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七年級生物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七年級生物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七年級生物教案1
教學目的
1理解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并認識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2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認識傳粉和受精是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的必要條件。
3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教學重點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
2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教學難點
雙受精和受精后子房和胚珠的發育。
教學準備
掛圖(示桃花、果實)。胚珠結構和雙受精過程示意圖。雙受精過程活動模型(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它們分別又由哪幾部分組成?
2什么叫做傳粉,傳粉有什么意義?
二、講授新課:
出示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幻燈片展示),學生自學課本5分鐘。出示掛圖(示桃花、果實)。教師指出:桃花經過傳粉后,還需經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子房才能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這些變化,正是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問題。
受精過程
在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受精作用。那么什么是受精作用,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又是怎樣呢?
出示胚珠結構和雙受精過程示意圖,然后教師邊看圖邊講解(圖略):雌蕊包括柱頭、花柱、子房三部分,子房是由子房壁和胚珠構成的。胚珠著生在子房內壁上,它的外層叫做珠被,頂端有一個小孔,叫做珠孔。在胚珠里面靠近珠孔的地方,有一個比較大的細胞,叫做卵細胞。胚珠的中央有兩個極核。
花的雄蕊由花藥和花絲組成。雄蕊成熟后,花藥里有花粉。傳粉后,落到柱頭上的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粘液刺激,就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在伸長的花粉管里有兩個精子。當花粉管到達胚珠后,從珠孔處伸進去,隨后,花粉管的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其中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在生物學上,把精子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作用;而把上述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兩個極核相融合的過程,稱為雙受精,這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完成上述講述后,教師演示雙受精過程影片,并讓學生復習鞏固雙受精過程,總結雙受精的概念。最后結合課本上的圖解提一下多胚珠受精問題。再結合前幾節的內容把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的幾個步驟交待一下。
當雙受精完成后,胚珠、子房才開始發育,這時花又發生什么變化呢?(提問)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花萼、花冠、雄蕊、花柱都逐漸萎縮凋落(也有的存留),只有胚珠和子房逐漸發育,最后形成了果實和種子,最后歸納如下:(幻燈片展示)
花萼凋落(如桃)或存留(如茄子)
花冠凋落
雄蕊凋落
最后指出,為什么有的植物(雙子葉植物)的種子里無胚乳,原因是胚乳中的有機物被胚吸收,貯存在子葉里。
在農業生產上,人們種植農作物、栽培果樹,都是為了獲得果實和種子,供人類需要。你能舉出幾種食用的農產品中,哪些是屬于果實,哪些屬于種子。(實例略)詳細記憶課本上的列舉的例子。
三、課堂練習
1.花粉落到_____上后,就開始了___過程。以后,_____和_____就逐漸形成。
2.受精是_____,雙受精是指_____,雙受精現象是_____。
3.子房的結構包括__________,胚珠的外層是______,它的一端有個開口叫做________。
4.伸長的花粉管中具有()
A一個受精卵B兩個精子C受精極核D卵細胞和極核
5.受精卵將來會發育成為()
A果實中的.果皮B果實中的種子
C種子中的種皮和胚D種子中的胚
6.下列結構中,受精后一般會存留的是()
A花萼B花冠C雄蕊D子房
7.一朵桃花在傳粉、受精,發育成桃子的過程中,不會凋落的是()
A.花瓣B.雄蕊的花藥C.萼片D.雌蕊的子房
8.果皮指的是()
A.果實中最外面的一層皮B.果實中包在種子外的部分
C.果實中有子房壁發育而成的部分D.果實中容易剝開的部分
9.桃的可食部分是桃的______。
10.種子的主要部分是由胚珠的____發育而成的。
A卵細胞B受精卵C極核D受精極核
11.能發育成玉米種子胚乳的結構
A受精卵B子房C受精極核D胚珠
12.下列食物和農產品:杏、葡萄蠶豆、蘋果、綠豆、芝麻、梨、向日葵、小麥、豆角、花生仁、西瓜籽、玉米、番茄。其中屬于果實的是(),屬于種子的是()。
四、課堂作業:
基礎訓練(填空題1-5、判斷題、簡答題)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七年級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根據有關示意圖準確描述花粉粒萌發和受精過程,說明在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中子房各部分結構發育的結果;
2、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能力目標
1、結合花粉粒萌發和受精,以及果實和種子形成等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通過對果實與種子形成的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通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雙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2、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注意反復鞏固才能達到掌握的要求。
3、通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節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系,以及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系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教法建議
花粉粒萌發和雙受精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內容抽象,不能直接進行觀察,因此,教學時應盡量選用有關活動模型或現代教學手段。花粉發育的標志是伸出花粉管和產生精子,其發育結果是花粉管將精子送入胚囊。受精過程是細胞融合,
在講述果實的形成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可以展示給學生幼小的頂花帶刺的黃瓜,從而形象地說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這里要說明的是,黃瓜的果實屬于瓠果,它不是單純由子房發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與花托共同發育而成的。
在講述種子形成的時候,應該注意呼應前面講過的關于種子結構的知識,前面曾經講過的種皮、胚、胚乳都要在這節課里找到來源。到這里為止,關于綠色開花植物由種子萌發到種子形成這一整個生活周期的知識就完備了,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來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后,可讓學生嘗試用連接線將子房與果實、胚珠與種子的結構聯系表示出來。然后,通過思考和討論胚珠與種子的數量關系,回答出果實里種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關于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知識,可以參照課本中的圖,繪制一張幻燈片,將根尖、葉片、木本莖的結構圖分別繪在圖中根尖、葉片和莖的附近。利用幻燈片進行講解,使學生認清植物體中的各個器官確實是由維管束聯系到一起的(根尖中開始出現導管,尚未形成維管束,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才逐漸出現維管束,這一點應該向學生講清楚)。通過復習維管束的運輸功能,還能夠把植物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聯系起來。
有關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實踐上的意義,最好結合學生熟悉的生產或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討論或講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難點:雙受精的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手段:以學生觀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設計思想: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復習提問:1、什么是傳粉?
2、傳粉的方式有幾種?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不論是什么樣的傳粉方式,最終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傳粉完成后,花粉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一)受精的過程: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過程)
邊講解,邊指導學生觀察。
1、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受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而萌發;
2、萌發出的花粉管不斷伸長,把花粉中的兩個精子沿著花柱,通過珠孔送到胚囊中;
3、進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
(二)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后花各部分的變化)
指導學生觀察,講解:完成雙受精后,花的其他結構逐漸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發育成了果實。
提問:1、子房的結構是怎樣的?
2、種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總結種子的結構。
播放錄像:介紹果實的結構。
提問:請對比子房的結構和果實的結構,二者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請推測果實的各部分結構是由子房的哪些結構發育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講解:
三、反饋、鞏固:
請舉些日常食用的農產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體的哪個部分?
組織學生回答,并糾正其中的錯誤。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一、受精的過程:
雙受精:精子+卵細胞形成受精卵
精子+極核形成受精極核
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二、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探究活動
果實的發育
1、選擇不同成熟程度的幾朵花,從正在含苞待放的花蕾到花瓣已經凋謝的花朵,分別切開每一個子房并注意觀察子房發育過程中生長變化的情況。為獲得好的觀察效果,最好采用玫瑰花、蘋果花或番茄花。
2、觀察新摘下來的一些豌豆、蠶豆或其他豆科植物的豆莢,并挑出不十分飽滿的豆莢。然后,打開這些豆莢并與飽滿豆莢進行比較。發育不完全的種子,是未被花粉受精的胚珠。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七年級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1、理解受精和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
2、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3、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4、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①“雙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②“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特有的。它是指:花粉管中的兩個精子進入胚囊后,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現象。融合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極核就要發育變化,它們變化的同時,也就是子房發育的過程,子房發育的結果,就意味著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因此,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以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過程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難點。
2、雙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也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2)如前所述,雙受精過程和子房發育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而且內容較為抽象,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關于引言:上節課講的內容是“開花和傳粉”。所以,教師在講新課前,可以先復習提問如①什么叫開花?什么叫傳粉?②傳粉的方式有幾種?③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結構特點?然后,教師可以這佯說:“不論什么樣的傳粉方式,最終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了,下一步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有的學生會接著教師的話說出:“形成果實,形成種子。”教師馬上又可接著問:“果實和種子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是今天所要探討的問題。”(寫出課題)
2、關于“受精的過程”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首先,使學生弄清楚子房內部的結構。教師最好能邊畫板圖邊講解:雌蕊的子房中間有胚珠,胚珠外有珠被和珠孔(珠孔的位置可以在頂端、側面或底部)。胚珠中間有一個胚囊。胚囊中,珠孔下有一個較大的'細胞,叫卵細胞。胚囊中間的部位還有兩個極核。
教師畫制的板圖要很規范,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勾畫出子房各部分結構和名稱,與此同時,學生會學著教師的板圖畫。這樣,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繪制生物圖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會加深學生對子房結構的記憶。
然后,再講解受精的過程。受精的過程應包括三個步驟:第一,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受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而萌發;第二,萌發出的花粉管不斷伸長,把花粉中的兩個精子沿著花柱,通過珠孔送到胚囊中;第三,進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
最后,教師及時給出受精的概念和雙受精的概念。而且要說明,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在講解上述三個過程的同時,教師最好用活動教具示意花粉管萌發及生長的情況。可以告訴學生:在柱頭上落有許多花粉,而且有許多花粉萌發,因而有不少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長,但在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花粉管進入胚囊,完成雙受精過程。在雙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極核將進入胚和胚乳的發育。
3、關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
首先,說明一朵花在傳粉和受精后,花的大部分結構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都枯萎了,唯有雌蕊的子房將繼續發育。
第二,在自畫的雌蕊結構的板圖處、在圖注的相應位置上,邊解釋子房內各結構發育情況邊注明結構名稱。
第三,注意與前面講的種子結構相呼應,說明子房內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發育成果實。在這之前,可以先啟發學生回答:種皮、胚、胚乳是前面講過的哪個器官的結構?當學生答出是種子時,教師可以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給學生進行小結,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舉些日常食用農產品,讓學生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體的哪個器官。特別是有些果實,它的種皮和果皮緊緊貼在一起,像米和小麥,它們的種子也叫果實。
最后說明:果皮和種子就是被子植物果實的基本結構,所謂被子植物,就是種子外有果皮包被著的植物。被子植物是現存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果皮對種子是有保護作用的。
一般情況下,植物結實一定要經過受精作用,受精是促成結實的必要條件之一。但是,我們夏天吃的無籽西瓜和秋天吃的無核蜜橘,這樣的果實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這要感謝我國的農業科學家,運用科學技術,不讓植物子房里的卵細胞和極核受精,也就是說,不讓胚珠形成種子,然后用特殊的藥物促使子房發育成果實。這就是我們吃的無籽的果實了。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七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七年級生物教案03-31
七年級生物《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教案01-02
七年級生物教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12-21
《花果實和種子》教學反思11-04
七年級生物《種子萌發》教案08-24
七年級生物教案:種子的萌發01-03
七年級生物《種子萌發》教案01-08
七年級生物種子的萌發教案02-05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種子植物02-22
七年級生物教案:種子的萌發3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