所描寫的:“自然科學既是科學又是神學,神學與科學分不開直到科學與神學離婚之前,實際上不存在真正客觀的、不受約束的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的神學觀一直到19世紀中期才逐漸被科學界拋棄。
———根據互聯網資料整理
二、研習教材重難點
【溫故知新】
我們知道,大約400多萬年前地 球上還沒有人類。人類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還在莽莽森林中風餐露宿,與獸共舞。幾億年前乃至幾十億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又是怎樣的呢?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樣出現的呢?生物的進化問題很久以來就吸引著人們去探求,也不斷有各種各樣的爭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研習點#$ 科學家不斷思考———進化理論的創立和完善
(一)拉馬克和進化理論
。1)理論———用進廢退學說
物種不是不變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環境條件的改變能引起生物的變異;環境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2)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并認為這兩者既是變異產生的
原因,又是適應形成的過程。
。3)意義:開辟了進化理論的先河,為科學進化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4)不足: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生物的本質本身的意志是推動其進化的動力;
后天獲得的遺傳可遺傳;缺乏必要的實驗證據。
【領悟整合】
。1)拉馬克的兩條法則
、儆眠M廢退。不超過發育限度的任何動物,其所有使用的器官都得到加強、發展、增
大,加強的程度與使用的時間長短呈正比。反之某些不經常使用的器官就削弱、退化,以
至喪失機能,甚至完全消失。這就是所謂的“器官使用法則”或“用進廢退法則”。
、讷@得性遺傳。某種動物在環境長期影響下,甲器官頻繁使用,而乙器官不使用,結
果使一部分器官發達,而另一部分器官退化,由此產生的變異如果是能生育的雌、雄雙親
所共有,則這個變異能夠通過遺傳而保存。這就是被后人稱為“獲得性遺傳”的法則。
。ǘ┻_爾文和進化理論
(1)理論———自然選擇學說
過度繁殖: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強,能產生大量后代(基礎)。
生存斗爭:大部分個體被淘汰(動力)。
遺傳變異:生物個體既有親本的遺傳性狀,又會出現變異(內因)。
適者生存:在生存斗爭中,有利變異的個體適者生存,不利變異的不適者被淘汰(結果)。(2)意義: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3)不足: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如何對可遺傳的變異起作用等問題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
【領悟整合】
(1)自然選擇學說知識的'拓展
、龠x擇的對象。從表面看自然選擇是對一個個生物個體的選擇,而實際上自然選擇是對個體包含的變異進行的選擇。從現代分子遺傳水平看,自然選擇實質上是對變異所對應的基因的選擇,從而改變種群不同基因的頻率。
、谶x擇的因素。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的不是生物自身,而是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環境因素很多,有一種或幾種起主導的選擇作用。如用農藥噴灑害蟲,害蟲大量死亡(無抗藥性),少數害蟲生存且繁殖后代( 抗藥性)。農藥是這一變化中主導的選擇因素,它把群體中早已存在的抗藥性個體與不抗藥個體區分開來。如果不噴灑農藥,害蟲無論抗藥與否都能生存。農藥起到了選擇作用,把抗藥性選擇保留下來,并通過繁殖傳給后代,使抗藥性狀在下一代某些個體中得以積累和加強?梢姯h境對生物變異的選擇是定向的,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
③選擇的手段。生存斗爭是選擇的手段。生物的過度繁殖與有限生活條件之間的矛盾,必然引起并加劇生存斗爭。通過生存斗爭,使少數具有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生存下來,從而完成一次自然對生物的選擇。生存下來的少數生物個體充分利用現有的豐富的生活條件,迅速生長、發育,并繁殖產生大量的后代,又引起新一輪的生存斗 爭,生物又面臨著再一次的選擇。所以說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的。
④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大自然淘汰。生物產生不定向變異,由自然選擇決定這些變異的生存或淘汰。自然選擇只選擇與環境相適應的變異類型,淘汰不適應環境的變異個體,即自然選擇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2)以長頸鹿的進化過程為例比較拉馬克和達爾文進化觀點的區別。
、倮R克觀點:長頸鹿的祖先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環境里,不得不經常努力地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高處的葉 子,由于經常使用,頸和前肢逐漸地變得長了一些,而且這些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給后代。這樣,經過許多代,終于進化成為現在所看到的長頸鹿。
②達爾文觀點:
。ㄈ┠敬遒Y生和進化理論
。1)提出根據: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主要是根據核酸、蛋白質中的核苷酸及氨基
酸的置換速率,以及這些置換所造成的核酸及蛋白質分子的改變并不影響生物大分子的
功能等事實。
。2)理論———中性突變進化理論
生物進化的主導因素不是自然選擇,而是中性突變的隨機固定。每種生物信息大分
子都有一定的進化速率。
。3)意義: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
【領悟整合】
(1)中性突變
中性突變是指這種突變對生物體的生存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害處,也就是說,對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即適合度沒有影響,因而自然選擇對它們不起作用。
(2)遺傳漂變是分子進化的基本動力
大的種群如果發生了隔離與遷移而形成小種群時,遺傳漂變就可能發生。綜合進化論認為遺傳漂變對生物進化是有作用的,但是比起選擇來,它的作用要小得多。中性學說則認為,中性突變不引起生物表型的改變,對于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沒有影響,因而自然選擇對中性突變不可能起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隨機的遺傳漂變。遺傳漂變不只限于小種群,任何一個種群都能發生遺傳漂變,遺傳漂變是分子進化的基本動力。換言之,中性學說認為,突變大多在種群中隨機地被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過選擇才被保留或淘汰的。
。3)分子進化速率
中性學說認為,分子進化速率取決于蛋白質或核酸等大分子中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在一定時間內的替換率。生物大分子進化的特點之一是,每一種大分子在不同生物中的進化速度都是一樣的。以血紅蛋白的α鏈為例,鯉、馬和人的α 鏈都是由141個氨基酸所構成,其中鯉和馬有66個氨基酸不同,馬和人有18個氨基酸不同。據此,中性學說指出,分子進化的速率與種群的大小、物種的生殖力和壽命都沒有關系,也不受 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分子進化是隨機發生的,而不是選擇的結果。
【發散探討】
問題一:為什么說日本學者木村資生的“中性學說”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而且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相互補充的?
解答:達爾文創立“自然選擇”進化理論,隨著分子進化的研究的發展。一些科學家積極思考,認為生物進化是以生物大分子為基礎的,只有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的進化才能觸及生物進化的本質。木村資生認為,分子水平上的進化是由選擇中性或近中性突變基因的隨機固定而實現的。而只有當分子進化導致形態和生理上發生差異后,自然選擇才能發揮作用。這一進化理論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和達爾文的理論相互補充,更好地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本質。
問題二:1984 年 在云南澄江發現了聞名于世的澄江動物化石群。澄江動物化石群向人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在寒武紀呈大爆發地出現,動物的進化要比今天快得多,動物新的構造模式或許能在“一夜間”產生,F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動物門類當時幾乎都已存在,只是處于非常原始的狀態。此現象支持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嗎?
解答:達爾文認為,物種是通過生存斗爭,經逐代選擇與積累而形成的,需要經過漫長的年代。澄江化石說明,許多新的物種的產生不是微小變異漫長的積累,而是呈大爆發地出現。因此不支持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教考動向演練】!
1.第一位提出進化觀點與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相抗衡的是
A.達爾文 B.拉馬克 C.孟德爾 D.沃森和克里克
2.下列哪項不屬于達爾文的進化觀點
A.過度繁 殖產生大量個體 B.生活條件有限引起生存斗爭
C.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動力 D.可遺傳的變異使個體之間產生變異
3.下列敘述中,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觀點的是
A.北極狐因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而生存下來
B.長頸鹿因經常伸長脖子吃高處的樹葉,故脖子越來越長
C.鳥類因不斷將翅膀展開撲動,故翅膀變得發達且適于空中飛翔
D.鼴鼠因掘洞穴居,眼睛經常不使用,故視覺退化
4.“中性學說”是從 水平上研究生物的進化,該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主導因素是 ,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 的關系。
研習點2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科學思維
。ㄒ唬┯^察:人們通過感覺器官感受周圍事物的一種方法
。1)分類
a.定性觀察:用文字或術語而不是用數字進行描述,包括對顏色、形態、氣味等變量
的客觀性描述。
b.定量觀察:通過對變量的計數或測量而得到的數值,通常需要使用一
些儀器。
(2)基本要求
a.學會帶著問題進行觀察。
b.直接觀察與問題相關的對象。
c.既要觀察局部,也要觀察整體;
d.既要觀察物體,也要觀察環境。
e.觀察要細致、準確。
f.盡可能將觀察到的現象或事物描述(或繪制)出來。
。3)基本方法
a.順序觀察:一般來說,生物學中的觀察要遵循由表及里、由上到下、從前到后、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
b.對比觀察:通過對比觀察來發現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達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領悟整合】
。1)觀察方法主要應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a.在無法對生物體進行改變和控制的情況下,要獲得這類生物所反映的真實現象必須用觀察法,例如:野生動植物的考察、古生物研究、生物分類和生態學研究等。
b.在不允許對生物體加以干擾破壞或改變的情況下進行的研究,必須運用生物學觀察法,如:病理學中動物、植物、人類病理現象的研究。
c.在某些以直接記錄和描述生物現象為基本前提的生物學分支學科中,必須用觀察法,例如:動植物形態學、昆蟲和微生物分類 學、仿生學等,均需對研究對象的形態、特征進行描述、記錄,因而也離不開觀察。
。2)觀察與實驗的聯系與區別
。ǘ┩评恚簭囊患峦瞥隽硪患碌姆椒
。1)因果推斷:就是要判斷兩個事件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2)歸納:是指從個別事物的性質、特點和關系中概括出一類事物的性質、特點和關
系的推理形式。
。3)演繹法 :從一般原理推導出特殊事例的過程
【領悟整合】
。1)不能光憑兩個事件一起發生,就判斷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應通過實驗或者根
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因果關系是否存在。
。2)要做出正確的歸納,從總體中選出的樣本就必須足夠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求同法:把研究對象的共同之處歸納起來。
差異法:這種歸納推理方法與求同法正好相反,是找出研究對象的差異因素。
求同差異法:“求同法”和“差異法”的綜合應用。
剩余法:剩余法也叫排除法,首先排除不相關的因素,剩余的就是問題的答案{ 。
(3)歸納與演繹法的關系
歸納側重于對經驗事實的概括,從經驗升華為結論,從個別的、表面化的、缺乏普遍
性的經驗中抽象出一般原理,把握個性中的共性。這是一種必然性推理;演 繹則是對一
般性原理的應用,前提和結論之間存在必然聯系,是一種必然性推理。這兩種推理的思
維方向是相反的。人們的認識總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兩種思維方法,從個別事實引出一般
結論、概念,又從一般原理引出個別結論而使認識不斷深化。
。ㄈ┓诸悾喊涯承┨卣飨嗨频奈矬w歸類到一起的方法
對自然界多樣的生物進行分類主要有三類方法:
第一類為形態學方法,即僅根據生物主要形態特征的異同對生物進行歸類,它不考慮這些具有相似特征的生物是否具有共同的祖先或是否具有同源性,單純形態學的分類方法現今已經很少被認可。
第二類只強調生物之間遺傳進化的關系,注重研究一類生物多久以前從另一類生物中分支出來。
第三類為經典的進化分類法,是第一種方法和第二種方法的綜合應用,它既考慮生物進化分支的時間,又注重生物形態特征的異同。這種以生物的進化為線索,比較生物最重要的形態特征和親緣關系 建立起來的分類系統,目前已被人們廣泛接受。
。ㄋ模┙⒛P停河脕盹@示事物的或者過程的表現手段,如畫圖、表等
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細節、非本質的聯系,以簡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現原型的各種復雜結構、功能和聯系,是連接理論和應用的橋梁。
根據模型所代表和反映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大類:
。1)物質模型方法 用實物代替原物進行研究的方法叫做物質模型方法。例如細胞
的結構模型、被子植物花的結構模型、蛋白質的結構模型、DNA 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細胞膜的結構模型等。
。2)想象模型方法 用想象的抽象物代替原型進行研究的方法叫做想象模型方 法。
這種方法是人們抽象出生物原型某些方面的本質屬性而構思出來的,使對象簡化便于研究。例如,物質出入細胞的模型、細胞分裂過程模型、光合作用過程模型、呼吸作用過程模型、動物的個體發育過程模型等。
(3)數學模型方法 用符號、公式、圖象等數學語言表現生物學現象、特征和狀況的
方法稱為生物學數學模型方法。如:課本中的細胞分裂過程中#$% 含量,染色體數量的變化曲線,酶的活性受溫度、酸堿度影響的曲線等數學模型,通過計算機的數據模擬,結合相應的生理過程,建立模型,以形成同學們對問題的解釋、判斷和預測。
。ㄎ澹┙涣鳎号c他人交換 看法、分享信息的過程有效的交流需要許多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與建立模型能力。
(1)科學探究的交流
。2)反思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反思的態度如下:
a.傾聽和尊重他人質疑;b.承認不同的觀點;c.解釋或幫助;d.吸納中肯意見;f.修
正自己觀點或結論。
【發散探討】
問題一:觀察一朵花的基本結構時,觀察的順序應該是什么?
解答:首先觀察花的外形;然后從外到內依次數清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數目,并
觀察它們的形態;接著觀察花藥及花粉;最后觀察子房及胚珠。
問題二:假設你是一個生物分類學家,對青蛙、壁虎、蜘蛛、虎、蟾蜍、蚯蚓、蜥蜴、蜜蜂、鳥、貓、魚怎樣進行分類?
解答:略
【教考動向演練】
5.我們在學習生物科學的理論和知識的同時,更要學習如何像科學家那樣進行 的過程。
6.有效的交流需要許多技能,包括 與 能力。
7. 判斷蚯蚓是不是環節動物?這一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所有的環節動物都有分節;所
有的蚯蚓身體也是分節的;所以,所有的蚯蚓都是環節動物。這樣的結論是經過下列
科學思維哪一過程得出的
A.觀察 B.建立模型 C.分類 D.推理
8.在生物探究學習中,下列不屬于常用的觀察儀器的是
A.放大鏡 B.顯微鏡 C.天平 D.離心機
9.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屬于
A.物理模型 B.概念模型 C.數學模型 D.實物模型
三、探究解題新思路
基礎拓展型
題型-. 進化理論的理解和運用
例1. 下列對“用進廢退”、“自然選擇”、“中性學說”三種進化理論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用進廢退理論開辟了進化理論的先河
B.自然選擇學說是達爾文在很多事實的基礎上思考得出的
C.中性學說是對自然學說的否定
D.對科學的熱愛和興趣是達爾文等開展研究、思考的動力
。垩形觯萦眠M廢退理論由拉馬克提出,開辟了進化理論的先河,為科學進化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中性學說”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否定。
[答案]C
點評 很多所謂的“永恒”、“定律”并不是絕對不變的,要勇于探索,敢于創新。.
題型2. 科學思維的基本過程的應用
例2. 在你做把一草履蟲分別放在肉汁和鹽水中,了解其生活狀況并總結得出相應結論的實驗過程中,你應該如何進行你的工作?你認為最難的是哪一步?為什么?
。垩形觯 生物科學研究中經常用到的推理方法主要有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在研究過程中,通過觀察獲得大 量具體的、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對這些材料經過推理,抽象和概括出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必然聯系,再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表達出來或貯存起來。生物學中的各種基本概念、規律、原理等都是概念、判斷、推理的具體體現。這些就構成了生物學的知識體系。
。鄞鸢福莅凑湛茖W思維的觀察、推理、分類、建立模型及交流過程進行實驗研究,總結得出相關結論。其中最難的一步應該是推理,要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多種可能的解釋、判斷,要求推理過程依據事實,科學合理,思路嚴密,考慮全面。
點評 生物科學研究離不開科學思維,其基本過程包括觀察、推理、分類、建立模型、
交流等步驟。
【教考動向應用】!
1. 下列哪項不屬于拉馬克的進化觀點
A.用進廢退 B.獲得性遺傳
C.環境改變引起生物變異 D.自然選擇決定進化方向
2.在下面的敘述中,不屬于達爾文對長頸鹿進化過程的理論解釋的是
A.長頸鹿祖先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B.祖先產 生的后代中存在著變異個體
C.在攝食的生存斗爭中,頸和前肢較長的個體得到生存
D.微小有利的變異通過遺傳而世代積累
3. 是對理論的支持;對此做出解釋則是 過程。拉馬克發現古代生物與現代生物既相似又相異所采用的方法是 ,并在此基礎上得出 的科學結論。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度方面
1、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難點:細胞是基本的 生命系統是重點;說出生命系統的層次是難點。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讓學生收集關于冠裝病毒相關的資料。
五、教學課時: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1、引入新課
2、分析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難點)
小結
課后練習 教師活動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問題引入,簡單復習病毒的結構(沒有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外殼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復制)。舉引起SAS的 冠狀病毒為例,提出問題,病毒在細胞外不具備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復制的呢?……冠狀病毒在那些細胞里面復制呢?
小結上面的內容,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在細胞外表現不出生命的特征,說明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為什么呢?)細胞的任何一部分脫離了細胞就不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質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提出問題:細胞能表現出那些生命活動呢?指導學生閱讀資料,并開展討論。
小結:(幻燈片展示提綱)細胞為什么是生命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一個細胞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多細胞生物是在在細胞生命活動基礎上實現各種的生命功能。(舉出一些實例)
地球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可謂是恒河沙數,但是這些生物,小到組成它們身體的細胞,大到一個生物個體,一個物種、甚至一個生態系統、整個生物圈,都可以一個一個的生命系統(什么是系統呢),而且這些生命系統之間還有層次的關系。(以一只龜為例分析)
單一個心肌細胞就是一個生命系統,(為什么呢?)因為細胞各個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而使細胞能表現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個系統(分析略)。引導學生分析心臟、循環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等也是一個系統 學生活動
討論、思考 問題:病毒是怎么樣復制的?(在細胞內)
匯報冠狀病毒的相關的資料
閱讀資料并討論:
。▽嵗唬翰萋南x除了分裂和運動,還能鑷食、排泄,生長,應激;實例二:精子和卵細胞作為橋梁,胚胎發育與細胞的生長、分裂、分化有關系;實例4:例如瘧疾、非典感冒等等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生物系統的層次性、以及嘗試分析后面幾個層次作為生命系統的原因。(著重引導說出多個組分互相配合影響成為整體)
完成資料后的“思考與討論”。
七、板書設計
第1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為什么說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實例
生物 生物類型 生命活動 基本特征 說明
草履蟲 單細胞生物 運動和分裂
人 多細胞生物 生殖和發育
人 多細胞生物 縮手反射
病毒 非細胞形態的'生物 入人體的淋巴細胞
人 人和高等動物 免疫
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結構
層次 概念 舉例 學生舉例
細胞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心肌細 胞組織 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 心肌組織器官 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 心臟系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 循環系統個體 由各種器官或系統協調配合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的生物。 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生物體 龜種群 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群 該區域內同種龜的所有個體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 該區域內龜和其他所有生物的種群生態系統 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龜生活的水生生態系統
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這些生物生活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 地球上只有一個生物圈
三、小結: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識記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產和生活這的運用。
【重點難點】
1、重點 :滲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 :滲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 根 ;
根尖的結構組成: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圖)
吸水最活躍的部位 成熟區的表皮細胞 。(圖)
2、吸水方式: 成熟的植物細胞主要靠 滲透作用吸水 ,
如: 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莖葉細胞、根冠細胞
未成熟的植物細胞主要靠 吸脹作用吸水 。
如:干燥的種子細胞、根尖分生區細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脹吸水的原理:親水性物質與水發生結合(結合水)
(2)滲透作用的原理:細胞液與外界溶液通過原生質層發生滲透作用
A、滲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的擴散(如:課本P59圖)
B、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需具備兩個條件: 半透膜
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C、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理由是: 細胞壁—— 全透性,水和溶質都可以透過。
原生質層——主要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和兩層膜間的細胞質——
選擇透過性——可看做一層半透膜。
細胞液——具有一定的濃度,與外界溶液之間通常具有濃度差。
所以: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就是一個滲透系統,當成熟的植物細胞與外界溶液接觸時,細胞液就會通過原生質層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
4、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通過細胞圖分析、講述實驗)
1)30%的'蔗糖溶液——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細胞壁伸縮性小于原生質層
2)清水或低液——— 細胞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3)所以:當外界溶液的濃度 > 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失水
可用 質壁分離 實驗驗證
當外界溶液的濃度 < 細胞液的濃度,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吸水
可用 質壁分離復原 實驗驗證
4)質壁分離的外因:外界溶液濃度 > 細胞液濃度
質壁分離的內因:細胞壁伸縮性 < 原生質層
質壁分離復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濃度 < 細胞液濃度
質壁分離復原的內因:細胞壁伸縮性 < 原生質層
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實驗的作用:
、 證明成熟的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
② 證明細胞是否具有活性;
、 作為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 初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小。(請設計實驗測細胞液濃度大小 )
5、鞏固練習:課本P62:一、二、四 學案P 1、2、3、4
新學案P116:例6、11、12 P120:1—6、9—14、16 P124:8
課練P48:19
二、水分的運輸、利用、散失
1、運輸: 結構 導管 ,
從細胞外 → 導管的途徑:
土壤溶液 → 成熟區表皮細胞 → → → 導管(通過滲透作用)
土壤溶液 → 成熟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以及成熟區表皮細胞以內層層細胞的間隙 → 導管(通過擴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體內,參與 光合作用 和 呼吸作用 等生命活動。
3、散失:途徑:主要通過 蒸騰作用
意義:是 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 的重要動力
三、合理灌溉:(詳見課本P61內容)
1、 概念:
2、 原理:
3、 意義:
4、 鞏固練習:課本P62:三
【練 習】
1下列某同學畫的幾個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注明圖中各標號所指的結構名稱:
1. 細胞壁 2 細胞膜
3. 液泡膜 4 細胞核
5. 細胞質 6 細胞液 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 原生質層 。
(2)A→B→C,說明細胞發生了 質壁分離 現象,發生這種現象的細胞結構基礎是具有選擇透過 性的 原生質層 和一定濃度的 細胞液 、以及全透性的細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濃度 大于 細胞液濃度;內在原因 細胞壁伸縮性 < 原生質層。
(3)若將C細胞放進清水中,將發生 質壁分離復原 現象,若不發生,
則說明 細胞已死亡 。
。4)A→C過程中,細胞液濃度 變大 ,吸水能力 變強 。
2、用2摩爾/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爾/升的蔗糖溶液分別浸泡某種植物細胞,觀察分離現象,得到其細胞體積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1)細胞體積在A~B段的變化說明:在該段時間內水分從細胞 滲出 , 細胞液濃度 變大 。
(2)在1分鐘后,處于2摩爾/升蔗糖溶液中的細胞,其細胞濃度將 不變 ,此時,在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充滿了 2mol/l的蔗糖溶液 。要使該細胞復原,將其置于 清水 中。
。3)在1分鐘后,處于2摩爾/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細胞,其細胞體積的變化是由于 乙二醇
逐漸進入細胞,引起細胞液濃度 變大而吸水 。
。4)并不是該植物的所有生活細胞均可發生質壁分離,能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還必須具有 大液泡(原生質層) 。
3、下面是用新鮮的洋蔥表皮進行的一些實驗與結果。請分析回答:
組別處理結果
a ①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 ①發生質壁分離
②然后將材料移到蒸餾水中 ②質壁分離復原
b ③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 ③迅速發生質壁分離
④然后移到蒸餾水中 ④質壁分離不能復原
c ⑤材料置于7%KNO3溶液中 ⑤開始質壁分離,后又自動復原
d ⑥材料放入100℃熱水中3分鐘后取出重復(a)組實驗 ⑥未發生質壁分離
。1)洋蔥表皮細胞在a、b、c三組實驗中均發生質壁分離現象,其結構基礎是 同題1(2)
。2)a組實驗可以說明 新鮮洋蔥表皮細胞具有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
。3)出現b、d組實驗共同現象的原因是 原生質層受破壞,細胞死亡 。
。4)c組實驗結果說明 K+、NO3- 可以被 主動力運輸進入細胞內 。
4、施肥過多,出現燒苗的主要原因是 外界溶液濃度大于根細胞中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過 度而死亡 。
5、在移栽花木時常常剪去部分枝葉,這是為了( D )
A、減少葉的呼吸作用 B、降低葉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進植物體的根的吸水 D、維持植物體內水分代謝的平衡
【教后感】
植物對水的代謝中的運輸、利用和散失都在初中的補課上詳細講過,高中這一部分的重點是放在水的吸收上。主要又水的吸收的兩種方式、場所,以及兩種吸收方式CELL的特點,其中以滲透作用最為重要。這里包括滲透作用的原理、條件和植物的滲透作用以及質壁分離實驗的內容。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容
處于生活狀態下的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時刻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細胞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都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科學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地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節課初步引入對照實驗和控制變量。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初三、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于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于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溫高壓催化劑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溫常壓溫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高效有序的進行,因此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探討活細胞內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2.能力目標
①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②在問題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偻ㄟ^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谡J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質疑,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學方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說明法、卡通圖片法,
2.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設計實驗表格
四、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精心設問,步步深入(5分鐘)
[新課導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為什么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
[問題探討]圖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
[對比說明]工業制氨的條件是什么?
細胞內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激發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
回答:
高溫、高壓、催化劑
推測:
細胞內有生物催化劑。
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此實驗是開創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創新思維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鑒的意義。
[新課]探究研討,引議釋疑(30分鐘)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20分鐘)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么選擇呢?
[提示3] 因變量是什么?
[提示4] 觀察那些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
提問: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實驗為特別補充內容]
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過渡]細胞代謝包括很多化學反應,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說明酶作為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效性,還具有專一性。
提示:怎樣理解專一性?
我們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劑,如果給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漿、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請根椐需要選擇合適的試劑和的實驗用具,能否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小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學生實驗一]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象及結果
回答:無機催化劑
思考:是讓無機催化劑和酶各自催化一種呢?還是催化同一種物質呢?
回答:過氧化氫分解速度
回答:
氣泡的多少及產生速度
點燃的衛生香復燃情況
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參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圖,結合文字敘述,形象描述。
[學生實驗二]
[小組討論]:應該體現在酶只能催化某種特定的反應,而對其它反應沒有催化作用。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選取何種酶?選取何反應物物?如何設計對照?如何鑒定結果?預測結果?
理解關于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實驗一]是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來催化同一種物質[實驗二]是用同一種酶來催化兩種不同的物質,讓學生了解設計實驗的思路是怎樣的.?怎樣選材?怎樣設計對照?從而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師特意設置二個小陷阱,①是讓學生自行選取擇蛋白質的鑒定試劑,鞏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豐富,根據實驗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貪多。
二、酶的本質(10分鐘)
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補充]
(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現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3.引導與激勵
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小結]酶的本質
[資料閱讀,探索酶的本質]
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
[小組討論發言]
在酶的發現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 →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組感言]
科學無坦途。
科學的苦與甜。
[小組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培養學生繼承、創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度。
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
激勵性評價: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未來科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
促進學生積極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課后進一步探究] (5分鐘)
請根據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脫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理解酶的本質
訓練實驗思維。
五、教學小結
細胞作為開放性的生命系統,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對于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于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展為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于大膽的猜想,又歸功于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么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按照課標要求,倡導探究性教學,以小組互助的方式組織教學,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過程。本節課不僅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實驗,而且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更加靈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一正一反,相互輝映,使學生充分體會什么是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以及什么是對照實驗,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確認和控制變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節課大量采用鼓勵性評價機制,發揮學生潛能,注意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創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價值觀。不足之處是:時間較緊,使得一部分實驗留待課后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教案06-27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12-18
高中生物教學教案11-30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8-26
【精】高中生物教案11-18
高中生物教案【熱門】11-18
高中生物教案【推薦】11-17
【熱門】高中生物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