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作者/周艷虹
[教學內容]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5課。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詩句,并進行古詩背誦。
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重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含義。
3.初步了解文包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內涵,品讀古詩意境。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整體感知文本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出自王維的哪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王維“憶”起了什么呢?為什么會憶起家鄉的兄弟?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課文,用橫線畫出讓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二、精讀課文,感悟思鄉之情
(一)品讀為什么“憶”
師(過渡):別人歡度節日的情景,勾起了王維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那么此時此刻的王維又身在何方?
◆“獨在異鄉為異客”
1.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讀。
師:異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身在異鄉的人就叫——異客。
師:這句詩中,哪個字寫出了王維的心情?王維為什么會覺得孤獨呢?(年齡小、離家遠、時間長。)
師: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讀一讀。(生讀)
師:王維小小年紀便獨自一人,遠離了家鄉——(生)獨在異鄉為異客。王維漂泊他鄉,人生地不熟——(生)獨在異鄉為異客。(www.baimashangsha.com)王維長作他鄉之客,舉目無親——(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設計意圖:抓住詩句中“獨”“異”字來感受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的那份孤獨之情。]
◆“每逢佳節倍思親”
出示:“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更加”是詩句中哪個字的意思?(倍)
師: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這一天王維的家鄉,人們會頭插茱萸,登山望遠。請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組圖片(出示重陽節人們登高玩樂的圖片)。
出示:當別人一家團圓,圍在一起吃團圓飯時,王維卻獨站庭院,對著一彎明月,他想:( );當別人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登高望遠時,王維卻獨坐書院,他想:( )
師:年年重陽,今又重陽,別人家是團團圓圓,他卻是孤孤單單,這怎能不讓他更加思念遠方的親人呢。這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其實,何止是重陽節,每到佳節之時,都會激起王維那濃濃的思鄉之情。
[設計意圖:“披文入情”,讀詩入境,學生的理解與誦讀水到渠成。]
(二)感悟“憶起了什么”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示: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師范讀)
師:同學們,王維憶起了什么?聽著老師的朗讀,你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師:然而如今,王維只身一人,身處長安。
出示: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師:(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看,王維的兄弟們頭插茱萸,在登高西望,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師:讓我們再次走進王維的內心深處,感受那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齊讀第三自然段。
師:王維在異鄉思念著兄弟們,兄弟們也在家鄉思念著王維,這就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入情”“入境”,在表達的基礎上,升華著內心的情感,為理解詩意作好了充分的鋪墊。]
三、總結升華,吟詩抒發情感
過渡:此時此刻的王維感受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感受到了身處異鄉的孤獨。真是思緒萬千,于是王維將這濃濃的思念融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
師: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你情不自禁地吟誦著——
[設計意圖:從古詩入手,最后再回到古詩,使整節課渾然一體。]
四、拓展延伸,積累思鄉名句
師:同學們,你有過思念親人的感受嗎?你還知道哪些思鄉、思親的詩句?
師:如果你有親人在外地,請你寫幾句話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可以引用相關的詩句。
五、作業設計,課內走向課外
師:同學們,就讓我們把這份美好的思鄉情懷,永遠珍藏在心里,拿出練習紙,認真抄一抄古詩吧。
師:課后請同學們收集、誦讀王維的詩句或者表達思鄉之情的名句。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海安縣大公鎮中心小學)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掌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6-07
《荷葉圓圓》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5-01
《姥姥的剪紙》 教學設計(第二課時)05-04
《坐井觀天》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7篇)10-26
寒號鳥第二課時教學反思12-23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反思08-24
《白鵝》第二課時教學反思04-07
小學語文《觀潮》第二課時教案設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