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教學設計 1
【課標要求】
探求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闡明生活的意義,理解只有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的價值
(2)理解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以及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價值的創造與實現,使學生領悟和認識實現人的價值的正確途徑,認識到勞動和奉獻不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質和價值的實現方式,形成勞動和奉獻的意識,具有自覺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正確認識到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我們成功的起點。通過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的教學,讓學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運挑戰,鑄就人生輝煌。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創造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教學難點: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啟發式教學法、講授法等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預習,整理本框知識結構
2.多媒體課件
3.視頻《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感動世界的尼克·胡哲》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一 理解人的價值,感悟人生價值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
屠呦呦簡介:屠呦呦,藥學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后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1972年成功提取青蒿素,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獲得被稱為醫學界諾貝爾獎的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討論答疑】
請從哲學的角度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是人生價值?真正的人生價值是什么?
(學生回顧后回答)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人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2)屠呦呦的人生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討論后回答)屠呦呦的人生價值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這是她自我價值的體現,另一方面,屠呦呦成功研制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這是她社會價值的體現。
教師順勢提問:人人都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擁有幸福人生呢?帶著這一問題,結合課本,我們一起來探討屠呦呦是如何實現她的人生價值的。
【設計思路】這一部分承上啟下,通過回顧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通過具體事例讓學生理解人生價值,體味人生價值,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并且還通過時政熱點,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教學環節二 探究價值之源,創造人生價值
【多媒體展示】屠呦呦成功研制青蒿素
瘧疾是危害嚴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國家年約三億多人感染瘧疾。自本世紀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瘧藥因瘧原蟲對此產生抗藥性而失效。所以,瘧疾的防治重新成為世界各國醫藥界的研究課題。我國也重新開始了對抗瘧新藥研究。1969年2月,接受了中草藥抗瘧研究的艱巨任務。當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屠呦呦從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地方藥志的單、驗方入手,還走訪當時中醫研究院內老中醫專家,整理了一個從2000余方藥中選編的以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方藥集。經過近200次的反復實驗,1971年10月最終獲得了青蒿抗瘧研制的成功。提起當年艱苦歲月和付出的犧牲,屠呦呦沒有抱怨,反倒是充滿懷戀。
【討論答疑】
對于研制青蒿素過程的艱苦歲月和付出的犧牲,為什么屠呦呦沒有抱怨,反倒是充滿懷戀?
學生分成小組,結合教材102-103頁,交流和探討。每個小組形成自己的意見,回答和總結。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根本途徑)
(1)人只有在勞動中,在奉獻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創造價值。
勞動 財富 貢獻 價值 幸福感、成就感
(2)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
勞動 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體力、意志和情感 證明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勞動 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證明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3)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
教師小結: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設計思路】通過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探討,讓學生探討只有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勞動是最光榮的。
我們要打造自己的幸福人生,是不是只要勞動和奉獻就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還需不需要其它的條件呢?讓我們繼續探討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
教學環節三 認識個人與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多媒體展示】屠呦呦成功研制青蒿素
2015年12月7日,應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邀請,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于當地時間7日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用中文發表"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屠呦呦在演講中首先向諾貝爾獎評委會表示感謝,她說,諾貝爾獎基金會授予我2015年生理學和醫學獎,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討論答疑】屠呦呦為什么說諾貝爾獎不僅是授予她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學生分成小組,結合教材104-105頁,交流和探討。每個小組形成自己的意見,回答和總結。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客觀條件)
(1)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
【討論答疑】有人認為:"強調個人和社會的統一會抹殺人的個性發展。"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2)正確認識和追求人的個性發展
①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
②人的個性表現于對他人、對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而不應表現為人的怪異和陋習。
教師小結: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生價值只能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
讓學生明白要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設計思路】通過屠呦呦事例的探討,進一步讓學生明白實現人生價值必須具備的客觀條件,要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我們人生價值實現的基礎。同一時代的人面臨同樣的社會條件,但為什么不同的人,人生的真正價值卻又不一樣呢?可見,實現人生價值,社會條件并不是唯一條件。人生價值的實現還需要什么主觀條件呢?
【多媒體展示】屠呦呦獲獎主題演講(節選部分)
目標明確、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屠呦呦有機會接受如此重任,她體會到了國家的信任,決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盡全力完成任務!
學科交叉為研究發現成功提供了準備。從1959年到1962年,她參加西醫學習中醫班,系統學習了中醫藥知識。西學中的序曲為她從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準備。
在困境面前需要堅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國的科研條件比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導致一些科研人員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當青蒿素片劑臨床試用效果不理想時,經過努力堅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終查明是崩解度的問題。改用青蒿素單體膠囊,從而及時證實了青蒿素的抗瘧療效。
團隊精神,無私合作加速科學發現轉化成有效藥物。
【討論答疑】除社會條件外,屠呦呦成功研制青蒿素給我們實現人生價值有何啟示?
學生分成小組,結合教材105-106頁,交流和探討。每個小組形成自己的意見,回答和總結。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觀條件)
(1)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2)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3)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教師小結:人生價值不僅需要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更需要我們發揮我們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人生價值。
【設計思路】承上啟下,通過屠呦呦堅持不懈、努力貢獻的科學精神讓學生自己感悟如何砥礪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教學環節四 拓展分享,情感升華
【拓展分享】視頻:感動世界的尼克·胡哲
結合屠呦呦、尼克·胡哲事例,談談自己在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又該如何做?
學生自我感悟,相互交流,自我展示。
【設計思路】感悟升華,通過屠呦呦、尼克·胡哲事例,開放思維,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認識自己的不足,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砥礪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新課小結】
本節課主要講解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實現人生價值,要在勞動和貢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統一中實現價值,同時要發揮自己的主觀條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新課改要求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建立旨在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結合實際大膽對一些問題進行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和領悟,從而構建新的知識。本框理論內容比較簡單,容易理解,難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本課例在設計時圍繞本框的三個知識點:"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和"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遵循"認識人生價值——創造人生價值——實現人生價值"的流程,按照"情境導入——激發情意——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模式展開教學。并且本課例自始自終運用一個事例緊扣主旨,層層推進,深入挖掘,效果明顯。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師生密切配合,特別是對課堂的掌控與引導,避免學生在集體討論、探究時跑題,從而高效完成本課時的學習。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教學設計 2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的價值,理解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價值以及實現人的價值的主觀條件。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價值的創造與實現,使學生領悟和認識實現人的價值的正確途徑,認識到勞動和奉獻不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質和價值的.實現方式,形成勞動和奉獻的意識,具有自覺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正確認識到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我們成功的起點。通過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的教學,讓學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運挑戰,鑄就人生輝煌。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在創造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教學難點: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教學過程】
一、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公安一級英雄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蔣敏多位親人在地震中不幸難,但她依然連續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她表示要用救助他人來告慰親人。她說:“孩子沒有了,我們愛其他的人吧。紀念的最好方式,就是和活著的人一起戰斗。”由于幾天的勞累過度,被送到了醫院,但一醒過來,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點。
1)材料中蔣敏的事跡體現了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
2)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人生價值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實現的?
3)如果我們要擁有幸福的人生,你認為應該怎么做?
二、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材料一李商隱一生懷才不遇,仕途坎坷。他死后,崔鈺作詩:虛負凌云萬丈才 一生襟袍未曾開。并指出他是良馬,步履維艱是因為不遇其主。
材料二:雷鋒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材料三:中央臺《聚焦80后》:80后的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后,80后的人多數是獨生子女,人們都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自私、任性、責任心弱個性張揚…在四川災區,在奧運賽場,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無私、堅強、樂觀、奉獻。80后的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創屬于于自己的未來!
閱讀材料合作探究問題:
(1)李商隱一生懷才不遇給我們的人生啟示是什么?
(2)雷鋒同志的這段話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3)結合材料三談一談,我們怎樣對待自己的個性發展?
三、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材料一: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的翟志剛被授予“航天英雄”的光榮稱號。誰又能想到從神五到神六,“人氣”極高的他兩次入選梯隊,卻兩次與飛天失之交臂。但他并沒有消沉下去,他堅定理想信念,時刻從思想上、心理上、技術上時時做好準備。時刻在向人類生理的極限挑戰,在磨練中摔打自己,錘煉自己的勇氣。翟志剛終于在第三次入選載人航天任務梯隊,最終登上飛向太空的“神舟”。
材料二:意大利詩人但丁有句名言:“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來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能力不足,責任可補。責任不夠,能力不能補。”
(1)從實現人生價值的角度看,翟志剛的成功之路給了我們什么啟發?
(2)從實現人生價值的角度,談談你對材料二的理解。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識記和理解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理解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2.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培養自覺創造和實現價值的能力。
3.領悟和認識實現人的價值的正確途徑,形成勞動和奉獻的意識。
4.學會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鑄就人生輝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難點】
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課堂導入
情境導入
一位中學教師問一個尖子學生,有什么人生目標。中學生這樣回答:我讀好書、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娶個好老婆——生個好兒子——兒子讀好書——考上好大學……
有多少人超越這種生命的簡單循環呢?
其實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人生問題:“人應追求怎樣的人生?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
教師趁機導入本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探究: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材料: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為了兌現自己當初“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退休后,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22年,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辭世前,他并沒有將林場留給家人,而是無償上繳給國家。
問題探究:楊善洲的事跡啟發我們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派代表陳述探究結論。
教師總結:勞動和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沒有勞動和奉獻就無所謂實現人的價值。無論是物的價值還是人的價值,都是在人的勞動中創造的。可以說,勞動是價值創造的源泉之一。人不能只為自己勞動,更要為他人和社會做奉獻,人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探究: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后,朱光亞呼吁大家回國,“我們都是在中國長大的,我們受了20多年教育,自己不曾種過一粒米,不曾挖過一塊煤。我們都是靠千千萬萬終日勞動的中國工農大眾的血汗供養長大的”。他慶幸自己當年選擇回國,使他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
材料二:朱光亞認為只有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獻給祖國,個人價值和理想才能實現。40多年來,他為中國特色核武器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問題探究
(1)朱光亞是成功者,但僅靠他個人的奮斗能成功嗎?為什么?
(2)朱光亞對社會作出了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說明了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最后講解:
朱光亞的成功不能僅靠他個人的奮斗,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個人的生活和發展,人的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和“自我實現”,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朱光亞對社會作出了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說明了要在個人于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探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材料:劉偉10歲時因一場事故而被截去雙臂,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地為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用腳彈琴是艱難的,他不斷摸索練習,每天鍛煉不少于7小時,腳指頭經常磨破、紅腫、抽筋,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積極樂觀的精神感動了世界。他說,“我深信,你們做到的事情我也做得到,你們做不到的,我也一定可以做到。我一直為自己的夢想努力,現在演奏方面算是一般般吧,創作上正在學習,制作也學了一點兒。”
問題探究:劉偉的成功,主觀上具備了哪些條件?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把握新課程脈搏,有效實現教學再創造02-22
現代條件下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02-21
關于創造價值的作文素材12-12
實現電子商務的真正價值02-20
論大學英語教育價值的實現03-05
互聯網商業的前途:創造新價值02-20
價值與價值觀教學反思04-09
技術創新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獨特作用02-21
車載GPS智能終端的設計與實現02-20
多媒體創作系統的設計與實現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