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08-22 16:59:08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錦十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錦十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涉及我國的民族構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風情幾個部分。其中,民族分布呈現出“大雜局,小聚居”的特點;少數民族集中分布在邊疆地區,對祖國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風情的學習,既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又培養了學生加強民族團結,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農村的生源基礎相對較薄弱。多年來,由于各種因素,成績還偶的.就轉走了,留下的學生差異非常大。所以在考試分數上和城區的學生比較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學生學習成績基礎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他們的地理學習能力,地圖掌握的情況不是和理想,對于地圖的語言的表達能力欠加。由于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所以綜合題的難度不是很難都難以解決,加上目前教材與實際生活有些差距,學習覺得沒有實際功用,所以學生學習缺少熱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我國民族數量、構成及分布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網絡收集、整理信息讓學生在獲取資料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通過課堂活動,創設積極互動的情境,展示個性特征。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我國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激發民族自豪感。

      2.在學習中,產生對祖國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熱愛之情,學會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風俗和生活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民族的構成和分布特點,民族文化絢麗多彩

      難點: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及其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2. 了解洋流的類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層環流的分布規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表層洋流的分布的 教學建議

      在 教學中, 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為例,對比兩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規律。然后, 教師引導學生讀《世界洋流模式》,歸納出世界大洋中低緯度和中高緯度環流分布規律。

      關于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建議

      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對海洋的了解說明海水運動形式。然后, 教師歸納出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講解波浪和潮汐運動時,可從能量來源、形成過程、產生的影響和驅利避害的措施幾方面進行講述。

      關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建議

      教材的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類,既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首先介紹風海流的形成,這是一個重點內容,然后介紹密度流和補償流。在 教學中,要講清三類洋流的概念、成因,補償流的分類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聯系行星風系、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分布、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諸多影響因素。

      關于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建議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生產、海洋航運、海水凈化等方面。關于洋流對流經海區的沿岸氣候的影響,可以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進行對比,說明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關于洋流對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的影響,可從寒暖流的交匯和補償流的上升說明;關于洋流對海洋航運的影響,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為例,說明在冬夏不同季節,洋流的流向的變化對海洋航運的影響。最后,聯系海洋污染物的擴散和加速自凈,說明洋流的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引入新課〗

      1. 提問:在同學們中可能有不少人去過海濱,你知道海水運動有哪些形式嗎?

      2. 歸納:海水運動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種。

      〖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

      1. 讀:課本《波浪》景觀

      2. 講解: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著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筑、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3. 讀:課本《大潮和小潮》、《錢塘潮與杭州灣地形》示意

      4. 演示:錄像《錢塘潮》

      5. 講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與月相變化的關系,著名的.錢塘潮的形成與杭州灣地形的關系,以及潮汐對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設的影響。

      6. 讀:課本《墨西哥灣暖流》示意

      7. 講解:以墨西哥灣暖流為例,說明洋流的概念;從墨西哥灣暖流的規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書:海水運動形式:

      1、波浪:風浪、海嘯、風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規模定向流動

      〖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

      1. 復習: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布。

      2. 講解:風海流是在盛行風的作用下形成的規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風帶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風帶形成西風漂流等。在風海流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了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3. 讀:課本《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 講解:密度流是各個海域的海水因溫度、鹽度的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處出現液體壓強差異,引起海水的定向運動。例如,地中海的鹽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處,地中海的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層海水則流向地中海,補償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南美大陸西岸的秘魯寒流及秘魯漁場的形成》示意

      6. 講解:補償流的形成、分類,秘魯漁場的形成。

      7.板書:洋流的形成:

      ⑴風海流:主要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層洋流的分布的 教學〗

      1.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2. 提問:對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緯度的洋流分布,從洋流的流向和性質等方面找出共同點。

      3. 讀:《世界洋流模式》

      4. 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5.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6. 提問: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該海域洋流流向隨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講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

      1.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2. 提問: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的氣候類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講解:澳大利亞大陸東岸為濕潤的氣候類型,西岸為干旱的氣候類型。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大陸東部沿海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亞寒流流過。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則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的作用。寒暖流對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氣候的形成以及氣候的差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5. 提問:找出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并說出寒暖流的名稱。

      6. 講解: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漁場。另外,洋流還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擴散產生影響。

      7.板書: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

      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

      污染:范圍擴大,凈化加快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觀測海水運動

      1.觀測風浪運動: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風浪運動。可利用風速儀測出觀測時的風速,也可收聽當地氣象臺站的氣象預報,將風力大小的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同時,將目測的浪高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分析風力和浪高數據,找出海洋風浪運動的規律,為沿海的捕漁業和航海業提供服務。

      2.觀察潮汐現象: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的潮汐現象。觀測內容為每天海水的漲落時間、次數、潮差,結合月相變化觀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現。

      >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閱讀各類圖片和資料掌握海洋資源的種類;認識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和探究學習掌握如何正確地開發利用海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與海洋有著越來越密切的關系,樹立強烈的海洋權益意識和海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正確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

      2、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如何保護和利用海洋。

      【教學用具】:

      多媒體平臺

      【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

      師:在很早的時候呢,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對海洋的探索,19世紀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動——英國“挑戰者”號海洋考察船。那么人類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xx年8月26日。“蛟龍號”在我國南海3000米級海上試驗取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具備1000米深度載人深潛能力的國家。

      教師設問:為什么各國都紛紛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奧秘呢?

      承接: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在一些國際戰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比如“大國戰略要點”、“未來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資源倉庫”等等。實際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著眼經濟利益,或本著科研精神,世界強國早已開始了一場關于奪取未來戰略制高點的深海暗戰。

      過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揭開她的神秘面紗——共同探討本章的第四節內容《人類與海洋》。

      〔教授新課〕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們大家一同來思考這么一個問題——海洋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海洋對人類有4方面的影響:

      ⑴生命的搖籃

      問:你們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誕生于哪里的?

      講解:大約30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創造出了我們現在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⑵資源的寶庫

      問:大家最為熟悉的海洋資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氣……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峽作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被譽為”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

      ⑷氣候的調節器

      過渡:海洋對人類的影響歸根結底為海洋給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廣闊的空間。到海洋尋找資源、利用海洋空間,已成為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

      讀書:46頁黃色方框內文字

      那么世界為何如此關注海洋呢?

      二、世界關注海洋

      (閱讀課文46——47頁思考各國為何如此關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面積廣大:占地球總水量的97%以上

      ⑵海洋資源豐富:被譽為“天然的魚倉”、 “藍色的油田”、 “鹽類的故鄉”、 “娛樂的勝地”、“資源的寶庫”

      47頁活動:

      在我們的生產或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2分鐘,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討論并歸納總結)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內容】第三節 地圖(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學會繪制等高線圖的方法;能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學會繪制地形剖面圖。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等高線圖,學生識別常見的地形名稱;通過動手制作地形模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等高線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

      【教學難點】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中國地形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2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觀的畫面。

      同學們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們畫的地圖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學生討論,得出對這一問題的初步判斷

      二、地形圖的判讀(板書)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線地形圖,學生觀察,教師說明:“地圖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繪制等高線來表示的。”那么,等高線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1.27,同學們觀察圖中甲點的高度有哪兩個數據?單位?有什么區別?

      總結:甲點以海平面為標準計算為1500米,這叫海拔。甲點以乙點為標準計算為1000米,這叫相對高度。

      提問: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對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海拔和相對高度(板書)

      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1.28“等高線示意圖”及等高線的模型,討論總結等高線的繪制方法。

      講述:以海平面為起點,測出地面上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填注在地圖上,然后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線,這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上都標有高度,單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線?(學生讀書作答)

      2.等高線 (板書)

      在等高線地圖上,如何判讀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學生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說出:只要填出地面各點海拔,就可比較各點的高低。

      總結:在等高線圖上,不僅可以判斷各地點的高低,還可以根據等高線的分布情況判斷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學生觀察圖1.28等高線示意圖,看看左右兩個山坡的陡與緩?并判斷坡度的陡緩與等高線的分布有何關系?

      確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從圖可見,不同部位,等高線和形態的差別很大,怎樣在等高線圖上判讀這些地形呢?

      學生總結教師補充:等高線彎向海拔低處為山脊,反之為山谷:兩個相鄰山頂之間是鞍部;等高線重疊處為陡崖。

      指導學生讀圖1.30,觀察分析設色地形圖的著色規律,從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圖即為分層設色地形圖。

      3.分層設色地形圖(板書)

      出示“中國地形圖”指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著色: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綠色代表平原,褐色為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完成課本P17活動。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分析能判讀出各地的高低狀況。而如何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狀況呢?這就需要觀察地形剖面圖。

      4.地形剖面圖(板書)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課本P18活動3。先了解繪制方法,再觀察繪完部分,然后自己動手繪制完整。

      總結:地形剖面圖能直觀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三、小結

      指導學生先組內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獲得了哪些知識?

      學生小結所學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動為主線,以練習為輔助,圖文并茂,化 抽象為形象,直觀生動地解決難點問題。

      不足之處:由于本課內容多,難度大,在環節設計上欠完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8時)

      執教人:唐素芳 執教班級: 七(1)(2)

      【教學內容】第三節 地圖(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記住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辨別方向的方法;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能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定方向;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辯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能夠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和指向標等確定方向,通過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動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地圖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別。

      【教學難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別。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投影片、掛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3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投影表格

      針對表格內容,能夠進行比例尺形式的換算和大小的比較并回答。

      2.地圖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節課我們已學習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剩余的2個問題:方向和圖例。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投影:“日本圖”指導學生分組討論課本P15活動1的三個問題。

      小組內討論并回答:

      (1)經緯: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先據經線定南北,再依緯線定東西,最后取綜合。

      (3)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標三點的四個方向,Y在X東北方,X在Z西南方。

      總結:在有經緯線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線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極為北,近南極為南),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直線緯線左西右東;弧形緯線:據地球自轉(自西向東),箭頭為東方)。

      經緯網定向法(板書)

      不知同學們注意沒有,有的'地圖畫有一箭頭,箭頭方向指示為北方,這個箭頭叫什么?(指向標)

      小結: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依據指向標定方向,即指向標指示北方。

      2、指向標定向法

      投影圖,學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圖中AB兩點間直線距離為24千米,請計算出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討論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圖上距離是2.4厘米,比例尺為1:1000000或

      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回答課本P15“活動2”

      學生活動:科技園在學校的東方,農業實驗區在科技園區的南方,學校在火車站北方,火車站在科技園區的西南方。學校與農業實驗區的直線距離約為650米,從學校沿公路到科技園區,距離約是855米(四段公路圖距分別是0.6、3.2、1.6、0.3厘米)

      提問:有的地圖,既無經緯網,又無指向標,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們生活在北半球,當你外出旅行迷路時,你怎樣確定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①白天:晴天據太陽定方向,據樹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極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圖上是用不同符號表示的(即圖例),并標注一些文字和數字注記,這些都是地圖的語言。

      4、圖例和注記(板書)

      請觀察圖1.24,看看一些常用圖例有何特點?你能記住一些嗎?

      (提示學生注意分類觀察,找區別,如界線、交通線、城市、水庫和湖泊等。)

      三、課堂小結

      留2分鐘時間,由各小組的同學在組內交流,然后找幾名代表總結,通過本課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可取效果:在活動中學,在學中活動,注重知識的運用;針對性練習,便于及時發現問題,采取補償性教學;引進競賽激勵機制,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

      不足之處:對難點的突破及節湊的把握不準。

      解決措施: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個人能力,并精心備課,合理安排內容的進度和難點的突破。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對于剛剛從小學走上初中的學生來講,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課對學生的來講就更為重要。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鉆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以疑激趣

      教學片段一:(同步展示圖片)——

      教師問: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人們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頂上,大家說為什么呀?

      學生1:他們那地方很窮,修不起房子。

      學生2:不對,沙特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所以不可能是因為窮。

      學生3;老師,是不是因為那地方環境優美,住在屋頂可以盡情地欣賞周圍的風光,站的高,看的遠。

      學生4:不對,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師:同學們,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學習地理,學好了你的知識自然就豐富起來了,你就能解釋了這些奇怪的現象。

      學生們:老師,我們現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

      老師:好吧,請同學們看地圖,沙特阿拉伯位于熱帶、-帶地區,終年氣溫很高;氣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謂“滴水貴如油”,人們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沒有被雨淋濕的后顧之憂,這是與當地氣候條件相適應的一種特殊的人文景觀。

      學生們:啊?原來如此呀!

      教學片段二:——

      老師問:來自非洲東部高原地區的運動員經常能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1;他們沒有鞋子穿,已經練出了赤腳走路,所以跑起來快。

      學生2:不對,沒有鞋子穿與跑的快沒有關系。

      學生3:可能是因為他們經常追趕野獸練出來的。

      學生4:是不是因為他們經常沒有水喝,鍛煉出了忍饑挨餓的本領,在跑步中不覺得渴、餓。

      老師:大家思維很活躍,老師感到很是欣慰,不過,你們說的還是沒有科學的依據,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學好地理。現在我就給大家講為什么。請看圖,非洲東部是高原地區,高原地區由于地勢高,大氣中含氧量相對較低,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的人,適應了缺氧的環境,中長跑運動員需要有較強的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而來自高原地區的人,無氧耐力具有優勢,比較適合中長跑運動,這也是來自東非高原的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師:通過探究一些問題,同學們,你們說,學習地理這門課好不好呀?有趣沒趣呀?

      學生:好,很有趣。

      評析:

      教師提出了一些的問題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以疑激趣使學生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審美情趣。同時,老師讓學生先七嘴八舌地發言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以談話、聊天的形式來和學生對話,體現了師生關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學習“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導學生明白學習地理的方法

      教學片段:

      教師問:同學們,既然地理課能讓我們內知道很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學好地理課呢?

      學生1:做好課前預習

      學生2:及時做作業和復習

      學生3:上課認真聽講,不說小話、不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

      學生4: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魚,兩日曬網。

      教師;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現象,你還的必須首先知道它們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進一步去分析產生一些現象的原因,對不對呀?

      學生們:對

      學生5:老師,像我國南方為什么就熱,北方為什么就冷,這要看地圖才能分析出來。

      學生6:為什么俄羅斯的東部地區人煙稀少,這也的看地圖就能分析出來。

      學生7:如果不看地圖,我們就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美國在什么地方。

      教師:同學們分析的很對,學習地理離開了地圖,就等與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教師:要想學好地理的確需要大家做好課前語系、課后復習、上課認真聽講,你們說的這些道理是學習每一門課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學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幾方面以外,我們還得重視學會讀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評析:

      長期以來,所有的課程的學習都好似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一言堂,根本沒有學生發言的權利,以上對話就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課堂充滿了民主的氣氛,從對話中也能感到學生的認識問題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那種把學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陳舊的觀念在這里蕩然無存。

      案例反思:

      本課以“聊天”、“談話”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地理與生活的關系,盡量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遵循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認識。盡量利用創設學生熟悉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思維、積極發言,學習有興趣。堅持了“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的思維在前馬腳市的點撥在、評價在后”的原則,使學生樹立起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1.本節要求掌握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以及地區分布規律。降水的的測定、變化及分布,是天氣預報的兩大主要指標之一,也是研究氣候的兩大要素之一。本節內容承上啟下,上一節探究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本節通過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歸納出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

      2.降水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密切的聯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交通是否順暢,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學情分析

      本節課規律多、知識容量大,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該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聯系身邊的.地理事物或現象,激活書本知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具,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所學知識。

      學生認知障礙點:影響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舉例說出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過程與方法:

      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情參與,了解降水,了解人類的生存條件,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降水的多少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球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難點: 繪制降水柱狀圖,總結各地降水的變化規律。

      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 能讀圖說明歐洲西部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特點,并能在圖上指出主要的島嶼、半島、海灣、海峽和內海

      2、 讀圖熟悉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的名稱和位置

      3、 了解歐洲西部實際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

      4、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發展最繁榮的地區并分析原因,熟悉本區主要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重難點]

      各國經濟發展概況、特點;繁榮的旅游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歐洲西部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我們地球上有這么一個地區,它的面積只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這個地區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大家猜一猜,這是哪個地理區域呢?

      一、 位置和范圍、國家

      1、 展示“世界地圖”,指出歐洲西部的范圍:即歐洲的西半部。

      2、 學生觀察‘世界地圖“,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說明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驟進行:

      (1) 歐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別瀕臨什么海或洋?

      (2) 歐洲西部的東面與什么大陸相連?這種三面臨海,一面連陸的的分布可稱作什么?

      (3) 歐洲西部最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最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在五帶中大部分處于什么溫度帶?

      (4) 學生小結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點

      3、 觀察“歐洲西部圖“,思考:歐洲西部的海岸線有什么特點?這對歐洲西部的氣候和經濟有什么影響?(討論)

      4、 引導學生在“歐洲西部地形圖”上找出歐洲西部的主要島嶼、半島、海峽和海灣及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

      5、 設問:歐洲西部各國,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大多屬于何種性質的國家?

      二、雄厚的經濟實力

      1、 引導學生閱讀P54圖2-26,設問: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歐洲西部的經濟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

      (過渡)歐洲西部作為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主要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

      2、 學生閱讀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師小結:發達的經濟可以從工業、農業、發達的交通業等方面說明

      3、 一學生朗讀P55“閱讀”,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教師結合有關資料適當補充說明。(見教參P77)

      (過渡)歐洲西部發達的`經濟還可以從其繁榮的旅游業表現出來

      三、繁榮的旅游業

      學生自讀,思考:

      1、 歐洲西部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旅游業最發達的地區?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

      2、 引導學生在地圖冊上熟悉歐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資源

      3、 討論:歐洲西部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借鑒意義?

      4、 學生自讀P56“閱讀”,了解瑞士的自然風光和德國的啤酒節

      5、 完成P56活動

      [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布置]見基訓、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自然資源概念及其主要類型;

      2、了解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區別并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區別它們;

      3、理解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相對性;

      4、通過實例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類型;

      5、通過分析世界土地資源分布圖,使學生了解世界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概況;

      6、通過漫畫、資料等使學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壞的現狀,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使學生理解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土地資源”這部分內容主要講述了三個問題: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土地資源的分類方法很多,教材選擇了與實際生活聯系較多的土地利用類型分類。

      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主要是通過讀圖讓學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布區,通過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既復習了前面相關的地形、氣候和自然帶的知識,為以后學習打基礎,又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部分,教材首先說明了土地與人的密切關系,接著進一步通過一些數字說明由于人口增加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帶來的問題,尤其是耕地減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問題,并進一步通過閱讀資料“巴比倫的興廢”,提出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問題,供同學們思考。

      教法建議

      建議利用討論法和講授法,并通過一系列小步子的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授課,既突出教師的主導性,又突出學生活動。

      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的學習,可以采取下列步驟:

      1、提問思考:土地有什么用途?(學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顯示土地利用類型示意圖

      3、學生自己設計一塊土地利用圖,自己定圖例、比例尺、方向等

      4、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作為土地資源利用類型的/Article/Index。html>總結,又可以給學生成就感和提高興趣

      5、教師總結時可以出示一些景觀圖片,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對于"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首先是使學生明確,土地資源包括目前可以使用的和目

      前難以使用的各種土地,如沙漠戈壁等。對于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土地資源的分布,可以閱讀課本插圖、世界地形圖、自然帶分布圖,由于地圖上信息量多,所以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圖思維方向,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經的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由于河流經過,可以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農業發展。)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幾個自然帶?(熱帶雨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3、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那兩個自然帶內?(溫帶草原帶、熱帶草原帶)

      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可以采用實例教學,通過一些數字、實例、漫畫、文章等表現土地對人類的重要性和人類對土地資源利用種不合理狀況:

      1、對于土地與人類的關系,可以利用景觀圖片展示出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土地,必須都在土地上進行,同時土地提供人類生產生活必需的物質等。

      2、利用數字計算或通過課文的漫畫、景觀圖片、錄像等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說明近些年來土地資源減少的狀況,引導學生分析土地資源的減少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激增與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歸納出人類破壞土地資源的主要表現。

      3、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寫一篇文章或畫一幅漫畫,主要內容需體現人類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或保護的.內容。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土地資源的分類,利用保護

      【教學手段】

      掛圖:世界土地資源分布示意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分布掛圖

      投影片:(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圖;(2)各種土地利用類型景觀圖片(復合片);(3)需要回答的問題;(4)土地資源破壞1———一組數字及文字資料;(5)土地資源破壞2————漫畫或圖片;

      【教學過程】

      (提問)我們講到的自然資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資源?(學生思考回答)

      (引導)今天我們研究一種可再生資源。人們都說,萬物土中生,所以我們就先學習土地資源。土地有什么用?(學生回答)

      (板書)一、土地資源的重要性

      (承轉)假如你們小組有一塊和學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們將如何利用它呢?請設計一塊土地利用圖,自己定圖例、比例尺、方向等畫出來。(學生分組活動)

      (板書)二、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學生作品展示 投影片1)顯示學生設計的土地利用類型示意圖,學生講解。

      (教師講解,投影片2)根據土地資源利用情況,將其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公交占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資源嗎?(是土地資源,雖然目前難以使用,但隨著人類利用土地水平的提高將來可以利用)那么世界土地資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板書)三、土地資源的利用分布大勢

      (投影片3)讀掛圖(世界地形圖、自然帶分布圖)及教材P56"土地資源的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幾個自然帶?

      3、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Article/Index。html>總結)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經的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由于河流經過,可以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農業發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熱帶雨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帶、熱帶草原帶。

      (過渡)通過剛才學習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已經被人類利用,但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應用,造成許多問題。

      (板書)四、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引導思考)讀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資源遭受破壞的原因

      (投影片4,土地資源的破壞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萬~7萬km2成為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風蝕、水蝕,每年流水沖走肥沃的土壤250億噸,沙漠吞沒的土地約600萬公頃;

      中國耕地退化7。7萬km2,占耕地總面積的40。1%,其中水土流失占34。26%,鹽堿化占8%,沙化耕地占1。93%,耕地退化導致低產貧困,甚至威脅到群眾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條件,甚至成為"生態難民"。

      (投影片5,土地資源的破壞2)讀漫畫"新增人口住房要占一部分耕地"、"大難臨頭",漫畫說明什么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辦?請結合前面的文字資料,大家進行討論。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小結)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與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資源之間產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積擴大,耕地面積減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們必須要考慮的。請你寫一篇文章或畫一幅漫畫,以提醒人們對土地資源的現狀有足夠的重視或給人們發出警告,應該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

      【設計思想】

      對于本章第一節來說,土地資源部分教學應該起到"示范"作用,從講解內容的選擇到講解方法與學習方法,都對以后幾章的學習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初中地理教學必須考慮教學內容及與學生實際理解力之間的關系,所以許多內容的學習應該通過讀圖、分析文字或圖表資料、漫畫、景觀圖片、錄像、VCD等多給予學生感性認識,豐富其原有的表象,通過一定量的積累,再達到認識上的飛躍。

      對于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體驗,能夠了解一些,所以讓學生回答即可,根據學生回答內容引出土地資源的利用分類。但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更明確這一知識點,所以分組進行活動,自己設計某一塊土地的利用,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對學生作品的展示,給與學生成就感。教師總結時將各組提到的利用類型歸納后用投影打出來,同時輔以景觀圖片,增加學生的認識,這一點對城市的孩子尤其重要。

      對于土地資源分布大勢,主要以讀圖方法和能力的培養為主。利用世界土地資源分布圖,結合世界地形圖和世界自然帶分布圖,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和影響的。并且培養學生利用多幅地圖綜合分析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讀圖,讓學生說出與人類關系密切的類型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教師有意識的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同時還要通過讀圖讓學生明確土地資源的含義中還有目前不能或難以利用的土地部分。教師的歸納,使同學明確主要土地資源的分布與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關系,為今后講解人類的活動提供基礎知識。

      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主要在于學生了解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利用資料分析原因并能夠找出解決的方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土地資源有限與無限性的認識。最后認識到人類的發展不能夠以犧牲土地資源為代價。

      總之主要是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建立師生互動體系,教師引導思維方向,歸納整理思維的線索和知識的結構,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發現展示,提高興趣,增加感性認識,培養思維品質。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貿易聯系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于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么要說的?學生發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么?

      1、汽車 2、火車 3、飛機 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 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復雜程度有影響嗎?

      (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后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 接著屏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屏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勝地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閱讀 “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問:日本工業為什么分布在這里?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布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并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布在這里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借助于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教學要求: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斷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質。

      2、認真學習、領會《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地理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調查、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時掌握好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動”部分內容為突破口,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繼承以往教學活動的長處,并不斷深化、創新、拓展,形成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4、注意建立過程式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發展,給在實施新課程中的每一位學生建立成績檔案,用來記錄該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作好整理工作。

      5、將新課程教學實驗研究進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將自己在這些年的教學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課程改革的理念的課堂教學或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提煉,繼續發揚光大,并把它們記錄下來,寫成教案、活動案例、論文、實驗報告等,積累經驗,驗證《新課程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學期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知道有關世界海陸分布、氣候和海洋的基礎知識,以及世界人口、人種和國家等概況。

      2.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4.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四、具體實施

      1.教學中要改變傳統地理課程重知識輕方法、重結論輕過程的.觀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觀察、發現、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

      3.引導學生關心現代社會的發展,關注世界的變化,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要將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作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千姿百態的地理事象、千差萬別的地理空間、千變萬化的地理演化過程。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促進地理學習的革命,為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地理創造良好的環境。

      4.初一每個班級都有個別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這些學生他們或者自身努力但學習比較困難,或者智商不低但學習不努力,或者對老師的教育有反感情緒,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對這類學生給予特別的"關照",生活中要關愛他們,學習中要特別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要從基礎抓起,從良好的學習習慣抓起,不放棄每一位學生。

      5、教學活動應該是由教學內

      容、學生、教師、教學環境整合而成的系統,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更應注重師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的經歷和經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實踐環節的開發和學習渠道的拓寬,豐富學生的經歷和經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地理同生活實際的聯系,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引導學生把課堂中的地理知識和方法運用于生活實際中去。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教案04-24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薦】12-24

    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11-0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精品久久免费视频观看 | 美妇喷潮在线视频 | 西西人体44rt高清大胆亚洲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本按摩高潮A级不卡片 | 五月天久久亚洲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