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菌的教學設計和課后反思(通用5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細菌的教學設計和課后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細菌的教學設計和課后反思 1
一、教學目標
1、細菌的發現史;
2、 細菌的 形態結構;
3、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 結構, 細菌的生殖。
三、 教學難點
細菌的 形態 結構 ,細菌 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 , 細菌分布 廣泛 的原因。
四、 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菌,但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
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用實驗證實了細菌的存在,認為細菌是現有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結構
細菌個體微小,有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的結構包括基本結構和附屬結構。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以及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附屬結構包括莢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有,莢膜對細菌有保護作用,鞭毛可以使細菌在水中運動。
細菌的結構中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因此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
3、細菌的生殖
細菌通過分裂生殖進行繁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成兩個。
當環境不好時,細菌會變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當度過不良環境時,芽孢又萌發成細菌。
六、課后反思
上完《細菌》這節課后,聽了各位老師給予的教學反饋,我覺得受益匪淺。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同時也發現自己很多不足之處,對我今后的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繼續發揚優點,改正不足,為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繼續努力。
細菌的教學設計和課后反思 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通過對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結合生活實際,說出細菌的生殖方式。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利用網絡搜索資料,進行表達交流,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提高信息素養;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培養學生利用信息,開展思考、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的實驗,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二節:細菌的內容,這課內容包括細菌的發現、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生殖三部分。由于細菌個體十分微小,看不見摸不著,比較抽象,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八年級學生來說,平鋪直敘的講解恐怕不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于是我根據他們喜歡上網、動手實踐強的特點,對教材作認真的解讀和適當的重組后,教學內容重新分為細菌的發現、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細菌的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細菌的休眠體——芽孢六個小內容,層層推進,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學生對網絡的好奇心,力求通過互聯網中的圖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抽象知識直觀具體化,降低學生認知難度。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熱情,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特征及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特點。
難點:巴斯德實驗的理解;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細菌的生殖。
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了與本節課有關教學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參考,了解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接著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舒膚佳的廣告視頻、“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動畫、細菌形態圖片、“細菌的營養方式”視頻、芽孢形成和萌發視頻、細菌生殖圖片、細菌生殖過程視頻。
四、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探究法、小組合作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播放舒膚佳的廣告視頻。
生:觀看、產生好奇為什么要洗手。
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勤洗手?”;“手上的細菌肉眼能看到嗎?”
引入課題:細菌(二)交流合作、探究討論
1.細菌的發現
師:提出問題
①誰最先發現了細菌?細菌是怎樣被發現的?
②細菌的來源,誰給出了正確解釋?
③巴斯德怎樣演示了實驗?得出了什么結論?
④巴斯德被稱為“微生物之父”為什么?
⑤通過巴斯德的這個科學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
生:討論交流細菌的發現、細菌的來源、巴斯德實驗的過程、巴斯德被稱為“微生物之父”的原因。
師:巴斯德曲頸瓶試驗FLASH演示
師:小結荷蘭人列文虎克最先用自制顯微鏡發現了細菌。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對細菌的來源給出了正確解釋: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
師:提出問題
① 細菌的個體特點?用什么觀察?
② 細菌有哪些形態?
③ 細菌是獨立生活還是共同生活?
師:小結展示電鏡下幾種細菌形態、引導學生觀察并識別細菌的.三種形態。
3.細菌的結構
師:提出問題
①細菌的結構有哪些?
②細菌是否由細胞構成? 如果是,它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生物?
③回憶動植物細胞,有哪些結構?
④比較細菌、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有什么異同?
⑤完成課本P60觀察與思考中的討論小題
師:出示細菌的結構示意圖
師:小結細菌的結構特點:具有細胞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葉綠體。有遺傳物質──DNA。
4.細菌的營養方式 師:提出問題
試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
生:推測和交流細菌的營養方式的原因。
師:播放細菌的營養方式視頻
師:小結細菌的細胞內沒有葉綠體,所以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只能依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它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型。
5.細菌的生殖
師:提出問題
①細菌靠什么進行生殖?
②完成課本P61技能訓練
③日常生活中如何搞好個人衛生?
師:展示細菌的生殖視頻,推測細菌的繁殖公式1個細菌繁殖的數目=2n(n為細菌分裂或繁殖的次數)
生:完成課本P61技能訓練
師:小結細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要養成搞好個人衛生的良好習慣。
6.細菌的休眠體——芽孢
師:提出問題
①在極度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細菌會不會死亡?
② 由芽孢萌發成細菌是一種生殖嗎?
③細菌有哪些結構使它無處不在?
④細菌無處不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么做?
生:討論交流細菌在極度惡劣的環境條件下,能夠生存的原因、細菌無處不在的原因
師:播放細菌形成芽孢視頻
師:小結細菌在極度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加上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所以細菌幾乎無處不在,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學生課堂效果測試:
(1)最先發現細菌存在的人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 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證明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
(3)細菌的形態有__________ 狀,__________ 狀和____________狀。
(4)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結構上最主要區別是:細菌雖有________ 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 ________。
(5)大腸桿菌的結構與桃樹細胞相近,都有細胞壁,但大腸桿菌與桃樹的營養方式卻截然不同,它們的主要區別是()
A.是獨立生活 B.能否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C.能否進行呼吸作用 D.生命活動是否消耗能量
(6)細菌是以什么形式來對付不良環境的()
A.冬眠 B.遇到不良環境死亡 C.形成芽孢 D.形成生殖細胞
(四)、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生:討論交流,總結這節課的知識要點。【板書設計】 第二節 細菌
1、細菌的發現:列文虎克
2、細菌的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3、細菌的結構: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4、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
5、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6、細菌的休眠體——芽孢
六、課后反思
這節課取得很好的效果,選題上面向實際教學問題,突出重難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根據老師布置的任務,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運用網絡提供的資源,自主探究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提高信息素養,拓展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強調學生對網絡信息的有效獲取與加工,重視師生間基于信息的交流互動,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細菌的教學設計和課后反思 3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準確說出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理解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細菌圖片和模型,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小組合作探究細菌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認識到細菌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對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方式。
細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2. 教學難點
細菌特殊結構的功能。
理解細菌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討論法、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1. 課程導入(5 分鐘)
展示變質食物的圖片,提問:“是什么讓食物變質了呢?”引導學生猜測是細菌的作用,從而引入課題。
2. 細菌的形態(10 分鐘)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的細菌圖片和電鏡下的真實影像,讓學生描述細菌的形態,教師總結并講解細菌形態的多樣性。
3. 細菌的結構(20 分鐘)
展示細菌結構模型,講解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 集中區域)和特殊結構。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區別,并派代表發言,教師進行補充和歸納。
4. 細菌的營養方式(15 分鐘)
結合生活實例,講解細菌的異養方式(腐生和寄生),如沼氣池中的細菌是腐生,人體內的致病菌是寄生,引導學生理解細菌獲取營養的`途徑。
5. 細菌的生殖方式(10 分鐘)
播放細菌分裂生殖的動畫,講解細菌通過分裂進行繁殖,讓學生計算在適宜條件下細菌數量的增長情況,理解細菌繁殖速度之快。
6. 細菌與人類的關系(10 分鐘)
組織學生討論細菌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方面,如酸奶制作、疾病傳播等,教師總結細菌與人類的雙重關系。
7. 課堂總結與作業布置(5 分鐘)
回顧本節課重點內容,布置課后作業:制作細菌知識卡片。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細菌形態圖片、細菌結構模型、細菌分裂生殖動畫
課后反思
這堂《細菌》課結束后,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反思。
一、成功之處
1. 激發學生興趣
從生活中常見的變質食物現象入手導入課程,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2. 多樣化教學方法
運用直觀教學法,如展示細菌的圖片、模型和動畫,使抽象的細菌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和具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殖方式。小組討論和探究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在討論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以及細菌與人類關系時表現出了較高的積極性。
二、不足之處
1. 學生個體差異關注不足
在小組討論和課堂提問環節,部分學生參與度較低,沒有充分照顧到學習能力較弱或性格內向的學生,導致這些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可能有限。
2. 部分知識點講解深度不夠
在講解細菌特殊結構的功能以及細菌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時,部分學生理解起來仍有困難,說明在這些知識點的講解上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三、改進措施
1. 關注個體差異
在今后的教學中,設計更多層次化的問題和活動,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自信。
2. 深化重難點知識講解
針對細菌特殊結構和物質循環等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可以增加一些實例分析和類比講解,或者利用課外拓展資料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確保學生真正掌握這些重點內容。同時,可以在課后設置一些針對性的練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細菌的教學設計和課后反思 4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了解細菌的發現歷程,認識巴斯德的貢獻。
掌握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2. 能力目標
通過閱讀資料和觀察圖片,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體會科學家的創新精神。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正確看待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方式。
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對人類的影響。
2. 難點
細菌的結構特點及其與功能的關系。
細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機制。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探究法相結合
四、教學過程
1. 細菌的`發現(5 分鐘)
講述列文虎克發現細菌的故事和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展示相關圖片,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發現的歷程和科學家的偉大貢獻。
2. 細菌的形態(10 分鐘)
利用多媒體展示細菌的球狀、桿狀、螺旋狀三種形態的圖片和電鏡下的影像,讓學生觀察并描述,教師總結細菌形態的多樣性。
3. 細菌的結構(20 分鐘)
展示細菌結構示意圖,講解細菌的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 集中區域等基本結構和莢膜、鞭毛等特殊結構。
對比動植物細胞結構,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細菌結構的特點,教師巡視指導,然后請小組代表發言,共同總結細菌結構的獨特之處。
4. 細菌的營養方式(15 分鐘)
介紹細菌的異養(腐生和寄生)和自養方式,舉例說明,如肺炎雙球菌是寄生細菌,硫細菌是自養細菌,通過實例讓學生理解細菌獲取營養的途徑。
5. 細菌的生殖方式(10 分鐘)
播放細菌分裂生殖的動畫,講解細菌通過分裂繁殖,在適宜條件下繁殖速度極快,讓學生計算簡單的細菌繁殖數量,加深理解。
6. 細菌與人類和自然界的關系(10 分鐘)
引導學生討論細菌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方面,如制作泡菜、導致疾病等,以及細菌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教師總結歸納。
7. 課堂小結與作業(5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重點內容,布置作業:寫一篇關于細菌的小短文,介紹細菌的一個方面。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細菌發現相關圖片、細菌形態和結構圖片、細菌分裂生殖動畫
課后反思
上完這堂《細菌》課,我對整個教學過程有了如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1. 情境導入的有效性
通過講述細菌發現的故事,成功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這種以科學史為背景的導入方式,不僅讓學生了解了知識的來源,也激發了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2. 多種教學方法的融合
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演示法通過展示生動的圖片和動畫,使抽象的細菌知識變得直觀易懂,如細菌的形態和分裂生殖動畫。討論法在分析細菌結構特點和與人類關系等環節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提高了他們的合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 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注重將細菌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無論是細菌的營養方式還是與人類的關系,都列舉了大量生活中的實例,這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認識到生物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不足之處
1. 時間把控不夠精準
在細菌與人類關系的討論環節,由于學生參與度較高,討論時間有些過長,導致最后的課堂小結略顯倉促,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回顧和強化重點內容。
2. 對學生反饋處理不夠及時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部分學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但在當時沒有給予充分的解答,只是簡單記錄,準備在后面統一講解,這可能影響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知識的理解深度。
3. 實驗教學環節的缺失
對于細菌這一微觀生物,雖然通過圖片和動畫展示了其形態、結構和生殖方式,但如果能設計一些簡單的模擬實驗或觀察實驗(如模擬細菌分裂),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能會更加深刻。
三、改進措施
1. 優化時間安排
在今后設計教學環節時,要更加合理地估算每個環節所需時間,并在教學過程中嚴格把控,確保重點內容的講解和總結有足夠的時間。同時,也可以靈活調整討論時間,避免出現時間過長或過短的情況。
2. 及時反饋與互動
在課堂上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問題和反饋,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盡量及時解答,對于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全體學生一起討論,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3. 增加實驗教學元素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設計一些簡單易行的實驗或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觀察,增強他們對微觀生物的感性認識。例如,可以用簡單的材料模擬細菌的結構,或者利用視頻資料展示更詳細的細菌觀察實驗,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細菌的相關知識。
細菌的教學設計和課后反思 5
一、教學目標
1. 科學知識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描述細菌的大小、形態、結構特點。
理解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繁殖方式。
知曉細菌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2. 科學探究目標
通過觀察細菌的圖片和模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
設計簡單實驗模擬細菌的繁殖,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微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衛生觀念,認識到細菌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繁殖方式。
細菌在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作用。
2. 難點
細菌特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理解細菌繁殖速度與環境因素的關聯。
三、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法、小組合作探究法、講授法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5 分鐘)
展示一些細菌導致的現象圖片,如齲齒、食物發霉等,提問學生:“是什么引起這些現象的呢?”引出細菌話題。
2. 細菌的大小和形態(10 分鐘)
展示細菌大小與常見物體對比的示意圖,讓學生直觀感受細菌的微小。再通過多媒體展示細菌的球狀、桿狀、螺旋狀等形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
3. 細菌的結構(20 分鐘)
展示細菌結構模型和動畫,講解細菌的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 集中區域等基本結構和莢膜、鞭毛等特殊結構。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差異,教師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最后每組派代表發言。
4. 細菌的營養方式(15 分鐘)
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如腐爛的水果、人體內的病菌等,講解細菌的自養和異養(腐生、寄生)兩種營養方式,讓學生理解細菌獲取營養的不同途徑。
5. 細菌的繁殖方式(15 分鐘)
播放細菌分裂生殖的視頻,講解細菌繁殖方式及速度。
組織學生分組設計簡單實驗模擬細菌繁殖,例如用紙片代表細菌,每過一定時間增加一倍數量,然后匯報實驗設計思路。
6. 細菌與人類和自然界的關系(10 分鐘)
引導學生討論細菌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方面,如制作酸奶、產生疾病,以及細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教師總結。
7. 課堂總結和作業(5 分鐘)
回顧重點知識,布置作業:制作細菌科普小海報。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細菌模型、細菌相關圖片和視頻
課后反思
本次《細菌》課程教學結束后,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刻反思。
一、成功之處
1. 導入引發興趣
從生活中常見的細菌引發的現象入手,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對細菌產生好奇,為后續的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氛圍。這種聯系生活實際的導入方式能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知識就在身邊。
2. 教學方法的運用
直觀演示法在講解細菌的結構和繁殖方式時效果顯著。通過展示模型和動畫,將抽象的'細菌知識具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細菌的微觀結構和繁殖過程,尤其是細菌分裂生殖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細菌繁殖的快速,印象深刻。
小組合作探究法在討論細菌結構差異和設計繁殖模擬實驗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在設計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鍛煉。
二、不足之處
1. 內容深度與時間的平衡
在講解細菌特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細菌繁殖速度與環境因素的關聯時,由于希望學生能深入理解,花費了較多時間,導致后面細菌與人類和自然界關系的討論環節有些倉促,學生未能充分展開討論,部分學生可能對這部分內容理解不夠全面。
2. 個體差異關注不足
在小組活動中,雖然大部分小組表現活躍,但仍有個別小組參與度較低,部分學生在理解復雜知識時表現出困難,但在課堂上未能及時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影響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改進措施
1. 優化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
在今后教學中,進一步梳理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分配時間。對于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可以精簡內容或采用更高效的講解方式,確保每個教學環節都能得到充分開展,又不影響整體教學進度。
2. 關注個體學習情況
在課堂上加強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尤其是在小組活動中,及時發現學習困難的學生和參與度不高的小組,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鼓勵。可以在課后為這些學生提供額外的輔導資料或單獨答疑,幫助他們跟上教學進度,提高學習效果。
【細菌的教學設計和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的教學反思03-06
細菌教學反思04-21
課后教學反思02-08
課后的教學反思03-01
課后的教學反思05-15
教學課后反思05-22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學反思04-17
秋天課后教學反思01-28
音樂的課后教學反思03-22
觀潮教學課后反思02-23