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群英會蔣干中計》教案設計(通用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群英會蔣干中計》教案設計(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群英會蔣干中計》教案設計 1
[創新設計]
一、教學內容
了解我國古代歷史小說的一般特點。學會從理清小說的情節線索入手分析課文中三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體會小說刻畫人物所用的手段,把握課文的語言特點。
二、課時安排
1、課時:兩課時
2、課型:議議、說說、練練課
三、預習要求?
預習課文,從“周瑜定計、用計,蔣干中計”這一情節入手,把握周瑜、蔣干、曹操三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同時體味《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點。
四、教學藍圖
這篇課文的教學宜以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為主。主要的教學環節是提示與提問交替進行,形成一個閱讀指導順序,讓學生在議議、說說、練練的學習氛圍中,從無疑轉成有疑,由有疑轉為釋義,養成一種探究性的學習習慣。
五、教學過程
1.啟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就課文的內容提出各種問題。問題可以是語言文字方面的,可以是文章體裁方面的,可以是情節與人物方面的,也可以是主題的理解與把握方面的。提出問題的原則是:一應是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的;二應是在把握課文過程中確實有思考價值的。每個同學至少整理出五至十個問題。
再要求各個學習小組將每個同學整理出的五至十個問題匯總起來,經過初步的議議說說,剔去重復的與通過小組討論已解決的較淺層次的問題,篩選出五個問題。
最后一步是老師將八個學習小組提交的問題集中起來制成意見征詢單,讓每個學生來遴選你認為質量最高且最希望得到圓滿解答的十個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將“民意”比較集中的十來個問題作一些文字的整理、順序的排列以及過程的設計。
2.讓學生集中議議說說如下主要問題,教師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1)課文標題給讀者啟示了記敘文的哪些要素?簡要概括每段內容的中心。
(2)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三個,即周瑜、蔣干、曹操。這三個人在整個故事中分別有哪些活動?
提示:東吳都督周瑜,受命率軍抗曹,形勢對他不利,但他無所畏懼,決心與曹操決一死戰。他對曹操來信直書“漢大丞相付周都督開拆”十分憤怒,認為是對東吳的輕視和侮辱,于是毀書斬使以示威,接著又初戰得勝,挫傷了敵人的銳氣,但周瑜并不輕敵,還連夜親去偵察戰敗后的曹營水寨,一看之下,大吃一驚。
問題:周瑜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看到“沿江一帶分為二十四座水面,以大船居于外為城廓,小船居于內可通來往。至晚點上燈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紅”這一使他心驚的陣勢。)
問題:這個新的陣勢是由誰部署的?它對周瑜有什么影響?
(是“久居江東,諳習水戰”的蔡瑁、張允二將部署的,看來要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周瑜就必須先要除掉這兩個心腹之患。這時恰好曹操的說客蔣干前來勸降,給周瑜提供了離間曹軍內部、施展借刀殺人之計的機會。)
問題:周瑜是怎樣利用這個機會的?
(周瑜的第一步是只敘同窗情誼,卻不讓蔣干有開口勸降的機會,并在群英會上下了談論戰事者斬的禁令,使蔣干完全處于被動地位。第二步故意陪蔣干參觀東吳的軍營和備戰情況,并向蔣干敘說了自己同孫權的親密關系以及他抗曹的堅定態度。一來顯示他與蔣干的友誼非比尋常,為后面的蔣干盜書網開一面;二來徹底斷了蔣干勸降立功的希望。第三步是裝醉,誘使蔣干錯誤地以為有機可乘,而此時的蔣干勸降無望又不想空手而歸,自然就步步墮入了周瑜事先設計好的`圈套。)
問題:為使蔣干深信不疑,周瑜又是怎樣裝醉的?
(周瑜在群英會上的少年得意、躊躇滿志,且見了故人酒逢知己,喝得酩酊大醉的情狀,在蔣干看來完全合乎情理。此時的蔣干,苦無辦法又急于脫身,因此徹夜難眠,這就造成了他翻書盜信的結果。)
問題:為什么蔣干對這封假信毫不懷疑,還自以為發現了一個重大機密呢?
(因為假信內容在蔣干看來處處合乎情理:(1)蔡瑁、張允本非曹操嫡系,原為荊州劉表部下,新近降曹,信中說他們投降為形勢所迫,并非真意。(2)信中編造了“已賺北軍困于寨中”的話,促使蔣、曹二人都想起水寨兵員的布局是荊州水軍在外圈,曹操的青徐軍在內圈,確信這樣的部署是個陰謀。(3)信中又說蔡、張二人準備殺死曹操投奔東吳。這幾點不但促使蔣干認為事態嚴重,同時也激怒了曹操,使之中計。信的末尾又設下伏筆,說早晚有人來江東聯系,這就為當晚假探子的報信作了印證。總之,這封假信設計周密,才使蔣干深信不疑。而對于勸降不成的蔣干來說似乎又從天上掉下了一個向曹操邀功的機會。)
問題:雖說假信編造得十分周密,但才智過人的周瑜又安排了一連串迷惑蔣干的手段。這些迷惑手段有哪些?
(一是周瑜兩次裝說夢話:“子翼,數日之內,教你看曹賊之首。”這就使蔣干誤以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二是假設江北來人聯系,故意清晰地說出“蔡張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的話,使蔣干堅信蔡、張二將確實與東吳有勾結。三是周瑜裝睡不醒,讓蔣干自由行動,有機會不告而別,好盡早回去報功。)
問題:從以上分析,總結一下周瑜、蔣干這兩個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樣的?
(蔣干輕率大意,輕舉妄動,自以為聰明卻步步墮入周瑜的圈套。他忠于曹操,處處想博得曹操的更大信任,盜信后,更是求功心切,終于被迷惑中計。周瑜則機智多謀頭腦敏銳,指揮若定。他機敏地利用蔣干過江勸降的機會,精心設計了一套周密的反間計,不費一兵一卒達到了削弱對手的目的,充分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干。)
問題:曹操一向老謀深算,又生性多疑,他為什么也會中計呢?從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哪些性格特征?
(曹操自恃實力強大,不把東吳放在眼里,同意蔣干過江勸降,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估計,待蔣干盜信回來,又偏聽偏信,殺了蔡、張二將。事后雖警覺上當,但卻文過飾非,不肯承認錯誤。可見曹操正是由多疑而主觀,加之剛愎自用而中計的。)
問題:通過對周、蔣、曹三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說說課文的主題是什么?
(課文的主題是贊美周瑜的卓越軍事才干,也告訴了我們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的道理。)
3.在議議說說的基礎上完成課后的“思考和練習”
課文后的“思考和練習”共有五題。重點可放在議議說說前面的三個題目。訓練的重心應落在“議題意”“議答案”上。
如第一題命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在讀小說時,一定要把握故事情節。《群英會蔣干中計》雖然是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的節選,但在情節上有著相對的完整性。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敘述的線索非常清楚。議議說說的內容可放在敘述思想的梳理上,同時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情節內容,劃分出課文的結構層次。課文之所以從周瑜毀書斬使、兩軍大戰三江口寫起,因為這是本文所述事件的開端。這場赤壁之戰的前哨戰雖以東吳獲勝告終,但曹操馬上采納蔡瑁張允的建議,對軍事作了重新部署,這對東吳來說,形勢相當嚴峻,于是也就有了周瑜智設離間計,讓蔣干盜信中計的下文,而周瑜的足智多謀、蔣干的似智實愚、曹操的多疑誤事都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較量中得以充分展示。
如第二題命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在讀小說時,一定要認真體會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畫,特別要認真體會作品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和心理的描寫,并由此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第三題命題的意圖是啟示我們要把握歷史小說的特點。對照閱讀《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我們不難理解歷史小說不同于史傳文學,它既要反映歷史的真實,又允許作藝術性的虛構。通過議議說說,我們可以進一步領會歷史小說的基本特點,把握鑒賞這類小說的基本方法。
[創意說明]
這份教學設計的成功之處在于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成功的是,這一教學設計安排了許多議議說說的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訓練的機會。至于所思考的問題也來自同學,充分體現了“學生是主體”的教學思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同學能獲得鍛煉的機會,而教師則在同學活動的過程中自然地作好點撥,這就擺脫了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學得被動的陳舊的教學模式。由于同學在課堂上有了更多的表現機會,在議議說說的教學活動中,能力得到了磨練和提高。這份教學設計反映了設計者教學理念的轉變,體現了語文教學重能力訓練、重素質提高的新的教學觀念。
《群英會蔣干中計》教案設計 2
【教學目標】
1.了解《三國演義》概略,熱愛民族文化遺產,提高文學修養。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3.學習人物性格個性化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在矛盾斗爭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態顯現出人物性格。
2.運用生動的細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
3.以環境氣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
運用生動的細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
【教學方法】
講解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有關三國時期的文學作品,我們學習過哪些篇章?
諸葛亮《出師表》 司馬光《赤壁之戰》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羅貫中《楊修之死》
二、指導預習課文
1.布置思考題: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張允的?全文的主線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幾個部分,是如何結構情節的?
2.教師朗讀全文(讀時要學生在書上劃分段落層次,并提示學生畫出一些詞語)。
三、研習新課。
1.教師朗讀后,討論思考題。明確:使的是借刀殺人反間計。誘騙蔣干盜書,離間蔡、張與曹操的關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張二人。
設計、用計、中計是情節的主線。
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雖是節選,但結構完整、主線突出:
1—3段 開端 周瑜決定除蔡、張。
4—6段 發展 周瑜設下反間計,群英會上迷敵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裝泄秘密,蔣干上鉤盜密信。
9—10段 結尾 周瑜中計殺蔡、張。
11段 尾聲 周瑜聞訊慶計成。
四、研讀課文,理解文意。
(1)能用幾個字概括第1段內容嗎?周瑜為什么要這樣?
討論。明確:毀書斬使。曹操來信,封面措辭帶有對東吳輕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惱火。①以此抗議示威;②表示自己決一死戰的態度;③鼓舞士氣。
(2)第2段寫什么?曹操為什么吃敗伏?回去后怎么辦?
討論。明確:寫曹操折兵和曹操練兵。曹操所以失敗,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習水戰”,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調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納蔡瑁、張允意見,讓他們操習水軍。
(3)周瑜得勝后做些什么?他通過探看曹軍水寨發現什么?如何解決?
討論。明確:得勝后犒軍、報捷、“親往探看曹軍水寨”。看到曹軍操練水軍井井有條、聲勢浩大(結合書上具體描寫),悟出要破曹軍,先要除掉“深得水軍之妙”的蔡、張。于是一條反間計就在心中醞釀了。
(4)課文為什么從周瑜毀書斬使,兩軍大戰三江口選起?這與本文的中心有什么關系?
討論。明確:這兩個情節與本文中心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毀書斬使才有三江口之戰;由于曹操三江口戰敗,才有蔡、張訓練水軍之舉;由于這兩人整治水軍得法才引來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決心。這一部分是周瑜設計的背景。
五、作業
課后思考小說中周瑜、蔣干的性格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研習新課。
(一)討論課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見蔣干如何先聲奪人?蔣干反應如何?
討論。明確:一見面點出蔣干“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蔣干自以為必會成功,卻被一眼洞察,驚愕得不知如何應付,只好心虛氣短地說假話掩飾。
2.群英會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蔣干游說?蔣干又如何反應?
討論。明確:當眾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說客”;令太史慈作監酒“如有提起曹操與東吳軍旅之事者,即斬之”。以堵蔣干之嘴。蔣干“驚愕,不敢多言”。
3.周瑜與蔣干一見面,即主動進攻,打下了蔣干的氣焰,動搖了蔣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蔣干的勸降不可能成功?蔣干反應如何?
討論,明確①出迎時和大張筵席時,顯示兵將實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帳后”看“堆如山積”的糧草。使蔣干說出“兵精糧足,名不虛傳!”③對蔣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對孫權的忠誠和東吳人心的團結。蔣干嚇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勸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蔣干說降外,又怎樣設置圈套,讓蔣干一步步走近放著密信的桌子的?
討論。明確:①表面上親熱、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見了故人”、“瑜攜干手”、“瑜執干手”、“瑜復攜干入帳”。使蔣干覺得周瑜還是沒有忘記“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裝醉。“大笑暢飲”、“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狀……和衣臥倒,嘔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蔣干盜信有隙可趁。
(二)討論第3部分(7—8段)。
教師:蔣干終于去看信了,要上鉤了,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為周瑜用計的成功與否,就看蔣干盜不盜信,他盜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為什么蔣干對密信深信不疑,忙將它“暗藏于衣內”?后來又能使曹操一時信以為真?
討論。明確:密信措辭設計周到備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圖士祿,迫于勢耳。”——蔡、張新降曹操,還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蔣、曹理解為投降非出真心。“已賺北軍困于寨中”,蔡、張訓練水軍的確是“青、徐軍在中,荊州軍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將操賊之首,獻于麾下”容易使對方激動。④“早晚人到,便有關報”為當晚假探子報訊伏筆。蔣干在曹操處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無法實現時,看到密信認為天賜良機。
教師:周瑜的反間計,在7、8段包括三個組成部分:①密信,②夢話,③假密報。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礎,后兩者使蔣干對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樣以夢話、假密報進一步迷惑蔣干的?
討論。明確:兩次說夢話:“教你看操賊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來假裝不知床上睡的是誰。假托北方有人來報密:“張、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與密信內容相互印證。用計環環相扣、天衣無縫,使蔣干深信不疑。
(三)討論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講了些什么內容?
討論。明確:講了周瑜用反間計的結果,①曹操中計,殺了蔡、張二人。②周瑜計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優勢。
2.曹操為什么會中計?為什么又馬上省悟?為什么又知錯不認錯?
討論。明確:曹操對降將蔡、張二人本來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們“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來會一時相信密信內容。看到首級想到水軍的重要,失去兩將也就意味著失去水上優勢。但他剛愎自用,主觀自信,不肯承認錯誤反而找殺蔡、張兩人的借口,說他們“怠慢軍法”。
(四)討論第5部分(第10段)。
提問:曹操殺蔡、張二人后,課文為什么還要選入“細作探知”一段作尾聲?
討論。明確:選這一段作尾聲,情節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無憂矣!”①與第3段中“吾必設計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應,說明計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軍由劣勢轉化為優勢的將領,對于隨后的赤壁大戰曹敗吳勝有很大關系。周瑜可以說除去最主要的'障礙,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過以上分析,你認為周瑜是怎樣的一位軍事家?
討論。明確:他勇敢善戰(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揮),足智多謀,反間計是在他夜探曹軍后定下的,實施過程步步緊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輕瀟灑,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劍作歌,接待蔣干時的內緊外松,幾次大笑)。
2.蔣干是曹操的蹩腳參謀,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樣呢?
討論。明確:他愚蠢而又自作聰明。他自以為“周郎同窗交契”,能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降周瑜,并說了“必要成功”的大話。來江東時“昂然”之態說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計中根本無開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進圈套,還自以為得計。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的?
討論。明確:①在事件的敘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簡略交代。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態表現。③細節描寫(如周瑜佯醉嘔吐;周瑜假喝“低聲”,便喚“子翼”;蔣干竊聽等)。④氣氛烘托(如對曹軍水陸軍營的氣氛描寫,蔣干盜信時的緊張氣氛設置等)。⑤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使兩人性格更鮮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討論。明確:他剛愎自用,驕傲輕敵,自恃“率兵百萬”而不重視水戰劣勢。他天性多疑,對降將不信任、不重視,以致后來會一時上當。他急躁而奸詐,因急躁,會錯用蔣干,因奸詐,知錯不認錯,還要尋找借口。(在當時也的確不能認錯,隨意錯殺降將,會使荊襄降將不滿而動搖軍心。)
(六)總結主題思想。提問:通過對周、蔣、曹這三個主要人物的分析,說說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討論。明確:通過這個故事反映曹操與東吳間復雜的軍事斗爭,贊美了周瑜的卓越的軍事才干。
《群英會蔣干中計》教案設計 3
教學目標:
1、運用課前讀名著,查資料的方法,掌握小說的故事的情節。培養學生閱讀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興趣。
2、學習本文在矛盾斗爭中用人物自己的語言、動作和神態顯現出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通過對關鍵字詞的品味,深入體會做者運用生活細節描寫,來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
說明:
小說的學習,雖然離不開對主題、情節、人物、環境、語言等方面的分析,但這些對高中學生來說已
大體能把握。因此,教學時應避易就難,避輕就重。抓實一個點或幾個點,分層閱讀,深入思考,以小見大。勢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的心智,活躍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從主動感知中提高閱讀能力,感受古典小說非凡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難點:專題研讀本文神態描寫中的一字傳神
說明:
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讓學生正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這是小說教學的關鍵。這個重、難點的設置,
既能培養學生敏銳的`語言感悟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專題閱讀的思維技巧,使學生在閱讀中能自然而然地解決對人物形象把握的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準備資料:《三國演義》“赤壁之戰”的相關資料,老師略敘述《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讓學生試者結合自己的預習略述“赤壁之戰”的故事情節。
引入文本,增強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興趣。
解題,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問題:題目道出了小說的基本內容,“蔣干中計”,中了老同學周瑜之計。但我們認真把握一下人物關系就會發現,真正中計的不是蔣干,而是曹操。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理清人物關系,證明一下老師的觀點?游覽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中的人物關系(主要矛盾關系及其兩個層面)。
孫吳—曹魏
周瑜—蔣干
主動 被動以上問題將學生引到具體可感的內容上,使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并能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和雙方的人物關系
研讀文本,整體把握
問題:1、蔣干絕非無能之輩,為何就輕易地鉆進了周瑜的圈套?(這固然是蔣干急功近利,但主要還是因為周瑜摸準了蔣干的心理,先“堵”后“誘”的。)
2 細讀蔣干中計一節,看周瑜是如何引蔣干入轂,先“堵”后“誘“的。精讀蔣干中計一節,小組討論、分析,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朗讀精彩片斷,進一步體味周瑜的“三堵”、“四誘”
問題的設置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細致入微的精讀中,理清情節,領會文中人物的風采。
找出文中對人物神態的描寫,研讀體會文章描寫人物形象的一些傳神之妙
問題:閱讀小說是離不開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本文通過最能體現人物思想性格,氣質、風采的某個方面,對人物的神態進行了傳神的狀寫,而且是一字傳神。
問題:1 對周瑜、蔣干和曹操三個人物各用了哪個字來傳神描繪?
2 體味這三個字之于人物的妙用?專題研讀,抓住對人物神態描寫的傳神之筆(周瑜——“笑”,蔣干——“驚”,曹操——“怒”)進行探討。分組研究,體味這三字之于人物的妙用。
問題的設置既能培養學生敏銳的語言感悟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專題閱讀的思維技能,在閱讀中自然而然地解決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小結
布置作業
讀《三國演義》;讀課文;讀精彩的語段;分角色朗讀。利用節假日讀小說,利用空余時間讀課文。利用與同學間的交流分角色體味人物。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增加閱讀量,拓展學生的閱讀經驗。
思想點拔:
本文是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小說片斷。教師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具體的課時情況安排教學。
采用游覽,精讀,研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情境。如從題目著手,讓學生游覽課文,初步了解大意。然后,精讀思考“蔣干是如何中計的“如果時間緊,可在課前布置預習。讓學生了解《三國演義》閱讀小說或課文的故事情節。使學生早早進入課文的情境。還可以事先組織學生觀看大型歷史劇《三國演義》的片斷。讓學生先熟悉課文,然后利用課堂時間進行交流,重點分析人物的動作和神態。
練習舉隅:
1、《三國演義》是用淺易的文言寫的,人們說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語言中間雜著文言文的閱讀能力。課文中一些對話不同于現代漢語。請同學們認真加以理解: ①吾當作何計破之? ②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詞所能動也。 ③公瑾別來無恙? ④東吳兵少,反為所敗,是汝等不用心耳! ⑤吾之糧草,頗足備否? ⑥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請告退! ⑦此深得水軍之妙也? ⑧吾在此恐誤都督事,權且告別。 ⑨子翼干事若何? ⑩汝既為水軍都督,可以便宜從事,何必稟我?2、曹操本是老謀深算的政治家、軍事家,為什么單憑蔣干的情報就立刻殺了蔡瑁、張允,上了周瑜的當呢?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這個問題? (1)從主觀性格特點看,曹操有著的___________________弱點。 (2)曹操南征接連勝利,不可一世,傲視一切,從哪些事可以看出? (3)誤殺蔡瑁、張允,除了蔣干提供的假情報外,還有什么因素造成這個悲劇? (4)獻頭帳下時,曹操馬上醒悟說:“吾中計矣!”說明什么?
《群英會蔣干中計》教案設計 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抓往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分析人物形象。
2、變換角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閱讀古典文學名著的興趣,熱愛民族文化遺產。
教學重難點:
目標2
教學設想:
合作探究
教學設計及過程:
一、復習引入:
第一課時中,我們了解了“群英會蔣干中計”的故事背景,認識到了周瑜實施反間計,除掉蔡、張二人的戰略意義,又通過歸納周瑜用計的步驟,感受到了計策的.嚴謹、周密。 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歸納出的用計步驟。(板書)
先發制人
群英會
入帳共寢
周瑜、蔣干的性格在用計、中計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二、分析人物:
1、請閱讀相關段落,劃出最能表現周瑜、蔣干性格的語句。(語言、行動、神態)
2、請依據具體的語句,討論分析周瑜、蔣干的形象(同座位之間討論分析)
可模仿下列句式回答:
我從 段、句中,發現周瑜(蔣干)是一個 (性格)的人。
周瑜 蔣干
敏銳 足智多謀 先發制人 狂妄自大 盲目自信
自信 機智靈活 志大才疏 愚蠢無能
豪爽 躊躇滿志 群 英 會 貪生怕死 無膽無謀
堅定 豪放瀟灑
細心 擅長表演 入帳共寢 自作聰明 立功心切
學生歸納:周瑜是一個 的統帥。
蔣干是一個 的謀士。
三、拓展延伸:
1、 周瑜實施反間計,騙過了愚蠢的蔣干,也騙過了老謀深算的曹操,他的計策真的是天衣無縫嗎?聰明的你一定能發現反間計的漏洞與破綻。請列出破綻,說明理由。
(四人合作、討論探究,一人記錄整理,推薦一人作答)
2、假如你是蔣干,你很勇敢,也很聰明,你準備怎么智斗周瑜?(四人合作、設計方案,一人記錄整理,推薦一人作答)
《群英會蔣干中計》教案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及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把握本文在整個赤壁之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深入理解周瑜、蔣干、曹操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3. 體會小說中智謀較量的魅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4. 引導學生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魅力,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梳理故事情節,明確周瑜實施反間計的步驟和過程。
分析周瑜、蔣干、曹操等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性格與故事情節發展的關系。
學習小說中通過細節描寫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手法。
2. 教學難點
探究曹操中計的深層次原因,理解其性格中的多疑與自負在決策中的影響。
體會小說中智謀背后所反映的人性弱點和復雜的人際關系。
三、教學方法
1. 講授法:講解課文的背景知識、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重要內容,確保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2. 討論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人物性格、曹操中計原因等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3. 誦讀法:通過有感情地誦讀精彩段落,讓學生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魅力,加深對人物情感和性格的理解。
4. 角色扮演法:選取部分精彩情節,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親身體驗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變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精彩片段,展示硝煙彌漫的戰場、智謀交鋒的人物,營造緊張刺激的氛圍。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在赤壁之戰中,有一個精彩的情節,周瑜巧用反間計,讓曹操誤殺了自己的水軍將領,這一情節是什么呢?”由此引出課題《群英會蔣干中計》。
(二)背景介紹(5分鐘)
簡要介紹《三國演義》這部長篇小說的地位、作者羅貫中以及小說所描繪的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歷史背景。重點闡述赤壁之戰在三國歷史中的重要意義,它是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關鍵戰役,而“群英會蔣干中計”則是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戰勝曹操的重要一環,為后文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2分鐘)
1. 學生默讀課文,要求邊讀邊圈點勾畫出文中表明時間、地點、人物以及關鍵情節的語句。
2. 梳理故事情節,引導學生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概括文章內容。
開端:曹操派蔣干勸降周瑜,周瑜將計就計,決定利用蔣干實施反間計。
發展:周瑜大擺群英會,在宴會上嚴明軍紀,堵住蔣干勸降之口;佯裝醉酒,與蔣干同榻而眠,誘使蔣干盜書。
高潮:蔣干盜得假書信,連夜逃回曹營,曹操看信后大怒,斬殺蔡瑁、張允。
結局:曹操中計后醒悟,但為時已晚,周瑜的反間計成功。
3. 展示赤壁之戰的局勢圖,結合地圖講解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地理位置以及“群英會蔣干中計”這一情節在整個戰役中的'戰略意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和重要性。
(四)精讀課文,人物分析(20分鐘)
1. 周瑜形象分析
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周瑜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進行賞析。例如:“周瑜正在帳中議事,聞干至,笑謂諸將曰:‘說客至矣!’”此句中“笑”字生動地表現出周瑜的胸有成竹,早已料到蔣干的來意,并且已有應對之策。
組織學生討論周瑜實施反間計的步驟,分析其性格特點。從一開始的“定計”,到宴會上的“堵口”“誘敵”,再到最后的“成功反間”,可以看出周瑜足智多謀、善于利用他人心理,同時治軍嚴明、有卓越的領導才能。
總結周瑜形象:周瑜是一位智勇雙全、心思縝密、善于謀略的東吳大都督。
2. 蔣干形象分析
引導學生關注蔣干的言行舉止,如他自告奮勇去勸降周瑜時的自信滿滿,在群英會上被周瑜巧妙安排而無法開口勸降時的尷尬,以及盜書后的自以為得計等。例如:“干曰:‘公瑾別來無恙!’瑜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別足下,特來敘舊,奈何疑我作說客也?’”這段對話中,蔣干的“愕然”表現出他被周瑜識破來意后的驚慌失措,凸顯其愚蠢、無謀略。
分析蔣干中計的原因,除了周瑜的計謀高超外,蔣干自身急于立功、盲目自信、缺乏對局勢的正確判斷也是重要因素。
總結蔣干形象:蔣干是一個自命不凡、愚蠢輕信、急于求成的腐儒形象。
3. 曹操形象分析
找出曹操在文中的言行,如看到蔣干帶回的假書信后,不加仔細思考就立刻下令斬殺蔡瑁、張允,過后又馬上醒悟等。“操大怒曰:‘二賊如此無禮,吾必斬之!’”體現出曹操的多疑、急躁;“操省悟曰:‘吾中計矣!’”又表明曹操并非毫無智謀,只是在關鍵時刻被虛假情報迷惑,一時沖動做出錯誤決策。
討論曹操中計的深層原因,從其性格角度分析,曹操生性多疑,對身邊的人缺乏充分信任,同時又過于自負,認為自己的判斷不會出錯,這使得他輕易相信了蔣干帶回的假書信。
總結曹操形象:曹操是一個老謀深算但又多疑自負、剛愎自用的政治家、軍事家。
(五)小組討論,深入探究(10分鐘)
1. 提出問題:周瑜的反間計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他自身的智謀和對蔣干心理的準確把握外,還有哪些客觀因素?
2.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討論并適時引導。
3. 小組代表發言,分享討論結果。例如,曹操與蔡瑁、張允之間本就存在不信任的因素,蔡瑁、張允是荊州降將,曹操對他們心存疑慮;當時曹軍不熟悉水戰,需要依靠蔡瑁、張允訓練水軍,周瑜利用了曹操急于求勝的心理等。
4. 教師總結歸納,強調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周瑜反間計的成功。
(六)課堂小結(5分鐘)
1.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以及周瑜反間計成功的原因等。
2. 強調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來把握人物性格的閱讀方法,鼓勵學生在今后閱讀文學作品時運用這種方法。
3. 引導學生認識到《三國演義》作為一部經典文學作品,不僅具有精彩的故事情節,更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七)布置作業(5分鐘)
1. 熟讀課文,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寫一篇300字左右的人物賞析短文。
2. 閱讀《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相關章節,了解整個戰役的過程,思考“群英會蔣干中計”對赤壁之戰的結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群英會蔣干中計》教案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三國演義》的基本情況,掌握與本文相關的文學常識。
能夠準確流暢地復述“群英會蔣干中計”的故事情節,理清小說的敘事脈絡。
學會從小說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自主閱讀、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變化,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
引導學生對比不同人物的行為和決策,培養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從故事中汲取智慧,明白在面對復雜局勢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分析和判斷。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梳理“群英會蔣干中計”的故事情節,明確周瑜實施反間計的具體步驟。
分析周瑜、蔣干、曹操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人物性格對故事情節發展的推動作用。
學習小說中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 教學難點
探究曹操中計的根本原因,理解其性格中的矛盾性和復雜性。
體會小說所蘊含的智謀較量和人性思考,引導學生將其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三、教學方法
1. 情境教學法:創設與三國時期相關的教學情境,如播放影視片段、展示圖片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故事氛圍。
2. 問題引導法:提出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 角色扮演法:安排學生扮演文中角色,通過模仿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
4. 比較分析法:對比不同人物的言行舉止,分析其性格差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分鐘)
播放一段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精彩片段,片段中突出戰爭的緊張局勢和雙方將領的智謀較量。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在赤壁之戰中,有一個情節充滿了智謀與算計,使得曹操損失了重要的水軍將領,大家知道是哪個情節嗎?”由此引出課題《群英會蔣干中計》。
(二)知識鏈接(5分鐘)
1. 介紹《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以及這部小說在我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歷史經驗。
2. 簡單講解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在統一北方后,企圖進一步統一天下,于是率領大軍南下,孫權聯合劉備組成孫劉聯軍共同抵抗曹操。雙方兵力懸殊,曹操軍隊號稱八十萬,而孫劉聯軍兵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智謀的較量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群英會蔣干中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初讀課文,梳理情節(12分鐘)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時思考文章圍繞“群英會蔣干中計”寫了哪些內容。
2. 引導學生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梳理故事情節,將課文分為四個部分:
開端:曹操派蔣干前往東吳勸降周瑜,周瑜得知蔣干來意后,決定將計就計,利用蔣干實施反間計。
發展:周瑜在群英會上大擺筵席,先向眾將展示佩劍,嚴明軍紀,讓蔣干不敢開口勸降;接著佯裝醉酒,與蔣干同榻而眠,為蔣干盜書創造機會。
高潮:蔣干趁周瑜熟睡之際,盜取了他事先準備好的假書信,信中暗示蔡瑁、張允與東吳勾結。蔣干以為得到了重要情報,連夜逃回曹營。
結局:曹操看到蔣干帶回的假書信后,信以為真,盛怒之下斬殺了蔡瑁、張允。等曹操醒悟過來,才發現自己中了周瑜的反間計,但此時已無法挽回損失。
3. 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然后請幾位同學起來分享,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確保學生對故事情節有清晰的把握。
(四)精讀課文,分析人物(20分鐘)
1. 周瑜形象分析
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周瑜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句子,分析這些描寫所體現的周瑜的性格特點。例如:“周瑜正在帳中議事,聞干至,笑謂諸將曰:‘說客至矣!’”這里的“笑”字,表現出周瑜的胸有成竹,他早已料到蔣干的來意,并且對自己即將實施的反間計充滿信心。
組織學生討論周瑜實施反間計的過程,從他對蔣干到來的反應,到宴會上的種種安排,再到故意讓蔣干盜書,分析他的智謀和謀略。可以提問學生:“周瑜在群英會上的哪些行為是為了迷惑蔣干?”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周瑜足智多謀、心思縝密、善于利用他人心理的特點。
總結周瑜的形象:周瑜是一位智勇雙全、善于謀略、治軍嚴明的東吳大都督,他能夠準確把握局勢,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弱點實施反間計,為東吳在赤壁之戰中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2. 蔣干形象分析
引導學生關注蔣干在文中的言行舉止,如他見到周瑜時的言語表現,以及在群英會上的反應等。例如:“干曰:‘公瑾別來無恙!’瑜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別足下,特來敘舊,奈何疑我作說客也?’”蔣干的“愕然”一詞,生動地表現出他被周瑜識破來意后的驚慌失措,體現了他的愚蠢和無謀略。
分析蔣干中計的原因,除了周瑜的計謀高超外,蔣干自身急于立功、盲目自信、缺乏對局勢的正確判斷也是重要因素。可以讓學生思考:“蔣干為什么會輕易相信周瑜的話,并且盜走那封假書信?”通過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蔣干自命不凡、急于求成的性格特點。
總結蔣干的形象:蔣干是一個自命不凡、愚蠢輕信、急于求成的腐儒形象,他的這些性格弱點使他成為周瑜反間計的犧牲品。
3. 曹操形象分析
找出曹操在文中的相關描寫,特別是他看到蔣干帶回的假書信后的反應。“操大怒曰:‘二賊如此無禮,吾必斬之!’”曹操的“大怒”和立刻下令斬殺蔡瑁、張允的行為,表現出他的多疑和急躁。
組織學生討論曹操中計的根本原因,從他的性格角度分析,曹操生性多疑,對身邊的人缺乏充分信任,尤其是對蔡瑁、張允這樣的`降將。同時,他又過于自負,認為自己能夠洞察一切,所以在看到假書信時,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和調查,就輕易相信了蔣干的情報。
總結曹操的形象:曹操是一個老謀深算但又多疑自負、剛愎自用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性格特點在這次事件中導致了嚴重的決策失誤。
(五)角色扮演,深化理解(10分鐘)
1. 選取文中“群英會”這一精彩片段,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選擇幾位同學分別扮演周瑜、蔣干、曹操以及其他將領,讓他們模仿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盡可能地展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2. 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其他學生認真觀看,并思考演員們的表演是否準確地體現了人物的性格。表演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評價,指出演員們表演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進一步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
3. 引導學生思考:“通過角色扮演,你對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變化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表演和觀看體驗,分享感受,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六)課堂小結(5分鐘)
1.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群英會蔣干中計”的故事情節以及周瑜、蔣干、曹操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2. 強調通過分析小說中的細節描寫來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鼓勵學生在今后閱讀文學作品時,注重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寫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
3. 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汲取智慧,明白在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遇到問題時要善于分析和判斷,避免因盲目自信或沖動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七)布置作業(5分鐘)
1. 以“假如我是蔣干”或“假如我是曹操”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從所選人物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避免中計,要求體現出對人物性格的理解。
2. 閱讀《三國演義》中與赤壁之戰相關的其他章節,了解整個戰役的全貌,思考“群英
【《群英會蔣干中計》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滿意的一課—我教《群英會蔣干中計》教案01-17
蔣勛的語錄35條01-19
蔣勛的語錄45條09-14
蔣勛的語錄集合45條02-03
蔣勛的語錄合集37條01-16
蔣勛的語錄集合35條12-26
蔣勛的語錄集合39句12-30
蔣勛的語錄摘錄35句11-25
干家務的日記11-23
難忘“小干”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