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三章第一節生物的生活環境
第三章第一節生物的生活環境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環境的含義。
2.理解生態因素的概念及其種類。
3.通過對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的討論,建立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相互適應的辯證觀點。
4.在進行室外或野外的觀察活動中,進一步進行觀察訓練,培養觀察能力以及對所觀察的事實進行分析處理的能力。
重點、難點分析
1.生態系統的概念和類型是本小節的學習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在生活中會有意無意地注意或觀察到一些因素對生物的生活產生的影響,但是這種觀察是不系統的;同時,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缺少分析、歸納——到底哪些因素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所以,在這小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不同生活環境中生活的生物以及影響這些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分析歸納總結出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與生物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相互關系,從而認識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
2.環境的概念也是本小節的一個難點。學生對于生物生存的環境往往理解為生物生存的地帶以及生態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比較容易忽略環境中的生物因素。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分析實例來建立正確的概念。
教學準備
掛圖:浮萍,仙人掌,蚯蚓的示意圖,蚯蚓的生活環境示意圖。
參考課時
本節參考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準備:
在上一節課結束時布置學生室外或野外的觀察作業。觀察活動可以選擇校園或校園周邊的公園、綠地、池塘、樹林、農田等不同環境,可以個人或分小組進行。
要求:(1)選擇兩到三種不同種類的生物,對其生活環境進行調查。
(2)所調查的生物可以是生長在野外的生物,也可以是栽培、飼養的生物。
(3)每位同學或小組所調查的生物最好包括生長在不同生活環境的生物,水生環境,如池塘、小溪、河邊;陸生環境,如森林、農田、山坡;地下生活環境等。(調查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環境中的生態因素的異同,同時調查也可以使學生了解生物生存的環境的多樣性,為學生學習“生態系統”一節做一個鋪墊。)
(4)調查時認真做好記錄,以便在上課時進行討論。
(5)調查時要注意安全,并要注意保護被調查的生物。
二、教學過程建議:
1.關于引言。近年來,全球都在關心環境問題,“環境”這一概念已經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人類為什么這樣重視“環境”?生物與環境有什么關系?生物的生存需要什么樣的環境?教師可以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引發學生的討論活動進入本章的課題的學習。
2.本小節共三個問題,三個問題均可以通過學生參與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習。在組織討論時教師需要設計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對學生的討論進行引導。
3.關于“環境的含義”。教師可以提出“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環境是什么?”從“環境的含義”開始討論。學生會認為,環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地點或生存的地點。為認識環境的含義,可以結合教學掛圖,進一步討論以下問題:(掛圖《浮萍、仙人掌、蚯蚓的示意圖》)
(1)三種生物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具體有哪些不同的特點?有沒有相同的特點?
(2)這些生物的生存依賴什么條件?
(3)如果改變這些生物的生活地點,對他們的生存會產生什么影響?
(4)如果改變這些生物的生活環境中的某些因素,對他們的生存會有什么影響?
小結:什么是環境?環境是生物生存的地點,同時更重要的是指存在于生物周圍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
4.關于“環境中的生態因素”:
討論:不同環境中不同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具體條件。
以小組或調查小組為單位,討論課前在室外或野外觀察過的生物所需要的生存條件。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全班進行討論:各種生物生存的必需條件有哪些。
討論要求:(1)小組討論的依據是各人或各小組的調查記錄。
(2)各小組將討論結果填入以下表格內,以便參加全班的討論。
(3)分析所觀察的三種或更多種生物的生存都需要的條件有哪些。
(4)全班討論時,各小組對上述(2)、(3)問題說明本小組的意見。
(5)全班討論時,若某小組對其他小組的意見有不同看法,可以說明自己的觀點,充分聽取全體同學的觀點。
小結:盡管我們調查的生物生存的環境是各種各樣的,但是,生物生活環境中所需要的許多條件,如陽光、空氣、溫度、水分、食物等因素是相同的。此外,在生物的生活中,生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也是生物生存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把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以上我們所提出的生物生活所需要的環境條件都是對生物生存有影響的生態因素。
討論:以小麥為例(教材P.150圖V-14),分析小麥生存的各種生態因素包括哪些?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哪些是生物因素?
4.關于“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掛圖:蚯蚓生活環境示意圖。
討論:以蚯蚓為例,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生物與環境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小結: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爛的植物和泥土為食,適應土壤這種環境的生活,改變土壤環境,會影響蚯蚓的生存。所以,蚯蚓依賴環境而生存,受到環境因素的制約。同時,蚯蚓的活動又影響了通氣和吸水能力,可以讓土壤變得疏松;蚯蚓排出的糞便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所以蚯蚓的生活又影響了它的生存環境。由此可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生物適應了它們生存的環境,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思考:在了解了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之后,人類應該怎樣讓各種生物生活很好的生存下去?
小資料“生物與環境”和生態學
“生態”代表著一種關系,即生物體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關系。生物是開放系統,它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斷地從外界環境中獲取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同時生物必須生活在具有一定溫度、濕度的環境中。從古到今,從中國到外國,人們很早就注意到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曾描述過貓→田鼠→野蜂→三葉草的捕食關系,直接討論了食物鏈的關系。但是真正將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加以研究的是從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開始的。海克爾定義了“生態學”一詞,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生命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所以,生態學一經提出,就不僅僅限于生物本身,而是將生物與環境聯系在一起,這正是它與生物學其他分科的區別。生態學研究生物體與無機環境的關系;生態學研究生物體與其他生物體之間的關系;生態學研究生物群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總之,生態學研究生物與所有環境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關系。
【第三章第一節生物的生活環境】相關文章:
關于生活環境的作文:綠意08-23
童年第三章主要內容10-11
我的第一節歷史課08-20
第一節黨課思想匯報08-24
《生物的進化》生物教案04-04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12-22
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12-20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7
《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12-21
第一節英語課英語自我介紹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