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排泄的概念和尿的形成的基礎知識。
2、掌握腎臟的位置、結構和功能的基礎知識。
3、了解輸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豬腎的內部結構,通過觀察泌尿系統模式圖,尿的形成示意圖和膀胱的剖面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泌尿系統的衛生知識,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
2、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人體內有著非常完善的自身結構——泌尿系統,同時也使他們領悟到排泄這一生理過程是人體內保持清潔、使生命充滿生機活力等美好狀態的前提。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
1、排泄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于把排便、排尿等都稱為排泄,本章中要糾正這種錯誤的理解,了解正確的排泄的概念。也為后面新陳代謝的學習,打好基礎。
2、腎臟的結構和尿的形成:排尿是排泄的主要途徑,也是本章的主題。腎臟是尿形成的場所,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在了解了腎臟結構的基礎上,才能學好尿的形成。
教學難點:
1、腎單位的結構:腎單位結構復雜,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即使有條件的學校,給學生創造在顯微鏡下觀察腎臟切片的機會,學生也很難找到完整的腎單位。而腎單位是產生尿液的結構單位,是看不到卻很重要的關鍵知識點。突破腎單位這個難點可以為尿液的形成訂好基礎。
2、尿的形成過程: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與成分;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尿的形成與成分。這里必須讓學生明白腎單位中血液的來龍去脈和尿的產生與排出途徑,也就是說要血路、尿路都清楚。然而,讓學生理解看不到的結構與其功能確有難度。
本章知識要點
教法建議
本章教學建議安排2課時:第1課時主要講述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統的組成和腎臟的結構;第2課時了解尿的形成,尿的排出以及泌尿系統的衛生保健。
在開始本章的學習之前,先通過復習舊課的形式,讓學生主動思考,對體內代謝廢物有一個初步認識。如:“血液流經組織細胞時,進行了那些物質的交換?”“哪些些物質要排出體外,為什么?”,有利于學生理解排泄的概念。
在學習泌尿系統的組成時,觀察泌尿系統的模式圖或模型,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課件進行演示,教師依照泌尿系統組成表中所列器官的順序依次講述。腎臟的結構是本章的重點,講述這部分內容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先進行動物腎臟的解剖實驗,或由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在實驗中對照課文的插圖或掛圖,辨認皮質、髓質和腎盂,使學生對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腎臟的結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講述腎臟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腎單位。
講述腎單位的結構時,利用彩圖10指出出球小動脈在腎小管外形成了毛細血管網。講清楚腎小囊有腎小管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腎小囊囊壁的內層細胞緊貼腎小球和外層細胞與腎小管相連的知識。
關于尿的形成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抓住結構特點說明功能。2、講述時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如講述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時,先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一晝夜形成的原尿約有150升,而實際排出的尿量只有1.5升?為什么原尿中會有葡萄糖,而排出的正常尿中卻沒有葡萄糖?通過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培養學生學習的思維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一、本章的參考課時為2課時。
二、第一課時:
1.引入新課:回憶呼吸的全過程。
設疑:呼吸全過程的最后一步,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將血液中的氧供給了細胞,氧進入細胞去做什么?組織細胞里的二氧化碳總是比動脈血多,這些二氧化碳是從哪里來的?
解疑:原來,人體通過消化、吸收得到的營養物質,在細胞內被利用。其中,有機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參與。有機物分解消耗了氧,產生了二氧化碳。
引出本章課題有機物的分解還產生水、尿素等其他廢物(當然,有些廢物能在體內“變廢為寶”,不宜稱為廢物)。這些物質通常被稱為代謝終產物。它們在人體內積聚多了。對人體有害,必須及時排出體外。這就是本章要學習的課題——排泄。
2.比較排泄與排便(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應盡可能少給或不給專業性較強的名詞術語,故不直給排遺的概念〕的區別,理解排泄的概念。
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對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別是什么?分別在身體的什么部位產生的?排出的途徑務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3.觀察泌尿系統的模型或掛圖,認識泌尿系統的組成。
同桌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泌尿系統的組成。提醒學生想著自己身體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的功能。
4.通過觀察與實驗活動,認識腎臟的結構:
活動(1),觀察腎臟的內部結構學生分組實驗.以小組為單位,便于學生觀察得更細致.討論得更充分。每個小組最好都有一個標本進行觀察。觀察后的腎臟可以用福爾馬林浸泡起來.制成浸制標本,供下一屆學本觀察。
通過觀察與小組討論,認識與腎臟相通的管道,腎門處的血管與輸尿管;腎的皮質與髓質;腎孟。
若教師進行演示實驗,由于標本小,要配合掛圖或投影片講解,腎臟實物要放在解剖盤中讓學生傳看。
活動(2),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安排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小鼠腎臟縱切片,在顯微鏡的,視野中找到較完整的腎小體。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看掛圖、看投影片等認識腎小體。教師還可以制造簡單的直觀教具,如,向氣球內吹氣,當氣球稍鼓時,一只手捏緊進氣口;另一只手將鼓起的氣球向下按,模擬腎小囊等。通過實驗、觀察并進行小組討論,使學生自己歸納腎單位的結構。
進而由學生小結腎臟的結構。
5.請學生總結本課的知識,提示總結的范圍: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統的組成和腎臟的結構。
6.為下堂課置疑:我們已經知道了腎臟的結構,那么.究竟尿液是怎樣形成的?我們下堂課再學習。
【板書設計】
第七章 排泄
一、排泄——人體內的代謝終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
途徑:呼吸系統——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膚——一部分水、少量無機鹽、尿素;
泌尿系統——一絕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尿素等。
二、泌尿系統的組成。
三、腎臟的結構:
1.腎臟縱剖1:皮質、髓質、腎盂。
2.腎單位的結構。
三、第二課時:
1.復習提問;
(1)對照掛圖(或投影片)簡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2)對照掛圖(或投影片)悅明腎單位的結構。
2.從學生答案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知道腎臟是形成尿的場所,又知道腎臟是有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的。那么,尿是怎樣形成的?尿是如何排出體外的?我們應該了解哪些泌尿系統的衛生知識,怎樣用這些知識指導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是本堂課要探索、解決的問題。
3.安排自學與討論活動,學習尿的形成。
給學生一些相關數據,結合書上P.72尿的形成示意圖,在復習了腎單位的結構以后,通過小組討論,抓住結構特點學習尿的形成過程。
活動(1),讀書與思考。
參照尿的形成示意圖,看書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尿的形成過程包括兩個連續的階段—一濾過和重吸收。兩個階段中被濾過和被重吸收的物質分別是什么:
②腎單位的哪些結構特點與完成濾過和重吸收作用相適應?
③如圖,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左上方血液進入球小動脈,左下方血液流出腎單位,血液在腎單位中發生了什么變化?
④參看下表,思考:血漿與原尿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原尿與終尿的主要區別是什么?終尿與血漿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血漿、原尿和終尿的主要成分比較表
成分
血漿(g%)
原尿(g%)
終尿(g%)
水
90~93
99
95~97
蛋白質
7~9
(微量)
-
葡萄糖
0.1
0.1
-
尿素
0.03
0.03
2
尿酸
0.002
0.002
0.05
肌酐
0.001
0.001
0.15
氯化物
0.37
0.37
0.6
鈉
0.32
0.32
0.35
鉀
0.02
0.02
0.15
氨
0.0001
0.0001
0.14
⑤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圖中腎小管中的尿流向何處?
活動(2),小組討論思考題。經過討論,請一個代表完整敘述尿的形成過程,其他組員補充,使答案完善。
希望在討論中能提出與泌尿系統有關的其它問題,鼓勵同學提問,提倡組內互助。
活動(3),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指圖(或投影片)講述尿的形成過程。教師點評。
4.以小組活動的學習方式,學習尿的排出。
①參看泌尿系統模式固,了解尿的排出路徑。
②觀察膀胱的模型或膀胱的剖面圖,了解尿液排出的機制。重點學習膀胱壁的結構(平滑肌)與功能(貯存尿),尿道括約肌的收縮與舒張,從而了解尿的排出。
③通過討論,了解排尿的意義。
5.通過小組討論,學習泌尿系統的衛生。學習的目的重在指導自己日常生活,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6.小結:請學生概括尿的形成過程和尿的排出。
【板書設計】
四、尿的形成:
五、尿的排出:
六、排尿的意義和泌尿系統的衛生:
1.意義:①排出廢物 ②調節水鹽含量,維持組織細胞正常生理功能
2.衛生:①適量飲水 ②及時排尿 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潔
探究活動
尿蛋白的定性檢驗方法
【問題】患有腎小球腎炎的病人尿液與正常人有什么不同?
【假設】患有腎小球腎炎的病人尿液中含有蛋白質
【實驗設計】
(1)材料用具:正常人新鮮尿液和患有腎小球腎炎患者的新鮮尿液,酒精燈,試管,試管夾;2%乙酸溶液,20%磺酸水楊酸溶液。
(2)實驗方法:對比法。通過加熱尿液,然后滴加乙酸或者直接加入磺酸水楊酸,比較正常人與腎炎患者的尿液有什么不同。
(3)預期:如果正常人尿液與腎小球腎炎患者的尿液成分有不同,則用第一種方法加熱正常人的尿液不會渾濁,或者渾濁后加入20%乙酸溶液后即刻消退,而腎小球腎炎患者的尿液會出現渾濁,加入20%乙酸溶液渾也不消失。第二種方法加入20%磺酸水楊酸,正常人的尿液不會渾濁,而腎小球腎炎患者的尿液會出現渾濁。
(4)實驗過程:
方法一:加熱乙酸法
①取A、B兩只試管,A試管中加入正常人新鮮尿液3毫升,B試管中加入腎小球腎炎患者的新鮮尿液3毫升;
②分別將A、B兩試管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到煮沸;
③對比觀察A試管略微有渾濁(或沒有渾濁),B試管出現渾濁;
④分別在有渾濁的A、B試管中加入數滿2%乙酸溶液進行觀察,A試管渾濁消退,B試管渾濁不消退。
【方法一:結果】A試管中的尿液煮沸后出現略微渾濁,是由于加熱而產生的磷酸鹽沉淀而引起的,所以在加入乙酸后渾濁即消失。而B試管中的尿液煮沸后出現渾濁,由于尿液中的蛋白質在被加熱后產生變性,溶解度降低,因而形成沉淀。在加入乙酸后變性蛋白質并不分解,所以尿液仍呈渾濁。
方法二:磺酸水楊酸法
①取A、B兩只試管,A試管中加入正常人新鮮尿液3毫升,B試管中加入腎小球腎炎患者的新鮮尿液3毫升;
②在兩個試管中分別加入20%磺酸水楊酸一二滴;
③觀察A試管沒有渾濁產生,B試管有渾濁產生;
【方法二:結果】A試管沒有渾濁,表明A中的尿液不含有蛋白質;B試管出現渾濁,表明尿液中含有蛋白質。
【實驗結論】患有腎小球腎炎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質(支持假設)。
【排泄】相關文章:
第七章排泄 教案08-17
初二生物教案:排泄11-02
初二生物排泄教案11-04
初二生物教案:排泄2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