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學期語文《桃源與沅州》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學期語文《桃源與沅州》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從文散文的基本特點。
3.試著比較《桃花源記》與《桃源與沅州》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把握沈從文散文的特點。
2.從寫作方法角度來比較閱讀《桃花源記》與《桃源與沅州》。
【課時安排】
1課時。
【媒體準備】
多媒體設備。
【預習要求】
1、搜集資料:了解陶淵明生平,收集與“桃源”有關的詩詞名句。
2、課外選讀沈從文的一些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蔣大為《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引發學生對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單元第二篇課文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作品描繪的是一片什么樣的凈土樂土?(學生回答)歷史學和社會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作品中的這種理想社會在現實中并不存在,而桃源這個地方卻是真真切切的。當地的山水風物,在當地人看來,可能不值一提,而外鄉人讀來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桃源與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筆下,還殘存著陶淵明作品中的流風遺韻?
二、整體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煥,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鳳凰縣,有苗漢土家族的血統。14歲高小畢業后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后,他于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蕓蕓”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丑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30年代后,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八駿圖》、《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西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云南看云集》等。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后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二)檢查預習:
1、落實生字詞聽說:結合“詞語手冊”的內容當堂解釋、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請學生復述,補充,教師點評。
三、課文研討:
1、沈從文把桃源當時的玉器、雞蛋、茶葉等土特產介紹得有聲有色,是如何來刻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