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土地改革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1
一、課標要求:
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理解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義。(P17)
二、教材分析:
①主要內容:本課有三個知識點,土地改革的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實施以及土地改革完成的意義。
②編者意圖:教材的編寫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包含的知識點為土地改革的背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與土地改革的進行;第二部分為土地改革完成的意義,知識點為土地改革完成的偉大意義,教材的編寫依照課程標準,體現了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創造條件,為教師達成三維目標提供了發揮的空間,但是我感覺意義給出的太直接,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
③教材地位:土地改革的完成是中國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象征,是新中國成立后鞏固政權的重大舉措,同時也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農村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重點知識,要求學生達到理解層面。
④教材處理:我的設計思路是,采用探究的方式,根據所給出的材料展開學習活動,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再給出材料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并觀察分析圖片材料,圍繞怎樣進行土地改革,展開探究活動,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和完成。最后結合材料和教材從結果和作用兩方面探究土地改革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歸納土地改革的經過,正確理解進行土地改革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通過讀圖分析土地改革背景,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獲取信息并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觀察圖片歸納土地改革內容,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和表達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閱讀理解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土地改革的影響,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圍繞土地改革的背景、經過、意義,結合課本知識和預設材料展開探究活動,理解土地改革的全過程。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培養學生熱愛共產黨的情感;通過新舊社會對比,感悟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
四、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土地改革的展開和土地改革完成的意義。
難點是理解土地改革的內容,分析并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在處理內容上,采用課內外材料引導,通過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并介紹怎樣進行土地改革,展開探究,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和完成。最后從結果和作用兩方面體會土地改革的意義,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能夠簡單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時間允許,土地改革順利完成的原因可以在課上探究,否則,作為學生課后拓展延伸)
五、教學工具:
PPT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前不久,兩會剛剛閉幕,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生,關注三農。這張照片反映的是2010年河南農業生產,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業的重視,關注三農就是關注土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的祖輩是怎樣獲得土地的呢,今天讓我們回到那個改天換地的年代,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探尋祖輩獲得土地的歷程,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板書課題)
2.我們的探究分為三個模塊:
第一個模塊是渴望土地;
第二個模塊是夢想成真;
第三個模塊是歡欣鼓舞。
(二)課堂互動:
探究一:渴望土地
1.布置第一組自學探究任務。第一組自學時,布置第二組探究任務,教師與學生互動探究。
(1)第一組學生展示自學成果,教師總結在社會方面、農民方面、國家政權方面的背景是什么?
(2)我們理解了先輩為什么要進行土地改革,我們今天比起他們來,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在學習中、生活中遇到點困難,算得了什么。
(3)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深入認識當時的.生產情況,總結背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認識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再認識舊中國農民的貧困,通過與今天生活對比,進行思想教育。
1)分組按照學案進行探究活動。
2)探究完成后,總結知識,配合教師講解。
3.認識到土地改革的背景,體會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并根據圖表理解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形成初步的讀圖能力和分析能力。
2)形成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情感,樹立信心,克服困難,努力去爭取成功。
環節銜接
土地改革是必要的,勢在必行,黨和政府是不會拖延的,立即著手開展了土地改革,我們接著看第二個小組探尋的成果。
探究二:夢想成真
農民獲得土地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決策,第二實施,第三完成。
學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師總結。
認識到共產黨代表人民利益。
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材料的能力、歸納課文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通過圖片,總結土地改革的其他內容。
通過思考題加深對土地改革的理解。
探究完成后,總結知識,配合教師講解。
閱讀教材13頁,概括土地改革的結果。
閱讀教材,并歸納主要內容,形成學生閱讀、歸納能力。
讀圖概括土地改革主要內容,形成觀察分析能力,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知識銜接
土地改革兩年基本完成,這么重大的社會變革,對中國社會究竟產生什么影響,讓我們來看繼續進行探究。
探究三:歡欣鼓舞
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布置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按照學案探究。
分別鏈接材料2、3、4,體會在農業、政權、發展方面的作用。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升華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展示材料,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整理信息能力與思維。為學生理解掌握土地改革意義做鋪墊。
知道土地改革破舊立新的結果,知道土地改革中土地是由地主私有轉變為農民私有。
通過閱讀分析材料2、3、4,總結土地改革的作用。
閱讀材料,形成閱讀,整理,分析等能力。
訓練分析、運用等能力。
全課總結
打開知識盤點,總結本課知識。得出共產黨代表人民利益,達成思想教育目標。
七、練習設計
見學案
八、作業:
課后自主探究百家爭鳴。(如果時間充足,可在課上探究)
學完了本課,你針對祖輩土地改革的進行以及新舊社會農民處境的不同,寫一篇探究體會。
九、板書設計: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2
知識與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培養、鍛煉學生收集整理課本圖片、歷史網站、文學作品、鄉土教材等課程資源中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確歷史概念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采用講授法、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課內容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中國農民在兩千多年來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于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是值得我們熱愛的。土地改革的勝利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還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教學重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學難點:
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資源:
課本相關插圖、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破題導入
1.組織學生閱讀12頁“導入框”圖文,討論回答:農民拔除原來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著什么?(這片土地原先屬于地主所有,現在已經歸翻身農民所有了。)
2.承上啟下,教師講授: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農民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收獲物大部分要交租納稅,自己所得無幾。因此,他們熱切期盼著“耕者有其田”,翻身當家作主人。誰能夠滿足他們的愿望,誰就能得到他們的`真誠支持。過去共產黨就是通過“打土豪分土地”、“減租減息”等政策獲得農民的支持,奪取了全國政權。當時,新解放區還有3億多人口未進行土地改革。新中國政權要想鞏固下來,特別需要這些農民的支持。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就是新中國建立后的土地改革歷史,具體情況請看書。
二、自主先學 知識梳理
見《伴你學》P10 “導學目標”和“知識梳理”,學生自主預習課本內容,梳理教材線索(組內可討論、交流)
三、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組織學生集體朗讀課本第12頁“文獻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條款”,討論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么異同?(都開始于1950年;但是,全國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于1953年7月。)
2. 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也給地主分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義精神,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師過渡:近3億農民真正地翻身當家作了主人,將產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二)土地改革的意義
指導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冊》《土地改革》圖和課本相關插圖,形象地了解土改經過和農民心情,通過討論加深理解土改的歷史意義。
1.土改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農民翻身后,對于新中國人民政權的生存和發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鞏固的作用。因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村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課中反思:
土地改革的意義兩點,第一點是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這一點,要通過回憶辛亥革命的成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兩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第二點是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讓學生討論理解其中的含義:農民真正獲得解放是新政權給予的,農民感激政府,從而擁護政府,積極參與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毀了,解除了農民身上的束縛,從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四、拓展視野 情感升華
以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為題,展開“接龍”活動,加深理解記憶。
延伸:調查一下,如今中國的土地制度與50年代的土地制度有何區別?
五、知識整合 練習反饋
1.知識整合(板書):
(一)《中華人民你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年頒布
(2)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義
(1)徹底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摧毀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勢力。
(2)廣大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徹底翻了身。
(3)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好轉創造了條件。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2.練習反饋:
見《伴你學》P11-12(注:待合格學生只做其中的選擇、填空題)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3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連接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土地改革》是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的內容。本課主要有兩個子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和土地改革的意義,也就是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過程、意義三個方面介紹了土地改革的歷史。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并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充分了解這一歷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語: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八年級學生通過一年多的歷史學習,已初步了解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能運用唯物主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同時對歷史大事件與社會熱點比較感興趣,自我探究意識強烈,但是看待問題還不夠全面,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本課的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基本內容和土地改革開展的基本概況,理解土地改革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視頻播放和圖片展示,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及開展,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小組討論等方法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培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中國農民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以此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
【難點】
土地改革的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語: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等。通過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我會播放《暴風驟雨》視頻片段,以1946-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土改的故事,引出新中國成立后新解放區還有3億多人口未進行土地改革。因此,土地改革這場“暴風驟雨”即將來臨。從而營造凝重而焦灼的氛圍,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片段設置相關歷史情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關于解放前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狀況的表格,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思考表格當中的數據。在學生分析的過程當中,我還會提醒學生結合本課教材的第一段內容進行理解,并且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解放前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如何?這樣的土地占有狀況,會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什么樣的不利影響?你認為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待學生思考完后,我會請學生進行回答,這時學生的回答可能不是很全面,我會繼續抽問學生進行補充,并給予他們鼓勵性評價。最后由我和學生共同總結得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對比,能夠培養學生讀表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教師適當的總結,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并為下一階段土地改革的過程打下基礎。
(二)土地改革的過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
首先我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向農民宣傳土地改革法》的圖片,提問學生:你知道這部《土地改革法》是什么時間頒布的嗎?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能夠回答出是1950年6月,但是對于該法律的內容,學生可能了解得不是特別清楚。因此我會請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識記《土地改革法》頒布的內容和地位。
在學生掌握之后,我會采取抽問的形式檢查,最后由我進行總結:《土地改革法》主要內容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地位是成為指導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
【設計意圖】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課前利用空余時間預習的學習方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的教學方法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2.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完成
在這一環節我會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關于《土地改革》的紀錄片,在觀看的過程當中,我會及時提示學生注意土地改革的地點和步驟。在觀看之后,我會請學生講述土改的開展過程,并且給予客觀性評價,最后由我進行總結:土改是于1950年冬,分期、分批在新解放區內開展,在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土地改革基本結束。
(三)土地改革的意義
作為本課的難點,我會組織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用5分鐘的時間討論和總結土地改革的意義。學生討論之后回答問題,我會再加以總結,明確主要以下有三點:第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了;第二,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第三,大大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知識,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小結環節我采用了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內容的方式來加深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同時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我會讓學生進行課外調查,例如采訪老人、查閱地方志、閱讀鄉土教材等,寫一篇關于家鄉土地改革的調查報告,下節課討論。
【設計意圖】有關鄉土史的作業設計,能讓學生感受土地改革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引發學生對歷史的思考和認識。同時也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以直觀、簡潔為原則,以下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4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三課《土地改革》。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這一單元主要介紹的是新中國成立及政權鞏固,《土地改革》與前兩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最可愛的人》相連接,共同構成這一條重要歷史主線。土地改革的勝利不僅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也為即將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初二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認知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但是土地改革這部分歷史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在學習時會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采用圖文資料,幫助學生感知這段歷史,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內容、結果、意義等歷史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整理查閱影視和文學作品中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同時通過討論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到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以此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適當的結合啟發講授法。
學法:回憶法、閱讀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在課前我將收集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預習、收集資料,并給全班同學進行分組
2、導入新課
我打算以播放《新中國檔案之50年土地改革》的視頻片段導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直接感知歷史史實,激發學習興趣。
3、講授新課
為剛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整體認識歷史,我將本課內容整合為三部分即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及土地改革的意義。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對于這一部分內容:我將通過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體演示解放前舊中國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圖,讓學生探討回答問題:為什么要進行土地改革?我將給與分析角度(國家發展、農民要土地)提示。這樣通過直觀對比探究使學生明白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這一部分是教學重點,所以我打算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閱讀教材和輔助資料歸納、概括出土地改革法的時間、內容、實施過程。然后通過圖文資料向學生講授土改內容的重點概念詞:土地所有制,及這次土改與之前土改的不同點。這樣既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又可加深學生對這次土改的理解。
(3)土地改革的意義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難點,教材最后一段講述的.很全面,但由于沒有感性的認識,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所以我打算這樣突破這一難點。用多媒體展示相關的圖表、圖文資料,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資料,并讓學生合作交流學習,概括出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這樣的設計也可以培養學生總結和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4、小結
我將用多媒體幻燈播放中國近代土改的相關圖片,結束本課的學習。以使學生對土改有一個整體認識。
七、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利用框架結構形象、直觀展示本節課知識,具有系統性、概括性特點、利于學生掌握記憶,同時形成整體性的認識。
本課的設置,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能力。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望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畢。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土地改革教學反思08-25
中國土地改革何處去08-16
校服設計教學設計06-07
教學設計的實質是問題設計08-05
彩票教學設計07-22
莫高窟教學設計08-06
母雞教學設計08-06
牧童教學設計06-07
錢學森教學設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