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同學通過觀察.交漢等活動,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2.使同學通過觀察.丈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3.使同學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設計理念
一、創設生動情境,激發同學探索的動機。
在這節課中,通過創設兩只貓比散步路線的長短這樣一個實例,設置懸念,讓同學在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中開始學習,并且讓這個情景貫穿整節課,充沛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巧設數學活動,激勵同學主動探究。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為同學的探究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同學通過操作.交流等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同學的創新意識。比方:先說怎樣可以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讓同學借助與自身的生活經驗,初步得同長方形周長計算有哪些戰略;通過猜一猜圖形的周長初步感知計算方法,培養了數學直覺;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圖形的周長,讓同學感悟解決問題的.戰略多樣化;說說自身比較喜歡哪種計算方法,等等。
三、和時反饋反思,滲透學習戰略。
在本課的教學中,對學習過程的和時反饋,對解決問題結束的和時反思,使同學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認知過程。比方,通過反饋周長的計算方法,暗示性地讓同學注意戰略的優化;用試一試的方法教學正方形的周長,讓同學感受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全課小結時,通過交流收獲與體會,使同學感受到勝利的喜悅。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
設計說明
1.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世界通過游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戲中表現出來,沒有游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用游戲導入新課,可使數學知識在游戲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課伊始,設計了老師說時間,學生用動作表示時間的游戲,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對時間的回憶,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2.直觀演示與動手操作相結合。
重視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本設計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以及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時間與時刻的意義及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系。通過例題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比較簡明、方便,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滲透比較的數學思想。
3.注重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場景入手,加深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整節課以“一天”為主線,貫穿始終。出示主題圖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過春節晚會倒計時,了解一天的開始;探究一天有多少個小時。從生活中梳理出數學知識,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時鐘模型
學生準備 時鐘模型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做游戲,認時間。
師:老師和大家做個游戲,老師說一個時間,大家不用口述,用動作告訴老師這時你在做什么,看誰表演的好。
(1)老師先說一個時刻:中午12時,用動作示范一下。
(2)老師報出下列時刻:凌晨3時、早上6時、上午11時30分、下午4時、晚上9時。(教師邊板書邊提問)
2.導入。
師:剛才我們說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時刻的方法,叫做12時計時法。如果同學們用12時計時法表示時刻,那么應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詞。有沒有一種不用加文字說明的計時方法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種新的計時法——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分析、歸納出12時計時法的特點,并理解12時計時法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時計時法在實際運用時要有限制詞,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尋找表示時間的更為簡便的計時方法——24時計時法,引入新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經歷過程,體驗感知
1.體驗生活中的“一天”。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教材82頁主題圖),引導學生說出在主題圖中獲得的信息。
(學生匯報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時間)
2.認識一天的開始——0時。
師:大家知道一天是從什么時刻開始的嗎?(學生發表意見,教師不作答復)
師:一天的開始到底是什么時刻呢?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吧!這是春節聯歡晚會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開始的情境。(課件播放倒計時的錄像)
師:新年的第一天開始了,鐘面上是幾時?(12時)是什么時候的12時?(夜里12時)
師:到了夜里12時,就表示這一天結束了,同時又表示新的一天開始了。作為新的一天的開始,我們一般又把夜里12時說成0時。
師:0時我們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覺)現在知道一天的開始是什么時刻了嗎?一起說說看。(0時)
3.運用課件創設情境,感受一天的經過。
師:一天的時間有多長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邊看,一邊隨著畫面和音樂表演。(課件演示)現在是0時,在睡夢中我們開始了新的一天。
師:(鐘面顯示早晨6時45分)天亮了,太陽升起來了,現在是什么時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師:(鐘面顯示上午10時15分)現在是什么時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師:(鐘面顯示中午12時)時間真快,現在是什么時候?到吃午飯的時間了。
師:(鐘面顯示下午3時30分)小女孩和同學們在跳繩。
師:(鐘面顯示下午6時)現在是什么時候?到吃晚飯的時間了。
師:(鐘面顯示晚上7時25分)現在是什么時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師:大家在睡夢中,時間又不知不覺到了什么時候?(夜里12時)到了夜里12時,這一天就結束了,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數除兩位數、除整百整十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迅速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認真口算和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教學重點。
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用一位數除的算理,正確進行口算
四、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口答。
(1)24是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84呢?
(2)42個十,90個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課:
出示主題圖:
1、根據你的觀察,你看看這幅圖里面有哪些數學信息?
2、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識解決途中提出的問題嗎?
(1)3次就能運完這60箱,趙伯伯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2)你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和你小組里的`同學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們手中的工具幫助你說明你的思路。
3、小組匯報:解題思路
(1)想口訣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個問題輕松解決,第二個問題也沒問題。
2、王叔叔有600箱西紅柿,他也運3次就運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運多少箱?(你是怎樣計算的?小組里面說說。)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運240箱黃瓜,也運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運多少箱?這題如何考慮?
240÷3=。
4、小結:
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在計算時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訣,還可以用以前學的乘法運算來思考,還可以用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解決。只要能正確的計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課堂練習:做一做。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4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我們學校的校醫非常關心我們同學的身體健康,經常要了解我們同學的體重,身高等,(出示座位圖)
如果老師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組6位同學的身高的情況,你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明白?
2、提問:你打算怎樣完成這份統計圖?
3、出示幾個空白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嘗試完成條形統計圖。
4、如果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個小組學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比較合適?
5、出示教材上的統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
你能說說破這個統計圖跟我們以前學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嗎?
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6、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匯報。
在統計圖的縱軸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單位量是不同的(第一個圖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讓學生按照例子把其他兩個同學的條形補充完整。
8、學生討論:什么情形下應該使用這樣的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么?
9、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9、這個統計圖跟我們剛才學習的學生身高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10、獨立完成書上的統計圖。小組進行學習。
11、通過完成這一份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進一步體會統計的作用。
12、你想對這些同學說些什么?
出示“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引導學生把學生的身高、體重與正常值進行對比,找出哪些學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學生的體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實踐作業)讓學生從報紙、書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統計圖表,并找出相應的信息,可以培養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鞏固練習:40頁2、41頁3、5
全課。
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5
第一單元 位置與方向(一)
第一課時 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導入新課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新知識點: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筆算除法。
(1)基本的筆算除法
(2)除法的驗算。
教學要求:
1、會口算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幾百幾十以及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
2、經歷一位數除多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一般的筆算方法,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3、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除法估算,會表達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習慣。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建議:
1、加強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使學生重視對算理和計算規律的探求。
為了避免學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況下,機械地記憶口算過程,套用計算法則,本冊教材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既沒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沒有出示筆算除法的法則,二是充分調動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計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學生已有的口算經驗,使之順利遷移到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中。
學生已有的與除法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相關聯的口算經驗:表內乘法和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這些口算經驗是幫組學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因此,教學時應該采取積極措施,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口算經驗,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并將它靈活運用到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這樣一個新的情景中。
(2)引導學生探索筆算除法的算理和計算規律,學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著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學時,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經驗,結合一定的直觀操作活動,使學生養成一種有序的思考和操作習慣,從而自主概括出筆算除法的計算規律。
(3)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思考的過程。
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口算除法和筆算除法的過程,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歸納、整理運算程序和運算規律的過程,它是計算活動過程中的提煉和升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條件,給學生一個寬松的說話環境。首先,讓學生在思考每個例題時,自言自語地、輕聲的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中(或與同桌)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最后,提供過程的范例。讓說得好的學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師根據多個學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學生的不同解題策略。通過有層次的說過程、說算理,自主歸納出口算或筆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時,學會用簡潔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
2、拓寬主題圖的情景視野。
為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情景中學習除法是一位數的除法,教材設計了學生熟悉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從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決的`若干問題。但是,這些素材還不能滿足廣大師生的要求。因此,實際教學時,老師應根據當地情況和學生的需求,將除法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健康成長、交通、體育、娛樂、飲食和科普知識等聯系起來,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計算融入人類的一切活動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3、把估算放在與口算、筆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是《課程標準》為學生提供的關于估算的學習目標。要落實這一目標,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①充分認識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作用,認識到估算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②將估算、口算、筆算的數學結合起來。教學時,在具體問題情境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將估算算法與其他算法結合起來應用,使學生真切感受不同計算方法的作業,感受估算的應用價值。③適當補充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估算內容,加大估算應用的力度,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4、理解乘、除法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聯系,所以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從乘、除法之間的聯系入手,將乘法運算的思維方法遷移到除法當中。如:教學60÷3( )時,可引導學生思考3×()=60。又如,在驗算除法時,可依據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系,引出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檢驗方法。這樣,通過從矛盾的雙方入手,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既掌握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計算,又培養了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5-26
人教版下冊三年級數學教案02-16
三年級人教版下冊數學教案02-15
【精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四篇08-22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9篇)02-23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16篇)05-27
【精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三篇08-22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01-14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01-14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3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