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一)
教材簡析
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3.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感受災難
1、播放影片片斷,感受災難。
2、引入課題
二、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1、這是怎樣的一對父與子呢?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你能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嗎?
2、從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們了不起?
3、小組研究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讀書的方式,可以放聲朗讀,可以默讀,也可以一邊劃一邊讀。自己思考后在小組研究。
4、匯報:
父親的了不起:對兒子的承諾和責任感
兒子的了不起:對父親的信賴對他人的關愛
三、以文激情,開放課堂
1、小結:
父親與兒子都是了不起的,父親對兒子的承諾和愛讓人感動,兒子對父親的信賴更讓人感動,這強有力的話連接這兩顆心。因此,阿曼達獲救后,“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2、這對父子的行為令在座的每個人都為之感動,感動了就會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告訴老師,你想到了什么?
四、課后作業
(1)、和爸爸媽媽的目光對視一分鐘,你看到了什么?
(2)、細細地觀察爸爸媽媽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幫爸爸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體會到了什么?
六、板書設計:
****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2.在品讀文本中,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了不起的父與子”具體分析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不起的父與子,體會父親在救助兒子的過程中心理有哪些變化?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悟父與子的了不起。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都在父母的關愛中快樂地成長,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親情有了越來越深切的體會。親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燭光,沖破夜幕;親情是冬日里溫暖的陽光,驅走嚴寒。這節課就讓我們繼續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
2.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所講的內容,文中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二、品讀感悟,體會親情
(一)體會父親的了不起:
1.這對父子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所作所為源自于父親所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2.這句話首先出現在課文的哪里?
3.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父親想到這句話時,前后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4.誰能思考的更深入,透過這些表現體會出父親心情、態度的變化。指導朗讀。
5.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深深的父愛、堅定的信念再讀這一段。
6.就在父親帶著頑強的信念開始挖掘自己的兒子時,其他父母也來了,他們如何表現呢?
7.透過他們的表現,體會父母此時的心情。
8.就在這些父母放棄挖掘的時候,還有哪些人物也對這位父親提出了善意的阻擋?
9.是啊,太晚了,沒有希望了。那這時究竟發生了什么?我們一起去看看。
10.看到這樣的情景,大家認為阿曼達和同學們還有生還的希望嗎?
11.就在這些父母都放棄的情況下,父親是怎樣做的呢?對此,作者進行了深入的描寫?
12.出示: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1)指名讀。這一句,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時間長父親很愛他的孩子父親很偉大他很想救自己的孩子)
(2)是呀,36小時啊,那是兩個白天一個夜晚呀!父親在這不吃不喝,不休息的36小時中都做著什么?他可能會遇到什么情況?是啊,這簡單的一句話,就能讓我們讀出很多聯想,同時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動。指導讀。
(3)為什么作者不直接寫父親挖了36小時,而要羅列這些時間的數字呢?又是這簡單的四個數字,我們感受到了父親的艱辛、勞累、危險與堅持。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4)就讓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展開大膽的推測,回到地震的現場去。
(5)從看到的這一個個鏡頭中,你有了哪些新的感受?
(6)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父親,他不斷地在痛苦中瘋狂地挖,他挖的哪是廢墟啊!他挖的是飽含血淚的情,令人心痛的愛的啊──請帶著敬佩之情再次感受父愛的偉大。
13.同學們,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體現了父親的了不起?
預設: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沖向他7歲的兒子的學校。(重點抓住“沖”這個動作,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擔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況。)
師:(哦,你找的是這句)其實你仔細品讀這句話,只要抓住一個字,一個表動作的字就可以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擔心,父親對兒子的濃濃的愛意?是哪個字呢?
生:沖
師:是的—“沖”,那它體現了父親怎樣一個心情呢?
生: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擔心,迫切,著急(板書:擔心、迫切)
14.讀到這里,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
15.剛才我們一起通過父親的外貌、動作、語言感受到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在以后描寫人物的習作中,我們也可以學習作者這些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
(二)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1.文中深沉的父愛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親,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兒子。課文哪些地方體現了兒子的了不起呢?
2.學生匯報,課件出示相關語句。
預設:
A.“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這句話為什么打動了你?
B.“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什么,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3.讓我們跟隨阿曼達,想象一下,就在1994年美國發生地震的一剎那,忽然樓房晃動起來,身體也跟隨著晃動,教學樓象山一樣向我們壓下來,把我們送進了漆黑的廢墟底下,只聽見四周是────
4.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我們已經感受到,廢墟底下的阿曼達是那樣的了不起!他在廢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時啊!在這38小時里他都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用你的心去感受,用語言闡述。
5.總結:阿曼達舍己為人的精神真了不起。正是因為這位了不起的父親對兒子充滿了愛,阿曼達才會這樣信任自己的父親,才會在危難中先想到自己的同學,最終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用血脈親情創造了愛的奇跡。
(1)齊讀最后一段。是什么讓他們父子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2)教師引讀:
A.當父親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時,是這句話讓他堅持了下來……(課件出示:“不論發生什么,我們總會在一起。”)學生齊讀
B.當兒子面對恐懼和危險,艱難等待時,是這句話給了他希望,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訴自己:……
C.讓我們記住這對了不起的父子,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們總會在一起。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災難,那個時候,不要驚慌,不要忙亂,要有必勝的信念,要相信,不論發生什么,我們的父母總會和我們在一起。
三、總結全文、拓展升華
1.天下父母千千萬,愛子之情卻一樣深。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2008年5月12日我國汶川大地震后始終縈繞在腦海的一幅幅畫面,同學們請看。(課件音樂起,陸續出現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圖片,學生解說)
圖1:(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這位悲痛欲絕的父親用淚水告訴我們什么才是他最深的傷害)
圖2:(他叫程林祥,地震后,他趕到學校,從廢墟中扒出兒子的尸體艱難地在崎嶇的山路上行走了近10個小時,原因只有一個,他要讓兒子回家。)
圖3:(汶川地震的廢墟下也有這么一位母親:在最危急的瞬間,她用身體掩護了自己的孩子;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她通過手機短信給孩子留下這樣的一條手機短信:“親愛的孩子,如果你還能活著,一定要記住,媽媽愛你。”)
2.師小結:這就是父母之愛,自始至終不放棄,不拋棄,這就是血濃于水的親情。讓我們記住這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他們用愛與信任創造了生命的奇跡,為我們演繹了一曲生死不離的親情贊歌。(出示課件:詩歌生死不離學生齊朗誦)
四、布置作業
1.擁抱你的父親三分鐘,寫出你的感受。
2.搜集描寫父愛,母愛的詩或文章讀一讀。
五、板書設計
偉大的父愛
17、地震中的父與子創造奇跡
堅定的信念
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后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本節課在設計時我立足語文,緊扣文本,設定的目標力求做到簡明,使學生在反復觸摸文本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實現目標的有效達成。本節課的教學實施基本達到我們預設的效果,較好的體現了本色的語文課堂,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但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很少有體驗。
所以在教學的開始,通過深情的導語將學生帶入文本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積極地投入,展開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元對話。
二、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可是,本文很長,時間又有限,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的,我們采取了“刪繁就簡”的教學策略,決定抓住“兩個突破點”整體規劃全文教學。這兩個突破點就是“父親的了不起”和“兒子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把這兩個點拿出來,以點帶面,在這兩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升華結合起來,反復誦讀、反復叩問、反復感悟,使其發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
三、通過朗讀,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父母之情,學生日日都在感受。其情平實無華,卻在細微之處,孩子們沒有機會去體會那么轟轟烈烈的情感爆發。而《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正能體現這種情感,我們以“情感”為主線,抓住文中的父親為了救出自己的兒子不停地挖,經歷了好心人拉住他、消防隊長擋住他、警察勸他、人們都認為他精神失常,搖頭嘆息離開他,引導學生切身想象父親當時的心理,讓學生感同身受,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景中,體會到父親此時此刻即使疲憊不堪也不愿意放棄。然后抓住“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可以說朗讀使學生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朗讀使他們的心靈受到熏陶,從而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引起共鳴。
四、綜合訓練,讀想結合。
本節課在教師的范讀中,請學生閉眼想象,在漫長的36小時里究竟會發生怎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父親怎么會變得傷痕累累、憔悴不堪?漫長的38個小時里,阿曼達在漆黑的廢墟下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些環節的設計,都是想通過不同角度、不同訓練點、不同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體驗中得到人文熏陶。
教學是個缺撼的藝術,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們感到還有許多有待提高的地方
一、第一個環節的導入有誤,把問題設置的有些難:父親想到這句話時,前后的表現有什么不同?由于沒有前面學習一、二自然段的的鋪墊,因此學生沒有情感體驗,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這是這節課最大的失敗之處。
二、要注意與學生的情感共振。這節課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理解,沒有達到與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我覺得教師在課文處理上有些挖掘不到位,如:兒子的表現部分,教學中讓學生探討對這個孩子阿曼達的看法,學生往往只著眼于他對同學的關愛,謙讓。但其實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現在是在極其危險的境地,這個地方隨時可能有危險,兒子很有可能因此而死亡,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的話我想可以更升華兒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論發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四、教師的主導能力不夠,對課堂中的生成的精彩之處沒有及時地捕捉和創造。課上幾次問到“父親為什么這么堅持”“兒子為什么這么堅持”時,學生只是提到那個信念,如果教師能夠再及時點拔一下,學生一定會提到父愛或父親極強的責任心,兒子和父親情深等等,這樣會更加深化主題。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嘗試,給我帶來的是更多的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的反思、探索,才能讓自己的課堂真正充滿勃勃生機,讓激情真正的涌動于課堂!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從課文中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2、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課前準備:
1、課前預習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1、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
師:能說說圖片反映了什么事嗎?(板書:地震)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來形容一下你的感受。(驚心動魄、令人恐怖、殘酷、慘不忍睹、損失慘重……)
師:是啊,地震是那么地殘酷,它使很多人失去了親人,流離失所。1994年1月17日,一場里氏6.6級的地震侵襲了美國洛杉磯,在地震中,有一對父子用他們的真情,演繹了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出示課題)。齊讀
2、我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大家預習得很認真,老師檢查
洛杉磯混亂昔日廢墟爆炸瓦礫砸著顫抖疾步
3、回想剛才的一組圖片,你覺得從圖片中可以讀懂哪幾個詞語?
二、合作交流
n默讀課文
n1、這是一場怎樣的地震?
n2、在這場地震中,父子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n3、讀了文章,你覺得這對父子怎么樣?
1、這是一場怎樣的地震?
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30萬人,不到四分鐘,災難的來臨就是這樣突如其來、傷害巨大。請女生讀這個句子)
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變成一片廢墟。
(昔日是一片歡聲笑語,今日是一片廢墟。這就是大地震帶給我們的慘烈對比。請男生讀這個句子)
2、在這場地震中,父子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有一年,美國的洛杉磯發生了大地震,父親從廢墟中救出了兒子和他的14個同學,父子倆終于又團聚了。(其實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果能加上時間,地點,事情的起因,說清楚,那就是更明白了。誰愿意再試試。)
3、師;的確,面對大地震這樣的災難,人類如同螞蟻般渺小,生命在轉瞬間灰飛煙滅,可就在這樣的災難中,這對父與子卻創造了生命的奇跡,課文中怎么評價這一對父子?
生: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師板書)齊讀。了不起的父親,了不起的兒子……
三、品讀體驗(細研父親的了不起)
這節課,我們先走近這位了不起的父親。默讀課文1—12自然段:你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親的了不起?畫一畫,可以在句子旁寫寫自己的感受
1、剛才讀的很投入,咱們來交流交流。你從哪些語句中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
指名答
師:你說的太好了,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咱們一起來感受下父親的了不起。
默讀第十二自然段
1.體會父親獨自挖了很長時間。
師:38小時到底有多長?
2.體會父親很堅定。
師:這可不是普通的兩天一夜呀!在這段時間里,父親經歷了什么,你們看到了嗎?在課文中找一找。
請同學們仔細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勸說父親?(有消防隊長、警察,還有路過的人)
師:咱們看看父親是怎樣回答的。(課件出示)請同學們自己再讀讀這三句話,你有什么發現?(我發現父親的三句話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而且最后兩句話還一模一樣。)
師:同學們的眼睛真厲害,父親的回答就是簡單而且有點重復的三句問話。可是,父親說這三句話時的心情是一樣的嗎?你來說說看。
(第一句話有點懇求的心情;第二句我感覺這句話里有急切的感覺。怎么體會的?再晚一點,兒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險。他很想救出他的兒子,心情非常焦急。第三句,有一點生氣。父親聽到警察的話,肯定這樣想:“我的兒子還在廢墟里,你卻讓我回家?”“你不是來幫我救兒子的嗎?)
師:同學們不僅讀出三句問話的不同語氣,還分析了父親的所思所想。真的,透過父親這簡簡單單的三句問話,我們讀懂了父親這么多讓人揪心的起伏變化,就讓我們把體會送進這段話,老師和大家合作,咱們一塊兒來讀一讀,看大屏幕,就請你們讀父親的三句問話。
師:(引讀)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沒有希望了。”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生:(讀)誰愿意幫助我?
師:(引讀)消防隊長攔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請你離開。”
這位父親問:——生:(讀)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師:(引讀)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我能理解,可這樣做,對你自己、對他人都有危險,馬上回家吧。”——生:(讀)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師:就是透過父親這三句簡單重復的問話,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齊讀三句話
我們還從哪些語句中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
師:38小時,父親經歷了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8小時過去了,父親一直在──(生:挖)12小時呢──(生:還在挖)24小時……36小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師:到處都是血跡,這就是父親,怎么會變成這樣呢?在這36小時會發生哪些觸目驚心的場面,請閉上眼睛想想?放音樂。
這是包含著血淚的情啊,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這樣一份令人心痛的愛啊,我們一起來讀讀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你們又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執著)
4.體會父親的艱辛。
師:你們看到他疲憊成什么樣子了?大家都讀讀這句話,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可以看出父親沒吃沒喝,沒休息,身上還受了傷,教師適時引導)
師:哪兒讓你們想到父親肯定沒休息過?
師:沒吃沒喝更沒睡,眼睛全都熬紅了,同學們讀一讀。
師:衣服都剮破了、磨爛了,大家自己讀一讀。
師:傷痕累累,怎么會這樣呀?
師:為了救兒子,父親什么也不顧了。請同學們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讀一讀吧。
36小時的挖,我們看到了父親——齊讀:出示句子: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多么了不起的父親啊,就這樣不停地挖,挖了36小時,還要挖,因為當時父親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是什么念頭?(兒子在等著我。)這個念頭源于父親對孩子的一句承諾,什么承諾?
3.體會父親的信念。
師:都是父母,他剛來到這里時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現在怎么就這么不聽勸呢?
(學生自由讀書找答案:父親想到自己對兒子的承諾)
師:都讀讀這句話。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自由發言)
師:不論發生什么,想想會發生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發生什么了?
(生答:地震)
師:我總會和你在一起,怎么理解?
(學生圍繞“父親的信念”自由發言)
出示: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當他看到教學樓變成廢墟,悲痛欲絕時,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人們都來阻擋他,勸他放棄時,回響在他耳邊的依然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孤軍奮戰,傷痕累累,就要倒下時,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這句話讓你感受到了什么?(責任、信念、愛、決心、不離不棄……)
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們不得不再一次感嘆,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
師:一直堅持著,你怎樣讀?父親在絕望痛苦時,想到常對兒子說的這句話,是什么心情?自己再讀一讀。
師:(總結)我們分別從作者所描寫父親堅定、執著、信念這幾方面,看到了父親的了不起,同學們,你們佩服這位父親嗎?
四、鞏固延伸
1、師:此情此景,讓我想起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終縈繞在我腦海中的一個形象、一個動作、一段言語。請同學們來看。
(課件音樂起,陸續出現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圖片)
師:男兒有淚不輕彈,此刻,這個痛失女兒的男人用孤獨無助的淚水告訴我們,什么是一個父親心中最深的傷痛;又是父親,他背著從廢墟中挖出的兒子的尸體,艱難地行進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個,要帶兒子回家;這個嬰兒的媽媽,用血肉之軀頂住坍塌的天花板,護佑這個小生命甜甜的夢,卻只是在臨終前留下這樣的一則手機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2、天下的父母千千萬,愛子之情卻一樣深。就讓我們再一次走近父親的心,此時此刻,挖掘已進行了36小時,可是兒子還生死還未卜。這個深愛兒子的父親會對心愛的寶貝說點什么呢?寫在書頁的空白處。學生在音樂中寫話。
師:讓我們來聽一聽已經寫完了的同學的話。請你動情地讀給大家聽。
3.同學們在我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想起了一本我曾經看過的書《感悟父愛》,在序的開頭有這樣一句話很感人,很有哲理,我想從給大家:總有一個人將我們支撐,總有一種愛讓我們心痛,這個人就是父親,這種愛就是父愛。
讓我們永遠記住——父愛如山!父母親的懷抱,永遠是我們最溫暖的家。我們活在父愛如山的背上,活在母愛如海的懷里。
師:我們是幸福的,下節課,再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這位深愛兒子的、了不起的父親,又有著一位怎樣了不起的兒子。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1《地震中地父與子》|人教版08-16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通用11篇)06-19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8-24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8-22
地震中的父與子08-15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案08-15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08-15
語文 -《地震中的父與子》08-15
11《地震中的父與子》08-16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