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認識》教學設計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
原素芳
大家好,我是陽城縣小學數學"讀寫說"習慣養成課題組成員,來自演禮鄉中心學校的原素芳。很高興能在"讀寫說"習慣培養的微信平臺與您相遇。
課前思考
"比"是各版本教材六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北師版教材這樣定義"比",即"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翻閱其他版本也是如此(人教版、蘇教版)。通過比較發現,這些教材都涉及了這些知識點:比的意義、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比與分數、除法的關聯,知識點多。那么該怎么處理這么多知識點?平均用力顯然會缺乏深刻。因此,在本課的設計過程中,我重點在這三個方面用力:一是比的意義的理解,二是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數學中的比是不一樣的,三是認識同類量的比和非同類量的比。而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可以弱化處理。
就比的意義理解,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比的本質是什么呢?僅僅是表示"相除關系"嗎?查閱資料,在刊《小學教學》(數學版)2009年第6期的《比是什么》一文中,王永教授指出:"比源于度量,度量解決了物體可度量的屬性(長度、面積、體積、質量)的可比性,比卻能夠解決物體不可度量的屬性(顏色、形狀、質地等)的可比性。這就是比的本質。"也就是說,比更多是為了表征隱含于數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屬性。
至此,我們可以對比不同版本的情境引入圖:北師版課本中的情境圖,"哪幾張圖片與圖A比較像",蘇教版的情境圖"2杯果汁和3杯牛奶",直截了當的研究"相除"顯得突兀一些。我們知道"甜度"是很難直接度量的,如果改成"調制蜂蜜水"的活動,用"蜂蜜"和"水"的比就能比較幾種不同配法的"甜度"一樣。這和只就一組數據(比如一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直截了當的研究"相除"并產生比要深刻得多。隨后引入洗潔液、不同類量的比、比分等素材,這些學生身邊司空見慣的生活事件,可以從正面強化、或從反面辨析,打開思維空間,層層推進中不斷明晰比的特征和價值。
教學目標
1.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表示兩個數相除,可以用來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也可以相比產生一個新的量。
2.認識比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3.體會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比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比的意義、感受比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比".
1.從"如何調制蜂蜜水"引入新課。
琳琳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調了一杯蜂蜜水給他喝,甜味適中。幾天后,琳琳家來了幾位好朋友,他也想調制這樣的蜂蜜水給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電話給王阿姨,王阿姨說:"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2.討論配置過程中"甜度適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1)思考:如果你是琳琳,聽了王阿姨的介紹,會怎樣來調制蜜水招待小伙伴們呢?
(2)交流:調制蜂蜜水的辦法。
(3)引導:調制蜂蜜水的方法大家找到這么多。不過,蜂蜜的量在變,水的量也在變,為什么配制出的蜂蜜水依然"甜味適中剛剛好"呢?
(4)觀察:我們注意到了蜂蜜和水之間的倍數關系。它們的倍數關系可以用算式表示(板書"90÷10=9,10÷90=1/9".)用兩個數相除,就可以得出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從這個不變的倍數關系中,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出,取1份蜂蜜,就要取多少份水來搭配?
(5)介紹:這種情況,在數學上還有一種簡潔的表示方式(顯示"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9:1""蜂蜜的量和水的比是1:9")。這里的"9:1"和"1:9"我們叫做比。
(6)自主閱讀課本"認一認"部分,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
3.揭示課題。
二、結合情境,解釋"比".
1.說出洗潔精配置瓶上的比,說含義。
師:"9:1"和"1:9"這兩個比的意思一樣嗎?(生發表看法)
說一說:跟除法算式一樣,比也是有順序的。
讀一讀:體會他們的前后順序。(學生齊讀。)
2. 用圖示表示"2:3"深化理解。
(出示圖示)
(1)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這個比。
生動手涂。
(2)從這幅圖中,你還能想到誰和誰的比是幾比幾?
預設:
生1:還能想到水和洗潔液的比是3:2.
生2:我還能想到洗潔液和總量的比是2:5.
生3:水和總量的比是3:5.
……
三、類比聯想,理解"比"
1.認識不同類量的比。
(1)談話:從剛才的研究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出,比就是表示倍數關系。不過呀,這還只是"比"的含義的冰山一角。老師告訴你,只要兩個數相除的關系,都可以用比來表示。
(2)呈現教材內容,回顧相除關系:總價÷數量=單價,路程÷速度=時間。
(3)學生將這些相除的關系用比表示出來。(表示,如:總價÷數量=單價,也就是總價和數量的比是9:2、15:3、15:2;路程÷速度=時間,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是40:2、40:3)
(4)交流:每一個比值分別表示什么?
(5)溝通:比有時表示倍數關系,有時還表示一種具體的量。
四、鏈接生活,拓展"比".
1.素材一:比賽比分之"比"與相除意義之"比".
師出示足球、籃球比賽圖片和比分。
(1)提出問題:知道這里的2:0、18:23什么意思嗎?
(2)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引導進一步辨析。
(4)得出結論:生活中我們見到的最多的比分,不同于我們剛才研究的兩個數相除之比。
2.素材二:農家生活中的"比".
出示問題:
王伯伯家有2公頃小麥試驗田,今年共收小麥24噸。總產量與公頃數的比是( ),比值是( ),這個比值表示( )。
3.素材三: 舞蹈表演中的"比".
(1)師介紹:芭蕾舞演員踮起腳跳舞舞姿才美,為什么這樣就美了呢?其中的道理就跟我們今天學習的比有關。出示兩組比:
未踮腳: 90:160=90÷160≈0.563
踮 腳后: 105:175=105÷175=0.6
(2)了解:踮腳后的比值非常接近0.618,人們研究發現,當一個比的比值為0.618時,這個比就稱為黃金比。所以,芭蕾舞演員踮起腳跳舞是在創造黃金比的美呢!
4.素材四:人體中的"比"
五、總結提升、深化"比"
1.質疑:既然比、除法和分數都表示相除關系,人們為什么還要創造比呢?
2.舉例體會
(1)出示到冬冬和朋友們吹泡泡的場景。
介紹:吹泡泡是大家喜愛玩的游戲,制作泡泡水要用甘油、水、洗潔液、洗手液混合而成。這四樣東西怎樣搭配才能配制出好的泡泡水呢?"甘油、水、洗潔液、洗手液"的下方出示1:4:2:2.這個比,你能看明白嗎?
(2)生發表看法,用1份的甘油,4份的水,2份的洗潔液,2份的洗手液配制。
(3)對比:用除法和分數能一下子將四種物品之間的倍數關系表示出來嗎?
(4)明確:多個數量之間的關系組成連比,不僅很明確兩兩之間的倍數關系,而且幾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都一目了然。
3.小結:小小的一個"比",看來還蘊藏豐富的內容!
以上教學設計,是基于課標理念下,對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后進行的教學設計,對"情境"進行了更換,對教材的"序"進行了調整,目標是指向更適合學情的教學。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認識分數》教學過程設計08-24
10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2篇)07-01
噸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6篇)06-07
圓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5篇)06-07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0篇)03-16
倒數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5篇)06-06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通用10篇)07-21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6篇)06-07
《比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數學《認識鐘表》教案設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