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八年級生物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生物教案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介紹生物的繁衍和發展、生物與環境兩個個單元,內容較上一個學期少了一些,探究實驗減少了一些,增加了觀察和思考,科學、社會、技術欄目。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知識面。
二、教學目標
1、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在繼續抓好實驗過程,努力學習有關教育理論,不斷提高對“135”的認識,力爭在原有的基礎上,使自己的高效快樂課堂教學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3.繼續探究教學過程中新的教學模式,積極吸取上一年的經驗,繼續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固化新成果,并完成好相關的課題。
4.繼續研究和推廣校本教研的內涵和經驗,充分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發輝學校教研組群體優勢,繼續嘗試開展學校開放日活動。
5.繼續探究新課程的評價體系,特別是建立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標準,并在初二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初步歸納整理出適合我校校情的評價體系。
6、通過學習使學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發育,從而更有意識地保護生物,促進社會發展。
7、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8、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學要求
1.教師在教學中要繼續認真落實《課程》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大力倡導“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果即成長”的教育科研觀。教學中要有科研意識,要邊實驗、邊研究,力爭做一名科研型快樂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學中,要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4.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力爭創造條件開全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5.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合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整合。
6.積極組織好生物小組活動,能夠對生物學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四、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兩個班有一百多個學生,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較高很高,上學期生物的平均成績在八年級全學科排名較好,但高分少,由于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因此班平均被拉下來了。這個學期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爭取成績有較大的提高。
五、具體措施
1、精心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對新教材進行培訓。
2、精心組織和策劃好課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做到課堂質量高效率。
4、進行課外輔導和寫小論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學生的興趣。
5、認真批改作業,從中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6、培養優生,轉化后進生。
六、進度安排
周次授課內容
1被子植物的生殖
2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人得生殖和胚胎發育
3性狀和性狀的傳遞遺傳物質的基礎
4人的性別的決定變異
5遺傳病與優生第一次月考
6生命的起源生物進化歷程
7生物的進化的原因人類的起源現代生物技術
8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9五一長假
10復習期中考試
1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與環境組成和類型
12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物鏈
13人類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14復習七年級上冊15復習七年級下冊
16復習八年級上冊、下冊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和名詞概念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4、通過設計“草場放牧方案”,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電腦課件和課本的圖(圖解)的觀察,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
2.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相結合,將知識化難為易,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3.通過實例和結合課本上例子的分析總結,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等思維能力,從而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學習,使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二、教材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2、難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性和逐級遞減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1、“能量流動的過程”:
問題情景:生態系統能量的源頭是什么?怎樣輸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動的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探索:閱讀教材“能量流動的過程”部分,并思考討論問題。
播放課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圖解
討論回答: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太陽能。
引導啟發:不是所有的太陽能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必須是輸入到生態系統的第一營養級的能量才能開始在生態系統中流動。
師生談話:怎樣輸入?依賴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就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能量流動的主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
分組討論:輸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是怎樣流動的?或者說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課件: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圖
(推薦一個同學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引導啟發:能量流動的過程: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有三個去處: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動消耗了,即通過細胞呼吸釋放和生命活動利用了;儲存在體內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級消費者攝食同化流入下一營養級,沒被初級消費者利用的枯枝落葉和初級消費者攝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糞便中的這一部分被分解者釋放出來。對于初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這三個去處。并且可以認為,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釋放的能量十被下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但對于最高營養級的情況有所不同。
2、“能量流動的特點”:
問題引入:?為什么肉類食品的價格總比蔬菜價格高?
?俗話說,“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沒有道理?為什么?
引導探索: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有什么特點?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是什么?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是多少?
播放課件: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
學生分析:閱讀教材,根據課本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
分組計算:?流入每個營養級的能量占上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樣分配的?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引導分析:對能量流動過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動規律的關鍵。在賽達伯格湖,第二營養級只獲得第一營養級同化能量的13.5%,第三營養級只獲得第二營養級同化能量的20%。
引導探索: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個營養級。這是因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遺體等被分解者利用釋放等,這就決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傳遞率為10%~20%。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一般不會超過五個營養級,因營養級上升一級,可利用的能量相應要減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個營養級時,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維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師生談話:學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問題。
引導探索: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特點除了逐級遞減還有什么特點?
引導啟發:對于單向流動來講,是指能量只能從前一營養級流向后一營養級,而不能反向流動,即從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食物鏈各個營養級的順序是不可逆的,而各個營養級的能量總是以呼吸散失熱能,即能量必須源源不斷地輸入,又不斷地散失。
課堂延伸:“設計草場放牧方案”,怎樣判斷一個草場上是不是過度放牧?
(課后質疑討論、學生相互啟迪、探究學習)
3、碳的循環過程:
概念突破: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概念中的物質是指什么、循環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說的生態系統指的是什么?
引導啟發:概念中的物質不是指由C、H、O、N元素組成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生物體內所特有的物質。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運動,正因為物質可以重復利用,所以物質是永恒的(物質不滅定律)。
播放課件:碳的循環圖解
知識遷移:學生回答有關生理過程
引導探索:1、碳在無機環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以什么形式循環?碳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傳遞形式是什么?碳進入無機環境的方式是什么?
3、碳循環的范圍怎樣?
播放課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應式
學生討論:光合作用過程和呼吸作用過程中碳的傳遞過程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師生歸納: 大氣中的CO2進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賴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無機“C”變為有機“C”,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因此從“C”的循環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還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為有機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機“C”,通過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變成無機“C”回到大氣中;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為地下的石油和煤,暫時脫離循環,但一經開采燃燒,便可產生CO2返回碳循環。
引導探索:在碳循環中,森林生態系統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來由于人類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燒化石燃料以及環境污染,因而使大氣中CO2的濃度明顯增加,這種趨勢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世界的氣候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后果令人擔憂。
課堂延伸:“溫室效應”是怎樣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樣解決?
(小組討論,推薦同學回答)
4、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師生談話:完成缺項的內容
交流總結: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因果關系
(推薦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引導啟發: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渠道實現的,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而能量又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態系統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復,兩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又有本質上的區別: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而且流動是單向的、不是循環的,最終在環境中消失。物質循環是帶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物質可以反復出現,反復利用,循環運動,不會消失。總之,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
課堂延伸:寫小論文淺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生物生存發展的關系。
(學生探究性學習,課外完成)
四、總結及反思
八年級生物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進化的主要依據——化石。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對化石的觀察、比較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科學的設想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關目標:
1、結合我國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結合生物進化歷程的學習,進一步增強學生與生物和諧相處的教育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生物進化的證據和歷程。
2、 難點:生物進化的證據和歷程。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引出新課】各種生物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進化演變形成的。這一觀點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我們要問:
(1)人類是如何獲得這個結論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這一觀點,需要一定的依據或證據。有什么證據能夠證明各種生物是通過進化形成的?
(3)為什么生物會不斷發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樣進化的?這是這節課我們將要討論的問題。
一、生物進化的證據: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時發現生物進化的歷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科學家是如何了解進化的歷程的?科學家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曾經生活過什么類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地球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材料,通過化石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
我國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談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動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據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認為太行山曾經是海濱。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種原因,埋藏在地層中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點,所以被用來研究古代生物,它們可以直接或間接證明某種生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 化石有很多種,有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遺體化石,如骨骼化石、貝殼化石等;有保存植物葉片痕跡的印痕化石;還有遺跡、遺物化石等。 為什么化石能夠說明生物的進化? 地球的地層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層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據存在于各個地層中的化石,可以判斷生物類型和生存的年代。對不同地層中的化石進行分析比較發現:
(1)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化石。
(2)從大約39億年前的地層中開始發現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層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較多;晚形成的地層中陸生生物的化石較多。
討論:科學家的這些發現說明了什么問題?
【小結】
(1)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我們得知原始地球是沒有生命的,生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
(2)根據對化石的研究,我們知道了生物進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過程。
【提問】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
二、生物進化的歷程與原始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的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現在地球上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逐漸進化形成的。
在進化的早期,由于營養方式的差異,原始生命的一部分進化為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另一部分進化為不含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以后,這兩類原始生物分別沿著一定的歷程發展為動物界和植物界。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的歷程過程中對不同類群的生物進化比較,對比不同類群的生物的結構、功能和生活習性,發現各類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點。一般說來,親緣關系近的生物類群,相同的特點較多,反之較少。根據分析比較,找出不同類群生物的關系和進化發展的順序。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對植物和動物兩類生物中的不同類群分析比較,認識它們的進化歷程。
1.植物進化的歷程:
提供各類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掛圖或投影片,組織學生對不同類群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比較分析,哪類生物結構簡單,比較低等,哪類生物比較復雜,較為高等,最后總結植物進化的歷程。
提問:植物進化的歷程可以反映生物進化的什么趨勢?
從生活環境看,進化的歷程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結構分析看,是從簡單到復雜;植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低等向高等發展。
1. 動物進化的歷程:科學家采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動物進化的過程。
2. 提供各類群動物代表動物的掛圖或投影片,比較各類動物的特點,并歸納動物進化的歷程以及進化的趨勢。
3. 生物進化的趨勢: 根據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八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生物教案:生物進化08-26
八年級生物教案02-28
八年級生物教案10-09
《生物圈中人》八年級生物教案08-22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6-23
八年級生物教案【推薦】11-24
八年級生物教案【熱】11-25
八年級生物教案范文11-18
【熱門】八年級生物教案11-24
【薦】八年級生物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