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植物的葉》的教學設計
《植物的葉》的教學設計
彭場鎮第二小學陳志寶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第五課:植物的葉。教科書中12、13頁的內容。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冊,第一單元《植物》以植物作為觀察對象,以觀察為主線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動,學生觀察了一棵樹后,獲得了關于這棵樹的輪廓性認識,然后引導孩子關注樹的某一部分葉的觀察。
本課共分三個部分:分葉子、比較葉的相同和不同、觀察葉的生長變化。
本課要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常見葉子的結構特征和葉的生命過程,培養學生研究樹葉的興趣和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小學生很好動,比較喜歡表達自己的思想,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有很強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現愿望。
對于生活中常見的葉子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這種認識不完整,也不夠深刻。針對學生的情況,在設計本課時,我創造機會讓學生去經歷一個個觀察、研究、認識的活動,把科學課變得更生動、更有趣,拉近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使學生們喜歡上科學課。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3、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過程與方法:
1、統計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
2、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學生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四、教學準備:
每組學生準備:一些葉,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難點: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樹葉)先來問問:樹葉是什么顏色?(綠色、黃色、紅色、嫩綠··)還知道有別的顏色嗎?
大家有沒有興趣非常仔細的來觀察這些樹葉?(有)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植物的葉(板書課題)
(二)體驗探究:
一、分一分,擺一擺:
出示問題:
1、數一數有幾片葉子?
生活動:數一數,擺一擺,匯報數量。
【設計意圖:通過數一數,使學生對自己手中的樹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喜愛,像玩玩具一樣。同時此活動,也是一個小的熱身準備。為后面的活動打基礎。】
師:現在老師想看看,誰的觀察力最強,誰是細心的孩子。
2、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這里面有幾種樹葉?
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學生獨立動手分樹葉。
生活動:匯報
師:同學們都認真地思考了,你們根據什么確定這些樹葉是同一種樹的葉的。
生活動:發現以形狀為標準,形狀是否相同就決定了這些葉是不是同一種樹葉。
師小結:給葉子分類的方法很多,但是要得到同一種葉,就一定要根據葉的形狀來分類。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科學探究小活動,學生手腦并用,要分類就得先觀察手中葉的特征,并在發現葉有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基礎上,總結出只有形狀相同的葉才是同一種葉。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培養了學生重視證據,大膽質疑的良好科學態度。)
3、師:統計一下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
生活動:匯報分類結果。
師小結:孩子們,你們表現很出色,匯報的很完整。你們喜歡與同學合作學習嗎?
(設計意圖:在自己分樹葉的基礎上,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分一分小組內共有幾種樹葉,擺的過程中,學生對樹葉的認識進一步增強。這既是對分類方法的鞏固與練習,又培養了學生樂于與人合作的意識。)
二、比一比:
出示一些大小不同,顏色不同的樹葉,讓孩子判斷是不是同一種葉。
1、質疑: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生活動:觀察
2、討論:
(1)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
(2)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
預設1:是同一種葉。
預設2:不是同一種葉。
師: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預設:形狀是否相同。
生活動:觀察得出結論,觀察到了形狀相同,才說它們是同一種樹葉。
(3)同一種葉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生活動:觀察發現同一種葉除了形狀相同以外,還有許多相同特征。
生活動:看,摸,聞,嘗。
預設:葉片上有一根根的細絲;葉邊緣有鋸齒……
(設計意圖:觀察是一種最基本的科學技能,讓孩子把目光放在細微之處,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獲得對葉的全新認識。在觀察中獲取知識,獲得學習的樂趣,學會學習,學會傾聽,學會與人分享,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果發現不多也沒關系,可以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發現葉的結構組成。)
3、比較:對比觀察不同種類的葉,發現葉有什么相同的結構?
預設1:葉由葉片和葉柄二部分組成。
預設2:葉由葉片、葉柄、葉脈三部分組成。
師適時解惑:伸出你的一只小手,把你的小手臂當作葉柄,學生自然會說出,手掌就是葉片,手掌上的紋路就相當于葉子的葉脈。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學生馬上明白了,葉脈不是葉的一個單獨的部分,而是長在葉片上的一部分。這樣設計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葉的結構,充滿童趣。】
三、觀察葉的生長變化:
1、觀察: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思考: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落葉的最大的不同表現在哪里?
(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
2、觀察與思考:一種植物的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嗎?
3、找一找:能找到這條樹枝上有幾種不同的生長階段的樹葉嗎?
(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的葉、老葉、將枯的葉等)
師:結合板書比喻:這根枝條好像人類的一生,從左到右分別是幼年、童年、青中年、老年、死亡。檢驗一下是否貼對了?
改正的過程,也是對各階段葉的再認識。然后進行講解:
(1)長在枝頭上的是芽,形狀最小,是葉最嫩的階段,叫葉芽;
(2)從大小和顏色上進行對比就可以得出嫩葉;
(3)接著讓學生找一找哪一個是“人到中年”的葉子,大家自然想到長大的葉子;
(4)再往下進行就不用老師提醒,學生馬上聯想到人老時很多人會駝背,葉子的邊緣就會卷曲起來這就是枯黃的葉子;
(5)至于枯葉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樣。
(設計意圖:新課標注重學習的過程,本環節學生通過動手貼葉子,和形象的比喻來認識葉的各個生長階段,孩子不僅認識了葉在各個階段的特征,而且,認識到葉的生命過程與人的一生極為相似。在學習的過程中把科學與人對生命的感悟融合在一起,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珍惜和感動。)
(三)、總結升華:
1、下面我們來做一個葉寶寶找小主人的游戲:
(1)師:從你的葉子中找到你認為最特別的一片。仔細觀察,記住特別之處。
(2)師:然后把這些最特別的葉子收上來。用實物投影出示其中的一片,問“這是誰的葉寶寶,它的小主人在那里?”
(3)生活動:認一認,說一說。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檢驗,考驗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并且,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把一片小葉子視若珍寶,培養了學生愛護關心弱小,熱愛生活,充滿愛心的健全人格.】
2、小結:葉還有許多秘密,這節課我們還沒有發現的,大家可以課下搜集關于葉的知識,然后和同學們共同分享。
【設計意圖:教是為了不教,釣勝于魚。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把課上的活動延伸到課外,讓孩子們帶著收獲和新的疑問走進生活。】
(四)、拓展:
師:你喜歡樹葉嗎?那么不要把撿來的樹葉浪費。展開想像的翅膀,用你靈巧的小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葉的喜愛之情吧。
可以做樹葉拓印畫、樹葉貼畫、樹葉書簽等。
【《植物的葉》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02-03
《葉和花》教學反思04-04
《蘆葉船》教學反思04-03
植物教學反思08-26
校服設計教學設計06-07
葉的華爾茲作文08-24
葉的聯想作文08-16
葉優秀作文08-20
葉的優秀作文04-11
葉的啟示作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