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短文七年級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短文七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短文七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翻譯課文。
2、熟讀、背誦課文。
3、體會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與意志。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體會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與意志。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
2、搜集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話傳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夸父逐日》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一定對日月星辰、高山大海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其實,自有思想以來,人類就有了探索自然的強烈愿望。但古代的人們能像今天的我們那樣,通過各種科學設備來探索自然嗎?當然不能。那么,他們用什么方式來滿足他們的強烈愿望呢?當然是通過奇特的想象。而《夸父逐日》正是這種奇特想象的代表作品。
二、作品簡介
1、關于《山海經》: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女媧造人》、《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等研究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關于夸父: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一個善于奔跑的巨人
二、誦讀貫通
1、教師范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奏。
2、學生集體朗讀課文兩遍。
3、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師生交流。
教師投影出示需重點理解的詞
夸父與日逐走 入日 欲得飲
北飲大澤 化為鄧林
4、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訂正,落實翻譯。
同桌互譯,加深理解,然后背誦。
6、全班集體背誦。
三、探究品味
1、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組:
①說說你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
②如何理解這則神話的.主題。
2、討論后明確:
①夸父具有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有著無比的英雄氣概。(可能會有學生就這個問題提出不同見解,認為夸父的行為自不量力。教師可以從神話故事的積極方面去引導學生,不必斷然否定)
②表現了古代人民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毅力。
四、拓展遷移
請同學講述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話傳說。先由四人小組交流,再推選有代表性的故事進行講述。如《愚公移山》、《女媧造人》、《后羿射日》等,并引導學生明確這些神話的共同點——————反映了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毅力
五、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夸父逐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兩小兒辯日》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相傳是戰國時鄭國人列御寇所作,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題材廣泛,有些頗有教育意義,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它們的含義深刻,形象鮮明,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今天所學的這篇小文章是一則生動的民間故事,通過兩個小孩爭論太陽在不同的時間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表現我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的探索精神。
二、誦讀貫通
1、誦讀
①教師范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奏。
②出示本課生字,要求學生正確讀出字音
辯斗(dòu) 盤盂(yú) 滄滄涼涼(cāng) 孰(shú) 汝(rǔ)
③出示已劃分好節奏的課文,要求學生按照節奏,準確朗讀課文數遍。
④學生集體朗讀課文兩遍。
2、貫通
①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
②由四人小組交流討論疑難字詞,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或教師答疑。
③教師出示需重點理解的疑難詞語
孔子東游 問其故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及日中則如盤盂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湯 孔子不能決也
孰為汝多知乎
④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訂正時可側重指導學生注意實詞的積累,常見虛詞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詞語省略的現象。
⑤同桌互譯,加深理解,然后背誦。
⑥學生反復讀課文,達到基本成誦。
三、探究品味
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組:
1、兩個小孩根據什么判斷太陽離人的遠近?
2、對兩小兒的“辯斗”,你有什么看法?
3、孔子“不能決”說明了什么?
4、孔子“不能決”的問題,你能否判斷誰是誰非?
討論并歸納:
1、一個小孩根據視覺,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正午就像盤盂一樣小,說明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根據觸覺,太陽剛出來時很清涼,到了中午像把手伸進了熱湯,說明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這是一道開放性思維的題目,對學生提出的看法,教師可以從兩小兒探索精神的可貴方面,從兩小兒善于觀察常見的生活現象,從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方面,也可以從兩小兒是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結果自然就不一致方面加以肯定,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3、說明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寫出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態度。
4、早晨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時,背景是樹林、房屋、遠山及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就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因為早晨太陽斜射大地而中午太陽直射大地。所以,視覺的遠近,溫度的涼熱都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
五、小結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獲。
六、布置作業
查查有關太陽離人遠近的資料
短文七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③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讀,誦讀積累
1、圖畫展示,引入情境,激發興趣。
同學們,誰愿意把自己的畫畫展示出來呢?并說說這樣畫的理由。
教師投影搜索到的行道樹圖畫。
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深層次的含義呢?
2、誦讀感知
①教師范讀課文
②學生自讀發現,初步感知。(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③你能說說朗讀后的感受嗎?
二、合作探究,品味賞析
1、合作感悟,品讀明理:學習了課文,文中哪些語段讓你感動?(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2、自問自答,互動釋疑:學生質疑交流,小組討論解決。
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①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②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有關提示]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③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④“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⑤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提示]采用了對比手法: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b.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3、品味語言: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三、聯系生活,拓寬延伸
1、拓展體驗: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你覺得張曉風只是為寫行道樹而寫行道樹嗎?你不覺得它很像我們身邊的一些人嗎?
②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么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③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2、總結存儲: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3、片斷仿寫: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7《第一次真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①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②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③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④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激情引讀,誦讀積累
1、激情導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歷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2、誦讀感知
學生朗讀,感悟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二、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整體把握,篩選信息,猜想印證,形成解釋。
出示思考題: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d.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無益的。本文所說的“第一次”屬于哪一種?為什么?
探究明確:
a.“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后者寫的是動態。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d.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e.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2、互動釋疑: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3、語言品味: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結合“研討與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研讀與賞析作品的語言,以求達到對課文內容更深刻的理解。四人小組揣摩品味。
①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②“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③“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現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4、品讀明理: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品味朗讀,分析作用
三、聯系生活,拓寬延伸
1、生活體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難忘的第一次經歷。
2、體驗反思,深化理解。
①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提示: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②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④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3、總結存儲:同學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據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作業延伸: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或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短文七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短文教案12-05
初中語文短文教案7篇12-06
初中語文短文教案(7篇)12-07
初中語文短文教案合集7篇12-08
七年級語文教案08-24
七年級語文《童趣》教案08-23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02-24
七年級教案語文01-07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1-29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