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案例與評析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案例與評析A 案
肖秋萍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6課。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內容,了解詩歌的結構。
2.通過朗讀、想象畫面,初步習得本詩對比與反復的表現手法,并嘗試加以運用。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從而激發起對戰爭的憎恨及對和平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詩歌第1——4節,體會詩句表現的情感。
難點:體會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教學流程】
一、整體感知內容
1.讀正確。學生自由讀詩,注意“巡弋、不速之客、散落”等詞的讀音。
2.明特點。指導學生靜靜地讀詩歌,嘗試發現詩歌在寫法上藏著的秘訣。(引導歸納:反復與對比。)
3.生質疑。小結學生質疑。(預設:“這究竟是為什么”為什么重復出現四次?是什么改變著美好的自然界?)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詩歌并正確朗讀的前提下,靜靜地讀詩歌語言,發現詩歌寫法秘訣,直指詩歌的表現形式并質疑,開門見山。】
二、享受春天的美好
1.語言中享受美。
(1)指名學生用詩歌中的詞語填空。
( )的大海( )的沙漠( )的夜空 ( )的草地
(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讀詞感知節奏。)
(2)找出有以上詞語的詩句,朗讀想象,感知春天的美好。
2.用感官享受美。
【設計意圖:緊扣描寫自然界中的色彩的詞語想象畫面,從語言的美,到利用視頻形成自然界美麗景色對學生的感官沖擊,學生完全沉浸并陶醉其中。當一陣槍炮聲讓美景轉瞬消逝時,學生感官上再次受到沖突。】
三、感悟戰爭的殘酷
1.學生朗讀詩句,感知戰爭的殘酷。
指生找出第l—4節詩中描寫戰爭畫面的句子,相機理解“不速之客”。
2.指生解疑。
“這究竟是為什么”為何重復出現四次?理解反復寫法的作用。
3.師生合作朗讀第1——4節,感受戰爭帶來的不安寧。
4.課外圖片拓展,感受戰爭的殘酷。
5.用對比的手法寫一小節詩,朗讀交流。
【設計意圖:集中學習描寫戰爭的句子,讓學生在詩句中感知戰爭帶來的不安寧。圖片的拓展再次揪人心肺,學生從中體驗到戰爭的殘酷。此時,課前疑問的解決可謂水到渠成,學生嘗試運用對比寫法來練筆也會是信手拈來。】
四、祈盼和平安寧
1.指生朗讀,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說說“我們祈盼什么”。
(板書:課桌教室鮮花)
2.指生朗讀,再次質疑“祈盼內容的寫法”并讓學生解決,感知和平的重要性。
3.集體配樂朗讀。
4.結課。
(作者單位:浙江安吉縣遞鋪鎮第三小學)
B案
傅世玉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2.感受并領悟強烈表達情感的語言表達方式,受到熱愛和平的情感熏陶。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今天,我們學習當代詩人高洪波的一首小詩。(齊讀課題)
師:在美麗的春天,我們欣賞絢麗的春色,無憂無慮地游戲、玩耍。可是,同學們,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的快樂和溫暖,我們走進小詩去看一看。
二、整體感知“苦難”
師:課前預習都讀懂了什么?
(因為戰爭,大自然的安寧被打破了。同學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覺得戰爭離我們非常遙遠,可事實上,現在很多國家、很多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和我們一樣的同齡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是坦克、大炮、地雷和炸彈,他們的生命時時遭受著死亡的威脅。這首詩描寫的就是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的情景。)
師:讀懂了詩的內容,你還讀懂了什么?這首詩的表達形式你發現有什么特點嗎?
(前四小節的敘述結構相似,每一小節的前兩句和后兩句是對比著寫,最后一句發出疑問。)
師:讀懂了這么多,還有問題嗎?
(為什么前四節的前四句要對比著寫?為什么要四次重復提到“這究竟是為什么”?)
師:這節課我們就圍繞著這兩個問題來深入學習小詩。讀了詩,我們看到戰爭肆無忌憚地侵害著我們的家園。那么詩的哪幾小節具體描寫了戰爭給我們帶來的不安寧呢?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先了解學生預習之后已知的和未知的,使教師在后續環節的教學中能有的放矢地進一步引導、啟發乃至糾正、補充和闡發,從而真正使教師的“講”成為學生所需。】
三、想象研讀“苦澀”
1.師(出示第1小節):(語文教案 www.baimashangsha.com)請大家反復讀讀,邊讀邊想:讀了這一小節,你好像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你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交流。
師:如果你們就是海鷗,你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快樂無比)把你們的快樂、幸福融入文字,讀讀第一小節的前兩句。
師:這是一幅多么和諧安詳的畫面啊!可現在,戰艦和水雷這些不速之客闖入了。“不速之客”就是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這兒的“速”表示“邀請”,和我們平時理解的速度的“速”的意思不同。
師:它們不清自來。看到自己的家園被攪得不得安寧,你想對戰艦和水雷說……可你們并沒有說這些,千言萬語只濃縮成了這一小節的最后一句——(齊讀)“這究竟是為什么?”看到自己的家園被毀了,你的心情變得……把你們的傷心、難過、憤怒融入到這一小節的最后三行文字中,讀一讀。千般悲傷、萬分憤怒都融合在了這三行文字中。一起讀。
師:當我們再想起原先快樂的生活,我們的心情愈發沉痛。請你讀第1小節。(指名讀,齊讀。)
師:第1小節總共只有37個字,我們卻看到了兩個對比強烈的畫面,也使我們的心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師:你現在知道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對比著寫嗎?(更加突出強調戰爭給海鷗等大自然的生靈帶來的傷害)這就是詩的語言,精練卻充滿想象,簡潔而富有情感。
師:這樣的對比,這樣的變化,在第2——4小節中,我們同樣能感受到。
師:請大家自由讀讀第2——4小節,選擇你最有感觸的一小節反復讀讀,也像剛才讀第一小節那樣,邊讀邊想:你好像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你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文字,有感情地讀讀。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讀每一小節時想象“你好像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你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促使學生想象畫面體驗角色,真正融入到詩所帶給我們的情景中。】
四、比較品評“反復”
師:從茫茫的大海到遼闊的沙漠,從天上的夜空到地上的草坪,無處不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無處不訴說著戰爭帶來的苦難。在戰爭的世界里,我們看到了一幅又一幅沉痛的畫面——(齊讀)這就是戰爭給大自然帶來的傷害。
師:“這究竟是為什么?”這一句反復出現了四次。我們都知道文章語言要簡練,尤其是詩,篇幅短小,更要惜字如金,為什么要反復四次出現這樣的追問呢?(出示:只有前四句的四小節詩)
師:原來在一次又一次的追問中,傳達的是詩人對戰爭的困惑、厭惡甚至是抗議。另外,在每一節的最后用同樣的句子,讀起來會更有節奏,更有韻律。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樣的節奏以及詩人要傳達的對戰爭的憎恨。(每一小組分別讀每小節的前四句,全班一起讀每小節的最后一句。)
【設計意圖:“這究竟是為什么?”這一語句的重復是本詩非常鮮明的一個語言現象,體會詩人在反復追問中所表達的強烈情感,對于學生來說并非易事。此環節借助比較,引領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戰爭的控訴與抗議,使語言的魅力在比較中彰顯,語言的生命活力在比較中熠熠生輝。】
五、誦讀感悟“祈盼”
1.師:在這兒,詩人四次用同樣的問句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對戰爭的厭惡。那在第5小節,詩人又是怎樣表達自己強烈的愿望的呢?請默讀第5小節,找找最打動你的語句,畫下來,并寫出你的感受。
2.交流。
(1)“我們希望,我們祈盼”連用兩個“我們”,使我們的期望更加強烈。
(2)“和我們一樣在鮮花中讀書……”“和我們一樣”這是一種強烈的期盼,期盼飽受戰爭之苦的孩子們回到校園,享受春天的安寧與祥和。
(3)“一張課桌,平穩的課桌;一間教室,潔白的教室。”為什么要這樣對課桌、教室進行補充說明,而不是直接這樣表達呢?(出示)
讓戰火中的孩子
有一張課桌,
不被導彈的氣浪掀翻!
有一間教室,
免遭炸彈的彈片擊穿!
師:平穩的課桌,潔白的教室,這是我們讀書最起碼的條件,在我們看來是再普通不過的。可是,對于戰火中的孩子們來說,是何等珍貴啊。
師(出示圖片):在戰爭中,炸彈遍地開花,數不清的孩子無家可歸,數不清的孩子要承受身體的傷痛。男孩子們多數淪為童兵,被迫拿起與年齡毫不相稱的武器。即使有些孩子可以讀書,可他們的教室卻這樣破爛不堪。孩子們的眼睛里沒有快樂,沒有希望,只有迷惘的淚水,痛苦的淚水……
(指名讀)看著這一雙雙充滿淚水的眼睛,我們希望,我們祈盼一
(指名讀)看著這一雙雙訴說著傷害的眼睛,我們希望,我們祈盼一
(齊讀)看著這一雙雙訴說著苦難的眼睛,我們希望,我們祈盼一
【設計意圖:在句子的比較品評中,體會“一張課桌,平穩的課桌”這種反復強調,以“小”(要求小)襯“強”(愿望強)的寫法,使語文教學不僅關注內容的理解,更關注言語的習得。同時也在比較中促使學生感悟到“和平高于一切”,激發學生在同情和憐憫中倍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能在鮮花中讀書和享受快樂的春光,能在綠茵場上踢一場足球,是多么幸運和來之不易。】
六、抒寫總結“祈盼”
師:善良的同學們,對戰火中的孩子們,對詩人在1——3小節寫到的戰火中的海鷗、蜥蜴、甲蟲以及星星、月亮等,你還希望他們擁有什么呢?(可以是他們失去的美麗家園,也可以是他們失去的快樂生活等。)請你模仿第5小節寫一寫,注意用詞的重復,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如果你不愿意寫希望,你也可以模仿第1——4小節寫寫戰爭給大自然的其他事物帶來的傷害。(出示)
我們希望,我們祈盼一( )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
這究竟是為什么?
(交流)
師:我想這是你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更是世界上所有渴望幸福和平的人的愿望。讓我們一起再回到1991年的海灣戰場,一起祈盼。齊讀整首詩。
師:有了你們這些美好的祈盼,我相信這些處于戰火中的孩子和海鷗、蜥蜴、甲蟲等一切大自然的生靈,總有一天會擺脫戰爭,不再有傷害,不再有痛苦,他們會“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到那時,蔚藍的大海,金黃的沙漠,美麗的夜空,綠茵茵的草地,所有美好的東西也會屬于他們;到那時,他們會“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師:學到這里,你覺得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享受永久的和平。(板書:享受和平)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內容應以語言運用為主要價值取向。在引領學生理解體會“這究竟是為什么”這四次追問以及第5小節反復強調這一言語秘妙之后,設計兩個仿寫片段,以達一石二鳥之功效:既是升華學生情感的必要步驟,又是文章反復強調以表達強烈情感這一語言現象的遷移運用。】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拱墅區拱宸橋小學)
A、B案對比評析
汪 潮
1.從教學目標看,肖秋萍老師確定為三個:一是了解詩歌的結構,二是學習“對比、反復”的表現手法,三是有感情朗讀詩歌。傅世玉老師確定為三個:一是了解詩的內容,二是學習“反復”的表達方法,三是有感情朗讀詩歌。兩位老師都注意了詩歌的表現手法的教學,但肖老師還強化了詩歌的結構形式,這對詩歌教學是更有意義的。
2.從教學結構看,肖老師的課堂板塊是:整體感知一享受春天美好一感悟戰爭殘酷一祈盼和平安寧。傅老師的課堂板塊是:整體感知“苦難”一想象研讀“苦澀”一比較品評“反復”一誦讀感悟“祈盼”。兩位老師都注意了對詩歌的整體感知,關注了“春天美好”和“戰爭殘酷”的對比學習。建議詩歌教學的重要策略是多整合少分析。
3.從教學重點看,肖老師把重點放在前四小節,而傅老師把重點放在最后一小節。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學設計思路:前者是“戰爭”,后者是“和平”。從本篇詩歌教學的理念看,應通過對“戰爭”殘酷的感受,倍感“和平”的珍貴。因此,聚焦“戰爭”是上策。
4.從教學特色看,肖老師的課以訓練為主,傅老師的課以感悟為主。我們應倡導以詩的方式教詩,例如:可從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格式相近、押韻節奏、語言簡短、形象感人、對比反復、強調重點等方面進行教學。
5.從理解詩意看,肖老師的做法是:借助畫面理解、相機理解等。傅老師除了借助畫面理解外,還創設“意象”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建議再補充《兒童和平條約》的資料,對課題也可進一步分解。課題有二層意思:一是“享受春天”,二是“和我們一起”。
6.從詩的語言學習看,肖老師主要設計了以下五個訓練項目:
(1)詞組:( )的( )。(2)格式:……本來……可是……(3)反復句:這究竟是為什么?(4)補充說明法:平穩的課桌,潔白的教室。(5)寫話:……本來……可是……
傅老師安排了三項訓練:
(1)反復句:這究竟是為什么?(2)補充說明法:平穩的課桌,潔白的教室。(3)仿寫最后一小節。
要注意,教學重點要從詩的內容為主轉向詩的表達形式為主。還可教學理解詩最后的省略號。
7.從詩的朗讀看,肖老師的課中有配樂朗讀、師生合作朗讀等。傅老師安排了配樂朗讀、分組朗讀等形式。建議安排詩歌背誦比賽。
8.從詩的意境看,肖老師緊扣反復句“這究竟是為什么?”感悟意境。傅老師則是在朗讀、品評、想象中讓學生漸入意境。建議緊扣反復句教學,其好處:一是把本課的情感基調定為“戰爭”。在感悟戰爭殘酷中體會和平安寧的必要性,不空談、高淡、泛淡“和平”。二是進行了語言性和人文性的整合:既是重復的語言表達方式,又是對問題的人文思考。三是體現了“詩味”:意境貴在感悟而不宜直言。據此,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修改課題,把題目改為“這究竟是為什么”。
(作者單位:浙江外國語學院教育系)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案例與評析】相關文章:
《獅子和鹿》教學案例與評析 -B案及A、B案對比評析04-27
《認識小數》案例評析08-18
四年級語文下冊《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案06-06
享受春天的詩歌08-23
享受春天作文03-03
《給予樹》(第一課時)教學案例與對比評析08-23
讓我們享受孤獨作文05-05
上學路上教學設計及評析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