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后進生教育中的幾個問題
有經驗的中學教師都了解,教育難度最大的是初中差生。這和初中生年齡段的特點有關。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大都在十二三歲至十五六歲,由于生長發(fā)育迅速,神經活動的興奮與抑制的不平衡,控制自己情緒和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不夠強,在心理上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狀態(tài),對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如果教育不當,很容易形成品德方面的缺陷。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期為“人生的危險期”。在社會、學校、家庭三大教育因素中,人們一般認為學校教育是主要的影響因素。但是,我們發(fā)現某一局部地區(qū)的某一學校的學生,社會環(huán)境和學校條件基本是相同的,而只有少部分家庭環(huán)境不良、家長教育方法不當的學生成為差生。這說明社會、學校、家庭三大因素中,家庭因素起著主要的作用。社會環(huán)境、學校條件是兩個比較穩(wěn)定的因素,任何個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善社會環(huán)境和學校條件,但家庭環(huán)境卻是一個比較靈活機動的因素。因此,對于學校教師,特別是對于擔負著品德教育主要任務的班主任來說,如果能用教育科學指導家長的家庭教育,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差生進行教育,那么差生的轉化和進步是完全有可能的。
既然差生的家庭教育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也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就是必要談一談對差生科學概念的界定問題,還要學習一些有關差生教育的科學理論,以及有關差生的新的科研成果。
差生一般指中、小學生中學習成績在60分以下的學生,而對那些不僅學習差,而且品德也差的學生又稱雙差生。雙差生最難教育,最容易引起教師、家長的反感和煩惱。我國從1986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來,接受教育成為學齡兒童的權利和義務,教育工作者不允許對差,特別是雙差生采取厭棄態(tài)度,所以又把差生改稱后進生,意思是差生是可以進步的學生,只不過比其它學生進步慢一些罷了。但是,無論是稱呼差生,還是稱呼后進生,從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科學角度去分析,它們都屬于普通概念,還不屬于科學概念。科學概念具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具有精確性、體系性和整體性等特點,而普通概念不具備這些特點。在我國對差生、后進生的內涵并沒有確切的定義,也沒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系統(tǒng)的教育科學理論,這其中有歷史的原因。我國從1905年“廢科舉,興學校”以后,才開始出現班級授課制的學校,基礎教育的普及率很低。到1949年小學生在校率也僅5%,所以中小學校的差生是很少的。而且差生可以隨淘汰,品德太差擾亂教學秩序的可以開除。可見,教師對差生無需下大功夫進行專門研究。即使在解放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學校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對差生仍實行淘汰制度,特別到初中階段,差生占比例是很小的。這就是中小學差生的研究在我國未能引起重視和形成系統(tǒng)教育理論的主要原因。所以說,“差生”、“后進生”的內涵還不具備精確性、體系性和整體性特點。但由于國內外教育理論中也常使用“差生”概念,而“后進生”只在國內使用,為論述方便,本文只使用“差生”概念。
“差生”、“后進生”在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中稱為“問題兒童”。我認為,“問題兒童”是一個科學概念,因為它具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具有精確性、體系性和整體性等特點。所以,教師要研究差生,首先要學習特殊兒童教育學中的“問題兒童”的教育規(guī)律。問題兒童是指具有問題行為的兒童,而問題行為是“兒童擾亂他人或障礙自己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行為,即那些經常引起麻煩的行為”。問題行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攻擊型的,表現為活動過度、行為粗暴、上課不專心、不遵守紀律和規(guī)則、與同學不合作、破壞公共財物、欺騙或偷竊。另一類是退縮型的,表現為羞怯膽小、沉默寡言、神經過敏、過度焦慮、自卑、孤僻、對人對事冷漠、回避與他人接觸等。攻擊型問題行為具有明顯的擾亂性、破壞性和對抗性,極易引起家長和教師的煩惱和厭惡。雖然退縮型問題行為對兒童身心的障礙要比攻擊型問題行為嚴重得多,但從學校教育來說,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仍把攻擊型問題兒童作為教育研究的重點。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極為復雜,它與自身素質和心理狀態(tài),如需要、氣質、情緒和性格等有關,也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如家庭狀況、學習成績、校外交友、社會風氣等等,都可能成為問題行為的誘發(fā)因素。對問題行為的判定要特別注意,對那些暫時的、偶然的、經過教育能及時矯正的行為,不能定為問題行為;只有那些經常出現的、穩(wěn)定的、擾亂性較大的、對學習影響較嚴重的、需要進行長期教育才能矯正的行為,才暫定為“問題行為”。問題行為是可以改善、矯正的,家長和教師對問題兒童應有正確的認識并做科學的分析。對他們應持關心、愛護的態(tài)度,切忌冷淡、厭惡和嘲笑;要對問題行為的性質和程度仔細分析,然后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教育。
以上介紹的有關“問題兒童”理論,對于中小學教師,特別是對班主任的差生轉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在初中階段,具有攻擊型問題行為的問題兒童對教學秩序的干擾是十分嚴重的,他們的輟學率也很高。攻擊型問題行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精神衛(wèi)生研究理論把攻擊型問題行為稱作“行為障礙”,把退縮型問題行為稱作“情緒障礙”。據《山東醫(yī)科大學學報》1993年第5期刊載的《兒童少年心理衛(wèi)生芻議》一文介紹,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兒童行為調查研究所1984-1985年對5680例兒童少年調查,發(fā)現行為障礙發(fā)生率達20.7%,情緒障礙發(fā)生率達25%。
又據1993年第5期《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刊登的《湖南省13~16歲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學調查及影響因素的探討》一文介紹,他們使用DSM-Ⅲ-R為診斷標準,對湖南省2522名13歲至16歲青少年進行調查,結果表明,13至16歲青少年患行為障礙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按照作用的大小,他們排列出6個方面的原因:①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不一致;②父母粗暴打罵的教養(yǎng)方式;③學前寄養(yǎng)史;④男性;⑤家庭對文化活動的興趣小;⑥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憤怒、攻擊和矛盾的程度高。該文還介紹了國外心理學家在美國、英國、新西蘭、波多黎各等國所做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13歲至16歲青少年各種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均在20%左右,患病原因大都與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相關。
以上兩篇心理衛(wèi)生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對研究初中差生具有重要價值:第一它們提供了初中差生約占20%的可靠數據;第二,它們用調查數據證實差生行為障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許多班主任對差生所占比例和品德缺陷的形成是家庭原因是有感性認識的,但個人經驗往往不能形成科學的結論,難以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教育原則或模式。而如今有了問題兒童理論的指導,又有了心理衛(wèi)生科研成果做可靠的依據,就可以結合自己豐富的經驗去開展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從而使轉化差生對“對癥下藥”,取得成效。
【后進生教育中的幾個問題】相關文章:
對初中物理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08-20
農業(yè)結構調整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04-14
淺談公文處理工作中的幾個問題08-27
淺談語文教學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08-20
小班數學活動區(qū)創(chuàng)設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08-26
對會計集中核算中幾個問題的看法08-17
關于數學教學中后進生的轉化問題08-20
教育理念中的主導主體教育08-21
淺談藝術教育中的舞蹈教育08-19
我理想中的教育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