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上冊《河中石獸》學案人教版
七年級上冊《河中石獸》學案人教版
教師:從前,有一個人,接受朋友的邀請,參加朋友為老母親舉辦的慶生會。在宴會上,他做了一首詩,讓在座的人聽的是心驚肉跳,又啼笑皆非啊!現在,我們不妨還原當時的情景,一起做一回演員。同學們在認為不好的時候就拿手指點他,我就暫且當一回主人公啊。認為好的時候,大家就拍手叫好,聽清楚了嗎?現在,我可要作詩了——
教師:這個婆娘不是人。
學生:[用手指點,搖頭。]
教師:九天神女下凡塵。
學生:[拍手叫好。]
教師:生下兒子去做賊。
學生:[用手指點,搖頭。]
教師:偷得蟠桃壽母親。
學生:[掌聲四起。]
教師:這個人是不是很有趣呢?那么,這個人是誰呢?
[投影]:
他一生詼諧、滑稽,
他機敏多變,才華出眾,
他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
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
他就是——紀jǐ昀。
學生:[讀資料,標注音。]
教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作品《河中石獸》。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文言文當然更不能例外。現在,大家就自由朗讀課文,做到以下要求,[投影出示]
學生齊讀:
1,慢節奏大聲朗讀課文。
2,讀準字音,讀順語句。
教師:[示范朗讀]前兩句話。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下面,咱找四個同學來朗讀課文,大家要注意聽,看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讀后指出來。
學生:[四人朗讀,其他同學聽讀課文。]
教師:有沒有讀錯的地方?
學生:有。"轉轉不已"的"轉"."閱十余歲"的"閱".
教師:這些同學讀的比較熟練,但是有一個要求沒有做到——
學生:慢節奏朗讀課文。
教師:對,文言文閱讀,就要讀出文言文的韻味。我們在電視鏡頭上看學生讀文言文,都是搖頭晃腦的,我們也不妨試一下。來,大家端起課本,我們一起讀第一段。
師生:[搖頭晃腦讀文言文。]
教師:對,就應該這樣朗讀。《易經》中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不知我們班的同學是不是也能同心同德呢?
學生:能!
教師:沒聽見——
學生:能——
教師:那么,能不能"其利斷金"呢?
學生:能——(大聲的)
教師:很好。下面,我們就來合作,請看屏幕:
[投影出示],學生朗讀要求:
1,四人小組合作,每人一句,交替進行,并互幫互助。
2,根據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內容。
3,如有疑難,可做好標記,結束后可以提出,也可直接詢問老師。
學生:[小組合作,理解文意。](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現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看來,要想有更多的發現,就要多提出問題啊。誰有疑問呢?現在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學生1:"至石之半"是什么意思?
教師: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到了石頭的一半。
學生2:"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是什么意思?
教師:哦,這個句子比較長。我們把它分開解釋一下:"必于石下迎水處"是:必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嚙沙為坎穴"是沖刷沙子形成坑洞。
學生:"募金"是什么意思?
教師:籌集錢財的意思。和尚是沒有錢的,需要籌集錢財。還有嗎?沒有,現在,我可要提出問題了。
[投影]
1,石獸為什么在河中呢?
2,僧人是怎樣尋找石獸的?結果如何?
3,講學家認為應在哪里尋找石獸呢?這樣尋找能不能找到?
4,老河兵認為應在哪里尋找石獸呢?結果如何?
學生:[舉手作答]
教師:同學們理解的不錯。文中有一個詞:物理。它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學生:事物的道理。
教師:看來,它是一個古今異義詞。那么,在故事中,誰才是"究物理"的人呢?
學生:老河兵。
教師:老河兵是怎樣推究物理的?大家一起讀一下:
學生:[齊讀第三段]
教師:我們不妨看一下這個過程。
[投影動畫過程]教師示范朗讀第三段相關內容,學生配圖理解。
教師:同學們,學習文言文,我們完全可以采用"趣味朗讀"的方法,這樣既可以提高興趣,又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請看屏幕!
三名學生讀要求:
1,想象當時情景,有表情的朗讀課文,可添加擬聲詞、語氣詞和動作。
2,注意語氣和重音,揣摩人物的心理,力爭活靈活現。
3,讀后選擇你喜歡的一句或幾句展示自己的朗讀,也可以與同學合作展示。
學生:自由朗讀,展示。(效果不是很好)
教師:我給大家示范一下第一段的朗讀,希望大家可以得到啟示。
山門圮于河,(轟——)二石獸并沉焉。
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唉!)
學生:受到啟發,再次自由朗讀起來。
教師:現在,誰再來試一下?
學生女:朗讀老河兵的話。
教師:這個同學讀的很有進步,來,鼓勵一下!
師生鼓掌。
教師:同學們,讓我們情景再現,繼續體會文言文故事的趣味吧!
[投影展示]
方丈:我等募金重修,然石獸須求于水中,得之復用。
眾僧:方丈言之有理。不知須往何處尋之?
方丈:十余歲前,山門圮于河之處,可矣。
眾僧"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眾僧:方丈,我等尋了許久,不見石獸蹤跡矣!
方丈:水勢甚大,然則順流而下歟?爾等何妨求之下游?
眾僧"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疲憊而回,"方丈,我等千辛萬苦,仍不見石獸矣!"眾皆搖頭嘆息不已。
教師:同學們,這是想像的哪段文字呢?
學生:第一段。
教師:學習文言文是不是很有趣味呢?讓我們趣味的讀一下這段文字吧!
師生合作朗讀,并表情演示。
教師:同學們,紀昀寫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學生: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師:對,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么,紀昀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是"不知其一,只知其二"呢?還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呢?讓我們了解一下吧!
[投影出示,配樂流動字幕展示]
師生:靜靜閱讀,結束課堂。
紀昀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有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和一部《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清史稿》贊紀昀"學問淵通".作為當時華北著名的才子,紀昀與杭州袁枚齊名,俗稱"北紀南袁" .
"(紀昀)胸懷坦率、性好滑稽……然驟聞其語,近乎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
《閱微草堂筆記》共24卷,約40萬字,是紀昀十年心血的結晶。
有不少故事章節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場的腐朽和黑暗,道學家的虛偽和卑鄙。
他忠實記錄傳聞的寫作精神及其正義感,在某種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
【七年級上冊《河中石獸》學案】相關文章:
河中石獸教學反思12-30
《河中石獸》教學反思01-03
河中石獸讀后感02-25
年獸的作文02-17
那條河中考作文08-24
斗獸棋作文04-13
斗獸棋作文05-19
[精選]斗獸棋作文10-20
四年級上冊語文搭石教案02-14
四年級上冊《搭石》教學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