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上冊《速度》教案
八年級物理上冊《速度》教案1
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來自江蘇物理(八上)第五章第二節。學生對速度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通過兩種不同的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來引入一個利用比值定義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一次全新的體驗,速度也是學生學習物理以來首次遇到利用公式進行物理計算,所以對速度概念的理解會影響學生以后的物理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義和單位。
過程方法:知道速度概念是一種比值,利用比值的方法可以定義物理量。
情感態度:我國體育健兒奧運會速度項目中的驕人成績,讓同學們領略優秀運動員超人的速度給國家所帶來的榮譽,適時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速度的定義式,單位時間和速度的理解,兩種常見速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難點:
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及不同方法的靈活運用。
設計思路:速度這一節課表面看起來比較簡單,學生學習也沒有什么困難,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到比較的方法,用到了利用比值來定義的物理量的方法,學生親身感受到這些物理方法,研究問題帶來的便利,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也會自覺的使用這些方法,在以后學到如密度、壓強、比熱容、熱值等物理量的時候也會自然聯系到這種方法。
速度單位的換算,常見速度值得介紹,都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速度的理解,把物理知識與生活知識緊密相連,讓物理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去,便于學生更好地建構速度概念,在頭腦中形成物理概念以及今后運用物理概念。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把知識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從引入新課開始,教師都要力求設計適當的問題,構造物理情境,并通過有意識的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教學器材:
用白紙折成紙盤和紙錐。
教學過程:
一、情境在線,討論快慢
師:同學們見過獵豹和蝸牛嗎?見過他們移動的樣子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獵豹和蝸牛運動的模樣。
多媒體展示:獵豹、蝸牛等運動的模樣。
師:同學們看一下,他們運動時的情景一樣嗎?運動的快慢情況一樣嗎?
生:不一樣。一個運動的快,一個運動的慢。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較的?
生:……
師:如果有人問你,一輛轎車行駛了5千米,一輛卡車行駛了2小時,問那輛車快?你如何回答?
生:無法回答,因為缺少條件。
師:對,物體的`運動有快慢之分,然而單獨用路程或時間都無法進行快慢比較,那如何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下面我們就將要研究一下物體運動的快慢的問題。
分析:
雖然同學們在生活中多有接觸速度的概念,但是沒有經歷速度概念的形成過程,沒有對于物理學中引入速度這一物理量有充分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中運動的場景到課堂上比較紙錐運動的快慢,通過猜想、實驗討論,盡可能再現知識的發展過程,如果科學的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不能僅憑感官判斷,要通過單位時間通過的路程來判斷,這也使學生受到科學的教育。
二、實驗分析,比較快慢
活動:比較紙錐下落的快慢
師:取兩張16開的紙,分別做成大小不同的紙錐。
師:若將它們從同一高度釋放,猜想一下,哪個紙錐下落的比較快?
生:大的
師:同學們猜想的是否正確呢?
生:實驗
師:那同學們能不能先設計一下實驗方案?同小組的同學進行討論。
學生設計并討論
師:總結歸納方案學生實驗
師:下面請同學來說說你們的方法。
生:相同時間比路程
生:相同路程比時間
生:我們讓不同紙錐從不同高度下落。我們不會比?
師:這位同學非常好,提出問題,有那個小組也做到這種情況沒有?誰有辦法解決嗎?
學生共同討論
生:比較速度,測出路程和時間,路程除以時間就是速度
分析:通過紙錐落地實驗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讓學生對運動快慢有直觀感受,分析速度概念先從學生前概念開始分析,因為學生對于運動快慢已經有一定的了解,通過這種方法再現引入速度概念的過程。
三研究需要,引入速度
師:s/t也就是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這個比值可以用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在物理學中利用速度這一物理量來描述的物體運動的快慢。
師:學生自學書P:109頁,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叫速度?
2、速度的主單位?常見單位?
3、速度的公式?
4、分析在比較不同時間不同路程的物體運動的快慢的時候,必須要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來描述,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入了速度的概念,學生經歷這一過程后也加深了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得到速度概念后,還要進一步了解它的計算公式、單位、常見數值、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速度數值的物理意義等。學生通過進一步學習了解速度的核心知識,為以后的靈活運用打下基礎。
四、加深理解,解決問題
課本上114頁例題,完成解題步驟。第一次進行計算題的教學,應嚴格要求,對格式作出規定:
1,。已知:
2.公式
3.代入數據:數據后面要帶單位,這時區別小學及初一數學課的唯一的地方,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4.計算結果
已知:s=180km,v=100km/h
求:t
解:由v=s/t 得 t=s/t=180km/100km/h=1.8h
答:汽車需要1.8h可到達上海。
分析:
利用速度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題很多信息不是在題干中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圖形得到的,解題時強調解題規范,這為以后的計算題解題規范打下基礎。通過解這道計算題,學生也加深對速度概念的理解。
八年級物理上冊《速度》教案2
教學目標:
1、將物體運動所經歷時間或路程分解為若干段,測量不同階段物體的運動速度。
2、通過實驗測量數據,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3、知道個人見解的正確與否必須通過實驗來證明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測量數據,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2、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
2、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斜面、金屬片、小車、停表、刻度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勻速直線運動?
2、什么叫變速直線運動?
3、你是如何探究運動物體的速度是否發生變化的?(要求學生參照課本P27探究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時間內,運動物體通過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過相等的路程,運動物體所用的時間是否相等。)
4、科學探究有幾個主要五一節?
二、新課教學
學生閱讀課本P29“提出問題”有關內容。
對于“提出問題”,在沒有獲得證據之前,人們對于問題所做的解釋,發表的見解就是猜想或假設。為了證明你的猜想或假設是否正確,需要用證據來證明。證據可以從圖書館、互聯或書店等處收集,也可以做實驗收集數據。在收集證據時,應操作規范、實事求是,具有嚴謹客觀的科學態度,不隨意涂改實驗數據。
自己做實驗需要考慮什么是有價值的證據,用什么方法,什么儀器來收集證據,以及如何讓別人相信證據等,這就是設計實驗。
下面有三個問題,請同學們提己的觀點,通過實驗收集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現在我們先選擇第一個問題:小車沒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變化?如何變化?
分組討論、交流:
1、你要探究的問題
2、你的猜想或假設
3、你設計的實驗(方法、儀器、步驟、數據、數據記錄表格),并寫好實驗報告。
(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提示實驗的方法)
三、實驗。
四、板書設計
第四節科學探究:速度的變化
(一)探究問題
1、從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2、從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塊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學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二)探究實驗報告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設計的實驗(包括實驗器材)
4、實驗步驟及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5、實驗結論。
6、評估。
7、交流。
五、教學后記
八年級物理上冊《速度》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正確、實事求是測量和記錄數據的良好作風。
2.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教學重點:會用停表和刻度尺測量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
教學難點:記時,繪制表格。
課前準備:秒表、小紅旗、口哨、長卷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計時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賽時計時的情況。同學們,想知道一個物體的平均速度,我們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來幫助我們?
根據公式我們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體運動過程中走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路程可以用尺子測量,時間可以用表來測量。今天我們就用表和尺子來親自動手測量平均速度。
二、新課學習
(一)鐘表
在物理實驗中,我們一般用停表、光電計時器來計時。機械停表可以讀到0.1s,而更高級的電子系統可以讀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觀察停表,各指針在轉動時,每個刻度代表多少分鐘?多少秒?設想一下,測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測量哪些量?只要測量通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然后利用公式計算出即可
(二)分組實驗
本次實驗是學生在操場上以小組合作的行駛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使學生了解實驗過程,明確實驗目的,正確操作儀器,注意實驗紀律,上好本節課。
1.明確實驗內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責任。
2.嚴格按照教師安排的程序進行實驗。
3.實驗中要嚴肅認真,操作儀器要準確,記錄數據要講究實事求是。
4.要認真遵守實驗紀律,注意愛護儀器。
5.每組安排好先后順序,有條理地進行,避免掙搶.動手能力強、細心、態度積極的學生和愿意被動接受的學生互相組合成組,合理搭配。
實驗步驟:
1.分組:每組至少6人或根據實際人數調整,不少于6人。
2.測距離:指導學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記號,并站上一位記時員。
3.指導每組選出一名發令員,一名被測選手,一人負責記錄。
4.一人測量完畢,按順序輪換角色,被測同學也可競走或跑步。
5.指導學生設計數據表格,計算出平均速度。
6.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實際測量騎自行車的平均速度,記錄相應數據,老師進行指導。測量自行車的平均速度是距離可以遠一點,老師可以根據操場的大小或實際情況進行確定。
(三)小結
我們今天測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騎自行車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時間測量出來就可以了。如果我們要測量其他物體如火車、汽車……的平均速度,你會設計實驗方案嗎?其實是一樣的,只要能夠測量出路程和運動時間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實驗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的合作與協調也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實驗方案配合默契的協調,客觀的記錄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實驗結果。
老師點評一些同學或小組的表現,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八年級物理上冊《速度》教案】相關文章: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測量平均速度》教案01-05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測量平均速度》教案09-12
物理《加速度》教案11-26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12-24
物理加速度教案(通用16篇)11-10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1-15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1-10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